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起义
朱世巍《东线》系列。华沙起义
一、二战时期的苏联与波兰
1、波兰灭亡后的“伦敦”政府
1939年9月1日,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半个多月后,苏军也攻入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对这次带来巨大争议的行动,苏联宣称是为了“拯救”那里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居民。而实质上是斯大林统一全乌克兰的重大举措之一。
无论苏联出兵与否,波兰的战败命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36天,结果是波兰国家灭亡。逃亡出来的波兰人不愿接受这一命运,在法国组建了一个流亡政府,由西科尔斯基将军领导(担任政府总理)。但这个政府并没有什么实力。当德国人的坦克转向西欧,波兰人只能又从法国逃亡到伦敦。从此,流亡政府也被习惯称为“伦敦”政府。
波兰虽然败亡,但流亡政府的调门却很高。在他们心目中,波兰面临着“两个敌人”——苏联和德国。他们的目标是:收复全部失地(包括被苏联夺去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据说还要拿到格但斯克和吞并德国东普鲁士。
但另一方面,“伦敦”政府也没有向苏联宣战。部分原因是在于,寄居国——英国,希望他们不要和俄国人闹翻。对于寄人篱下的亡国者来说,寄居国的意见是不能不听的。
尽管如此,流亡政府也没拿出什么系统的对苏政策。战争年代,无论何种政体国家,都竭力强化统帅职权,力求提高国家效率,而波兰人在这方面毫无建树。甚至流亡政府都有4个政党联合组成,彼此明争暗斗,互相拖累!对苏联的态度就分为两派。
温和派:以身兼总理和军队负责人的西科尔斯基为首。
强硬派(萨纳奇派):以总统和外长为首。
事实上,除了偶尔拿来利用一下,这些强硬派也不太令西方满意。在西方学者眼中,他们是一群无视徳俄两个强邻存在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梦想把“传统的贵族社会结构永久保存下去”。但客观的说,无论是强硬派还是温和派都不喜欢俄国人,只是应付手段不同而已。
2、“貌合神离”的“苏波联盟”
苏德战争开始后,苏波在英国的撮合下“结盟”,于1941年7月30日签订了互助协定。根据协定,双方恢复外交关系;苏联“大赦”波兰战俘和被拘的平民;在苏联组建一支波兰军队。但暂时搁置边界问题,双方达成的是“一个避开领土问题的协议”。
边界问题虽然没有谈妥,西科尔斯基却十分“大度”向英国人表示,波兰在苏波边界上可以作出一些妥协。但作为报酬,要从德国割让地盘来补偿波兰。
此时战场上焦头烂额的斯大林对类是方案也表示了兴趣。1941年12月,斯大林向来访的西科尔斯基表示,可以让波兰占有德国的东普鲁士。如果波兰人愿意和红军一道作战,甚至苏波边界也可以商量。不过西科尔斯基却变的强硬起来。他告诉斯大林:1921年的边境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1921年的里加条约,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入波兰!挑明一点说,波兰流亡政府的态度是:他们不反对向西扩张,占有德国的东普鲁士,但在东面的领土也不能缩小!这次会谈使俄国人得出结论:和流亡政府之间,领土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斯大林这个时候向波兰人作出妥协,实在也是形式所迫。为了给血流成河的前线补充新的炮灰,他急需用关押在苏联的波兰战俘组成一支军队。至1942年3月上旬,波兰在苏联的军队人数达到65274人。他们的装备和给养,一部分由苏联提供,一部分来自美国的租借物质。斯大林为此花掉了3亿卢布。
对波兰流亡政府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支在苏联组建,但却听命于“伦敦”的军队,无疑将增加他们的政治筹码。但这支军队却拒绝在苏联参战。波兰指挥官安德尔斯自称在1939年受了8处伤,还在苏联监狱受过虐待。而波兰军队还没做好参战的准备,分散投入到战斗中,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但在这个1942年初这个时候,苏联大多数军队也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而波兰师在俄国人看来,兵力比一般苏联师还要多一些。
俄国人不耐烦了,威胁要缩减波兰人的给养,还要求其裁剪兵员,只保留4000人的军队,其他人统统到后方挖煤种菜去。波兰人一面讨价还价,一面咬死不参战。俄国人最终对波兰人彻底绝望了,斯大林允许波兰人离开苏联去伊朗。1942年,有十几万波兰人离开了苏联。诚然,这些人大多都在苏联战俘营吃尽了苦头,当然不愿意为昔日的对头服务。而对斯大林来说花了3亿卢布,空耗了大量的粮食,最后却一无所获,根本是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
在这种大背景下,到了1943年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已经相当紧张。卡延事件的消息又导致苏波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在1943年4月25日,苏联却宣布中断与波兰的外交关系。斯大林敢于和流亡政府翻脸,一方面在于斯大林格勒胜利后,苏联国际地位急剧上升,令他不必再把流亡政府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已着手扶持亲苏的波兰政治势力。这样做不仅是边界问题。斯大林很清楚,一个对苏联极度敌视,地理上却又紧密相联的波兰,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心腹大患!
