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文盲觉得这篇文章说的蛮有道理,大师们帮忙给鉴定下。。
转自周彦武:城镇化是一个工业经济发展的自然而然的产物,不是凭政府一己之力能够打造的,强扭的瓜不甜,不仅不甜,根本也就长不成。城镇化的驱动力源(600405,股吧)自农村或农业用地区域内部,农民主动寻求城镇化,而非源自外部例如政府的强力驱动或强制驱动。农民不是傻子,和所有人一样,农民也渴望财富,将农业用地(包括宅基地)变为工业用地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以此为拉动,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有一个前提就是工业抑或者说制造业用地有巨大的需求缺口,制造业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有充足的青壮年劳力做产业工业,这样农业用地变为制造业用地后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拉动经济。
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长三角和浙江出现了快速的城镇化现象,因为出口经济强劲发展,对工业用地需求旺盛,不用国家驱动,农民很愿意把农业用地转换为工业用地,中间蕴藏着丰厚的利润,最典型例子就是东莞和顺德,几乎所有的农业用地都转换为工业用地,农民成为地主,每年的巨额分红使农民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富足很多的日子,羡煞城里人。顺德拥有中国最大的空调制造业基地,有些小村的人均分红超过百万。同时,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内陆省份的大量青壮年来到沿海地区打工,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产业工人,也为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贡献了最主要的力量。
单纯的无内需而依靠出口的经济强劲发展不可能持续,持续的贸易顺差必然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甚至战争,乾隆时期中国人用茶叶、瓷器耗干欧洲国家从南美挖掘的白银,却从不进口欧洲产品,欧洲国家才想到鸦片贸易平衡贸易,最终导致战争。 中国如果还能够新增1亿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也有与之对应的适龄劳动力,那么政府无需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再来一次城镇化,如果没有这么多就业岗位,也没有这么多适龄劳动力,即使投入100万亿,城镇化也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为什么政府是尽浑身解数,资金都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那里空转?总理一月三次强调盘活存量贷款,6月份还是有70%的新增贷款是短期票据?原因很简单,杀头生意有人做,赔钱生意没人做,资本是追求最高利润的,那里回报高就流向那里,实体经济如果回报高,自然会吸引资金流入,从资金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也可以看得出,实体经济利润极其微薄,根本吸引不到资金进入。
实体经济利润微薄的原因一是普通百姓收入微薄,除了房租房贷吃饭外,几乎剩不了多少,这就决定他们购买商品时,价格是决定因素,价格战激烈,利润自然就低。奢侈品为什么利润高,因为奢侈品的消费品都是类似郭美美这样存款51亿的人,买东西就是为了炫耀,东西便宜它还不要。二是税负沉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房租每年都涨。三是人民币升值,利润每天都在下降。四是工业基础差,科研体制行政化,大学行政化,培养不出良好的科研人才,偶尔有一个,也留学美国不回来了,这就注定中国的制造业只能在低端徘徊,只能打价格战。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制造轿车座椅,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量产轿车自动变速器,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生产汽车线束,没有一家LED企业能够生产白光LED磊晶,不管中外合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木有,没有一家企业拥有3G通讯底层协议栈专利,不管中外合资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没有,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制造最高附加值的Drillship,不管中外合资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没有。我可以给你列一万个领域都是如此,假如你有耐心看得话(一个收费100美刀,只收现金,不要票据,现在都木人贴现了)。即便是在合资企业当中,中资也就充当投资人的角色,经营、采购和技术都在外方手中,中方只是捞点分红罢了。
即便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面临利润下滑的局面,高房价导致中国员工的工资成本每年都上升,上海和北京的研发人员工资已经高过台北,而提供的价值远不及台北人的一半。看看地球上最伟大的企业台积电就知道。外资纷纷撤离中国是大势所趋,中国不是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成本超出了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企业只得转移到东盟,某些产品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低于在中国生产,如苹果mac的最后组装工序就流回美国本土,还有Google的手机,也打算在美国生产,以前都是在天津和杭州生产。
中国的实体经济不仅无法提供新增工业岗位,相反,就业岗位正在随外资迁走而流失。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最少要解决5000万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而最致命的是这5000万农民大多是老幼妇孺,不是适龄劳动力。你回农村看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适龄劳动力都出外打工了,只剩下老幼妇孺,他们本来可以依靠土地勉强维持生存,新型城镇化把他们都赶上楼,他们又靠什么为生?除了种地,他们别的技艺都没有,建筑工地也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有人会说,把制造业都迁回内地嘛,那沿海的制造业呢?沿海岂不要反城镇化了。
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就连官方都承认就业压力前所未有,你还大声嚷嚷着新型城镇化,再把最少5000万农民推向就业市场,你这跟自杀有区别吗?
