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荀彧之死
这个事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版本,大体是荀彧忠于汉室,反对曹操封魏公,进而被曹操送了个空盒子,逼荀彧自杀。首先要说明,个人赞同一切有关这个版本的主流意见,诸如荀彧有自已的政治理想,和曹操最终走向了反目等等,个人都非常赞同,无比赞同,举双手赞同。
好,赞同完了,说说个人的看法。
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解析一下这个事件。
第一,荀彧的公开态度问题。
很多人认为,在曹操建封国之时,荀彧是公开表示反对的。电视剧新三国,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更显然,荀彧公然在朝堂上大喊,“无一骨节矣”,怒斥曹操封国。
然而据三国志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
本次事件,是这样的。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一班人,揣摩曹操此时的心理,要更进一步,让曹操进爵国公。但这件事得有个人牵头,那毫无疑问,就是荀彧。荀彧是曹操之下,万人之上,这事儿当然得由他出面。
董昭就去找了荀彧,而荀彧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表示“不宜如此”。
先不说荀彧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就说这次谈话。
关于这次谈话,志上用了这样几个字,“密以咨彧”。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秘密事件,在当时,知情人只有极少数而已。
整个过程,是一个秘密小型会议,荀彧的话也只是出荀彧口,入董昭耳,再转述给曹操。
荀彧并没有在公开场合反对过曹操封公。
再来看他的真实态度。
第二,荀彧关于曹操封公的真实态度。
有关于这个,可以有两点佐证。
头一个,就是很早说过的,荀彧的比喻。荀彧比曹操,一直是用晋文公,汉高祖之类的皇图霸业人物来比的,而不是姜子牙伊尹。儒家正统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曹操,于私,他对荀彧是“待如师臣”,当作老师一般的挚友。于公,他能让北方平定,比起那个任用奸佞,让天下茶毒的汉室不知强多少倍。
于公于私,他都没有反对曹操封公的理由。就像姜子牙不会为了商朝“正统”,而去反对周武称王一样。
次一个,荀攸的态度。
荀彧死后,荀攸成了带头人。封魏公这件事,就是由他带领群臣上表完成的。他也成为了魏国首任尚书令。
荀攸,是公开支持,并力主曹操封公的。
荀彧荀攸,都是以深沉的谋略和高尚的品德著称,在当时有极高的赞誉,以至于几百年后的裴松之,对于荀彧荀攸贾诩三人合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贾诩其智可以,但其德则不能与二令相比,这个分类有失恰当。
荀攸有如此高的评价,他是不会为了强权而去苟且而去如何的,他带头上表封曹操公爵,只会是他自己愿意。
而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对此肯定重大问题有过深刻交流,荀彧如果豁出命去反对,于公于私,荀攸也不会带头上这个表。
所以,个人认为,荀彧并没有反对曹操封公的意思。
那荀彧之前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拿出来,再结合前面有关曹操做法正确与否的问题,来重新看一下。
命题a:曹操的做法---为了平息政z风波,自我表扬,用更大的威势昭示天下,我曹操还镇的住。
命题b:荀彧的话---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再问次,曹操的做法对吗?
来看看曹操在此前,对类似事件的做法。
十年前,袁绍独霸河北,向曹操发动了挑衅。曹操怎么办的呢?把自己的大将军位置让出来,让给袁绍。自己担任了司空。
十年后,一个田银在河北反了,曹操立马自我疯狂表扬。
这两次的对比,这就好像这么一件事情。
十年前,十几家媒体报纸上开始大造论调,说曹操不会演戏。然后曹操笑了笑,不置可否,安心演戏。结果几年下来,票房奖牌双丰收,又创了一个自己的“双孟一德”时代。
十年后,一家八卦小报,有人说曹操不会演戏,曹操立马发疯,把十年来得的奖牌全搬出来,一个个指着说自己怎么得的,然后和那家小报作者对骂。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前者,那就是“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的样子,霸气一览无余,大于傲视天下之意。
后者,则是一副狂燥的样子。
而荀彧的话,说的就是这件事。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荀彧已经看了出来,此时曹操的狂燥心态。
真正强大的人,是有着强大的内心,而不是故作强大的外表。内心越强大,外表越会谦和退让。
十年前,他虽然势力弱,但才能足,心气高,精力强,对袁绍的挑衅,完全是举重若轻的态度。那时的曹操,是真正强大的。
而现在呢,曹操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赤壁又让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失败,周瑜之死让他永远没有雪耻的机会。孙权坐保的越来越得意,刘备跑到蜀地混的风生水起。自己心爱的儿子又死了,好不容易打败了关中联军,刚要高兴一下吧,河间又反了。
精力一天弱似一天,一统天下的目标却好似越来越远,再加上不顺心的事儿越来越多,现在的曹操,就是一个浮燥无比的心态。
所以才想出来这个时候封公这种招,来强作威风。
说白了,就是掩饰他内心的空虚,苍白,和无力。
