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帝国元帅

[复制链接]
 楼主| 一只虎 发表于 2004-11-12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ff size=5> 希特勒的元帅26</FONT></B>
< align=center><B><FONT size=3>格赖姆Greim</FONT></B></P>
< >1945年4月27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领袖”希特勒任命了一位新的空军总司令,并将他晋升为空军元帅。他就是第6航空队司令格赖姆空军上将。
<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23日,总理办公厅收到戈林的无线电报。这位“特级元帅”已退守贝希特斯加登,企图同西方敌人媾和。但在得到希特勒同意之前,他不敢贸然从事。因此戈林请示,根据1941年5月2日的领袖命令,他是否可以以领袖继承人的身份决定内外大事。戈林要求于22时之前得到答复,否则他将按自己意图行事。
< >这一电报于4月23日下达到总理府。办公厅主任鲍曼不满戈林的所作所为,当即把这封类似最后通牒的电报上呈。希特勒立即命令复电贝希特斯加登。复电斥责戈林的最后通牒是重大的叛逆行为,并撤去他的特级元帅及所兼各职。
< >鲍曼和克莱勃斯将军当即建议,晋升空军上将格赖姆为空军元帅,并任命这个忠实的国社党员为空军总司令。
< >格赖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实际情况如何,世界在他眼中是完美的。他忠于信仰,他的无可动摇的绝对服从,很大程度上受其传统的家风影响。
< >如同国防军的许多将领一样,格赖姆也出身于军人世家。1892年6月22日他出生于拜罗伊特,父亲是一名上尉。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军官学校受训。1912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巴伐利亚皇家铁道营为候补军官。1913年晋升少尉,服务于驻尼恩贝格的巴伐利亚炮兵第8团。在这个团里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任排长时参加了洛林、马斯河、南希-埃皮纳尔、佛兰德、阿拉斯、康布雷等地的战斗。在占领圣米特列和攻占洛曼营的战斗中,他表现得特别勇敢。
< >他醉心于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军事航空技术。1916年,他考入施莱斯海姆的一个航空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到第3野战航空大队任观测员,并执行过多次搜索和观测飞行的任务。
< >1917年,格赖姆晋升中尉,并担任巴伐利亚第34驱逐机中队长。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在六百公尺的空中击毁一辆英国坦克的飞行员。
<P >他在先后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皇家勋章之后,又于1918年10月24日获得了德国最高的“德意志战争勋章”。数周之后,又获得一枚非世袭的贵族勋章--巴伐利亚“约瑟夫军事勋章”。1918年8月、9月,格赖姆连续赢得五次空战的胜利。
<P >停战以后,他脱离军队而入学攻读法律,后来在一银行任职。此时,他仍未放弃飞行,并常与另一名著名的飞行员乌德举行飞行技术表演。
<P >1924年,格赖姆辞去银行工作而应聘到中国担任航空顾问,对广州中国航空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他偕夫人返回德国,担任维尔茨堡体育飞行学校的飞行教练。在此期间,他曾试飞过各种新制造的飞机。训练过许多后来成名的飞行员。1935年,格赖姆重新入伍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命组建“里希特霍芬驱逐机大队”。
<P >1936年,他晋升上校并调到国防部空军人事署任参谋,1938年升任署长。
<P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格赖姆晋升为中将。在任第5航空军军长时参加了西方战役,之后晋升为航空兵将军。并于1942年至1943年在东线战场的中央集团军群克卢格元帅的指挥之下任空军东军区司令(1943年5月,该军区改名为第6航空队)。1943年2月,格赖姆晋升为上将,在他指挥下的航空和高炮部队曾参加了1943年8月奥廖尔突出部的防卫战。
<P >在东线战场的最后战斗中,第6航空队曾向奥德河的德雷森和波利茨各桥梁实施搜索与攻击。在德军崩溃的撤退中,格赖姆把该航空队的残兵收容到慕尼黑。在那里,他收到了希特勒召他去柏林的电报。
<P >格赖姆得知她的妻子,女飞行员赖奇曾驾着直升机进行过去柏林地区的试飞,于是决定同她结伴飞行。在柏林上空,他们的飞机遭到苏军高射炮火的袭击。格莱姆腿部受伤,倒在机舱内不省人事。赖奇接替他继续驾驶飞机在苏军的炮火中着陆。
<P >希特勒宣布了对格莱姆的任命,并令这位新元帅同赖奇飞往普隆逮捕近卫队总指挥、叛将希姆莱。他们未能抓获希姆莱。之后不久,希特勒就自杀了。
<P >德国投降后不久,格莱姆被美军军官带到了萨尔茨堡。美国人本打算命令他去解散德国的空军。但是,他因怕被转送到俄国去而事先吞服毒药自尽。 </P>
一只虎 发表于 2004-11-12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帝国元帅</P><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6</B> </FONT></P><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格赖姆Greim</FONT></B></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4月27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领袖”希特勒任命了一位新的空军总司令,并将他晋升为空军元帅。他就是第6航空队司令格赖姆空军上将。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23日,总理办公厅收到戈林的无线电报。这位“特级元帅”已退守贝希特斯加登,企图同西方敌人媾和。但在得到希特勒同意之前,他不敢贸然从事。因此戈林请示,根据1941年5月2日的领袖命令,他是否可以以领袖继承人的身份决定内外大事。戈林要求于22时之前得到答复,否则他将按自己意图行事。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一电报于4月23日下达到总理府。办公厅主任鲍曼不满戈林的所作所为,当即把这封类似最后通牒的电报上呈。希特勒立即命令复电贝希特斯加登。复电斥责戈林的最后通牒是重大的叛逆行为,并撤去他的特级元帅及所兼各职。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曼和克莱勃斯将军当即建议,晋升空军上将格赖姆为空军元帅,并任命这个忠实的国社党员为空军总司令。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格赖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实际情况如何,世界在他眼中是完美的。他忠于信仰,他的无可动摇的绝对服从,很大程度上受其传统的家风影响。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如同国防军的许多将领一样,格赖姆也出身于军人世家。1892年6月22日他出生于拜罗伊特,父亲是一名上尉。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军官学校受训。1912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巴伐利亚皇家铁道营为候补军官。1913年晋升少尉,服务于驻尼恩贝格的巴伐利亚炮兵第8团。在这个团里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任排长时参加了洛林、马斯河、南希-埃皮纳尔、佛兰德、阿拉斯、康布雷等地的战斗。在占领圣米特列和攻占洛曼营的战斗中,他表现得特别勇敢。 </FONT></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醉心于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军事航空技术。1916年,他考入施莱斯海姆的一个航空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到第3野战航空大队任观测员,并执行过多次搜索和观测飞行的任务。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7年,格赖姆晋升中尉,并担任巴伐利亚第34驱逐机中队长。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在六百公尺的空中击毁一辆英国坦克的飞行员。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在先后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皇家勋章之后,又于1918年10月24日获得了德国最高的“德意志战争勋章”。数周之后,又获得一枚非世袭的贵族勋章--巴伐利亚“约瑟夫军事勋章”。1918年8月、9月,格赖姆连续赢得五次空战的胜利。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停战以后,他脱离军队而入学攻读法律,后来在一银行任职。此时,他仍未放弃飞行,并常与另一名著名的飞行员乌德举行飞行技术表演。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4年,格赖姆辞去银行工作而应聘到中国担任航空顾问,对广州中国航空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他偕夫人返回德国,担任维尔茨堡体育飞行学校的飞行教练。在此期间,他曾试飞过各种新制造的飞机。训练过许多后来成名的飞行员。1935年,格赖姆重新入伍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命组建“里希特霍芬驱逐机大队”。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6年,他晋升上校并调到国防部空军人事署任参谋,1938年升任署长。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格赖姆晋升为中将。在任第5航空军军长时参加了西方战役,之后晋升为航空兵将军。并于1942年至1943年在东线战场的中央集团军群克卢格元帅的指挥之下任空军东军区司令(1943年5月,该军区改名为第6航空队)。1943年2月,格赖姆晋升为上将,在他指挥下的航空和高炮部队曾参加了1943年8月奥廖尔突出部的防卫战。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东线战场的最后战斗中,第6航空队曾向奥德河的德雷森和波利茨各桥梁实施搜索与攻击。在德军崩溃的撤退中,格赖姆把该航空队的残兵收容到慕尼黑。在那里,他收到了希特勒召他去柏林的电报。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格赖姆得知她的妻子,女飞行员赖奇曾驾着直升机进行过去柏林地区的试飞,于是决定同她结伴飞行。在柏林上空,他们的飞机遭到苏军高射炮火的袭击。格莱姆腿部受伤,倒在机舱内不省人事。赖奇接替他继续驾驶飞机在苏军的炮火中着陆。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宣布了对格莱姆的任命,并令这位新元帅同赖奇飞往普隆逮捕近卫队总指挥、叛将希姆莱。他们未能抓获希姆莱。之后不久,希特勒就自杀了。 </FONT></P><P 1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国投降后不久,格莱姆被美军军官带到了萨尔茨堡。美国人本打算命令他去解散德国的空军。但是,他因怕被转送到俄国去而事先吞服毒药自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24</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施佩勒(Sperrle)</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85年2月,施佩勒出生于路德维希堡,其父以酿酒为业。1903年参军入伍。在皇家步兵第8团晋升中尉之后,施佩勒被派往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航空部队,曾先后任野战航空第50大队的上尉中队长和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并因战斗中指挥出色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施佩勒参加过吕特维茨的自由军,后来加入国防军,先后服务于第5师司令部和国防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施佩勒晋升上校,在新成立的航空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柏林任第2航空军区的高级航空指挥官。不久,又被任命为驻慕尼黑的第5航空军区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班牙内战时期,施佩勒已晋升少将。他被任命为“兀鹰志愿军”总指挥官参战西班牙,并摸索出使用现代武器作战的经验。希特勒没有援助反共的西班牙人取胜的诚意,他的兴趣在于拖延战争,使地中海保持长期紧张的局势。尽管如此,施佩勒仍在参战期间,救出了几千名天主教的信徒,使西班牙天主教会永远铭记他的勇敢精神。佛朗哥还赠给他一枚西班牙十字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9月1日,施佩勒指挥第3航空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该航空队由4个轰炸机联队、2个驱逐机联队以及高炮分队组成,同第2航空队一起负责掩护西线作战。最初,除了小规模的空战和轰炸任务之外,西线颇为平静。等到希特勒作出大规模攻击的决定之后,第3航空队开始协同龙德施泰特集团军群攻击卢森堡和比利时,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和摧毁香比尼等地的敌人阵地时立下了汗马功劳。Ju-87型俯冲轰炸机在发出尖利的哨声俯冲轰炸敌阵时,在敌军中造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5月18日,施佩勒获骑士十字勋章,7月19日晋升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西方战役刚刚结束的几周内,第2和第3航空队担负了轰击英国各铁路要点和补给中心的任务。8月1日,希特勒发布“领袖训令”第17号,部署对英海岛攻击中空海军的协同动作。其目标在于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对英国的空战开始了,空军大元帅戈林甚至宣称,最多三天之内,英国空军的驱逐机部队即可被歼灭,德国就可夺取英国土地上的制空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在英伦三岛上,空军元帅道丁爵士接受了防空的任务。他以保全其驱逐机部队迎击德军登陆为作战方针。英国驱逐机只实施拦截德国轰炸机的任务,而有意避开德国的驱逐机。使德国驱逐机在空中畅行无阻。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德国空军真的在英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获得了制空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德国空军航程远,油耗大,加之他们不能橡英国飞行员那样在危急中以跳伞保全性命,在1940年8月到9月的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各航空大队就损失了385架飞机及其乘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6日,德国空军轰炸伦敦。13日,第2和第3航空队开始对英国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由于浓雾弥漫,攻击半途而废。18日,德国空军再次攻击英国,结果被英国驱逐机和高射炮击落飞机147架。英国仅损失飞机49架。从此以后,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攻击,而代之以小规模的空袭行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施佩勒下令停止白昼攻击而改为夜间行动。这就触怒了戈林,后者严令取消这种决定。但施佩勒毫不让步,并因此而受到忌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东方战役爆发时,第3航空队仍留在西线战场不断攻击英国。这些攻击行动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大大地削弱了自己。1943年,英美轰炸机部队轰炸了德国后方的工业中心,将各主要城市变成了一片瓦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不去责怪戈林计划的错误,却把过失推到了各空军将领身上。他虽然厌恶施佩勒,但不能下决心撤掉他。在盟军登陆前不久,他派施佩勒担任所有驻法空军部队的总司令。他想利用施佩勒丰富的作战经验挽回败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44年6月6日清晨盟军登陆开始之时,施佩勒的500架飞机,只剩下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可供作战使用了。所以,盟军在开始登陆的一个小时内就取得了制空权。德国空军只剩下零星的飞机不时地向登陆的敌人投掷炸弹,而听任敌机蝗虫一般飞过海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9月,施佩勒元帅被希特勒免职。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施佩勒被美国宪兵逮捕并解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在法庭上,施佩勒为自己作了辩护。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发言认为,施佩勒在对英作战中的指挥表现出了他的公正。这样,施佩勒被法庭宣告无罪。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施佩勒因患重病被送往莱希河畔一个叫泰宁的地方疗养。1949年6月,他被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提审,并再次宣判无罪。施佩勒死于1953年4月2日。</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2</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米尔希(Milch)</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米尔希空军元帅在德军元帅中占有一种特殊地位。他的工作仅限于空军的组织和其它事务。戈林元帅对他特别器重。他的元帅头衔也是因此而获得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步炮兵第1团任少尉,在航空搜索第5和第204队任中尉队长。后来任第6驱逐机队队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尔希曾先后担任某民间航空队队长、警察航空中队队长、路易东方航空公司联络员、但泽航空邮局业务部主任等职。1923年,他担任容克斯航空公司飞行管理部主任,3年后转任新成立的德国航空公司经理。1929年升任该公司总经理。在他的管理下,德航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压倒当时兴起的其它航空企业,该公司成为秘密组建德国空军的骨干。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掌握政权的时候,戈林就把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行战友米尔希拉入航空部,并任命他为副部长。从此,米尔希步步高升。1933年他还是一个上校,一年后就升为中将。航空部在他的指导和组织下,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的德国空军。希特勒赏识米尔希对于重建空军所表现出的供给,并于1936年晋升他为航空部将军。两年后他晋升为上将。1939年2月被任命为空军总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米尔希虽以重建空军为本身的职责,但他不主张贸然开战。当1939年5月,他获悉希特勒决心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时,曾指出攻击波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米尔希担任空军总监之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上过战场,而负责组织方面的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他表现了非凡的才干,顺利地解决了战争期间空军组织方面的很多问题。对法战役胜利之后,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米尔希的晋升在德军将官团中颇有非议。曼施坦因元帅在所著《失去的胜利》一书中,称这种晋升“降低了德国最高贵军人阶级的价值”,并说米尔希“组织功绩虽然可贵,但绝不能同陆军的各总司令相媲美。”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对英空战激烈进行时,米尔希和戈林密切合作建立起来的德国空军暴露出很大的缺陷:空军完全不受国防军统帅部的调动,它的使用权属于戈林和米尔希。他们指挥的空军不能完全适应整个战局的要求。此外,在陆军和空军之间,经常发生意见分歧,空军把陆军看成是“一帮落伍和守旧分子的收容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戈林和米尔希固步自封,未能发扬光大已有战绩。虽然凯塞林和施佩勒、里希特霍芬诸元帅曾一再建议彻底改进空军的建设计划,但米尔希拒不采纳这些建议。结果,英国空军打败了德国空军,并争取到了绝对的制空权。米尔希虽然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空军,但他和戈林都不会使用并发展空军。当然,主要责任还是应由戈林承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1月中旬,米尔希被任命为“领袖特派员”,前往东线指导在斯大林格勒市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当米尔希到达塔甘罗格附近的第4航空队司令部时,他了解到,各机场虽有280飞机,但只有70架可以使用。冬季给第4航空队带来了极大损失。各机场都受到苏军包围的威胁,飞机几乎不能起飞和降落。各供应中队的伞降场几乎不堪使用。空军每天要派出250架次飞机向斯大林格勒市空运补给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从1942年年底到43年年初的两个月期间,德国空军在斯大林格勒市上空损失了一千名飞行员,其飞机也同时被击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斯大林格勒市被苏军攻陷。希特勒和米尔希就这次惨败举行检讨会。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被歼归罪于戈林。米尔希曾提出将战线撤退到第涅伯河一线,加速制造驱逐机并协调陆空军作战指挥的建议,希特勒未予采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尔希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犯罪提出公诉,并于1947年4月17日被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获释。</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0</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雷德尔(Raeder)</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翻看昔日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及博士的个人档案,第一页上记载着他的个人身世。第二页上记的是他所担任过的十三个职务:从1895年的海军见习军官到1943年的元帅。第三页记的是三十六个舰上职称:从在“施托施”号舰上当见习军官到1928年9月海军秋季大演习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舰上担任审判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四页上注明: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5年5月30日为海军见习军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7年10月25日,海军军官考试成绩特优,并获毕业证书。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6年5月31日,获基尔大学哲学系荣誉博士学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以下记载的是他获得的一些国家的高级勋章。最后记载着他所参加过的各次海战的情况。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雷德尔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镇,父亲为西里西亚省格隆堡高级中学校长。他于1894年毕业于父亲的学校并考取基尔的海军军官学校,6个星期的陆上严格训练之后登上了“施托施”号练习舰,接受航海的基础训练,参加过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训练。1895年五月升为见习军官,派到“格纳森诺”号上见习。在下一个训练年度里,他开始学习舰炮学、水雷学和鱼雷学。1897年10月在海军军官考试中获得最优成绩。海军向现代化迈步,雷德尔被派到装甲战舰“萨克森”号和装甲战舰“德意志”号担任通信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势必同英国抗衡,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提尔匹茨促成了海军的发展。能在皇家海军服役,成为当时莫大的荣幸。青年海军军官们充满了优越感和爱国的热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7年,当一个德国舰队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并于1年后由德国政府租借了该地区之后,又有第二个巡洋舰队在皇太子海里希指挥下开到了东亚。装甲战舰“德意志”号则为他的旗舰,雷德尔就在上面担任通信官,同时担任舰上军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发挥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且发现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写的《菲律宾的叛乱》一书特别受到皇太子海里希的赏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0年4月,雷德尔晋升中尉,并调任水兵第1大队副官,一年之后又调任“蟋蟀”号舰上的第一航海官。在因膝盖受伤的几周休养期间,他写了一片题为《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陆海军的协同问题》的研究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在以后攻占挪威的战役中他作了很好的尝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以后,雷德尔被派往战舰“威廉大帝”号担任警卫官。1903年10月至1905年6月被派往基尔海军学院受训。由于父亲的教育,雷德尔通晓英法语言。在受训期间,他又选修了俄语,自学了西班牙语,还到俄国进修了三个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5年4月,雷德尔晋升海军上尉,并于海军学院毕业后被派往波罗的海预备舰队的“福里特约夫”号海岸装甲舰上任航海官。1906年4月调任驻柏林的海军部情报处第一科科长。他的职责是搜集和研究外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海军观察》和《航海》杂志。他所担任的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接近提尔匹茨上将和作家罗尔巴赫博士,甚至接触过德皇威廉二世。后者还赠予过雷德尔四等红鹰勋章,以鼓励其写作的成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人竟然不问政治而一心致力于军事,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弱点吧。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从1909年10月到1910年3月期间,雷德尔先在“霍亨索伦”号舰上任航海官,后来在皇帝游艇上服务。这位青年上尉同皇帝有了较多的接触。威廉二世很赏识他,当航行途经利萨岛时,让他作了一次专题报告,讲评1866年奥国海军在特格霍夫海军上将指挥下战胜意大利人的海战情况。这位喜欢探讨学术问题的皇帝也曾召见过雷德尔。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1年4月,雷德尔少校调任巡逻舰队司令希佩尔上将处任首席参谋官,以后先后服务于“约克”号舰和旗舰“塞德利茨”号。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4年11月3日,德国巡洋舰首次攻击亚茅斯,“塞德利茨”号担任了攻击的主力。以后在同英国海军的激烈战斗中,“塞德利茨”受了重伤。“布鲁切尔”号则被击沉,而英国旗舰“狮”号也被轰击得失去战斗力。雷德尔因战功而获一等铁十字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新任舰队司令舍尔上将指挥了一次向斯卡格拉克的突进,1916年5月31日,在那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海战。战斗舰“吕措夫”号击沉了英国巡洋舰“常胜”号,但自己也受了重创,不得不在敌火下换乘另一艘巡洋舰“毛奇”号。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二月初,帝国政府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雷德尔参加了掩护各进击港口的潜艇的安全工作。1917年,他晋升海军中校。9个月后,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担任了一艘新的小型巡洋舰“科隆”号的舰长,被派往北海执行巡逻任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的德国,反帝制的运到日益高涨,加之给养不够,海军士兵普遍不愿打仗。1917年8月,远洋舰队第4大队军事法庭以煽动叛乱罪判处5个反帝制的水兵死刑。不到一年,德意志的帝制终被推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雷德尔在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晋升海军上校,并于1920年7月被派往柏林的海军档案处工作,整理官方的海战资料。