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南京历史】追寻秦淮

[复制链接]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8-14 10: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门西五华里秦淮河正以打造“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为引领加紧建设。其实,早在600多年前,秦淮河两岸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明人所绘的《南都繁会图》,追溯了明代南京商业的繁荣,聚宝门东西两侧、三山街一带,店铺鳞次栉比,百货纷陈,人烟稠密,仅画中就出现了109家店铺招幌,以及牵牛赶车、聚卖羊只牲口的商贩,无一不印证着秦淮老街市商贸的繁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让我们沿着秦淮河两岸的老街市,去寻找历史踪迹,感受古都南京浓郁的商贸文化气息……

  沿西五华里秦淮河北行,出糖坊桥、长乐街,穿过新桥,就进入牛市。据《建康实录》载,南临秦淮有新桥,本名万岁桥,后改饮虹桥。《南京市地名录》曰:“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相传此巷靠近牛市场,故名。”

  牛市原本因买卖牛得名,主要买卖耕牛、菜牛和拉牛车之牛。明代开国元勋、如常遇春、胡大海、郑和等,故而高官重臣对牛肉的嗜好,也推动了牛市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牛美食,比如酱牛脯、爆牛肚、熏牛肉、卤牛蹄筋、牛肉锅贴、牛巴、牛鞭等。到了明末清初,牛市逐渐变成了一条商业街,甚至是名牌商品一条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京地方志专家王涌坚曾著文介绍牛市的盛况,称,如果择其一段店面,即可看到牛市的名牌商品,有“古子敬香皂、香粉”“吴玉峰膏药”“耿氏香糕”“汪天然包头”“杨君达海味”“仰氏纸扇”“伍少西毡货”等。而且名品名店多有邀请名家为其题匾。用现代话说,产生了较大的“名人效应”。

  牛市还有一幢清代古建筑(牛市64号)可谓“牛气冲天”,这里曾作为江苏卫视电视连续剧《秦淮人家》的取景地。前后六进,横跨牛市和颜料坊两条街巷,被誉为“可以和世界文化遗产安徽宏村媲美的古建筑”。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牛市64号也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十分遗憾。

  牛市:牛市有一幢清代古建筑(牛市64号)可谓“牛气冲天”,前后六进,横跨牛市和颜料坊两条街巷,被誉为“可以和世界文化遗产安徽宏村媲美的古建筑”

  说到无字碑,人们首先会想到立于乾陵的武则天的无字碑,在人们的印象中那当是中国第一块无字碑。可实际上金陵也曾有两块无字碑,其中的一块还早于武则天的年代,只是实物不存,人们对此已经颇为淡然了。

  明朝人顾起元所著的《客座赘语》记载:梅岗(当指今天的梅花山。《南史》记载东晋时的王公贵人,死后大多安葬在梅岭,指的也应是今天的梅花山),晋太傅谢安石墓碑,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从时间上推算大约要比武则天的无字碑早300年。在谢安的墓碑上有这样的前记:以安功德,难以称述,故立白碑。这是说谢安的功德难以表述,所以就立了这无字的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一块无字碑见于岳珂所写的《桯史》。《桯史》有言:“牧牛亭。秦氏之丘陇在焉。有移忠、旌忠二寺,相去五里。桧墓前隧碑,宸奎在焉,有其额而无其辞,卧一石草间,曰:当时将以求文,而莫之肯为,今已矣”。用现在的话说,江宁的牧牛亭附近是秦氏的墓丘所在。在这儿有移忠、旌忠两寺,两寺相隔五里。秦桧墓前隧碑上御笔还在,碑只有额而无文,躺在草石间。当时也曾想找人写上碑文,但没有人肯为秦桧作碑文,今天也只能这样了。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金陵历史上至少有两块无字碑。

  两块无字碑虽已不存,但今天仍会使人浮想联翩。谢安应该说世人尽知,他的业绩,特别是淝水之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为东晋保留了难得的安宁,也为后人提供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秦桧本是江宁人,也是北宋政和年间的进士。秦桧的“业绩”在《宋史》中写得非常清楚。他死后葬在江宁也是笔记中有明确记载的。只是作为金陵人,为家乡出现这样一位人物颇感脸上无光。唯独感到庆幸的是,金陵这个人文荟萃之地,终究没人为讨好秦桧而去撰写碑文。碑文多谀词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如果这样一奸佞之人也被描述成铁肩担道义,支身撑危局的形象,那将更会让读书人颜面扫地。

  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江左,谢安和秦桧是同一级别的掌权之人。谢安面对危机演出了以少胜多的壮举,秦桧面对危机则演出了残害忠良的丑剧。最为巧合的是两人都是死于66岁,而历史则给出了同样面对危局的“掌门人”天壤之别的评判。

