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500强的江苏“军团”:6家营收过千亿 苏宁位列第一
华夏时报 2018-04-20 20:48:27http://p1.pstatp.com/large/78b700076ff74a377728本报记者 王俊仙 南京报道在实体经济成为发展经济主要着力点的当下,摆在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双料”大省江苏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如何让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主动创新求变,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已经出炉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下称“民企500强分析报告”),或许可以为江苏提供一些决策依据。6家苏企营收过千亿根据民企500强分析报告显示,江苏入围的企业数量为82家,入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3.48万亿元,占比17.98%,资产总额(2.56万亿元)占比10.96%,但营收总额和资产总额在500强企业中的占比均同比下滑。这些入围的江苏企业各自“含金量”如何呢?记者据此统计出,在营业收入总额超千亿的阵营中,一共有6家江苏的企业,其中苏宁控股集团以4129.51亿元营业收入位居500强榜单第二位,这也是该榜单中排名最靠前的江苏企业。除了苏宁控股集团外,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三胞集团有限公司等也纷纷上榜。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的净利润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增幅再创新高,税后净利润过百亿的有9家,包括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并无江苏企业,而该榜单中税后净利润最高的江苏企业是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其以64.48亿元排在净利润榜单的第20位。资料显示,恒力集团是以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织造为主业,热电、地产、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型企业。集团现拥有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PTA工厂之一、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之一,分别在苏州、大连、宿迁、南通、营口等地建有5大生产基地。15家苏企入围服务业百强事实上,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度改革。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9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7∶45.0∶50.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而这样的趋势在上述500强名单也能得到体现。根据民企500强分析报告,民营企业500强仍以制造业为主导,建筑业和钢铁行业仍居前列,但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少,民营企业500强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资产规模来看,第二产业资产规模占比继续降低,第三产业资产规模占比持续上升。记者根据同时发布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名单》统计得知,前100强中有17家江苏企业,位于榜单第五位的恒力集团同时是营收最高的江苏制造企业,其次还有沙钢集团、中天钢铁集团、海澜集团和盛虹控股集团等4家江苏制造企业位列该榜单前20名。“江苏制造业正在锐意求变,不再满足于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转而向产业链高端发起冲击。”苏州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工业数据上来看,根据江苏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行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9.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3个、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4.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7%。而统计局列统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产值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5.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9%,医药制造业增长1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全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99.6%,3D打印设备增长77.8%,新能源汽车增长59%,服务器增长54.2%,光纤增长42.4%,智能手机增长26.4%,太阳能电池增长25.9%。虽然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其近年来的第三产业也发展迅速。记者根据《2017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名单》统计,共15家江苏服务业企业入围,除了苏宁控股集团居于榜单首位外,苏宁环球集团、三胞集团、南通三建这3家企业位于榜单11-20名内。一份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工商联合会按照营业收入指标排定的《2016年江苏省百强民营企业(集团)》也指出,2016年全省百强民企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入围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经记者统计,该榜单中属于时下热门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企业仅两家,分别是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且均属于在线旅游行业,行业单一。对此,江苏省经信委一位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江苏上榜《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中,传统制造业仍占据较大比例,这和江苏目前的产业机构相匹配,“江苏想要保持甚至超越当前的经济地位,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要完善体系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要重点培养和吸引新兴产业的优秀民营企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