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虎扑战术分析文】暗处荷兰击败明处霸主,两支豪强各有隐忧
本帖最后由 alemanni 于 2014-6-14 23:35 编辑由 zkamille 发表在虎扑足球·足球话题区 http://bbs.hupu.com/topic
荷兰以5比1的大胜拿下西班牙显然在大多数人意料之外(尽管荷兰能够战胜西班牙本身事实上不出乎一部分人的预料),在这场双方各有优劣势的对决中,荷兰人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发挥到了最大,而西班牙人则在对过往“胜利方程式”的坚持中品尝到了一次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失利。
开场的阵型
双方的开场阵型基本没有出乎意料之处。西班牙依然是他们所熟悉的4231阵到433的切换,而荷兰也如同赛前所宣称的那样排出了352的阵型。
唯一能称得上略意外的,是博斯克在中锋位置上一改过去的审慎风格,直接起用了迭戈·科斯塔。这可能是老帅考虑到对方排出3后卫阵型,禁区前沿的活动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需要有一名身强体壮的中锋充当进攻支柱,一方面将对方三名中卫压迫在禁区前沿,从而为身后的小个攻击群创造一定的纵向空间;另一方面在本方足球哲学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前提下,通过派上一名空战能力较强的前锋而为球队进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B方案,也给两名边后卫插上后的传中球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迭戈·科斯塔与整套体系的不熟练显然在博斯克的计划之中,但面对对手的3后卫阵型,这是老帅宁愿付出的牺牲(但换句话也可以表述成:博斯克从一开始就被范加尔所牵制,落于后手)。
西班牙方面的阵型无需赘述。这里需要岔开话题介绍一下的是荷兰队和范加尔。从90年代开始,3中卫阵型一直是范加尔本人比较喜欢的阵型,当时在阿贾克斯,这名当年所谓的“狂人”就将343的阵型引入了那支年轻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青年近卫军。在萨基改革引发的区域平行442逐渐普世化的大潮中,范加尔的3后卫显然有其独树一帜的意义,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在这一浪潮中菱形中场的生存可能性。菱形中场理论上的防守结构显然不如442下的中场平行站位完整和易于操作,但如果球员(尤其是菱形中两翼球员)能够在比赛中保证攻防两端(尤其是防守端)的纪律性、专注度,并且具备符合要求的体能储备的话,菱形中场也是完全可行的,即便是在身后只有3名后卫的前提下也是如此。同时,也正由于中后场人数偏少,防守结构不如平行442完整,因此对于球员个体位置的纪律要求就必须十分严格,一旦在细节上出现随意性过大的情况就很可能造成整体攻防队形的变形乃至崩溃。事实上,范加尔对于球队场上11人中每一个人的位置纪律要求一直可以用严格甚至严苛来形容,之所以他相当反感球员擅自挪位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他的哲学里,完整、整齐的攻防阵型不仅是防守得以保障的前提,同时也是进攻套路能够在场上有效实践的前提。相比于米歇尔斯全能足球时期在进攻端的自由化,范加尔在进攻端并不是一名自由派的教练,他更倾向于训练球员们形成相对固定的传切套路(尤其是两条边的传跑套路),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提高比赛速度和频率,从而达到快速与精细相统一的目的,因此把范加尔单纯界定为一名进攻“狂人”似乎并不准确,因为他在细节和纪律的把握和要求上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严格(这个绰号更适合泽曼),在他的体系下,唯一具备较大自由度的球员是球队的攻击型中场;而在菱形中场下,拖后中场不仅要是防守中的中场最重要屏障和组织者,同时也最好能够是一名出球高手,以实现进攻的地面衔接以及向两侧的运转出球,掌控比赛节奏。