3、“波兰爱国者联盟”和“贝林格军团”
自1939年波兰败亡后,大量波兰人涌入苏联境内。为了对波兰施加政治影像,由万达.华西列夫斯卡和阿尔弗雷德.兰普创办了《新视野》。1943年1月4日,两人以《新视野》编辑的名义,致信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要求建立波兰侨民的“民主政治中心”。
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不久,1943年2月下旬,他接见了华西列夫斯卡等人,同意成立一个名为“波兰爱国者联盟”的组织。苏联宣布与流亡政府断交第三天(4月28日),华西列夫斯卡通过莫斯科电台宣布:“流亡政府不是波兰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同一时期,苏联在此尝试组建波兰军队。最后最高指挥官给了波兰人齐格蒙特.贝林格。他原是旧波军的中校团长,曾在安德尔斯军队中担任第5师参谋长和基地主任。当安德尔斯军队离开苏联时,贝林格却选择留了下来。后来。苏联和西方都习惯地把苏联建立的波兰军队称为“贝林格军团”
1943年5月6日,苏联决定组建波兰第1步兵师,并以波兰民族英雄塔.科希秋什科冠名。6月该师在梁赞附近的谢列茨受训。9月1日,正值德国进攻波兰4周年之际。当天,波兰第1步兵师开赴斯摩棱斯克前线。实际上,该师尚未完成战斗准备。但华西列夫斯卡和贝林格依然请求斯大林允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第1步兵师“亮相”,因为这样做“对我们来说政治上很重要”。
10月21日,波兰第1步兵师编入西方方面军第33军团军,和苏联第42步兵师,第290步兵师一起参加了进攻列宁诺的战役。但最终,苏军和波军都未能突破德军防线。不过俄国人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1941年—1942年,由于战况吃紧,苏联人是急需波兰人来当炮灰;到了1943年,情况就不同了。相对于波兰军队的军事价值,苏联人更需要他们带来的政治效果。一支由苏联武装起来的波兰军队,出现在东线战场,无论如战果如何,都将成为苏联解决波兰问题的政治筹码。
正因为如此,经过10月12-13日短暂战斗,“亮相”完毕的波兰第1师就撤离了战场。其宣传效果很明显!10月14日,红军发布了给波兰第1师的嘉奖令,还授予了3个波兰人苏英雄称号。苏联及其波兰支持者开始在各种场合(包括西方的外交场合”宣传第1师的“出色表现”,并拿来和流亡政府武装的“毫无行动”作对比。后来,第1师首站的10月12日还被宣称为“波兰建军节”。
1943年8月,第1师扩充为波兰第1军。到1944年初,由亨.东布罗夫斯基和罗.特劳古特命名的第2步兵师和第3步兵师和第1步兵师一起组成的波兰第一军人数达到25000人。1944年4月,第1军又格升为波兰第1集团军,并列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第1师到第1集团军,指挥官一直由贝林格担任。
1944年4月-7月,苏联又组建了波兰第4、第5、第6步兵师,并由这3个师组成了波兰第2集团军,由罗尔.西维尔切夫斯基将军指挥。另外,还建立了波兰第1坦克旅、第1骑兵旅和5个炮兵旅;两个空军中队和由亚历山大.萨瓦茨指挥的游击队。至波兰解放前,苏联已建立了一支107000人的波兰军队。1944年底达到29万人。 这世上恐怕没有比波兰更贱的国家了。 4、流亡政府陷入外交孤立
对苏联扶持亲苏波兰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做法,英美至少在1943年春就闻出了味道。随着东线战事的发展对俄国人越来越有利,这种状况引发了西方的不安。1943年9月17日,罗斯福在给国会的战事咨文中指出:“俄国人正朝着从俄国土地上消灭最后一个德国人进军—指向德国本土进军”。这意味着苏联可能在西方动手之前就打进东中欧,并按自己的意思安排当地的政治。这当然包括波兰在内。为了阻止这种局面出现,英美跑来当和事佬。俄国人的答复是:苏联可以和流亡政府恢复关系。前提是流亡政府必须改组。