1922年和23年先后出版了他所编写的两本书。第一本书记述从巡洋舰的出征到“施佩伯爵”号沉没这一段历史‘第二本叙述各小型巡洋舰的作战和航海经过。在海军档案处工作期间,雷德尔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柏林大学。当他准备考取博士之时,他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并就任海军教育监的监督,掌管各海军学校的教育工作以及两艘训练用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立参谋本部和海军大学,雷德尔建立了秘密的指挥和参谋人员训练班,同时也成立了海军各类专科学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4年,雷德尔接任北海轻舰队司令,以巡洋舰“汉堡”号为旗舰。次年二月,他被调回基尔,同时晋升海军中将,担任波罗的海军区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26年5月31日斯卡格拉克海战十周年纪念日那天,基尔大学哲学院授予雷德尔名誉博士的学位。两年后,雷德尔升任海军总司令。最初,他同顶头上司国防部长罗纳意见不合,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自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力于德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他主张建造重型军舰,并在“塞维拉”航空公司招牌的掩护下建立了半军事性的海军航空兵。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雷德尔虽然不问政治,但他头脑清醒。1933年之后,德国海军未被卷入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运到的漩涡,完全是雷德尔的功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2月,希特勒首次召见雷德尔,并对他说,他绝不会同英国、日本或意大利交战。海军舰队的建立只用于防卫欧洲大陆。而且他建议同英国舰队维持35:100的实力比例。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他的继任者和三军最高统帅。次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无效。英国人对此提出抗议,并派外交大臣艾登去德国。6月18日双方签订了一个海军协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雷德尔交给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邓尼茨海军中校一个任务,要他组建新的潜艇部队。邓尼茨主张建造供“集群战术”用的中型潜艇。他认为,建造中型潜既符合德英海军协定中关于舰艇吨位的限制,又能建造数量较多的潜艇。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雷德尔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有一个可靠的参谋班子。此外,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独立性。这就使雷德尔能够在1935年完成两艘装甲战舰、两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三艘潜水艇的下水的工作。到9月27日,邓尼茨已经可以把第一批的六艘潜水艇编为一个潜艇小队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虽然雷德尔竭力提防纳粹党对于海军建设的任何干涉,他同元首之间的关系还是友好的。希特勒对于雷德尔的一切建议都表示采纳,从不干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雷德尔于1939年4月晋升海军元帅时,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在日益迫近。雷德尔曾一再警告希特勒,不要介入国际纠纷,特别应当避免同英国发生战争。他和海军总部的军官都一致认为,德国的海军要想同英国海军作战力量是不够的。在他同伯姆和邓尼茨两位海军将军的一次会晤时,他曾断言:“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但他又说,德国海军利用潜艇来破坏大英帝国的海上联络,兴许能获得成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朗斯多夫上校于1939年12月17日成功地出击,重创并最后炸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之后,雷德尔和希特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那以后,希特勒开始把他的党的意志强加在海军身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4月,海军接到攻占挪威的任务。雷德尔最初认为,对于德国来说,中立的挪威比之被占领的挪威更为重要。后来,当他获悉英法军队也在进行占领挪威的矿砂港口钠尔维克的准备之后,才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建议以鱼雷快艇实施登陆,陆海军密切协同。占领挪威一仗,招致了海军的重大损失,但陆海军的协同动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方战役之后,雷德尔奉命对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准备,雷德尔当即申诉意见,应把争夺制空权列为登陆的先决条件。要使英国的空军,甚至海军都无法制止登陆行动。此外,还须开设一个没有水雷的区域,两侧更要布雷警戒,并准备必要的运输船只。希特勒也曾答应,在1940年8月15日以前将一切准备齐全。但这种准备竟拖延到9月15日。到了10月,希特勒竟又下令停止“海狮计划”。尽管如此,海军作战的重点仍然是英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大西洋上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941年5月21日。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胡德”号,还把“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击成重伤。然而,“俾斯麦”号也同归于尽。至此,重型舰只的作战停止了,潜艇部队开始担任海战的主角。德国潜艇在敌人周密的反潜措施下也曾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水面舰只和潜水艇以及飞机相互配合对敌人在北冰洋护航船队所实施的攻击也是十分成功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秋季,德国巡洋舰队司令在一个薄暮时分停止了对敌人一个警戒周密的护航船队的攻击。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次年元月6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及此事,并指斥和侮辱了雷德尔元帅,致使后者愤而辞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批准了雷德尔的辞呈,于元月30日任命邓尼茨元帅为海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国战败之后,雷德尔被苏军俘虏,并与其夫人一同被押解莫斯科。1945年11月20日,他和邓尼茨以及其他20名政府官员都站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当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时,也是毫无惧色,他甚至请求盟军的检查委员会枪决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施潘道监狱。1955年9月获释出狱。他最后定居于基尔,并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雷德尔死于1960年。</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8</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莫德尔(Model)</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在苏尼茨基附近,苏军在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实施突破,并向斯摩棱斯克迅速前进,使撤退中的第4集团军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中旬,第4集团军堵住了战线的缺口,与第2装甲集团军重新相接,但突入的苏军拦截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纵队,并且在其游击队的配合下袭扰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后方。</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不仅如此,苏军优势兵力还在鲁萨、拉马和加里宁以北发起攻击,并把德军部队压迫到尔舍夫和格沙茨克地区。苏军还把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坦克部队从这个突破口内长驱直入,一直冲到德军背后而到达科尔穆-维里基鲁基一线。苏军一部向南迂回,突破德军在尔舍夫以西的警戒线,冲入第9集团军背后,另一部则突进到维亚济马。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均被包围。</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阵线一片混乱。几小时以前还在后方的德军指挥机构,很快就被苏军的突击队捣毁。在第一线大后方的汽车纵队,突然遭到苏军坦克的袭击。撤退中的一线部队也被苏军包围。谁也分不清哪里是前方和后方,部队之间无法取得联系。</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沉着的情绪。这个人就是被围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莫德尔上将于元月20日到达德军最高统帅部,请求派一个装甲军归他指挥。希特勒答应了,并要把这个装甲军用于格沙茨克地区。而莫德尔根据战线的实际情况,要把兵力用于尔舍夫地区。激烈的争论因此而发生。希特勒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这时,莫德尔以冷漠和嘲讽的语气向希特勒发问:“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挥第9集团军,还是我在指挥?”希特勒惊诧得抬起头,随即语气强硬地说:“我命令你把部队用于格沙茨克!”莫德尔仍不服从,并坚决反对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挥权。他说,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而最高统帅部的人只能按地图进行判断。</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终于让步了,但他强调说,莫德尔必须对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负责。</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的进展证实了莫德尔的判断,苏军果然向尔舍夫进攻。这样,莫德尔在激烈而损失惨重的战斗中,不仅击溃了进攻的苏军部队,而且也稳住了自己的战线。在尔舍夫的冬季战斗中,莫德尔显示了军事才能,获得了希特勒的信任。</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莫德尔1891年元月24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廷根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父亲是师范学校的教员和普鲁士皇家乐队的指挥。他1909年起在德意志帝国军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西线部队作战,曾短时间在参谋本部服务,尔后参加凡尔登战役,曾因数次负伤而获得高级勇敢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结束,莫德尔已是上尉,继续在陆军中服务,曾担任步兵第2团团长。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本部技术司司长。他当时的长官曼施坦因将军夸他是群弱中的强者,并喻之为“鲤鱼池中的梭鱼”。</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莫德尔晋升少将。一年后升任驻德雷斯顿第4军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强大的波兰部队。</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波兰投降后,莫德尔升任布施上将指挥下的第16集团军参谋长。该集团军曾属于A集团军群,战斗在莫塞尔河上游的特里尔一带,曾突破马奇诺防线而占领凡尔登。1940年11月,莫德尔晋升中将,并重新担任指挥职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东方战役中,莫德尔最初指挥第2装甲集团军的先遣部队第3装甲师,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早在1941年7月9日,他就因勇敢突进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十月间,希特勒晋升他为装甲兵将军,同时任命他为部署于莫斯科以北的第41装甲军军长。</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10月2日,第3装甲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攻击。先头部队在夜间已经看得见苏军防卫克里姆林宫的高炮部队发出的炮火。但是,此时德军已是精疲力尽,伤亡越来越大,补给日益减少,燃料弹药运输中断,致使攻击受挫。莫德尔所部第6装甲师坦克团所受损失最大,可以使用的坦克只剩下10辆。莫斯科未能攻下,希特勒愤而撤销了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的职务。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也奉命退役。第9集团军司令施特劳斯因并获准辞职,莫德尔于1942年元月接替了他的职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不久,莫德尔解除了该集团军被苏军包围的威胁,因而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从此,莫德尔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在战斗中,他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敢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和严格的管理。他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便同上级有分歧意见也毫不隐瞒。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而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他还注意亲自过问后勤事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红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已很难获得决战的胜利。国防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陆军参谋长蔡茨勒将军不同意这一方案,他仍然主张不失主动地大胆实施更大规模的作战。</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最初也是犹豫不决,但他终于同意了蔡茨勒的意见,于是决定以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为作战目标。苏军在该地带深入德军阵地宽约200公里,深约100公里。德军计划用钳形运动围歼该地区的苏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一代号为“堡垒作战”的攻势,按计划应于4月开始。中央集团军群已命令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完成作战准备,从奥廖尔向库尔斯克突进;而南方集团军群则派遣所属第4装甲集团军由南方对此目标突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不同意四月发起攻击,他要使用新型坦克参战,致使日期一拖再拖。莫德尔根据空中照相侦察情报指出,他的第9集团军很难在这种遍布野战工事的地形上前进,必须实施另一种攻击战术,否则就应放弃“堡垒作战”。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卢格元帅不同意莫德尔的看法。他认为,攻击地区的苏军野战工事并没有那么多,许多阵地是苏军已经放弃了的。</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直到1943年5月4日,希特勒仍未下定决心。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参谋长一再催促下,经过若干次会议的商讨,最后才决定7月5日发起攻击。可是,宝贵的战机已经延误。7月9日,各部队进攻受阻,莫德尔的军团仅前进18公里,第4装甲集团军也遭到苏军的反击。7月13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堡垒作战”。</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苏联各集团军八、九月间把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逼退时,莫德尔被迫把第9集团军和也受他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撤至第涅伯河,并于10月初在那里构筑了一条新防线。本来,希特勒不让莫德尔后撤而令其固守。但莫德尔不听这一套,他向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说:“请你报告元首,莫德尔不执行这样的命令!”他甚至敢于向希特勒呈上报告,指出后者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并亲自来到元首的统帅部面陈意见。希特勒竟然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称之为“东线的救星”。</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但是,到了1943年11月,莫德尔上将受到了贬谪,他的集团军司令之职被免除而调任预备指挥官,听候任用。</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元月,当苏军在列宁格勒南方和西南突入德军阵地时,希特勒又起用了莫德尔,并任命他为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德军在列宁格勒前方曾面临一次危机,但莫德尔在短时间内就巩固了德军的防线,救出了被围部队,并击退了深入阵地后方的苏军。他的指挥秘诀是:果断的决心,周密的部署,准确的实施。</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三月间,苏军把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压迫到布格河后方。这完全是希特勒瞎指挥的结果。但希特勒把责任完全推到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两位总司令身上,因而把他们都免去了职务,他们的继任者分别是莫德尔和舍尔纳。</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莫德尔晋升为元帅,他指挥部队在喀尔巴阡山前方和东加里西亚成功地建立了一条连贯的防线,并阻止了苏军的前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但立刻又发生了新的危机。6月,中央地区苏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歼灭了德军2个集团军,突入了德军阵地西侧很远的地方。莫德尔奉命来到这一地区,接任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职务。在艰难困苦和伤亡惨重的战斗中,他制止住了部队的溃退,并集中残部建立其一条新的防线,还歼灭了突入德军阵地纵深的苏军第3装甲军。希特勒为了表彰莫德尔成功的防守,赠予他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这是一种高级荣誉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莫德尔同时接任了服毒自杀的克卢格的职务,成为行将崩溃的西战场总司令,并兼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希特勒指望依赖莫德尔的“出色”指挥使战局获得转机。</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但西线的败局已不能单靠决心、毅力和严格要求所能挽回。盟军的空中优势使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不断突入。此时,希特勒不顾龙德施泰特上将和莫德尔的反对,命令实施1944年12月16日的阿登攻势。由于兵力的不足,攻势最终受挫,在亚琛周边损失惨重的战斗中,莫德尔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挽回败局,他的B集团军群已被美军部队压迫到莱茵河东岸而被围于鲁尔工业区。</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4月17日,鲁尔工业区已落入美军手中两天,各条路上都有被俘的德军队伍在行进。莫德尔带了三名军官和几个士兵从拉廷根附近的美军纵队中逃到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中。在那里,他告知随从人员,他要自杀,并让他们将他的尸体埋在选定的一棵松树之下。三名军官竭力劝阻,莫德尔不听,握着他们的说说:“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绝望,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即开枪自杀。</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6</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隆美尔(Rommel)</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10月14日中午12点。</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一辆灰绿色印有德国国防军标志的轿车,在符腾堡邦的赫林根村口嘎然而停。三名军官匆匆离开轿车走进一座林木掩映的房舍。</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一个小时之后,房舍中走出一位身材矮胖、表情严肃、佩带元帅军衔标志的军人。他的身后跟着那三名军官。</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元帅走出房屋,随即转过身去凝视片刻,然后径直走向汽车。随着发动机的鸣响,汽车朝着布劳博尔方向缓缓而行。有谁知道,这位矮胖而严肃的军人,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已经踏上了人生最后的归程……</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在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的一个大学教授家庭。1909年进入步兵第126团服役,次年就晋升少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随部队转战于西战场、罗马尼亚和阿尔卑斯山等地。他勇猛过人,意志坚强,刻苦耐劳,善用计谋。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士兵,受到官兵的普遍爱戴。他在战斗中曾负重伤并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7年10月,奥国军队同意大利的山地部队作战遭到失败,请求德军支援。德军统帅部派出富有作战经验的第14集团军对意大利人实施反攻。隆美尔所在营奉命掩护巴伐利亚近卫步兵团右翼。当该团进攻受挫时,隆美尔在营长的许可下,带领3个连出奇制胜地俘虏了意大利人。这时,营长又增派了3个连给隆美尔。隆美尔经过一条罕为人知的山路,秘密地到达了敌人的阵地。惊诧之中,敌人纷纷投降。又经过五十多个小时的激战,隆美尔率领部队登上马塔尤尔峰,并前后俘虏敌军5千多人,缴获火炮三十门,机枪多挺。</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意军被迫退至皮亚韦河并破坏了桥梁。隆美尔毫不畏惧冰冷的河水,他同各连挑选出的士兵一起,把枪挂在脖子上,用绳索相互连接游过了皮压韦河。待部队全部过河之后,隆美尔合理部署兵力,迅速击溃了敌人,俘敌不下一千人。为此,隆美尔1917年12月获得了普鲁士高级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8年12月,隆美尔回到他原先所在的126团任警卫连长,担任鲁尔区的警戒任务。后来调任国防军步兵13团连长。8年之后,已升为上尉的隆美尔调到德雷斯顿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他把自己的作战经验和对步兵训练的见解都写入了一本名叫《步兵进攻》的书中。</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少校隆美尔调任驻戈斯拉尔的步兵营长。1935年晋升中校,并被任命为波茨坦军官学校的班主任。不久,隆美尔调任国防军在国家青年团团部的联络官并开始接触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的领导层。按其主观愿望,他是不想参与政治的,但因步兵出身的希特勒看中了他写的《步兵进攻》一书,并决定该书的作者必须充任领袖警卫营的营长。因此,他奉命担任警卫营长之职,还陪同领袖巡视过捷克斯洛伐克。</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西方战役之前,希特勒根据他的请求,任命他为装甲兵第7师师长。</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5月10日,隆美尔指挥他的部队越过西方边界,并随同他所在的霍特装甲兵团参加了对比利时军队的包围,迫使比利时投降。</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部队经过重新部署。隆美尔被配置于第4集团军的西侧,6月5日渡过桑河,8日到达鲁昂,并紧追溃逃中的法国军队向南方和西方推进。在海岸地区,隆美尔遭遇英国部队并迅速将敌军击溃。他的出敌不意的闪电式攻击,使部队赢得“魔鬼之师”的称号。他本人则获得了一枚铁十字骑士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6月10日,在法国崩溃前十天,意大利作出决定,参加胜利的德国一方作战。对于德国来说,这既不是军事上的一种援助,更不是经济上的支持。意大利军队根本无力承担对西方强国作战的使命。他参战不到半年就败绩累累。于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只得派隆美尔去挽救这一败局。</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元月9日,希特勒在他的贝希特斯加登山庄同陆军总司令会晤时,提出要援助意大利。2月10日,陆军总司令命令施特赖希少将指挥的第5轻装师开往的黎波里作战。隆美尔此时已晋升中将,并被任命为“德国非洲军”的军长,于2月12日到达的黎波里。他担负着固守的黎波里和确保西尔特湾的艰巨任务。他对前线地区作了一次侦查飞行,并作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他建议向阿杰达比亚突进,以夺取该地生命攸关的水源。</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2月17日,隆美尔派装甲搜索车和意大利的“圣马利亚”营一同搜索敌人。结果表明,自德国空军到达北非攻击得手之后,英军将军韦维尔已无继续前进的意图。德国空军很快就控制了沿海岸的道路。在此期间,运输船只也从那波利向的黎波里运送了更多的增援部队和物资。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底,隆美尔所部占领马萨布莱加,4月2日,他们和意军一同攻占了阿杰达比亚。</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样,非洲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昔兰尼加被攻克,而且阿杰达比亚的重要水源也落入德军之手。隆美尔不顾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阻止继续前进。部队行进在炎热的白天和寒冷的夜间,经历了沙漠的暴风和滚烫的乱石的严重考验。经过艰苦的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塞高原落入了轴心国军队之手。</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意大利人未能提供及时的情报,隆美尔未能夺取托卜鲁克要塞,加之德军的补给线遭到英国空军的严重威胁,德军发生了第一次危机,各种补给品有一半遭受损失。到1941年11月,拥有十万人之众和800辆坦克的英国尼罗河军团发起了攻击,而隆美尔只能以4万人和240辆坦克与敌对抗。英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压迫非洲军团退出昔兰尼加。但隆美尔的退却,是战术上的一种谋略。当补给线缩短之后,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开上了前线,加上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元帅的空军阻止了英军的空中和海上的攻击,于是,隆美尔又开始部署反击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20日,隆美尔获栎树叶双剑勋章,并升任非洲装甲军团司令。他未经报告就决定了收复昔兰尼加的作战行动并获得成功,他也因此而被提升为上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然,他知道英国人肯定要卷土重来。所以,他飞到柏林和罗马请求派兵增援,但是,他失望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为了先声夺人,他于5月下旬又一次发起了攻击。经过一场血战,他击溃了英国的第8集团军,又一次向埃及方向前进。6月19日夜间,他调转兵力向托卜鲁克要塞发起攻击。十四小时后,攻陷了当地的城市和要塞,被俘英军达三万二千人。