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us 发表于 2013-8-13 19:55:35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菩萨兵》

菩萨兵

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我去找找他们吧。”那位翻译对朱司令说。
  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了山,过了大半天才回来。他对朱德同志说:“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看到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时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分割线

这篇是苏教版教科书的课文。课文中描述的情况,可能的确是事实。但是,这只是局部的情况,更多的情况下,红军和藏民之间,在当时,不可能迅速消除敌意。红军整支军队和藏民的关系,总体上看,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吴法宪回忆录》中提到,当时拿藏民的东西,留银元、欠条的不是没有,有,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也只能拿了就走了。再说那种时候写个欠条,也基本和白拿是一样。
更多的情况下是冲突,藏民在山上打冷枪,劫杀掉队的战士伤员等。而红军当时也是极端饥饿,特别是在过草地前,因为中央的分裂,在原地停留了很久。基本把当地都吃空了。他们连藏民在寺庙里供奉的用面粉做的菩萨像都吃光了。
更夸张的是,吴法宪所在的一师三团(团长黄永胜),外围警戒的八连夜间曾被数百藏民手持大刀杀得很惨,死了五十多,几乎被杀光。这个事情,在黄永胜之子写的《军人永胜》中也有过描述。另外红军有多位团级以上干部遇袭身亡。彭明治曾反击藏民,自身伤亡十几人,藏民恐怕死伤是这个的几倍了。

Rufus 发表于 2013-8-13 20:00:31

列举这个例子,是说明教材中在史料选择上的特点。
历史本身不会说话,历史档案和记录,必须经过后世历史学家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
然而人都是有立场的,在编织这个历史图景的时候,是会为了自己的立场服务而选择裁剪史料的。最拙劣的手法,是直接篡改记录。稍微高明一些的,就是目前的教科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以点代面,选择性地使用史料,不利的史料就完全不提了。
这只是一篇语文课文,但99%的人,今后不会对红军和藏民关系的问题有兴趣,想去详细了解。而这样一篇课文,却很可能会长久地保留在这99%的人的记忆中,从而形成了固定的历史记忆。

dongkun686 发表于 2013-8-13 20:15:21

历史的真相恐怕永远都无法还原了。

安联の雨 发表于 2013-8-13 20:56:41

苏教版的课文? 当年我上小学好像没有。。。。。

McBasti 发表于 2013-8-13 20:59:01

我们那时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叫做《语文·思想品德》

锥子 发表于 2013-8-13 21:48:52

长征的时候对藏区的伤害不算很大,一来当时的红军是穷寇,军纪到那个程度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二者当时只是路过,双方只是冲突,没真正翻脸。

藏区最大的悲剧发生在土改的时候,因为当时的政府不提倡宗教信仰,而藏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根深蒂固,以致爆发过大规模的冲突,甚至连空军都出动了,有数个藏传佛教的寺庙遭到轰炸。

后来文革期间,藏传佛教庙宇损毁的更厉害,也爆发过一些冲突。

smzjh 发表于 2013-8-13 23:53:22

aligxp 发表于 2013-8-14 02:11:16

我觉得小学课本让小朋友看看这些正面宣传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太负面,反而对小朋友有副作用。等小朋友长大了,自然会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用担心。

Rufus 发表于 2013-8-14 03:07:21

aligxp 发表于 2013-8-14 02:11
我觉得小学课本让小朋友看看这些正面宣传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太负面,反而对小朋友有副作用。等小朋友 ...

这个我同意。但是我觉得,最好要选取没有争议和问题的点来做。不然的话,绝对会适得其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菩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