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S苏联是因为天气原因输的吗?
我以前曾经觉得,德国是应该赢苏联的,只是由于严寒才反胜为败。但现在再看看历史,我觉得不是这样。首先,德国进攻苏联,无论是何种闪电战,最终目的都是把苏联占领。既然要占领苏联,总不可能夏天占着冬天撤军吧?以希特勒的智商,难道不知道要准备冬天装备?
第二更重要的是,战争从41年持续到43年,其中冬天夏天都经历了好几次。德国如果41年因为冬天攻不下苏联,那么42年夏天总拿下了吧?——事实上,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在1943年春天打的,是春天作战。
所以德国最后负于苏联,更多是朱可夫领导有方,而希特勒则决策失误。是军事实力不如对手所致。
军事占领 和 一场对决不是一回事...
论 单次战役和单兵素质,早起,德军优势明显...
但,占领苏联,难度太大,苏联纵深太大了...几乎没有可能...
苏联、美国、中国这些地缘辽阔的国家,几乎没有被全盘占领的可能....
这三国,只能打太极,分分合合...仅此而已...
谁都吃不掉对方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在1943年春天打的
看到这一句,都不用再往下讨论了。 东进和焦土两本专门写东线战场的书,作者是当年纳粹负责军事宣传的高级军官,一手资料很多,战后写的这两套,总体上还是冷静的描述,可读性也很强,据说只要对东线战场有兴趣就得参考。楼主如果看完后,应该就不会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了。 楼上比较幽默! 以总体战的形式来讲,偶然因素起到的作用已经低很多了。其实就二战的全球战略和战时经济而言,41年侵苏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行动,使德国建立欧亚永续霸权的时机转瞬即逝(这是德国能挑战同盟的底线)。苏联人海的消耗固然有关,更可怕的是背后源源不断、全球流通的的同盟国力量。但如果控制了某个关键区域(比如地中海),切断了同盟国巨大物资流通链条,即使41年没能打下莫斯科,东线战略形式不可能在43年就开始逆转,而且都是德国在41年力所能及的事。问题是41年若不侵苏,苏联会抢先打德国吗?其实只要翻翻历史就知道,毛子的外战除了捏捏软柿子,对那时的德国(控制地中海、占领北非、震慑中东) 不足为虑,租借答案会不会发生就更难说了。 维特的天空 发表于 2014-10-11 23:49
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在1943年春天打的
看到这一句,都不用再往下讨论了。
是1943年春天输的。 怪冬天到不如怪后勤没办法把坦克运上去。。。
毛子的体制本来就更适合战争,计划经济,如何分配都有规则,德国只有玩总动员,转入全面战争经济才能达到那种效果,而苏联是把裤袋再勒紧点。
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德苏之战,不能脱离二战的大环境去论证。当时得到美国强力支持的英国、苏联都不得不竭尽全力,才能勉强做到抵抗和遏制德国。
德国和苏联是两个军事强国,都拥有优良的军事传统,老百姓也好战,俄国不仅幅员辽阔、气候恶劣,还一直把坚壁清野做到了极致,这是他们的传统,拿破仑就领教过,想抢粮食也抢不到,过冬用品更别想,烧掉也不留给敌人。不管是19世纪的贵族还是斯大林,俄国佬真心舍得,你很难想象天朝地主在日军来的时候不计代价的烧毁自己的财产吧。。继拔都蒙古鉄骑之后,俄罗斯就没有被侵略者彻底征服过,这不是偶然的,就不说军事方面、德国作战前线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了 另外,不用神话朱可夫,俄国人为什么从不提火星行动,朱可夫元帅是英雄,怎么可能犯错,有错也要抹去,为尊者讳罢了 东线战场可能是核武器没发明之前,人类战争的巅峰之作,人类历史之后也不可能再有更大规模的作战了
1,起码截止6月份,斯大林无意于进攻作战的准备,但斯大林从更长的跨度,绝对是准备和德国打一仗
2,苏德战争最大的后果就是苏联地缘政治影响力的空前增长,半个欧洲以至于半个世界都在受到战胜国苏联的影响
3,美国人可能在后悔2,因为哪怕即便是元首成为战胜国,对世界的祸害也不一定有斯大林大,并且元首之后继承人也是个问题,对付不了本人,继承人还是容易对付的,毕竟元首不那么容易诞生出来,斯大林却是体制的产物,这更难对付
4,个人觉得真正影响苏德战场走向的是莫斯科的分歧,库尔斯克战役时机、北冰洋港口、巴库油区未果,斯大林格勒应该是很次要的一环
希特勒的目标是占领莫斯科
苏共垮台 搞个傀儡
埃尔茨 发表于 2014-10-13 11:58
东线战场可能是核武器没发明之前,人类战争的巅峰之作,人类历史之后也不可能再有更大规模的作战了
1, ...
在幅员辽阔的苏联战场,要牢记避免战线过长;斯大林不是傻子,苏联向来也不缺名帅,重要的不是哪个城市的得失,而是保存德军的有生力量。德军无法就地补给,铁路就是生命线,那么绵长的战线,莫德尔元帅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弃守勒热夫缩短防线,希特勒直到43年1月南线危急才同意。要不是莫德尔元帅高超的指挥,以及第9集团军英勇善战,根本就撑不到43年初,还能在苏军火星行动中大获全胜,尤其102步兵师、全体都该得勋章,处在苏军的主攻方向,面对西方面军的精锐第20集团军,苏军不但进攻没有得逞,反而损失3万余人,被迫突围。希特勒同意后,莫德尔的水牛计划顺利实施,把第9集团军安全撤离。但是第6集团军就没这么幸运了。。如果德军早日从全局考虑,中央集团军群主动放弃一些地方缩短防线,就可以腾出十几个师的防守兵力增援第6集团军,也行就能避免斯大林格勒的悲剧。这其中元首起了多少好作用就不说了,显然在危急关头,斯大林比他做得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惜莫德尔等人没有那么幸运 就像球迷被主队的强大养叼了胃口,德国当时已经习惯了胜利和攻克城池,希特勒还是小看了俄国佬 在火星行动中,苏军光阵亡和被俘的就26万,不算受伤的,德军伤亡4万多人。莫德尔作为防御大师是当之无愧。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作为此次行动的总指挥,依然受到斯大林完全的信任,才有后来他完成复仇和苏军全面胜利。 如果当时是这样:北方集团军莫德尔挂帅;中央还是冯博克,南方是曼斯坦因。结果会如何? 莫德尔,职业军人的荣誉化身 我一直想请教的问题是,当时苏联西部的离心力那么强,而且在德国入侵时,其加盟国老百姓也行动起来反苏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民心背向? 流逝 发表于 2014-10-14 09:04
我一直想请教的问题是,当时苏联西部的离心力那么强,而且在德国入侵时,其加盟国老百姓也行动起来反苏了。 ...
是的,德军进驻波罗的海地区时,当地人民的欢迎和配合连勒布元帅都感到惊讶。老百姓尤其是农民阶层对于苏联的政策是非常不满的,他们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苏联人。不过波罗的海三国这种势力太单薄、可以忽略不计。等德军到了白俄罗斯就不同,白俄罗斯人祖先就和俄罗斯族人、乌克兰族人混居在一起,即使政府让他们有不满,对苏联的认同感也比其让地区高的多。乌克兰就更别提了,这些都是枪口一致对外的。
民心背向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斯大林的独裁统治并不比希特勒的好,但是民族矛盾好多时候远远高于阶级矛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