隆美尔声名大振,被称为“沙漠之狐”。</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6月22日,他接到一封晋升他为元帅的电报。此时,他的军队也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天气炎热,沙暴肆虐,加之苦战的辛苦,使部队战斗力锐减。到7月1日,隆美尔的装甲军团只剩下12辆可供战斗使用的坦克。此外,补给线日益延长,部队燃料、弹药匮乏。隆美尔得到的,只是后勤补给的空头许诺。他两次试图攻击都因燃料不足而归于失败。</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隆美尔奉命前往奥国休养的时候,大英帝国军队正紧急调运兵力、坦克、火炮和物资到埃及,更重要的是,传奇将军蒙哥马利接任了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之职。</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蒙哥马利于10月23日开始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隆美尔派回非洲,并严令部队:非胜利即死亡。隆美尔已看出胜利无望。英军装甲部队主力已突破德军阵地,并且盟军于11月16日在西非登陆,经过阿尔及利亚挺进突尼斯,受到在突尼斯登陆的德军部队的拦截。此时,隆美尔已调任新编非洲集团军总司令,意大利的梅赛将军接任了装甲军团的职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栎树叶钻石勋章,并命他免职疗养。隆美尔的继任者阿尼姆上将,在英军的强大压力下于5月12日率部投降。由于希特勒的指挥失误和愚顽不化,德国两个集团军的兵力丧失殆尽,北非也丢失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8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意大利北部集团军总司令。这时,意大利看出轴心国败局已定,已开始同盟军谈判。9月3日,意大利与同盟国方面签订了一项秘密停战协定。隆美尔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刻同南部战场总司令凯塞林一起把防区内的意大利部队缴了械。</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隆美尔和凯塞林之间在意大利的防守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隆美尔主张撤至北亚平宁山一线,仅防守上意大利。而凯塞林主张在罗马与那波利一线设防。希特勒最后采纳了凯塞林的意见,并任命他为西南战区总司令,而调任隆美尔为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但隆美尔没有单独决定重大行动的权力。对于他转移兵力以暂避危险的建议,希特勒的回答是:“军人只应该在他的要塞中死去,而不需要机动!”</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此外,指挥系统和隶属关系的混乱不堪,纳粹党和国家安全组织对军队的不断干扰,给部队各级指挥官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麻烦。</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6月6日晨,盟军开始登陆,以大批驱逐轰炸机为先导,压制德军,使德军毫无抵抗力量。希特勒命令部队不准实施新的部署和调动,而由他亲自决定如何行动。他于6月17日到达苏瓦松,狂怒地责骂各将领的无能,并粗暴地拒绝了隆美尔撤退部队的建议。</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隆美尔元帅已同德国反抗希特勒运动取得了联系。荣格尔所著的《和平文集》一书,使素来不爱读书的隆美尔读后深受触动。他摒弃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并秘密参加了反抗运动的活动。但他不同意暗杀希特勒,而是认为可以通过说服的方法使之改变战争政策。如果说服不行,他主张把希特勒递交德国法庭公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7月1日,希特勒免去了西方战区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的职务,并任命克卢格接替他。前线的状况使克卢格同意隆美尔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意见书:“诺曼底前线的状况日趋困难,已造成严重危机。我以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请求您,对于这种局势的严重政治后果加以考虑。”他请求希特勒同意在西线签订休战协定。</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但是,意外的变故接踵而至。</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17日,隆美尔的座车在视察前线回来的途中遭到了美国飞机的袭击,司机当即死亡,隆美尔则被摔出车外而受了重伤,他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从而失去了B集团军群的指挥职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伯爵在最高统帅部安放的暗杀希特勒的炸弹爆炸。同时,反希特勒分子,在巴黎的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出动国防军特务团逮捕了希特勒的近卫队和特工队队员。可惜,希特勒仅仅受了一点轻伤。事后,他命令将所有反抗运动的成员逮捕、拷问和监禁,并通缉漏网分子。</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隆美尔并未因此而改变初衷。9月6日,他对前往看望他的斯派达尔将军说:“希特勒这个病态的谎言家,现在已经完全发疯了!”他委托斯派达尔前往陆军参谋部转告参谋长古德里安上将,无论如何必须缔结西方和约。此时,隆美尔深切地感到除掉希特勒是必要而紧迫的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10月7日,隆美尔奉召去最高统帅部开会。他已预料到希特勒不怀好意,于是拒绝到会。尽管他知道,希特勒并不会善罢甘休。</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果然派人找上门来。</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14日这一天,希特勒派出陆军参谋部人事署长布格道夫将军,处理“七·二○”暗杀事件的特派员麦塞尔将军以及传令军官埃伦斯培格少校前往隆美尔住所,强迫隆美尔自尽。他们告诉隆美尔,希特勒已经知道他参与了反抗运动的活动,命他服毒自杀,毒药已经带来。如若不然,他就要受到“人民法庭的审判。”</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隆美尔来到太太的房间对她说:“他们怀疑我同谋杀希特勒一案有牵连。元首带来毒药让我自杀。这种药服下三秒钟之内即可见效。我一刻钟之内就要死去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隆美尔泰然自若地同妻子诀别,脸上毫无畏惧神色。</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25分钟之后,埃伦斯培格从乌尔姆打电话通知隆美尔的家属,元帅在乘车前往乌尔姆途中因脑溢血猝然身亡。10月17日,希特勒向隆美尔夫人发来唁电:“谨对贵夫君逝世表示至为沉痛的哀悼。元帅英名将和非洲军团的英雄业绩一样永垂不朽!”</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18日,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奉希特勒之命主持隆美尔的追悼会。他宣读悼词时目光呆滞,声音嘶哑,好像在抗拒某种不可抗拒的压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如同历代著名人物一样,有关隆美尔的生与死都留下了不少轶闻和传说……。</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14</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克莱斯特(Kleist)</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12</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曼施坦因(Manstein)</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曼施坦因1900年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他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卫团任见习军官,一年后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第2警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几个月后晋升上尉。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团营长。当时,国家社会主义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对此十分不满。他极力反对纳粹党干预军队事务,并因此经常同纳粹党徒发生冲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6年,曼施坦因在晋升少将后曾担任第1军军需部长和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的副手。由于他对希特勒大肆扩军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夏,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团军所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上将担任总司令,已晋升中将的曼施坦因任参谋长。南方集团军的使命是从西里西亚出发,歼灭魏克塞尔河的波兰军队。虽然攻击计划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后一分钟时仍希望战争不要爆发。他支持总司令关于不对华沙实行轰炸的决定,尽力避免对波兰居民的伤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龙德施泰特上将的参谋长,后者当时是位于西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本人则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提出了一个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为要点的现代作战方案,以A集团军群为主力,用集中的装甲部队通过绵长的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山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敌军主力,同增援部队B集团军一起歼灭敌人。这一计划虽获得龙德施泰特上将和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的支持,陆军总部却拒绝采纳,说该计划太冒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任新组建的第38军军长。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个计划正合他意。他一方面把这一计划说成是自己提出的,另一方面调开计划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计划成功后的荣誉。当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击行动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构想在实施时,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曼施坦因的第38军配属于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他不断请求出击,以阻止敌军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宝贵的时间都丧失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6月5日,曼施坦因转移进攻方向。4天之后到达塞纳河,6月19日到达卢瓦尔河,22日渡过该河。在前进中,曼施坦因经常位于各先遣支队,使部队受到他无畏精神的感召而奋勇前进。此前,曼施坦因于6月5日晋升为步兵将军。7月25日获骑士十字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中的第56装甲军军长,实现了他指挥一支快速部队的愿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车祸丧命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的职务。该集团军的任务是,一方面把亚速海以北的苏军击退至罗斯托夫,另一方面同时攻占克里米亚。为了遂行任务,为第11集团军配属了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由于罗马尼亚部队缺乏战斗力,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极其困难,曼施坦因决定首先攻占克里米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尽管克里米亚设有坚固的攻势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苏军几处前哨阵地。10月28日,经过激战,苏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其它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6月7日,德军集中火力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在不停的炮击和第8航空军的轰炸之下,这个位置异常险要、阵地构筑堪称固若金汤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毁,守军的抵抗也先后崩溃。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后,曼施坦因趁部队短期休整之际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当他于8月12日回到驻克里米亚的司令部时,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宁格勒的命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攻击和围困列宁格勒的愿望最后化为泡影后。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当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帅意见分歧而把这个指挥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总司令免了职,由他自己来兼任总司令。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宽约300公里的缺口。当优势的苏军部队突破B集团军,并将掩护第6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各军团击溃后,第6集团军即陷入重围。该集团军司令鲍卢斯将军曾一再请求突围,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鲍卢斯及其所部一起被苏军俘虏。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后,强大的苏军部队已把B集团军群所属防守顿河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队击溃,企图切断位于哈尔科夫以南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属各师的退路。情况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于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又担负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又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这以后的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战役中,由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被迫停止攻击而后撤。战役的主动权已操在苏军部队手中,德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极力排除希特勒对集团军指挥的干扰的同时,曾成功地击退过苏军在米乌斯河战线的攻势,并守住了顿涅茨河谷,并成功地建立了一条从基辅到查波罗什的新战线,从那里向南又同位于克里米亚的A集团军群取得了联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10月,苏军在基辅和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军战线的纵深地带。新编第6集团军被迫北撤;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也撤至波兰边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3年获赦释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10</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赖歇瑙(Reichenau)</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元帅是一名忠诚的国社党党员,他深信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是复兴德国的唯一途径。他效忠希特勒的行动,突出表现在1941年10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时下达的“军队在东战场的行动”这一命令。在命令中,他完全按照国社党的宣传方式,要求官兵“无情地根除敌人的阴谋和暴动”,“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一宣传行动是普鲁士军队的传统中前所未有的。这种由一位将军下达宣传命令的方式和措辞,曾引起当时很多陆军将领的强烈不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1884年出生于卡尔斯鲁厄,父亲也是军人,最后升至将军。1903年,赖歇瑙开始在驻柏林的近卫野战炮兵第1团服役,次年即晋升少尉。在青年时期,他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热情。他爱好体育运动,以近卫军官的身份参加过柏林体育协会,尤其擅长投掷标枪和铁饼,因成绩优异而名噪一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2年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原来的部队,两年后晋升中尉副官,并随团参加前线作战。他参加过马苏里湖、立陶宛、佛兰德等地的作战,战斗中表现突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崩溃,担任骑兵第7师参谋官的赖歇瑙随部队开往西里西亚执行边防勤务。1920年加入陆军,四年后晋升少校,并调到第3师司令部工作。1927年调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一年后调任驻斯图加特第5通信营营长。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参谋长、两年后晋升上校,并调任驻东普鲁士的第1师参谋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在希特勒执政之前就已最新于国家社会主义及其政治获得,并对他的上司、第1师师长勃洛姆堡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赖歇瑙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直接参加新国防军的建军工作。他毫不隐瞒地自命为希特勒的忠实信徒。1934年8月2日,年迈的兴登堡总统逝世。24小时之后,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即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一效忠誓词就是由赖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笔录的。这一誓词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很多军官都预料到了它将产生的恶果。当时任军队办公室主任的贝克将军就把这一天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5年10月,赖歇瑙晋升中将,并接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军长,一年之后升为炮兵将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忠于纳粹党的立场,在国防军中无人不晓。他被认为是个投机分子。当勃洛姆堡被免去陆军部长职务,而赖歇瑙被提名为新任陆军总司令时,当时的第1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曾亲自去见希特勒,表示强烈的反对。希特勒只得任命勃劳希奇上将为勃洛姆堡的继任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2月4日调任赖歇瑙为第4集团军司令。同日,希特勒召集内阁会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的职务,并送交军事法庭审讯。将以前的“防卫厅”改为“国防军统帅部”,直接归希特勒领导。任命凯特尔将军为统帅部部长级参谋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谈判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在希特勒策划侵占捷克的过程中,赖歇瑙更是充当了他的忠实顾问。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早在1938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国防军统帅部草拟了侵犯捷克的计划。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在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支持下,曾劝告希特勒不要挑起国际冲突,以免酿成灾难。8月4日,在国防军统帅部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上,贝克再次提出德国必须采取避免战争的政策,勃劳希奇随即请求希特勒撤销武力解决捷克问题的命令。除两名将领之外,所有在场的将领都同意贝克的意见。这两名将领就是布施和赖歇瑙。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德军开进苏台德区,其中就有赖歇瑙的部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它突破了波兰的边防要塞,迫使波军放弃米达夫卡河岸的坚固要塞阵地。赖歇瑙随即将部队重新整编,一举将波兰军队赶到华沙以南的魏克塞尔河,并切断了敌之退路,前后包抄敌军,迫使他们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波兰战役胜利后,赖歇瑙晋升上将。这时,希特勒开始部署西线攻势。国防军各将领对此非常反感。他们力主同英法达成协议,结束战争。于是,派出赖歇瑙去劝阻希特勒的行动。但是,即使这位受宠的将军也无法动摇希特勒的决心。5月10日,德军在西方边境发起了进攻。集团军的攻势勇猛而灵活。赖歇瑙的军团一举打到设防坚固的埃伯特运河。结果,比利时军队被击败。5月28日,赖歇瑙接受了比利时的投降。第6集团军左翼推进到里尔,并在那里击溃了强大的法国军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亲自指挥突击队前进,自己首先在枪林弹雨之下跨墙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气。6月5日,德军又突破了法军重新建立起的一条防线,中旬就打到了卢瓦尔河,24日战役结束。赖歇瑙因功晋升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为南方集团军的左翼。在艰苦的战斗中,该军团强渡斯蒂尔河。苏军骑兵将军布琼尼指挥下的部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赖歇瑙装甲部队的压迫下,也不得不于7月3日撤退到斯鲁契河以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仍能突进到基辅。向南迂回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一部曾于8月上旬围歼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大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8月24日,第涅伯河流域全部陷入德军之手。9月19日占领基辅。7个苏联集团军都在这一包围战中被歼,被俘红军达五十余万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2日,德军继续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这两个城市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被占领。以后,由于寒冬和道路泥泞,德军停止前进。这时,苏军发动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反击,迫使南方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把第17和第6集团军撤至顿涅茨河之后,以便保护哈尔科夫。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1月30日,赖歇瑙接替了因患心脏病而辞职的龙德施泰特上将。希特勒命令赖歇瑙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战线。但苏军又把战线突破,使赖歇瑙被迫后撤至米亚斯河之后。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2月29日,苏军在其海军部队的强大炮火掩护下登陆费奥多西亚,试图夺回克里米亚。在施篷内克的指挥下的第42军,只有一个师担任刻赤半岛的防御。由于同集团军的联络中断,施篷内克命令撤出刻赤半岛。为此,撤出的第46师全体官兵受到赖歇瑙禁止奖赏的处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12日,赖歇瑙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未能亲眼目睹德国日后惨败的命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赖歇瑙要求部队很严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的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否认的,尽管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至今仍受到批评。</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8</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龙德施泰特(Rundstedt)</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9月,希特勒下达在西方实施决战的命令。要求各快速部队和装甲师在蒙绍和埃特纳之间实施突破,包围英美部队,夺取安特卫普,切断登陆盟军的补给线以及同后方的联络。这一作战计划由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执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曾于1944年夏天因与希特勒意见不和而被免去过西线总司令的职务。由于克卢格元帅自杀,希特勒重新起用了这位年近七十的元帅。虽然龙德施泰特并不赞同希特勒的作战计划并已认定德军的败局,但他仍然服从命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西部战场德军兵力不足以担当这一重任。加之盟军拥有强大的自卫队和无可抗拒的空中优势,龙德施泰特建议先在亚琛地区对美军实施一次有限度的反击,然后再攻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希特勒拒不采纳这一建议,他下令不折不扣地实施他的计划。龙德施泰特仍不灰心,他再次上书希特勒,力陈实施有限度作战的必要性。希特勒又一次拒绝了这一建议,但同意了不使用炮火准备,以使攻击发挥奇袭效果的主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2月16日,对阿登的攻击开始,由于采用了龙德施泰特的主张,造成了敌军的恐慌和混乱。但由于美英的空中优势切断了德军的燃料补给,德军攻击遭到失败。1945年3月,龙德施泰特再次被免职,从而中止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龙德施泰特家族的军人生涯已经延续了850年之久。他的父亲先是一名骠骑兵少尉,后来升到少将。当青年的龙德施泰特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校毕业之后,就于1892年被派到驻卡塞尔的步兵第38团见习。一年后,他晋升少尉,年仅18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0年,龙德施泰特晋升为中尉团副官。三年后,被送往军事学院学习。1907年晋升上尉并调总参谋部工作,后来调任步兵第171团连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预备第22师参谋。1916年秋晋升少校,并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1920年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1926年任驻卡塞尔的第2集团军参谋长。两年后任骑兵第2师师长。1932年任第3师师长及柏林第3军区司令。半年后就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下辖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掌握政权后不久,国防军同德意志国家社会党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国防军当局认为,希特勒的大量扩军只会影响军队的素质,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1938年元月,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突然被免职,龙德施泰特立即要求见希特勒。