在此前后,流亡政府还真的改组了一次。但却不是因为俄国人的的压力,结果也绝对不会让俄国人满意:1943年7月4日,波兰总理西科尔斯基因飞机失事遇难,真相至今不明。西科尔斯基的继任者米克拉伊奇克依然是和温和派。但大部分官员和军官却依然强硬。特别是新任的波兰总司令索斯恩科夫斯基。西方评价道:(索斯恩科夫斯基)都是俄国人和布尔什维克的死敌。他不会使新总理的不幸处境有丝毫改善“。
但无论流亡政府的温和派也好,强硬派也好,作为亡国者,他们的态度并不足以真正影响大国的幕后交易。长期以来,波兰流亡政府一直等着西方来“解救“他们。但在1943年底的现实是。此时,除了在意大利,欧洲大陆上根本看不到英美军队的影子。此时,西方感兴趣的是如何满足俄国人的要求。艾登把话说得很明白:“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我们希望防止波兰问题成为我们两国之间不愉快的根源。”
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英国人已经接受了斯大林用德国的领土补偿波兰东部损失的观点。丘吉尔还用“三根火柴”做了具体的解释:即:苏联—波兰—德国。这“三根火柴”都应向西移动。而移动的结果就是,波兰的领土应位于寇松线和奥德河之间。丘吉尔宣称,波兰人“不能指望比这更好的方案了。”
斯大林的回应是:1939年后的苏联边境是不能更改的。如果把哥尼斯堡和默麦尔两个不冻港,以及东普鲁士的部分土地割给苏联,他到不反对让波兰向西扩大到奥德河。
德黑兰会议后,丘吉尔果然向流亡政府“摊牌”了。12月20日,他要艾登告诉波兰人:已经为波兰争取到了“非常可观的一片国土”作补偿。如果还不接收新疆界,“那是极不明智的。”因为“俄国军队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要越过波兰战前的疆界。”
事态发展比丘吉尔估计还要快!半个月后,1944年1月4日,苏联军队越过了二战前的苏波边界!但流亡政府的态度依然强硬!第二天,他们发表声明,宣称“过去和现在都不承认强加的决议。”
直到此时,流亡政府对形势依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甚至还提出一个极不现实的建议,要求西方军队和苏军“同时”开进波兰。而英美却比谁的清楚,这样的请求不亚于天方夜谭!丘吉尔决定亲子出马,向流亡政府施加压力!丘吉尔用明白无误的言语对波兰总理米克拉伊奇克说,英国人认为波兰的国土应该从宼松线到奥德河,并应在波兰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和日耳曼族之间做一些适当调整。米克拉伊奇克表示反对,丘吉尔说英国并不是为保卫波兰的东部边界而打战的,将来英美也都不会为此而打战。美国人的态度则是:“美国政府准备支持丘吉尔为促进重建波兰关系所做的努力。”
在英美的联合压力下,流亡政府无计可施,只能征询国内地下组织的意见。1944年2月15日,伦敦得到了答复:和1941年向斯大林回复基本一样。他们愿意接收西部以奥德河为界,但不同意拟议中的东部边界,而继续坚持1921年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入波兰)!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主张寄希望于西方盟国,并“决心抗击新的苏联侵略。”同一天,流亡政府甚至对波兰以外的领土提出了意见:他们反对苏联吞并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因为那样会限制波兰的出海自由。
对波兰人的答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编撰的《欧洲的重组》评价为“顽固”、“缺乏政治头脑”、“高傲”和“愚蠢”。无论英国人评价是否得体,他们的看法就是如此。西方很清楚,随着俄国坦克的逼近,流亡政府及西方盟国和苏联讨价还价的余地只会越来越少。丘吉尔“大为恼怒”的告诉波兰人:如果不能满足苏联的领土要求,苏波关系不可能恢复!换句话说, 一旦苏军把德国人从波兰打跑,他们怎么会允许一个不承认的政府回来呢?
