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4-4-1 18:22:37

中国90年代引进上万苏俄专家 二锅头换技术

2014-04-01 14:40:24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核心提示:90年代为了招揽苏联军工人才,中国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据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主抓这项工程。10年来“双引工程”共从独联体国家引进上万名专家。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C/C1/C175E8509991DB9B17F99CC08792E87E.jpg资料图:中国首艘野牛气垫船服役。据外媒报道,如今中国成为了乌克兰军工的第一大消费国,而在中国军工尤为欠缺的某些单项,中乌的合作前景为外界看好。
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从乌克兰获益良多。海军专家李杰回忆了在此期间对乌克兰军事技术、人才的“双引”往事。
苏联解体之初,独联体各国工厂、机构大量倒闭,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大量一流工程师陷入赤贫,各国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竞争。得益于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中国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感情联络等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中国当时的基础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层次低、规模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李杰透露,这些专家多是毛泽东、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到1993年后,乌方态度有所变化。“有些技术材料不给你,想要必须用些手段。”李杰说,有人用一箱二锅头或别的中国土特产,私底下交换一些东西,但正式的技术转让与帮扶,要价越来越高了。
为了招揽苏联军工人才,中国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据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主抓这项工程,并表示:“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双引工程”共从独联体国家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正是重点地区。中国驻乌克兰外交官李谦如曾撰文透露,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苏联时期,乌克兰军工扮演配套角色,单项技术很强,但不全面。”李杰认为,如今乌克兰在大型运输机、水面舰艇与动力领域,单项技术优势依旧突出,依然大有合作空间。
(原标题:引进苏联专家往事:一箱二锅头换来高新技术)

Frings8 发表于 2014-4-1 19:46:26

牟其中深得此道
现在看牟其中,仰融,唐万新等人的经历,照样觉得激情澎湃。

没谱青年 发表于 2014-4-1 23:57:22

呵呵,引进的所谓专家,到死都没教会中国人造出合格的发动机?

raulzt 发表于 2014-4-2 00:17:38

没谱青年 发表于 2014-4-1 23:57
呵呵,引进的所谓专家,到死都没教会中国人造出合格的发动机?

涡轮发动机不是引进几个专家就能解决的!

一旦断代,十几年都很难补上!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14-4-2 08:45:53

本帖最后由 北回归线 于 2014-4-2 08:47 编辑

没谱青年 发表于 2014-4-1 23:57
呵呵,引进的所谓专家,到死都没教会中国人造出合格的发动机?
航空涡扇发动机 没突破不等于什么成果都没有,WS10虽然毛病不少,至少走完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实验制造流程了
舰用柴油器,舰用燃气轮机可是妥妥的量产,江南厂里一堆一堆的船总不是靠烧煤跑出来的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4-4-2 08:50:10

用茶叶蛋换老毛子的原子弹试试啊

没谱青年 发表于 2014-4-2 18:44:51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14-4-2 08:45
航空涡扇发动机 没突破不等于什么成果都没有,WS10虽然毛病不少,至少走完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实验制造流程 ...

说实话我还真不相信这是毛子教中国人的,与其说是他们教的,我更相信是自己弄出来的。不然不会等将近20年才有成果吧。舰用的也是买的乌克兰的技术,无非自己做了下改进。

北回归线 发表于 2014-4-3 08:11:41

没谱青年 发表于 2014-4-2 18:44
说实话我还真不相信这是毛子教中国人的,与其说是他们教的,我更相信是自己弄出来的。不然不会等将近20年 ...

你有空去找找毛子的中学数学考试题,就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当我们的老师了。
中国的所谓高难数学教育,跟毛子比真不算什么,也就忽悠忽悠美国老黑。
那些来华的人,基本都是60来岁的人了,来中国确实教了不少;更年轻的早被挖去美国。
说实话,发动机20年一点也不久。F14A 一开始用 TF30当过渡,等F110研发,结果一等就是18年。
舰用燃气轮机十多年前就引进LM2500了,一直仿制不了,直到买了乌克兰的DN才实现仿制量产,其中没有乌克兰人的帮忙那是不可能的。
老瓦的修复,大运的上天,不可能没有黑海船厂和安东洛夫的帮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90年代引进上万苏俄专家 二锅头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