所谓的新型城镇化还需要天量资金,有人说40万亿,上一届政府搞的4万亿都已经留下了一堆问题,也让房价坐上了神十,涨到了天上。即使只有十分之一,4万亿,恐怕也难了。6月份为什么央行痛下杀手用收紧流动性整顿商业银行?原因很简单,商业银行嗅到了大规模放贷的前兆,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审批权下放。两者加在一起最少10万亿的贷款要发放,中国今天的固定息差是银行最主要利润来源,谁放贷越多,谁的利润就越高。
商业银行们纷纷布局,提前占位,6月贷款发放不是近乎疯狂,是绝对癫狂。6月前10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一万亿,而整个5月的新增贷款仅6674亿,这么快的增加历史上没有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4家主要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这10天增加的贷款比其6月的限额还多(其中邮储多1000多亿,中信多500多亿,民生、平安多300多亿)。6月前十天全国银行新增贷款中70%以上是票据,部分银行票据占比之高尤其需要关注(恒丰98%,浦发94%,光大79%),这不仅不可持续,还潜在风险,而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这被各方认为是信贷空转,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的政策不是没有落到实处,是根本就没有做。
央行察觉商业银行的疯狂后,立刻痛下杀手,收紧流动性,shibor也做神十上了天,央行如果连续一个月收紧流动性,极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即使有20万亿存款准备金恐怕也无能为力。恐慌一旦蔓延,威力绝对惊人。最终央行不得不放水
不过城镇化呢?最少也得10万亿,那么央行该怎么做,再收紧流动性?那不就等于要了新型城镇化的老命?如果放手不管,风险有多大?1个月新增5万亿贷款,全地球都要惊诧了,难道中国人疯了? 新型城镇化还是夭折了比较好。
LZ辛苦了、不过字看的眼晕。{:soso_e113:} 看完前三段,门外汉胡扯,纳大师可以不理这篇文章了。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6 11:21
看完前三段,门外汉胡扯,纳大师可以不理这篇文章了。
自曝帝为什么这么说?我也是半文盲一个… 德迷forever 发表于 2013-6-26 18:16
自曝帝为什么这么说?我也是半文盲一个…
因为城镇化就是要国家推动的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6 21:24
因为城镇化就是要国家推动的
国家连续几十年推动廉政建设,成功了么? 整个改革开放都是政府主导,受益最大的也同样是政府,城镇化下的城市贫民、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是这个社会改革的牺牲品。
所以,洗洗睡吧,明天还得上班 槽点太多,懒得吐,上面自曝帝说的是其中之一 没有什么定义说城镇化是一定要国家推动的,城市化(城镇化)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人的群居性特点,抵御自然界“风险”和贸易发展等等的需要促成了城市化的形成,古希腊雅典城邦就是明证。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6 21:24
因为城镇化就是要国家推动的
城镇化是国家推动的??你看党内资料看多了吧。。。
西欧近代哪个国家的城镇化是政府推动的? 实在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说起,吐槽点太多
简单说几个
1、中国的城镇化,是制度的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制度,如户籍限制,土地流转限制等等,这个当然只能是政府来干了
2、由于是制度的改革,所以就业的问题就不是现在的问题,给那些农民工上户口就是了,先把人口自由流动的市场化制度建立起来,这是第一步
3、城镇化不是搞基建,这样什么40万亿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改革的反动派确实在拼命把城镇化解读成过去的城市化,四处建鬼城,但改革的推动者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6-27 13:57
实在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说起,吐槽点太多
简单说几个
1、中国的城镇化,是制度的改革,消除影响城镇化进程 ...
户籍限制确实该消除,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喜欢农村户口胜于城市户口了吧?