2月22日,丘吉尔发表公开演说,强调英国从未向波兰保证过一条具体边界,而英国所认为的“公平边界”,就是寇松线!两天后,波兰流亡政府外交部向英国提出了正式抗议。就这样,流亡政府和俄国人的外交交锋还没几个回合,又和“盟国”干上了!西方此时根本没有兴趣理睬波兰的边界主张,他们只希望拿领土换取苏联不否定这个流亡政府。
现在,流亡政府既不能在边界上作出妥协,甚至还陷入了外交孤立,斯大林也就有了否定这个政府的理由。1944年2月,斯大林向丘吉尔的信中表示;您在1943年5月曾插手过波兰政府的人事安排。言下之意就是:你做的,我也做的!随后给罗斯福的信中,斯大林则下了“判决书“波兰流亡政府成为了影响盟国关系的隐患,因此“底改进波兰政府的组成是一项紧迫的问题。”
形势的发展已不按流亡政府的意志为转移。不仅外交上如此,在逐渐沦为苏德两军的战场的波兰本土,也是如此。 波兰政治家的短视与弱智 让她的平民和士兵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这个“可怜”的民族不值得同情 引用第3楼不莱梅的浮云于2011-09-05 17:19发表的:
这世上恐怕没有比波兰更贱的国家了。 p_w_picpath/back.gif
“欧洲地毯”不是盖的。。 我想每天波兰大骂俄罗斯二战期间屠杀波兰精英人士,他们为什么不反省自己屠杀了六万多苏联红军战俘? 二、华沙起义计划的形成与提出
1、 波兰国内地下组织
波兰灭亡后,在其国土上依旧活跃着强大的地下武装。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就是“国家军”。他们忠于伦敦的流亡政府。按照西方的数字,到华沙起义开始时, “国家军”人数已达到38万人。国家军接受伦敦的波兰军队总司令指挥。
和派系林立的流亡政府一样,1942年2月14日由“武装斗争联盟”改组而成的国家军也由四个政党的武装整合而成。名义上,农民党的农民大队(农民营)也属于国家军。但实际上,农民营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真正并入国家军系统的还不到其25%。领导国家军的波兰军官,与农民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导致农民营与国家军的关系不甚融洽。
苏德战争开始前,国家军把俄国人和德国人视为同样的敌人。东线战争开始后,除了提供情报外,“国家军”和俄国人的关系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而当流亡政府和俄国关系恶化后,国家军的敌对情绪更是有增无减。1943年6月19日,国家军司令罗维茨基在给西科尔斯基的信中写道:“把俄国人尽快视为我们的敌人而不是盟友,是必要的。”
首先发生冲突的,是苏波双方的的游击队。1943年秋冬,苏联游记运动中央司令部在呈送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国家军”把手伸进了西白俄罗斯。他们和苏联游击队大打出手,“消灭居民点的苏维埃政权。”。对此,游记运动领导人波诺马连科主张,不仅要消灭发起进攻的波兰游击队,而且要制定更系统的计划 来对付国家军。
在波兰国土上,并非只有“国家军”在活动。就在“国家军”建立前后,波兰共产党(1938年被共产国际解散)也已“工人党”名义复活,并于1942年3月成立了人民近卫军。该党并不具备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但他们和国家军中的一部分农民营关系较好。
由于政见不同,国家军和人民近卫军之间相互敌视。1943年初,工人党和国家军进行了三次谈判。工人党主张废除久波兰宪法,向德国人发起公开进攻;在未来建立一个更广泛的“联合政府”。国家军则要求工人党服从流亡政府,并和苏联人划清界限。双方的条件差距过大,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1943年8月,国家军极右派别和人民近卫军爆发武装冲突,一次打死了26名人民近卫军成员。
上述三大派别大致力量对比:国家军30万人,农民营15万,人民近卫军6万人。从绝对力量看,人民近卫军不占优势。但他们把农民营左派拉到自己这边。1944年1月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同时还建立了人民军。