  两块无字碑虽然实物不存,但应该也有必要让更多的金陵人知道曾有这样的两块无字碑及其来龙去脉。毕竟这两块无字碑蕴含了相当的历史启迪和文化色彩。

  在门西长乐路和集庆路之间,有一座万岁桥,又名新桥,现名饮虹桥。据《正德江宁县志·市镇》载,新桥“即古鱼市”。桥边还有牛市、柴市,统称三座“古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建康志》载,“鱼市当东市、西市、凤台、鹭洲四方之会,今新桥十字街口即其地。”由于西五华里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且又是数万工匠、居民、渔民居住之地,故市场繁荣。陈作霖在《凤麓小志》里,对鱼市作了详细精致的描述:“自镇淮桥口至沙湾饮马巷口半里路的鱼市,摊塞街市,夹道皆鱼盆也。粗而肥大,鼻长数尺者为鲟鳇,白而无鳞者为鮰,鳞金色而脊黑者为青鱼,深黑者为螺丝青,巨口细鳞者为鳜,首有七星而黑者为乌鱼。”

  除了上述一些档次较高的鱼类外,秦淮河还出产很多大众化的鱼类,比如“颁首而腥者为鲢子鱼”,鲢子鱼有白鲢、黑鲢之分,“鳞细而身扁者为鳊,其小头而阔身者为缩颈鳊。脊隆而黑,至冬尤肥美者为鲫。”“口有须而金色,重至十数斤者为鲤。长身而细鳞者为白鱼。”

  那时的秦淮河“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蟹”,应时河鲜供不应求,以致整个鱼市“市声沸腾,路如膏滑,非举足便捷者不敢行。”由此可见鱼市之繁荣以及秦淮人家对食鱼的嗜好。

  清代藏书家甘熙家住升州路北大板巷,离鱼市不远,故而也常到鱼市走走。在《白下琐言》,甘熙说:“鱼品以鲥鱼为俊,昔人尝道之。然四月方出,他时则无。”这种鲥鱼,其鳞如银,鱼儿最惜其鳞,如果挂网随之出水,鲥鱼必死无疑,故鲥鱼归入名贵鱼种。

  明代门西鱼市,常有人偷偷出售河豚。这种鱼形丑而易怒,一遇险情,鱼肚立马如皮球鼓起。那时,捕鱼人以五彩线系鱼钩钓饵沉入水下,河豚见彩缕,争相夺饵。此鱼血和鱼子皆有剧毒。尽管如此,明代人依然食河豚有如食肉,冲着鱼的无比鲜美,也要“拼死吃河豚”,在长期食河豚的过程中,明人不但总结出“燕尾者、独眼者、不热者、鱼子和血”不能食的经验,还总结出中毒后食用芦笋、甘笋或橄榄、生鸭蛋以解河豚毒之法。

  在西五华里秦淮河中段上浮桥北、升州路南侧,有一条美丽的老街叫彩霞街,长为300米,宽10多米。在明代,它是全城最大的菜市。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中如有婚丧喜庆需大摆宴席,一般都会到彩霞街采购。走进彩霞街如同现在进超市,鱼肉禽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吃的、喝的、洗的、涮的,什么都能买全。

  彩霞街原名草鞋巷,明初,这里因临近秦淮河,每天一早,从城外赶来的农民,出售新鲜蔬菜和鱼肉禽蛋,他们光脚穿着草鞋,熙熙攘攘,在城里人看来十分扎眼,故这条街巷就被贬称为草鞋巷。

  后来有一些商人发现,在这里采购新鲜荤素菜,价格低廉,如果就地加工成品,既省去车马劳顿,降低成本,又能保鲜,卖个好价钱,于是他们租赁门面店铺,竖起五彩缤纷的招幌,一家一家商铺,鳞次栉比,彩幌飘扬如彩霞般艳丽,于是彩霞街取代了草鞋街名,一直流传至今。

  一些客商逐渐做出了特色,以其名店、名品及诚信服务,赢得顾客们的青睐,让彩霞街绚丽多彩。街口有“萃奇南北货商店”、“周益兴火腿庄”,街中段有“四鹤春面馆”,街尾有“金恒兴鸭子店”,还有杏林春茶馆、延寿堂中药铺、彩霞居菜馆、仪凤戏茶园等等。

