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帖]关于德国的乱七八糟。

[复制链接]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令人敬畏的德国人

德意志人是近二百年来欧洲文化科学历史的主角,近百年来欧洲政治海洋中的变化多端的海神。这个民族既产生过把全人类拉进战争深渊的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也产生过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如马克思、弗洛伊德,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德意志人的祖先是日耳曼人。远在二千多年前,日耳曼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出众素质,就给罗马最伟大的首领凯撒大帝以深刻的印象。历史上,今天的德国的一部分曾属于罗马帝国。而在768~914年查理大帝的铁权之下,德国的大部分被囊
括于法兰克王国之中。查理大帝之后,他的帝国被分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今天德国版图的雏形。
                (一)德意志的民族政治文化和政治宗教名人
远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日耳曼人就多次入侵中欧、西欧和南欧。当时日耳曼人是这种样子的:喜欢冒险与出外掠夺,不愿种田。劳动活大都由女人、老人和其他家属干。战士不打仗或不打猎时,就睡觉或狂饮,不少男人有赌
博和酗酒的恶习。
但是,日耳曼人给中世纪的欧洲的封建主义带来了新的种子。他们视统治者和下属的关系是契约性的,是包括保护和服从的相互义务。他们认为,士兵应为了荣誉、忠诚和他们的封主而战。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民族的专制主义与国家至上思想的
先源。
在后来,当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塔西伦笔下的那种懒散松跨的德国人就会处处可见。而当德国政治上统一强大时,德意志人的守纪律、爱秩序、服从权威、集体主义的品质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世纪和近代的相当长时间内,也就是自查理帝国告终的814年到1870年,德国的有重大国际声誉的政治家寥寥无几:奥托一世、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鲁道夫一世,查理五世、腓特烈,而在此间,英国却产生了一大批名震世界的政治人物;阿尔弗雷德、亨利二世,理查一世,约翰王、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托马斯·泥尔塞、克伦威尔、伊丽莎白一世、纳尔逊、乔治·坎宁、威灵顿、帕麦斯顿、迪斯累里、格莱斯通,维多利亚等等。公元962年,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最杰出人物,连同第一个强大的帝国,一同问世了,此人叫奥托一世,他的父亲建立了德国萨克森王朝。他登基时,德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国内贵族兴兵作乱,法国和外族连连入侵。奥托一世力挽狂澜,稳定了政局,把德国建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还对外频频征战,在962年,教皇给他加冕;他的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并生存了800多年。
神圣罗马帝国的另一位伟人:腓特烈一世,即腓特烈·巴巴洛萨(1152~1190年在位),俗称“红胡子腓特烈”。他在1155年获得了罗马教皇的加冕礼。他曾与多任教皇争夺世俗权,并与英国著名的狮心王亨利争霸。1940年,希特勒就把他的侵苏计划命名为“巴巴洛萨计划”。
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1220~1250年在位)身兼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并意大利南部的国王二职。他大大扩大世俗权力,并强化了他的统治。
鲁道夫一世(1218—1291年)在德国“皇位虑悬时期”,阴谋夺取了王位。他征服了奥地利公国,并建立起哈布斯堡王朝。
第五个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查理五世(1519~1555年在位)。他战胜竞争对手、夺取帝国王位宝座,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及其领地,最后建立起一个囊括西欧大部分、北非一部分和中南美绝大部分地区。仍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的如此大规模的帝国。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一下子席卷全德和整个西欧,震撼了罗马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新教路德派的鼻祖而名垂史册。
路德的同代人胡登,则是一位人本主义者、诗人和大骑士理论家,他在1522~1523年领导了骑士暴动,想击败教会,一举统一德国。暴动终归夫败,但胡登却成为历史上光辉一时的人物。
    在18世纪,德国产生了一位震动欧洲政治舞台的政治家弗里德里希(腓特烈)二世,也叫腓特烈大帝(1712~1786年)。是从他的时代开始,德国人的崇尚理性、注重实效、服务社会、喜欢秩序。遵守纪律、等级观念等民族特性,开始形成。
腓特烈大帝最重要的业绩有四:一是采取了新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二是大兴科学、艺术和教育;三是建立严格、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四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他还好大喜功。侵占奥地利领土,爪分波兰,组建德意志诸侯联盟。
    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麦,军事家毛奇,继承并发扬了腓特烈大帝的政治,军事传统,以武力统一了德国。并一直在欧洲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毛奇(1800~1891年)在50年代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军事思想,他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要职,彻底改造了德军,创建了完整的总参谋部系统,1870年,他击败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法国陆军,俘获法王。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俾斯麦,则以铁和血,用武力和奇谋,连胜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于1871年统一了德国。之后,他在国内建立起集权的政治体制,鼓励容克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组织巧妙的联盟体系,孤立法国。他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最杰出的政治家。
    在19世纪初,德国军人还是十分懒散、软弱不堪一击的,他们喜欢火炉、啤酒和烟草,不果断,易泄气。但是,自1870年普法战争起,欧洲人就对德国军队刮目相看。从那时起,德国军队完全换了一套面目。他们脚蹬大马靴,头戴大钉钢盔,他们严守纪律,训练有素,装备一流,指挥得当,手下无情,所向无敌。自那时起至今天,德国军人一直是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也就是自那时起,德国民族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他们守秩序,有等级观念,服从命令,强调社会事务与集体目标;他们工作勤奋,效率高,坚韧不拔。总之,德国人既可畏,又可敬。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深了人们对德国人的这种印象。
    1890年,德国皇相之争是以皇帝威廉二世胜利、首相俾斯麦被解职告终。从此,威廉二世抛弃了孤立法国,约束德国扩张势头的“大陆政策”,一意孤行地推行与欧洲强国争奇“阳光下的地盘的世界政策。德国一步步地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廉二世作为一个心高才低,引火烧身的君主而载人了史册。
    辅助威廉二世的军官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史里芬。他制定了闻名世界的宏大欧洲作战计划——“史里芬计划”,计划以侧翼包围和速战速决的战略先歼法国、后击俄国。但在一次大战中,经修正后的“史里芬计划”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一次大战中,另一位将军崭露头角,兴登堡在大战中赢得过一些重大战役,旋被称为“英明统帅”。后来,他出任德国总统,并为希特勒的上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一次大战中,德军骁勇凶猛。参战的双方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实质上,几乎是德国一国与法、英、俄和后来的美国等协约国作战,而且取得了相当战果。大战中,德国损失约200万人,对方损失共达435万。德国与四个敌国人员之比为1:3到1:4,这充分反映了德国军队的骇人的战斗力。
一次大战与二次大战之间的1919~1933年。德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此间,一批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致力于消灭德国的专制主义和君主政体,倾心于资本主义民主建设,其突出代表是共和国首任总统艾伯特,首任总理谢德曼和共和国的总理、外长、民族主义者施特莱斯曼。在这个时候,德国政治的民主空气较浓,文化、学术成就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受战争赔款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此时德国经济情况不断恶化,共和国元气大伤。
1933年希特勒上台,共和国悲惨地灭亡了。从1933年一1945年,德国前所未有地产生了一批震撼世界的臭名昭著的人物,他们在政治上的各方面都有其专长,相互配合,共同执行一条法西斯路线。
   希特勒年轻时很不得志。流浪汉的经历、饱遭的白眼、艺术家的气质和梦想家的心态,燃起了他那发誓一鸣惊人的抱负和狂热偏激的思想。他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演说家,有超人的判断力和一意孤行的冒险精神。1933年,他利用德意志人的民族复仇情绪、社会党与共产党的政治失误,当选为总理。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他在专家的帮助下,创造了经济奇迹,在政治上大搞专制主义。在德军重占莱茵河非军区,与意大利和日本结盟、吞并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区中,他作出惊人的准确判断,他敢于冒险,较完满地实现了他的意图,大大提高了他在德国的威望和德国的国际影响。从1939年起,德军横扫波兰和西欧诸国,远征英国,闪击苏联,称霸欧洲、北非四年。但他终以兵败自杀,身亡名裂告终。
    戈林在为纳粹争取财阀支持,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闪击波兰和建立空军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戈培尔自幼腿残,在年轻时颇不得志,为此他发愤要出人头地。他以出色的演说和宣传才能,为希特勒夺权、巩固政权、大搞思想箝制、杀戮犹太人而奔走出力。
    李宾特洛甫则在希特勒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中,表现出出众的预见力,深得希特勒赞赏。希特勒曾誉之为俾斯麦第二。
    在二战中,德军第三次表现出其骁勇凶猛的特点。希特勒很早就扩张军备,煽动人民的复仇情绪。在突袭奥地利、捷克等同时,德军试验并改进了闪击战战术、混合军种间的配合、后勤供应。在欧洲大战爆发前,德军的士气,素质、装备、战术和配合等方面,是世界上第一的。德军因此得以在二战前夕所向披靡。
二战之后,德意志民族被分割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两个德国都彻底消灭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
    德国战后最杰出的政治家是阿登纳。他出身平民,但立志成就功名。战后,他在西德重建遭纳粹党践踏的魏玛共和国时代的西方民主大力倡导西欧一体化,任用有识之士,促成了西德的经济繁荣。阿登纳时代另一位世界风云人物是他的外长哈尔斯坦,他因提出僵硬,反共的哈尔斯坦主义,不承认东德和战后中、东欧边界变动而出名。
    阿登纳之后西德最有名的政治家应推勃兰特。自1969年他出任总理后,便大力推行“新东方政策”,抛弃了哈尔斯坦主义。他通过承认东德、边界变动,换取了与苏联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勃兰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经历很相似:两个人的最大功绩在于推行了一条改革性的外交路线,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两人都因内政问题受抨击而下台。
                      (二)德国民族性格与经济成就
德语语法规律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不灵活的地步。德语中性。数、格规律严历,变化很少,体现出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命令,遵守秩序。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恐怕只有日本民族才可与之媲美。这使得德国管理体制富有成效。德国人埋头苦干,始终如一,效率高,态度认真,因而能创造与保持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德国人注重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富于创造性,又大大促进了该民族的科学文化的发展。
    正是凭借上述有利的文化特性,德国民族数次创造了经济奇迹。英国在1760年前后使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法国在1830年也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德国的工业革命之风足足晚了70多年才吹起来。而在德国开始工业革命40年后,英国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德国人在严格专制的体制下,凭借超群的素质,创造力与奋斗精神,不甘示弱,后来追上。1870年,超过法国;到191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到1914年,德国生产的钢铁总量还超过了英法两国总和,它在化工和科学器材制造方面,列世界首位。
在法西斯猖獗的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一度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困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功。
    二战之后,西德又从战争的废墟里爬起来,卧薪尝胆,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经济业绩。二战后西德在经济复兴方面取得的成功,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
    在1950年,西德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当时西德、英国和法国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214亿、322亿、268亿美元。到5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开始繁荣,社会民众尝到了经济复兴的甜味。在1960年,德、英、法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665亿、664亿、557亿美元,西德已超过英国,并与法国甩开一段距离;到1978年,三国分别为6386亿、2599亿、4731亿美元。西德雄据欧洲并成为欧洲实力雄厚、名列首位的经济巨
人,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欧洲经济首位。
    创造西德经济奇迹的是艾哈德教授。他在二战刚结束后便制定了复兴西德经济的计划——“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计划。他把励精图治经济哲学的种子播在西德土壤中。经过三年的努力,初见成效。十多年来,西德经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三)德国民族性格与文化学术名人
   在世界各民族中,德国民族在文化与学术方面产生的重大人物之多是举世瞩目的,德国是哲学的王国,它造就了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柯亨、那托尔普、卡西尔、文德尔班、卡尔纳普、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伟大哲学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属于一个世纪中最伟大的两三个哲学家之列。德国是思想家的摇篮,产生过马克思、拉萨尔、伯恩斯坦、考茨基等著名思想家。德国是大学者的祖国,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学者皆出自德国,他们当中有:社会学三大理论家之一马斯韦伯,历史学家、《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十九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史学家兰克,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冲突社会学巨匠达伦多夫。德国是军事学之乡,涌现出近代西方军事学之文克芬塞维茨,军事思想家老毛奇、史里芬、鲁登道夫等人。
    众所周知,德国还是伟大科学家的荟萃之地。它产生了像欧姆、赫尔姆霍茨、提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克劳修斯、伦琴(人射线发现者)、狄塞尔(柴油机发明者)等著名物理学家;它哺育了热力学与现代物理学大师普朗克,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个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他可能比牛顿更伟大)、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玻恩(量子学大师)、海森堡格(量子力学的重要人物),拥有平炉炼钢发明者西门子等才能超群的发明家;它还培养了一大批数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人类四大数学家的“数学王子”,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斯。自他以后,德国数学界群星灿烂,成为世界头号数学大国,有伟大数学家、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茨,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者哥德巴赫;椭圆函数创造人之一雅可比;能析数论的创始人狄利克雷;成就众多的黎曼几何创始人黎曼,本世纪数学巨人希尔伯特等。德国也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伟大天文学家,如天体力学的奠基人、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开普勒,星云假说的提出者兼哲学家康德,现代理论天体物理学之文之一史瓦西等。它还是世界化学王国。先后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化学家,如经典化学大师、大学化学实验室先驱李比希,光化学巨匠本生,生理化学先驱科塞尔。德国在生物学方面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生物学家,如比较胚胎学之父贝生、细胞学说创始人之一施旺、细胞病理学之父微耳和细菌学奠基人之一科赫。德国拥有几乎所有世界最重要的地理学家、如近代自然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之父洪堡,矿物学之父阿格里科。欧洲伟大的地质学家的老师维尔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者魏格纳、政治地理学大师卡尔·豪斯孟费尔。德国还拥有世界最伟大的一系列心理学家,如心理学大师冯特,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属德意志文化的奥地利人,人格心理学大家凯伦霍妮,格式塔学派鼻祖韦特墨、考夫卡、苛勒和勒温。德国还孕育出一流的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神学家。
    19世纪时,德国在学术上称雄欧洲。所有出色的外国学者都在海德堡、耶那、柏林、波恩、哥廷根大学就读,“任何严肃的学术或科学著作都必须有充分的德文书目提要和脚注才能发表。”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王国。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好几个代表人物都是德国人,古典音乐大师巴赫(1685~1750年)集德国民族音乐,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于一身,把宗教音乐推向高峰,并对近代欧洲的音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巴赫的同代人,德国血统英藉作曲家亨德尔则开创了英国音乐的新纪元。古典音乐到了贝多芬手中,更达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境界。他创造了一个后人几乎不可逾越的颠峰。两个中年夭折的19世纪音乐家舒曼和门德尔松则大大发展了浪漫主义音乐,前者风格独特,独辟新途;后者风格柔美,作品有如仙乐飘飘。19世纪后期仍瓦格纳则在音乐的多方面均有独创性贡献,他的改治和美学思想与他的音乐一道,如劲风一般席卷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音乐界。19世纪后期的勃拉姆斯则以宏大又细腻的风格把古典主义音乐推向尾声。当20世纪的音乐流派不断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时,大作曲家、歌剧作曲家欣德米特,无调音乐大师勋伯格为德国在本世纪世界音乐中赢得一席之地。
    德国绘画在16世纪达到鼎盛,出现了丢勒和贺尔拜因这两位光照世界的大画家。
    德国由于受其严谨的、刻板的、太富逻辑性的语言影响,思想方面不够浪漫,文学构思功底稍逊,因而一直未能产生如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那样伟大的小说家。德国也有几个引以为自豪的文学巨匠、被誉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的歌德(另三个是莎士比亚、但丁和荷马),他以《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分别征服了普通读者与文学评论家。在德国与歌德齐名的德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席勒,他的剧作《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堪称德国文学的里程碑。19世纪上半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他的诗充满抒情章句,音乐韵味、讽刺与批评。稍逊他们的有民间童话大王格林兄弟,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臣仆》的作者、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希曼。
    在20世纪,德国开始能够产生一些世界级的重要小说家。在本世纪初,托马斯·曼以小说《魔山》和反纳粹暴政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赫尔曼·黑塞则以他的宣传个人价值的小说而名噪一时。
    40年代,德国文学未有太大的生机。这时主要人物有轰动一时的小说《调查表》作者几洛蒙,不太受欢迎的小说《斯大林格勒》作者普利维尔,史诗剧大师布莱希特。
    在50~70年代,德国在历来较薄弱的小说方面进步惊人,短篇小说大师伯尔莱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超现实主义作家格拉斯和《戈莱为罚球而担心》的作者汉德克。
    德国在诗歌和戏剧方面保持了它的领先地位。以强烈旋律和深沉感情著称的里尔克被誉为20世纪德国最伟大诗人,尼采的信徒斯蒂芬·乔治建树非凡,东德,西德两位难分伯仲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和楚尔迈尔相映生辉。
德国在其它一些领域也作出过世界性贡献。德国是现代电影的发源地之一,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它拥有世界级的建筑大师格罗比乌斯(本世纪20年代)和罗厄等。
    德国有一些方面却不很发达。德国在经济学方面虽有像马克思、李斯特、经济地理巨匠克里斯塔勒、公共财政学先驱古·科恩。海迪希尔(德古典经济学代表)、西德经济奇迹设计师艾哈德、经济对策论之父摩根斯顿、德国经济学研究中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罗雷尔、“新历史学派”之父施莫勒、区位理论创始人屠能、区位理论大师韦伯。但德国经济学取得的进步远远比不上英国,德国在政治学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学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德国的小说不如英、法、俄等国成就辉煌。
   总的来说,德国人是多才多能的。
   德国何以取得如此令人目眩的成就,何以产生如此多的巨人呢?德国的民族性格、语言特点与思维习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答案。德语是世界上最富逻辑性的一门语言,它赋予德国人以天下无敌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语的语法规律很死板,性、数、格的规律十分严格,这造就了德国人严肃、一丝不苟、重视纪律的特点,也孕育了德国人进行严密、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德语妨碍了德国人进行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小说、绘画创作。德国人天然地具有思辨力强,办事一丝不苟,勤劳认真等优点,这也就是德国人能在学术、思想、音乐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所在。
    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利于德国人发展他们的才能。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地形从北到南分坦荡如底的平原、中等不高的山脉和白雪皑皑、高耸人云的阿尔卑斯山。这是一块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的沃土。原始森林、清彻溪流平原、山脉、巍峨壮伟的阿尔卑斯雪峰;向南望去,先是平坦的绿地,茂盛的森林,再是中部茵绿的山野,远处是蓝天艳阳下雪光闪闪的阿尔卑斯山,构成了一幅画卷。它陶冶人们的情怀,思想,启动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本质的好奇与追索。德国的气候也较温和,它既有凉爽温和的夏天,也有寒而不严的冬天,这些为学者、诗人、戏剧家和音乐家的静思跃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德国之所以在学术和思想界名人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大学教育系统。早在19世纪初,普鲁士文化大臣洪堡便厉行教育改革。他按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本性发展个人的天赋和力量的教育思想改组普鲁士公立学校。他把柏林大学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使之成为各德国大学效法的榜样。这两种自由保证了德国大学中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与争鸣。在本世纪初,德国大学与技术学校的科学与技术教学和研究机构得到了扩建,一所专供杰出学者从事研究的协会也成立了。德国成熟而合理的教育机构,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德国是世界哲学王国,造成了近代以来世界最伟大的一批哲学家。哲学的发达,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论,从而带动了科学的全面发展。
    德国是音乐之乡。德国音乐庄严雄伟,对启迪大学者、大文豪的灵感,松驰他们苦苦思索后劳累的神经,给予他们精神力量,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哲学圣哲尼采就是一个音乐迷;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会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在功成名就的仍德国人中,有相当大部分是犹太人。可以说,在各国的名人中,德国犹太名人占的比例最大,作出的贡献也最卓越。
    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复杂艰深,常常使得他们写出的文章变得晦涩难懂。大哲学家康德的语言较简练、但读起来必须牢牢抓住他的思路。理性主义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语言,则难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连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也对之摇头。海德格尔的语言也是颇费解的,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是世界哲学最最难翻译的书,另两位德国圣哲,反理性主义旗手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笔则平白,优美得多。相比之下,英国最杰出的一些哲学家如体漠、培根文笔十分简洁、流利、并颇有文采。法国最杰出的一些哲学家如笛卡尔。狄德罗、列维——斯特劳斯文句连畅、优美。
   但若拿理论结构的新奇独到来说,德国理论家的能力则是独出新裁,巧妙无比的。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比可以看出,英国人的理论中归纳推理,经验主义的色彩很浓,而德国人的理论中演绎推理,纯思辩的成分很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一个掉在他头上的苹果而引发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在著名的假设“追光”实验中得出的。牛顿是从实验天才到理论天才,爱因斯坦至少年起便受体漠、唐德和马赫等大哲学家思想的熏陶、通过运用非欧几里德几何,再走向理论物理学的,读英国人的理论,你会觉得论据之足,经验性强;而读德国人的理论,你开始会觉得不着边际,可一旦理解了,你会觉得德国人的理论很精美,很独特,很和谐。
    富于逻辑思辨能力是德国人在学术上的突出优点。
    犹太人则具有对世界本质的和谐性的信念,对知识的酷爱和坚韧不拔,出人头地的超越精神,这又构成了成为名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名人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犹太人的这三种品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文化与坎坷的生活经历。“犹太人,犹太人的文明及其名人”一章会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旦德意志民族与犹太民族联珠合壁,共取精华,那么,他们就能产生一个伟大而美妙的混血体,就能孕育一大批伟大人物。德意志和犹太民族的河流中,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产生一批伟人。
    德意志文化、学术与思想界最杰出的人物,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当中有: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人类历史上影响面最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本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玻恩,十九世纪著名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拉萨尔,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卢森堡,重要的思想家兼工人运动领袖伯恩斯坦,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现象学开山大师胡塞尔。
    纳粹主义在德国泛滥时,德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催残。许多知名科学家和仁人志士,被迫离开德国。他们当中有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获奖者、富兰克、赫斯、德拜、罗维、奥托等。德国的科研机构,大学系统遭到了洗劫。这给后来的德国科学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今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影响不能也不敢与他强大的经济力量相一致,但他仍然是欧洲的政治大国。西德仍然是世界上科技、文化和经济方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的1946~1984年里,按作出获诺贝尔奖的贡献的科学家的国籍或所在国算,西德有六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四人获得化学奖。西德最近还产生了著名科学家——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
    西德产生的重要社会科学学者: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弗洛姆等。
西德还是世界音乐中心之一,前不久去世的卡拉扬是饮誉世界的,称得上世界第一号的指挥。
  德国名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高峰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这个高峰已经过去,但德意志民族还是会不断为人类产生重要人物的。这个在近现代为人类既造就过最富有成就人物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也产生过最臭名昭著人物(希特勒)的民族,始终是引人注目的。

