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男子寻百余座碉堡 系抗战拱卫“首都”遗存
2013年07月28日 11:11:35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3
原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11n.jpg 下关长江边的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21n.jpg 雨花台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31n.jpg 岔路口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41n.jpg 孙军在聚宝山碉堡前留影。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51n.jpg 邵家山异形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61n.jpg 双拜巷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71n.jpg 植物园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81n.jpg 明孝陵东入口碉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28/125077382_91n.jpg 板桥碉堡 近日,南京有一位“碉堡哥”在网间走红,他雷打不动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发布一组“南京碉堡考察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其新近发现的碉堡。4个月时间,他在南京城内外找到了100多座碉堡。
借由“碉堡哥”的一张张照片,那些遍布在野外的无人问津的碉堡串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倍感唏嘘的南京碉堡图。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表示,这些碉堡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军人为了保卫当时中国的首都而留下的战争遗存,非常值得今人关注。
实习生 杨羚 吴佳慧 扬子晚报记者 谷岳飞
“碉堡了”!
他一个人找出100多座碉堡
孙军很喜欢“碉堡哥”这个外号。他1980年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特别喜好南京的本土文化。今年3月起,他开始有意识专门寻找南京现存的碉堡,并拍摄记录,“就想弄清南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碉堡”。
孙军介绍,因为上班相对自由,他每周都会花3到4天的时间外出探寻碉堡。最初是以紫金山为中心寻找,然后由市区向郊区的方法拓展。线索除了自己打听外,因为不断在网上发碉堡图,也会有各地的网友向其提供。
从3月份到现在,大多数的时候,孙军单枪匹马探寻了南京的梅花山、紫金山、雨花台、汤山等20多个地方,发现了100多座碉堡。“每新发现一座,都感觉特别爽,找着找着就停不下来了”,孙军说。
南京现存碉堡最多的还是在紫金山。“这估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碉堡群了”,孙军介绍,他在紫金山上下找到了67座碉堡。
对照南京地图,孙军所找到的100多座碉堡分布也很有特点,主要是三大块。一个是紫金山及其周边山体一带,这是南京的制高点;一个是城东南方向,主要是汤山、淳化、雨花台一带;第三个碉堡较为密集的是长江沿线,主要分布在沿江、狮子山、老虎山等地。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对南京的碉堡也是情有独钟。2005年,他作为项目带头人,曾经主导过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碉堡是其团队普查的对象之一。
贺云翱介绍,南京现存的碉堡都是在二战前夕建成,目的是为了拱卫当时中国的首都,因而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军事等角度,这些碉堡都有其较大的现实价值,值得今人好好保护。
根据资料显示,南京保卫战前夕,南京应该有1700多座碉堡,但贺云翱团队2005年的调查,当时南京保留下来的碉堡只有200座不到。而随着城市的变迁以及修路等原因,一些碉堡不断被拆,因而8年之后,孙军一人能找到100多座碉堡实属不易。
有何讲究?