另外,改革推动者如何想除了他自己和肚子里的蛔虫能知道外,你怎么能知道的?
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现实当中不断在建鬼城而已 威悉河雄鹰 发表于 2013-6-27 13:41
城镇化是国家推动的??你看党内资料看多了吧。。。
西欧近代哪个国家的城镇化是政府推动的?
我听听你的党外资料在线等 greatpeter 发表于 2013-6-27 11:40
没有什么定义说城镇化是一定要国家推动的,城市化(城镇化)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人的群居性特点 ...
这根本就不是定义问题 知道羊吃人是咋回事么 呵呵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7 14:42
我听听你的党外资料在线等
我只知道当代西方国家城镇化大都是自发进行的
我在线等你的城镇化都是要国家推动的在其他国家论据 威悉河雄鹰 发表于 2013-6-27 14:41
户籍限制确实该消除,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喜欢农村户口胜于城市户口了吧?
另外,改革推动者如何想除了他 ...
西方社会的制度演进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国的制度演进,是先有了计划经济,再从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
路线肯定不一样,无所谓对错
最近银行流动性的问题,就是改革的一次交锋,克强作为北大经济学的博士生,肯定比个办公室的笔杆子值得期待,看看再说吧 本帖最后由 Gallent 于 2013-6-27 15:38 编辑
威悉河雄鹰 发表于 2013-6-27 14:44
我只知道当代西方国家城镇化大都是自发进行的
我在线等你的城镇化都是要国家推动的在其他国家论据
你如果好好请教我自然会好好说 你一上来就这个语气 不知道有何意义? 党内外的资料我看的都比你多像你这种把共产党的东西一概否定的 恰恰说明你看得少
什么是城镇化 说白了人口向城镇、工业(后加第三产业)流动 可人口为什么要往这些地方流动? 以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人们既不会感受到明显的贫富差距刺激 也难以抛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使人口改变生活领域和生产部类的直接原因只有两个 一个是穷得没法活了 一个是面前出现了一条相对容易实现的富裕道路
你讲西方国家城镇化是自发的 这是一种公知中一度兴盛的论调 反映了典型的幼稚病 如果西方国家的经济维持在17世纪的状态 没有“外部力量”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干预 西方哪来现在的城镇化率? 如果说你所谓的西方国家单指美国 那倒还有些许的道理 美国的例子略复杂 以后有空再讲
英国羊吃人听过吧?羊为什么吃人? 因为羊的利润高 要草地不要耕地 凭什么羊可以把人挤走? 因为地权属于贵族 当人民群众向新建立的政府投诉时 政府给出的裁定是必须按照土地租佃的合同办事 也就是地主有权圈占土地并赶走农民 于是农民不得不开始流亡 其中一大部分进入城市 成为了最早的城市无产者 同时 城镇中兴起的作坊正好需要大量的新劳动力 于是城镇化逐渐走上了高速轨道 这个过程中 “外部动力”实际是新贵族 而政府以其“维护产权”扮演了客观上的“协助者”
德国工业化的支柱是铁路和重工业,出发点是税款和打仗,1848年后德国各邦不约而同开始搞这两项,不惜为参与修建铁路的企业补贴10-20%的分红,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主本身就是贵族的亲信僚属,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居于欧洲中部的地理优势和火车的出现使其外贸发展赢得了机遇,而外贸又给贵族带来了巨大的税收。铁路建设带动了煤炭、钢铁,再加上军工的需要,整个重工业体系也发展起来了。
但是德国人缺乏原始资本积累,企业单靠自己很难融资,所以在19世纪中叶,各个邦国出资建立了最早的一批银行,与日本一样,主要是国家资本、主动为本土企业融资。
德国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方法与英国“异曲同工”,即农村人口的贫困加剧。在19世纪中叶,各邦国为防止革命,力主引入了出现在英国的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获得更多的作物来供养军队,但意外的结果是先进生产技术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也使得德国农民在1850年代的生活水平显著下降。注意,引进农业技术的并非农民自身,而是王公贵族,因为农民没那个钱。
德国城乡距离不算太远,使得剩余劳动力进城更为容易,满足了新兴工业对劳动力的需要。
中国相比这两个国家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中国没有英国那种土地所有制,所以是政府扮演了英国贵族的“外部推动力”角色,把农民赶出土地。这个“赶”,起初是让农民穷得没法活,后来就变成城镇扩张征地拆迁等。这是中国城镇化的客观现实。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农业技术和农业投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且自发的难度更大,不得不由政府来推动;第三中国城乡距离遥远,城乡地理间隔、制度间隔大,没有强大的推动力,乡转城会更加缓慢。
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当简单的假设,如果完全让中国的经济维持在1957年的状态,然后任其发展,会产生什么结果?