  彩霞街的百年老店“四鹤春面馆”,专营肴肉面、皮肚面、小笼汤包、煮干丝、烧卖,尤其是小笼包、大肉面远近闻名。说到小笼包,原创应是刘长兴,但是四鹤春却肯下功夫,在借鉴刘长兴汤包的基础上再创新,卤汁多、口味鲜,结果,四鹤春面馆的小笼汤包名声大噪,与扬州富春、镇江宴春合称“江苏三春”,乃至门西人夸奖四鹤春有了一条新歇后语:到四鹤春看人吃小笼包--滴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再如周益兴火腿庄的冰糖小肚,选肉剔筋,肥瘦适中,加上香料拌和,腌至透味,佐以特殊制作工艺,故冰糖小肚成为送礼佳品。

  彩霞街一批副食品行业龙头老大和老字号,成了食客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每日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些店老板不得不在大忙日子里,雇用“季节工”、“钟点工”,请店堂附近的家庭妇女进行原料外加工,帮助钳鸭毛、剥蚕豆米子等,带动了就业。

  柴市:有意思的是,掉在地下的锅灰稍许添点水调匀,还可以成为穷人家孩子练习写毛笔字的“墨汁”

  沿西五华里秦淮河前行,来到新桥。这座桥位于南京交通要道,南宋乾道五年(1169),建康留守史正志重修此桥时,还在桥上盖了几十间高大的房屋(桥棚),显得十分壮观。桥上车来人往,有在桥棚内购买食物的,有赶赴桥附近农贸市场的,俨然是一片繁忙景象。

  新桥以三大集市闻名,即柴市、牛市、鱼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旧时,南京城门西一带老百姓煮饭烧菜都用铁锅、大灶,烧的是农民、山民进城卖的柴禾,由于四面八方进柴,故新桥柴市应运而生。

  清末民初,方志学家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物志》中称;“江洲绵亘,皆产芦苇、蒲莞。其鬻于城中者,由水西门运入,江荻则坚而实,葭苇则粗而空,其引火最易,居家者喜用之。若南入聚宝门者,多叶柴”。

  叶柴、洲柴、植物秸秆,不但居民、商贾喜用,就连城防驻军也用。

  柴禾中较耐烧的是南山来的山柴。老南京人除夕、元旦祭神时,必以栎炭炽之于火盆,谓之“元宝火”。平时则以栎炭烹小鲜、煮沸汤、煨狮子头,“炭烧树根,是与柴薪同功者也”。除了栎树外,山柴还有枫、楮、樗、橡,甚至松针(毛)等。

  有意思的是,使用柴禾烧铁锅,几天下来,锅底就会结下一层很厚的柴灰,户主必须经常反扣铁锅,用树枝、竹片铲去锅灰,以便提高烧柴禾的热效。掉在地下的锅灰稍许添点水调匀,还可以成为穷人家孩子练习写毛笔字的“墨汁”。

  历史上有名的韩世忠大破金兵的黄天荡,在南京的龙潭附近。《通鉴注》记载说,大江地升州界,浸以深广,自老鹳嘴度白沙,横阔三十余里,俗呼黄天荡。

  南宋建炎四年(1130),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兵。兀术派人跟韩世忠约定决战日期。决战那天,韩世忠率领众将士奋勇拼杀,金兵大败。长江北岸金兵得知兀术大军被截,派船来接应。韩世忠命士兵带着铁锁的大挠钩,把金兵的小船一一钩住,掀翻在江中。兀术无计可施,只得向韩世忠买路渡江,表示愿献出江南掠夺的全部财物,但遭到韩世忠的严词拒绝。金军被困达48天。后来兀术采用一个奸细的建议,在夜里出动大军,利用老鹳河故道,开渠15公里,并用火攻击宋军舰,才逃出。黄天荡之战扭转了南宋军总打败仗的局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在这里已经变成陆地,而当年的黄天荡位于龙潭深水港附近,风高浪急,在这里行船多有危险。为了避开这里的水势,明清时代政府曾在此近陆地的方位建设了一条“便民河”,乾隆帝下江南时走的就是这条便民河。
_Carlisle 发表于 2010-8-14 10: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小船60块钱一个人,

[s:90][s:90]

一直没舍得坐
faye° 发表于 2010-8-14 1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地势太好了 从古至今 都是市中心啊[s:37]
 楼主|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8-14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faye°于2010-08-14 11:06发表的 :
我家地势太好了 从古至今 都是市中心啊[s:37]


那肯定的 价格摆在那
卡贝齐 发表于 2010-8-14 12: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滴家乡,顶一下下。。。
Teddymao 发表于 2010-8-14 1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路过,可惜了
曼施泰因 发表于 2010-8-14 17: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s:85]
闹闹 发表于 2010-8-14 1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8-15 08: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就住河边
jerryhu 发表于 2010-8-15 1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建议,鉴于南京交通拥挤,可以考虑开辟秦淮水上巴士,以便市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3 06:40 , Processed in 0.02671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