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说T-72坦克打穿豹2 就如同打奶油一样
2016-01-10 09:37:21 来源: 网易军事分享到:[*]
[*]
[*]
[*]
[*]
[*]
[*]
3168
在中止了MBT70计划之后,德国开始考虑简化设计,降低研制风险。到了1971年,德国坦克研制人员终于成功地勾画出了"豹"2坦克的轮廓。1972年,德国制成了首辆"豹"2坦克样车,样车上装有105mm滑膛炮。在分析研究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关坦克的经验之后,德国军方把新坦克的重量,从MLC50t级提高到了MLC60t级。从1975年起,德国对新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又一次进行了彻底的改进,炮塔和车体的前部和侧部安装了重新设计的装甲。1979年10月25日豹II正样车(豹II原型)在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公司下线至此,风靡全欧洲的豹2坦克正式诞生!http://img2.ph.126.net/7BrhOihAJWkH9XH89q_vSw==/593349250923191642.jpg早期处于试验阶段的豹2坦克样车,可以看出其和现在的样子有很大的不同 。豹2的早期型号采用的是传统的混合间隙装甲,德国虽然在二战后期进行过以二氧化硅做夹层的复合装甲的研究, 但是汉斯人血统中的固执使他们依然钟情于高硬度钢板,在早期的豹2A1上,正面主装甲是包裹在外层均质钢装甲内的由多层硬度在250BHN-600BHN的高硬度钢板组成的夹层,这些不同硬度的钢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期间的缝隙使用耐火橡胶填充,构成混合型间隙装甲结构。按照国内某些科研机构分析的结果,豹2的主装甲夹层是由250BHN、430BHN和515BHN这三种高硬度钢板叠加组成的,同时从豹2A2开始又在钢板间隙中添加了聚乙烯,并添加锂和硼以增强对核辐射的防护能力。不过豹2采用的这种高硬度钢板的焊接极为困难,西方通常都使用高压轧制工艺制成很薄的小块状,然后将不同硬度的钢板层叠再用螺栓固定在主装甲中钢制的骨架上。 笔者认为豹2初期型号(A1.2.3)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在600mm-650mm之间。对脱壳穿甲弹的防御能力在450MM左右,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在550MM左右。http://img4.ph.126.net/Ki0d5SWgb98_IRlE2kqmlg==/34902897129250134.jpg处于研制中后期阶段的豹2样车,已经和量产型豹2坦克非常接近了。当豹2装甲被聚能装药战斗部命中后,通不同密度的钢板和间隙中的填充物来偏转和离散聚能射流能量,从而消耗射流能量。在脱壳穿甲弹弹芯穿过该装甲时,由于要连续经过若干层的不同硬度的钢板,在经过硬度高的钢板时,会受到较大的压挤作用,而在经过低硬度的钢板时,压缩力又会迅速降低,正是在这种压挤-释放-压挤-释放的过程中,使穿甲弹弹芯材料发生分解,从而无法穿透该装甲。http://img6.ph.126.net/Qlo6oLmcyY4C6Ig8T86Ixw==/660903245333749226.jpg豹2的层叠钢板示意图,夹层主要有三种不同硬度的钢板和另外两层复合材料叠加而成。当时在结束了MBT70项目后,美国开始新一代主战坦克选型,德国为了推销自己的坦克便按照美国的要求生产了4辆豹IIAV送到美国进行测试,其中一辆用来进行实弹射击的防护实验。但是当时美国已经从英国得到了“乔巴姆”装甲,并用其“美国版”装备了自己研制的XM-1样车,而豹IIAV依然使用早起的混合间隙装甲,防护达不到美国的要求,最终被淘汰。而德国人在落选后依然没有搞明白自己的装甲问题在哪,除了改进了一些装甲间隙的填充物以外,并没有做彻底的改进,这一装甲一直使用到豹2A4上。http://img2.ph.126.net/7QdgfLyElE_wILzgwbCCHw==/52072870708596382.jpg参加在美国境内坦克竞标测试的豹2AV样车。
随着东欧剧变,驻扎在东德的苏军精锐部队开始逐步撤离,由于当时苏联接近解体,撤离时情况混乱不堪,美德合作趁机从苏军仓库中得到数辆T72B和T80(型号不明)以及大批苏军装备的主力弹药,并迅速开始了秘密测试。在90年代初在海德靶场的一次测试,使用3BM32的T72B型坦克分别在在1000/1500/2000米对豹2实车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在1500米以内发射的15枚炮弹全部正面贯穿了豹2A3的主装甲,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就像打奶油一样”。这件事对德国人震撼非常大,马上开始对刚刚装备的豹2A4的装甲进行重新改装和更换。尽管这时候德国人已经获得了乔巴姆装甲的一些资料,但是此时还没有完全吃透和消化乔巴姆的技术,所以在对豹2A4的初期改进上,一开始依然想采用国产复合装甲技术,但是很快被证明即使是国内最先进的复合装甲也依然难以抵御3BM32的打击,最后固执的汉斯人终于放下架子向英国人求援,英国人此时也很绅士的将所谓的的乔巴姆II代卖给了德国人。随后所有新改装的豹2A4都换上了英国“绅士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