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金属 发表于 2011-12-2 18:06:27

阿拉巴当然要用了,他有足够的潜力,关键是经验不足。

这种关键比赛,老爷子最好不要计较什么场面,求个结果就行了。

收一点,沙夫会攻上来的。

热爱金属 发表于 2011-12-2 18:08:21

你不能指望两连败后,马上就来一场颠覆性的血洗对手,这不符合常理。

在我看来,1比0和4比0其实都一样,只要能赢,球队的压力就会降下来,不致于损伤自信心,等着猪核心们回来就行了。

gesila990 发表于 2011-12-2 18:34:06

这点我想过,也到德国那边媒体看过,应该说安修得考量是合理的。我也认为拜仁一贯没有心理战和烟雾战的传统,很可能真是如此安排(当然人员上也没更多的选择)。
但是从我心理来说,我同意金属的判断,现在战绩不佳,大家的压力都很大,精神都很紧绷,现在需要的是一场顺利的胜利,而不是去试验或者培养什么,现在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空间。最好不要有大的位置的和人员的变动,千万不要陷入更深的怀疑和不自信当中,那对球队以后的比赛是有害的。
就目前而言,古斯塔沃比阿拉巴更应该板凳,因为防守后腰是他的主要职责,目前他在这点做的很不合格,不是一场比赛如此。而阿拉巴,更大的期待是分担小猪的部分作用,而他在这点上,并不比古斯塔沃问题更大。古斯塔沃不用担心他的实力,我感觉他是心理出了问题,只需要调整好,他的出场机会不会少。比起32岁寂寞的力不从心,他还年轻,也不缺经验,他是拜仁的重要轮换主力,他不需要收着踢,完全可以全力发挥。

Jacques 发表于 2011-12-2 18:41:13

支持巴德打后腰。巴德的弱点很容易在一对一中暴露,放在后腰除了防守好还可以更好发挥他的长传,青年队他就是后腰啊。孔滕托早就应该多获得机会锻炼。一旦对手密集防守,拉姆这种内切后卫就无用武之地,所以范加尔把拉姆移到右路这我是很赞同的。后卫可不能像前卫那样随便内切,希望本场比赛能看到俩后卫的高质量传中,便于破密集防守。而拉姆在德国队打后腰表现尚可(不是好,是尚可)。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1-12-2 18:52:36

支持海帅

易然 发表于 2011-12-2 23:11:51

阿拉巴怎么这么坚挺!

易然 发表于 2011-12-2 23:14:40

引用第40楼热爱金属于2011-12-02 18:06发表的:
阿拉巴当然要用了,他有足够的潜力,关键是经验不足。

这种关键比赛,老爷子最好不要计较什么场面,求个结果就行了。

收一点,沙夫会攻上来的。 p_w_picpath/back.gif


多特和美茵兹都没有攻上来,都拿了三分,沙夫怎么就会那么傻?

gesila990 发表于 2011-12-3 11:15:00

引用第46楼易然于2011-12-02 23:14发表的 :


多特和美茵兹都没有攻上来,都拿了三分,沙夫怎么就会那么傻?


....... http://bbs.gerfans.cn/p_w_picpath/back.gif

不同球队只所以采用不同战术,是由这球队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你想采用什么战术打法,就能用好什么打法的!
美因茨和多特的打法,他们熟悉也能有能力打出来。而不莱梅没打过,人员配备和习惯,也让他们没法生搬硬套多特和美因茨的打法。
只所以说不莱梅会攻出来,看看门兴打不莱梅就知道了,那是不莱梅一贯的打法,他们只能局部应对,尽量发挥好点而已,而不能随便改变打法。
你想得到,未必等于能做得到。这和傻不傻无关。

Leo.Ku 发表于 2011-12-3 11:38:37

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用一个非常备后腰人选和一个表现不佳急需信心累积的年轻球员踢中场甚至是全场最重要的位置,是准备不成功便成仁?

fcbayern1984 发表于 2011-12-3 20:11:12

拉姆加阿拉巴?
两人加一起算一个后腰?

热爱金属 发表于 2011-12-3 22:36:50

引用第23楼安修于2011-12-02 14:33发表的:

我单位总是赛前很实诚地告诉大家,我们要干什么的了.........
烟幕弹这种,在我印象中拜仁似乎就没用过。
德国人相对实诚,赫内斯鲁梅尼格这种鼻孔朝天的,更不屑于去用什么烟幕弹。
像曼联那种,说鲁尼不能上,最后突然上来吓人一跳的,还真没用。
....... p_w_picpath/back.gif


已经证明了我的判断。

赛前玩的正是烟雾。

热爱金属 发表于 2011-12-3 22:42:54

引用第12楼安修于2011-12-02 12:46发表的:

不太可能,拜仁很少放这种烟幕弹。明晚必定是拉姆坐镇中场。 p_w_picpath/back.gif


拉姆继续左后卫,TK依然上场,古斯塔沃依然后腰。

没有拉姆后腰这一说。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图片报》海因克斯试验“拉姆斯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