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地理原因。地理原因只是决定了“食欲”——想不想要某块土地。另一方面则是“胃口”,能不能有效控制,控制的费效比。
此外,古代中国的扩张大都不是为扩张而扩张,而是防御性的(或者说是积极防御)。汉唐时代致力于西域和北方,主要是因为整个统治,主要是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命脉所在,不管是向西还是向北,都是为了控制草原民族对于黄河流域腹地的威胁。(西域的重要性在于所谓“断匈奴右臂”)。宋朝以后,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对北方用兵的意义就下降了,反而转向开拓南方,对北方只是单纯防御,只求守住农业带,并把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p_w_picpath/back.gif
那么宋为什么会出现经济中心南移呢
所谓的守住“农业带”其实就是一条线 400毫米等降雨线 与 等温线 形成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只不过这条线在短短3,4000年里 已经来回移动多次了……
明清之前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进入东北处女地进行开发 其实就是装备无法适应气候 某种战略物资传入中国太晚了
回 16楼(我爱梅梅) 的帖子
没错回 20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经济重心南移,五胡乱华东晋时代就已开始,每当北方乱,就往南方挪,即便北宋,北边前期时不时也打仗,当然,南宋没地儿挪了,就跟蒙古人死磕,很悲剧,没磕过……Re:回 20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引用第22楼battleshiper于2011-12-10 20:03发表的 回 20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经济重心南移,五胡乱华东晋时代就已开始,每当北方乱,就往南方挪,即便北宋,北边前期时不时也打仗,当然,南宋没地儿挪了,就跟蒙古人死磕,很悲剧,没磕过…… p_w_picpath/back.gif
那为什么会南移
而且一直南移
少数民族存在这个因素,从周代开始就一直存在,为什么之前农耕民族及其政权能呆的住 后来经济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反而呆不住了呢 高仙芝即便打赢了那场战役,也没用的。中亚诸部也不会长期臣服的,况且就一个吐蕃,对唐朝也是胜多负少。 中国版图并无定型一说,国土仅仅由国家的强力所决定的。
自古所谓中国统一论,指代的是中华文化圈的一统,而非地域和领土上的统一。秦代的中华文化圈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一部分,所以秦灭六国,即统一。至于始皇帝即为,对百越之地用兵,更多意义上是对珠江流域的领土扩张和兼并战争。所谓南海、闽中和象郡这三郡,只能算秦朝对珠江流域控制的殖民点,而更多的地区还是控制在百越部落手中。
西汉对珠江流域的征服过程也有反复,秦末,驻扎在岭南的50万秦军和中央断绝关系,自立门户。西汉初年并没有对岭南实施控制,而真正有控制还是汉武帝的时候。但实质上,岭南的完全控制,还要历经三国,东晋和南朝时期。
新疆和西藏的问题,西汉时代,汉朝对西域地区实行的都护统治,而且还带有强烈的霸权和流氓色彩。诸如汉朝大将当场诛杀楼兰王,并自立新王,流氓政治凸显。当然,西边的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也经常这么干。新疆的控制从来就是反复无常,两汉时,建西域都护府,延续至西晋。北朝时期失去控制,但隋唐时期,重新控制。
但则中唐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中华文明再也无力控制新疆,而伊斯兰文化的侵蚀,至今新疆还是信仰真主为主。
明朝对新疆控制不多,直到清朝初年,还被准格尔部落所控制。清朝和准格尔的战争,实质是兼并战争。而非平定内乱。
东北的控制则更晚,即便在清朝,虽然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为界。但实质上瑷珲条约签订之前,黑龙江以北地区早就是沙俄控制的地盘了。而汉人不怎么去,主要是棉花在明朝才刚普及。至于东北真正的成为中华文化圈一部分,那都是民国了,中间也有反复。 没错 造成东北局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棉花
东北真正的成为中华文化圈一部分,是民国,虽然实际控制权直到45年以后才存在
