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南京男人比女人多多了(组图)
2013-05-03 05:52:04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E/2E34A44D357CB00EEF50165D8FFAC36E.jpg
袁隆平户籍卡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F/4FC4F8A4C51B6DFE72A6CA3FCA93186E.jpg马超俊户籍卡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近日,由南京市档案馆编辑,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付梓的《民国珍档·民国名人户籍》正式出版。该书是对南京市档案馆保管的150万张民国户籍卡的集中展示。书中不仅“淘”出了一百多位南京名人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档案工作者还力图通过史料,还原民国时期的人口调查运动及人口状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南京市民的生活风貌。
通讯员 梅正亮 扬子晚报记者 朱威
解放前,南京经历多次户口调查
1928年:8000多位调查员一日内完成户口调查
从1927年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6日命名为“特别市”)一直到解放前,南京经历了多次户口调查。最早的一次发生在1928年,全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首都户口调查运动”。
记者从1928年发行的《申报》中看到,这次的户口调查运动,目的主要是“维持首都公安”,政治性较强。筹办机构是南京特别市的“社会调查处”。除了事前“挨户分送传单,并用汽车进行分组演讲,使民众了解意义”之外,还出动了“市府各局职员,全市巡警,市立学校师生,军官团团员,陆军学校学生等”一共八千余人,一日内完成,声势十分浩大。不过,调查的具体方法,报纸中只有“仿欧美各大都市”的记载,其他内容如今都已不得而知了。
抗战期间:户籍调查由日伪当局进行
抗战开始不久,南京即告沦陷。国民政府尽管在期间颁布了《暂居户口登记办法》、《人口迁移登记办法》、《户籍法》等法律法规,但它们的实施并不在南京开展。沦陷八年中,户籍调查主要由日伪当局进行。
1945年:挨家挨户发放民国“身份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复原、接受和整顿的工作,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也随即开展。最初的调查由“首都警察厅”接掌。因为国民身份证的发放工作也由首都警察厅负责处理,所以在发放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对国民户籍的简单统计。1947年,南京民政局成立,户籍工作归位于民政局。其后的两年,民政局会同首都警察厅,连续开展了“户口总清查”(1947)与“户口总复查”(1948)的工作。
《民国名人档案》中有记载,1945年时,国民身份证又叫“口卡”,调查中,户籍员需要挨家挨户分送。此外,还有一种“户卡”,类似于现在的户口本。“户卡中除了家庭外,有一部分是以工作单位或者军队编制为户,户主就是上司或领导,类似于现在的集体户口。” 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身份证”上需要填写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籍贯、教育程度等,另须交一张“相片”,没照片的话,则要在特征栏内注明“左撇子、麻子脸”等,此外还要标注双手指纹“斗”和“箕”:10个格子代表10根手指,斗就画,箕就画。如果因为贫困办不了“口卡”,经核实后还可以“免费”办理。
60多年,南京男女比例终于正常
解放前夕南京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47至1948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对南京市人口状况、家庭状况描摹得最为清晰。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1948年的南京,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南京当时的总人口为1333891人,其中男性750138人,女性只有583753人,性别比达到了129:100!“主要因为当时在南京任职的官员和谋生的异乡人都是独自生活的男性,大多数人没有带家眷。”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阅了南京《2012统计年鉴》,对解放前的男女性别比和现在的男女性别比进行了一番对比。2011年年末南京户籍人口总数为636.36万人,其中男性为320.90万人,女性为315.46万人,性别比仅为101.73:100。经过六十多年的变迁,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已得到扭转。
1948年南京还有35万多人是文盲
此外,记者还观察了调查数据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至1948年2月,六岁以上的南京市民共1009051人,其中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就有357655人,占到了三分之一多,而传统教育的私塾教育也占到10%左右。人口的教育程度绝大部分集中在“小学程度”,人数为32.7万多人。
如今,在《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记者注意到,全市常住人口为800多万人,文盲有211180人,文盲率仅为2.64%。另外,人口受教育程度以百万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高等教育程度和初中程度,人数均突破了两百万大关。
揭秘名人户籍卡
《民国名人户籍》对周恩来、宋美龄、吴良镛、杨廷宝等众多“大腕儿”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等做了详细记载,但记者仍旧发现了一些目前仍被渐渐遗忘的名人故事。
广东人马超俊三任“南京市长”
提起马超俊这个名字,很多人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民国历史上,他却功不可没。他是担任南京市长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任职期间,南京市政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1935年5月10日登记的户籍卡上,记者注意到,马超俊出生在1885年的广东台山,当时的职务已经是“市长”,教育程度则是“留学”。
记者查阅档案馆资料后发现,马超俊1905年曾赴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留学,其间加入同盟会。1932年,出任南京市市长。1934年,当选国民政府委员,1935年又再度出任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抗战结束后,马超俊三度出任南京市长。关于马超俊的“轶事”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炸汪精卫坟墓一事。1946年1月15日夜,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会议厅里,马超俊参加了由何应钦主持的秘密会议,要炸毁汪精卫坟墓。何应钦说:“大汉奸汪精卫的坟墓居然葬在梅花山,和孙总理的坟墓并列,这太不成样”。21日夜,梅花山戒严,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禁绝来往。炸墓行动由74军51师工兵营负责,使用了150吨“TNT”炸药,其后坟地连夜平整,而棺材和尸体则被运送到清凉山火葬场焚化。
袁隆平家当年曾住在梅园新村49号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知道他是江西人,实际上他曾有一段时间在南京学习生活过。在民国户籍档案中,工作人员发现了袁隆平一家的户籍资料。据《民国名人户籍》披露,1948年2月25日袁家曾登记户籍卡,户主为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当时41岁,工作单位是侨委会行政科长。袁家的住址是梅园新村49号。当时的袁隆平还是一个19岁的青年,正在上中学。在家中,袁隆平是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弟。
链接>>>
记者从南京市档案馆获悉,这些民国户籍卡片经过多年的清理、扫描工作,目前已经逐步向社会开放,提供查阅。如果你有亲人1945年-1949年在南京居住生活,那么,只要带上身份证,你就可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阅他们当年的户籍卡片了。
作者:梅正亮 朱威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