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南京法院审理首起涉外案 外籍修女被判刑
2011-11-29 08: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pic.jschina.com.cn/0/11/45/73/11457316_988619.jpghttp://pic.jschina.com.cn/0/11/45/73/11457317_660742.jpg 广州路儿童医院的前身——“圣心儿童院”(右图)烫死幼儿案在南京法院审理的现场(左图)。
http://pic.jschina.com.cn/0/11/45/73/11457318_274618.jpg当年法官们穿着的统一制服戴着大盖帽,酷似军警。http://pic.jschina.com.cn/0/11/45/73/11457320_760056.jpg上世纪80年代在五台山体育场内进行“公审”的壮观场景。 南京法院审理第一起涉外纠纷是在1951年,当时,由外国天主教开设的慈善机构“圣心儿童院”发生了一起烫死幼儿事故,相关责任人因严重失职被判刑;法官们最早穿统一制服是在1984年,那会儿式样跟军警制服差不多,还要戴大盖帽,到了2000年才改穿黑色法袍;南京法官第一次在庭审中使用法槌是在2002年……昨天,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史陈列馆开馆,一份份旧档案,一张张老照片,不仅呈现了一个市级法院成长的历史,也反映了新中国司法发展的进程。
新建成的院史陈列馆位于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三楼,浓缩了南京中院60余年的发展史。昨天是开馆首日,记者有幸作为第一批参观者进馆参观。除了千余张图片资料、近百份档案资料和音响资料外,还有部分珍贵的实物,比如早年审判人员佩戴的肩章,使用的法槌等。最吸引大家的莫过于各个时期的标志性案件,很多曾经轰动南京乃至全国的案件榜上有名。如果市民也想进馆参观,可与南京中院先行联系。
本报记者 陈珊珊 文/图
先看旧案
最早的涉外纠纷案
圣心儿童院烫死幼儿,外籍修女获刑
“请看这幅照片,这是南京法院审理的第一起涉外案件……”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张民众举着横幅抗议的老照片,横幅上写着“为受害儿童伸冤”的字样。伴随着讲解,一起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旧案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圣心儿童院是一所外国天主教在南京开设的慈善机构,也是广州路儿童医院的前身。1950年5月,该院发生一起幼儿意外死亡事件:不到两岁的女童因为生病被父母送来看护,却被开水重度烫伤,不治身亡。当时的南京市委决定,由市卫生局、中央医院等11家单位组成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当时的圣心儿童院,由爱尔兰籍修女兰义德任院长,法籍修女华安德负责具体工作。两人坚称女童是肺炎致死。调查组和法院分别组织专家对女童进行了死因鉴定,结论都是“系沸水重度烫伤引发酸中毒猝死”。调查组向南京市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南京市法院根据大量的人证和物证,于1951年1月25日判处不负责任、擅自用药、过失致人死亡的华安德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永远驱逐出境;院长兰义德疏于领导监督,疏忽儿童生命,致发生多起儿童疾病死亡,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永远驱逐出境。
最知名的平反案件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死刑改判“无罪”
“这是一张幸福的三口之家全家福,大家也许不知道,照片的男主角因为创作的一首歌被认定为反动歌曲,差点被判处死刑。”在70年代末“恢复发展”展区,讲解员停下脚步,说起了照片中男子的平反始末。
40多年前,南京五中学生任毅跟同学一起下放到当时的江浦县插队落户。1969年5月,任毅听到了南京赴新疆插队的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激发了他创作的冲动。当天晚上,《可爱的家乡》一气呵成。没想到这首歌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流传开来,并被知青们亲切地称为《知青之歌》。1969年,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首歌。在当时的中国,美帝和苏修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任毅意识到,自己这次闯下大祸了。果然,1970年5月,任毅被南京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死刑。就在任毅最绝望的时刻,奇迹发生了。时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的许世友将军审阅到案卷,拍案而起,硬是顶着压力将任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改判有期徒刑10年。1978年,已经服刑9年的任毅写信给最高院请求重新审查案件,不久被移送至南京建邺法院。同年8月,建邺区法院对此案出具了复查意见,判决“无罪释放”。