流亡政府当然不承认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将其说成是“虚拟机构”但在红军日益逼近的情况下。为了对抗“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支持流亡政府的地下组织也在1月份组建了“民族团结会议”。从此罪在波兰国内就有了两个针锋相对的权力机构。
2、红军逼近!流亡政府和国家军的应对
就在流亡政府内外交困之际,大约在1944年春季,西方的态度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4月初,丘吉尔忽然对波兰人热情起来,建议他们寻求美国人的帮助,还说英国和俄国之间也存在矛盾。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诺曼底登录的同一天,米克拉伊奇克访问华盛顿。罗斯福在会谈中表现的很滑头。他一面表示,不能为波兰承担任何义务,英美也不可能为波兰去和俄国人打战,波兰必须作出让步等等。另一方面,罗斯福又说有办法能说服斯大林在波兰问题上作出让步。更有趣的是,罗斯福向波兰人提出建议:如果能让斯大林见识一下国家军的实力,他就会变的“友好”起来。
这时国家军已经更换了领导。1943年6月30日,德国人对国家军实施了一次重大打击,逮捕了国家军司令洛维茨基。洛维茨基的接替者是原副司令塔徳乌什.科罗莫夫斯基,他的化名为“布尔”。
1944年初,红军进入战前波兰领土,这对布尔是个重大考验。布尔本人当然清楚,苏联与他所效忠的流亡政府处于对立状态;苏军所进入的很多波兰地区,正是苏波之间的争议所在!他麾下的国家军和苏联游击队也发生过冲突!尽管如此,布尔对前景却乐观打了可悲的程度。
西方史学家西德尼.洛厄里对布尔的政策有过如下评价:“尽管他(布尔)曾公开表示过对苏联的仇视,而且同苏维埃游击队发生过磨擦,他仍希望俄国人会允许已经公开身份的国家军部队继续接收伦敦的指挥;而且尽管国家军已奉命拒绝苏联人要他们解散或并入红军的要求,他却仍然希望俄国人会让会让忠于伦敦的波兰地下组织—国家军在红军挺进柏林时,能在红军后方接管波兰领土的行政权。他和伦敦流亡政府还抱着另一个希望:即红军在波兰境内击败德国人后,会由于英美的干预而停止追击,好让流亡政府接管行政权。他似乎忽略了一跳军事上的原则。即任何军队的统帅只要力所能及,就不会允许潜在的敌对部队在他们后方保持他组织。”
1944年3月,国家军与苏军在沃林地区第一次取得作战联系。俄国人告诉国家军第27师司令:他们可以和上级保持联系,可以继续隶属于流亡政府。但他们必须接收苏军的作战领导,并改编为正规步兵师。因为苏军后方不允许有游击队。布尔对此表示原则同意,但又强调,战术隶属关系只是暂时的。但到了4月,俄国人的要求上升了一步,要求国家军加入贝林格武装。同时,苏联和国家军的磨擦也不断出现。按照波兰人的说法,苏联把后方的国家军武装解散,有时甚至搏杀其领袖。
3、 国家军的危机与“新波兰”的诞生
1944年夏季,红军的强大攻势摧毁了中央集团军群,并向波兰纵深推进!对波兰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而言,这既是复国时机的到来,但也是危机逼近的时刻。基于过去的经验,布尔向国家军下令:只有在“战术上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和俄国人建立联系!绝对不允许加入苏军和贝林格军!
但形势的发展还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1944年7月16日,在刚刚被占领的维尔纽斯市,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展开“肃反”行动。这次行动由贝利亚的副手谢洛夫亲子指挥,投入了19个小组。除了“搜查残存的德国人并肃清他们外”,苏联人也对国家军动手了!以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见面为借口,诱捕了当地国家军领导人和26名军官,将3500名国家军军人缴械。7月31日,在利洛夫也发生了类似事件。俄国人给各地国家军两个选择:要么加入贝林格军,要么解散。如果拒绝,就要逮捕其领导,把部队缴械!