此外,范加尔也并不是一名绝对的控球爱好者,当有机会出现时,他倡导球员通过简洁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将皮球打到对方的威胁区域(如边后卫的身后,或者禁区中央),这一战术往往通过边路后场人员发动,因此范加尔十分注重本方球队的后卫的有利足搭配,因为只有两侧各配备一名有利足分别为左脚和右脚的球员,才可以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沿边线传出有精确度保证的长传球。
当然,90年代的范加尔还是有其理想主义色彩的一面,其集中体现在对于3后卫下两侧后卫的使用上。同样是3后卫阵型,但与比拉尔多式的三中卫不同,这一时期的范加尔更倾向于一名自由人+两名边后卫特色人员的三中卫,这样做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用球场宽度和在两条边路形成由边锋-边前卫-边侧后卫的攻击组,换言之这仍然是一种倾向于进攻的布置。这一用人在他执教阿贾克斯时期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其在防守中的不稳定性逐渐暴露,2000年欧冠半决赛范加尔的这一用人模式就惨败在了库珀率领的巴伦西亚脚下。
与90年代相比,如今的范加尔尽管依然使用3后卫阵型,但在今晨的比赛中,可以看出其用人显然稳健了许多。3前锋阵型让位于双前锋阵型,中场采用的是双拖后中场的平行站位,而后防线上则使用了3名中卫的用人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与90年代一般流行的自由人+双盯人后卫不同,21世纪的3中卫阵型体现为三名区域中卫的用人策略,三名后卫不再有明确的拖后组织脑力劳动者+两翼盯人体力劳动者的分别,而是形成对禁区前沿空间的区域分配。当然,即便是在新的体系下,居中的中卫往往依然需要具备组织防守的才能和经验,因此往往由队内最具资历,或阅读能力最强的后卫队员担任。
上半时的攻防:西班牙意图掌控局面,荷兰专心身后球反击
从上半时一开始,西班牙人就毫不意外的再次展现出了他们的足球哲学:进攻中通过精细的跑位接应和短传配合来控制局面,防守中通过高位压迫对对方的由守转攻施加压力。伊涅斯塔和大卫·席尔瓦很快成为了场上的活跃因子,席尔瓦内收之后,与原本就控制住球场中路与左路两条通道的伊涅斯塔取得联系,两个人在迭戈·科斯塔身后形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传切二人组。空余出来的两条边路,则完全交给阿尔巴与阿兹皮利奎塔两名边后卫插上,这也是这支缺乏边路宽度与突击速度的西班牙目前最合理的进攻组织方式。迭戈·科斯塔在开场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在马竞时已表现出的价值,他的跑位相较于传统的高中锋而言更加灵活,范围也更大,他在三名中卫身前的横向扯动和穿插至少在开局阶段确实起到了压制三中卫的效果。
