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论 / 再一次回望二十世纪
1, 世界和平何以持久?
2, 国际秩序如何完善?
3 ,人类文明怎样演进?
4,2015年处在一个特殊的环节,是总结历史憧憬未来的最好时刻
“70年”坐标方位的非同寻常在于,2015年在世界历史与未来的链条之中,处在一个特殊的环节。虽然二十一世纪走过了15年,但现在才是总结历史、憧憬未来的最好时刻。
进入5月,世界把怀旧的老歌唱得更加响亮起来。从年初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到下半年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缅怀二战成为贯穿2015的一个突出旋律。而从去年“一战百年”到今年“二战70年”,延续着一种对二十世纪的回望。因为,两次大战正是“战争与革命”的二十世纪最为深刻的印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有的纪念都是相似的,但每一次回眸的焦点却各有不同。虽然这不是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大庆”,但“70年”的视角注定同以往乃至未来的任何“十年”都大不一样。
这不是因为,继世界上不再存有一战老兵之后,亲历二战炮火的幸存者在未来也必将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逝。
甚至也不是因为,在富于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二战小说、电影、诗歌的浸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在老去,那段具有特殊色彩的历史记忆不可避免地与当代渐行渐远。可以想像,十年后再回首,世界的目光与心态将更加不同,更多的距离感中或许再添几分超脱。但今天对战争的祭奠,并不是要让离我们远去的历史图景慢一些褪色。
“70年”坐标方位的非同寻常在于,2015年在世界历史与未来的链条之中,处在一个特殊的环节。虽然二十一世纪走过了15年,但现在才是总结历史、憧憬未来的最好时刻。全球格局的进一步变化,使涉及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带有不同以往的新的现实意义。在对历史的再一次反思中,国际社会能不能建立起更具普遍意义的共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
第一,世界和平何以持久?
自1945年9月3日清晨日本政府代表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与同盟国签订《降伏文书》,世界已经享受了长达70年的总体和平。其间虽有半个世纪的冷战,也爆发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大大小小的热战,但终究避免了全面战争。
在过去的世纪里,战争与和平的周期循环被视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历史运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国际行为体间的竞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二战以来的经验证明,人类可能使和平竞争变为一种常态。其中的关键,是避免大国竞争导致大国冲突。可以肯定,留住今天的和平的,不是对发动世界大战确有威慑作用的核武器或基于其上的“恐怖平衡”,而是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与人类意志。在世界格局经历新的转型背景下,中国提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正是出于这样的依据。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更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由之路。
第二,国际秩序如何完善?
从一战后“国际联盟”的失败,到二战后联合国体系的最终确立并经受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考验,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人类探索世界治理的历史过程。联合国虽然不是“世界政府”,却标志着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际秩序的创立,是当代世界与过往历史最根本分野的界碑。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核心是在维护二十世纪历史进步的基础上,弘扬、光大和推进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的国际秩序。
一是维系和坚持。尽管时代变迁,但可以认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承载着近200个国家的这艘大船不能颠覆,否则世界的运转就失去了基座。特别是国际社会在总结两次大战惨痛教训中确立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遵守,让正义始终普照大地,让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阴魂永远不见天日。
二是完善和创新。随着二战以来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发展格局深刻变迁,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成为一大景观。对此,世界秩序必然要与时俱进地加以适应,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实现世界治理法治化。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的新型治理平台,就代表了这一历史趋势。国际社会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第三,人类文明怎样演进?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二十世纪简史——极端的时代》,醒目地引用了小提琴家梅纽因对二十世纪的评价:“这个世纪激起过人类所曾经产生过的最伟大的希望,但最终毁灭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此话虽带有较强烈的悲观意味,但继承20世纪的遗产,还是要高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帜,迈向人类文明更高的境界。
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野蛮进一步走向文明,就要彻底告别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要摒弃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在完成恩格斯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解的历史任务中,实现世界的永续发展。让人欣慰和自豪的是,在这两方面,中国都是自觉务实的促进派和引领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