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中国金融应该学德国还是学美国

[复制链接]
 楼主| 虎I 发表于 2008-9-24 13: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lef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width="100%" height="18"><p><font face="仿宋_GB2312">美国今日被千夫所指的所谓“金融创新”有其必要性或者真实需求推动,而德国或欧洲金融体系的相对健康与其经济虚拟化程度有限密切相关。</font></p><p></p></td></tr></tbody></table></div><table id="m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p1"><div id="Time"></div><div id="osition"></div><div id="Image"></div><div id="Content"><font id="Zoom"><p></p></font></div></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100%" height="18"></td></tr></tbody></table><table id="m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p1"><div id="Content"><font id="Zoom"><p></p></font></div></td></tr></tbody></table><p>    银行东风压倒投行西风?</p><p>次贷危机似乎正带来一个可能颠覆既有理念的大问题———此前若干年,中国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基本接受了美国的金融自由化路径。但一轮机构洗牌下来,美国“最自由”的五大顶级投行已去其三,让不少曾积极推动综合经营的证券、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感受到了不小压力。而商业银行则颇有些沾沾自喜,认定以银行控股的综合经营范式貌似有“普世”意义。</p><p>表面上确实如此,如以欧洲的典型金融机构为例,瑞银、汇丰在最近一年尽管都传出过风险资产暴露的问题,但毕竟没有到退出市场的地步。而在以多元金融“一站式”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德国,其金融市场至今也未出现特别大的机构风险状况。这就难怪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22日表示,“西方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的金融形势与美国不同,因此它们没有制定与之相应的计划”。按照直线思维逻辑看,美国模式不靠谱,要学就学德意志。不过且慢,依笔者管见,德国或欧洲金融体系的相对健康与其经济虚拟化程度有限是密切相关的,与机构的经营范式关系并不大。美国今日被千夫所指的所谓“金融创新”有其必要性或者真实需求推动。</p><p>    金融模式取决于发展模式</p><p>本质上,吸收过剩美元的“美元环流”需要一个广度、深度空前的金融市场,而投行的天才们不过在这个大趋势下“顺势而为”,是真正的随需应变。与此相对应,欧洲若干经济体量中等的国家在国际经济地位上根本无法和美国抗衡,而欧元作为具有“国力加权”特征的货币更难以和有强势国力保障的美元争夺中心货币地位,这最终决定了欧洲的金融市场缺乏外生需求所推动的规模自我扩大、层次自我复杂的正反馈演变特征。</p><p>再具体到美、德两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则始终握有实在的制造业上游核心技术;而倚靠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伴随国内各类成本的快速攀升,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造”逐渐式微,美国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全面虚拟化。</p><p>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因金融自由化而导致的创新活动与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路径是相一致的,不应颠倒因果次序。当美国经济在网络泡沫破碎后面临增长点日益稀少的困境时,对资产的价值反复重估势必成为外围过剩美元的行为目标,这才导致了今天国际经济与金融乱象。</p><p>而由于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德国(包括法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更着重解决就业的诉求,更依赖实体产业。确而言之,德国的金融部门由于缺乏独立膨胀的动力和需求,始终依托实体产业需求存在,这成为了今天幸免于全球经济与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p><p>由是可见,学美国还是学德国,并非中国金融机构面对的真实问题。原因很简单,美式的金融综合经营决非动荡之内因,仅是其表象;德式的全能银行又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来支撑,并不易模仿。而从根本上讲,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几乎不可能纯靠模仿乃至抄袭别人的模式来成就崛起的理想。□沈洪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 <br/></p>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08-9-24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的全能银行操守也不咋地。</p><p>举最出名的德银为例,今年年初,我参加了德银的全球机构投资者会议,也经常看德银的报告,对德银这帮人的操守也算是十分理解了。前两天还闹出 德国复兴银行的大笑话。</p><p>美国是金融创新惹得祸么,不觉得,错在给他们贷款的人,而这部分正是传统银行做的。</p><p></p>