下学期电脑就要卖了,这些文章(不知道那里搜来的)就贴在坛子上了。多关照了。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生

刚入学的小孩手捧入学礼物
德国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终是世界最低的,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在这样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实早在妇女怀孕之时,她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有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茁壮成长。在德国符滕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倍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造成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 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德国,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已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约定时间,由牧师或神甫为孩子施洗。
(一) 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 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义务。
(二)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 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 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 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在巴伐利亚农村,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 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简史
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
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旅游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九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 和法国为邻, 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 兰接壤。从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口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尤为突出。与 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和地 中海地区转车台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欧洲共同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 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及东欧各国的桥梁。 德意志朕邦共和国的面积为357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 东西之间最远为640公里.柏林   柏林,作为德意志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城西依照巴黎凡尔赛宫建造的夏洛特宫,菩提树下大街上精美的古典建筑,还是斯比河畔众多的博物馆,都很有吸引力。   柏林既是个历史古城,又是个集文化、博物馆和不夜天娱乐设施于一身的城市。每年一度的文化节、音乐节、爵士节,再加上市内五十多所博物馆及展览馆;入夜后的酒吧,啤酒和夜生活场所,无不反映出柏林是个活泼多姿的大都会,足以令游客留连忘返。【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游客游览德国,一般都会以勃兰登堡门作为起点。这座凯旋门的主体形式依照希腊的雅典卫城山门修建,采用了6根陶立克柱式支撑着两段式的平顶女儿墙,上面安置着一座青铜雕像;驾驶战车疾行的胜利女神。二百年来风雨的侵袭已使原本乳白色的花岗岩呈灰褐色,更显得饱经沧桑,它可称得上是德意志民族几度兴衰的见证。   近40年前,二战后的德国再次被分割,勃兰登堡门也由此成了东、西柏林的分界线。   1990年10月3日零时,东、西柏林的民众终于盼来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勃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从此,这座历史的见证者再次成为德意志首都的标志。【记忆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 Kirche)】 记忆教堂原本是柏林市中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二战中遭到炮火的毁坏。尖顶被截断,山墙坍塌,全身伤痕斑斑,后面半部完全消失,只有钟楼上的时针永远地固定在被毁的时刻。柏林市政府并没有去修复它,而是将其按现状保留下来。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   旧教堂内部被布置成展室,陈列着战争前后柏林的历史图片。一扇带有弹孔并且扭曲的铜 门碎片,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场可怕的战争。在教堂残迹和两侧,分别修建了新的礼拜堂和钟塔。建筑外观朴实,呈十字网格状的框架饭店包裹着八角形的建筑,网格中镶有彩色玻璃。   走入教堂内,周围没有灯光,只能看到无数蓝色的小方窗,象天上的繁星。置身其中,恍如隔世。正中墙面上金色的耶酥圣像,张开双臂,俯瞰着大地,背后传来舒缓而凝重的琴声。使人顿觉宁静而幽远,不由得低头而思。   离教堂不远处,有一座造型扭曲盘旋的雕像,它如一只取景框,将记忆教堂框在中间,组合得恰到好处。【柏林墙(The Wall Remains)】 柏林墙是柏林最闻名于世的景观。如今只剩下不足百米的一小段了,是那么的不显眼。柏林墙拆掉后,来这里的游客锐减了许多。这堵灰墙其实是这个城市最显眼的风景。以前许多西方游客曾慕名而来,在前西德这方的眺望台上借助望远镜窥视一番前东德的街道,便会带着初识共产主义神秘面貌的心情满意而归。如今真的谁都可以漫步于“ 共产主义街道”上了,人们却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致。然而,这堵墙对于原东德人就是另一番意味了。战时,曾有几百名东德平民为冲越这堵墙而丧生。   如今的柏林墙大多已不见踪影,只有很少的几段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下来,现存较完整的一段柏林墙,现在用来举办一个名为“恐怖地形”的露天展览,大量的图片,文件展示了纳粹时期的恐怖罪行。【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宫廷剧院是由德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申克尔呕心沥血设计的作品,代表了德国古典复兴建筑的高峰。入口前宽大的柱廊由六根爱奥尼柱子和巨大的山花组成,突起的观众厅造型新颖,细部精致,两旁的侧翼使主体更加突出。剧院主入口前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塑,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席勒的雕像。剧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穹顶教堂,三栋建筑把剧院东侧围出一片广场。夏季,这里可举行露天演出,别有风味。【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密斯·凡·德罗所建,美术馆本身是一件钢与玻璃的雕塑,里面的陈列品有从印象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乃至亨利·摩尔等人的大型雕塑。在它的对面,柏林爱乐音乐厅金黄色的墙面和曲折和造型有如乐海中的扬起的风帆。    莱茵河   莱茵河是德国最著名的自然景色,亦是德国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南境,西流入德、法、然后至北海入海,全长2000余公里,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莱茵河全长1300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沿岸是绵延不尽的葡萄园,如珠串一般的古堡,和精致而艳丽的田园村镇 。   在莱茵河乘游艇顺流而下,这段航程,是德国观光区中最特别的地带,从梅茵斯到科不林斯之间这段长90公里的路段是莱茵河的精华所在,两岸悬岸绝壁,山谷陡峭,其侧有壮观的葡萄园,高耸入云的岩峰,陆续出现的古城及围在教堂尖塔四周的村庄;欣赏莱茵河两岸绮丽动人的原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从法兰克福到科布伦茨一段被人们称为莱茵河最美丽的部分。在这个河段上没有架设一座桥梁,来往过河全靠摆渡,目的是保存河段自然的风貌。其实整条莱茵河都是那么美丽,这段河流由此也并不显得那么出众。众们极尽 能事去赞美她,多半是受到了德国伟大的浪漫写实派诗人海涅的影响。大诗人笔下那个忧怨而美丽的罗蕾崖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那块鼎鼎大名的山岩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传说中美丽的女妖就是独坐在这块并有出奇的山岩上唱歌的。过往船只上的水手都沉醉在女妖的歌声中,也不管河中的礁石,只顾痴迷地仰望山岩上的女妖。于是那些被诱惑的水手都落得个葬身鱼腹的结果。   为了纪念,浪漫的人们为传说中的女妖塑了青铜像。不过女妖的塑像没有放在那块高高产罗蕾崖上,而是立于河流中间的礁石上。这样一来,过往船只上的水手不用抬头便可一睹女妖迷人的容颜了,船毁人亡的灾难就再也没有发生。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是游客到前西德的大门,东西德合并后,仍占相当重要的角色。 法兰克福虽为群山环绕,却是德国最酷热的地区,但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却终日被乌云笼罩,景观特殊。到这里旅游最好从4月开始,此时,苹果和杏仁嫩绿的幼芽开始吐新蕊,绿草如茵,更添风情。市中心的豪普特巴赫广场、圣凯萨林教堂、圣保罗教堂、旧市政府及德国大文豪歌德故居等地,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值得一游。   当游客漫步于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的时候,会感觉法兰克福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在二战期间,这座城市中80%的建筑被盟军的轰炸机炸毁,至今火车站还残留了一堵墙,是市中心战后唯一还“站”着的建筑,现已成为这座城市中仅有的一座真正的古建筑,而其它貌似古朴的建筑,如市政厅、歌剧院、大教堂,都是战后法兰克福市民捐资重建的。   法兰克福是欧洲现代建筑之都,千姿百态的现代楼宇被玻璃装饰着,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欧洲最高的大楼—德国商业银行就矗立在这里,进而又成为欧洲现代生活的中心,法兰克福的汽车展览、图书展览、消费品展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生活被现代化的楼宇映衬得更加热烈多彩。   玻璃装饰是法兰克福建筑的特色,整座城市都闪烁发光。财和大街是这座现代都市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条步行街的两侧汇集了各种门脸,各种风格的商店,是此地的购物中心。人们称这里是“德国的曼哈顿”,实际上这条街要远比曼哈顿幽静美丽得多。这座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人,购物街也就一扫熙攘拥挤的容貌。街中间种了许树木,树旁有圆圈状的座椅,成群的鸽子飞起又落下,整座城市幽静而动人。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物馆的王国
德国是一个博物馆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有着众多的各种类型的、题材广泛的博物馆。其中州立、市立、协会的、地方的和私人的博物馆就有3000多座。此外还有教区的、大教堂的、官邸的、城堡的、宫殿的和露天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大多是在过去几百年中在王公贵族、教会及市民收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在德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联邦制历史的国家中,要想找到一个类似巴黎卢浮宫那样代表国家的中央博物馆恐怕是徒劳的。
德国人自古喜爱收藏,古代德国的王公贵族及家道殷实的市民都有自己的收藏品,收藏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靠着这些收藏,德国几乎各个艺术及活动领域都达到了完备的博物馆化。
在德国,种类丰富、题材多样的博物馆主要包括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技术博物馆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另外,还有专为纪念某一艺术家设立的博物馆,如柏林的科尔贝博物馆;为某一种艺术类型设立的博物馆,如柏林古代雕塑艺术博物馆;各种专题的博物馆,如比勃费尔德的扑克牌博物馆、乌尔姆的面包博物馆等等。但就总体来说,德国的博物馆多为综合型博物馆,专业化的较少。
德国地方性博物馆的收藏多与当地的历史密切相关,通过参观这样的博物馆,可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德国的数千家博物馆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个大小城市和乡镇中。德国人对参观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论是著名的大型博物馆,还是只有几千人的小乡镇的博物馆,参观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德国人不仅喜欢参观本国的博物馆,到国外旅游观光时,当地的博物馆也是他们必去之地,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德国的博物馆也都试图以引人人胜的方式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它们除向人们展现丰富的收藏品外,还放映录像带、定求。如今,德国的博物馆无疑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园地。
在德国虽没有中央博物馆,但众多的分散的博物馆之间并不是分而治之的,它们在许多方面进行合作,如艺术品的修补、目录汇编、合作研究及安全保卫等等。德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加人了德国博物馆联合会,这个联合会专为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服务。