回 23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真正的悲剧是从西晋开始的,而西晋又是一个腐朽(真正的腐朽并非夸张)的政权,除了胡搞乱搞意外没其他本事,本质上就是豪强的终极版,稀里糊涂的内迁一大堆异族加之本身胡搞乱搞,西晋中央一完蛋,内部的这些被请进来的抢劫犯自然不甘寂寞,所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第一次大悲剧了开始了。经济发展本身必然会摧垮原有意识形态,而西晋是先天不良,结果是基础不牢上边胡闹,悲剧是必然的
而技术问题,真正克制游牧骑兵的至少要到机枪的出现,而完克之就是坦克了。近代以前的或者说火器不完善的时代和冷兵器时代,对付骑兵,就是以骑制骑。显然,中国大多数时候并不具备大规模高档次拥有骑兵的条件,所以就是鸡蛋壳式的防御,一损俱损,一点击破,全盘完蛋,越到国家政权完善的时代这点越明显。
Re:回 23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引用第27楼battleshiper于2011-12-10 22:07发表的 回 23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真正的悲剧是从西晋开始的,而西晋又是一个腐朽(真正的腐朽并非夸张)的政权,除了胡搞乱搞意外没其他本事,本质上就是豪强的终极版,稀里糊涂的内迁一大堆异族加之本身胡搞乱搞,西晋中央一完蛋,内部的这些被请进来的抢劫犯自然不甘寂寞,所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第一次大悲剧了开始了。
经济发展本身必然会摧垮原有意识形态,而西晋是先天不良,结果是基础不牢上边胡闹,悲剧是必然的
而技术问题,真正克制游牧骑兵的至少要到机枪的出现,而完克之就是坦克了。近代以前的或者说火器不完善的时代和冷兵器时代,对付骑兵,就是以骑制骑。显然,中国大多数时候并不具备大规模高档次拥有骑兵的条件,所以就是鸡蛋壳式的防御,一损俱损,一点击破,全盘完蛋,越到国家政权完善的时代这点越明显。 p_w_picpath/back.gif
封建农业国的根基在农业、农民和粮食生产
没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就无法维持足够人口,农耕政权无论谁当政都无法维持
西汉时代,司马迁的《史记》里,还有“蜀汉江陵千树橘’· ⋯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亚热带典型植物还广泛分布在山东陕西,说明这是时代农耕力量在三北区域还有足够的存在空间,这也就是西汉经济中心位置以及西汉有能力对抗匈奴的根本原因。
到了东汉末,事情就变化很大了,《瑞桔赋· 序,》 “ 魏武植朱于铜雀, 华实莫就”,亚热带植物柑橘以及无法在结果,甚至淮河在公元225年第一完全结冰。结论很简单,原有的经济中心气候条件以及无法维持原有的农业经济产出极其人口,政权控制线的退出只不过是最终结局而已。
南北朝,南京的覆舟山甚至建有冰房用于放置大体积冰块冷藏。问题是冰从哪来的呢,黄淮以北是北朝地盘, 当时也没制冰机,就可以推断整体气温情况。
回 28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所以说,历史上的很多传统的判断都很可疑。东汉和西晋的统治者真的弱智么?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大量的胡族迁入,可以说是无奈。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胡族南下的趋势难以阻挡,武力抵抗或镇压无效,只能把他们放入内地消化吸收。
明朝北边防御节节收缩,实际上也是和经济中心在南方,北方人口稀少,无力长期支持有力的军事存在有关,补给供应的花费太大,让南方人千里迢迢长期驻守苦寒的北边也不可行。既然以开国的百战之师解决蒙古势力的努力失败,那么后来采取收缩防御的方针可以说是必然的。
回 28楼(北回归线) 的帖子
同意,我之前说过,如果按版图论,中国的核心地区,比较稳定,只是因为环境原因会有小幅变化,总体上还是沙漠,高原,雨林,苦寒,大海这几个边,如果气候好,有意愿,就大点儿,反之就小点儿。 因为中国人善于幻想,俗称意淫,自以为天朝,看不上周边蛮荒之地回 29楼(alemanni) 的帖子
明代的原因和气候有关的几乎贯穿整个明朝,至少从14世纪中叶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进入一个寒冷期,气候由温润转向干旱,整个北边的农业环境急速恶化,原先卫所屯田已不能维持基本的粮食需要,不得不内撤至长城一线---大宁为代表。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因气候干旱,毛乌素沙地不断扩大,以至在长城北侧数十里地已不能耕种,全为沙漠所淹,长城就成为当时农牧的分界线,也起着挡沙南侵、保持长城以南农田的作用。而这种情况大约的延续到明末清初。悲剧啊
回 31楼(德迷小天王) 的帖子
至少明末不是这样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