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没有放弃抵抗(组图)
2014-01-24 13:51:16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9/9C/9C96543AF56F0683834A5A6AB0E104B0.jpg
南京沦陷后,守卫南京中山门外碉堡的日军(资料图片)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C/C0/C0ED6DA7A670D63038706852355EB0DA.jpg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变成死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胡卓然向大家展示了他近年来收集的文献史料。多项史实证明,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用或聪明,或悲壮的方式,让侵略者立即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鬼子攻城炮兵联队长命丧迫击炮
胡卓然告诉记者,他在日本收集到《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史》(以下简称《队史》)一书,这是由该联队幸存老兵1981年编写、发行的,记录该联队在侵华战争中所有作战经过与细节。“上面明确记载,南京城墙中的水西门、雨花门都是由14联队轰塌,步兵才得以进城。”
看着一队队日军士兵,由火炮炸开的缺口进入,进而占领南京市区。14联队长井手龙男大佐认为,他已经征服了这座城市。
井手龙男,1882年生于日本福冈县,55岁的他,被征召入伍,成为14联队的第一任长官,军衔是“大佐”,相当于上校一级。
根据文献记录,井手将14联队队部设在金陵兵工厂的兵工专门学校。金陵兵工厂,清末洋务运动四大兵工厂之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动机。南京保卫战时,兵工厂是重要据点,是使用德式装备的中国守军88师的防区,在此防御的中国士兵战斗到最后一个人。“13日,南京城破,日军骄狂不可一世,认为南京已经向自己屈服,”胡卓然说,“但井手没想到,噩运即将降临在他身上。”
日军1939年发行的《支那事变忠勇列传—陆军之部》(以下简称《列传》)记录,十四日午后四时,(井手龙男)视察部队的集结情况,在学校校门北方大约十米处遭到了发射位置不明确的敌方迫击炮弹攻击,右胸口上方也遭到盲贯弹片伤。
这枚复仇的迫击炮是从哪里发射?又是何人发射?
作家阿垅(原名陈守梅,南京保卫战时在第88师担任连长),于1939年写出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现名《南京血祭》),记录中国守军88师一个迫击炮连在金陵兵工厂的战斗。“连长黄德美,有四门八二迫击炮……(战斗中)损坏了一门,人也陆续死伤……直到被敌人包围起来,掷弹筒和狙击手开始攻击他们,他们还在战斗……”
胡卓然说,这些材料是作者采访南京前线撤下的士兵后写成的,可信度比较高。“可以猜想两种情况,迫击炮连幸存的官兵撤出阵地后,携带迫击炮隐蔽在金陵兵工厂附近,伺机发起了一次抗争;或是迫击炮连撤出时,把未损坏的一门迫击炮藏在附近某处,在这一带的88师或87师的幸存官兵,在14日用了这门迫击炮进行反击。”
“只打了一发,这一发就命中目标,很可能隐藏的中国士兵就在附近,几百米左右。”胡卓然说,一门迫击炮需3人操作,才能有如此高的精度。
井手遇袭后被立即送医,但15日早晨8点,日军宣布了他的死讯,部下将井手葬在雨花台(墓现已被毁)。“这对14联队是一次重击。”《队史》记录,除了井手,这一发迫击炮,还击毙了他身边三名士兵:木下次朗市、金床勇夫、丹田好一,“另有九名不同程度受轻重伤者。”
《队史》记录,“在战死之日,他(井手)被晋升为陆军少将。”“这个记录也显示:井手龙男是目前有证据可以明确证实的,中国军民在南京城的不屈反抗之中击毙的唯一一个日军将领。”胡卓然说。
小舟突袭日舰 弹穿眉心毙日寇
据日方资料《列传》记载,当时在进攻南京城之际,日军麾下的一艘名为“海风”号的驱逐舰驶至长江天河口,以辅助陆军主力攻破南京城,以切断守卫战中被打散部队撤向后方的最后出路。
当时“海风”号驶入南京港口时没有受到来自中国海军的任何还击,如入无人之境。南京城被日军攻占后,“海风”号便在南京下关一带其设立的警戒线附近停泊。
南京沦陷后的第4天,当天凌晨3时25分开始,“海风”号右舷往浦口方向有一艘小木船在悄悄逼近,木船上仅有3名中国士兵,他们用手中的步枪瞄准敌舰上站岗的一名日本水兵,果断射出一枪,射出的子弹从其眉心打入贯穿整个头部,当场将其击毙。
3时32分开始,日军随即对其回击,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交战,木船上的3名中国士兵全部牺牲。
据日方记录,被击毙的日军士兵名叫杉本宗五郎。杉本是在当时南京保卫战中被击毙的唯一一名水兵。当时这“冷不防”的一枪令敌舰上的日军相当震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跑散的中国部队中居然还有人在做出最后的殊死抵抗。
事实上,这艘小木船在开至长江靠近“海风”号的时候,若他们直接逃往江北,是有生还希望的。但他们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是把船开到敌舰旁边,直接暴露于敌军视线中,已完全不顾自己生死,与敌人做出最后的抗争。
(据《扬子晚报》)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