展览会的王国
德国举办贸易博览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中世纪的早期就有了较大规模的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集市。随着这些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其较好的经济利益最终赢得了各邦君主的支持和保护,比如1240年7月11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就为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博览会颂发了特许状,以此来保证参加展览会的各方面高人的安全。1507年,马克西米里安皇帝的特许状使早已经存在的莱比锡博览会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今日德国的博览会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世界上有150个左右的重要专业博览会,其中大约2/3是在 德国举办的。1995年,在德国举办了114个跨地区的博览会和展览会,参展者为14万人,其中近6.4万名为外国参展商,参观者达100多万人。1995年,德国经济界为参展共计总开支为80亿马克。除了这些大型博览会外,德国每年还要举办大约180个地区性的及大量小规模的展览会。柏林、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埃森、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已发展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博览会城。
每年春季举办的汉诺威博览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博览会。1996年,来自65个国家的7200家展商参加了这个博览会,展出面积32万平方米。其展出的工业品是其他任何一家博览会都无法相比的。
德国的博览会多是由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举办的专业性博览会,像汉堡威博览会这样综合性的博览会并多见。每个展览会城都有自己独特的博览会,如法兰克福的消费品博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国际服装纺织品专业博览会、国际书展;艺术博览会;柏林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远洋进口博览会、国际航天展览会;杜尔多夫的国际时装博览会、包装技术博览会、塑料博览会、印刷与纸张博览会、计量技术与自动化博览会;慕尼黑的国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元件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电子计算及电子元件博览会等等。在德国这样一个典型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举办和参加各种综合和专业性博览会和展览会,对加强其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对外贸易、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书迷的世界
(一)发达的图书出版业
德国是世界图书大国,其图书出版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德国每年出版的新版德语书籍在6万种以上,供销售的图书达60万种。 今日德国有2000多家出版社,其中约有l00家的年营业额在2500万马克以上,但没有一家出版社在德国具有垄断地位。德国最大的出版企业是贝尔德斯曼出版集团,这是一个由众多中小出版社组成的集团,其销售额也只约占全国总销售额的5%。1993年,德国书籍与专业杂志的总营业额为154亿马克,比上一年增长4.1%。 在德国,书价是全国统一的,因为除药房外,书业是德国惟一的还是由立法确定\"控制零售价格\"的经济部门。一本书在德国各地都是一个价格。莱比锡和法兰克福是德国最重要的两大出版业城市。除此之外,慕尼黑、柏林、汉堡、斯图加特、科隆的出版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德国有一个图书行业的组织叫德国书商交易所协会,这个组织将图书行业的出版社、中间商和零售商等有关图书行业的各个领域联合在一起。在其倡议下,还成立了一个展览会和博览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举办每年秋季的法兰克福书展,这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图书博览会。1994年有来自105个国家的8500多个出版社参加了这一博览会,各国各出版社的新书通过此博览会介绍给众多的读者。这个图书博览会真可谓是国际图书行业每年一次的盛会。德国第二个重要的书展每年春天在莱比锡举办,东欧各国的图书通过这个书展介绍给世界。 图书是德国人重要的精神食粮,读书是德国人闲暇时最喜爱做的事情之一。他们爱买书并希望能有自己的藏书。书也是德国人平时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德国人除喜欢个人读书外,还喜欢大家聚在一起阅读。在德国有许多读书会,这是由书友组成的团体。这些喜爱读书的书友定期聚在一起阅读,彼此畅谈读书的体会,并把自己读到的好书介绍给大家。
(二)便民书店
在德国,大大小小的书店随处可见,走进店中,只见一排排书架整齐有序地排列其中,人们穿行在书架中,仔细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书籍。在这里听不到其他商店里所有的喧哗声,听到的只是喇喇的翻书声及低声的询问声。德国的书店虽铺面不大,但它的库房一般都很大,其目的就是为了向读者提供各种门类的图书。 德国的书店一般都有供顾客读书的阅览处,在一些狭小的小书店,店主也会备上几个小凳子。热心周到的营业员还会为需要摘录书中内容的顾客备好笔和纸。如此细致周到的服务不仅使买书者不忍空手而去,同时也招来了众多的回头客。 在德国,人们选购图书除了去书店外,再就是通过图书联合会购书。图书联合会是德国推销图书的重要组织,会员达600万人。其中贝尔德斯曼读者联合会拥有的会员最多,图书发行量也最大。人们通过联合会能够买到许多价格低廉的、优秀的消遣性读物和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
(三)分布广泛的图书馆
德国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它没有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国家图书馆。最早全面收集德文书籍的图书馆是建于1913年的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两德分裂期间,西德于1947年又建立了法兰克福德意志图书馆。两德统一后,两馆合并为德意志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德国全部德语书籍的总档案馆和民族史资料的中心。总藏书约为1400万册。 除德意志图书馆外,德国最重要的公共图书馆是藏书600多万册的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和藏书400多万册的柏林普鲁士文化财产国家图书馆。德国的国立、州立和200余所大学和专科高校的图书馆藏书量也很大。另外还有向读者开放的1.4万余座公共图书馆,其藏书超过1.2亿册。这些公共图书馆大多是由教会和乡镇经营的,它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读书欲望方面起有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图书馆已实行电脑化管理,从编目、查找、出纳、咨询等一切都借助于电脑,各大图书馆间也。已实现电脑联网,这个图书馆没有的书,可通过办理电脑远程借阅手续,从其他图书馆借到。 除普通图书馆外,德国还有一些专业图书馆,如柏林的德国音乐档案馆、科隆的中央医学图书馆等。德国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坐落在沃尔芬比特尔的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有藏书66万多册,其中有1.2万册是珍贵的中世纪手抄本。

广播电视
在德国,广播和电视事业并不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虽然联邦拥有邮政和电信事业的立法权,但建立广播电视台方面的立法权则由各州掌握,而且私人也拥有此权力。这种状况使德国的广播事业实行的是一种公法广播事业和私营广播事业协调共存的\"双元广播制\";所谓公法广播电台就是由联邦和州建立的广播电台,它是德国广播电视的基础。私营广播电台、电视台则起着补充的作用。
目前,德国的公法广播电视台包括11个州的广播电视台和一个联邦电视台(称德国电视二台)。其中最大的广播电视台是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科隆),约有工作人员4400人。最小的是不莱梅电台,有职工约650人。其他包括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慕尼黑)、黑森广播电视台(法兰克福)、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汉堡)、萨尔广播电视台(萨尔布吕肯)、自由柏林电台(柏林)、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斯图加特)、西南电台(巴登一巴登)、东德意志勃兰登堡广播电视台(波茨坦)和中德意志广播电视台(莱比锡)。它们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的仅覆盖其所在的州,有的则可覆盖几个州,而且各自都有几套节目播出。以上这些广播电视台拥有一个共同的组织,这就是德国公法性广播电视台工作组(ARD)),它们合办一套名为\"德国电视一台\"的电视节目。各电视台按比例向\"德国电视一台\"提供节目,并面向全国播放。同时ARD还自己制作第三套电视节目。德意志电视二台(ZDF)设在美因兹,它是欧洲最大的单一电视台,它向整个联邦地区播放\"第二套节目\"。同时ZDF还与ARD共同经营\"德国电台\",面向全国播放两套无广告的广播节目。此外,\"德国之声\"电台是德国惟一的联邦广播电台,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国外广播,向国外的听众全面介绍德国的政治、文化及经济生活情况,并阐述和解释德国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德国这些公法性广播电视台由其广播或电视理事会、管理理事会和台长三方组织负责对其监督、管理,使其独立于国家机构。尽管如此,在实际中,它并不能排除政治对其的影响。因为各党派在许多广播电视台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各党派的政治倾向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节目内容,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德国,仅各州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广播节目就多达五套,其内容包括新闻、政治、地方性报导、娱乐、教育、音乐、体育、广播剧等等。ARD和ZDF拥有庞大的记者网,并在许多国家都建有自己的转播室,其节目内容首先是每天的时事信息、政治性报导、国内外的记录片,其次就是电视剧,电影和娱乐性节目。其中娱乐性节目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电视台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此类节目的同时,也提供自己制作的节目,其中交换的重点是体育节目的传播。由ARD制作的第三套节目则以突出地方特色为主,它通过卫星向全国播放,其内容包括各州的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另外,ARD的大多数广播电视台还按时播放学生节目及各种进修讲座。 德国公法性广播电视台的费用主要来自听众和观众缴纳的广播电视费、广告费及电视转播费。电视一台和二台按7:3的比例分享广播电视费。
德国第一家私营电视台是美因兹的\"SAT.1\",它于1985年开始播送节目。目前,德国主要的几家私营电视台为:以播放体育、娱乐和故事片为主的RTL和SAT.1;以故事片为主的PR07;以专门播放国内体育节目为主的DSF;新闻频道n-tv;只播放音乐节目的VIVA及收费电视Premiere。德国的这些私营电视台主要由媒介康采思参加的企业财团经营,其主要经费来自广告收入。在德国,这些私营电视台拥有大批的观众,如RTL的收看户达到全部电视收看户的93%,SAT.1为92%。
德国的私营广播电台有170多个,其广播覆盖面较小,只有少数几家电台的覆盖面达到一个州。 由于现代电信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今日的德国听众和观众所能接收的节目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不仅通过电视屏幕收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而且还通过屏幕了解交易所的行情及在汇划帐户上记帐。广播电视台还提供一种用普通电视信号系统传播的服务项目--图象文字,它向人们随时提供新闻、气象报告及给用户出主意等多种服务。

电影
在世纪伊始、电影方兴时,德国电影因领先世界而蜚声四海,倍受世界瞩目。在本世纪20-30年代初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电影国。在这个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的德国电影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如弗里茨·朗格、恩斯特·鲁比奇和弗里德里希·威廉·穆尔瑙等,他们创造的许多重要影片曾推动了世界电影事业的发展。 随后的纳粹统治结束了德国电影的这一辉煌历史,希特勒的专制独裁中止了艺术的自由发展,多数导演大师和众多的电影明星被迫流亡国外。这时的德国电影堕落成纳粹统治的宣传工具,而在艺术上元气丧尽。
战后,德国电影可谓从零开始,以往的辉煌所剩无几,其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整个电影市场被庸俗的娱乐片所占居,而且外国影片,特别是好莱坞影片占据了德国绝大部分市场。就是现在德国电影院所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仍占80%以上,而德国自己生产的影片只占10%左右。加之电视、录像等其他传播媒体的不断壮大,吸引了大批观众,由此使德国电影业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并愈发难以维持。在1956年,还有8亿多人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到了1994年,只剩下将近1.33亿人次。
尽管德国电影业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国家始终对电影事业采取大力促进的政策。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联邦和各州都投入了大笔资金,单是每年的财政预算就各为1.5亿马克。另外,联邦和各州的\"年轻德国电影委员会\"每年还要拿出200万马克,用于奖励艺术上有价值的处女作电影作品。同时,为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界与电视台还定有所谓的基础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在由影视双方共同制作的影片中,电视台要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影片的拍摄;同时规定新影片在两年内不得在电视中播送。除此之外,德国联邦内政部还设有各种奖励,以促进和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从1951年开始,联邦内政部每年都要颁发\"德国电影奖\",以表彰德国最优秀的影片。\"德国电影奖\"包括奖金为100万马克的\"金盘奖\"、和奖金最高达90万马克的金质和银质\"电影绶带奖\"。由各州协商建立的\"威斯巴登电影鉴定署\",负责向故事片和电影短片授以\"有价值\"和\"特别有价值\"的评语,影片按其鉴定结果可获得减免税收的奖励并获得补贴。
正是由于国家对电影事业采取了大力促进的政策,加之德国电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所以在战后几十年中,德国电影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仍不乏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问世。如由福尔克尔·施勒恩道夫执导的《铁皮鼓》获1979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搁奖\"和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1991年由劳恩施泰因兄弟拍摄的特技影片《平衡》、1994年佩佩·唐卡尔特的短片《无票乘客》等也各获得一枚奥斯卡奖。此外还有沃尔夫冈·彼得森的《船》、维姆·温德尔斯的《柏林的天空》和约瑟夫·威尔斯迈尔的《斯大林格勒》等影片也跻身国际影坛。 在德国有大约50个电影节,其中柏林、奥伯豪森和萨尔布吕肯等地的电影节享有盛誉,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影迷来参加。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近年来在德国流行多厅电影院,这是一种有8-18个播映厅,2000-5300个座位及拥有餐厅和停车屋的大型综合电影院。在德国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的电影院,它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仅1997年这种电影院就增加了一倍,达60家,单是12月份就有15家多厅影院开张。这种舒适、豪华的影院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电影院除门票收入外,还通过销售饮料、爆米花、日用品等增加收入。把电影厅租给商家举办企业周年庆典或研讨会也成了影院的收入来源。近些年正是由于这种多厅影院的出现,使1997年德国的电影观众增加了10%以上。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的故乡
德国以音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历史上,德国音乐的中心,一直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谈及德国音乐史,人们总要把奥地利包括在内,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同属德语语言文化范畴,而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设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国际巴赫协会及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德国,对音乐的爱好可谓是全民性的。音乐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音乐熏陶。他们除上好学校的音乐课外,母亲往往都早早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往往无一例外地在课外学习一种乐器,其居首位的是笛子和吉他。今日德国的年轻一代,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弹奏一种乐器。年轻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德国每年售出的本国和国际上生产的唱片、磁带和激光唱片就达2.4亿张。在德国这个音乐的故乡,如果谁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或者不会演奏乐器,则会被人认为是文化修养上的一大缺憾。
今日德国有12l座歌剧院、146个职业乐队,它们全都由国家资助。曾由卡拉扬担任终身首席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国际上极负盛名。卡拉扬可称得上是德国现代乐坛上得到国际公认的一代音乐指挥大师,由他创办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是各国音乐家心中的仙山琼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扬指挥比赛\"是年轻指挥家的摇篮。由他指挥而灌制的音乐磁带和唱片多达八百多种,销售一亿多盒(张)。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在其故乡萨尔茨堡的家中去世。德国乐坛还有许多蜚声四海的乐队和音乐家,如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等。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小号演奏家路德维希·居特勒、歌唱家希尔德加特·贝伦斯、迪特里希·费舍尔一迪斯考、被得·霍夫曼、勒内·科罗、彼得·施莱尔、赫尔曼·普莱及艾达·莫泽尔等都是国际音乐界的佼佼者。其中安妮·索菲·穆特被称为是\"世纪天才\"的小提琴家。1970年,年仅7岁的穆特就在德国青少年音乐比赛中以非凡的音乐天赋获得一等奖。她的音乐天才被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发现后,他们多次合作,穆特的名字也随之享誉世界。这位著名的女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每年她都要举办多场义演音乐会,用以支持需要帮助的人们。1997年12月她到中国访问演出时,发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中国小提琴家,随即表示愿意帮助这位中国小提琴家到德国深造。
德国人对室内乐团与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不仅深得观众的喜爱,而且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梅罗斯四重奏、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公休日,人们宁可关掉电视,与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 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们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他们手拉古老的风琴,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是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典型的男声合唱团来,如今人们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儿童合唱团,还是成人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组成的。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过近几十年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为德国听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以自由爵士乐闻名。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年轻一代也热衷摇滚乐,他们除喜欢国际摇滚明星外,也喜欢德国自己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们\"等,它们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青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和摇滚乐磁带。音乐把青年人凝聚在一起,只要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高达200马克的昂贵票价。演唱会上,那变幻的灯光、震耳欲聋的喊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德国,人们不仅喜欢听音乐,也想自己搞点音乐,或希望在此方面得到深造。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喜欢,也为了培养后起之秀,德国有众多的业余乐团、音乐学校和一系列的音乐竞赛活动。目前,德国有一千多座公立音乐学校,四万多个合唱团。全国性的青年演奏会是最著名的音乐竞赛活动。此外还有波恩的。德国音乐赛等。在德国还有各种定期举行的带有讲座性质的音乐活动,如多瑙厄申根音乐周、达姆施塔特的国际新音乐假日班、汉诺威的新音乐周及维滕的新室内音乐之周等。这一系列群众性的音乐活动、音乐比赛和它所提供的奖金,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运动健身
德国人爱好体育运动,除旅游外,体育运动可说是德国人第二大健身活动。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自几岁的孩子都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德国体育的最高组织是德国体育联合会,它由8.3万多个体育协会组成,拥有会员2500万人。平均每三四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人是体育协会的会员。除了这些体育协会的会员外,德国还有1200万人虽不参加体育协会,但也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体育运动的全民性。 为了适应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的需求,德国建有大量的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及学校运动场约有4.5万处,体育馆和体操馆3万个,室内和露天游泳池7700个。此外,还有44个联邦竞技运动中心和20个奥林匹克运动基地,它们为德国运动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德国人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足球,德国足球联合会拥有550万会员,它是德国会员最多的体育联合会。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业余足球协会。在德国每周都有专业甲级队的比赛,届时成千上万的足球迷从四面八方赶往体育场,场内场外的球迷把体育场团团围住,到处是人山人海。疯狂的球迷随着比赛的进行不时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德国的足球队堪称世界劲旅,国家足球队曾12次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3次夺冠,3次屈居亚军,2次第三名。不光是德国的百姓喜爱足球,就是政府的要员也对足球情有独钟,1994年6月,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在美国举行,德国总理科尔就亲临赛场观战,为德国队加油助威。德国人热爱足球,德国足球队在世界上战绩辉煌,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使足球这一群众性体育运动真正深入到千家万户,足球成了德国的国球。
德国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往往受到职业运动员的影响。网球明星施特菲·格拉夫、鲍里斯·贝克尔和米夏埃尔·施蒂希在国际网球赛上的骄人战绩,迅速使网球成为德国的大众运动项目。除足球、网球之外,高尔夫球。、骑马、骑自行车、滑雪、游泳、徒步漫游等也是深受德国人喜爱的运动项目。
绝大多数德国人从事体育活动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追求最佳战绩,而是为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为了投身到团体活动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德国,有250万人义务为各种联合会工作,每年都有千百万的体育爱好者参加由德国体育联合会组织的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比赛。为了获得德国体育联合会颁发的金质、银质和铜质体育证章,每年都有75万人参加为获得这一证章而规定的考试。
德国有7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使人精神振奋,经常运动使人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另外,他们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也希望能得到专业化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在德国,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很好。德国有60多所大学有体育专业,像休闲与健身、康复与残疾人运动、体育记者等专业都很热门,其在就业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现在,德国有68万人从事群众性体育工作。