 楼主| 虎I 发表于 2008-9-24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条顿之鹰</i>在2008-9-24 15:11:00的发言:</b><br/><p>德国的全能银行操守也不咋地。</p><p>举最出名的德银为例,今年年初,我参加了德银的全球机构投资者会议,也经常看德银的报告,对德银这帮人的操守也算是十分理解了。前两天还闹出 德国复兴银行的大笑话。</p><p>美国是金融创新惹得祸么,不觉得,错在给他们贷款的人,而这部分正是传统银行做的。</p><p></p></div><p>我看了报道说3.5亿欧元可能是故意汇的</p><p><a href=\"http://www.deutsche-welle.de/dw/article/0,2144,3662749,00.html\">http://www.deutsche-welle.de/dw/article/0,2144,3662749,00.html</a></p>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08-9-24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虎I</i>在2008-9-24 15:31:00的发言:</b><br/><p>我看了报道说3.5亿欧元可能是故意汇的</p><p><a href=\"http://www.deutsche-welle.de/dw/article/0,2144,3662749,00.html\">http://www.deutsche-welle.de/dw/article/0,2144,3662749,00.html</a></p></div><p>你贴的主楼这种文章,看看笑笑就罢了。信达的人,从出身上就站在银行混业摇旗呐喊上了。</p><p>你贴的更说明3.5亿是操守问题。</p><p>衍生品方面、金融创新方面,美国确实走在前列。中国也是一直在学的,不能因为次级债就夸大他们的坏处。都在指责金融创新,其实最错的是 格林斯潘 </p><p>对货币供应太放松了。</p><p>德国在衍生品方面照样出过大洋相,例如十年前的MG。</p><p>德意志和美林高盛不同的就是 他是混业经营,他投行部照样有很多<font size=\"5\">风险衍生产品卖给基金</font>,不同的是,其安全性能高点而已。德意志只不过没机会把美国那个次级打包,资产证券化而已。</p><p>中国现在是分业经营,之后肯定也会走上混业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6:13:58编辑过]
豹II 发表于 2008-9-24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条顿学金融啊……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08-9-24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豹II</i>在2008-9-24 16:56:00的发言:</b><br/>跟着条顿学金融啊……</div><p>我就一小喽罗,只不过熟悉有些骗术罢了,哈哈哈。</p>
方法日 发表于 2008-9-24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金融啊,我金融系的一年级学生……
 楼主| 虎I 发表于 2008-9-25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18\"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 height=\"35\">中国可以从金融动荡中吸取什么</td></tr><tr><td bgcolor=\"#427fc0\" height=\"1\"></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28\"><span class=\"font12 sx100a\">2008年09月24日 13:27:55</span><span class=\"font12 sx022 sx022b hg18 xhx\">   中国网</span></td></tr><tr><td> </td></tr><tr><td align=\"center\"><img height=\"40\" src=\"http://finance.cqnews.net/images/20080806cysjb01_3.gif\" width=\"618\" alt=\"\"/></td></tr><tr><td> </td></tr><tr><td class=\"font14 sx100a hg26\"><p>  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已持续年余,危机还正不断地向市场体系的各环节蔓延。美财政和联储当局已动用了几乎所有经国会认可的行政、市场资源救市,但效果仍难言乐观。此时鲁莽断言何时见底已显无趣,而明晰救市的效果、潜在机会的属性以及中国应从中记取些什么,似乎更有价值和意义。</p><p>  救市措施的目的是恢复市场信心而非重塑世界经济制序</p><p>  美当局针对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实施的“转型许可”措施尽管看起来不及对美国国际集团(AIG)和房利美、房地美等机构实施的国有化操作强悍,也不及此前动辄百亿、千亿美元的注资行为听起来耸动,但成色实际并无欠缺。根据有关法律,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不仅能通过银行管道融资,还可享受银行业机构的紧急救助政策,应也算是押上了政府信用。</p><p>  不过,美国当局的救市仍是自利性质的“治表”之举,无涉根本。迄今为止当局采取的一切救市安排仍未化解美国产业空心化、剩余美元泛滥等问题。系列安抚市场信心的举措仍表明,美国力图稳定的是国际金融的“旧制序”。</p><p>  在这一救市逻辑指引下,美国的政策视野始终不离那些遭遇信心危机的美元资产。从拯救市场上游机构“两美”,到突然接管美国国际集团,再到要求伙伴国协同……实际上,美国仍在期望复制以往的政策手法,通过先行注资、协同注资的个体与集体背书方式重整买方人气。</p><p>  不过,资产估值体系的问题不能简单归于供求关系。