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4-6-25 16:33:35

教育部官员着汉服参加江苏师大毕业礼

2014-06-25 15:41:3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4-06-25/600x450_9VJ41TQU00AP0001.jpg6月20日,“上午九时,三声金锣礼号齐鸣,汉代威风八面鼓隆隆擂响,编钟箜篌恢弘汉乐奏起,男生身着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全体校领导、校学位委员会成员、导师代表均着汉服肃然而立。现场庄严肃穆、气势磅礴”。
另据江苏师范大学网站消息,6月20日上午,我校在泉山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徐州市副市长李燕、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处长蔡华,我校领导任平、岑红、周汝光、钱进、郑元林、方忠、刘广登、黄军伟、蔡国春、王峰出席。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以及2014届全体硕士毕业生参加典礼。
上午九时,三声金锣礼号齐鸣,汉代威风八面鼓隆隆擂响,编钟箜篌恢弘汉乐奏起,男生身着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全体校领导、校学位委员会成员、导师代表均着汉服肃然而立。典礼仪式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古风汉韵贯穿全程,现场庄严肃穆、气势磅礴。
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任平宣布江苏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开始。全场起立奏唱国歌。
副校长刘广登宣读优秀毕业研究生表彰决定,校领导、嘉宾为优秀毕业研究生颁奖。
校长任平教授致辞。任校长说:同学们在校三年中,学校“更校名,庆甲子,申学位,攻科研,承故庠之传统,书新序之华章”,此次典礼“奏汉乐、著汉服、遵汉仪、沐汉风,以贺诸君毕业。冀以此仪式,发思古之幽情,开文明之新境” 。任校长“一愿传中华千古之德,成志向品行之美;二愿传著述立说之志,成为学为业之真;三愿传修身立世之道,成人格心性之善”。任校长表示同学们毕业后:“母校既铭诸君拳拳之意,亦深望以吾独有之底蕴,勖励诸君德配今古、学究天人、贯通中西、智达四海。国家将兴,必以青年之奋发;学术将盛,必待后学之勉力。诸君携母校殷殷之望,方才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当于锦绣天地,大展鸿图!”
研究生导师代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唐定远教授,毕业研究生代表文学院叶禹彤同学分别作了发言。
在赞礼的主持下,全体毕业生庄重而深情地向家长、导师及母校行三拜之礼:一拜家长,劬劳育我,孝敬事亲;二拜导师,传道授业,永铭师恩;三拜母校,感恩母校,报效国家。礼毕,在学生司仪的带领下,同学们庄严盟誓:“巍巍中华,浩浩其行。华夏文明,遗我雄风。负笈聆教,为学持恒。鸿儒传道,精益求精。壮我体魄,拓我心胸。博学弘毅,修齐治平。任重道远,海阔天空。星移斗转,校以我荣!”
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蔡国春宣读授予2014届毕业生学位的决定,校领导、嘉宾为毕业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全体毕业生依次登台受礼并通过学位门。典礼在欢快悠扬的汉乐声中圆满结束。
汉服小贴士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并非是指汉朝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在中国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部官员着汉服参加江苏师大毕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