悠长假期
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可称得上是休假最多的\"休假冠军\"。在职人员每年都有几十天的休假时间,其长短是根据工龄计算的,一般在30-50天之间。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宗教节日及每周两天休息日,这样平均算起来,德国人每三天中就有一天休息。据统计,德国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为37.5小时,一年的劳动时间为1639小时,折合劳动日为224.8天。不过各行业的劳动时间又各不相同,有些行业的工作时间则更短。如大众汽车公司的10万名员工,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每周的劳动时间是28.8小时。富裕程度的提高及工作时间的缩短,为人们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时间保证,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还为职工支付休假津贴,为人们轻松休假提供了物质保证。
德国人干工作以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而闻名,但在生活中他们却是很浪漫的。他们在业余时间除了看戏剧、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读书看报、从事体育活动之外,另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旅游可以说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谈不厌的话题,几乎成了全社会的爱好。据统计,1994年,年龄在14岁以上的德国人将近60%进行了至少五天的旅行。在德国,可以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旅游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是要依据各自财力的强弱而定的。财力较弱者只能局限在国内和邻近的国家。富裕的家庭往往去遥远的东方,去亲身体验古老的东方文明。再者就是去美洲和澳洲旅游。
德国人旅游并不满足于观赏美丽的山川景色,他们每到一处都力求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那不同于本国的风土人情。异国的文化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所到之处,对所看到和听到的事物都力求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其求知欲无不令人赞叹。德国人每到一个国家旅游,在游览了山川美景、名胜古迹之后,往往还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这不仅是德国人的兴趣所致,也是他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必要手段。他们在听讲解员讲解的周时,还会提出各种各样使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凡事绝不只求一知半解。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特征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德国人更多的还是在国内度假。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充满浪漫情调的莱茵河、美因河、摩泽尔河、内卡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的大河谷;气候温和宜人的北海、波罗的海海滨及岛屿;荷尔斯泰因和梅克伦堡的多湖平原都使人流连忘返。在德国有大约一百多条旅游者之路,它们远离交通干线,其中著名的有\"德国童话之路\"、\"梦幻之路\"、\"浪漫之路\"、\"葡萄园之路\"等等,其沿线田园般的古老城市、古堡和乡村,绮丽的自然美景,向人们揭示了古老的文化及浪漫的自然景观,这一切无不使人注目顿足。据不完全统计,在德国仅从事旅游及餐饮业的人员就达150万,年营业额近600亿马克。在德国国内旅行的旅客以本国人为主,每年接待的外国旅客为20多万人次,这只占其总旅客人数的1/10,所创外汇为170多亿马克。反之,德国人去国外旅行的人较多,因去国外旅行而支付的费用每年高达620多亿马克。
在德国国内旅行可徒步、骑自行车、坐汽车、乘火车。如果是坐汽车或火车最好预先订票,以免上车后无座位。此外火车全年都提供减价优惠,以鼓励人们坐火车旅行。


丧葬习俗
婚丧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个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独身终生,但万物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与尘世告别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办丧事,这是天下皆然的风俗,为了让死者能安详地离去,各国民问都有种种习俗。
(一)临终慰藉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二)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嚎陶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目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每当想起死者,人们会到墓地去扫墓、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不招来非议。一般要求新寡的妇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要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以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要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际。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6-22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意志巡礼