城镇化率将会大大取决于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直到技术自发地提高到80年代的水平,大量劳动力再也无法在农村谋生了,那时城镇工业部类才能获得较多的劳动力。这可能导致到今天中国的农村人口仍占人口的六七成。由于农民各家各户的土地有限,他们更新技术的动机非常小。
那么如果改变土地所有制是否可以呢?这就到了另一个问题了。我认为在中国执行土地私有制是不行的。如果真的执行私有制了,城镇化率肯定比另一种“自发状态”提高得快些。
我希望你不要简单把中国的城镇化理解为政府圈地,而欧洲国家就是自发流动,早期城镇化的推动者都是社会权势阶层,理由在本帖第二段已述。作为“人口”的农民大多被动跟随社会发展状况流动,而且有流动的惰性。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7 15:27
你如果好好请教我自然会好好说 你一上来就这个语气 不知道有何意义? 党内外的资料我看的都比你 ...
那你怎么解释广泛存在的,农民工放着家里的地不种,进城来打工的现象?
农民好像也不懒啊 第六天魔王 发表于 2013-6-27 15:35
那你怎么解释广泛存在的,农民工放着家里的地不种,进城来打工的现象?
农民好像也不懒啊
这是因为:
1. 全国农业技术在政府推动下大幅提升,使得粮食总产量能够满足需求,这样进城的农民也不会感受到买粮的价格压力。
反过来假设,如果由于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不足,粮价比现在提高一倍,大量农民就会宁愿自给自足一部分粮食,来减少家庭开支,这就反过来增加了农村人口数量。
2. 2005年免除了农业税,使得土地承包但不种植的成本接近于0。
3. 中国的粮价过去太低,导致农民种粮几乎只能维持生存,不得不进城务工。进城务工付出的劳动不比务农少,但收益大得多。 Gallent 发表于 2013-6-27 15:41
这是因为:
1. 全国农业技术在政府推动下大幅提升,使得粮食总产量能够满足需求,这样进城的农民也不会 ...
这就没问题了。补充一个观点,城镇化的推动者不是权贵,而是市场。农业的低下生产率,以及流动环节的低效率,使得农民真实收入低下,他们发现,在城镇工作赚的比务农要多得多,就自发的完成了生产力的转移,政府没有没收他们的生产资料,是市场让他们变得极度贫穷,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进城务工的选择。
接下来的故事,本应是,种地的人少了,更少的人拿到更多的土地,他们就像你说的那样,有了机械化生产的动力,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进城的人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自己也享受了更高了收入,拿高收入吃着老乡用机械生产的低成本的粮食,和谐社会乃成。
现有的制度这时候就出问题了,种地的人少了,但土地不能流转,荒废或低效率的在同乡间转包,生产率没上去,进城的人呢,无户口,享受不到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福利,他的未来还只能是回去接着种地,生产资料不能丢,这就出现了假城镇化,也出现了雄鹰说的“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值钱”的怪现象。新型城镇化,就是对制度的革新。
你的经济学观点是马克思那一套,试问圈地运动下,为何羊比粮食贵,为何城市作坊(工业)出现并有更高的收入?合理的解释就是,圈地运动范围有限,没有摧毁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依旧很高,农民面临两个选择,留下来养羊,或者进城,这个有点结构性失业的意思。范围有限那也就不谈不上城镇化的推动力。
那么城镇为啥会出现呢,大体就是,城镇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的交易效率,人们进行交易不需要跑到田间地头,找个中间市场就行了,中间市场就是城镇,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几个城镇形成一个城市,城市又分一二三线,还有国际大都市,等等。马克思对圈地运动的解读,显然是无法解释城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