即使近期的救市措施短期内确有助缓解市场恐慌,二十年前的储贷危机的事前事后经验也表明,美国经济的中长期调整颓势一旦启动,绝非仅倚靠金融部门就能够挽回。因此,中国有必要更充分地预备,以应对中长期内可能出现的外围经济环境萧条问题。</p><p>  中国需要用纯商业化的视角审视市场机会</p><p>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且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捆绑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中国在宏观层面准备“过冬”之余,更应审慎观察华尔街的市场机会,避免抄底诱惑,坚守商业交易的盈利性原则。</p><p>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对待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正弥漫着不合时宜的机会主义情绪——或滥言彼可取而代之,巴望着美元体系尽快终结;或沾沾自喜于与己无关,对不甚了解的西方金融市场现象指指点点……事实上,当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都面临信心考验时,羊群效应正成为主导,中国可能遭受池鱼之祸,而且空泛讨论风险管控已然缺乏意义。理论上,系统性风险根本无法用技术手段规避,而全球正面对的是一场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全面暴露。覆巢之下难有完卵。</p><p>  考虑到在当前阶段的美元体系仍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整个西方经济世界的金融动荡也暂未深入触及实体经济。由于中国大比例的国家财富是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的,这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尽快恢复稳定符合中国利益,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用自毁的方式推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重塑。从此出发,中资机构的“抄底”必须坚持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价格介入,选择那些资产干净、具有核心优势的资产,着眼于在本金安全基础上谋取商业利润,着眼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获取战略利益。</p><p>  虚拟经济部门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p><p>  此番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快膨胀,由此引发了内部估值体系崩塌。设若动荡衍生开去,必然会影响实体经济增长。</p><p>  有意思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此前曾广为认同美国的金融自由化经验,将金融控股的经营架构奉为圭臬。如今似乎又开始怀疑美国经验了。不过,也要看到,德国金融市场在二战后一直维持相对稳定,多元金融服务格局也未产生类似美国市场的问题。这样看,以谁为师的问题实在令人迷惘。</p><p>  其实,多元经营问题并非根本,保持经济金融稳定的要点仍在于控制虚拟经济的比例。从现实条件比对,不仅中国政治、军事资源难以支撑“人民币体系”,而且中国的技术实力、人力资源也尚缺乏直接取法德国经济模式的可能,更遑论学习专为德国企业服务的德式金融。</p><p>  未来,作为一个在分工环节、市场体系均处于中下游的国家,中国应更加务实和沉稳,在缺乏制造“以邻为壑”陷阱的能力时,更应对“城门失火”的情势保持警觉。放低姿态、戒慎恐惧才符合当年“韬光养晦”的发展策略。</p></td></tr></tbody></table>
merillzhe 发表于 2008-9-25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学啥都变样。德国全能银行所要求的严格的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不是中国能学到的;还是先分业经营吧。<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
Mailand 发表于 2008-10-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径依赖,中国这样的体制就一句学啥啥能搞定了?学德国?德国强大的工会在Aufsichtsrat里的角色中国工会能行?德国Hausbank体系还有Versicherung,Industrie和Staat的Beteiligung,中国有吗?学盎格鲁萨克森,谁来扮演SEC? 哪来强有力的会计准则执行力度,Fair Value Accounting, markt-to-markt在中国还不反了天了。<br/>
jakeyan 发表于 2008-10-18 0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mailand这标题触到你的核心啦。哈哈,这两年没白研究吧。</p><p>后面的话还在理,前面的东西有点离题了,工会那款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问题吧。</p><p>干嘛要学某某某呢,武侠小说不是要学众家是所长嘛。前几天和一个德国老绅士聊天,发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这句话是全球适用的。还有就是要找一个适合自身实际的东西。一个金融体系不单单只是金融层面,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方方面面。其他的基础不健全的时候,盲目学是学不好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18:25 , Processed in 0.02967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