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6-10-19 19:37:32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法国汉学家不远千里来栖霞山……

搜狐旅游 > 综合
南京栖霞山2016-10-19 16:46:05阅读(0)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67e66aa3a9654c6783bfbe72f95dd85d.jpe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76a94185bf844b3f8d4836e12acb276f_th.jpeg跋马崱屴(ze li)间,周旋多石佛。峰回路转处,满月殊不一。化身岂无谓,盖欲普济物。物无不度尽,寂照坐岩穴。试看春汇昌,熙熙登宝筏。曰相即非相,慈云亦须豁。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bbbcc00ba1e342b5bf3b6d13ce6f58f8.jpeg  南京栖霞山  这是清高宗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时所著的一首《右千佛岩》。  众所周知,栖霞山千佛岩石刻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开凿于六朝时期,目前现有佛像约500余尊,号称千佛岩。历朝历代都有修补和增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b707571854494385a619beac5efa8946_th.jpeg一、法国汉学家不远万里来到栖霞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daea5dbaadd640ecb2ea2745fcaaec05.jpeg(维克多谢阁兰)  谢阁兰,全名维克多谢阁兰,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一名医生和民族志学者。其一生与中国结下深厚渊源,也因书写中国而负有盛名,他曾旅居大洋洲和中国,他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酝酿或完成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养分。  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中国考古纪行》、《中国伟大的雕塑艺术》等有关中国的书籍。1917年谢阁兰不远万里来到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拍摄了大量有关舍利塔、千佛岩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拍摄千佛岩的照片极其特殊和有意思。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1239de15895144d9a329f16a33a82ae1_th.jpeg  为了查找照片,景区文化工作者入了法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在上百张谢阁兰拍摄的大量而珍贵的照片中,终于找到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具体位置位于栖霞寺舍利塔后千佛岩的南唐“徐铉和徐锴”摩崖石刻处,为一龛两菩萨的形式。  不仔细看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和现有的佛龛进行仔细的比对后发现,这张黑白的老照片中石窟内没有一尊佛像,且佛龛周围的表面仍是以前的遗迹,没有水泥修补过的痕迹。在法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对于这张照片具体年代的说明是“20世纪的第一季度”,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期间,从时间上是符合谢格兰来到栖霞山的时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2014c159b8d049d9b6b4890dd2536902_th.jpeg二、栖霞山千佛岩造像曾经重修过  据《栖霞山志》中记载:栖霞山千佛岩佛像,在1924年—1925年间,被当时栖霞寺的主持若舜法师用水泥曾经修补过。有的是直接修补,有的是重新安装等等,但是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石窟的周围并没有水泥修补过的痕迹,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和特征,且石窟的下方有一个不大的缝隙。这条缝隙自左边的佛龛下方向东南方向延伸,呈南北走向,长约20厘米,仔细看这条缝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空的,没有任何的填充物。而现在的石窟下方的这条缝隙及周边都有明显水泥修补过的痕迹,颜色发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f03fe3f82be14a7ba5ed7b7299d8ff41_th.jpeg  另外,在这张老照片的上方,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现在石窟的上方有民国时期黄侃的石刻题名,而谢阁兰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却没有。  黄侃(1886-1935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字季刚,是民国著名学者、史学家章太炎的大弟子,人称“国学大师”。后人称他俩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1b2affb7cc9049cda07c1e9c20a60924_th.jpeg  (黄侃)  据他本人的《黄侃日记》中记载,黄侃到栖霞山的时间,为1929年5月31日,同行者有:汪东、胡小石、王伯沆等知名教授。黄侃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午小石、伯沆、旭初来饭,饭后遂絜田子偕诸人为栖霞之游。四时半登车,半时即到,抵寺小坐,出游,经隋塔、无量殿、坐冠玉峰(玉冠峰,笔者注)上观落日,还越中峰下,观珍珠泉而还。”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4aef2f5a664f4cfab5f5dd33c646d9bd_th.jpeg  这张老照片中,却没有“黄侃”的石刻。据现所掌握的《摄山志》、《栖霞小志》、《栖霞山志》等有关栖霞山和栖霞寺志书中记载的来看,只有1924年—1925年间栖霞寺主持若舜法师用水泥修补过千佛岩石刻,再没有其他的人做过相类似的事情。  从以上两点石窟下方的缝隙和“黄侃”的石刻来看,谢阁兰拍摄的这张照片应该是在1924年之前,也就是栖霞寺主持若舜法师没有用水泥修补过之前的照片。而现在石窟内存在的两尊佛像很可能是若舜法师在用水泥修补千佛岩石窟时有意重新安放上去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f1fff1a0e2874183bc46a055706d900b_th.jpeg三、黄侃留下摩崖石刻  那么,“国学大师”黄侃先生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徐铉和徐锴”的石刻旁边呢。原来,黄侃先生一生最崇拜的就是徐铉和徐锴兄弟俩。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铉之弟,世称“小徐”。精通文字学,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现在很多的书店都有徐锴的著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b5d487e5bed342f0a66835317cd87383_th.jpeg  《黄侃日记》清楚记载了1929年6月1日下午五时,黄侃让拓工“拓中大通、二徐”题刻的事,并“自书姓名二字于徐楚金题名之右少下”。“楚金”是徐锴的字,也就是说,这一天,黄侃在栖霞山留下了姓名“黄侃”两字,并镌刻在徐锴的题名右下方。即现在在栖霞山千佛崖所看到的,位于“徐锴”题刻右下方的“黄侃”题名。  1928年清明前夕,黄侃与汪东两位先生来到栖霞山,找到了徐铉、徐锴题刻。找到二徐题刻后,黄侃与汪东两人,在二徐题刻的旁边,留下了“后学汪东黄侃素治许书忽睹二君遗迹不任欣庆赘名于后”的题刻,以示纪念。随后,黄侃又“复为诗咏之”。写下了这首题为《戊辰寒食日偕同门汪东游摄山觅徐铉徐锴题名因书其后曰后学汪东黄侃素治许书忽睹二君遗迹不任欣庆赘名于后复为诗咏之》的诗:“江碑出重摹,王记着久缺。唐宗擘窠书,何人妄镌锲。东海有双鸑,题名留嵽嵲……山灵长护持,毋令闷岩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67018397cf7340ab8c05a0680f004d8b.jpeg  (徐铉、徐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01293a2c21034a26a88bcf5faf803c61_th.jpeg  后黄侃与汪东将栖霞山之行所获“二徐题名的拓片”,送给章太炎先生鉴赏。章太炎看到二徐题名拓片后,写下了《季刚旭初行摄山得大小徐题名以墨本见示》一诗。  谢阁兰除了拍摄有关栖霞山的照片外,还考察了许多南朝的石刻。小小的一张老照片反映和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大量历史信息,从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出千佛岩的部分石窟造像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缺失了,这为我们研究栖霞山的历史和文化又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9/723a606dbd5b4ca5b8930d770c42acc1_th.jpe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法国汉学家不远千里来栖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