此前,斯大林已经着手建立新的波兰政府。1944年5月中旬,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待了两个多月时间。期间,仅斯大林就和他们进行了8次会议,讨论了成立波兰新政府的问题。
1944年7月中旬,波兰爱国者联盟与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合流。7月21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宣布成立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第二天,民族解放委员会在刚刚被苏联解放的波兰小城赫尔姆发表《告波兰人民书》,宣布新政权诞生。同时否认在伦敦流亡政府的合法性!这个新政权除了自己国内的地下武装外,还得到了苏联组建的波兰军队的支持。根据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命令,人民军与苏联建立的波兰第1、2集团军共同组成波兰军。
7月26日,苏联承认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双方还达成秘密协议:苏波边界将基本沿宼松线划分(做了一些对波兰有利的调整)。作为“补偿”,预定把东普鲁士南部、格但斯克连同但泽等地,一起交给波兰!
波兰活的太不是滋味了 波个你个兰 4、“风暴”计划
至此,斯大林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接下来,就是和伦敦流亡政府摊牌了。就在波兰“新政府”成立后第二天(7月23日),斯大林表示。莫斯科愿意接受流亡政府总理米克拉伊奇克的访问。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四欧洲司(主管中南欧事物)的一份内部文件说明了斯大林的意图:可以尝试把米克拉伊奇克也拉倒新波兰政府这边来。
1944年7月31日晚21时,波兰流亡政府总理米克拉伊奇克与莫洛托夫开始会谈。会谈记录显示,米克拉伊奇克宣称自己是全体波兰人一致信任和拥护的代表!表示流亡政府愿意向红军提供军事帮助。对此,莫洛托夫的态度却相当冷淡。他用生硬的语调对米氏说法一一否定,接着便转入“正题”,要求流亡政府和民族解放委员会谈判。
米克拉伊奇克对此表示拒绝。一边吹捧“苏联政府正显示出自己领导欧洲的国家实力”。一边希望苏联能“慷慨”的接受流亡政府。莫洛托夫的回答依旧单调而冷酷。他坚持要流亡政府和民族解放委员会谈判,并称后者比“伦敦”更熟悉波兰的现实。
话说到这个份上,米克拉伊奇克感到有了显示自己实力的机会。他宣称,流亡政府考虑在波兰发动全面起义。并请求苏联出动飞机轰炸华沙周围的机场。
米克拉伊奇克所说的全面起义,被称为“风暴行动”。对于起义形式,米克拉伊奇克主张在全国发动。但波军总司令索斯恩科夫斯基却认为,起义不可能获得英美支持,因此只要在德军后方搞些牵制和破坏就行了。
但索斯恩科夫斯基也没有把话说死。1944年7月7日,他在给国家军的命令中指出,苏联对波兰流亡政府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虽然日前发动“风暴行动”时机还不成熟,但“如果近期在德国人撤退和红军逼近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出现了由我们哪怕是暂时占领维尔诺、利洛夫、其他大城市或是一些不大的地区的机会,就应当这样做,并在这种情况下充当全权的主任角色。”
和在伦敦的流亡政府相比,身处波兰境内的国家军对形势的发展更为焦虑。7月14日,布尔向伦敦报告,认为苏联“试图在波兰工人党的帮助下号召在波兰起义”。令布尔担心的是,如果国家军继续按兵不动,让波兰工人党抢先发动起义,就可能把“社会的绝大部分”联合到他们那边。这对流亡政府是大大的不利。布尔的结论是:“形势迫使我们开始积极行动”!
