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北京·印象“的故事-奥托与北京(二)

[复制链接]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04-1-9 19: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印象“的故事  

奥托·斯泰德勒先生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已年近六旬。深炯的目光凝聚了日
尔曼人的智慧,高大的身材、朴素的外貌,令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巴伐利亚的农
场主。

2000年初冬,奥托在完成了巴黎申奥场馆方案竞选工作后,决定休息一段时间。
他打算到古老的中国做一次旅行。在此之前,他十几岁的儿子曾到过北京,为他
的中国之旅投石问路。他被儿子在中国“各地”拍的照片所吸引。中国太美了!
他有了立刻到中国的冲动。(实际上他儿子并没有到过中国各地去旅行,照片上
的民俗风光,山川美景都是北京民俗园的人造景!)

当奥托踏上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时,看着:长城——建筑与大自然最完美的结
合;紫禁城——皇帝的宅院;四合院——老百姓的民居……他陶醉了,创作的
灵感一触即发。

一个作家如果来了创作灵感,他要吟诗;
一个作曲家如果有了创作灵感,他要谱曲;
一个建筑师如果引发了创作灵感,他要设计,于是“北京·印象”;
一个围合式住宅——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文脉;
一个体现了包豪斯的风格、理念——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
一个容纳着德国民族的精神之源——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的建筑项目就此诞生了。

端详这个来源于中国古老居住文化的产物,我想: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
性,因为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是有共性的;我更相信:“北京·印象”来源于中
华民族,将融于世界。
</P>
<>北 京 印 象
——奥托。斯泰德勒

   
      我对北京的印象是多方面的,我们欧洲的建筑师总是想寻找那些特别的或
不同的地方来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城市甚至我们的房子进行比较。

我十分喜欢那些很特别的整片的旧城构架和北京附近的农村村庄,浓郁的生活
气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那些精神饱满总是带着喜悦心情的人们。对比之
下的雄伟的寺庙和宫殿以及所具有的檐口、屋脊、漂亮的材料和颜色……,这些
东西如果说再也找不到的话,那真是一场噩梦。这些感性的印象与中国的文化和
中国的建筑联系起来,大家都了解,这些传统的面貌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和发展而
成的,是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表现。

再看50年以来的建筑,首先是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简易模式,然后是西方模式的
复制品,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模式我都能够从感性上迎合和接受。那些苏式代
表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整齐的布局,以横向空间排列的住宅,南向大面积
的玻璃面和简单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颜色,特别是小区的尺度和建筑布局,使我
感觉到很强的空间感。通过那些新建的银行大厦、宾馆、商场和办公大楼,还有
些住宅建筑和住宅塔楼,看得出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表现了
内在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面貌,虽然还看不出自身的建筑文化的东西,但能强烈感
觉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时期这个国家或这个城市对美化和雄伟装点的需求,这
就产生了那些十分特别的西方“先进的东西”和中国发展的这个年代的合成产物。

此外给我很深印象的是那些建筑群体之间不可想象的宽大的道路和巨大的城市空
间,这些道路和广场,虽然只在少数地方可以看到,但展现出来的是城市中心的
作用。这种城市规划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市中心给城市的建设发展起积极推动作
用。

一个城市的规划不是简单地由不同的建筑物堆砌而成的,而是要有总体的计划和
设想,结合各方面因素和力量而形成的。北京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应结合自己城
市的传统,使完全不一样的旧城尺度和空间与新的巨大的城市发展取得联系和统
一。我的“北京印象”项目的构思设计也就是从这点出发做尝试,更多地着重吸
取传统构架的方面,寻找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空间与强烈的规划构架和相互围
合关系,还有解决住户争取朝南和居住质量等综合问题的办法。我的北京之行虽
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北京旧城的传统的东西和新的建筑给我留下强烈的印
象,使得我能够构思出一个结合传统本质的新的居住社区的设计。

没有很浪漫地照抄传统的模式,也没有直接照搬西方先进的东西,我只是吸取两
者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我做构思设计的初衷,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的眼光
是我作构思设计的动力。只要仔细认真研究中国的东西或在中国生活工作,每个
建筑师—定能认识到这一点。


[SOUND]http://disney.myrice.com/music/midi/aladdin_midi/a_whole_new_world_1.mid[/SOUND]</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9 13:49:05编辑过]
yinaha 发表于 2004-1-9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与素养——奥托.斯泰德勒侧记