在激烈的争辩之后,他要求法庭澄清控告弗里契的事实真相并宣布弗里契无罪。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弗里契的被清算,仅仅是国防军当局同希特勒之间斗争的一个例子。在后来的奥国和捷克苏台德地区问题上,双方意见分歧更大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国陆军终于开进了奥地利。1938年,当龙德施泰特被希特勒提升为上将之后,他主动呈请辞职,以求自我解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的时候,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以履行对波兰的条约义务。龙德施泰特警察警告避免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夏天,由于局势紧张,他就重新被征召入伍服役,担任了新成立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1939年8月21日,希特勒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宣布要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尽管如此,龙德施泰特仍衷心希望不要发生战争。但是,他的希望破灭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入侵波兰取得成功,龙德施泰特因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并调任东线总司令。希特勒派内阁部长弗兰克担任龙德施泰特的民防助理。由于龙德施泰特厌恶弗兰克的阴险狡诈,两人无法合作共事。10月18日,他另调新职,任西线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试图在征服波兰之后同英法取得谅解,遭到英法的拒绝。于是他于1939年秋季召集三军总司令会议,宣布攻击西方的计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元月9日晨,一名从蒙斯特飞往科隆的空军军官错误地把飞机降落在比利时境内,致使敌人获知了攻击西方的部分作战计划,加之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本来就反对这个计划并提出将主攻方向放在阿登上,希特勒只得同意了他们的要求。龙德施泰特集团军担负了实施这一攻势计划的任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5月10日,西线攻势开始。B集团军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开路,在一个航空队的协同下向阿登急进。13日到达色当,荷兰、比利时军队望风而靡,英国的远征军也在佛兰德斯和阿图瓦被击溃。当德军接近顿刻尔克时,希特勒命令停止前进。对这一命令的意图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希特勒的一纸命令,放走了33万英国士兵,使之成为日后进攻欧洲大陆的主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6月9日,在重新部署部队之后,龙德施泰特在香比尼发起了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突破了法军的埃纳河的封锁而挥师南进,到达内韦尔后,向东方迂回,把战败的法国部队包围在马奇诺防线和德军之间。而马奇诺防线又被德军C集团军群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贝当元帅被迫投降。6月22日,双方签订停战条约。7月19日,龙德施泰特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3月,希特勒在布雷斯劳召集会议,部署对苏联的入侵。龙德施泰特和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表示反对。他们劝希特勒不要过分民心闪击战,而忽视其他因素。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担任了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他的左翼是赖歇瑙上将的第6集团军,右翼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央则为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位于右翼南方的是罗马尼亚军队,在普鲁特河方向是朔贝特上将指挥的第11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当面则是苏联元帅布尼琼的部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起全线进攻。苏军节节败退。8月8日以前,龙德施泰特的集团军围歼了苏军主力并于24日到达第涅伯河河口。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陆军总司令部计划以莫斯科为作战目标,而希特勒命令作战目标应向北方的列宁格勒,南方的克里米亚和顿涅茨河流域。指向列宁格勒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指向南方,则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8月25日到9月24日,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部队的支援下攻占了基辅,并在一次包围战中歼灭了7个苏联集团军,俘虏了红军60万余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20日,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和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向克里米亚发起攻击,在10月5日至10日的“亚速海会战”中击败了强大的苏军,俘获六万五千人。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只剩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还由苏军据守,未能攻克。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1月,龙德施泰特元帅又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沿亚速海北岸继续向东推进,终于夺取了罗斯托夫。但由于苏联3个集团军的猛烈反击,迫使德军又放弃了罗斯托夫。鉴于严冬降临,道路泥泞,部队作战和行动十分困难,龙德施泰特建议将部队后撤100公里。希特勒先是同意撤退,后又出尔反尔,不准撤退。龙德施泰特再次申诉要求撤退的理由,并说如果再不准,他将请求免职治疗心脏病。希特勒对此立刻答复道:“我批准你的请求,请你马上交出指挥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把指挥权交给了赖歇瑙元帅,但后者也未能守住防线,苏军突入德军后方。希特勒这才命令撤退到米亚斯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3月,希特勒再次起用龙德施泰特,命他接替患病的维茨勒本元帅为西线总司令,并同时兼任D集团军群总司令。1942年和43年,西线比较平静。希特勒为防备盟军在法国西海岸登陆,曾计划构筑所谓“大西洋壁垒”的防线。龙德施泰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一种欺骗德国民众和盟国军队的宣传而已”。他意见敏锐地发现,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察觉出了他的情绪,因而处处削弱他的指挥权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11月,隆美尔元帅从北意大利调到法国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负责指挥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他视察了整个海岸线后命令,设置纵深地雷地带,水中障碍物以及木桩尖端系有地雷的新型反空降障碍系统。他要把各师都配备在海岸附近,以迎头痛击登陆之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而龙德施泰特则要求把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配置在后方地区。希特勒虽然同意隆美尔的观点,但并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致于当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因快速部队和装甲部队距海岸太远,不能立即向前推进。盟国空军把内陆的纵深地区都控制了,切断了所有的交通线,给增援部队造成极大损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之间的意见分歧意见已经消失,他们对于前线形势的判断和防御部署都已趋于完全一致。他们向希特勒发出了紧急救援的请求。但希特勒不仅拒绝增援,而且还指责他们无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初,希特勒任命克卢格元帅接替龙德施泰特的职务,同时授予龙德施泰特一枚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令其休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龙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正因为这样,他才奉希特勒之命担任“德军荣誉军人法庭”的主席,负责审理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1944年9月,希特勒再次起用他担任西线总司令之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18日,他奉希特勒之命主持隆美尔元帅的葬礼。他是否知道,他是在为一个被暗杀的人致悼词呢?在重新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半年后,龙德施泰特终于奉命永久退休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后不久,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国逮捕并引渡给英国人人,英国人把他囚禁在布里金德。当英国人1949年在汉堡审判龙德施泰特昔日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元帅的时候,龙德施泰特请求准许同他的战友一起接受审判。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并于同年5月释放了他。从那以后,龙德施泰特在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53年,龙德施泰特死于心脏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6</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勒布(Leeb)</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76年9月5日,勒布出生于莱希河畔的兰茨贝格。1895年从帕绍的一所旧式中学毕业后即加入了驻奥格斯堡的巴伐利亚野战炮兵第4团。1897年晋升少尉,次年考入炮兵与工程学校受训一年。当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时,勒布报名参加德国东亚派遣军,同欧洲其他列强所派军队在瓦德西元帅统率下前往中国,参加了“八国联军远征东亚之战”。</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当时任东亚野战炮兵团山炮1连的排长,1900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0年12月14日在胶州湾的中国海岸登陆作战。回国后,1903年考入驻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两年后晋升中尉。1907年至1909年在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1909年10月被调往柏林的总参谋部服务。晋升上尉后,调炮兵射击学校工作。1912年3月调任驻埃尔兰根的巴伐利亚野战炮兵第10团连长。1914年元月,他被调回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不久派任第1巴伐利亚军司令部第二参谋官并随部队开赴前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从1915年3月起,改任新成立的巴伐利亚步兵第11师首席参谋官并于5月参加了戈尔利采附近的大突破战。一年后晋升少校并因参谋业务成绩卓著而获马克思-约瑟夫骑士勋章。平民出身的勒布被晋封为骑士,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6年夏,步兵第11师在东战场参加了科维尔附近的布鲁希洛夫攻势作战。几个月后,该师参加了对楚尔杜克山隘的突破作战以及阿尔特和阿格苏尔会战,后又转战西战场。1917年5月,勒布被派往巴伐利亚皇太子鲁普雷希特集团军总司令部任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8年12月,勒布重回巴伐利亚参谋本部,半年后参加了平定共产党“叛乱”的行动。1919年5月,任巴伐利亚军政部陆军司司长,同年10月调往柏林,任国防部司长。1921年夏季调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区参谋长,接着任巴伐利亚第7炮兵团山炮2营营长。1925年2月晋升上校,一年后任巴伐利亚炮兵第7团团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此后,他的职衔直线上升:1928年任第5军区炮兵指挥官,1929年晋升少将,1930年晋升中将,出任巴伐利亚第7师师长,兼任第7军区司令和巴伐利亚邦军事指挥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勒布就爱好登山运动。1931年春,他参加迪特尔少校主持的陆军登山训练班,成绩优良。在第二阶段训练结束时,他就被当时的陆军总司令破格任命为陆军登山的向导。在他任师长期间,特别注重陆军的登山训练,为现在的德国陆军山地训练打下了基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他于1933年10月被任命为驻卡塞尔的第2集团军总司令时,他已经做好了战时担任西线作战指挥的准备。1934年1月,他晋升为炮兵将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逐渐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1934年,他草拟了构筑西线要塞的基本方案,次年完成草案。1938年正式颁布陆军教范《阵地战与对永备筑城阵地的作战》。1937年颁布的《防卫》,包含了他的防御思想。可惜,其中的各项正确原则被希特勒在以后的作战指导中一再违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认为,野战统帅的神圣使命就是防范敌人的攻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德国的重整军备纯粹是一种守势行为。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勒布的怀疑。他已逐渐感到希特勒是一个天生的恶魔,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易受希特勒的迷惑。加之他不习惯于隐瞒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希特勒产生了伺机除掉勒布的想法。当勃洛姆堡元帅和弗里契上将被免职的时候,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2月4日晚,勒布接到希特勒的传令官送来的命令,要他立刻申请辞职,并于次日前往总理府报到。政府机关报《民众观察》上立即发表消息说,有12位将领(勒布就是其中之一)申请辞职,以便让位给较为年轻的指挥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3月1日,勒布晋升上将并同时退役。后来,又按照战时服役规定奉希特勒之命指挥两个军团攻占苏台德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勒布任西线的C集团军群总司令,其部队配置于从瑞士边境到北海一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扩张政策的初步成功使希特勒急于发动对西方的攻势。在1939年10月6日的国会上作了“和平演讲”之后,希特勒立即命令加紧作攻击准备,并决定11月25日为发动攻击的日期,这就大大地激怒了勒布上将。当时,他在日机上发泄对希特勒的不满:“他要破坏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中立,去实施疯狂的攻击,希特勒在国会的演讲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一种欺骗!”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同西线的其他两位司令鲍克和龙德施泰特商量之后,写了一封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信。信中说:“……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完全系于你的身上。反对领袖企图的军事理由已很明显。刀剑已不像领袖所想像的那样锋利了。整个德意志民族无不深切地渴望和平,因为他们本能地感觉到,消灭英法是不可能的,一切阴谋的计划必须立即放弃……。”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陆军无论从员额还是训练程度上都不能满足要求。勒布认为这是他一生中的悲剧,由于他的命令而牺牲无辜的生命,他感到良心的责备。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克和龙德施泰特虽然也同勒布意见一致,但他们太受服从天职的束缚,不愿采取其他措施。勒布不愿眼看着希特勒去铤而走险,他敢于诅咒希特勒的政策。当他得知儿子于1939年9月9日在前线阵亡时,竟敢于破口大骂希特勒是“骗人的笨蛋和罪犯”。这话传到纳粹党的最高法官布赫耳中,从那时起,秘密警察就开始监视他的行动,甚至检查他的私人信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绝不放弃自己的计划,尽管攻击西方的日期拖延达二十次之多,攻击还是在1940年5月10日发动了。勒布的集团军奉命利用佯攻牵制敌人。在阿尔萨斯-洛林的一次包围战中,德军歼灭了法军的第2集团军,俘获法军七十万人。法军的防御崩溃了,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也于6月22日放下了武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6月24日,勒布获骑士十字勋章,并于7月晋升元帅。12月,勒布调任陆军总预备队的集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方战役的胜利坚定了希特勒铲除其头号敌人苏联的信心。进攻苏联的3个集团军群成立了:鲍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受命由东普鲁士突进,歼灭驻在波罗的海附近的苏军并最后攻打列宁格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6月29日,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18集团军占领里加,消灭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7月中旬,集团军部队在纳尔瓦-伊尔门湖一线同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造成了德军方面的多次危机。但德军仍然获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多次包围战中俘虏苏军30余万人;德军快速部队于9月初到达列宁格勒市区的边缘;第18集团军已由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经过侦察,认为攻取列宁格勒是有希望的。当时该市居住着450万人,粮食不够,瘟疫流行。戈林夸口说,要以空军的集中轰炸毁灭这座城市。然而希特勒却决定延缓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攻击,先占领乌克兰。于是,他从北方集团军群抽走了6个师,试图不攻而以饥饿迫使列宁格勒投降。这只不过是一相情愿的梦想罢了。因为,苏军早已在拉多加湖的厚厚冰层上铺设了一条铁路。用以供应室内所需给养和弹药。勒布对此拍案大怒:“希特勒在俄国的作战指导,简直就像他和俄国订有密约似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底和42年年初之时,苏军在两个地方深深地突入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部分德军被围,唯一的补给线也遭到炮击。勒布违背希特勒的意志,准许受到威胁的第16集团军部分撤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此时,希特勒免去了勃劳希奇元帅的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福斯特尔、赫普纳和盖尔诸将领也先后被免职,施特劳斯上将请了病假。1942年元月13日,勒布也被解除了职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在近两年来一再提出辞呈,这不仅是由于不满希特勒的指挥,主要是由于他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党卫军在占领区为非作歹的狂暴行为激怒了他,以致拒绝接受部队“党政委员”要他去枪杀被俘苏军党代表的命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把他的职务移交给了屈希勒尔上将,自己隐居于霍恩施旺高。1945年5月2日,他在该地被美国宪兵逮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8年10月28日,勒布、屈希勒尔和施佩勒三元帅以及十名将领在纽伦堡美国的军事法庭上受审。勒布以“破坏和平”、“实施侵略战争”的罪名被提起公诉。勒布为自己辩护道:“我们是在接受军人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以忠于国家为职责。但在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我们却看到同我们的原则相违背的一切倒行逆施。我们也曾反对过,但在一个独裁制度之下有效手段是有限的。我们虽是军人,但未发动战争。我们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从而尽了一切努力来制止希特勒推行其战争计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8年10月27日和28日,判决宣布了。勒布被控各条罪状除一条之外,均宣判无罪。他被判为有罪的一条是,曾传达希特勒的罪恶命令。为此,他被判3年徒刑。因宣判之前他已被拘禁3年多,所以宣判后便获释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勒布获释之后,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1949年“清除国社党分子委员会”的各项调查确认了他一贯反对国社党的立场。1945年11月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西特委任他为马克思-约瑟夫军事勋章获得者的大首相。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4</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凯特尔(Keitel)</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6年之后,由于汉堡政论家和史学家格利茨的介绍,世人才知道前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的身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46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得过二级与一级铁十字勋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连长。1915年春,他晋升上尉并调到第10预备军军部任职,于1916年参加了凡尔登血战。同年,凯特尔调任师首席参谋官,并获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特尔仍留在军中服役。1931年10月担任军队署组织处的上校处长,1933年晋升少将,并奉命在不来梅组建第22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5年,凯特尔从师长直接被任命为陆军部局长,1938年2月晋升为国防军参谋长,一跃而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但他在重大决策问题上都无法说服希特勒,尽管在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时他曾提出过劝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凯特尔已晋升上将。他对陆军内部的反抗浪潮毫无接触。他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判断能力。虽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为天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特尔被晋升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希特勒决心进攻东方。凯特尔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份不要进攻苏联的意见书。希特勒对此毫不理会。从这时候其,凯特尔转而处处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军元帅雷德尔在一份意见书中建议在地中海海区实施军事扫荡行动,并加强北非的作战力量。凯特尔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请彻底修改意见书。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东方战役过程中,凯特尔毫无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甚至助纣为虐,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守备军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裁茨勒的反对。但特级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法审判。经审讯确认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坦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进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夏,西线崩溃,凯特尔的失误已暴露无遗,他的绝对服从助长了前线的灾难。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了隆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施佩勒诸元帅以及海军上将克兰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到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作战会议。会议上,隆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要求希特勒停止战争,但希特勒仍然固执地预言总体战的“胜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会后,隆美尔约凯特尔恳谈,并向他说明,战况毫无希望,战争必须尽快结束,凯特尔也相信战胜没有希望,他虽然答应向希特勒陈言,但他仍然迷信“领袖”的“天才”,并希望战争能获得不分胜负的解决办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凯特尔一直到希特勒自杀的那一天都是忠心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于1945年5月13日被俘,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被判死刑。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当他听到判决的时候,脸上毫无表情,登上绞刑架时也是如此。他已完全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勃劳希奇(Brauchitsch)</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FONT></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楼主| 一只虎 发表于 2004-11-12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5</B>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里希特霍芬(Richthofen)</B>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是一名工程博士,他的一生具有学者、技术专家和军人的多方面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领中的一位佼佼者。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于1895年10月出生于西里西亚施蒂尔高州的巴尔茨多夫。父亲是一名皇家侍从官。里希特霍芬从县立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从军。1913年见习于西里西亚骠骑兵第4团,同年晋升少尉。一年后随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冬季,他被派往哈雷航空学校受训,结业后调到其堂兄曼弗雷德指挥的战斗机大队服役。曼弗雷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的德国飞行员。在这个飞行大队里,里希特霍芬前后共击落敌机7架。