圆形为主,钢筋得有2厘米粗
孙军介绍,他发现的碉堡基本上都建在高地,这个好理解,“占据制高点”;而从外形上,这些碉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方形,但大部分都是圆形。后来有人告知,圆形的碉堡居多,这可能是这种碉堡没有死角,防守面更广,而且碉堡外墙没有棱角,子弹射上去不会产生跳弹。
但在邵家山上,孙军还是发现一座异形碉堡,碉堡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圆堡,周遭有3个射击孔,但其上还建有一个三角椎体,外形上特别奇怪。椎体两侧开有两个小孔,他推测这个奇怪的椎体可能是作为瞭望观察用的。为了搞清这个碉堡的由来,孙军专门请教过不少专家,但对方均称这种类型的碉堡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据孙军介绍,这些碉堡的外围直径大约都在5米左右,内径在3米左右,碉堡的厚度在60厘米至80厘米,小的可容纳六七人,大的可容纳十来个人。四周是射击孔,一般是3个,最多他发现有5个的。射击孔里小外大,呈喇叭状,如此设计既能保护自己,射出的子弹又能覆盖最大的面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碉堡的坚固程度。虽然都是钢筋水泥,但即使这么多年过去,孙军介绍,今人用一般铁镐还是很难奈何它们。相关资料显示,南京保卫战前夕,建造这些工事时的要求:主要部分要用20毫米粗的钢筋,从顶到底连成一体,以减少大口径炮弹的震荡力;如果地形过高,基础下方有受炮击危险时,要加筑1米厚的块石基础掩护墙。
在碉堡的内部一般都较为简单,除了一些重机枪工事中,在射击室内还会建有专门供冷却机枪用的蓄水池。
贺云翱介绍,将南京现存的碉堡连起来,几乎就相当于南京保卫战时南京的城防图,从碉堡的分布密度上,即可看出当时中国军人拱卫南京的防守重心,基本上就是3个方向,南京城的东部、南部以及长江沿线。事实上,日军后来进攻南京主要也是从这几个方向。
亟待保护!
大部分碉堡身处野外无人问津
一路寻找碉堡,每找到一处,孙军都会兴奋得第一时间向网友汇报。他的“据点”是西祠胡同“南京城市记忆”版,这个论坛汇聚了众多南京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而随着找到的碉堡越来越多,孙军渐入痴迷。
4月30日,孙军早上7点钟出发,目标是汤山,一直到晚上才回来,在荒郊野外,都是步行寻找碉堡,因为没有具体的地址,所以一路打听,每找到一个碉堡都像找到宝藏一样快乐。孙军向记者介绍他的“寻碉堡日记”。
他说,寻找碉堡的过程充满刺激,“因为你无法想象,说不定偶然在路边就可以直接看到一座,但有时候你在山里转了好几天,都有可能一无所获。”
6月13日,他骑自行车去淳化找碉堡,当时有人告知当地有4座碉堡,然而在实地一番探寻下来,一下子发现了8座碉堡,那种感觉真是“喜出望外”。
但孙军的寻碉堡之旅也有很多遗憾。他介绍,最大的遗憾是当他循着线索找过去后,才发现有的碉堡已经被夷为平地,有的或者剩下半边残垣断壁,有的甚至被流浪人群当做栖息地,“看到这些情形时,坦白讲心里会很不舒服”。
孙军介绍,在他找到的100多座碉堡中,绝大部分碉堡都是身处荒郊野外之中、无人问津。因此,他建议政府应该加以保护,这毕竟是南京保卫战时的珍贵遗存。
其实,贺云翱教授一直呼吁将民国碉堡列入保护名录。或许因为是历史专业的原因,这位知名教授对南京现存碉堡的感情显得更为浓烈,2005年调查时,他曾多次实地寻访碉堡。其印象最为深刻的碉堡有两处,一是在汤山,一是在紫金山。
在汤山,当地百姓告诉贺教授,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围绕那些碉堡,中日双方激战。据说,有位排长事先挑了几箩筐的子弹守在碉堡内,最后战至弹尽粮绝,壮烈殉国。如同这位排长一样,很多中国军人都是死守碉堡,打尽最后一颗子弹。
这样的故事让那些水泥构筑的碉堡变得不再那么冰冷。贺云翱教授很有感触地对扬子晚报记者说:“站在碉堡外面,你似乎能感受到枪声在响,有种悲壮之感;而走进去,碉堡内潮湿阴暗,你能找到抵抗的痕迹,中国的军人显然尽力过……”
“历史还是应该记住它们!” 贺云翱教授说。
赞下这小伙! 真怀疑有时候政府有关文物保护部门都在干什么,赶紧保护一下吧,虽然是国民党做的,但起码代表了抗日精神的东西。
到现在连个南京大屠杀死亡名册都搞不出来,服了。 当年爬紫金山的时候好像也见到过碉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