荷兰方面,范加尔起用3中卫阵型毫无疑问是借鉴了此前意大利队在欧锦赛和联合会杯上对阵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尽管三名中卫对付西班牙一名中锋的格局似乎略显资源浪费,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压缩中路空间,给擅长中路传切渗透而短于边路突击的西班牙队制造困难(因此此后的比赛中范加尔是否还会使用3中卫阵型,目前而言并不完全确定)。同时,范加尔大胆要求球队中场防守球员压迫西班牙三中场的出球队员,德古兹曼频频对深度拿球的阿隆索进行攻击,而德容则对哈维进行干扰。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撕裂西班牙中场纵向的联系,迫使西班牙队无法形成其所希望的在整个球场范围中控制局面的场景,同时给西班牙的中后场出球制造难度。在进攻中,荷兰队明智的放弃与对手比拼中场控球的想法,专心通过两侧的起球和前锋的高速前插寻找西班牙后卫身后的空挡。在这个过程中,斯内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上半场他本人显性的拿球控球组织的场面不多,但通过隐形的穿插跑位依然为球队进攻做出了贡献。这名10号球员今天的活动范围之大引人关注,尤其是频频前插至对方防线深位,使其在很多时候显得更像一名中锋而非中场,频频寻找两名中卫压出跟防本方前锋后身侧留下的空挡,通过这种方式来试图打乱对方4后卫,尤其是双中卫的比赛节奏,同时把布斯克茨牢牢的钉在本方半场深位。这一行为虽然没有表现出直接的效果,但从战术上讲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半时的博弈:双方劣势互被利用,沧海横流小将出彩
在荷兰队对中场中路后排球员的紧逼下,西班牙队的进攻的确呈现出了“断层”。可能是由于球员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巨大压力,也可能是由于首场比赛没有将状态调整至最佳,哈维、阿隆索和布斯克茨构成的中场三人组与前端的伊涅斯塔+席尔瓦组合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哈维,作为球队最重要的球权分配者,哈维今天的表现显得相对沉闷,未能更多进入有实质威胁的区域。
由于中场3人组被荷兰队牢牢牵制,西班牙的进攻更多需要依靠伊涅斯塔和内切的席尔瓦进行组织。上半场大多数时间段里,这两名技术高手也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荷兰队的阵型绝非无懈可击,而是亦出现了一定的脱节现象。中场球员为了逼迫西班牙球员的控球出球而往往位置提前,而后防三名中卫受制于个人能力和活动范围而经常选择固守本方阵地,这导致了中后场距离被拉大,而这一空间在上半场被伊涅斯塔和席尔瓦所利用。迭戈·科斯塔创造的点球本身固然有一定争议(个人认为不应判罚),但这个机会的得来充分暴露了这一阶段荷兰队的防线问题。当哈维在后卫身前的“自由活动区”送出精准直塞时(这也是西班牙大脑全场比赛几乎唯一出彩的镜头,伊涅斯塔和席尔瓦的回撤拿球把他适时顶到了前端,送出了这脚精妙的直传球),没有人提前对其进行干扰。同时,荷兰队两侧中卫的个人能力也存在不平衡性,其中左侧的因迪在转身和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右侧的德弗里,当哈维送出直传,迭戈·科斯塔直插身后时,德弗里速度上的劣势完全暴露。除了这个进球之外,上半时伊涅斯塔还有一次极其精彩的上帝视角直传席尔瓦获得单刀,但后者的挑射被西莱森封出。
在防守端,西班牙人依然采用高位压迫的防守策略,但这场比赛中西班牙的压迫没有能够形成当年巴萨那令人窒息的防守局域网,更多体现在个人对个人的直接逼抢,这使他们的压迫看上去反而更像多特蒙德的压迫方式,而西班牙球员与多特蒙德球员在身体素质尤其是速度上的差距使得这种压迫并没有给荷兰球员造成足够的心理威慑。在后场,上半时皮克盯防罗本,拉莫斯盯防范佩西,这一对位关系颇类似12年欧锦赛上皮克盯防卡萨诺和拉莫斯盯防巴洛特利的格局,皮克虽然速度不快,但在贴身情况下他的力量与长腿依然能够给游动性前锋制造麻烦;而拉莫斯则拥有出色顶防技巧,这使他在应对对方中锋时具备一定优势。