布尔在另一份文件中阐述他将如何行动。布尔主张:“在给予苏联最小军事帮助的同时,我们当然要给他们制造政治困难。国家军应该强调人民的独立愿望,这将迫使苏联用强力压制我们的意志并从内部给他们造成困难”。为此“动员一切波兰力量投入我们应该把其引向反对俄国并战胜他的政治运动”。
华沙起义的方案,就这样提出来了。领导者和策划者除了布尔还有流亡政府国内代表处代表杨.杨可夫斯基。根据流亡政府7月25日的授权,杨可夫斯基可以决定起义日期。
根据西方资料。布尔的具体意图是:国家军应在苏军入城12小时前完全控制华沙。这样的话,起义一旦成功,俄国人将无法控制华沙。如果苏联对国家军动武,在华沙这样的大城市引发对抗,必将引起国际震动,而这样是对国家军有利的。基于这样的意图:起义的具体计划当然不能告知俄国人。7月份,布尔已向各地国家军发出指示,命令他们尽量避免和俄国人协同行动。
对计划稍加分析后,只能感叹,布尔这些人既一厢情愿,又缺乏政治头脑。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前后态度,就不难想象,一旦波兰在华沙遭到俄国人的镇压,西方也不可能、实际上也无法进行干涉。即使西方为此和俄国人翻脸,也未必能给波兰人带来什么好处。相反,盟国的分裂只会对德国人有利。
更重要的是布尔等人满脑子只是如何对付俄国人,却把德国占领者的实力估计得太低了。交出华沙,就等于打开通向柏林的大门,这一点德国人清楚,俄国人也很清楚。而目前,华沙还在德国人手中。
对波兰热发动起义的企图,德国人也早有察觉。1944年2月-4月,他们在华沙缴获了间隔武器和军用物资库。其中一次就缴获了600个喷火器和6万颗手榴弹。
为了强化占领力量,华沙德国当局不断要求强化城内的警察。可当东线大崩溃之际,这些请求根本无法满足。相反,1944年7月初,党卫军警察第22、17团还被调往前线,进一步消弱了占领力量。这段时间,几座横跨维斯瓦河的华沙大桥挤满了逃跑的德军车辆。德国人的慌乱狼狈全被国家军看在眼里,令他们进一步确信德军败局已定!7月26日,布尔通知伦敦,把起义日期和时刻报告流亡政府。当时波兰总理和总司令不在伦敦,只能由内阁部长克瓦平斯基回电。电文转达了索斯恩科夫斯基的指示:应避免公开起义。因此,只能有布尔自己对此次起义负责。 三、华沙装甲战与起义爆发
1、 红军逼近
红军要向华沙进攻,首先就必须渡过维斯瓦河。该河将华沙分成两部分,其河东地区被称为普拉加,主城区则位于西岸。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给红军第2坦克集团军下达了如下命令:占领华沙以南的登布林、普瓦维地域,夺取维斯瓦河渡口,然后进攻华沙。
坦克第2集团军于7月25日达到维斯瓦河东岸。但德军已抢先炸毁了渡口,并将预备队从西岸调到了普拉加。根据这一情况,罗科索夫斯基命令第2坦克集团军掉头由西向北,沿公路攻击加尔沃林、普拉加一线,最后占领普拉加,夺取此处维斯瓦河渡口。
7月27日晨,红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起进攻。此时,德军正忙于向华沙调动兵力。最初可用的部队是第73步兵师。该师5月份在克里木被歼灭了一次,直到6月16日才受命重建。现在给他的任务是守住包括加尔沃林在内的据点;随后是“赫尔曼.戈林”装甲师,该师7月12日奉命离开意大利开往俄国前线。
7月27日,苏军在斯托切可—加尔沃林地区一口气推进了125公里,兵蜂直达普拉加!7月29日,苏军调整部署,以第3坦克军和第8近卫坦克军转向北面,攻击华沙北部;第16坦克军继续战斗在华沙东南。当天,德军第73步兵师遭到惨败。连师长也被俘虏。该师位于华沙以北的防线(拉济明地段)被突破。这样苏军坦克向西直接威胁普拉加—莫德林公路! 苏俄真是一贯的流氓~ 2、德军反击
早在6月28日,希特勒免去了布施陆军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职务,由莫德尔陆军元帅接替。7月20日,红军沿宽大正面抵达西布格河随即强度该河突入波兰境内!这时俄国坦克已经逼近维斯瓦河!逼近华沙!甚至逼近德国本土东普鲁士!(古德里安就出生在维斯瓦河河畔的库尔姆!从他夫人目前所在的住所,已经可以听到华沙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
720事件后,7月21日,古德里安接替蔡茨勒担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7月23日,古德里安宣布继续撤退将导致战火蔓延到奥德河和易北河!必须停止撤退,死守维斯瓦河和桑河!