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结束后,里希特霍芬退役并进入汉诺威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3年,当他参加特许工程师考试及格后,以少尉军衔重新入伍,加入了拥有10万人的德国陆军。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9年他晋升为上尉,并担任德国驻意大利使馆武官,实际上是秘密的军事飞行组代表。1932年回国后,被派往驻汉诺威的技术兵第4汽车运输大队服务。这一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1933年,他调到新成立的航空部,与格莱姆和施佩勒共同从事空军的组建工作。三年后晋升中校,并任航空部将军施佩勒的参谋长,随“兀鹰派遣军”赴西班牙作战。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里希特霍芬晋升上校,任驻吕内堡的航空大队大队长。9个月后又前往西班牙接替施佩勒的指挥职务并晋升少将,这一任职绝非偶然。国防军在对西班牙的战斗中首次将新试制的武器用于实战,通晓现代技术知识的里希特霍芬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这支军队的指挥。1939年回国后,他获得了德国的参战西班牙钻石十字勋章和西班牙的金质“军事勋章”。5月21日,他的“兀鹰派遣军”在凯旋的军乐声中通过柏林的勃兰登堡凯旋门时,受到了希特勒的检阅。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波兰战役中,里希特霍芬担任新成立的近战航空军指挥员。1940年,他指挥俯冲轰炸机部队有效地支援了陆军对比利时阿登和马斯河要塞工事的攻击。5月10日,里希特霍芬获骑士十字勋章并越级升为空军将军。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4月,德军第12集团军越过塞尔维亚边境时,航空部队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在以后飞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轰炸了英军在希腊的补给线和登陆港口。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发挥了“飞行炮兵”的功能,轰炸敌人的城镇和阵地,追击溃逃的英军。 </FONT></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南斯拉夫和希腊被打败后,英军在克里特岛的空军基地就成了德军的下一个目标。里希特霍芬奉命在航空部空降作战期间担任克里特岛上空的警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5月20日清晨,各俯冲轰炸机部队飞临克里特岛,攻击开始。虽然英军阵地受到了很大损失,但由于伞兵部队降落到了敌人的完好阵地上,航空兵同伞兵部队又未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德军损失也极为惨重。6月1日,经过浴血奋战,德军终于肃清了岛上的敌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东方战役开始,第8航空军所在的第4航空队有效地压制住了苏联的空军,在进攻基辅的战役中立下了辉煌的战功。1942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上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从1941年5月到次年6月底,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协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作战。由于避免了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扰,他们配合得非常成功。里希特霍芬也同曼施坦因一样,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每逢规模较大的作战,他总是亲自在空中指挥。因此,苏军想要拯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斯大林攻势”,也在第8航空军的打击下失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遗憾的是,陆空军之间的密切协同终于受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干扰。统帅部一再命令第8航空军离开要塞而转移到其它战场,致使作战仓促地重新部署,最后遭到失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7月初,里希特霍芬接任第4航空队司令,并于8月间与曼施坦因的军团一同被投入列宁格勒战线。希特勒未能利用可以攻占列宁格勒的大好时机,致使攻击行动停止。第4航空队队转而配属A、B两个集团军群,以打通攻克斯大林格勒市的通道。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斯大林格勒市地区三十万德军被苏军包围时,里希特霍芬接受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对被围军团实施空中补给。尽管他向戈林大元帅报告了困难情况,后者仍向希特勒保证空中补给定能成功。斯大林格勒市形势日益恶化,尽管鲍卢斯以被包围军名义要求希特勒批准突围,里希特霍芬也反对死守,希特勒仍然严令固守和实施空中补给。这就注定了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的厄运。第三帝国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尽管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一再宣称:“在我们的字典上没有‘投降’一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元帅,并奉调担任驻意大利的第2航空队司令,支援南线战场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的作战行动。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里希特霍芬曾担负掩护德军在意大利的逐步撤退,并阻止敌军登陆的任务。随着同盟国空军的日益强大,里希特霍芬的空军部队由于严重的消耗,战斗力越来越弱。飞机和零件的补充,飞行员和技术人员的获得都毫无希望。最后德国飞机同敌机的比例竟变为三百比四千到五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9月初,里希特霍芬因车祸受伤回国,手术之后,他虽然重返前线,但终因精疲力竭而于10月27日辞去指挥职务而返归故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6月21日,里希特霍芬死于巴特伊施尔,他总算没有亲眼目睹德军部队彻底崩溃的情景。</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3</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凯塞林(Kesselring)</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凯塞林空军元帅是德军在西线和南线的最后一位总司令。他于1960年7月16日去世。联邦国防军空军总监卡姆胡贝尔曾称赞他“以睿智的思想、坚定的信心和异常的工作能力去尽忠职守,并恪守了参谋本部的原则:多贡献,少表现,功成不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凯塞林于1885年出生于马克施泰特的一个教员家庭。少年时代他就立志从军,中学毕业后,他于1904进入巴伐利亚炮兵第2团,3年后即晋升少尉。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凯塞林重视专门知识学习,他首先接受炮兵知识的教育,随后在梅斯进行气球观测训练,最后在慕尼黑的炮兵予工程兵学校学习测量技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凯塞林已晋升上尉。战后,他服务于驻纽伦堡的巴伐利亚第3军司令部,曾经历过共产党人攻击驻“德意志英雄营房”的军部的暴动事件。当他先后在安贝格、埃尔兰根及纽伦堡的部队中任职之后,晋升少校并调往柏林的陆军司令部。1930年晋升中校,调任驻德累斯顿炮兵第4团的营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10月,凯塞林晋升上校,奉命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并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负责行政方面的事务工作。在航空部,他与财政部合作为空军编制了高大几百万的预算。1935年,他因工作成绩优异而率先晋升少将,一年后即晋升中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6年,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维尔将军因飞机失事身亡,凯塞林奉派为其继承人,负责整个空军的组织和训练,高炮部队、空军通信部队、特种兵(伞兵)部队的战斗使用以及后勤保障等事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凯塞林晋升空军将军之后,由于同空军部副部长米尔希的意见分歧,而被解除了空军参谋长的职务,调任驻德累斯顿的空军第三军区司令。由于空军的整编,凯塞林于1938年4月1日调任空军第1军团(后改称第1航空队)司令。该部队的高度训练水平在占领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时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波兰战役中,凯塞林的航空部队受命支援北集团军的地面作战。在飞行部队与陆军炮兵的集中轰击下,波兰军队于1939年9月27日全线崩溃。凯塞林因功而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2月,凯塞林接任在西线的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又同在波兰指挥过北集团军的鲍克上将密切合作。在对比利时和荷兰要塞的攻击中,伞兵部队和空降兵首次实施空降作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陷落。德军部队逼近海岸,但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奉命在顿刻尔克的前方停止了前进。凯塞林虽然动用了他的飞行和高炮部队准备围歼英军,但终因缺少陆军部队的协同而失去战机。30万英军部队全部撤过英吉利海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7月19日,凯塞林越过上将一级而直升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奉命东调,重新同中央集团军群的鲍克元帅合作,全力支援该集团军群迅速突进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11月,由于英军在北非的反攻,地中海形势趋于紧张。希特勒应意大利人的请求派遣凯塞林的航空队去解除危机,并掩护向利比亚的运输和后勤补给。凯塞林被任命为空军南军区总司令,属下有驻南意大利和南希腊的两个航空军和其它空军的加强部队。由于凯塞林所属空军部队的支援,才使疲于奔命的非洲装甲兵团获得期待已久的喘息之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德国北非远征军司令隆美尔发起反攻,在马尔马里卡会战中,击败了英国的第8集团军,并在空军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占领了坚固要塞托卜鲁克,基尔向阿拉曼的溃败之敌追击,因双方均已精疲力尽,暂成对质状态;又因英国空军的补给能力和作战能力均强于德军,隆美尔所实施的突进敌人背后的两次作战均归于失败。蒙哥马利的反攻,因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火力而导致了德国非洲装甲兵团的惨败。德国派往意大利和非洲的空军部队,本来就不如敌人强大,加之1942年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凯塞林被迫分散兵力,结果连掩护隆美尔部队撤退的力量都不够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5月12日,德国的非洲军团被困于突尼斯的狭窄地区,终因走投无路而投降。由于德国统帅部的错误计划和错误判断,葬送了两个军团。在最后的战斗阶段,凯塞林获栎树叶勋章,接着又获得栎树叶带剑勋章。战斗中的每次飞行,他都是自己驾驶飞机。当他完成第二百次飞行时,他获得了一枚前线飞行金质别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7月10日,盟军首次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人立刻放下武器投降,只有胡贝将军率其三视德军在自己的责任地区内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从而使德军其他部队顺利向意大利半岛撤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盟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德军统帅部满以为凯塞林集团军的失败是注定了的,但凯塞林却能把他的各师在敌军强大压力下不受损失地撤至萨勒诺-卡希诺-亚得里亚一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为奖赏凯塞林卓越指挥的功绩,在他服役届满四十周年那一天(即1944年7月19日),希特勒授予他栎树叶钻石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撤至新的战线,承受了盟军大规模攻势的压力。双方在安齐奥和努图诺两滩头经过伤亡惨重的战斗之后,凯塞林越过台伯河北撤。盟军轻取罗马。几周之后,凯塞林部撤至亚平宁山转入持久抵抗。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3月,凯塞林接替龙德施泰特元帅担任从北海到瑞士边境一线的指挥,在战斗的最后几天里,他又被委以南线指挥的重任。战争虽然注定要失败,他仍尽了一切努力,带着负过重伤的病体,指挥掩护多瑙河地区的德军主力安全撤回德国,使之避免了沦为俄国战俘的命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彻底失败。凯塞林率部向美军第101空降师师长泰勒将军投降。他本人则被故意地从一个战俘营转送到另一个战俘营,受到不少侮辱和折磨。最后,他被送到威尼斯的一个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7年5月6日,凯塞林被判处死刑。十月改判无期徒刑,被押送到威斯特伐伦的魏勒监狱。1952年10月,他因一次大手术后身体衰弱而被释放。1960年7月16日死于心脏病。</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21</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邓尼茨(Donitz)</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8年10月4日,德国潜艇“UB68”号巡弋在西西里岛附近。艇长在夜间发现了敌人的一个护航船队逼近。潜艇立即浮上水面进行射击,命中了一艘轮船。接着,艇长下达潜水命令,天窗在几秒钟之内就关闭了。紧接着,意外的事故发生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潜艇头部沉重,像一块石头似的直向海的深处下沉。水手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设法阻止艇的下沉,水的压力就会把艇压碎。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深度表指向了90公尺。当水手们惊慌失措的时候,艇长发出命令,要把主水柜的空气充满。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选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压缩空气发出咝咝的声音冲进主水柜,并把水压了出去,艇身静止了几秒钟之后,如同离弦之箭似的向上冲去,浮出水面,暴露在敌人护航船队的包围之中。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潜艇立刻就被击沉。在获救人员之中也有“UB68”号的艇长邓尼茨。他虽然损失了一艘潜艇,但是他却发现了潜艇攻击的一种新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是潜艇部队司令,后来升任海军总司令。1959年,英国海军大臣肯宁安海军上将曾这样评论他:“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当德国放弃了侵英计划之后,邓尼茨想出了什么绝招来征服我们。他那永不停息的战略,其要点就是以炸沉我们的商船为手段,达到慢慢葬送我们的目的。他知道,大西洋是德国争取胜利的唯一战场,他极力反对把兵力分散于地中海,甚至北海。我要再次指出,这是唯一正确的见解。邓尼茨是继荷兰人德路特之后对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毫无疑问,邓尼茨是一位有才干的海军将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潜艇指挥官,他把自己丰富学识运用到了战场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1年,邓尼茨出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他早在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实习时,就获得了初步的军事经验。他在魏玛的一所高中毕业之后,就入皇家海军任候补军官,在“赫尔塔”号上完成了舰上训练,最后毕业于弗伦斯堡-米尔维克海军学校的特别班。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雷斯劳”号曾在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中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军舰一道为保护欧洲的利益而被派往地中海。11月初,“布雷斯劳”号开到小亚细亚,参加了对门的内哥罗的封锁行动,并于1913年5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参加国际登陆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邓尼茨已是海军少尉。首先,“布雷斯劳”号在阿尔及利亚的波尼港突然袭击了正在装载的法国殖民军队。然后又和“居本”号一道被转让给土耳其,成为土耳其海军的主力。舰上官兵担负了训练土耳其官兵的任务,直到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这两艘巡洋舰才归回原来建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邓尼茨服役的“布雷斯劳”号,曾轰击了俄国油港诺沃罗西斯克的油库和14艘俄国轮船,击沉过俄国战列舰“罗斯特拉夫”号,并于1915年3月初破坏了费奥多西亚的鱼雷制造厂。当“布雷斯劳”号需要大修时,舰上官兵被配属于岸上部队,担负防御英军在达达尼尔登陆的任务。邓尼茨则被派往驻加利波利的一个航空大队,在那里担任观测员和机场导航员。工作中成绩优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6年3月,邓尼茨晋升中尉,9月被调回德国并派往潜艇部队服役,直至1918年10月4日因潜艇沉没而被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潜艇被摧毁使他认识到,对敌护航船队的攻击不能仅靠两艘潜艇,而必须使用一个潜艇群方能成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种想法虽然产生,但离实现还差得远。邓尼茨于1919年7月从英国的俘虏营被遣返德国之后,立即回到海军继续服役。他未曾忘却他的潜艇群战术,并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邓尼茨于1921年晋升上尉,被派到波罗的海海军军区司令部服务,然后调到鱼雷监察部和驻柏林的海军总司令部。1928年,他晋升为海军少校,并任第4潜艇队队长,终于获得了发展潜艇群战术的机会。他进行了拂晓战与夜战的训练,并不断地证实了它们的效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邓尼茨晋升海军中校,并调任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负责海军学校学生的训练。1935年10月,邓尼茨在晋升海军上校后担任“康迪根”潜艇队队长。这是依照德英1935年7月签订的舰队条约而成立的第一支德国潜艇部队。一年之后,他掌握了所有潜艇的编制情况。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邓尼茨担任潜艇队队长是称职的。自1918年以来,他的思想就未曾离开过潜艇。他要求把潜艇编为集群,主张建造中等吨位机动灵活的潜艇。他的意见均被采纳,当他完成战术编组和潜艇司令部中央指挥系统的组建工作之后,又继续发展他的理论。他不仅要把各潜艇编为集群,更要实施中心指挥的夜间攻击。这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同的。那时的潜艇只是单独对敌作战,而无战术上的统一指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元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向希特勒提出了Z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建造大型水面舰只编成战斗群,从德国的港湾经由北海而直插大西洋,以攻击英国的生命线。这一大型水面舰队计划将于1948年建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Z计划与邓尼茨的构想不相符合。按照当时的海军上校邓尼茨的意见,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合适建立战斗群在大西洋上使用。因为英国面对着德国的各个港湾,并且恰好能挡住德国舰队的出海航路。还能控制其在大西洋上的作战路线。此外,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没有修理场所,一旦舰只被击中,其出境就很困难。还有一个不利条件:英国可以使用陆上飞机来攻击德国的水面舰只,而德国由于距离太远则不可能做到。与雷德尔相反,邓尼茨已经看出了空军的重要性,他认为飞机将发展成为一个决战的军种。1948年才能完成的大型水面舰只建造计划,势必与这种趋势相违背。鉴于德国在海上毫无防卫力量,邓尼茨要求建造三百艘供第一线使用的潜艇,因为只有这种水下舰只才适合实施切断英国生命线的任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今天的英美研究战争的人士都认为邓尼茨的见解是正确的。他们说,如果邓尼茨的潜艇建造计划被批准,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必然是另一种结局。昔日的敌人认为,德国这一战争指导的错误构想,是其总体战略的一个决定性错误,它也造成了德国潜艇和邓尼茨海军元帅的悲剧。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9月1日战争爆发而英国也同时宣战的时候,德国海军只有57艘潜艇,其中只有26艘能担负作战任务。因此每次只能派出8艘,之多9艘,而这样的兵力要去对大不列颠帝国的所有交通线进行决战实在是太少了。要让潜艇担负对英作战的主要任务,至少必须经常保持90艘与敌周旋,可见当时邓尼茨所要求的三百艘潜艇是绝不可少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尽管德国潜艇数量不多,仍然参加了战斗,而且在战争初期的数月内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39年9月,德国潜艇击沉了40艘舰船,其总吨位为153000吨。德国海军还用鱼雷击中了英国的战列舰“皇家橡树”号以及航空母舰“勇敢”号。这些辉煌战绩完全归功于邓尼茨的卓越指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早在9月3日,他就命令各潜艇艇长依照海上战利品条例进行商业战。不久就发生了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相似的时间:U30号潜艇击沉了载有无辜妇孺客轮“雅典”号,导致海战更激烈地进行。英国海军部命令各商船采取防潜措施,夜航时也须熄灭灯火。邓尼茨则更肆无忌惮地实施潜艇战,并命令对所有船只不加警告即行攻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10月,邓尼茨晋升海军少将。同月,他提出一份意见书,强调缩短航路进入大西洋的意义,并建议在挪威的德伦斯哈姆港设立一个最优良的潜艇基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至1942年的三年中,德国潜艇创造了辉煌的战绩。邓尼茨改进了他的潜艇集群战术,使人们对于这些海洋中的“灰狼”无不闻风丧胆。他让海军的远程搜索机构报告敌人船只的位置,并随之利用无线电指挥各潜艇群去攻击这些目标。同时,各潜艇群还攻击敌人的护航船只,使之陷入混乱,再行攻击别的船只。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3月,邓尼茨的成功达到了最高潮。他的潜艇曾在二十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英国海军史学家罗斯基尔上校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感到,虽然没有人肯承认,我们的失败是注定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邓尼茨晋升海军中将。1943年元月30日,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因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而获准辞职,邓尼茨即由雷德尔推荐而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海军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海战出人意料地激烈起来,邓尼茨发觉,虽然他的潜艇部队官兵勇敢,战术成功,但总的趋势已完全改变,大西洋海战必将归于失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烟幕中浮出水面并加以伪装的潜艇,突然遇到敌机的攻击并被击沉,令人不胜惊诧,不知敌机如何能够发现这些伪装良好的潜艇。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原来,英国的远程轰炸机装备了一种新式的、准确程度极高的定向器。即所谓“鹿特丹器材”,从那时起,德国潜艇蒙受的损失不断增加,迫使邓尼茨暂停作战研究对付方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英国不仅依靠新式定向器,而且还采用了一种新的护航战术对付潜艇群战术:各运输船队由飞机掩护,机上的定向器可以探知潜艇动向,船队侧面,则有反潜舰只实施警戒。北大西洋的空中被严密封锁了,迫使邓尼茨撤回所有的潜艇,这样,盟军的护航作战反败为胜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6月1日,邓尼茨又派出435艘潜艇去攻击敌人的护航船队。此时,一种新型潜艇研制成功。这种潜艇的水下航速由7节增至16到18节,并且依靠一种吸气装置能在水下停留更长时间。可惜这种潜艇未能大量投产。由于盟军对德国造船厂的轰炸,使邓尼茨终未获得海战形势的转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邓尼茨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被希特勒任命为总统。希特勒自杀后,他还在对德国国民的广播中发表了悼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邓尼茨做了三个星期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德国总统。他决定继续同东方作战,以免使德国军民陷入俄国人手中。为此,他还请求英美帮助,他的要求被艾森豪威尔严辞拒绝。邓尼茨本人最后被投入俘虏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判的时候,邓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挥罪恶的海战和参与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审判过程中被告一方的辩护证明,邓尼茨并未采用犯罪手段指挥海战,因之在这一方面被宣判无罪,但因第二条罪行成立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宣判之后,邓尼茨被押往施潘道监狱服刑。1956年10月刑满释放后定居于奥米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泽特在其所著《德意志近百年史》一书中对邓尼茨任德国总统的几天评论道:“自斯大林格勒市和阿拉曼之战以后,战争已失去了军事意义。但在这八天内,邓尼茨指挥继续作战,使几百万德国军民脱离开俄国而转入西方……”。</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9</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舍尔纳(Schorner)</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2年6月12日,舍尔纳出生于慕尼黑。青年时代曾在巴伐利亚的皇家近卫步兵团服役一年,以后在慕尼黑的大学里攻读哲学和近代语言学。</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战争动员的第一天,他就以中士候补军官身份报名参了军。1914年11月,他晋升为预备役少尉。</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5年,舍尔纳随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军参加了多洛米特的战斗。次年6月,他因负伤住院治疗。当他所在团开往罗马尼亚途中经过慕尼黑时,他未获出院许可而归队。在战斗中,他因率领一个加强连成功地阻击了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主力而崭露头角。1917年,他又因带领自己的连队突破托尔门攻占了考洛夫拉特峰而名声大振,并因此而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1918年3月,他被吸收为现役军人并晋升中尉。大战结束后,他任第21步兵营连长。</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2年,舍尔纳通过了军区的考试,并于晋升上尉后调任第19步兵营连长,以后曾任阿尔卑斯山军队中的意文翻译和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战术教官。1934年调任参谋本部外国陆军司的少校组长。1937年,已是中校的舍尔纳调任山地兵第98团团长,两年后晋升为上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最初几天里,舍尔纳就显示出他的指挥才干。他成功地指挥了山地第98和第99团突击伦贝格,顶住了波兰军队对各高地的猛烈攻击。