荷兰队方面,中场技术含量的劣势导致中场球员与前场三人组明显脱节,7守3攻的总体格局十分明显,但这是范加尔和荷兰队赛前能够预料到的场面。罗本上半时居于左侧,这一用人值得商榷,一方面居于左侧使罗本丧失了其最拿手的内切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一侧他不仅需要面对皮克的严防,同时还要面对个人防守能力更出色,身体素质更好的阿兹利皮奎塔的夹防。同时,在右侧范佩西则要考虑如何摆脱拉莫斯的骚扰,而且在拉莫斯的身前还有阿隆索的保护。
荷兰人明智的坚决贯彻了长传打身后的主要战术,这一战术由对方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边路发起,而相较而言左路的效率显然高于右路。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指出西班牙队排兵布阵的一大隐患:当席尔瓦内切走中路后,他身后留下的防守空挡无疑将成为对手的重点利用对象。在曼城队时,席尔瓦就会出现因内切进攻而脱离防守位置,导致身后边后卫直接暴露在对手重点攻击火力之下;而今天凌晨的比赛中,这一问题更是被荷兰队反复利用。当他移至中路,无法有效回到边路进行补防时,右后卫阿兹皮利奎塔的防守位置就陷入相当尴尬的境地,假如对手不推进到底线附近,而是选择在半场一带发动长传,需要站住理论防守位置的同时还要顾忌身侧罗本速度的阿兹皮利奎塔根本难以对其有效形成干扰,而他身前的布斯克茨本就不以防守面积著称,何况布斯克茨本人还要照顾斯内德。今晨当布林德给范佩西送出那记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准过顶长传时,阿兹皮利奎塔就无法对其施加任何干预(下半场当布林德再次给罗本送出精准长传时,阿兹皮利奎塔也处于同样的境地)。反言之,布林德今天毫无疑问打出了一场伟大的比赛,这名年轻小将的传中水平让人联想到了过往,联想到了90年代那个高水平传中手辈出的年代,联想到他那同样长传精准的父亲。小将今天的卓越表现,无疑会让坐在板凳席上的老布林德骄傲不已,同样也会让老一辈球迷们无比欣慰。相比而言,右路的扬马特勤奋则已,但在传中的精度和时机选择上却似乎存在不小的差距。
同时,尽管皮克和拉莫斯的对位盯人关系在12年欧锦赛决赛上大获成功,但把当时的经验移植到这场比赛中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对方球员的速度。2年前的意大利阵中,卡萨诺虽然承担二前锋职责,但不以速度见长;巴洛特利虽然身体素质上佳,但无球走位能力相对欠缺。这使得皮克和拉莫斯在防守意大利双前锋时能够占据一定的优势。而今晨的比赛中,罗本的突击速度与卡萨诺显然不在同一级别,范佩西机敏的走位嗅觉也非巴洛特利能比拟,而防守速度型攻击手和走位型攻击手恰恰是皮克和拉莫斯的相对弱项。西班牙的第一个丢球,是这两组关系的集中体现:范佩西恰到好处的高速前插完全甩掉了意图保持高位防线的拉莫斯,而另一侧忌惮于罗本反击速度的皮克仍然处于拖后位置,两名防守球员在这一瞬间的思路不匹配导致范佩西获得了绝佳的头球攻门机会(当然这记攻门本身确实相当精彩),而这种思路不匹配又恰恰源于荷兰双前锋相较于西班牙两中卫的优势,或许在这个时候,每一位西班牙球迷都会无比怀念曾经的那位金发5号吧。
下半时:博斯克两难换人催生溃败,卡西关键失误令人唏嘘
应该说,上半时1比1的比分应当在双方的意料之中,尽管西班牙领先被扳平会对士气造成一定打击,但尚不足以产生巨大影响;而荷兰队则更是提升了士气,有助于更加坚决的执行基本战术。下半场开局阶段,西班牙依然控制场上局面,荷兰队依然选择伺机长传发动攻势,攻防的格局没有明显变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罗本的位置换位到了右路,而斯内德的位置相较于上半场更加靠后,为两名前锋进一步创造自由活动的空间(这似乎又说明范加尔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把底牌留在下半场)。