  欧洲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无论是做学生时还是工作以后,只要有时间或是有机会,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飞往那里.那里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吸引人的还是那浪漫如歌的人文环境和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如果有人问我都去过欧洲的哪些国家?我常常会自豪地说:我需要想想还有哪一个欧洲的城市我还没踏足过.此话听起来未免太猖狂了些,但事实是在我旅行过的几十个国家里,欧洲是我去过最多次同时也是最喜欢的地方.想想看,礼拜五下午在达拉斯打一场高尔夫球,礼拜六早晨坐在法国巴黎的大街上喝一杯维也纳咖啡,那该是多么浪漫的生活?!上个月我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次机会:当欧洲打来的电话希望我参加一个巡回演讲计划,并要我在二十四小时内做个决定时,我立即丢下刚刚打到第三洞的球杆说,我现在就去换衣服准备出发……
  当然,我并没有在第二天坐在巴黎的艾费尔铁塔下喝咖啡,而是飞到了德国的工业大城法兰克福(Frankfurt).德国对于我来说好像有很多的因缘,且不说我有很多的读者因《莱茵通讯》十年来不断登载我的文章而熟知我的关系,更因为我的许多同学旧友都在这里学习工作,特别是我过去的好友海伦,那个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的上海姑娘,现在已是持德国护照的公司老板……这一切或许都是吸引我多次漫游德国的诱因.我临上飞机前在达拉斯机场给海伦挂了个电话,告知我将在九个小时后到达法兰克福,希望她能从柏林来接我.她像当年在北大时一样地责怪我做事随心所欲,不给别人任何准备的时间.然后想了片刻后说:我今天要去悉尼(澳大利亚)参加五天的商品展,这几天恐怕难陪你了,我会让公司的玛丽小姐去接你,她会照顾你的.当我表示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时,海伦说我认识你这么多年,恐怕要比你太太还要了解你需要什么,你就听我安排吧……
  德国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准时在第二天早晨,降落在被称之为欧洲最繁忙的交通走廊——法兰克福机场.坐落美茵河右岸的法兰克福,是德意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元一世纪时,罗马人就在此建立了一个聚落,当法兰克人于西元五世纪末兴起于莱茵河谷时,这个罗马人建立的地方也被占据,从此有了“Frankfurt”(法兰克人的河岸)之名,且沿用至今。西元8、9世纪之交,正当查理曼大帝在位时,法兰克福成为这位英伟法兰克王的冬季行宫所在。西元1152年,来自Hohenstaufen 侯国的Frederick Barbarossa,在法兰克福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启了该帝国最辉煌的Hohenstaufen 王朝时期,此王朝最后一君主就是在1356年公布“金印勒书”(the Golden Bull)将世袭帝制改变为选帝侯制度的查理四世。选帝侯制度开始实施之后,法兰克福就是法订推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方,具有象征权力中心的重大意义,教皇为皇帝行加冕礼亦在此举行,虽然后来皇帝人选均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但法兰克福做为加冕城的地位却未曾动摇。西元1806年,哈布斯堡王室的Franz Ⅱ,在拿破仑胁迫下宣布结束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福也结束了最光荣的一段岁月。纵然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法兰克福却自1219年起就是拥有绝对主权的自由城邦。因政治地位崇高、地理位置重要,自由城邦的身份更使其可以大肆发展经济贸易,法兰克幅自13世纪开始就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权力的城市之一,许多富商大贾所创立的行业甚至流传至今,例如著名的Rothschild 国际银行集团即为其中之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美国护照在欧洲是通行无阻的,特别是进出德国连章都不用盖一下.一出机舱就听到有人用中文叫我的名字,循声望去却是一位美丽的德国小姐在冲我微笑.我想她一定是海伦派来的玛丽.等我们坐进汽车后,我才发现玛丽给我的名片上用中文写着:玛丽·歌德.在开往市中心的路上,这位曾留学北京师大的歌德后裔,边开车边给我介绍:西元1749年8月28日,德意志著名的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河滨城市,并在这儿度过他的青年时期,直到他前往来比锡大学读书才离开。后来,歌德亦曾两度回到法兰克福,一次是1768年因生病而回乡疗养,另一次在1772年至1775年之间,著名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即完成于此时。城内至今做保留许多与歌德相关之事物。玛丽说她在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歌德研究,但后来发现如今研究歌德最多的人却在中国,于是她便到中国呆了四年,不但进一步了解了东方研究歌德的状况,同时也学成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她现在正在读博士学位,在德国这个学位要读很久,所以她必须要边工作边研究.她说海伦是她遇到的最好相处的老板.在停好车后,她见我翻阅有关法兰克福的小册子,就笑着说,你不用看了,我讲给你听:
  1816年,在维也纳会议中决定的“日耳曼邦联”正式在法兰克福成立,日耳曼地区有了罗马时期以来第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虽然结构松散但在德意志统一史上有其重要意义,而法兰克福就是此邦联的议会所在。1866年,俾斯麦治理下的普鲁士王国将法兰克福合并为其Hesse-Nassau 省的一部分;1871年,结束普法战争的正式和约就在法兰克福签订(凡尔赛宫所签者为草约)。从此,法兰克福就走入德意志的近代中,历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每次都使其城市景观遭受重大的伤害,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几可以满目疮痍来形容;但是,和其他德意志城市一般,法兰克福恢复的非常快,同时挟其雄厚的经济商业基础,发展得比大部分城市更迅速,今日已是德国重要的金融、商业、交通和国际性会议中心,一年一度的汽车展和图书出版展更是蜚声国际的大型集会。法兰克福的历史,细细看来其实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德意志发展史。法兰克福存在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几次战火、特别是二次大战,已把该城原有的风貌破坏绝大部分,今天若是初到法兰克福,映入眼中的净是高耸而冰冷的现代摩天大楼,很难让人把此城和悠久的历史联想起来。不过,在美茵河北岸、中央火车站以东、火车东站以西之间的昔日市中心所在地,仍保有原来的都市风貌,是最能展露法兰克福古都之美的地区,也是这个现代大都会最吸引观光客的所在。
  我们俩在旧市政厅暨广场(Romer &Romerberg)的一家咖啡厅前坐下并要了两杯咖啡,坐落在美茵河北岸的旧市政广场,是法兰克福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全市的重心所在,12世纪时就是城内最童要的聚会场所、民法庭举行地,和各项竞赛场地,广场中央的“正义喷泉”则是昔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众人眼前行加冕礼的地方。广场西侧即是始建于1405年,由三幢山墙呈阶梯状之哥德式建筑组成的旧市政厅,在此一被视为法兰克福市标的优雅建筑正面墙上,刻有四位与此城关系深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雕像,内部二楼更有一间当年皇帝加冕礼后举行庆祝宴会的大房间Kaisersaal (皇帝厅),厅内墙上有自查理曼大帝(8世纪末)至法兰兹二世(1806年退位)所有52位神圣罗马皇帝的画像。事实上游人所见之旧市政厅,和广场四周的传统式建筑,皆为二次大战后重建所得,并非原物,但依原样重建的结果仍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喝玩咖啡后,由旧市政厅场东行数分钟即到达拥有95公尺高塔的大教堂。建于9世纪,并于14世纪逐渐扩建成今日规模的此座大教堂,是单塔式的哥德建筑,内部呈十字架构造、翼廊相当宽广,气势颇为雄伟。自从14世纪“选帝侯”制度公布后,7位选帝侯每次就是在此教堂选出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随即在此行神前加冕礼,教堂内的小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当时主持加冕礼的教会神职人员所穿着之豪华衣物。登上383阶的楼梯,到达高塔顶端,可以俯瞰整个法兰克福市区。而圣保罗教堂(St.Paulskirche)则坐落广场北侧不远处,采罗马式圆形构造的这幢建筑,建于1789年至1833年之间,在欧洲教堂建筑中属“年轻”的一座,但政治意义远比宗教功用著名。西元1816年成立的日耳曼邦联以法兰克福为举行邦联会议之地,此教堂即1848年各邦举行德意志有史以来第一次统一国民会议的场所,被称为“德意志的民主摇篮”。现在,此教堂也是一年一度法兰克福书展时颁发“德意志出版商和平奖”,以及法兰克福市政府“歌德奖”的场地,相当受到世界各国瞩目。
  看过法兰克福的历史后,玛丽带我去她的祖先,位于Romerberg 广场西北方约200公尺处的歌德之家(Goethehaus),这幢以莱茵河畔特有之红褐色砂岩所建的5层楼住宅,就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歌德的诞生处,而这位文豪最脍炙人囗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是1774年完成于此屋内。玛丽说1944年在美军的猛烈轰炸下,此建筑曾全毁,战后一心以歌德为傲的法兰克福人花了7年的时间进行最精细的原样重建工程,一器一物均与破坏之前力求相同。歌德的父亲是一位庄严的王家法律顾间,属富裕的中产阶级,所以其住宅极具当时同类建筑的代表性,一楼是巴洛克式的玄关、餐厅和厨房,二楼有豪华洛可可风格的大客厅和音乐室,二楼和四楼皆为法国路易十六风格,二楼为歌德父母的卧房和书房,四楼中央即为歌德的房间、书桌上还摆着“少年维特的烦恼”文稿,五楼是个小阁楼无实际用途。在歌德之家旁边的建筑,目前被设置成“歌德博物馆”,陈列有歌德家族的肖像画、歌德所写的信和原稿,让人更进一步认识这位文学巨擘。
  我们在一家据说是法兰克福最大的一家美式饭馆吃过中午饭后,便由我接掌方向盘驶向我将演讲的第一站海德堡(Heidelberg).我之所以要自己开车,是因为在德国的高速公路没有时速限制,是飙车过瘾的最好之途,那种把车速开到一百八十公里的感觉,实在是刺激极了.
  玛丽由于不用开车而话多起来,她说内卡尔河在今天海德堡所在地流出了奥登森林峡谷(Odenwald)(德国人惯以“森林”称呼山脉),背山倚水的天然形势使此地颇早即受人注目。中世纪时,一座红色砂岩建造的巨大城堡在内卡尔河南岸的山坡上出现,用以防御横跨河上的古石桥(Alte Brucke)。今天,这座被德国大文豪歌德誉为全世界最美桥梁的古石桥尚在,但用来保护它的城堡却大部分已坍塌毁损不复昔日模样。13世纪建成的城堡,在往后数世纪中成为选帝侯Rhenish Palatinate 家族的居城,而旧城许多美丽的哥德、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建筑,亦是在此家族统治时期完成。但做为选帝侯居城后,却因目标太大而成为争权夺利者觊觎之地,17世纪末的“奥尔良战争”(1688~1697年)就是最著名的证明。
  16世纪时,崇尚自由的海德堡统治者,亦即选帝侯,改变为新教的支持者,并且做为17世纪初“三十年战争”时新教阵营的一份子,此举使海德堡在战火中被破坏。战争结束后,当时的选帝侯Karl Ludwig 重建了他的居城,同时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把女儿Liselotte (亦即法国历史中所称的Elizabeth-Charlotte)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兄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浦(Philip)。可惜这位选帝侯之女并不受到法国王室喜爱,他们嘲笑这位公主语言喧哗、举止不若法国的名媛贵妇;但是,当Karl Ludwig 之子年少去世使选帝侯无人继承时,野心甚大的路易十四却以其弟媳为选帝侯公主身份,想要夺取这块地方的统治权,并趁机把法兰西帝国的疆域推展到莱茵河右岸。
  Rhenish Palatinate 选帝侯家族自然无法坐视路易十四的野心,因此断然加以拒绝,而路易十四也就以奥尔良公爵理应成为选帝侯的藉口,派军护送奥尔良公爵至海德堡,结果就爆发了这场“奥尔良战争”。国小人少的选帝侯国碰上兵多将广的法军,虽奋力抵抗却依然难逃失败命运;1689年,海德堡壮丽的城堡被焚烧;1693年,整座城堡完全被破坏殆尽。战争结束后不久,选帝侯家族就放弃了这座居住了三百余年的城堡迁居至曼海姆。后来虽然有一部分略加重建,但直到今天仍大部分维持废弃时的模样。
  我以时速一百六十公里的飞车,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海德堡.玛丽对我的车技大表赞赏,我则恭维她的历史课学的一流.当我们找到令海德堡赖以扬名的海德堡大学Ruprecht Karl Universitat时,等我们的东方系教授乌德曼则早已按中国人的习惯泡好了茶.德国人做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一个简单的座谈会,乌德曼教授说他准备了三天,尽管我只在飞机上草草看过一遍我的讲稿,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讲台……
  海德堡大学早在1386年即已设立,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在16世纪至17世纪时更成为宗教改革根据地和德国的文化中心,培育许多来自各国的青年学子;直到今天,教育仍是海德堡最重要的功能。此校在16世纪后半至17世纪初达到黄金时代当时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群集于此,接受世界最优秀的教授指导,俨然宗教改革后新教的文化重镇;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时,海德堡遭到旧教支持者重大攻击,大学也遭受极大破坏,最为珍贵的图书馆藏书也被去劫掠至罗马。战争的破坏使海德堡大学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曾停止运作数十年之久,直到1803年,由巴登大公Charles Frederick 大力支持才使得大学重新运行,而此时的海德堡大学也由着重宗教、思想的哲学研究,改变为科学和医学研究重镇。随着时代演进,大学的触角也不断扩展,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等科系亦相继设立,一个综合大学亦渐趋成熟。二次世界大战时,大学曾暂时关闭,直到1945年8月才再度复学;目前,该校拥有800项以上的开课项目,学生数目约为12,000人,占该城人口的十分之一。海德堡大学吸引众多学子的原因除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术风气之外,此地浪漫的传统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许多人到海德堡第一个想要看的就是“大学”,但却找不到大学校园;其实,和欧洲大多数古老大学一样,海德堡大学并无明确校区,整个城市就是大学所在,而各个学系院所就散布在城内各地,若非有人指点或参看资料,否则很容易就错过某系所坐落的建筑。
  在这个欧洲著名的大学城里,不但壮观美丽的建筑值得细看,而海德堡的自然环境更是迷人,并不酷寒的冬天、满地生机的早春,和特别长又特别色彩缤纷的秋季,都各自呈现不同的景致,是个四时皆好的典雅浪漫古城。座谈会后,乌德曼教授陪我和玛丽漫步于闻名的哲学家小径(Philosophenweg),这条小径的产生是由于内卡尔河北侧因山坡逼近河岸,因而没有足够的地皮供发展之处,反倒是绿荫处处的山坡上视野极佳,适合漫步沈思或欣赏对岸的市区景致,因此很早就有人从石桥北端辟小径上山坡,并延伸小径在山坡上盘旋,成为绝佳步道,这就是所谓的哲学家小径,慢慢前进约需1小时可走完。途中有一块被称为“哲学家庭园”的绿地,是欣赏海德堡风光的好地点。
  过南岸要经过一座古石桥,横跨在内卡尔河上的这座红色砂岩砌造之石桥,正式名称为Karl Theodor Brucke,是18世纪时由选帝侯Karl Theodor 下令建造,故有此名。桥墩成优雅拱形的古石桥南端近旧市区处,有一座由两白色圆塔组成的桥门、在桥头上还有一个铜质的猴子雕像,均是海德堡极具象征性的标志,我特意在此拍照留念;至于桥北端也有一尊石雕的雅典女神像,这位掌管智慧的女神,正指明了海德堡的城市特色。南岸满是古意盎然的石砌小径、优雅的楼宇。我们还爬上了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erSchloss),此城堡坐落在旧市区东端山坡上、以居高临下之姿俯瞰旧市区,规模相当庞大,是海德堡的象征。我们没有到Klnmalkt (可恩广场)南侧坐登山电车上,而是徒步拾阶而上,乌德曼教授说这样更能领略海德堡的美。城堡大部分建筑均保留损毁模样,仅围绕中庭的一圈建筑被修复做为一些陈列展示馆舍,但由其今日所存部分,仍可看出在历史上增建、修复中所呈现的不同建筑风格,各种面貌相互存立的结果使此城堡变得颇有趣味。在围绕中庭的馆舍中有两处值得入内参观,一是收藏许多古药方、药草的德意志药学博物馆(Deutsches Apotheken Museum),一是可容纳49,000加仑酒的大酒桶(Grosses Fass)。城堡右侧的庭院则是眺望海德堡市区的绝佳地点。
  乌德曼教授说海德堡是个以气质取胜的城市,非常适合悠闲地漫步欣赏,最好住上一、二个星期,慢慢领略古老大学城的浪漫气息。晚上则可到Roten Ochen 酒店、ZumSepp\'l酒吧、城内最古老的咖啡店Cafe Knozel等处消夜。听起来多美!我偷偷向玛丽做了个鬼脸,因为我们明天还要赶到慕尼黑。与海德堡告别时,太阳已经西斜,艳红的晚霞给远处的山峰上撒下一片金粉,衬托在绿色的森林之上,尤如一幅迷人的油画,令人无限感慨.
  慕尼黑(Munich)大概是我唯一到过多次却从没玩过的德国大城市。今天的慕尼黑是德国南部最大城市,也是知名的文化、商业、工业、交通和观光中心,但是其发展历史却不久,比起其西方的奥格斯堡,慕尼黑至少要年轻五、六百年,直到中世纪初期才出现在西方历史上,而真正具有城市规模,在德国南部渐露锋芒,则是在1158年的事。但慕尼黑的发展相当迅速,至13世纪中叶,此地已成为巴伐利亚公国统治家族Wittelsbach 的主要居城,慕尼黑从此就成为该家族直至1918年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地区的中心城市。长达700年的公国首都地位,以及Wittelsbach 王室的用心经营,使慕尼黑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均有极辉煌的成就。
  18世纪后,巴伐利亚大公努力要将慕尼黑建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至19世纪,在博物馆、各种艺文用途建筑一—矗立在市区,以及巴伐利亚大学由兰德修特迁移至此(1826年)之后,终成事实。巴伐利亚大公的努力使慕尼黑直到今天都是德国最重要的艺术之都,尤其在绘画作品上的收藏,其质与量都居全德之首。在慕尼黑于王室主导下成为欧洲文化重镇的同时,工业也迅速在此地茁壮生根,特别是在铁路系统把此地和德国其他大城联系在一起之后,其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机械、化学、肥料、食品加工、印刷等,是慕尼黑工业的主要范畴,近年来精密工业也占有相当分量。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会议,为巴伐利亚王室700年的统治画下休止符,半强迫地让这块广大的土地成为德意志联邦的一份子。不过,巴伐利亚大公的家族依然极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爱戴;1993年7月初,巴伐利亚末代大公之曾孙女与列支登斯顿王国王位继承者成婚的消息,还在世界各大媒体造成一阵旋风。1923年11月,为欧洲人带来巨大灾难的希特勒,就是在慕尼黑的啤酒厅Putsch 成为德国国家社会党权力中心的一份子,利用这个总部设立于慕尼黑的政党,希特勒开始实现他狂野的霸业企图。1938年,希特勒的野心逐渐实现后,英、法、义、德四强在此签下著名的“慕尼黑协议”,谁知这个姑息主义的结果却等于给了希特勒更进一步扩展野心的强心剂;1939年,二次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终于被希特勒一手扯开。慕尼黑在二次大战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极为严重的损毁,所幸此城所典藏的艺术品都在周全的保护下得以留存,不过,原先陈列这些瑰宝的壮丽建筑全毁于无情的轰炸下。目前所见的昔日建筑绝大多数是战后重建所得,行走其间实难想像大战方歇时此地满目断垣残壁的景象,德国人的生命韧度于此再度展现。
  摊开德国地图,不难发现慕尼黑是德国南部最大的一只“蜘蛛”,由此城向外伸展的大小道路相当繁密;事实上,慕尼黑的交通确实称得上四通八达,从空中到地面均极为便捷,这也是此地成为百余万人囗聚居之大都会的主要原因。慕尼黑拥有两个机场,位于城东10公里处的Munchen-Riem 机场原是此城唯一的航机起降地,但也因班机太多常造成“塞机”现象,而1992年5月才开启使用,位于城北29公里处的新慕尼黑国际机场,就是为解决空中交通阻塞而建。如前所述慕尼黑有如蛛网的道路系统,光是高速公路在此汇聚的,依顺时钟方向就有往纽伦堡的9号公路、往雷根斯堡的93号公路、往兰德修特的92号公路、往东至奥地利边境的94号公路、往萨尔兹堡的8号公路、往南至阿尔卑斯山的95号公路、往康斯坦兹湖畔城市林道的96号公路、往奥格斯堡及司徒加特的8号公路……等,几乎每个方向均有品质相当好的高速公路。至于其他大小道路更是不计其数。市区内的交通,但若是怕麻烦、不怕花钱,也可搭乘满街都是的“奔驰”牌计程车,满足一下坐名车的欲望。
  我和玛丽就是把车存在了旅馆,而叫了辆“奔驰600”出租车逛这个城市的。慕尼黑虽是个百万人口的大都会,城区范围也不断扩展,但是吸引观光客流连驻足的仍是昔日市区,也就是Isar 河西岸,介于河岸和中央火车站之间约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以及一座位于市区西方、前巴伐利亚大公夏季居所的宁菲恩堡宫。宁菲恩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建于1664~1758年,这座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巴洛克式大宫殿,是前巴伐利亚大公的夏季离宫,建筑华丽典雅、装饰繁细,占地200公顷的庭园更是毫不比欧洲其他宫殿逊色。虽然曾遭受二次大战波及,但修复后仍不减其在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宁菲恩堡除了宫殿本身和庭园外,还包括散置在庭园中的数幢建筑。以镜厅著名的狩猎小屋Amalienburg、浴场Badenburg、中国装饰风格的茶屋Pagodenburg、隐者之屋Magdale-nenklause ,均各有特色。目前以三幢建筑组成的宫殿,除了陈设保持原来风格的精美外,挂满Ludwig一世命令宫廷画家绘出的36幅美女肖像的“美女画廊”、展示昔日王家乘坐工具的“马车博物馆”(Marstallmuseum)、收藏各种以前王室使用物品的宁菲恩堡陶器收集馆,亦是不可错过之处。
  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坐落在市区中央的圣母广场(Marienplatz)旁,这幢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哥德式建筑,是慕尼黑市最引人注目的象征之一,尤其是其高耸的中央钟塔。在这座高80公尺的塔楼上有一个全德国最大的玩偶挂钟Glockenspiel,是吸引观光客目光的焦点,每当钟声响起、塔中央有两层楼高的舞台上,就会出现一群与真人等高的玩偶,进行一场生动的偶戏;上层舞台是中世纪骑马作战的情形、下层舞台则是一群节庆时表演欢乐舞蹈的场面,虽是机械操作却相当灵活,每到演出时间,广场上就挤满仰首翘望的人群。在新市政厅西侧约50公尺处的圣母教堂是慕尼黑市内最大的后哥德风格建筑,其名Frauen意为“Our Lady”,指的就是圣母玛丽亚。建于1488年的这座教堂,长久以来都是慕尼黑最显明的地标之一,橘红的屋顶和两座有绿色圆顶的高塔,是其最特别之处,壮硕的外型、鲜明的色泽、高99和100公尺的双塔,是此教堂吸引人们目光的所在。我们乘电梯直上塔顶,眺望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群峰和慕尼黑市区,景致极壮观。教堂内装饰的许多美术品和珍贵宗教物品,和南塔下方的巴伐利亚王Ludwig一世墓,均会令人驻足。
