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场”展现南京城600年“文化地图”
[*]
[*]
[*]
[*]
[*]
[*]
0
大校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明路以东,七桥瓮以南,约900亩的区域。大校场源于明初拱卫南京驻军训练场,其周边留有众多明代遗迹。东面有跨响水河的过兵桥、跨秦淮河的七桥瓮;南接明代南京外郭十八门之高桥门、上方门;西连窨子山古文化遗址、明清丝织染料种植基地红花村;北通中和桥、明朝天坛遗址。大校场,其实叫大教场明朝定都南京后,明太祖朱元璋为拱卫京城,置“军于京城内者三十七卫”。《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工定天下,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所均为明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团编制)当时的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衙署,设在皇城午门以南至正阳门以内(今御道街一侧);而“卫”皆驻在城郭“要害地”。最初驻军达到“二十万七千八百多人”。为了训练军队,从明朝初年至明朝末年(清朝仍继续沿用),在南京城内、城外置两处大型教场,供驻军及教习演武之用,分别称之为“小教场”(今小营地区)与“大教场”。(民国年间,“大教场”讹变为“大校场”)。大教场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外,“都城外南二里”,明初驻“操练官旗军一万九千六百三十四”,主要为羽林左卫、金吾前卫、广洋卫(今留有广洋村地名)等四个卫的军士。明成祖朱棣入主南京皇宫后,除在皇城西侧小教场驻守嫡系部队外,又在大教场西侧建神机营,驻“操练官旗军五千八百二十一”。至嘉靖时,仍驻军“三千七百六十二”。当时大教场内还设有两个十三四亩大小、一丈多高的点将台。一个是供一般将领操练之用,一个是专门用作皇帝出宫观看阅兵或比武选拔高级将帅所用。康熙在此阅兵射箭,慈禧在此“赤脚犁田”明王朝灭亡后,清军把明朝的宫城改为“驻防城”,由江宁将军率领“八旗兵”驻守。这时,大校场又成为清军的操练基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三,康熙帝首次“南巡至上元,以将军署为行宫……越日,驻跸大教场受臣民朝见”,并在大教场检阅将军、都统、总兵等驻防官兵武艺。《康熙南巡图》记录了这次阅兵典礼盛况。太平天国期间,大校场一带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战场,大校场的各种建筑和文物古迹也毁坏殆尽,变成了一片荒地。后来那拉氏慈禧太后南游时,为了惑众于世,曾亲临大校场演出了一场皇后“赤脚犁田”的丑剧。1929年建成大校场机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发展航空“于国家前途,吾党前途,均至有裨益”。1912年,同盟会美洲总支部募捐资金购买了6架柯蒂斯飞机,分两批运抵南京,支援临时政府。这是民国第一批空中军事力量。飞机场先是设在小营,条件极为简陋,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空军编制扩大,飞机场搬至明故宫。1929年,随着空军的再度扩建,中央航空署征收大校场土地700余亩,作为空军训练场所,并设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靶场。1931年4月,国民政府在大校场建立了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任校长。1934年,国民政府将大校场正式辟为军用飞机场,明故宫机场成为民用机场。为了组建新式空军,国民政府陆续购入美军机500多架,驻停于大校场的军机约有60架,大校场机场成了中国空军的摇篮。当时兼任航空委员会顾问的宋美龄就经常驱车到大校场,看望这些年轻的飞行员,称这些天之骄子是“自己的孩子”。抗战前夕,大校场机场已经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航空总站。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释放的蒋介石在战斗机的护航下,从洛阳飞抵大校场机场,随行的还有张学良。可以说,少帅的“囚禁之路”,是从大校场机场开始的。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战机几次空袭南京,大校场机场首当其冲。1937年6月19日,日本海军航空队两次空袭南京,第一次就出动了45架飞机,空袭了大校场机场及兵工厂。“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国空军和援华苏联志愿航空队一起,奋勇应战,重创日机。
日军占据南京后,大校场机场被修复使用。1945年9月,首批进入南京受降接收的国民党新六军,就是乘飞机在大校场机场降落的。1947年,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南京,飞机竟在降落时因场地问题差点出了事故,这让蒋介石极为尴尬。此后,国民政府用了半年时间,对机场进行大规模重修,建了新的候机楼。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大校场机场登上“美龄”号专机,黯然神伤地飞离南京。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56年7月,南京民航搬迁到大校场,开始了军民合用阶段,当时跑道2200米。1997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建成启用后,南京民航搬至禄口机场,之后大校场机场扩建,有一条2700米跑道。2015年7月30日,位于六合区空军南京新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