因此,荀彧在秘密会议中,对董昭说了那番话,意思是让曹操稳下来心态,事情没做好以前,不要“破裤子先伸腿”,狂吹牛皮。守退让之实,爱人以德,少说,多做。
这就是荀彧不太赞成曹操这个时候封公的原因。
然而悲剧在于,一个空虚的人,往往更做出更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曹操在这个时候,看得的不是荀彧的想法,而是一个让他担心了许多年的问题。 这个问题,任何君主都会有。
怀疑。
而这个问题,对于素以多疑著称的曹操来讲,尤甚。
更何况,荀彧,似乎十分有值得怀疑的“理由”。
莫测高深的荀彧。
第一,荀彧的权力。
荀彧,守尚书令。曹操虽然“录尚书事”,但常年征战在外,真正的国家行政工作,是由荀彧完成的,也就是所说的“居中持重十数年”。
前面说过尚书台的权力,现在,可以更进一步的结合这个,来看一下荀彧的实际权力。
尚书台由汉武帝始置,汉光武帝刘秀又大大加重了其权力,办公地点在宫禁内,被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以来,三公被架空,而尚书台,就是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国务院。
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尚书仆射一人,相当于副总理。
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相当于国务委员。
二千石曹尚书:六百石,主辞讼罪法诸事,类似后来的刑部
三公曹尚书:六百石,主岁尽集课州郡,类似后来的户部
吏曹尚书:六百石,主选举,类似后来的吏部
民曹尚书:六百石,主缮治功作诸事,类似后来的工部
南客曹尚书:六百石,主接待南方外国及少数民族
北客曹尚书:六百石,主接待北方外国及少数民族
尚书台,后来演化为唐代的“尚书省”,分设的六部,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制度之一。
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尚书台里的“二千石曹”,主管司法,演化为后来的刑部。而原主管刑法的“廷尉”,则演化为“大理寺”,明清以后成为司法复核机构。后世的“三法会审”,就是由大理寺、御史、刑部三部长官三司会审。
荀彧,就是这一整套行政体系里的老大。
曹操常年在外打仗,一切日常行政都由荀彧完成,可想而知,荀彧的权力有多么大。这儿发个灾那儿拨个款,都得荀彧出面,老百姓看脸儿,荀彧比曹操熟。
第二,荀彧的人脉。
社会,是一张大网,一张由各种人际关系交织而成的大网。
而官场,则更是一张有着严密体系的精密大网。
这个场上,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人脉。三公为什么能被架空?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条人脉,手底下没自己的人,光杆司令一个,说话管个屁用。
荀彧则不同了。
荀彧传载有明文:“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除了戏志才郭嘉因病早死之外,其他个个都是正部级以上干部,日后的托孤大臣就有两个(陈群,司马懿)。
这是有记载的高级干部,尚且有这么多。那没记载的呢?荀彧手经办的厅级以上干部,那就是不胜枚举了。
荀彧的人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门生故吏遍天下”。
第三,荀彧的人望。
人望,就是在贵族世族及百姓中的评价。
而荀彧的评价,则是高到一个近乎无以复加的程度。
看看当时人的话。
何颙:“王佐才也。”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钟繇: 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三个正国家级的干部,陈群司马懿钟繇,对他的评价都是高到极致,司马懿是把他当“圣贤”来看的,钟繇是觉得自己压根儿和荀彧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第四,荀彧的“通天之能”
所谓“通天”,就是指和汉帝的关系。
来看这样一段记载。
太祖表曰:“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彧乃受。
字很密,你也不用全看,我帮着划一下重点句
“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
“太祖与彧书曰”
“彧乃受。”
这些话,表面上看,是荀彧本着谦让之德,不领高爵。但透过这些,应该还可以读出一个背后的东西。
荀彧,能扣曹操的奏折。
要曹操亲自说明情况之后,荀彧才给他上了。
这就可以说明,荀彧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汉室,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子,而在这里,荀彧有着比曹操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一次。
“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但凡多疑一点的话,就可以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他本着谦让,扣我折子。要是哪天他本着别的什么目的,扣我折子呢?
第五,曹操的一次惊吓。 未完待续 已阅 野有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議 OLD 请继续 太长了,看了前两句。。。在封建社会作为君主心腹却公然对君主不满甚至反对那肯定没啥好结果 一字一句看完。好文。
期待更新。 貌似是马亲王的文章?
祥瑞御免 家宅平安 写得太长,我就评价一句,中国需要这种认死理不识时务的读书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