他吃苦耐劳,体恤下情,以他的行动表明,他不是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他因指挥作战有功而晋升少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希腊战役中,舍尔纳指挥山地部队突破了美塔萨斯防线,这是希腊和保加利亚边境的著名要塞。他以迅猛的行动追击希腊和英国部队,越过塞莫皮莱河,经过同英军后卫部队的一场激战,他的师首先在奥林匹斯峰和阿克洛波里斯峰升起了德国的国旗。舍尔纳因功获得骑士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对苏作战中,舍尔纳接替了迪特尔上将担任第19山地军军长职务。他以作战勇猛著称,常常被调往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在他军长任期内,他晋升为山地兵将军,坚守着穆尔曼斯克战线的正面。直到1943年10月,因毗邻阵地被突破,他的阵线发生动摇,他还冒着枪林弹雨,指挥部队打开了一条三公里宽的缺口,全部撤出了部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后,有一本书中把舍尔纳描绘成一个惯于捧上压下的人。这是同他在防守第涅伯河东岸一桥头堡时的行为对不上号的。当时,舍尔纳在同下级军官们经过认真研究情况之后,感到如果按照元首的命令坚持不撤退的话,他的第22军就会全军覆没。他果断地下达了撤退命令,成功地救出了全体官兵。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3月,舍尔纳获得栎树叶骑士勋章,并调任陆军总司令部的“国家社会主义指挥部”主任这个后来遭到许多人非难的职务。实际上,他刚到任不久,就同国社党的书记长鲍曼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舍尔纳反对派国社党老党员担任部队指挥官,态度坚决,毫无妥协余地。于是,任职14天之后,他就辞去了这一职务。不久,他晋升上将,接任南方集团军群(驻克里米亚、罗马尼亚及喀尔巴阡山地区)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舍尔纳这个手拿拐杖、身穿大裤腿裤子、常戴一副太阳镜的传奇式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不怕危机”的人物,他勇敢、顽强,他所指挥的部队也是纪律严明的。他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中流砥柱”。1944年7月,他被任命为库尔兰集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战斗中,他受到苏军优势兵力的强大压力:要以22个疲惫和溃败中的德国师,对抗苏军一百个装备精良的满员师;以一辆德国坦克对抗十辆苏军坦克,炮兵和弹药的比例悬殊更大。这时,他接到“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大批劝降信,但丝毫不为所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舍尔纳视察了接合部的情况,并同各指挥官商量之后决定放弃北波罗的海地区,但希特勒拒绝了舍尔纳的建议,并命令死守到最后一个人。舍尔纳亲自到最高统帅部陈述理由也无济于事。在前线处于紧急关头的时刻,他径自命令撤出了部队。在厄塞尔岛上,两万德军面临覆灭的命运。希特勒三次严辞拒绝了舍尔纳放弃该岛的请求。舍尔纳没有再去请求,毅然决定全部撤出了部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44年年底到次年初的第三次库尔斯克大会战中,舍尔纳以其卓越的指挥挫败了苏军的攻击,并因此获栎树叶钻石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1月中旬,德军巴拉诺夫防线在苏军猛烈的炮火下被突破,苏军坦克驶入了德军的深远后方,从突破口内涌进的苏军部队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几天之后,舍尔纳被任命为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受命坚守阵地,阻止苏军前进。此时,德军第9集团军已被歼灭,第17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不断受到攻击和追击的威胁。固守阵地的只有位于斯洛伐克的第1装甲集团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舍尔纳到达前线指挥所时,武器弹药部长施佩尔和交通部长代表多普米勒向他汇报了前线的严重状况,说明局势已无可挽回。舍尔纳毫不理会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下令第17集团军撤至奥得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4月,舍尔纳晋升元帅并被任命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鉴于德军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溃退,舍尔纳决心经过捷克向巴伐利亚作有秩序的撤退。他的目的仍是为了拯救德国军民,使之不致落入苏军手中。撤退工作直到5月7日德国新政府宣布休战时才结束。舍尔纳下令“有组织地逃脱”,他让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带着老百姓脱离苏占区逃往美军的占领区。但是,由于苏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德军的退路,舍尔纳的计划未能实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依照投降规定,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其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利。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古德里安。但后者已被美军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美军投降。5月底,他被引渡给了俄国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舍尔纳在克拉斯诺哥尔斯克集中营度过短时期的停留后,就于1945年8月被关进了苏联监狱。1947年,他被送进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国家监狱。在那里,他一年只能得到二十次放风的机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9年,他又被移送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监狱,后来又转到布吉尔斯克“欧洲地区”监狱。1952年他被判处了25年徒刑。在弗拉基米尔“政治监狱”监禁了两年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55年元月18日,舍尔纳被送到东柏林。他受到苏联占领区的红十字会长路德维奇、德国统一社会党工作人员格斯纳和前德军将领代表团的欢迎。稍后,苏联大使普什金的代表前来通知他,已经为他办好了居留占领区的手续。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东柏林约翰大饭店的欢迎宴会上,前德军将领拉特曼劝诱舍尔纳留在东德。元月26日,乌布利希也派代表出面邀请舍尔纳留在苏占区。舍尔纳坚决地拒绝了邀请,并回到了慕尼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慕尼黑法院检察官发出公告,搜集舍尔纳的罪行材料。告发材料如雪片般飞来,但是很多材料都是重复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舍尔纳被判处4年徒刑。他对此毫无抱怨,并在宣判之后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我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效劳,以抗拒布尔什维克党徒们的攻击。”</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7</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魏克斯(Weichs)</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魏克斯于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他的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晋升为少尉,2年后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1910年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1914年3月晋升骑兵上尉。</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十月,调任第4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1915年5月调任步兵第5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2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3师参谋官和骑兵第18团连长。</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1928年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18团团长。1930年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3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3师师长。1936年晋升骑兵将军,其后奉调代理第7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7军军长。</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13军军长。其间参加过苏台德区的占领和波兰战役。1940年6月9日,作为第2集团军司令的魏克斯参加了西方战役。他的部队击败了敌人的猛烈抵抗,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阵地。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休战。7月,魏克斯和其他将领一样加官进爵,升为上将。</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4月10日,第2集团军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克罗地亚军队集体投降,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所部就到达阿格拉姆。两天之后,军团的一部从北面乘橡皮艇渡过多瑙河,首批进入贝尔格莱德。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第2集团军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7月9日,第4和第9集团军把苏联铁木辛哥集团军的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第2集团军则于次日到达别列津纳河,经过数周的激战,同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击败了两个深入中央集团军群后面的苏联集团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中央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的位置,以地域敌军的进攻。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向前突进,直逼第涅伯河河岸;第6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从北面渡过杰斯纳河。9月24日,包围战取得全胜,全歼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红军达六十余万人。</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但为时已晚。由于降雪和下雨,进攻受阻。12月,其后日趋恶劣,致使疲惫和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前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祸不单行。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之职,自己兼任勃劳希奇遗职。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撤到了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并在那里休养生息,保存了自己的实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辖有第2、第6、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群,以及哈尔科夫以南的A集团军群。</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A集团军群向南发动对高加索的攻击时,在鲍克元帅指挥下的B集团军群则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不同意鲍克的战役指挥,后者因而被免职。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同时保留了对第6集团军的指挥权。</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7月2日,希特勒不顾一切劝告,命令第6集团军去攻占斯大林格勒。悲剧由此开始。由于部队的过分延伸,两翼均无足够的兵力做掩护;更由于部队的分散使用,兵力更加薄弱;加之参加德军部队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武器缺乏、营养不良,使部队无法保持突击如此深远目标的战斗力。魏克斯多次要求补给而无所得,致使部队无力完成任务。</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元月30日,魏克斯同里希特霍芬、鲍卢斯、克莱斯特诸将一同晋升为元帅。一天之后,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美梦破灭,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败于苏军。</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夏,苏联红军日甚一日地压迫着德军部队的西撤。希特勒竟然干涉到师一级的作战指挥。他从不检查自己的失误,而总是诿过于人。7月10日,他以魏克斯下令缩短防线为由撤去他的职务,并将他列为备用指挥人员。6周之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魏克斯任新成立的F集团军群总司令。不久,魏克斯又调任东南方面军总司令。但他仍受到国社党徒的怀疑,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在他担任第13军区司令时就曾和弗兰肯区的党部主任施特莱歇尔发生过意见冲突。</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3月,F集团军群在南乌克兰的出境已非常困难。苏军很快就要突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效仿意大利即将退出战争。魏克斯奉命在匈牙利构筑防线。他在勒尔上将的配合下,救出了困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德军,并将他们撤至后方。</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古德里安将军向希特勒建议,集中一起可用兵力,编成一个新的魏克塞尔集团军,担负在奥得河和魏克塞尔河之间防御柏林的任务。这一新的集团军群的主力,应是F和E两个集团军群的残部。建议由魏克斯担任新集团军群司令。</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可是,即使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的偏见。希特勒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理由之一,据说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上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54年9月27日,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15</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鲍卢斯(Paulus)</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12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赖歇瑙元帅死于心肌梗塞,鲍克元帅接替了他的职务。鲍克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则由装甲兵将军鲍卢斯接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0年出生于黑森的布赖泰瑙镇的鲍卢斯,19岁时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就去投考皇家海军军官学校,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鲍卢斯决心攻读法律。但他在马尔堡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巴登的步兵第3团。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将。次年秋天,他娶罗马尼亚贵族之女索利斯库为妻。1914年秋,鲍卢斯以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作战,因表现突出而于1917年调至参谋本部服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鲍卢斯已是获得过两枚铁十字勋章的上尉军官。他最初在边防部队任职,加入陆军后,曾被派往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班受训,然后调至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兵团司令部。1923年到1927年在驻斯图加特的第5步兵指挥部任参谋官,后来担任步兵第13团的连长。此时隆美尔也在该团任机枪连连长。鲍卢斯和隆美尔不同,他更喜欢需要深思熟虑、从容冷静的参谋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自己的连队长关系融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鲍卢斯已晋升中校。他虽然一开始就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表示反感,但仍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很快就晋升上校,并被派往新成立的驻柏林的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对装甲兵的重视,他逐渐拥护希特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鲍卢斯已升少将,在赖歇瑙上将指挥下的第10集团军(后来改称第6集团军)任参谋长。在波兰战役和西方战役中,争强好胜的赖歇瑙和他的冷静沉着的参谋长,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合作得很好,真是相得益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希特勒实施东方战役之前,他曾命令曾担任巴本和施莱歇政府新闻居长马克斯少将对东方战役进行一番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结果脱离实际,于是希特勒命鲍卢斯草拟了一个新的建议。鲍卢斯虽然对于攻击苏联一事不无疑窦,但他仍制订了一项暂以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第涅伯河一线为目标的攻击计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卢斯认为,对苏军不仅应予击退,而且必须歼灭。他还强调说,一切都将有赖于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支援。他还认为,不仅要从地图上也要在了解第一线部队实际情况中实施对作战的指挥。但希特勒不同意这一点,他经常干涉第一线的指挥,尤其是在对苏军进攻受挫时。鲍卢斯坚决抵制德国纳粹党派驻军中的“党政委员”的错误命令。他不因循守旧,当他接任了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后,立即取消了集团军中的“赖歇瑙命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夏季,希特勒实施大规模的攻势,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担任从顿河的沃罗涅什一直到高加索的广大正面的攻击任务。苏军铁木辛哥元帅于5月9日以钳形攻势指向哈尔科夫来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战斗中,已晋升装甲兵将军的鲍卢斯给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表现极为出色。5月29日,他因功而获骑士十字勋章,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宠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鞭策着东战场的部队向前推进,而不给一刻喘息之机。不顾严重的补给困难,他命令迅速对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起攻势。他愈来愈依靠自己的主观顾望和臆断来指挥战争。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鲍克元帅被派指挥辖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向伏尔加河突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打到顿河的沃罗涅什时,鲍克坚持固守这一线,以便警戒两翼。希特勒因此而免去鲍克之职,并派魏克斯元帅接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8月21日,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开始了。第6集团军由于把装甲部队拨给了攻击高加索的军团,加之补给迟迟不到,因而兵力严重减弱。此时,发生了一个指挥上的严重危机: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由于力阻对高加索的作战而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其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因对战局的危机提出警告而被免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悲剧从此开始,红军开始顽强抵抗,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以房屋和楼房为依托的巷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不断轰击苏军的抵抗中心,重炮兵把街道炸成一片瓦砾,战斗异常激烈。苏军投入了强大的兵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固守克列门斯卡雅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集中于城东和城东南。苏军不断获得加强兵力,一切都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为了先发制人,鲍卢斯命令先行炸毁斯大林格勒的“加农炮工厂”和“网球拍”这两个桥头堡。攻击从11月9日开始,但由于步兵过度劳累,攻击多处受挫,双方伤亡都很大。13日,鲍卢斯再次命令攻击,但由于苏军的殊死抵抗,德军伤亡太大,攻击又被迫停止。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初雪,严冬降临,这就加重了德军的困难,须知部队尚无冬装。19日午夜,苏军炮兵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团因抵抗不住苏军绝对优势而仓皇溃逃。鲍卢斯把第6集团军一切可用兵力都投入了苏军的东侧。然而苏军的两个突击兵团于22日在卡拉奇会师并包围了第6集团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第6集团军坚持固守,但空中补给必须迅速加强。然而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他们重新考虑突围。于是,鲍卢斯电呈希特勒,陈述突围理由。由于希特勒听信了空军司令戈林大元帅保证空中补给的许诺,因而仍旧命令第6集团军固守。此时,鲍卢斯再次举行作战会议,听取下属各指挥官意见。会上,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主张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冒险突围。海茨和耶尼克两位将军也同意这一主张。尤其是第五一军长库尔茨巴赫更是强调突围势在必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卢斯根据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表示,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库尔茨巴赫仍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向集团军总司令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说,纵使是违背了希特勒的严令,也必须突围。他坚持认为,从军事的立场看,固守是一种犯罪;而对德意志民族所负责任来说,固守也是一种犯罪。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从以后的情况表明,空军根本就无法对被围军团实施补给。几周之后,补给飞行几乎完全停止,饥饿和寒冷严重威胁着被围部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2月12日,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什尼科夫地区发起攻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伤亡,该军勉强进到距被围的第6集团军的50公里处,终因兵力消耗太大而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如此,被围部队仍充满突围希望。他们同霍特的部队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系。一俟霍特的部队接近到18公里之处,就向该部队所在方向迎头突围。但此时希特勒仍明令禁止任何突围行动,他特别指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装甲部队还有燃料可用,这些坦克绝不能丢弃在草原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卢斯又失去了主张,霍特的各师又撤回去了。被围部队越来越困难。从12月26日起,每人每天只能配给50克面包。鲍卢斯一再迫切地要求补给和增援。他哪里知道,希特勒的心目中,早就没有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被围部队了。鲍卢斯盼来的,只是希特勒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元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鲍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10日,苏军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炮兵掀翻了德军的阵地,德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被围德军被切割成两个包围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元月26日,鲍卢斯急电陆军总部要求投降,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该军团坚守阵地至最后一人一弹。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元月30日,第14装甲军投降,次日,第51军也随之投降。就在这一天,鲍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当苏军指挥员出现在军团司令部时,鲍卢斯羞怯地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关上灯,弯着腰收听无线电广播。投降事宜则由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代办。鲍卢斯让施密特转告俄国人,他仅能代表他本人及其司令部投降,但不能代表他的集团军残部投降,因为同他们已经失去了联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结束,第6集团军22万官兵只剩下九万人活着走进俘虏的行列。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估计这些人大半都死在草原上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卢斯被关进战俘营。他供认,德国攻击苏联是完全违背国际公法的。他也承认,他曾盲从了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自己才会失败。1944年,他加入了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6年,鲍卢斯奉召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后,鲍卢斯定居于东德的德雷斯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57年2月1日,鲍卢斯因长期患病而去世。</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13</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布施(Busch)</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春,敌军在东西两方均已越过德国边境,德意志帝国快要崩溃了。美国和英国的轰炸机群不断地轰炸德国各地的城市。