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访谈:儿童教育观念的东西方碰撞
文章来源:http://www.deyinxiang.com/HTML/GermanyProfiles/Culturalhistory/Sociopolitical/2011/02/201102221007469912.shtml儿童问题专家多纳塔•埃尔申布罗依希(Donata Elschenbroich)就蔡美儿(Amy Chua)在其畅销书中给出教育建议,以及德国家长们对此的抵触情绪接受了采访。
第一部分:任何技能,没有练习都无法掌握
明镜记者: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招来了不小的反弹。这本书讲了蔡美儿教授怎样严厉管教女儿,使其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不凡成就。这本书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就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有许多不安的家长向我咨询。他们抱怨周围的巨大压力,并声称这种压力来自其他父母。蔡女士作为一位现代母亲对女儿施加这样巨大的压力,必定引起轩然大波。
明镜记者:不过很多人的不满都源于蔡女士强加给孩子的课外培训。
埃尔申布罗依希:这些不满中包含了许多西方的抵触情绪。另外,在中国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是否该给孩子创造玩耍的空间,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但另外一些人认为:如果要有所成就,刻苦练习是必须的,这种想法也不能忽视。(如何教育孩子是父母关注的问题 来源:picture alliance / Arco Images GmbH)
明镜记者:那我们是否要给“死记硬背”的方法平反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如果看看一岁幼童是以怎样的毅力学习走路的,那这个问题就不言自明了:任何技能,没有练习都无法掌握。人们要擅长一项体育运动或者掌握一种乐器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 。
明镜记者:德国的家长是否应该学习中国家长的做法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首先我们的家长们应该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蔡女士亲自管教自己的孩子,就算因此遭到孩子的反感也在所不惜。而我们的家长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而经常是出于自私的考虑。没人愿意当“恶妈妈”。尽管我们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却费尽心机地把这种期望小心翼翼隐藏起来。
明镜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德国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说“我要你得满分”。
埃尔申布罗依希:问题的关键并非学习成绩,即便是蔡女士关注的也不是这些。我不知道对此是该感到害怕还是欣慰: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在孩子面前变成专制的父亲或严厉的母亲而费尽心机,却丧失了为孩子们设想未来的力量。
明镜记者:蔡女士是著名的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她要教书,要管理学生,还得抽半天的时间陪女儿们练习小提琴和钢琴。这是作为一位现代母亲所应当面临的挑战么?
埃尔申布罗依希:…除此之外她还写了两本书,其中一本还被译成了六种语言。其实孩子们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只要施加压力的大人也因此劳神费力就没问题。
明镜记者:什么样的父母亲能在工作之余抽出这么多时间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蔡女士为此所放弃的也许就是与女伴们一起的周末健身。但是,她却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她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内容——音乐。她还记录了同女儿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明镜记者:蔡女士与其他充满野心且严厉苛刻的恶母有什么差别呢?她们都以严厉的方式逼迫孩子成功。
埃尔申布罗依希:一眼看上去没什么差别。不过,蔡女士不需要她的孩子们替她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当然,对于孩子,我和她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蔡女士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惰性。但我觉得,孩子们并不只是一味地寻求安逸。积极好动、充满求知欲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的这种天性需要父母的培养,而后也不应把一切都甩给学校。
明镜记者:可是,很多家长也在为孩子的课后补习和家庭作业而辛苦着啊。
埃尔申布罗依希:正是因为太过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些家长都成了补习教师了。而蔡女士自己制定和实施教育目标。这样孩子下学以后就能安排一些其它活动了。
第二部分“家人间的交流最重要”
明镜记者: 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改革之后,家庭也得改革喽?
埃尔申布罗依希:必须的。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就学校的改革进行了许多讨论。现在家庭中的问题也该提上日程了:人们该怎样处理家庭中的问题呢?
明镜记者:您有什么样的设想?
埃尔申布罗依希:我正好在做一个项目。我们让孩子带着一些日常用品回家,例如一个听诊器或是一支音叉。当家长和孩子一同注视着一个衣架并自问,这件东西究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思考,并如此反复讨论,一家人就会像发现了宇宙的终极奥秘一样。这样做比让孩子去参加一个语言培训班要有意义得多。家人之间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明镜记者:仅仅用衣架来做,会不会太简单了?
