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新年历史文化溯源

[复制链接]
raulzt 发表于 2013-12-25 10: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风环珮,蒹葭从风


一“庆丰”和“驱邪”——华夏传统新年本义溯源
  
   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压轴戏,非新年莫属,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是我们心目中分量最重的那个节日。
   普遍流行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会伤人的怪兽,却畏惧响声和红色,“过年”就是用爆竹和红色驱赶这种怪兽的活动。这个传说没有任何时代特征,一看就是附会的模样,但细细咀嚼,可隐隐品出一些隐藏的历史信息:将“年”看成一种怪兽,有着上古岁首蜡祭前一日的“驱傩”的影子;而新年的拜贺宴请,也是上古“庆丰”习俗的孑遗。
   “驱邪”和“庆丰”是华夏新年的两大原始主题——顺应四时之变,故在岁时更替的时候要进行除疫避恶的活动,如过去的“驱傩”,后来的“扫尘”“洗浴”“除日”“爆竹”“桃符”“椒柏酒”等;新年“庆丰”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文化形态。许慎《说文解字》有:“年,谷熟也。从禾,千声。”黄河及其支流流域地区的气候土壤下,一个稼穑的周期正好是一年,因而一年也是一个收获的历程。当一年的辛苦劳作带来丰收的喜悦后,便是尽情的欢庆和慰劳,更要感谢祖先和上天的恩赐,祈求明年有同样的丰收。
  
  * 蜡祭:原始的新年庆丰仪式
  
   据《通典》,所谓“蜡祭”,意在“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礼记郊特牲》记载了一段挺有意思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明显与农业生产有关。周代的蜡祭取“万物”之义而祭,但是选了与农耕有关的八个代表神;秦汉时,“蜡”开始称为“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风俗通义》中的“腊者猎也,田猎取禽兽以祭先祖”;尽管隋唐时蜡祭依然隆重,但它本身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孑遗在了“腊八”,其核心思想则融入了岁首的新年。
  
  * 端午粽:曾经的新年祭品
  
   端午节的粽子最初可不是特地为三闾大夫打造。据近年商史学者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见南中为岁首,新年之日相当于夏历的五月,就是我们后来的夏至日。夏至之日,新麦成,种新黍,新年是一个“食麦日”和“尝黍日”——将黍米用菰叶包裹煮熟并祭献神灵祖先,包好的黍米成牛角形,谓之角黍。西周以后历法改变,新年移到了夏历的十一月,但殷商新年的庆丰尝黍却留在那个日子,演变为后世的端午,角黍则发展成为粽子。
  
  * 祭祖:庆丰仪式的主要内容
  
   华夏民族对先祖想来敬慎郑重,祭祖仪式作为新年庆丰的主要内容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沿袭帝舜在正月初一到尧的庙中祭告的传统,历代的天子都会在元日里祭祖和祭天;对于普通人家,同样有着一系列家祭。《四民月令》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挈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者皆致齐(斋)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又以上亥祠先穑以祈丰年。”
  
  * 驱傩:原始的新年驱邪仪式
  
   新旧年的交接之际,世界各国都有“除旧布新”的习惯。历史上中国的传统习惯是举行一个驱邪仪式——“傩”仪。中古之前,腊祭和大傩都是最隆重的岁末祀典。《论语疏》记:“傩,逐疫鬼也。为阴阳之气不节,疠鬼随而作祸,故天子使方相氏黄金为四目,熊皮为帽,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
   日月流转,流传至今的各种节俗往往都难辨其初始的容颜了,但从根本上说,汉民族传统的新年来自于两件大事,一是庆丰,一是驱邪。后来各种各样的节俗都是在这两大主题上衍生的,如挂桃符、燃爆竹、贺拜、家宴、祭祖等等。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13-12-25 1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元旦”“春节”“新年”之辨——新年名称及日期的流变
  