  位于新市政厅西侧500公尺处,面对中央有一纪念慕尼黑诞生之作曲家理查·史特劳斯的巨形喷泉(Richard Strauss Brunnen)。而王宫(Residenz)则在新市政厅北方300公尺处,面对Max-Joseph广场、背为王宫花园(Hofgarten)的这处昔日巴伐利亚王室居城,自14世纪始建以来,在长达600年的历史中曾不断增建或改筑,而终成今日这般拥有7个中庭的复杂构造。目前,这幢随着时代演进而同时拥有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风格的庞大建筑群,是人们了解欧洲建筑文明演变的最佳地点之一。
  据玛丽说慕尼黑还被视为欧洲最重要的美术收藏地之一,最主要的就是拥有巴伐利亚历代君主和王公贵族数百年来累积收集的欧洲艺术佳作,皮纳克提克美术馆(Pinakothek),就是陈列这些精品的所在,以质量均佳而列名世界六大美术馆之一。呈H型的这幢建筑,是19世纪初由Ludwig一世下令兴建而于1836年完成,专门用来陈列14~18世纪欧洲各国知名画家的作品,共计有7000多件;其中包括达文西、拉斐尔、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巨匠的作品。
  很可惜这次我只能在这座城市呆三天,其中一天半还要在慕尼黑大学,参加一个由西门子公司赞助的有关网络文化的研讨会,但对我来说慕尼黑值得一访的地方还相当多,原来所列的行程中,包括建于1480年的哥德式旧市政厅、以收藏现代德意志画家作品为主的州立现代美术馆、坐落在一幢非常美丽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中的市立美术馆、由昔日军械库改装而成专门收藏与慕尼黑相关文物民艺资料的市立博物馆、专门陈列与狩猎及捕鱼相关之各种物品的德国渔猎博物馆、为纪念慕尼黑出身的著名滑稽演员Karl Valentin 而设的小丑博物馆、气氛类似伦敦苏活区有许多表演场所和饮食店的修瓦宾格地区、旧市区东北角占地360公顷的英国花园、忙于奥林匹克公园东方的BMW博物馆、以建筑优雅迷人著称的阿珊教堂、建于1663年~1675年以高度特出而显眼的Theatiner 教堂,以及位于慕尼黑西北方Dachau 镇的昔日犹大集中营旧址。玛丽看完我的计划大笑说,光是数完这些地点都要花半天的工夫,若要一一造访,你恐怕至少要在慕尼黑住一个月才行。
  德国人都说,到德国不去奥格斯堡(Augsburg)等于没有到过德国。离慕尼黑仅五十公里的奥格斯堡是德国最早进入西方历史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为此地开启历史新章的就是赋予此城名字的人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他在西元前12年率军占领这片土地,并在此建立了这座以自己的名字做为称呼的奥格斯堡;从此,罗马人成为此地的主人,直到西元五世纪被成吉思汗从中国挥兵至此占据并摧毁为止。和日耳曼境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奥格斯堡努力想成为一个自由城邦,遂运用其地理条件和历史的优越,开始发展制造业和商业,很快就成为日耳曼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优良的地理位置为奥格斯堡带来四面八方的财源,善于经商的奥格斯堡人许多因而成为巨富,其中包括Welsers家族和最富传奇色彩、财富足可左右神圣罗马帝国存亡的Fugger (富格)家族,直到今天,十六世纪Fugger 家族的影响力依然深植奥格斯堡人心中,此由该城人惯称自己的城市为“富格之城”即可看出一二。在中世纪豪门富商交相争奇斗胜的结果下,奥格斯堡的昔日市区成为各种艺术的展示场,也留给现代人无限的财富。散布在方圆3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建筑,富格之家(Fuggerei)共有67幢,组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区,是西元1516年开始花了23年的时间、在富格家族最鼎盛时所建的;但是,此地并非私人住宅,而是富格家族建来安置那些身体有残障但仍勤勉工作者的地方,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福利设施。当年,在城东这块以围墙隔离出的共同住宅区中,居民一年只要以相当于今天1.72马克的价格,就能租到一户设备齐全、建筑完善的住家,真的是物美价廉。目前这67幢建筑中,还住有147户人家,全都遵从当年的规则,街道整理得一尘不染、墙上没有任何广告,保存原本模样,甚至连租金都维持一年1.72马克,令人难以置信!
  旧市区北侧的大教堂,以红色屋瓦配上两座绿顶高塔而引人注目。9~11世纪初建时原为罗马式的大教堂,在后来的改建中才呈现今天的哥德式模样。教堂内造于1140年的彩色嵌玻璃,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此类作品之一;位于旧市区中央的市政厅,造型和一般常见的市政厅不同,是一座有些现代建筑风格的数层高、多窗、左右对称的大厦,只有位于左右侧墙中央突起的两座塔楼,有明显的17世纪文艺复兴风格。在市政厅左侧、同样面对市政厅广场的,是一座建于12世纪、再于1618年改建为今日模样的高塔Perlachturm,站在高78公尺的塔顶眺望台上,不仅可将奥格斯堡全市一览无遗,更可清楚看到南方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景色极佳。奥格斯堡市内引人驻足处尚有:音乐家莫札特父亲Leopold Mozart 出生地所在的莫札特之家(Mozarthaus),为纪念西元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会议”而建的St.Ulrich und St.Afra 教堂,位于市区南端残留的十六世纪城门“红门”(Rotes Tor)……等等。
  我真想好好在这里玩几天,但时间有限,我们只好驱车北上送玛丽回柏林。由于我们离开奥格斯堡的时候已是下午,在我的要求下,我们决定在钮伦堡(Nuremberg)住一晚上。一路上,自称历史课从小学到大学都是A的玛丽继续她的演讲:纽伦堡正式浮现在德国历史上是11世纪。和大多数德国中世纪傍河依水享有天然贸易通道的城市一样,纽伦堡以其地利而在经济上大有斩获,累积了相当财富之后,此城在11世纪成为一个自由城邦。1219年从未被人统治的钮伦堡接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管辖,但实际的权力却曾在纽伦堡贵绅阶级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适当,纽伦堡成为意大利和北欧之间的贸易枢纽,也使其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财富不断累积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文明的提升,纽伦堡在16、17世纪时终于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城市。著名的画家兼木雕家杜瑞(Albrecht Durer,1471~1528年)在此完成许多作品;名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根据17世纪细伦堡著名歌者Hans Sachs 的故事写成欧洲名剧“Die Meistersinger”;与许多城市一样,钮伦堡也因17世纪初为宗教而兴的“三十战争”而耗损绝相当的财富和人力,从此由绚烂走向平淡。为了恢复原有的繁荣,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纽伦堡也走上工业化之路,全19世纪时,此城已俨然德国主要工业中心;1835年,德国境内第一条铁道就是在纽伦堡及其西侧工业集中的Furth 之间铺设完成。精心巧手的纽伦堡人以乐器和机械玩具的制造最为著名;此外,奔驰汽车和空中客车飞机的引擎也是由这里制造的。
  走进城里,多姿多彩的建筑与德国的其它城市很相像,漫步街头时,玛丽说20世纪时,纽伦堡的繁荣吸引了许多人,国社党(亦即后来的纳粹党)头子希特勒也是其中之一,他把该党的议会设置于此,使此城成为纳粹的指挥中心。希特勒的战败使得纽伦堡在联军无情轰炸下几乎片瓦不全,而大战结束后,联军组成的战争法庭就在这个满目疮痍的纳粹巢穴中,审判战败的纳粹战犯;纽伦堡大审一词,从此列上史书再也不容世人忘却。今天,旧城中已丝毫寻不到当年炮火的痕迹,各幢建筑挺立依然,这当然又是德国人一砖一瓦重建后的杰作,行走其间实不得不佩服这些日耳曼人维护传统的决心和毅力。
  当我们第二天开了一整天的飞车,最终到达柏林(Berlin)的时候,玛丽说只有到了柏林你才会了解德意志人的本质。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中国的美国公民来说,她的话让我真得感到很惭愧,众所周知,德国的统一是在非常和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西德人民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他们为了民族的统一大业,无怨无悔地接受了穷困潦倒的东德同胞,并把德国建设成为欧洲今天的强国之一。反观依然处于分裂状况的中国,两岸间不停地叫骂斗嘴,在国际间争名夺利,唯恐对方日子好过,丢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脸面,与德国人宽怀大度的胸襟相比,真是无地自容。
  1990年10月两德宣告正式统一之后,原本有若孤岛的柏林再度绽放其无比魅力,被德国人民再度选择为新德国的首都,成为世界舞台上由暗复明的耀眼新星。柏林地处德国全境的东北角,所在地是Spree河下游一个古老的冰河谷地,恰好介于北德两个主要水系易北河和奥德河的中间,周围全是由上述三条河冲积而成的含砂量极高之平原。Spree 河由东而西横贯主要市区后,在城西汇入由北南流的易北河支流Havel河。由于地势平坦、流量增加,Havel 河在柏林西边的河道变得相当宽广,甚至形成一连串曲折有致的湖泊,湖泊中央还有许多因浮洲而造成的小岛。这些河流、湖泊、小岛,为原本因坐落平原而景观应相当单调的柏林,带来了丰富而优美的地理环境。
  柏林的历史始于西元1244年,当时它是Spree河边的一个小村落,临河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该平原上的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吸引人们迁移至此,促使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进而成为德北平原上的经济重镇,在政治上也有能力成立一个自主的城邦。西元1448年,柏林由一个自主的商业城邦转变为一般的封邑城市。1451年,柏林首座城堡成立于Kolln岛;1470年开始,此城堡即成为布兰登堡侯国Hohenzollern王室的居所,柏林已形同该侯国主城。经过百余年平静的生活,十七世纪初的三十年战争和当时肆虐欧洲的瘟疫,使得柏林人口锐减,侯国声势也减弱,结果开始受到当时欧洲最强盛的法国文化影响。1675年,生长于荷兰的Friedrich -Wilhelm承续布兰登堡侯国的王位,开始大力重建和扩展受到战争和流行病破坏后的柏林,使这个河畔城市不但迅速恢复,而且成为一个更健全完善的政治都会。Friedrich-WiIhelm最大的成就是以柏林为中点,开凿了一条连接奥德河和易北河的运河,此举使柏林在欧洲中北部的重要性遽增;同时,他也开启大门欢迎法国因信仰新教而不见容于法国王室的大量工匠、学者、医生等,大大提升柏林的文化水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威玛共和的成立,数百年来柏林的首都地位终由威玛所取代,其发展却因与周围城镇结合,不退反进─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快速增加─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有“黄金的20年代”之称。在这段时间,城内文学、艺术活动蓬勃发展,各种新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度曾同时拥有36座剧场,其文化都市的特色极为鲜明,是欧洲最受推崇和喜爱的大都会。1933年,希特勒的出现为柏林的繁荣蒙上一层阴影。希特勒独裁权力确定,德意志“第三帝国”成形,柏林再度成为一国之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希特勒不断对邻国侵略中正式爆发,柏林成为德国的战略中心;1945年5月2日,柏林被俄、美、英、法四国联军攻下,希特勒相传自杀于柏林地下指挥部中。
  战争结束,德国和柏林的分裂灾难却刚开始。西元1949年10月7日,在苏联一手主导下,由其武力控制的德东地区和东柏林,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正式和美、法、英王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俗称西德)分裂,而属于西德的柏林就此成为孤立于东德国土中的“陆岛”。1961年8月13日,由于逃亡潮不断增加,东德政府在阻止无效下,于一夜之间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一道高耸围墙,“柏林围墙”自此成为冷战时期的象征,也是最具体的“共产铁幕”。一分为二的柏林,在不同政治体制的管理下,开始呈现截然不同的人文景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西柏林,气氛开朗、建设进步,弥漫着自由的风尚;社会主义、独裁政治的东柏林则气氛静肃、守成不变,散发着受禁制、压抑的感觉。1980年代后期,改革风尚逐渐吹向东欧共产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柏林毗邻的东柏林和整个东德,最早受到这股风气吹袭;此时,鼓吹两德统一的民族情结,更扮演了强力催化剂的作用。1989年12月22日,在东西德协商首肯后,阻隔东西柏林达28年的柏林围墙,终于在双方军警和人民同心协力之下被拆除。1990年10月3日,在二次大战后被分开了45年的德国复归统一,一个崭新的德国诞生。随后,在全德仍沈浸在统一美梦成真的兴奋之中时,德国人以选票支持柏林为新德国的首都。大柏林市总面积为87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最高的地方Kreuzberg 亦不过海拔66公尺,相当适合城市的建设和扩展。在17世纪时,统治此地的布兰登堡选帝侯,为发展此地的经济,利用其位于奥德河和易北河之间的优异地理位置,开凿了一条运河,东连奥德河、西接易北河,使此地成为日耳曼东北地区前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枢纽。目前人口已逐渐恢复分裂前200万人水准的柏林,正确人口数极难计算,因为除了原居于此的人、由德国境内移居至此的人之外,不断由开放后的东欧涌入的难民和来自亚洲的外籍劳工或政治难民,实在难以估算。这些新近进入柏林的外来人囗,不但使柏林当局为难,更造成相当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前些日子德国少数人所掀起的“新纳粹主义”活动,就是因外来人囗太多使得某些德国人感到生活、环境、工作受到破坏而兴起的。柏林在分裂前担当德国首都时,具有各方面的功能,包括政冶、交通、经济、文化、观光等都在全德占数一数二的地位,但是长达40年的与世隔绝,这些功能已消失大半,统一后的柏林虽然因历史情结而仍被选为首都,但要恢复到以前的水准还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今天的柏林,政治的象征大于实际的功用,除了见海伦之外,寻找东西柏林在不同政治体下呈现的不同景致的观光景点,是我这次来柏林的主要目的。
  柏林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有国铁、地铁、电车、巴士四种,路线偏及市内各角落,从清晨到深夜不停运行,提供200万市民和众多观光客最便捷的工具。对观光客而言,要游览柏林市区,自行驾车反倒不如搭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由于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均由柏林交通局(BVG)统一营运,所以一票通用,可在时效内任意搭乘、转车。玛丽说我想一次看遍柏林实在不太可能,除非能在此停上十天半个月;海伦则在电话里告诉我,先别忙着把各个地方走上一遍,应先随意到于大街小巷逛逛、悠闲地坐在咖啡座上东看西瞧、找机会和当地人闲聊瞎扯,才是真正深入柏林生活层面的方式。但是第二天我还是先去了柏林胜利女神纪念碑(Siegessaule),坐落在广阔的提尔公园中央的纪念碑,也是公园内林荫大道的中心点,是柏林为人所熟知的地标之一。此座高67公尺、顶上置有一座金黄色胜利女神雕像的碑,是为纪念1864年至1871年普鲁士军队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军的。循着285级台阶爬上约50公尺高处的展望台,可将柏林市区尽纳眼底;往东望去,顺着纪念1953年东柏林为争取自由选举而遭共产政权武力镇压一事而命名的6月17日大道望去,可看到一度为东西柏林边界的布兰登堡门和东柏林最富盛名的菩提树大道。在统一之前,由东柏林可清楚望见的此座纪念碑,可说就是西方自由民主的表征,在东德人民心中具有极重要地位。
  进入提尔公园(Tiergarlen)时,我被这片东西宽约3.5公里的巨大绿地所感动,只见绿草如茵、林木成荫,又坐落在柏林最热闹的市区中。胜利女神纪念碑、总统官邸所在的贝尔维宫、苏联战胜纪念碑和布兰登堡门,均位于提尔公园内。
  从公园中出来,玛丽带我开车走马观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柏林爱乐馆(Berlin philharmonie),这座由名设计师Hans Scharoun 所设计的音乐厅,拥有2,200个座位,以优越的音响效果而著名。外表和欧洲绝大部分音乐厅截然不同的这座建筑,建造的程序也和一般先建外壳再造内部的方法相反,是由内而外盖成的;使用范围也不限于古典音乐,爵土、流行音乐的演奏也常出现在舞台上。在新国立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erie)前,我们停好车并进入里面,这座在1968年建成的以钢铁和玻璃构成的现代化美术馆,外型和内部陈设均打破传统美术馆的印象。馆内地上层部分保留极大空间,做为展览场地之用;地下层才是正式的陈列馆,收藏品以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刻品为主,其中又以雷诺(Renoir)、莫内(Monet)等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最是吸引人,此外还有许多德国表现主义和现代的画作可欣赏。
  在柏林最热闹的Ku-Damm 大道东端路旁是威廉大帝纪念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kirche),这幢塔顶已倾毁、墙面斑剥的建筑,和四周现代化的大楼极不相衬,却也特别引人注目。建造于1891-1895年间的这座新罗马风格大教堂,原是为表彰“第二帝国”创立者、普鲁土王威廉一世所建;二次世界大战时,做为纳粹德国指挥中枢的柏林曾遭联军大肆空袭,包括此教堂内的诸多大建筑均难逃炮火侵袭,但是战后其他建筑均一一复原,只有此教堂保留被破坏的模样,以提醒德国人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被柏林人称为“蛀牙”的这座教堂,其宗教功能于1961年被两座分立两旁的超现代摩登大楼所取代,在“新教堂”和“新钟楼”内,人们可以礼拜、可以倾听极棒的管风琴演奏,也可以欣赏另种由简单所营造出来的静肃之美。
  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是由著名建筑师C.G.Langhans 以古希腊神殿建筑为范本而建成,是德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门顶平台上置有胜利女神驾着古罗马式马车,由四匹马拉动的两轮马车,ㄧ为作战所用的雕像,这组由G.Schadow 所作的巨大铜像,曾在1806年拿破伦大军占领柏林后被当怍战利品移至巴黎,直到1814年才又重回布兰登堡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门全毁于战火,东西柏林分裂后,该门所在地成为重要的分界点;1957年,布兰登堡修复,却成为一个界于自由与不自由之间、难以跨越的门。东西柏林统一后,原本围着该门的柏林围墙被拆除,布兰登堡成为横贯柏林的大道的中间点,具有相当象征意义,可说是柏林最重要也最著名的地标。位于布兰登堡北侧的帝国议会(Reichstag),建于1884~1894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威玛共和时期,和希特勒第三帝国时的国会所在地。建筑物正面的列柱、三角楣是希腊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央屋顶原本有一大拱顶,却在1933年纳粹为了压制共产党欲以纵火嫁祸时让火势失去控制而全数烧毁塌落。二次大战尾声时,德军曾和苏联军队在此建筑周围激烈交锋,至今墙上仍有弹痕。其间陈设的“Fragen an die deutsche Geschichte”(德意志历史问答),可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层的了解。
  在布兰登堡门西侧的6月17日大道旁苏联战胜纪念碑(Sowjetlsche Ehrenmal ),这ㄧ座由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于两德统一后看起来实在有些“滑稽”。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尾声中最先进入柏林市区的苏联军队,把纳粹德国的首相府给拆毁之后,为表彰自己的战功,就把拆下来的大理石拿来在提尔公园内盖了这个纪念碑,两旁还放置了两部坦克车。东西柏林分裂后,经过协议,东德方面还每天派卫兵来看守这座位于西柏林的石碑,不许人们靠近。现在,无人看守的这座纪念碑已可任人自由参观,但却透着股令人感到无从定位的荒唐感。唉!都是战争惹的祸。由布兰登堡门往东至Spree 河畔这段林荫大道被称之为菩提树大道(Unter den Linden),因植满菩提树而得名,路两侧有许多脍炙人囗的美丽建筑,是可看性极高的林荫路。林立的建筑中较吸引人的除了洪保德大学,还有国立歌剧院、德意志国立图书馆,和武器暨战史博物馆。由菩提树大道中途往南走约10分钟,即可抵达一个被许多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所围绕的美丽广场。广场北侧为法兰斯大教堂(Frenzosischer Dom)、西面为19世纪德国名建筑师Schinkel 所建造的剧场(Schauspielhaus)、南端为德意志大教堂(Deutsches Dom),景观相当迷人。如今到柏林的人,一定会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柏林墙博物馆(Museum Hau Am Check-point Charlie),德国统一前旅客由西柏林要进入东柏林,必须在检查站经过详细的检查,最重要的一个检查站就在Friedrich 街;今天,该检查站已经消失,仅残留了一小部分墙垣。而收集了1961年8月13日柏林围墙建造后,有关围墙、逃亡者的各种照片、文件的这座博物馆,就位于检查站南方50公尺处,是了解当时历史悲剧的最佳地点。
  在柏林的两天海伦让玛丽安排我,住在了达拉斯人都比较熟悉的Inter-Continental旅馆,这家以拥有600个房间而被称为柏林最大规模旅馆的五星级酒店,地理位置极佳,西为动物园、东为提尔公园,不论观光、购物、交通均极便捷。外表为现代化黑白格子相间的这座建筑,相当醒目。在东西德分裂的漫长时间中,活动力较大的西方观光客前往东德的旅游者仅占全部旅游人囗的少数;因而前往西柏林者虽比较多,却也因地理位置孤独、交通不甚方便,又大大不如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观光人潮。在这种情形下,柏林现有的旅馆、住宿点,于统一之后面对大批而至的旅客就显得有些左支右绌了。
  海伦在我走进机场时准时飞回柏林,以中国人的热情和德国式的稳重,和我在机场大厅紧紧地拥抱,二十年从校园走出来的沧桑,使我们都成熟了许多,也让皱纹在脸上划满了岁月的流痕。“还记得吗——那一朵蔷薇?花枝上有我们的天真,花香里有我们的迷醉,生活中,我们是那么纯真地,觅拾人生的花蕊!”当海伦轻轻地念出我当年写给她的诗句时,我的心不由地颤抖起来,耳边仿佛响起那首我们当年在未名湖畔,听过无数遍的德沃夏克的D小调大提琴曲……。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让我们这些燕园的游子,永远东西南北地飘摇,像一片燕园的落叶,不知要飘到多久?漂向何方?
  在我向玛丽表达了最衷心地感谢之后,把手伸向海伦背后的那个高大的德国人,用英语说这次的的德国之行是我最快乐也是感知最深的一次,并祝福他拥有我们北大最优秀的上海姑娘,希望他珍惜并照顾好海伦。催促去苏黎士的旅客上飞机的广播已是第二遍了,我知道该是我告别德国的时候了,海伦再一次走过来拥抱我,并送给我一本她用德文出版的诗集。
  当飞机腾空而起时,我再一次回首望了望逐渐远去的柏林,的确,德国的印像就好像一曲深沉而悠扬的大提琴曲,委婉中透着柔情,回旋里浸着飘逸。翻开海伦的诗集,一张纸条掉在地上,拾起来一看不禁热泪盈眶:“还记得吗——那一园花卉?拾一篮落瓣撒向空中,采一兜绿叶种进心扉,夜来了,你把花儿遗落,我将叶儿埋入心的碑……”