判决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称赞南京法院复查纠正工作为全国法院起到示范作用。
再看新鲜
1950年
《婚姻法出台》,法院院长电台普法
今年8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民众高度关注,媒体争相报道,引发了一次普法高潮。其实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行更为轰动,各地都掀起了普法高潮。南京人民法院时任院长鞠华通过当时最强大的传播工具——电台,向全市人民介绍法院贯彻学习《婚姻法》的情况。在院史陈列馆,除了看到这段介绍,记者还发现两张有意思的照片:一张是女法官站在路边的黑板报前,奋笔疾书“为什么要贯彻《婚姻法》”,群众们挤在她身后争相阅读;另一张是市法院苏漱贞法官的文章《处理一个离婚案件的体会》,文章中介绍了她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一对因为异地闹离婚的夫妻给“劝和”的。
1984年
法官们开始穿上统一制服
上学时看港剧,总想不明白香港的法官为何要戴假发穿法袍,上网查了才知道这是英国法庭的特色传统,被视为可以掩去本来面目,公正无私判案。那么,法袍是何时传入内地的?昨天参观时找到了答案:2000年。在此之前,法官们开庭时穿什么呢?陈列馆内也有答案。
其实,在1984年以前法院审判人员并没有统一的制服,穿着与老百姓无异。1984年,中国法官有了第一款统一制服:军装样式,衣领有风纪扣,上衣四个明兜,有肩章,并配有大檐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制观念的逐步增强,国际间的司法交流不断增多,法官形象也有了新的要求。2000年,全国法官换装,告别了大檐帽、肩章等军事色彩较浓的装饰,代之以法官袍和西服式制服,象征着思想的成熟和独立的判断力。
2002年
中院法官首次敲响法槌
2002年6月17日上午9时,南京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庭内,随着“啪”的一声清脆敲击,坐在审判席中央身着法袍、手执法槌的审判长高声宣布:“现在开庭!”从这一天开始,包括南京法院在内的全国各级法院,首次在庭审中使用了法槌。
当年的《凤凰周刊》对“内地断案第一槌”进行了报道,这也被陈列在院史展览馆内。据现场讲解员向记者们介绍说,在庭审中使用法槌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护法庭秩序,控制庭审节奏,营造法庭威仪。使用法槌,既是一种法律权威的象征,更是我国法律工作深化改革加快庭审形式与国际接轨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
重大刑案常在五台山体育场公判
在80年代展区,记者看到一张带着时代烙印的老照片,刑事审判被搬到五台山体育场内,在万名群众的注视下进行。据介绍,1983年至1987年,在全国如火如荼的“严打”活动中,全国各地都召开“公捕公判大会”:群众检举、挂牌游街、公判大会,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严打”运动后期,基于对现代法制观念的深入和对一些过激现象的反思,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等部门,分别在1986年和1988年下达《通知》,明确和重申“严禁将死刑罪犯游街示众”。进入新世纪,最高法院又在2003年发布通知,再度明确“不得为了营造声势而延期宣判和执行”,否定了“集中公审公判”等审判活动。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禁止公审公判,被视为一次重要进步。
还有看点
◎1981年
南京市中院审理了全国第一起诉讼当事人为个体工商户的合同纠纷案件,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上印发。
◎1992年
南京市中院经济庭开庭审理首例外商出庭的合同纠纷案件。初到庭,英国公司董事长疑虑重重,随着审理的持续,发现审判过程非常公正,于是转忧为喜。
◎2000年
南京市中院推行审判模式改革,“控辩式”取代“纠问式”,使法官拥有了绝对公正和超然的第三人地位。
◎2011年5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作为省国土资源厅委托代理人,在一起行政复议案中出庭。这是省级机关行政首长首次坐上南京中院被告席。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作为省国土资源厅委托代理人,在一起行政复议案中出庭。这是省级机关行政首长首次坐上南京中院被告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