改变比赛走向的是荷兰队的第二粒进球,而在这粒进球过程中,西班牙队在防守布林德时的位置尴尬性再次得到了体现,当布林德再次选择在中线一带发动长传时,阿兹皮利奎塔的位置依然无法有效上顶;而这一次尽管席尔瓦没有失去防守位置且奋力试图干扰对手,但防守能力欠佳的他没能对布林德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同时,罗本的突然高速前插再次重创了速度和转身劣势的皮克,而居于皮克身侧,原本应该预判到队友防守不力的拉莫斯却未能及时补防。更重要的在于,1比2落后的比分迫使博斯克作出换人调整,派上有利于拉开边路宽度的佩德罗并不出人意料,但换下阿隆索则体现出了场上情势给老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落后情况下必须加强进攻,但同时又必须考虑如何尽可能控制换人对防守的削弱程度,在攻守的选项中博斯克必须做出抉择。最终博斯克选择换下了攻击能力相对较弱的阿隆索而非哈维,而这一换人最终非但没能给西班牙的中场组织带来明显改善,反而造成西班牙左侧防守的力量大幅削弱,而让换位到右路的罗本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而这一变化随后也让西班牙尝到了苦果。范佩西击中横梁的凌空抽射固然越位,但罗本在中路突进分球时范佩西在右侧长时间处于无人盯防的状态,已反映出了此刻西班牙在左侧防守的严重不足(考虑到西班牙左边后卫是防守能力原本较弱的阿尔巴,这一变阵的负面作用似乎更加凸显);至于荷兰的第五个进球,在赞赏斯内德精准直塞(或许这脚直塞能改变一部分西班牙球迷和巴萨球迷对斯内德的评价)、罗本的惊人速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此时西班牙左路防守被老帅换人削弱的事实。博斯克在关键时刻依然选择相信和不轻易改变过去曾经给西班牙队带来无数荣光的战术和人员,而这种信任却没能给他带来回报。纵观历史,如果说在足球场上真的有什么客观规律的话,那就是:过分依赖的优势,总有一天会变成劣势,并给球队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当大比分落后后,西班牙人的进攻依然缺乏有效的变化,尽管佩德罗和托雷斯出场,但球的运转依然过多集中在中路一带,而无法踢出所急需的速度球。伊涅斯塔、席尔瓦、哈维等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丧失了冷静,使得西班牙的进攻效率更低,唯一能够保持冷静的布斯克茨又无法对战局产生逆转作用。荷兰队的右路反击更加自信,而西班牙人的急躁则使得他们已经失去了整体防守的概念,面对罗本的挑战不得不一再依靠个人防守和运气加以应对。
更令人嗟叹的是卡西利亚斯。西班牙的第三个丢球,范佩西在争顶时无疑有冲撞门将之嫌,但同时也应看到卡西在判断此球落点时似乎已经失准。第四个丢球则让人联想到此前的英超联赛,利物浦与切尔西的关键战役中杰拉德的失误。两名队长都试图在接应队友传球的同时把球调整至做下一个衔接动作时最舒适的位置,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停球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具体到卡西身上,又表现出了几许专属于西班牙门将的悲情色彩。历史上西班牙名门在重要比赛中晚节不保的案例比比皆是,61年欧冠决赛中巴萨历史上著名的门将拉马雷茨表现令人难以置信的拙劣,最终造成球队败给本菲卡,在球队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输掉了队史第一次欧冠决赛(拉马雷茨本人于62年离开巴萨);84年欧洲杯决赛中一代名门阿科纳达在扑救普拉蒂尼原本毫无威胁的任意球时出现了闻名遐迩的重大失误,而那场决赛也是阿科纳达最后一次作为主力代表国家队出征重大赛事;98年世界杯小组赛上苏比萨雷塔的遭遇更是人尽皆知,而现在轮到了卡西(值得一提的是,阿科纳达、苏比萨雷塔和卡西在失误时都佩戴国家队队长袖标,拉马雷茨61年也是巴萨队长)。严格来说,今天凌晨卡西依然不缺乏精彩的扑救镜头,最后时刻的两连扑依然展现了他的卓越能力,惟愿在后面的比赛中卡西能够及时给自己正名。