择偶方式
今天,德国的男女青年有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他们或经亲友、同学、同事介绍,或在舞会、旅行等文娱活动中相识,然后经过一番交往的恋爱过程,最终决定结为夫妇。他们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这一点同西方现代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择偶方面,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
1.橡树月老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3.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掸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4.电影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完美的姑娘。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去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美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许多人在与真人相见后,会觉得并不像电影中的人物那么理想。

民族的自然言说
许章润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初版于1814年,一时间洛阳纸贵。转瞬十四年过去,1828年,萨维尼(1779-1861)人到中年,早已名满天下;有关法典化的争论亦暂告一段落,而随法典化争论而来的其他各种争论,在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一总体语境下,却益形复杂。当其时,作者决定重刊本书。在重版中,萨氏增写序言一篇,略纪本末,并志前瞻,豪气磅礴,不遑当年。而于如此作业后,文笔持重,慨言\"吾欲辩而无言矣!\",却又正是遭逢大变革时代,不幸身处其间,与闻其事,劳筋骨而伤肺腑者的痛心无奈之声。虽人情洞明、世事练达,而激昂豪迈、一言九鼎如萨维尼者不免于此,亦正是所谓的时势比人强。 ??萨维尼出身名门世家。有据可徵者,萨维尼的祖父仕至威尔堡行政长官,在题为《重新统一中的分裂》一文中,曾激烈抨击路易十四的专制与野心。而萨维尼的父亲,在\"七年战争\"期间,曾参加过围攻土伦的战役。这场欧洲的\"军阀混战\",以法国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英、普各有所得而告终。其之烙于法兰西心头的伤痛,不难想见。本书对法国亦多有微辞,故而出版后,法国人运用\"历史方法\",追因溯源至其先祖,认为这位最伟大的望族后裔,终生乃为一介\"仇法者\"(francophobe)。迄至现代工业文明之前的时代,姑不论三教九流,即便硕儒名宦,仍然健在时即有传记问世,亦相当希罕。而萨氏在世时,法国就已出版了两部这位\"仇法者\"的传记,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现象。??1791年后,两年之内,萨维尼先后痛失双亲。作为一笔巨大财富的唯一继承人,萨维尼在一位监护人的督导下,开始学习法律。1795年,萨维尼就学于马尔堡大学。翌年,转往著名的学府哥廷根大学。在那里,萨维尼深受世界史教授斯皮特勒(Spittler)的影响,其后来的写作风格和历史眼光,均可从这位教授处找到渊源。格林兄弟在聆听萨维尼的讲课后,即曾赞叹乃师的演讲\"雄辩有?quot;,而又\"从容不迫,安详谦和\"。在哥廷根期间,萨维尼只听过一次古斯塔夫·胡果的讲座。两位历史法学的奠基人,相互欣赏,情意莫逆,而学术渊源竟然如此之浅,亦堪称奇。1800年10月31日,21岁的萨维尼在马尔堡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论犯罪的竞合形式》。 翌年,萨维尼作为编外教师,在马尔堡负责教授刑法课,开始其四十二年漫长的教学生涯。1803年,出道不久,即身手矫健,发表\"论所有权\"一文。该书的出版,使萨维尼一举成名,跻身德国法学经典作家的行列。此书在萨维尼生前身后曾多次修订重版,被译为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依然是法科学生的必读经典。1804年,婚后不久,小两口一起于年底前往巴黎,蜜月一直过到第二年末,始返马尔堡。这期间发生了拿破仑入侵普鲁士等重大事件,其于这位年轻人的情感冲击,不难想象。??长话短说,1808年,萨维尼受任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大学罗马法教授,不到两年,1810年5月,即转往新建的柏林大学,10月,开始其罗马法课程。此后并选任柏林大学校长,终老于斯。1814年,出版刻下这部著名的\"小册子\",将拿破仑战争后如熊熊烈焰般的德意志民族情感,潜换、导引为法律领域的深沉理性省思。1815年,与艾希霍恩和格兴共同编辑《历史法学时评》,阐扬历史法学理念,影响广泛。同年,七卷本长篇巨制《中世纪罗马法史》 第一卷问世。1817年,受任普鲁士枢密院议员,两年后,复任柏林上诉法院法官。1842年,出任修订法律大臣。1848年革命后,退守书斋,埋首著述,笔耕墨香里静处喧阗后的沉静。晚年的主要著作是未竟巨制,八卷本《当代罗马法体系》。1861年10月,桃李满庭,故旧云集,庆祝大师获颁博士学位60周年。四日后,萨维尼在\"平静而满怀希望中\",永诀自己的终生伴侣和\"晚年的保姆\",夫人弗罗林·库尼冈德·勃伦塔娜,魂归道山,享年八十有二。??《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一文,系以论战的形式,针对安东·弗里德尼希·尤斯图斯·蒂博(Anton Friedrich Justus Thibaut)的建议而发。蒂博是德国哲学法学派的领袖,持守以温和的理想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传统自然法学说。1814年,\"作为自己祖国的一介热心竭诚之友\",在爱国热情的鼓动下,蒂博奋笔疾书,十四天内写出了\"论制定一部统一的德国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该文倡言仿照法国民法典,在三、四年的时间内,经由\"举国一致\"的努力,为德国制订一部综合性的大典,并藉由法制的统一,最终达成德国国族的统一。在蒂博的设想中,由一个包括实务界人士和法学家们所共同组成的委员会来从事这项工作,最为妥当。经过这两方面人士的一致努力,特别是凭?quot;博学多识、事理通达\"的法学家们的精心构制,一定可以为德国制定出一部规范人事而服务人世的大典。未来的德意志子孙们将会视其为\"神圣的遗产\",传诸百世。可以看出,蒂博的设想忠实地反映了其理性主义的哲学诉求,这一诉求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足以摹写人类的心思,并转而据此设计出人类行为的完美规则,为人世生活编织恰切法网。就政治层面来看,其为经由法典化而进求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政治抱负的展现,同样是在建立现代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一宏大语境下发言。正因为此,萨维尼才慨言他们之间的歧见不在于此,却在于彼,即在经由何种途径臻达此境,以及是否能够即刻完成这一重任?quot;我们心中所竭诚向往的,乃为同一目标,而朝思夕虑者,实现此目标之手段也。\"正是在手段和步骤的选择上,二人大相轩轾,历史主义的法律观与理性主义的法律诉求的冲突,针锋相对,表露无遗。??一石激起千层浪,蒂博的倡议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但在萨维尼看来,当时的德国,既不具备制定一部法典的能力,客观上亦没有为一部法典的生命力所堪凭恃的社会-历史基础。因为,所谓的法律,不外是特定地域人群的生存智慧与生活方式的规则形式,如其所言,\"法律并无什么可得自我圆融自洽的存在,相反,其本质乃为人类生活本身。\"而这个大写的人类生活,首先而且永远总是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的生活。正是民族的历史所凝聚、沉积的这个民族的全体居民的内在信念与外在行为方式,决定了其法律规则的意义与形式。经由漫长的历史之轮的砥砺,法律与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逐渐调适,契合不悖,融和无间,从而赋予法律以自在自为的功用与价值,而法的功用和价值,也正在于表现和褒扬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法律因而成为民族历史凝成的生活方式的规则形式。法律之有生命力,此为由来;法律之为良法,此为一端;而法律之无效,之失于为民众所广泛信受,亦正在于其失于\"表现和褒扬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正是根据这一事实与规则的基本历史图景,\"如果说有什么应予谴责的话\",如萨维尼所言,\"当是法律类如一种乖戾专擅之物,而与民族两相背离\"。因而,法律精神,一如民族的性格和情感,涵蕴并存在于历史之中,其必经由历史,才能发现,也只有经由历史,才能保存和广大。\"历史,即便是一个民族的幼年,都永远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导师。\"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与民族的初始状态保持生动的联系,而丧失了这一联系,也就丧失了每一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部分。??下面一段话,为历来研究萨维尼的论著所引述。的确,\"实在法的起源\"一节开篇这段文字,堪为其思想的经典表述。 在人类信史展开的最为远古的时代,可以看出,法律已然秉有自身确定的特性,其为一定民族所特有,如同其语言、行为方式和基本社会组织体制。不仅如此,凡此现象并非各自孤立存在,它们实际乃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所特有的根本不可分割的禀赋和取向,而向我们展现出一幅特立独行的景貌。将其联结一体的,乃是排除了一切偶然与任意其所由来的意图的这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对其内在必然性的共同意识。??这种民族的\"共同信念\"和\"共同意识\"及其情感诉求,就是三十六年后始见诸萨氏文字,而为后人多所指陈的\"民族精神\"(volkgeist)。说来颇为吊诡,虽然后世之人,不管东西南北,褒萨贬萨,都以\"民族精神\"为契,但甚少注意到萨氏直到晚年始用volkgeist一词来表述自己的理念。褒之,谓\"民族精神\"为历史的实在;贬之,则形容其为民族主义者的心灵幻象。但在《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这篇论文中,自始至终,的的确确,未曾一次出现过这一字眼。??那么,此种民族的存在和性格与法律之间的有机联系,难道只存在于法的发生论意义上吗?在萨维尼看来,此种联系,不仅沉积于历史,亦同样展现于时代的进步中;民族的当下生活,不过为民族历史的进行时态呈现。这里,再一次地,萨维尼将法律与语言相比,陈言对于法律来说,一如语言,乃是一个联绵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如同民族之存在和性格中的其他的一般性取向一般,法律亦同样受制于此运动和发展。此种发展,如同其最为始初的情形,循随同一内在必然性规律。简言之,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最后,随着民族对于其民族个性(Eigentumlichkeit)的丧失而消亡。??正因为此,立法的任务不外在于找出民族的\"共同信念\"与\"共同意识\",经由立法形式善予保存与肯认。凡此深蕴于心、确定无移而颇堪褒扬者,不仅形诸典章文物,更落实为千万民众日复一日的洒扫应对。立法可以发现并记载这一切,但却决然不可能凭空制造出这一切。那种希望藉由一个详尽无遗的立法制度,即刻创制出一个崭新秩序的企图,只会摧残现实,增加现实的不确定性,强化规则与事实之间的乖张,最终使得法律失却规范人事而服务人世的功用与价值。职是之故,为了确保法律之为民族信念与民族意识的真实映像,成为适合民族生活状况,造福人世生活的人间规则,必须首先考察民族的现实生活,并在对于往日民族生活的历史考察中,今古观照,厘清一切立法之得立基的生命源泉所在。事实上,在当日的德国,整个思想学术领域都正在从事这一宏伟?quot;田野调查\"。不仅在法的历史研究中,而且,在民歌、民间童话、民间话本、民间习俗以及语言、诗歌和宗教等等一切领域的研究中,民族意识均如沛然春水般涌流。而在民族生活本身尚未整合成型,这一切心智努力益且未见成效之时即贸然立法,其法根基必然浅薄,等而下之者,甚至与民族生活两相忤逆,新法颁行之日,必是对生活本身的摧残之时?quot;国族的统一与团结\"云乎哉?!萨维尼之反对制定法典,非法典本身也,而是视法典若儿戏,辄立则立,言废即废之天真与轻率也!??因此,所谓循沿历史,体认、发现和重述民族生活及其规则形式,\"的的确确,不是在文字里面,而是在精神深处的复兴\",即其目标在于追溯每一既定的制度直至其源头,从而发现其根本的\"原理原则\",藉此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理原则\",或可将那些毫无生命、仅仅属于历史的部分剥离开来,从而\"涵咏其真正的精神,继续其未竟的事业\"。萨维尼终生致力于罗马法研究,其因或在于此。而罗马法之能蜕形为现代私法的鲜活生命,亦正是包括萨氏在内的无数心智积劳积慧,推陈出新的结果。正是此种保守主义的进路,翻转历史资源而为现实动力的\"向后\"取向,才使得轻薄为文者辄以\"落后守旧\"为萨维尼,为伯克,为同样倡言民族精神的梁漱溟们作结。??今日我们重读萨氏的这些文字,同样必须循沿历史之径,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社会语境下,求得对于萨氏的同情的了解。十九世纪初年,迄至拿破仑战败,虽然德意?quot;获得了解放\",但所谓的德国依然不过是一个由诸多小邦拼凑而成的松散的\"镶嵌品\",其法律则为一种\"奇怪的混合物\"。正因为此,在拿破仑统治区大刀阔斧进行的针对封建制度的诸项改革,包括取消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以及贵族和僧侣的特权,设立新式的、各司其责的政府架构,包括司法机构,正如论者所言,\"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实际上,当时的德国政界和知识界甚多拿破仑的崇拜者。包括黑格尔、歌德和冯·达尔贝格在内,都将这位法国将军视为德国的拯救者?quot;和平王子\"。莱茵河联邦诸侯们纷纷宣誓效忠拿破仑,《拿破仑法典》在德国若干邦国的流行,并被信守无碍,可为此佐证。然而,好景不长。1806年8月26日,法国占领者在不莱梅施行思想专制,将印发《德国惨遭蹂躏》一书的出版商捕杀,并枪杀其他无辜。凡此种种,特别是拿破仑在占领区推行法语,与德国人对于耶拿战役的苦涩回忆一起,打破了德国知识界和年轻人对于这位\"王子\"的天真幻象。\"东西文化\"问题伴随着民族矛盾遽然爆发。人们要求摆脱法国人救世主式的民族主义,而代之以对于自身民族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自主安排。其间,类如费希特这样的\"世界主义\"者一变而成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疾呼德国挣脱异族统治,达成统一,乃是\"今日德意志人的天职\",其因在此,而有\"不得不然\"者。萨氏本书出版之时,正是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之前后,距次年枭雄再返巴黎,建百日王朝,旋遭惨败,终遭放逐圣赫勒拿岛了结残生,不出半年。萨维尼的著作,蒂博的著作,两大营垒诸员干将,徒子徒孙的滔滔言论,都是这一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的拍岸浪花。??总之,正如本世纪初年,以阐述历史法学名世的杰出法学家康德罗维茨(H. Kantoreuicz)所言,萨维尼的小册子满足了一切人的需要。于王室言,他们高兴,因为小册子赋予他们抵制激进立法改革的护身符;民主派欣然,至少肝火停匀,因为萨维尼明示法律来自民众生活而?quot;法自君出\";法学家们倍受鼓舞,因为萨氏强调他们乃是法律知识的合法垄断者,在发现和表述法律的技术过程中,其思其虑,得为法官亦步亦趋的司法圭臬;最后,民族主义者也分享到自己的一份,因为小册子通篇的主题就是申说德国民族与德国法的特性。1806年,任教于哥廷根大学的古斯塔夫·胡果的《罗马法史》问世。按西方法学谱系,胡氏乃通常所谓历史法学派的精神始祖。在一篇书评中,萨氏喟称:\"大作于每一值得学者萦念于心之疑,均破执解惑,堪称开卷有益。一位天才的著作,触须所及,凡问竟为吾辈所未虑及者。正是如斯作品,极大拓展、提撕了吾人的科学理念。\"以此为萨氏本书作结,更添\"石破天惊\"四字,亦得谓允当乎!小册子,大文章,一种法学思潮由此开创,一个法学流派由此立基,一股人类精神的脉流自兹如大河奔流,生生不息,洋溢寰宇。近二百年来,除了马恩二公的《共产主义者宣言》,思想史上如此具震撼性的篇什,瞻前顾后,还真一时无俦呢!??萨维尼的一生,是教师、学者和圣者的三位一体。在漫长的四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萨维尼以其渊博学识与从容而雄辩的风格,陶冶了代代学子。说来话长,自宗教改革运动,科学研究雄据德国大学的中心,而自三十年战争,德国大学境况窳败。学术从业者多来自中产阶级下层,因奉给低微,学术作为一业,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在普鲁士,情形尤甚。只提一个最糟糕的例子:历史学家霍夫拉特·贡德林(Hofrat J. P. Gundling),莱布尼茨的柏林科学院院长职务的继承者,被整日喝得醉醺醺的\"丘八国王\"腓特烈·威廉大帝一世,实在只是当作个宫廷弄臣而已。在康德任教柯尼斯堡大学时期,这位腓特烈·威廉一世实际上关闭了莱布尼兹创建的柏林科学院,却不惜重金,豢养一支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身材魁梧\"的武勇之辈组成的近卫军团,其中为购买一位爱尔兰人,用金九千塔列尔,大大超过柯尼斯堡大学一年的预算。而按照国王命令举行的唯一一次大学辩论会,讨论的题目却是:\"所有的学者都是饶舌鬼和糊涂蛋\"。据说,国王对莱布尼茨十分轻蔑,因为在他看来,\"这家伙\"连站岗都不配。一八0三年,萨维尼曾就其时的德国大学问题为一家短命的英国杂志撰文,称全德近四十所大学中,只有四所庶几乎不再算是地方性的。对于名列前茅的普鲁士的大学,其评价是\"粗砺不文,心界逼仄\"。只有堪与英国水准相媲美的哥廷根站在一个更高的社会水准上。不过,即便在哥廷根,大学里亦罕有贵族。而此时此刻,突然间,一个位居社会最高层的男子,一笔巨额财富的继承者,一位拥有王子般高贵、最雅致的文化而优雅至极的男子,不仅投身学术界,而且长久地成为其代表,并摘获其最高的荣誉。据说,为官方正式的传记所摘引的他的一位朋友的日记,描述了整个学界是如何心怀感激地意识到,学术界的社会地位因为他的加入而陡获提升。 ??萨维尼的一生,笔耕不辏,成就了辉煌的书生事业。即以英人对他的评价而言,在约翰·麦克唐奈尔爵士(John Macdonell)1913年编纂,题为《历世伟大法学家》这部著名的思想传记中,萨维尼被允誉为\"欧洲所养育的最伟大的法学家\",他那篇论述所有权的论文,被约翰·奥斯丁这样苛严的批评家赞誉为\"一切法学著作中之最为完美醇熟者。\"七卷本《中世纪罗马法史》,勾沉抉微,将史家功力与思想家的睿智,冶于一炉;未竟长篇巨制八卷本《现代罗马法体系》,论域宏富,视野磅礴,而为现代私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借用冯友兰先生\"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一比譬,如果说前一巨著重在\"照着讲\",厘清历史,那么,《现代罗马法体系》则为\"接着讲\",导引未来。如果说萨维尼的终身朋友艾希霍恩欲从德意志历史中找出现行法律的根源,为法律的历史方法树立了最早的完美榜样,那么,萨维尼则决意要将此根源追溯至古老的源头罗马法,而为法的历史方法提供了最为充分而辉煌的例证。正像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绕不过康德这座桥,整个现代西方法学,也同样绕不过萨维尼这座山。以其1814年发表的这部\"小册子\"为嚆矢的历史法学,不仅在欧洲大陆和大西洋两岸都激起一股激昂彭湃的法律思想浪涛,而且,在整个世界,两百年来,均可听到其轰然回响,展现出人类思想的不朽生命力。??萨维尼在世时即被奉为\"圣者\"。在这方面,人们将萨维尼与歌德相媲美。的确,同为德意志民族的圣者,他们的人生极为相似,令人不可思议。这两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都是法兰克福人,也都出生于法兰克福,歌德生年是一七四九,萨维尼晚生三十年。两人在世时都常常为病痛所折磨,而终生劳作不辍,得享八十二岁的长寿,令人击节叹赏。二人均出身于富有的新教家庭。歌德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家庭,萨维尼则出生于一个后来跻身廷臣的封建贵族家庭。他们既有亲属关系,彼此亦相互倾慕,均将对于古典文物的崇拜,与对于中世纪罗曼蒂克的热爱纠结一体。两人均因处女作的成功而一举成为欧洲的名人和欧洲的骄傲。歌德的处女作是一七七三年的历史剧《格茨》(Goetz),萨维尼的则为1803年的《论所有权》。当其时,他们均年仅二十三岁,可谓少年得志,春风蹄急。二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书生气十足,均对自己的著述作了长远规划和系统准备,都以五十年的长程精心构制自己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和《中世纪罗马法史》。二人的共同之处还在于,虽然出道伊始,他们即被视为其领域内健在者中最为伟大者;中年鼎盛,允誉为超越时代与国界的最为伟大的诗人和最为伟大的法学家;鼻息尚存,而不朽已可目见。然而,即将撒手西去之时,二人在自己祖国的声望和影响却已渐成颓势,新生力量如黑格尔者,锋芒毕现,气势如虹,正应了歌德本人的那句话,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就入世一面言,二人均在将近七年、官拜公国大臣任期间,向也是他们的学生的大公们俯首称臣。二人都不反动,但又都痛恨革命,且均在其壮年陷于极度孤独、离群索居。这一点曾被误解为冷漠和孤芳自赏。的确,光荣与梦想,像天边的彩霞,牵引人类如童年,以血为墨,假头颅当画笔,挥洒于天地之间。虽身为伟大智者,亦不能幸免,则其确乎不能不孤独。后人回视,体会其处境,揣摩其心意,拍阑干、捶胸膛,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之外,寥廓苍茫间所能看到,也是时间之轮唯一可得遗留下来的,只是一缕无限悲凉的美感!萨维尼的一生,其志业其奋斗,所予吾人者,正是这份悲凉的美感。 ??自本书1814年问世于海德堡,迄今次中译本出版,汉语文明始得亲炙异域大师原典,倏忽间将近两个世纪流逝。而世事云烟,河东河西,大凡规则与事实,法意与人心,均已非天翻地覆所能尽述。唯一恒久而长新,令吾人两百年后的今日所敢断言者,在法律为民族生活之自然言说,而以人世规则和人间秩序之身,担造福人世生活,实现人生理想之责。--如果我们今日依然无法不得不承认,凡人类即需有理想,即对美好而惬意的人世生活总是抱有永恒的憧憬,那么,当今世界,环球诸族,和平共存,良性互动,均要求法律于其间缝缀连续,甘为人类求存求和求荣之天下公器。此世道人心也!此世道人心之大局也!