鲁尔区已经变成了一片瓦砾场,首都柏林处处是火后余烬,汉堡也形同荒漠。全国陷入了不可名状的悲惨境地。德国陆军虽已肝脑涂地,但仍然无法阻止敌人的前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蒙斯特-奥斯纳布吕克-比勒费尔德三角地带,英美的轰炸机在扫射德军车队,轰鸣声不绝于耳。这时,在蒙斯特东北的奥斯特贝温有这么一个人,他日复一日地抬眼仰望战火纷飞的天空,心中充满无限的惆怅。此人就是1944年6月被希特勒以作战不力为由免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务的德军元帅布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此陆军正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德国城乡化为一片焦土之时,他在想些什么呢?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是否还记得1938年8月4日的那一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那一天,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在柏林召集陆军各将领举行了一次会议。贝克早在苏台德危机之前就向陆军总司令提出了一份反对希特勒政策的意见书,其要点是:“德国的军事形势,在空间上必须具备一个位居中央大陆国家所必需的条件,才能打胜地面、海上和空中的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使德国由于缺少空间而难以获胜。”这不仅是贝克上将自己的意见,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的意见也是:战争的结局必将是一场大灾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7月16日,贝克又提出了第二份意见书,明确地说,纵然美国不介入战争,德国也不是它各潜在敌人的对手。贝克要求停止一切战争准备,并延期解决捷克问题,直到具备了条件再采取行动。同时,他发起召集陆军各将领举行一次会议,以便听取他们的意见。打算会后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呈报希特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次会议在8月4日举行.首先由勃劳希奇上将陈述了希特勒的军事和政治企图,然后由贝克宣读他的第二份意见书。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今天,我们要对国家的存亡作最后的决定。如果今日的领袖们违背了自己的政治常识和良知而轻举妄动,历史就将为他们记下一笔血债。当你们的知识、你们的良知和责任禁止你们执行一项命令的时候,那你们就应该意识到:军人服从到此为止。如果你们的建议和警告在这种情况下不被采纳,为了民族和历史你们就应该辞去职务。如果你们团结一心,行动一致,战争就不会爆发。这样,你们就可以在不幸和危亡中挽救祖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贝克强调指出,在未来的一场战争中,全世界都要起来对抗德国,只有无足轻重的国家才会跟着德国走。这就注定了未来战争一开始我们就要失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所有的将领都赞同贝克的意见,只有赖歇瑙和布施例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得知这次会议的消息之后,立刻采取防范措施。他不通知各司令官,直接召集各集团军参谋长到贝希特斯加登,并宣布说,捷克问题在秋天就要解决,必要时需诉诸武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贝克上将也被免职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布施将军赞成希特勒的政策呢?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是为了军人的利益着想,在一个坚硬的躯壳内蕴藏着一颗温暖的心。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人,难以明察未来的灾难。他确信,如果他赞同希特勒的政策,就会对民族有所贡献。布施是一个爱国者,如果许多其他爱国者一样,都以绝对服从为最高本分。他对于政治毫无认识。他是军人,也仅仅是军人,他绝不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85年7月6日,布施出生于莱茵-威斯特伐伦工业区的埃森施泰莱。他父亲是一个孤儿院的院长。他在普鲁士的候补军官团接受了军事教育,于1904年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后,即被派往蒙斯特的步兵第13团为见习军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晋升少将后,布施即于1908年调往驻韦塞尔的步兵第57团。1913年晋升中尉后,调到卡塞尔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任连长,并先后在西战场参加了兰斯、那慕尔、阿图瓦、佛兰德、拉巴斯、阿拉斯、凡尔登诸战役。还参加过1918年在香比尼的各次战斗。1915年晋升上尉的布施,在各次战斗中都表现得勇猛干练。他在步兵第56团任营长时,曾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施在拥有十万人的陆军部队里服役时,曾在一些部队的司令部里任参谋官。1930年任驻柏林施潘道步兵第9团中校营长,同年升为上校。1932年任该团团长,驻波茨坦。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5年升任步兵第23师少将师长,3年后晋升步兵将军,并调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该军于1938年攻占苏台德时首次参战,在其后的波兰战役中则为李斯特上将指挥下的第14集团军的左翼。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的军从格雷维茨边缘的集结地域出发,经过激烈的战斗,首先突破了波兰在上西里西亚的坚固边防要塞,攻占了克拉考。在奔袭中,击溃了强大的波兰军团,渡过萨恩河,并突进到卢布林以南波军的背后。在那里,布施的部队同从对面来的被集团军一个装甲师会师,从而包围了波兰的军队。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波兰战役中,布施又表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舍生忘死的勇敢精神和深谋远虑的指挥才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10月15日,布施将军接任第16集团军司令,负责西战场龙德施泰特上将集团军左翼进攻的任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5月10日,该军团从特里尔附近攻入卢森堡,并担任马斯河与摩塞尔河之间边境线的警戒。而B集团军和A集团军的右翼则在比利时和荷兰军队投降后攻入了法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B集团军群在鲍克将军的指挥下于6月5日向索姆河上游突进之后,A集团军群即于6月9日从其待机地域发起攻势。布施军团则与第2和第12集团军向香比尼突进,并于6月11日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阻击阵地。6月17日,该集团军向东方迂回,打算包围据守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但这次作战行动因休战而未能实施。1940年5月26日,布施因战功卓著而获骑士勋章,之后不久即晋升上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16集团军因准备实施“海狮作战”计划而暂时留驻法国,1941年5月才调到东战场担任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该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南部的埃本洛德地区向科夫诺发起攻击,两天之后即占领该地。6月26日,当登纳堡被第56装甲军攻占时,第16集团军击退了威胁该装甲军右翼的苏军的反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13日,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发起攻击。第16集团军为了掩护第18集团军的南翼,曾在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附近增援因过分突进而被苏军包围的第56装甲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初,强大的苏军开始反击,阻止了第16集团军的前进。勒布元帅违背希特勒的意志,命令布施撤退到沃尔霍夫河的后面并转入防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元月,苏军为解除列宁格勒之围,利用德军的疲惫不堪和装备匮乏,深深地突入第16集团军的两翼。同时布劳克道夫将军指挥的第2军及其他德军部队均被苏军包围。斯大林亲自下令消灭被围德军,并以5个军团的兵力向仅靠空投补给的德军发起攻击。但这些部队守住了阵地。直到4月,布施上将打开了一条突围的通路,才获得补给和增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16集团军所占阵地位置的不利条件,促使布施数次提出调整防线的建议,并在可能条件下暗中实施局部调整。虽然其他陆军指挥官都支持布施的意见,但希特勒仍然拒绝德军部队后撤,其理由是不能降低德军的士气。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直到1943年1月,陆军总部才接到希特勒的命令,批准了布施的迫切请求。至此被围德军有计划地撤退开始。第16集团军被围各师能在毫无物资损失的情况下安全撤至后方阵地,完全归功于布施的老练和出色的指挥。1月30日,布施晋升元帅。其所以如此,显然是承认了他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夏天在激烈的战斗中渡过了。10月12日,布施升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接替了身负重伤的克卢格元帅。同一天,他又因在指挥第16集团军防御中的功劳而获希特勒颁发的栎树叶骑士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接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之职后,布施的参谋长是特雷斯考。此人曾策划过鲍克和克卢格两位元帅参与推翻希特勒政权的运动。谋反军官们对于是否能把布施也拉入这一运动毫无把握。当时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任职的军官施拉布伦多夫曾写道: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时,克卢格突然从奥尔沙去明斯克的途中因车祸而受重伤,数月不能视事,这就失去了领导本土与前线陆军密切合作实施反抗计划的重要人物。克卢格的继任者布施元帅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勇敢著称的军人,但是他却不能胜任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任务,因为他在缺乏政治上的判断能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评语只能代表一个下级军官的个人意见。他之所以贬低布施,是因为未能争取到后者参加其反抗运动。我们的客观评价是:布施元帅的性格、智谋、品德与才干都是“无可挑剔”的。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他在政治上是有错误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布施接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时,前方已是危机丛生的紧要关头。按照希特勒的意见,他必须肃清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布施一再提出要求,一千一百公里长的正面上必须放弃各突出部,以缩短战线。希特勒不但不批准这一要求,反而要他们采取攻势,继续前进。对于布施关于苏军在中央集团军群正面有强大兵力集结的报告,希特勒竟毫不在意,他认为这只是苏军的一种诱惑行动,认为苏军的主攻方向在别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又听信了希特勒的话,他虽然内心沉重,但对希特勒的命令照办不误。这些由于情况判断错误而产生的行动,自然就造成了无谓的损失。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的绝对服从害了自己,厄运即将降临。1944年6月6日,盟军开辟第二战场。6月22日,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向东突出部发起猛烈的进攻。北方的维特布斯克和南方的博勃鲁伊斯克都被红军突破,中央集团军群大部被围。希特勒禁止突围,并鼓吹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成为一座“要塞”。凡是违抗他命令的军官和将军都被撤了职。布施命中注定要扮演一个替罪羊的角色。6月28日,希特勒免去了他的职务,并派乌克兰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元帅去接替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先去上西里西亚的施特兰斯居住,后因战线离德国边界越来越近,就迁至蒙斯特附近的奥斯特贝温。在那里,他不能不以焦急和悲伤的心情眼看着事态的日益恶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3月,当各条战线均已崩溃之时,希特勒又把布施从放逐的生活中召了回来,并派他担任北海岸部队的指挥职务。但这种败局远非布施所能挽救得了的。5月7日,他在弗伦斯堡附近一个小村庄里奉命投降。14天之后,他被押解到伦敦送入奥尔德肖特集中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7月17日,布施死于心脏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或许是贝克将军所说的几句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感动了他吧:“一个身居高位的军人,如果此时只知道在其军事任务的有限范围内尽职尽责,而忽略了对于全民族所负的崇高职责,那么他对于自己职责的认识就不够全面和深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布施的一生是知道他所担负的这种崇高职责的。但是,希特勒这个魔鬼却不曾知道。布施未能反抗“领袖”,因为服从束缚了他。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1</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屈希勒尔(Kuechler)</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9月,当德国国防军第一线部队正在击破波兰军队的最后抵抗时,在战斗部队的后方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暴行。大批无辜的居民被党卫军和秘密警察枪杀,而且事先强迫他们自掘集体坟墓。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线部队指挥官们对此非常愤怒,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刽子手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军事法庭的判决被否定,死刑未能执行。希特勒公然宣称,这种集体屠杀的暴行不是党卫军和秘密警察的罪过,而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手段。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德国有三位将军反对这种政策,他们认为希特勒玷污了德国国防军的声誉和威望。他们是:波森军区副司令佩策尔将军、进攻波兰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3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后者曾掩护过被追捕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并向波兰境内的纳粹分子头目科赫提出过抗议,要他对所犯屠杀罪行负责。屈希勒尔因此被免职。不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对罢免屈希勒尔提出抗议,他因而重新被任用,成为第18集团军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普堡。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自1901年起任少尉。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晋升中尉后,于1910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等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尉。以后担任过步兵第206师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任炮兵第5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1931年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1军区炮兵指挥官。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7年,勃劳希奇将军调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1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1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屈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编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第1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梅梅尔,从而收复了这个20年前被割让的地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3军团司令,属鲍克上将的北方集团军群。他受命在克卢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协同下越过魏克塞尔河以东的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实施纵深迂回,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军团会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9月3日,屈希勒尔军团突破了波兰军队的穆拉瓦阵地。几天之后即渡过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并使用快速部队包围华沙。敌人的突围部队均被击退。波兰终于在9月27日宣布投降。10月1日,屈希勒尔因战功卓著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西方战役中,屈希勒尔军团在B集团军群右翼奋战五天之后击败荷兰军队的抵抗,占领鹿特丹,并于5月4日接受荷兰的投降。4天后,安特卫普陷落,比利时政府随即宣布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6月4日占领顿刻尔克之后十天,屈希勒尔率部开进巴黎,紧接着渡过卢瓦尔河,直逼大西洋海岸。1940年7月,屈希勒尔晋升上将,其军团转移至东普鲁士。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德苏战争中,屈希勒尔指挥所属部队遂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一直打到列宁格勒的大门口。其间,他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压。经过数次成功的战斗,他的声望日益提高。1942年元月,他接任北方集团军总司令。6月30日,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并对他赞扬备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屈希勒尔以他沉着和求实的态度,以及广纳下议的胸怀,指挥他的集团军大两年之久。他熟悉下情,同各师、团关系密切,加之以睿智的指挥方略,使部队能以较少的兵力守住漫长的战线,更能在后期激烈的防御战中获胜。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2月,屈希勒尔遭到同许多资深而富有经验的陆军将领一样的命运:因同统帅部在军事上的意见不合而被免职,以后他再也没有被任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盟军占领德国之后,屈希勒尔被捕,并关入美国的俘虏营,最后以战犯罪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1年,美国政府将他的刑期减为12年,而一年之后他就被释放,从此隐居在加米施-帕腾基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9</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维茨勒本(Witzleben)</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9月8日,维茨勒本元帅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处以绞刑。在一个屠户的挂肉钩子上,一位受过真正的普鲁士教育的优秀军官、一位代表“另一个德国”的贵族死去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维茨勒本是“七·二○”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绝非德国面临崩溃时才开始的。这种思想在他心目中早就扎下了根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81年12月4日,维茨勒本出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普鲁士佩剑贵族家庭。这一家族曾养育过许多效忠于普鲁士王室的军官。维茨勒本自幼笃信基督教,立志终生为大众谋福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他早年就开始接受军人教育。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后,他被调往第7警卫团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已升为连长,参加了对凡尔登附近弗克斯堡垒的首次攻击,因作战有功而获两枚铁十字勋章。后因负重伤调职于参谋本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19年,维茨勒本参加了鲁尔区的平叛作战,后来服务于陆军,任第6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4年2月1日,他升任第3师少将师长,后来升任第3军军长兼大柏林第3军区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维茨勒本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他目睹了1934年罗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思想上开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征服所采取的一起野蛮的警察手段,后来发展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34年的大屠杀中,施莱歇和布雷多两位将军惨遭暗杀。当时的第3军区参谋长曼施坦因因此请求维茨勒本少将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提出抗议。弗里契也是反对纳粹党徒的,曾在希特勒面前提过异议。但希特勒说,这两位将军有里通外国的行为。至于证据,却始终没有拿出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内政方面的“划一革新”实施完毕之后,他开始推行其外交上的目标。1937年11月5日,他在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宣称,他已决心采取行动,甚至不惜去冒战争的风险。很多高级将领恳切地提出劝告,切勿挑起纠纷,以免危及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希特勒对此无动于衷,仍一意孤行地推行其扩张计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3月13日,德军开进奥地利。1938年5月30日,希特勒决定解决捷克问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16日,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向新任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递交了一份报告,力陈勿轻启战端,要求各降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企图。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与此同时,已有秘密反抗组织出现了。政治家、工商界领袖、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外交家和军人都分头集会,策划推翻希特勒政权。尤其是在陆军中,有一个反抗组织拟密谋除掉希特勒。这个反抗组织的首脑就是前莱比锡市长戈德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戈德勒曾在国外很多地方旅行过,从调查中获知,希特勒及其政权都得不到外国的支持。于是,他写了一份意见书并散发给各个将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反对希特勒组织还派出一名叫施门齐恩的农场主去伦敦会见范西塔特爵士和丘吉尔。施门齐恩向这两位政治家陈述了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并指出,如果英国支持德国陆军中的反希特勒组织,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在48小时内就会被完全打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1938年秋季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日子里,推翻希特勒的一切内部准备已经完成。贝克上将在一次演说中提到,德国陆军不仅要准备应付一场未来的战争,而且还必须准备应付一次仅限于在柏林进行的“内部斗争”。同时还透露,在预期的这次“内部斗争”中,柏林警察局长黑尔多夫伯爵和驻柏林的军长维茨勒本将军已有了特殊的任务。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有关颠覆的的一切准备在柏林业已完成,驻在波茨坦由阿勒费尔德伯爵指挥的部队以及驻在图林根由赫普纳将军指挥的一个装甲师也准备好了随时行动。万事俱备,只等英国在外交上予以支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可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不接受他们的请求。对于德国反抗组织的努力,他仅仅表示赞许,却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到慕尼黑去了。他们要同希特勒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德军开入捷克苏台德区。由于英国的这种姑息态度,希特勒竟然胜利了。德国陆军中的反抗组织深知,要在当时推翻希特勒已无成功的可能。但他们绝不放弃努力。当贝克上将辞职之后,新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继续与维茨勒本将军保持联络,等待时机,以求重振反抗力量。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9年8月底,维茨勒本调任驻法兰克福的第2集团军总司令,后又调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与第7集团军一同集结于德国的西部边境。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波兰战役之后,反抗组织的各将领开始重新策划除掉希特勒。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4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上将,因公开反对国社党而被希特勒免职。依照战时动员的规定,这位上将重新起用,于一九三九年调任位于西线北翼的一个特编兵团司令。此公绰号“红色将军”,按照反抗组织重新策划的行动,他必须在希特勒巡视齐格菲防线时将其拘留。而维茨勒本将军则负责查封国社党的各党务中心,拘捕党的主要头目。希特勒似乎已察觉出不详之兆,他取消了巡视,并将哈默施泰因免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这样,一次可以解救德意志民族的机会又丧失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短时间内就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打败了英国和法国军队。第12和第16集团军于6月17日转而向东方实施猛烈的钳形攻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此前,在6月14日,业已晋升上将的维茨勒本在圣阿沃德-萨尔布吕肯地区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样,位于南希和贝尔福之间的法国军队就被包围了。6月17日,法国要求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7月19日,维茨勒本晋升为元帅,10月间被任命为D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3月15日,又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一年之后,因病被免职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维茨勒本隐居故里,但仍继续同陆军中的反抗组织保持密切的接触。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组织,其成员来自各种政治派别,各民间团体,包括各种职业。他们下决心推翻希特勒及其政权。