作者:张诣

摘 要:通过用白描的方式描述奥托.斯泰德勒先生在中国六天的工作情形,来
折射出大师工作时的状态与工作中的素养.
关键词:状态 素养 北京印象

   
去年11月中,德国建筑师奥托.斯泰德勒首次来中国,来看看他任慕尼黑艺术学
院院长时的学生。恰好我们在做一个项目,便问奥托先生有没有兴趣,竟然欣
然同意,于是凭记亿,写下了奥托先生在中国六天工作中的点滴。

第一天:奥托先生是上午十多点钟抵达的北京,由于长途劳顿,所以第一天的任
务主要是倒时差。下午起床后,在学生的陪同下走马观花地游览市容,其中还兴
致所致地仔细看了金融街与什刹海胡同一带。凭我的观察,奥托先生对这个城市
新盖的建筑单体似乎兴致不大,但对中国传统院落及城市空间倒颇有兴趣。一路
上奥托先生言语不多,给人感觉像在思考着什么,偶尔与我们交谈中,“POWER”
用得很多,像在向我们强调眼前东西的背后还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
   
第二天:奥托先生早早便到了公司,就有关建筑规范问题、产品市场情况、业主
要求等仔细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后,应我们的要求,顺便对我们的其他几个项目作
了些指导与交流。

下午,当我们提出是否还需再转转时没应允,而是回酒店继续倒时差去了。(这里
还有一个花絮,我们本来预定的是一个四星级酒店,但当奥托先生看了一眼酒店
大堂后再也不肯入住,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临的搬到了什刹海附近的一个四合院
内。)
   
第三天:他很早就起来了,也不让人陪,一个人边喝茶边画着草图(附图1),几张
随手抓来的稿纸,随身带的笔和一把从办公室拿走的比例尺,成了奥托先生的全
部设计家当。中午见面的时候,我们看了看他画的几张东西,说实话,真没看出
什么名堂。记得我当时还跟他开了个玩笑,借着水雾在汽车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个
“S”符号,惹得众人大笑。
   
下午,在业主的陪同下,踏勘了现场,我们一起聊了许多:中国申奥、城市空间、
北京胡同等等,今天看来,这些话题与“北京印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晚上,我们请奥托先生在大排挡花了38元人民币吃了一顿丰实的晚餐后集体泡吧
去了。
   
第四天:奥托先生与学生一起在住处讨论构思,并动手画了一些草图(附图2),
从草图中明显感受到奥托先生在寻找小区结构系统与城市空间的对应感觉,至于
建筑形象、单体户型也许己成竹在胸,也许压根儿就没想过,天晓得这一点,从
下午奥托先生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疑惑。
   
应该说下午的采访过程十分愉快但又略显无奈。我们知道,奥托先生所设计的乌
尔姆工业大学很有特点,国内很多媒体,包括《北京青年报》都曾专门介绍,且
大都冠以“生态设计”的概念。很自然,当记者请奥托先生给“生态设计”以定
义时,包括奥托先生,他的学生在内费了很大的功夫,试图通过介绍乌尔姆工业
大学设计背后的一些东西来尽量满足记者的直观要求,但我看最终也没能给出一
个所谓“生态设计”确切的定义。我想可能是我们比较习惯于总结、提炼、或者
通俗地说“贴标签”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太多的人只关心各自建筑外
在的表现,却很少有人下功夫去研究建筑内在的规律的缘由吧!
   

第五天:应该说,直到今天终于能看见奥托先生在设计了,仍然还是那几张草图,
一把比例尺,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具:一把工具刀、一堆大头针、几张马粪纸与
泡沫块和几支水粉笔,他一边听着MUDDY WATERS的音乐,一边亲自动手“玩”了
起来。其实,奥托先生工作是十分专注的,准确的尺度感与空间感,很快让围观
的中国同行们折服。我们感觉,尽管项目有17万m2左右,他却是像在做一个建筑
一样,十分注重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围合。这,应该也就是该项目应
解决的主要问题吧。
   
第六天:业主昨天打电话来,今天要来公司看方案。当然,奥先生大概早已想好
怎么与业主见面了,自从业主踏入办公室那一刻起,奥托先生好像一直在注意业
主的眼神,他并没有按照我们过去的习惯,详尽地介绍方案本身的内容,而仅仅
是开玩笑似的画了一条中国龙后谈起了方案的结构系统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介绍
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分钟。
   