近代德意志民族战争性格的历史渊源
  拿到《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商务印书馆,2000)的样书之后,重新翻看商务印书馆此前推出的《神圣罗马帝国》(詹姆斯·布赖斯著,孙秉莹等译,1998)和《德意志人》(埃里希·卡勒尔著,黄正柏等译,1999),感觉有必要对同一个问题谈一谈我一个中国人的想法。这个问题是:近代德意志民族有什么样的独特性格?

  据说,二战后在商谈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的时候,有人曾提议摧毁德意志男人的生殖能力,意思是灭绝这个灭绝了人性的民族。一个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遭到全世界人民怨恨、仇视;战争结束以后,这个民族还一直令人恐惧、敬畏,时常使人怀有战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从17世纪初开始,近四百年来,几次大的国际战争都与德意志有关,从30年宗教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另一方面,近百年来一些令人困惑的杀人理论几乎都发酵于德意志,例如消灭弱者的野性的超人理论、对人类种族的优劣区分、出类拔萃的野兽是人类的最高形式,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历史特征,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近代德意志民族的战争性格非常突出。

  饱受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民族的两次战败的卡勒尔很明确地指出,德意志人从18世纪理性的成就中产生出的“民族冲动,很快堕落成为武力扩张主义,这种扩张主义是19世纪德意志政治生活中的特点”(324页)。可以肯定地说,18世纪以前德意志民族从来就不是被压迫的民族,然而,它何以产生出“民族”的冲动?又何以堕落成“武力”的扩张主义?通读生活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时期的布赖斯的《神圣罗马帝国》,站在20世纪末一个东方的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能够看到一幅很清晰的历史图画:德意志,一个中世纪欧洲的最强者,曾经在基督教理想的诱惑下,将欧洲的历史传统和信仰秩序收笼起来,编织成一个“神圣罗马帝国”扛在肩上,行进在欧洲历史(或世界历史)而不是德意志历史的征途。当法兰西、英吉利以及西班牙、俄罗斯等欧洲民族借力于“国家”步入强大的时候,德意志民族却将自己奉献给只有在欧洲历史和基督教精神的光照下才有形影的“神圣罗马帝国”。待到法国大革命熄灭了中世纪历史和信仰的光辉,“德意志民族”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德意志才在理性的追求下用武力组建起自己的“国家”。然而,一切来的都是那么迟,昔日的强者试图重新在欧洲舞台上扮演主导角色的时候,历史已经前进了300年。

  看来德意志民族的所有问题的结症都出自存在了八百余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就像一道紧箍咒缠绕住了德意志历史的发展意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有两大魔力:神圣和罗马。

  “神圣”罗马帝国标志着它是一个基督教的帝国。除去神学的内涵,单就世俗含义而言,其中包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君权神授。皇帝代理上帝治理人世,行使上帝特许的权力;罗马教皇代表上帝给德国国王加皇帝冕;德国国王选举产生,七大选帝侯中有三位是大主教;第二,帝国的神职。维护和传播基督教的信仰、保护和扩大基督教会及基督徒的利益。正是因为帝国的“神圣性”,直到中世纪末,每一位德国的国王一上任都要到罗马走一趟,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礼。德国因此没有国家首都,没有国家政府机关,国家没有统治中心。国王实行“行旅政治”,国家的文件带在随行的马车上,国家事务也在马队行进中处理。在15世纪近代欧洲民族诞生的时代,德意志民族驾着“神圣”的祥云慢慢地化绎为形而上的理念,只将一个空壳留在大地上,使“神圣罗马帝国”变成“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失去“民族”的重量,德意志的“国家”大而化了。中世纪强者的荣誉幻聚为近代德意志民族的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神圣光环。

  神圣“罗马”帝国标志着它是一个欧洲历史传统的帝国。在古代欧洲人的观念中,地球由东、西两大帝国平衡,当东方有一个中原大帝国的时候,西方有一个凯撒大帝国,例如汉晋帝国与罗马帝国。然而,当古代的罗马帝国遭受蛮族侵袭的时候,唯有罗马教皇组织罗马人进行抵抗;当古罗马帝国在西欧瓦解之后,是罗马教皇主持着无政府的罗马世界。古代的“罗马”帝国一直经由罗马教皇而不是罗马皇帝在续统。由于手无剑柄,一身布衣,在强者为王的时代,罗马教皇从来没有停止寻找可以托付终身的王君。伦巴德、西班牙以及法兰克、德意志等等,都曾经接到过罗马抛出的彩色绣球——帝国。在中世纪,帝国是一种秩序,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大帝国秩序;中世纪的德意志因为自身的强势,与基督教教会联合承担起维护欧洲秩序的荣誉。早年,帝国的荣誉确实使德意志如虎添翼,使它在欧洲事务中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但是,15世纪以后,也正是帝国的荣誉拖垮了德意志民族。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社会的发展趋向小国家大经济,即以民族国家为独立单位的国际经济。大帝国所维持的秩序变成了一种历史的观念;近代的德意志所维持的不再是欧洲的秩序,而是欧洲的观念。“帝国”就像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内中强硬地陈列着尚在人世的“德意志民族”;热衷于缅怀过去的历史和信仰的欧洲参观者,一面赞叹辉煌的“神圣罗马”,一面哀婉地希望“德意志民族”尽快地成为标本。16、17、18整整三个世纪,满怀宿怨世仇的法国、强制大陆平衡的英国等等,都用怜悯的眼光侧视着德意志这个过去的强者。

  历史走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上面卡勒尔所说的“民族冲动”的历史因缘。伴随着法国拿破仑军队的胜利凯歌、伴随着奥地利华尔兹的曲终舞散、伴随着普鲁士铁血的铮铮崛起、……理性的强者精神将“神圣的”“罗马的”皇帝连同奥地利一块儿从德意志民族的身上撕扯下来,并收拾起很久以前散落在荒山野岭的民族文化的残篇碎页,在莱茵河畔塑立起一尊很像美利坚的自由女神,或法兰西的胜利女神的“日耳曼尼亚女神像”。同时,伴随着许许多多实实在在失去很久的利益诱惑,理性的强者精神转变为行动,“很快堕落成为武力扩张主义”。

  德意志民族因为中世纪的强大而迟到于近代,又因为近代的迟到而努力强大于现代;它选择了中世纪强者的战争之路。

  俾斯麦说:“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普鲁士将德意志扶上了战马,它呼啸:“上帝死了!”弱势群体征服强者的武器——上帝——死了,自然的生命,野性的强大的生命奏响英雄交响曲;它奔腾:钢铁、化学、煤矿以及军事工业等等跳跃着向前。30年(1871—1900),这匹战马在普鲁士挥舞的民族精神的鞭策下,腾空越了过英吉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其他欧洲民族自然行进了300年的路程。为了三百年的损失,德意志民族用30年淡化掉原来的符合于基督教世界首领的种种特性,强化出战争特征。在此插上一句,19世纪以前,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限定下,德意志民族的特征表现为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虔诚信仰、伴有服从权威的理性反思以及具有明确克制的浪漫激情。一切都矛盾着,一切都是悖论式,正如一个近代民族一边豁然地将国家主权涣散于一个超民族的古式帝国,一边又小心地将自己的民族名称加在这个帝国的国号之中一样,强大与虚弱并存,“既尊奉法律,又干无法无天的事情。”

  在新纳粹有所活动的今天,有人将德意志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表述为一场世界大战的两个阶段,以此分析世界大战第三阶段爆发的可能性。我们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尽管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是,自70年代以来,迟到的强者已经赶上了甚至超过了其他欧洲民族,并且,德意志民族的强者之路已经明确地指向经济的发展,战争的潜在意识已经失去了历史的依托。因此,近代德意志民族的战争性格也随同消逝。

德国历史大事记
时 间        事 件
公元9年        日耳曼人部落首领阿尔米纽斯率众全歼三个罗马军团,此次战役通常被看作是德国历史的开始。
1-3世纪        日耳曼人逐步入侵古罗马人领地。
375        日耳曼民族大举进入古罗马人的领地。
486        克洛伯·法兰克王国建立。
714         查理·马特任宰相 。
732        查理·马特击退伊斯兰军队。
751        查理·马特之子,小丕平任法兰克王国国王。
754        法兰克王国讨伐伦巴底王国,并向教皇献地。
774        查理大帝征服伦巴底王国。
800        查理大帝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任西罗马皇帝。
843        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东法兰克(后为德国)、西法兰克(后为法国)、中部王国(后来的意大利等部分地区)三国。
919-1024        萨克森王朝元统治时期。
962        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成立,也称第一帝国)。
1024-1125        萨利安王朝统治时期。
1077        卡诺萨的耻辱(争夺主教任命权的斗争中,亨利四世失败向教皇格列高利忏悔认错,并重新获得教籍)。
1096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9)。
1118        美因茨大教堂开始建造。罗马风格的全盛时期,哥特式刚刚开始,宫廷骑士文化的全盛期。
1138-1268        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
1143        吕贝克市建立。
1198        德国宗教骑士团成立。
1241        汉萨同盟成立(-17世纪为止)。
1248        科隆大教堂奠基式。
1256        大空位时代(-1273)。
1291        瑞士三州为对抗哈布斯堡家族,结成同盟。
1346-1351        全欧洲鼠疫大流行。后期哥特式开始(1500年为止)。
1356        查理四世颁发黄金诏书。
1386        海德堡大学创立。
1415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被火刑处死。
1419        胡斯战争(-1436)。
1450        古腾贝格发明活版印刷术。
1495        沃尔姆斯国会(德国永久和平宣言)。
1517        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基督教福音会成立,称为新教 。
1521        沃尔姆斯国会(传唤马丁·路德)。
1524        德国农民战争。
1555        奥格斯堡宗教和议。
1618-1648        新教与天主教长期对立,酿成30年战争。
1648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30年战争和约)。
1701        弗里德里希一世任普鲁士王国第一代国王。
1720-1730        洛可可风格开始,思想启蒙时代。
1740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进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806        以拿破仑为盟主的莱茵同盟成立。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解体。拿破仑攻入柏林城,普鲁士投降。
1814        维也纳会议。
1815        4国同盟成立,德意志联邦成立。
1835        纽伦堡-富尔特德国第一条铁路开通。
1848        柏林三月革命。
1862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1864        普、奥对丹麦战争。
1866        普奥战争。
1870        普法战争(-1871)。
1871        德意志帝国成立,即德国史上的第二帝国。威廉一世为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任帝国首相。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        德国战败,德国革命,皇帝退位,第二帝国灭亡。
1919        魏玛宪法制订。
1933        希特勒就任首相,脱离国际同盟,第三帝国成立。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        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三帝国灭亡,东西部分割而治。
1961        东西柏林间筑起柏林墙。
1989        柏林墙倒塌。
1990        东西德统一。

地理与气候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变得更为突出。它是东西欧之间和斯堪的纳维亚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枢纽,其间水、陆、空道路条条通过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德国的国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40公里。最外的边境点是: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国的边境线全长为3758公里。按面积计算,德国小于法国和西班牙。  复杂多样的地形。德国的地形异常多样,从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辽阔宽广的平原。从北到南划为5大地形区: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温和的气候德国处于凉爽的温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夏季不太热,冬季多数不冷。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气候差异加大,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的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10度,最热时接近30度。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冬季平均温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区)之间。7月份平原地区的平均温度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区为20度左右。一般认为4月是德国气候变化无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飓风、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这个月出门的德国人一般都带伞。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国人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好时节,各种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五个月内进行。7月、8月是德国人休假的季节。
ss-m-d 发表于 2003-6-22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小德晓德 发表于 2003-6-23 0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我眼花了,好多啊
t一下
xnp1113 发表于 2003-6-23 0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又来个没事可以杀时间的帖子~看晕了算~<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3.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3.gif\" />
 楼主| BonnieKahn 发表于 2003-7-3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靠,下学期要卖了电脑,那时啥都没了,好多德国的文章,丢了觉得可惜,想留点记录。
你不愿意看就别看。没仔细看过贴子,不知道内情就不要说话。
“没事可以杀时间的帖子”?靠!以后我想来都问题,还有心思贴烂贴杀时间?
觉得无聊就删了!
拜尔信念 发表于 2003-7-3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MM不要生气~~~
起码历史地理考德国能拿满分了~~~
Enchya 发表于 2003-7-3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不会考那么多德国的东西,历史也不大多

不过呢,MM的东西确实是好资料,XNP斑斑没时间看也不要这样嘛(学学手套,泡MM多有一套~^^)
Lothar 发表于 2003-7-5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BonnieKahn在7/3/2003 12:04:19 AM的发言:
靠,下学期要卖了电脑,那时啥都没了,好多德国的文章,丢了觉得可惜,想留点记录。
你不愿意看就别看。没仔细看过贴子,不知道内情就不要说话。
“没事可以杀时间的帖子”?靠!以后我想来都问题,还有心思贴烂贴杀时间?
觉得无聊就删了!


BonnieKahn这么惨啊...
那快点把你那些关于德国的文章贴上来吧...
我们在坛子上帮你保存着...
免得因为卖电脑,连那些好文章也一起卖掉了...
Lightspeed 发表于 2003-7-5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硬盘留着就行了~
Lothar 发表于 2003-7-5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电脑,不卖硬盘?
狐狸你买啊?
Lightspeed 发表于 2003-7-5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点钱买个二手硬盘装上去~然后再卖嘛,这招惯用~<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9.gi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9 13:37 , Processed in 0.04383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