总结
在一场双方都各有明显优劣势的较量中,荷兰队送上了一场复仇之战,同时也是一场注定将写入世界杯历史的经典战役。范加尔成功的扬长避短战胜了博斯克,这其中有偶然因素,但似乎更是必然的结果。
双方名望上的巨大差异并不能抹杀西班牙队存在缺点的事实,而依赖tiki-taka战术的斗牛士们在攻防两端(尤其是进攻中的传切组织配合以及防守中的高位逼抢)的速率和效率的下降,以及中后卫速度和防守意识方面的弱化毫无疑问将更加成为其后每一个对手所重点利用的对象。这两年有无数人在谈论西班牙的战术遇到瓶颈,而这场球几乎成为这一论断的盖章之战。这是身处明处的西班牙所必然遭遇的挑战,在现有结构下一定程度上放弃过分追求传控球核心战术,在防守端派出身体素质更好的中后场防守球员,在进攻中更加注重利用边路速度与宽度,将战术向大众化的方向进行一定调整,似乎是西班牙可以考虑的调整方案。
反之,荷兰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中卫转身、速度与顶防能力的相对不足,居中中卫弗拉尔在组织防线能力方面的相对欠缺,左右两条边路传中效率与质量的不平衡,尤其是3攻7守的基本哲学导致的进攻力略显不足的问题,是荷兰队需要面临的课题。本场比赛的胜利,固然是荷兰队精彩表现的结果,但应当承认的是,荷兰队在赛前居于暗处,一些球员的特点和能力不为西班牙所熟悉或相较于西班牙拥有田忌赛马优势的事实,也是促使这场大胜的关键原因。如今大胜卫冕冠军的荷兰队无疑已经褪去了这层神秘的面纱,未来的对手肯定将加大对于荷兰队战术和人员的研究力度,接下来的比赛荷兰队依然要面临巨大的考验。
挺有质量的分析文,转过来大家看看。。。 西吹的分析,结构性的弊病硬是说成偶然的战术失误,就差说我们没有打出理想的tiki,打出来还是灭荷兰
昨晚最叫我意外的是老范居然在丢球之后依然不变打法,不知是准备下半场再搞他赛后所说的433,还是他确实对板鸭有认识,还是不怕越位的起球,其实范大将军进球之前已经有两个毫厘之间了
第二个意外是两个根本闻所未闻的边后卫,尤其是左边的,后面申方剑还说是将门虎子,这个虎子可比那个小克鲁伊夫虎多了,落后那20分钟方寸一点不乱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4-6-14 23:51
西吹的分析,结构性的弊病硬是说成偶然的战术失误,就差说我们没有打出理想的tiki,打出来还是灭荷兰
昨 ...
作者是个意大利球迷。 alemanni 发表于 2014-6-15 00:00
作者是个意大利球迷。
谁家球迷不是关键吧,关键是他仅仅看到的是偶然的战术失误
板鸭是结构性矛盾,这个和去年7喜巴傻之前感觉很像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4-6-15 00:14
谁家球迷不是关键吧,关键是他仅仅看到的是偶然的战术失误
板鸭是结构性矛盾,这个和去年7喜巴傻之前感 ...
到底怎么看,这点有标准答案么?不合自己胃口就一个“西吹”一笔抹杀?转过来也就是给大家参考一下,没说文章里说的都一定对。
没有,我只是非常反感那种“板鸭输球,就是因为没打出真正的tiki”的这种分析,这基本是红卫兵自己喊毛选,对了是毛选思想永远放光芒,错了,就是没有执行毛选思想,这是一种逻辑混乱
不过另外一点你说的对,他对范指的分析倒很有看头的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4-6-15 00:31
没有,我只是非常反感那种“板鸭输球,就是因为没打出真正的tiki”的这种分析,这基本是红卫兵自己喊毛选, ...
呵呵,其实一样,德国足球,铁血精神,睾丸、tikitaka。 荷兰也是打高速反击,前锋质量太高了,其实也没啥可吹的 本帖最后由 Frings8 于 2014-6-15 06:42 编辑
纳瓦谢里采夫 发表于 2014-6-15 00:31
没有,我只是非常反感那种“板鸭输球,就是因为没打出真正的tiki”的这种分析,这基本是红卫兵自己喊毛选, ...