按事先的约定,业主请奥托先生逛长城,也许是奥托先生有意识地安排了这么一
次见面机会。在以下的时间里,我们十分轻松地谈起了中国龙、长城,社区邻里
交往空间、居民生活形态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话题。
   
明天奥托先生就要回国了。临行前,奥托先生对我们说:但凡一个音乐家、画家、
小说家来到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都会谱下一段乐曲,画上一幅图画,写上一段
文字来表达感受。作为一名建筑师如可能留下一点东西,会是十分荣幸的,为此
十分感谢在座的同行们。
   
奥托先生通过这六天里对北京的印象,和我们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设
计。也就是“北京印象”这一称呼的由来。

与奥托先生一起工作,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大师工作时状态上的放松、方法上的严
谨与表达上的逻辑性。大师离开中国半年有余了,该项目也己进入施工图设计,
一些领悟随之也就慢慢生成。利用这次给奥托先生出专刊的机会,把它写出来。

   
其实,我们都不是大师,将来也不可能都成为大师。建筑师也就代表着一种职业、
一项工作,建筑师的工作就是生产“设计”这种产品。这应是我们准确的职业状
态。当然,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接受,就是商品,商品从社会学角
度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便也成了作品。
   
建筑师的正常心态就是生产产品,但我感觉大多数同行们常常一上来都似乎卯足
了劲在做一个划时代的作品。是商业环境恶劣和社会浮躁的心态使然呢?还是因
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常常被告知:好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建筑形象方面的
灵感而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呢!? 总之,我的同行们大都只在“包装”着我们的
建筑,在标新立异地突出自己。当自己的招数使尽了,便做起了“模仿秀”’时
髦什么,做什么,不信你们看看,现在的城市大街两旁不正上演着建筑物的“模
访秀”吗?
   
此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工作时应有的轻松心态与工作本身系统严谨的设计思维状
态。设计思维信息的采集、设计项目的焦点问题的归纳,以及建筑师怎样去解决
这些问题,我想这才是同行们工作时应牢牢把握住的。
   
写到这儿,不免谈到方法,所谓方法,就是如何采集信息并找出问题、归纳问题,
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用逻辑的手段解决问题,过去上学时没
有学到,加上现在很多开发商急于商业包装。所以我的同行们为了迎合他们也为
了迎合自己,长此以往,我看我们当然也就只剩下做立面的“本领”了。
   
建筑师的专业表达与沟通也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贝聿铭》时就曾有过这
种感受,通过几天与奥托先生的共事,更映证了这一点。当然,首先是建筑师自
己掌握了哪些信息,找到了哪些问题并是否用专业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
前提,然后再采取剥笋的方式一点一点向业主完整地展示这一过程,如果业主接
纳了你所搜集的信息与归纳的问题,同时你又能以建筑师应具备的专业技 能解
决了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接受了你的答案。但如果建筑师就一个项目出若干个方
案,来让业主选,这种“广种薄收”式的沟通与表达是建筑师一种专业上不自信
的工作状态,然也就谈不上良好的职业素养了。
   
写到这儿,还有很多体会,但总感觉仍有点支离破碎,无法完整表达出来。所以,
先把自认为比较成熟的部分用文字记录下来,算是对奥托先生首次中国之行的
一个纪念吧。”
 楼主| yinaha 发表于 2004-1-9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印象”简介

“北京﹒印象”位于西四环与阜成路交叉口、定慧立交桥的东北角,地上建筑
面积13万平方米,占地4.6万平方米。小区规划有商务公寓、住宅以及会所等配
套设施。会所面积约1600平方米,包括咖啡厅、阅览室、书店、棋牌室、美容
院、健身房、桑拿房等,并独有国际标准短道泳池。住宅停车全部安排在地下,
真正实现人车分流。周边生活配套齐全,各大医院、各种特色餐厅、四通八达的
公共交通线路、辐射往北的高等学府等等,汇成丰富的社区生活。

“北京.印象”的创意灵感源于建筑师初次北京之行的深刻印象。以带有四面围
合的庭院空间的单元组团,作为单位元素重复运用,上下左右错开布置,使整体
形成“之”字型布局。南北向以人行步廊作为中轴线贯穿,外立面红、黄、蓝、
绿的鲜艳跳跃也隐隐透出对胡同和红墙、黄瓦的回忆。而整洁的立面,直线条,
平屋顶,与墙面平齐的窗线,方形的空调外机栏板等,则形成了欧洲现代建筑的
几何构成之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9 19:20:5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0 18:29 , Processed in 0.025654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