维茨勒本及其在陆军中的同谋者深知,要消灭希特勒及其政权,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政变的时机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一些陆军将领如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等认为在战时进行抗命和兵变是大逆不道的,相反应该履行“效忠”的誓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传奇性的非洲军团指挥官隆美尔也不赞成谋叛者要杀死希特勒的建议。他的意见是,只能将希特勒逮捕并移送法庭审判。困难之处还在于,青年军官都不知道反抗的计划,而只能在事发后告诉他们。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大战中各条战线的败局迫使反抗者急于采取行动。1943年3月13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传令军官施拉布伦多夫中尉企图用炸弹炸死希特勒,但炸弹没有爆炸。这一暗杀行动遂归于失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最高统帅部作战简报室里放置了一枚炸弹。当他离开简报室时,炸弹爆炸了。在柏林待命的反叛人员按计划行动。此前,反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维茨勒本已在告全体军民书上签字。事成之后,他将出任国防军最高统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可是“七·二○”谋杀行动失败了。施陶芬贝格及其他有牵连的军官于当晚全部被处决。紧接着又有许多人被捕。他和所有参加反叛的军官一样,被送到“荣誉法庭”,以“不名誉”的原因被开除国防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国民法庭上,维茨勒本表现出大义凛然,他承认了密谋反抗希特勒的行动。在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向各位法官声明说:“你们可以把我交给刽子手,但不出3个月,那苦难和愤怒的民众必将去找你们算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十五年后,联邦国防军总监豪辛格上将在致联邦国防军各指挥官的一项训令中,提到“七·二○”行动时指出:“这是德国最黑暗时期的一个焦点,勇士们的基督教救世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次的暗杀行动。我们联邦国防军人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良知表示无限的敬佩。他们无愧于我们的表率。”</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7</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李斯特(List)</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夏末,希特勒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上将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调查表明,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于是,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在作战指挥上铸成大错的时候,他总是采取嫁祸于人和换马的做法。1942年9月10日,凯特尔元帅来到A集团军总部,并以希特勒的名义要求集团军总司令辞职。要求实际上就是命令。两天以后,该总司令辞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位辞职的总司令,就是德国国防军中的著名将领李斯特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李斯特1880年5月14日出生在上基尔赫堡的一个医生家庭。1898年中学毕业后参军,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工兵第3营服役。当他在炮兵与工兵学校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工兵第1营副官,并于1908年晋升中尉。三年军事学院毕业之后,参加了因戈尔施塔特的要塞构筑工程。一年后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中心,以后调参谋本部任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李斯特已升为上尉,在巴伐利亚第2军任参谋官并参加战斗,转战于洛林、佛兰德斯、亚眠以及马斯河一带。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愈后被调回巴伐利亚的战争部服务。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军团参谋官,次年调往第8预备师首席参谋官。1918年元月晋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亚战争部的科长。战争结束后,最初服务于第4集团军司令部,1920年至22年任第7步兵指挥官埃普将军的参谋官,后来任山地步兵营营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自1924年起,李斯特主持第7军区指挥助理人员训练队。以后晋升中校,并于1926年调任国防部陆军教育司司长。1930年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校长,三年后破格晋升中将。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时晋升为步兵将军,后调任第4军军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李斯特对国家社会主义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如果许多将军一样,他一方面相信希特勒的统治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1939年春,李斯特晋升上将。波兰战役开始时,他因指挥第14集团军有功而于1939年9月30日获骑士十字勋章。在法国战役中,他指挥第12集团军在色当-梅齐埃尔附近突破马奇诺防线,越过朗格勒高原向瑞士边境突进。第12集团军在歼灭法国陆军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晋升元帅,他的部队在巴尔干战役中消灭了南斯拉夫军队,突破了保加利亚与希腊边境上的美塔萨四防线,击溃了由英国派遣军加强的希腊部队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军部队进入雅典。克里特岛战役结束之后,李斯特被任命为驻雅典的国防军东南方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10月,李斯特因病动手术。病愈后于次年三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进行了一次考察旅行。1942年夏天,他被任命为由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一部编成的A集团军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当时德军既要攻取斯大林格勒,又要向高加索发起攻势,兵力明显不足。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8月底,李斯特在乌克兰的文尼察领袖行营向希特勒陈述反对分散兵力的理由。而希特勒固执己见。结果,李斯特因未能击败敌人的顽强抵抗而奉命辞职。A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由希特勒兼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李斯特被美国人逮捕,并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释放出狱。</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5</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克卢格(Kluge)</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同大多数德国陆军指挥官一样,克卢格也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并以效忠君王与祖国为最高目标。他于1882年10月3日出生在波森,父亲曾被封为贵族并晋升中将。克卢格曾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过训,曾因舍身救人而获得一枚奥尔登堡救生奖章。他学业优良,被同学们称为“聪明的汉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1年,克卢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卢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争失败后,克卢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卢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卢格晋升为上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5月25日,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德军重新部署,克卢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于6月5日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于6月8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6月14日,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卢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10月3日,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德军进攻陷于停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12月19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因同希特勒意见发生分歧而称病辞职,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并派克卢格元帅接替离职的鲍克,担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卢格当时的参谋长是格赖芬贝格,作战部长为特雷斯考上校。后者在1941年以前是一个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又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好友。到1941年底,他才改变观点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深恶痛绝的人。他认为只有杀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的命运,而只有国防军--主要是陆军,才能除掉希特勒。他曾不遗余力地想把鲍克元帅拉入反对派的行列。他还想说服克卢格,使之认识反抗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使特雷斯考相信自己策反克卢格必成。他抓住克卢格曾得到希特勒赠予的25万马克生日礼金一事向克卢格作工作,说只有起来参加反抗运动才能洗刷这种不光彩行为。但克卢格犹豫不决,他怕担当不忠的骂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苏军的强大攻势迫使克卢格一共把中央战线后撤了150公里。在伊尔门湖南方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并包围了第9和第4集团军。游击队的频繁袭扰、破坏铁路、阻断后勤补给也给德军带来极大威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卢格向希特勒求援撤出苏军包围圈,被希特勒拒绝。2月26日,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之时,中央集团军群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地上。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7月11日,苏军优势兵力南北夹攻奥廖尔的德军阵地,迫使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向布良斯克附近撤退。这时,东线已发生动摆,失败的厄运威胁着整个战线。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3年7月25日,德国莱比锡市长戈德勒博士致函克卢格,鼓动他起来谋反,“以力量和理智去维护德国的利益”;在特雷斯考的活动下,贝克等德军将领也在设法争取克卢格。前线的败局和对抗力量的策反,促使克卢格于1943年11月同戈德勒博士会晤并下决心除掉希特勒。他们决定,设法让希特勒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时趁机打死他。然而希特勒并未上钩。后来,克卢格因车祸负伤离职,谋杀之事暂时作罢。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半年之后,克卢格奉召前往最高统帅部。此时,他又屈服于希特勒的影响之下,无力摆脱这个混世魔王的诱惑。他对能否谋杀成功发生动摇,反而认为效忠是他的本分。于是,他从一个反抗运动的赞助者又转而成为希特勒的宠儿,不久,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7月3日,克卢格到了法国,并访问了隆美尔元帅,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真是一次奇怪的会见:隆美尔原为希特勒的信徒,当时则为希特勒的敌人;而克卢格则正好相反,两人在争论“领袖”的指挥问题上当然是针锋相对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经过一番前线视察后,克卢格自己也感到战局毫无希望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17日,隆美尔因重伤离职回国。两天之后,希特勒把诺曼底正面的指挥权授予克卢格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20日,发生了施陶芬贝格上校企图用炸药炸死希特勒的事件。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时,反对派组织的联络员向克卢格元帅请求道:“我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您请愿!请您效法隆美尔,脱离希特勒,担任西方自由运动的领导人!请您结束战争,开始谈判,以结束这种杀人流血的勾当!”克卢格出神良久,耸耸肩膀说:“诸位,这一次行刺已经失败了!”事后他向他的参谋长说:“我已不再抱有希望了,因为一切目的都不会达到。希特勒是民众崇拜的偶像,只要他活着,一切都毫无办法……”。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巴黎的反抗运动也被克卢格的安抚手段所平息。克卢格还按照参谋长布卢默尔特里特将军的建议,向希特勒发了一封效忠电报。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克卢格早已失去信心。但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并于8月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克卢格把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莫德尔,并上书希特勒。在信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并妄称西线的败局是由于他有意采取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劝希特勒下决心停止战争。他在信中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受够了这种难言的痛苦,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惊恐的时候!”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4年8月18日,克卢格在返国途中服毒自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B>希特勒的元帅3</B>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鲍克(Bock)</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5年5月5日,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一条铺满阳光的公路上,德军部队正在进行中。公路两旁停着无数被炸毁和燃烧中的车辆。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又开始了一次空袭。一批英国的轰炸机正向拥挤在溃败德军中间的逃难群众实施低空攻击。一架轰炸机选择了一辆敞篷汽车为目标。在这辆车上,驾驶员旁边坐着一位军官,后座上是三位妇女。英国轰炸机一次又一次地对这辆车扫射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驾驶员当即死在方向盘上,三位妇女也都中弹身亡。只有那个军官受了重伤,被人从这一燃烧着的车中救出,立即送往奥尔登堡的医院。医生们的一切努力均未奏效,当天夜里,这个受重伤的人--陆军元帅鲍克就死去了。汽车上的三名妇女,是他的夫人、女儿及其女友。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7连的学院们,都习惯地称鲍克为“小鲍克”,而鲍克也以待人和蔼、成绩优良著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鲍克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军人,父亲是少将军官,母亲也是出身佩剑贵族的名门。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8年鲍克18岁时,即以最优秀的成绩晋升少尉,并被选派到警卫第5团服务。1905年任营副官,1907年任团副官,一年后即晋升中尉。1910至1912年,接受一般参谋教育,并晋升上尉,服务于参谋本部。1913年调任警卫军参谋官。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担任过各种不同职位的参谋官,也曾担任过短时间的部队职务。1917年,曾在西战场的德意志皇太子集团军中先后任职助理参谋官和首席参谋官,因表现突出,获德意志最高战争勋章。这种勋章以后曾颁赠给勃洛姆堡、布施,格莱姆、隆美尔、舍尔纳以及戈林诸元帅。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年,鲍克先后任第3师参谋长和驻柏林第3军司令部参谋长,并晋升中校。1924年任驻科尔堡的步兵营长,1925年晋升上校,1926年任普鲁士步兵第4团团长。1929年鲍克晋升少将,不久接任驻法兰克福的第1骑兵师师长。1931年晋升中将,同年调任第2师师长,并兼任驻什切青的第2军区司令。1935年,鲍克晋升陆军上将,并接任在德累斯顿新组建的第3集团军总司令。占领奥地利时,他曾指挥过第8集团军。在晋升上将的同一年内,鲍克接替隆德施泰特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波兰战役中,鲍克上将担任两个军团所编成的北集团军的指挥官。屈希勒尔将军的第3集团军集中于东普鲁士,而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集中于东波美拉尼亚。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1日,集团军发起攻击,9月4日将波兰的走廊军团歼灭于图克尔原野,在占领格劳登茨与姆瓦瓦之后,即向莫德林与华沙挺进。左翼在华沙以东渡过纳雷夫河与布格河突进到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并在那里与南集团军的各装甲师会师,使波兰的部队全被包围。9月16日,在魏克塞尔河与布祖拉河之间被围之波军全部缴械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9月27日华沙陷落。三天后,波兰的最后要塞莫德林亦被攻占。鲍克上将因功而获骑士勋章。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鲍克调任西部战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在其指挥下有赖歇瑙上将的第6集团军,屈希勒尔将军的第18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1940年5月10日,B集团军发起攻击。5天之后,第18集团军即迫使荷兰军队投降。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佯作突进,使敌误认为这是德军的主攻方向。由于这一军事计谋的成功,突破了敌人在马斯河的防线,从而使B集团军的快速部队得以前往支援A集团军。A集团军担任着主攻的重任,B集团军的支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在布鲁克地区被第1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包围的比利时军队也被迫缴械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B集团军继续向前推进,并于5月27日在狄克斯慕依登至里尔一线的东侧,收拢了对英法军队的包围圈。由第4集团军在包围圈西侧监视敌军。由于希特勒对战役行动的干涉,使英军主力于5月29日至6月4日逃过英吉利海峡。仅有里尔附近法国的两个军于5月31日缴械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德军重新部署。6月5日,集团军发动了新的攻势。6月8日,霍特的装甲军到达鲁昂,包围了英法军队的一部。第4集团军所属部队占领了科唐坦半岛及布列塔尼半岛直达布勒斯特。第6集团军的左翼到达了斯瓦松附近的马恩河,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到达里昂,而集团军的其他各部军到达了卢瓦尔河、奥尔良与布尔歇。于是法军陷于崩溃,6月18日法国举国投降。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提升鲍克为元帅,同月将B集团军调至波兰,部署于德苏边界线上,使之担任对苏攻击时的中央集团军,一方面以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援北集团军,另一方面向莫斯科实施攻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战役行动极为成功。6月29日,已有大部红军被包围在比亚韦斯托克,其东撤部队则在明斯克被第2与第3装甲集团军包围,并于7月9日被歼。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19日,斯摩棱斯克被攻占,中央集团军也疲惫不堪。德军的战斗力已发挥至最大限度,快速部队尤其如此。有鉴于此,鲍克即于8月转入防御,以使部队得以休息。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这时,中央集团军总司令部的特雷斯考上校和施拉布伦多夫中尉想把总司令拉到“反抗运动”那一边去。为使该运动顺利进行,派了参加该组织的两名军官充任总司令的副官。他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毫无成效。鲍克虽然不是国社党党员,但却敢于在希特勒面前提出反对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的意见,但他并不赞成反抗运动,因为在他看来,这等于是一种叛乱行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希特勒于8月初视察中央集团军的时候,曾与鲍克进行了一次辩论。后者认为继续前进是危险的,建议让部队占据坚固阵地,以便渡过俄国的冬天。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坚决地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迁怒手下的将军们:“在我未任国务总理的时候,我曾把参谋本部看作一只猛犬,如果把拉紧它的项圈,它就会向任何一个人猛扑。当我接任国务总理后,这个参谋本部总是阻止我做那些必要的事情。参谋本部曾反对过建军,反对占领莱茵地区,反对合并奥地利和占领捷克,甚至反对对波兰的战争。这个参谋本部还劝阻我进攻法国,劝我不要对俄国作战。我每次都必须勉励这只猛犬,使之听我的话。”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对于下一步攻势的打算是:南进攻占基辅,而一部分陆军将领则认为,既然已攻入俄国腹地,即应直取莫斯科,以达结束战争的目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8月23日,鲍克派古德里安将军前往元首大本营,请求采纳攻取莫斯科的意见。但这时希特勒已决定向南进攻。他的想法是,德国需要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油田和克里米亚,而克里米亚是威胁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俄国航空母舰”。希特勒认为,他的将军们不懂战时经济。于是,他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向乌克兰挺进。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基辅会战尚未结束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回中央集团军。同时鲍克元帅奉命准备进攻莫斯科。但是,几个月的宝贵时间已经过去了,俄国人利用了这段时间去完成抵抗攻击的准备。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0月2日,中央集团军发起了攻击,迫使苏军在东方决战。希特勒似乎感到最后胜利已经在望了。各军团及各装甲军在第2和第3航空集团军支援下,突破了苏军的坚固防御阵地,并把强大的苏军包围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并于10月13至20日将其歼灭。虽然这时正是俄罗斯的雨季,道路泥泞,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仍然到达了莫斯科以南约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在莫斯科以南150公里处,古德里安的装甲车辆到达了图拉地区。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严寒积雪,使车辆不能行动,补给也被迫中断,攻势严重受挫。最后一次攻势也于12月4日失败,部队被迫退回原阵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施拉布伦多夫在他所著的《军官反抗希特勒》一书中,曾记述了鲍克和他的首席参谋官特雷斯考的一段谈话。后者鉴于攻击莫斯科的失败,曾想再次说服元帅把一切错误都推到希特勒身上。在一次谈话中,元帅很生气地拒绝使用任何武力来进行反抗。他说:“我不是南美洲的一个叛乱军官。”为避免事态恶化,他又警告说:“我绝不允许使领袖遭受攻击。谁敢攻击领袖,我就要为维护领袖而严惩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对鲍克的这种态度竟不感谢,他严辞拒绝把部队撤回原阵地的一切建议。陆军总司令也被免职,而由希特勒自己来兼任。鲍克元帅已预见到今后事态的发展趋势,他以“重病”为由呈请辞职,返归故里,接替他的是克卢格。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1月17日,赖歇瑙元帅因中风身亡。其时鲍克元帅病愈,奉命继任南方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南方集团军当时位于库尔斯克--哈尔科夫--靠黑海的塔甘罗格一线。德军计划春季从那里向高加索的油田发起新的攻势。在这一线上,元月份曾在哈尔科夫地区发生过一次危机。在哈尔科夫以南约100公里处苏军曾在约80公里的正面和纵深渡过顿涅茨河,从而突入德军防线,想夺回哈尔科夫。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5月12日,苏军铁木辛哥元帅又以哈尔科夫为目标发动了一次反击,遭到严重挫折。5月17日,德军在坦克支援下从南方向依久姆附近苏军的弧形阵地突进,并于5月25日以前围歼了部署在这一线上的大部分苏军师。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42年6月,德军为准备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动攻势又实施了一次新的改编。南方集团军分割成两个集团军群:李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下属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指向东南方向的高加索;鲍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属第2与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以顿河一线为目标。南方集团军于6月28日发起攻击。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7月5日,B集团军群到达沃罗涅什。鲍克元帅想先把战线整顿一下,而不急于向顿河的弯曲地带突进。可是希特勒不同意这一计划,于是鲍克又被第二次免职返回故里。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他这次被免职后,未再委派其他指挥职务,国防军一位战略家又被送入“冰库”,自此一直隐居故里。</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希特勒的元帅1</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勃洛姆堡(Blomberg)</FONT></B></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FONT></P><P 18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宋体>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FONT></P><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楼主| 一只虎 发表于 2004-11-12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发贴!!!多多原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4 21:57 , Processed in 0.04422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