我在虎扑上和他聊过次,他是我少数认为的搜集录像帝,和我有的一拼。说老范的确实对,老范实际上追求的是熟悉度,套路相对固定。其实你那个毛主席我原来用现代神医胡万林的芒硝和中世纪的放血的思路也解释过,不放芒硝和血是不对和异端,不见效是因为量不对。其实如果关心正儿八经的大数据,哪有长期见效的方法。一方面自己也会玩腻,吉赛尔邦晨一天日七次,大部分人坚持不了半月,我年轻人凭啥跟着这帮老头的频率踢。破解之处年年在发展。当时我看自由人打法时,也觉得只是萨摩尔伤了,马特和托恩老了。再说点题外话,尊重这帮西班牙球员和教练 他们战术创意是伟大的,也鞭策了三票等,但他是否有利于青年踢球则两说。你给小学和初中生宣讲,好好踢球吧,拿出平均一米七的哈白梅身高呵呵笑加上三票哭泣的照片,说踢球吧,你会变成他们那样的人物,,估计小孩转角就会抱起篮球,那号召力真不如拿出罗三票得意之时。这点对身高没任何歧视,只是人们骨子里还是想更好更帅。 就是板鸭年纪大了,同样的战术现在的哈维小白打不出以前的效果。看看板鸭昨天被断的球可不少,前场也不像过去那样抢的有效率。穆鸟不爱用卡西也和后者能力下降有关。而且博克斯换人霉了点,基本上丢球都发生在换人后不久,换两个丢两个,换了第三个丢了第三个。 文章讲得非常客观,值得一读 西班牙现有人员已经踢不出曾经统治级的控球,高位逼抢的弱化和瓦解使他们防守上缺乏纵深,让能力本就不那么强的防守组暴露在荷兰进攻火力下。而如果弱化控制而追求宽度与速度,西班牙现有阵容又缺乏纯粹的边路选手,博斯克的连爱将纳瓦斯也没带。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传控打法的巨大成功已经让整个西班牙的足球机器特别是人才培养为这一战术服务,现在的西班牙中场充斥着数量庞大的四号位哈维式球员,蒂亚戈,小法,科克等等,就像意大利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为他们的防守反击打法服务一样(后卫前锋人才辈出),所以可以遇见在此后数年,西班牙将坚持传控不变。 板鸭这场全队不在状态,哈维和阿隆索受制于年纪应该让位了,蒂亚戈没来真可惜,他应该是哈维的接班人。 rockxie 发表于 2014-6-15 11:40
板鸭这场全队不在状态,哈维和阿隆索受制于年纪应该让位了,蒂亚戈没来真可惜,他应该是哈维的接班人。
暂时接不了,火候差太多。2年后也只是或许——假如瓜继续大力栽培而他本人也争气不玻璃,但那样拜仁就是替板鸭作培训了——对德国球迷来说,滋味很不好吧? alemanni 发表于 2014-6-15 11:48
暂时接不了,火候差太多。2年后也只是或许——假如瓜继续大力栽培而他本人也争气不玻璃,但那样拜仁就是 ...
蒂亚戈只要不玻璃,2年后欧洲杯说不定就是板鸭核心了。如果TK不走,拜仁这中场真心豪华。这赛季,格策踢球感觉精神劲、勇气、表现欲都不如蒂亚戈,有点遗憾 rockxie 发表于 2014-6-15 11:53
蒂亚戈只要不玻璃,2年后欧洲杯说不定就是板鸭核心了。如果TK不走,拜仁这中场真心豪华。这赛季,格策踢 ...
在拜仁这样并不意外,TK回拜仁后就比在药厂拘谨了很多,别说格策这种外来的后生了(别看他红,不顶事的),而且他明显不是瓜钦点的人,更像是拜仁硬塞给他的。事情就是很矛盾的,年轻天才需要大舞台,也需要能尽情发挥的空间,但这两者往往很难兼得。 alemanni 发表于 2014-6-15 11:48
暂时接不了,火候差太多。2年后也只是或许——假如瓜继续大力栽培而他本人也争气不玻璃,但那样拜仁就是 ...
把瓜轰走就行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