埃尔申布罗依希:是很简单,但也可以很感人。在我们的项目中,一个三岁大的小孩拿到了一个听诊器,他先是用它听自己的脉搏,然后再去听自家猫咪的脉搏,最后他给草地铺上一层薄膜,因为他不知从哪听说,可以听到草儿生长的声音。
明镜记者:蔡美儿如此督促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缘于中国的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她不希望生于富裕之家的下一代重蹈《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托马斯•曼的著作,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落)的覆辙。
埃尔申布罗依希:这的确是中产阶级家庭面临的一个问题:怎样防止父辈们创造的优越条件,反而让下一代变成娇生惯养、意志薄弱的纨绔子弟?
明镜记者:但蔡女士也不能因此而牺牲自己孩子的快乐幸福呀?
埃尔申布罗依希:本书的一些书评写道:“这样是不能让孩子幸福的。”我就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明镜记者:您很欣赏蔡女士。但是如果女儿们不好好练习,她就威胁烧掉她们的毛绒玩具,实在太苛刻了。
埃尔申布罗依希:嗨,这不过是蔡女士在虚张声势。为了这件事,她三岁大的女儿穿着长筒袜站在冰天雪地的阳台上抗议,而这场权力之争是怎样结束的呢?结果是小姑娘在温暖的浴缸里边泡澡边吃着饼干。母亲并没有固执己见到最后啊。
明镜记者: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是单纯的让孩子自由发展,你是否认为这种观念是毫无根据的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蔡女士的书的确是对西方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因为她的两个女儿发展的很好。她们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尽管母亲给予她们很大压力,但她们在音乐中总有幸福的瞬间。当然没有哪种培养方式能保证孩子永远幸福。现在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小女孩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怎样去教育她们自己的孩子。
明镜记者:西方国家的家长们会用许多的赞美来呵护孩子的自我意识。中国的家长们思考的则是孩子能承受多少。两者之间谁做得对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正所谓因材施教。在与孩子打交道时,也要给予鼓励:“我相信你可以,即使这样让你不喜欢我,即使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成长。黑格尔(Hegel)曾说过:孩子们能够理解,有更高尚的东西存在。如果家长将世界用一种幼稚的方式展现给孩子,实际上是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需求。
明镜记者:在我们社会中, 孩子在是怎样被矮化的呢?
埃尔申布罗依希:孩子们被一厢情愿的定义为爱玩爱闹,这让我很不舒服。孩子们并没有总在笑。当他们全神贯注时,其实看起来很严肃。音乐或大自然的美妙能让孩子们平静下来。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描绘他小时候第一次听管风琴时的情景:他要靠着墙才能不让自己跌倒,因为琴声是如此地让他陶醉。如果家长不让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而只是一味地奉承夸赞,那么家长与孩子们的交谈很自然也就肤浅化。
来源:Spiegel-Online
(2011-02-17) 无儿无女亦关心 这个儿童与父母交流最重要,其他几乎可以看成浮云。 明镜周刊一贯反华啊,呵呵,这次倒说好话了。
中国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知音》这类社会人文科学读物早就攻击很多遍了。
但像明镜这篇,其实其中的观点我在德国已经有接触过了。当时没太留意。
我觉得,沟通是最重要的。
德国的小学教育,放任孩子去玩,其实也不对。
德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很烂很烂,德国人在pisa测试中排名已经是欧洲倒数了,他们的教育家们其实也忧心忡忡。 挖个坟,有儿有女的都重新看一看。访谈对象Donata Elschenbroich,在中国被翻译为多纳塔.艾申波茜。今天俺媳妇开始看网上炒得很火的《小脑袋,大世界》,我特意考证了一下:
1、该书确实曾列欧洲十大畅销书;
2、作者多纳塔.艾申波茜,也就是Donata Elschenbroich确实是研究幼儿教育的专家;
3、确实有德国青少年研究院这个单位,英文名称German Youth Institute,德文可能是Deutsches Jugendinstitut,缩写DJI,俺不懂德文,连接如下:
http://www.dji.de/cgi-bin/projekte/output.php?projekt=479
4、DJI里面确实可以搜到Donata Elschenbroich,最新的链接为http://www.dji.de/cgi-bin/projekte/output.php?projekt=538&Jump1=LINKS&Jump2=460,因为俺还是看不懂,所以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