为了实现古德里的目标,莫德尔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到了7月底,已有大批援军赶到了华沙周围。除了前述的第73步兵师和“赫尔曼.戈林”装甲师,还有4个装甲师。包括:第19装甲师、第4装甲师、党卫军“维京”师和“骷髅”师。7月31日,莫德尔决定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装甲反击,以求在华沙以北的沃洛明以南地区恢复第2集团军右翼与华沙桥头堡(第9集团军第39装甲军防守)的联系,同时消灭红军第3坦克军。为此,莫德尔集中了3个装甲师。除了原有的第19装甲师和“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外,北面的“维京”师也将发起攻击。
处境不妙的苏联坦克第2集团军匆匆转入防御,把作战宽度由60公里缩减到40公里。下辖的3个坦克军从左至右,分别为:第16坦克军;第8近卫坦克军;第3坦克军。每个军防守15公里正面,纵深7公里。其中,有意的第3坦克军战线突出,颇为危险。
尽管苏军转入了防御,但还是没有逃脱德军的打击。8月1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其打击的重点当然是第3坦克军,各装甲师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挤压该军,企图切断其退路。第19装甲师向东面攻击,“维京”师由北向西打击苏军侧翼。很快苏军支撑不住,害怕被包围,被迫撤退。战斗结果是:德军通过第19装甲师与“维京”师的东西对进,恢复了第2集团军与华沙桥头堡的联系,同时成功的切断了冒进到沃沃明—拉济明地域红军的后路。 3、 起义爆发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苏军兵败城下的8月1日,华沙市内爆发了起义。此前一天(7月31日),国家军布尔的司令部接到报告,称苏军已经占领了华沙东岸郊区很多地方,甚至突破了普拉加前沿。现在来看,,这些情报把红军的军事态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了。而布尔却根据这些乐观情报,认定时机已到,做出了次日下午5时起义的决定。
1944年8月1日。据德方记录,这原本是很平静的一天。15时,首次传来骚乱的消息,多数商店随即关门。16时50分,从许多街道传来枪声。17时,射击遍及城内各区。
17时,正是国家军总司令布尔.科莫罗夫斯基将军规定的进攻时间!无数窗户一齐打开,向过路的德国人射出了子弹!战斗同时在市中心、北区和南区打响!20小时内,国家军控制了华沙西岸2/3的地区。一些平民也加入了战斗,华沙街头再次飘扬起波兰国旗。但德国人并没有被打垮,他们早就有所准备,和快就组织起了环形防御。德方宣称,多数机关都顶住了波兰人你的进攻,警察街区在最初几天发起了反击!
从战术上看,起义对德军第9集团军左翼后方交通构成一定威胁,特别是导致铁路交通中断。但起义对东岸德军整体防御影响不大,据说普拉加也发生了战斗,却很快被镇压下去。4座维斯瓦河大桥还掌握在德国人手中! 4、 红军兵败城下
据罗科索夫斯基回忆,红军8月2日才得到起义的消息。但在这天,苏联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鉴于徳第19装甲师右翼突入了第3坦克军和第8军的结合部,苏军决定发动一次突击,吃掉插进结合部的德军先锋。8月2日10时,,苏联投入了包括2个坦克旅,2个自行火炮团和3个近卫机械化团。经过2小时激战,苏军成功吃掉该敌。
到了8月3日,战斗更加激烈。德军集中了“骷髅”师、“维京”师和“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对苏军坦克第2集团军发起了总攻。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坦克第2集团军元气大伤。特别是冒进的第3坦克军蒙受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军干脆宣称围歼了这个军),另外2个军损失也不小。从7月20日到8月8日,损失了210辆坦克和34辆自行火炮。至此,苏军最终退到了苏拉日以西、切哈诺维茨、谢德尔采以北、卡武申、普拉加以东一线,向南沿维斯瓦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