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4-11-29 11:28:22

河南一山村仅剩4名老人 曾是“世外桃源”(图)

2014-11-29 05:22:50 来源: 河南商报(郑州)

[*]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14/11/29/2014112905215542f98.jpg山上的日子很简单,干活、吃饭、晒太阳。乔套行动不便,老伴裴花玉扶他到墙边晒太阳,安顿好了,便干农活去了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2014/11/29/20141129052158b284a.jpg
村民裴花玉老人。为照顾老伴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14/11/29/201411290522008ec65.jpg
村民乔进朝老人。他和老伴一直留在山上​​​​11月26日清晨,晨光透过坍塌的土坯墙,洒在偃师市府店镇麦秸坪村一座座长满蓬蒿的院落里。
麦秸坪村位于海拔800多米高的山鞍地带,是偃师市海拔最高的村庄。这里地处“世外”,但并非“桃源”:因人口外迁,原来100多口人的村子,只剩下4位老人。
寂寞笼罩的小山村
62岁的谭敏权养了4头牛,吃罢早饭,她吆喝着赶牛上山。在满地的黄蒿间,老谭感慨,“这儿以前都是梯田,种玉米、小麦,现在都荒了。”
汽车开不上麦秸坪,步行上山得两个多小时。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村民放弃了祖屋、梯田,搬到山下,留在村里的,只有村西头的谭敏权、乔进朝夫妇,村东头的乔套、裴花玉夫妇。
快到中午,裴花玉端着玉米面糊糊,去屋北一处空院落喂鸡,曾经的邻家小院,已成了一只大公鸡、五只小母鸡的领地。
喂完鸡,她摸出一个鸡蛋,带回去给老伴乔套做西红柿鸡蛋面条。乔套患有脑梗塞和帕金森氏症,家里全靠她操持。
一台黑白电视,是裴花玉老两口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只要家里有人,它就一直开着。
这里曾是个“世外桃源”
“我们百年以后,(麦秸坪)就再没人了。”谭敏权说,都因为山上条件差,村里男孩娶不来媳妇,只能去女方家“倒插门”。
70岁的乔进举老人说,自己1976年从麦秸坪迁到山下时,村里还有120多亩地,130多口人,山上风调雨顺,也算是“世外桃源”。
他说,清道光年间,一户姓董的人家就开始在麦秸坪垦荒。后来董家搬走,附近夹沟村的乔石头因输了遗产官司,一家三口迁到这里,搭起草房,开垦梯田。
麦秸坪地处高处,降水足,土壤又是耐旱的红壤,无论旱涝,都能保住口粮,那时山下战乱频繁,自然有姑娘嫁上山。改革开放后,山里交通不便,副业发展不起来,村民收入提不上去,才慢慢没落。
20多年间,100多名村民离开麦秸坪。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来阴”,迁出的村民会回到山上扫墓,也有搬出去的老村民,要求死后在麦秸坪村祖坟里下葬。
可山里的人,仍想着出去。谭敏权说,两个儿子娶媳妇,每个都得花几万元,小闺女念师范,去年才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现在下山买一处宅基地得十几万元,在大城市买个房子得几十万元——没有余钱,也就搬不下去。
乡土记忆是否就此终结


据报道,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在纪录片《遗失麦秸坪》导演、安徽大学毕业生万方看来,麦秸坪从兴盛到衰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相比被遗弃的村舍、农田,他更担心,村落的消失,一段乡土记忆是否就此终结;人本是聚群而居,对于坚守在村里的、“被现代化遗弃”的村民,政府是否应给予相应的救助?
在偃师本地论坛里,麦秸坪从未被遗忘;今年4月份,《遗失麦秸坪》获得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节提名奖,媒体的报道又把大山深处的村庄推到舆论场上,也有人慕名登山探访。
但裴花玉的山上生活,仍没什么变化,只是老伴乔套的病,一直在加重,“万方去年来拍纪录片时,他还能自己挪动两步,现在一点都不能动了。”


愚人自渔 发表于 2014-11-29 17:23:59

退耕还林吧   然后把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集中迁到镇子上 林子划分林权还给这些人

distinctive 发表于 2014-11-29 17:28:20

不用集中迁,自然地,就会往镇子上走。我外公家曾经上百户人的村子,如今已经不到十户。村子有钱了去镇上,镇上有钱去县上,县上有钱就去市里,省城,省城的再去北上广深,再有钱就去国外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一山村仅剩4名老人 曾是“世外桃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