   新年岁首之日有各种不同的称法,如元日、元旦,元正等。新年是一年的起点,《尚书大传》云:“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朝”字,从日在草中,从月。会意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的样子,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正月一日,岁时中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它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旧时新年,最多还是称为元旦,这种称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由于历代历法的差异,岁首日多有变动。根据《史记蘠晓》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就是说,夏代的元日在正月初一(这个标准是汉武帝时重订的太初历,它的岁首在夏历的正月);商代的元正为十二月初一,不过,根据现代对甲骨文的研究,至少到了殷末,新年日在夏至。或许殷商的历法经历了大的变动;周历的新年在冬至之日,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秦代适用颛顼历,岁首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定“太初历”,元旦日又恢复在正月,这一习惯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改历法为西历,将国际通用西历的1月1日称为新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公历(也就是西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但又基于传统的习惯,确定阴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元旦和新年才由同一件事一分为二。
   如今在我们的印象中,“新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春节”,叫得十分自然,就说我们近十来年每年大年三十央视的晚会吧,年年也都冠以春节之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较真地顾名思义一下——春节,就是春天的节序,和新年的涵义并不完全吻合。那么,为什么“新年=春节”呢?难道这种称法来自于古代的传统习惯么?
   仔细翻看历代的礼俗典籍,几乎看不到将新年称为春节的例子。这大概是因为华夏民族对节气四时的易转有着天生的敏锐,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相比,中国汉民族节日系统中的岁时节日远远多于人文纪念日。岁时流转中每一个微妙的阶段性变化都不会逃过我们的感官,一年四季在如此精细的划分下,就不会特别去单独强调每个季节的到来,因此,“春节”“夏节”“秋节”“冬节”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少见而短暂的。比如,历史上偶用“春节”指代节气之首的立春。某些地区,“冬节”成为“冬至节”一个不算正规的别称。而作为一年之初的、历来重头戏的岁首,长期的叫法主要为“元旦”“元日”或“新年”,很少直呼为春节的。
   这就奇怪了,既然几千年的历史中鲜见这样的对等。一向对时序流转敏锐的华夏民族怎会如此含糊地用“春天的节序”称呼我们最重要的新年呢? 说起来,这倒是一个不及百年、并不久远的故事。
   辛亥一役,孙中山实现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夙愿,武昌城头的炮火渐熄,临时大总统成为新政权的主人。改正朔、易服色——历来是新政权开国的第一个故事。在大总统的羽毛笔下,在嘀嘀哒哒的电波中,这故事一如往常地开始讲述。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时隔不久,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
   “兹经本院开会议决如下: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至此,正朔已改,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历法——夏历,从此退居次席。
  不过,孙中山并没有把自己倡导的历法改制当成一件简单的、心安理得的事,这从后来滇省要员李伯东转述孙先生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李伯东在创造新历的历改呈文中说:“先总理谓:我国阴历自轩辕时代创行至今,沿用数千年之久,中经五十余次更改。其法原较阳历为善,惟闰月一层,不便国家预算。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可惜风云突变,“我国之光荣”还没有来得及被精研改良,袁世凯便登上历史舞台。内务总长、登极大典筹备处长朱启钤于1914年1月21日在《定四时节假呈》中颇有浪漫地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袁氏旋即批准。不能不说这个构想挺有创意,但从此,我们几千年的旧历岁首“元旦”被降格为一个季节性节日“春节”,而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的西历岁首则被称为“元旦”甚至“新年”,而且是官方倡导的法定新年。
   然而,民间信仰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官方如何倡导新历新年,百姓并不买帐,民间仍然把夏历元旦当成最隆重盛大的新年来过。洋派的当权者终于按捺不住,一场“废除春节”的闹剧在1930年上演。
   1930年底,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废除春节”令:
   “民国元年(1912)已颁令废除旧历,以公历为国历。为认真推行国历,今起废除春节。法令规定公历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凡传统于春节期间歇业超过4天的行业、企事业可以移延,但严禁在春节中休业。传统的年节活动相应前移:12月15日为年前扫除日;12月31日为除夕,举年夜宴;1月1日为新年正口,举行春宴;1月15日为元宵节,是日“打年锣鼓,游市上灯”。
   崇拜西方文化的洋派政客们企图通过这种生硬的移植强行消灭中国的历法。为确保“令行禁止”,南京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他们规定:各报需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需传达贯彻;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邮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发贺年片、贺年电;工厂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者支付双薪;还提出了“过一个革命化新年”的口号,强调“党政军各机关工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全民倡”,如有违犯将予处罚。当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举行了“推行国历演讲大会”,连革命元老、学界领袖蔡元培也被请出,发表了“国历远胜阴历,各界应切实奉行”的演讲。
   文化的传统再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延续力量。虽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组织了各种“国历新年”的活动,但官员多敷衍行事,民间也是消极抵制。相反,到了夏历新年时,民众仍然偷偷过年。几年后,“国历新年”的活动逐渐销声匿迹,国人如常地过着除夕、元旦,“废除春节”的闹剧无疾而终。
  
   一代代的政客已成尘土,但是“春节”的概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在民众的心中植根,近百年来成为新的“传统”。我们至今守着的、欢度的竟是袁世凯造出的概念。名已不正,言已不顺,但中国人欢度那“春天的节日”已经快有一百年,同时,来自异域文化的阳历岁首则戴上了“元旦”的花冠。
   今天,我更愿意称它本来的名字——华夏新年,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节日系统,由“祭灶”“除夕”“元旦”“元宵”等一串璀灿的美丽小节串烧而成的盛日华彩。

dongkun686 发表于 2013-12-25 1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假日办的眼里,除夕不是春节,枉为中国人!
巴伐利亚州 发表于 2013-12-25 1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dongkun686 发表于 2013-12-25 10:17
在假日办的眼里,除夕不是春节,枉为中国人!

因为当年袁世凯执政时就把元宵节改为汤圆节、因为元宵音同袁消。
同理、现在除夕音同除习。
这哈你懂了没。
distinctive 发表于 2013-12-25 10: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涨姿势了!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9 22:52 , Processed in 0.02407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