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武昌汉阳汉口的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yinaha 发表于 2010-8-22 1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昌城的变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昌有城,是从223年(东吴黄武2年)开始的。那一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夏口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险,高观枕流”,实为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周围仅二三里,为版筑土石城。此城仍存。


   汉代有沙羡(音夷)县,治涂日(今武昌县金口), 239年(东吴赤乌二年)孙权筑金口堡守沙羡县,故又称沙羡城。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始移夏口城。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454年(孝建元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时又称郢城。

   梁武帝时,梁将曹景宗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石城为军事堡垒,北临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约二里。

   隋文帝于589年(开皇九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县(原治在金口)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城内,故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舆地纪胜》上说:"鄂渚在县西黄鹤矾上三百步,隋立州以渚,故名鄂州。"唐节度使牛僧儒驻鄂州,改建鄂州城,不仅城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以陶甓为城,武昌有砖城自此始。宋仁宗皇祐初年,鄂州知州李尧俞重修。  

   武昌城基本定型是 1371年(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鸽山(今蛇山)南,该山始包入城内。城周约20里,辟有9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欸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顾磷重修武昌城时,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 改为起义门),望泽门为望山门,竹欸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设车站于门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阳路东端,靠近武昌火车站。
  
武昌城垣于1927--1928年撤除,从1371年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以来,共存在了556年,其间8次修葺,今仅存的起义门,系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而重建的。








汉阳古城的兴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阳在汉代属县境,隶江夏郡,郡治在安陆。沙羡县原治金口,东晋时迁鲁山(今龟山)却月城。

却月城是汉阳县境内的第一座城堡。在月湖附近,今汉水入江所经之地,东汉戴监军所筑。周回180步,高6尺,形如却月,故名,亦名偃月垒。黄祖为江夏太守时,治石阳,别屯却月城,守沔口。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派凌统、董袭破黄祖军,屠却月城,城废。
  
刘表之子刘琦以却月城被屠,又在鲁山之南,凤栖山西,月湖港之东筑鲁山城,并作为江夏郡治。后吴江夏太守陆吴亦治此。南朝时齐竟陵太守房僧寄曾守此。
  
齐张乐祖率数千人助房僧寄,据鲁山城东北近江岸处,以土筑城垒。后房僧寄等投降梁,城为梁所废,故名梁废城。  
  
梁武帝萧衍在黑山北筑城以守鲁山,名萧公城,系军8万所用之版筑上城。朱衣《萧公城》诗云:"鞭驱十万人,版筑飞尘埃。"可见筑城工程之浩大。
  
606年(隋大业2年)改汉津为汉阳县。621年(唐武德四年)设沔州,治汉阳,故李白有《沔州泛城南郎官湖》诗。当时在凤栖山筑汉阳城,周长1072丈(一说1772丈),有8个城门:东有迎春门,南有沙洲门,西有孝感门,北有汉广门,东南有朝天门,西南有汉南门,西北有下汉门,东北有庆和门(一作庆贺门)。112年(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圮。嘉定初年,知汉阳军黄干多次上禀两司总帅请筑城,竟未施行。或说1274年(宋咸淳十年)才按照黄干的建议建起了新汉阳城,然查当年史实,元军攻宋甚急,入冬陷沙洋、新城,复州(今天门)降元。元军在阳逻堡破宋夏贵之军双阳军、鄂州降元,似无建新城之可能。

   明朝初年,在原城旧址上改筑新城,周长756丈,辟4门:东朝宗门、南南纪门、西凤山门、北朝元门(后塞)。汉阳城规模初步定型。3个城门上分别有城楼。朝宗楼为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知府程瑞初建,1448年(正统十三年)千户密福等重建。正德以后知府孔凤、千户朱凤、陶震重修,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巡按御史史襄善又重修。南纪楼、凤山楼亦为程瑞初建,知府孔凤等重修,知府刘本用重建。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大火毁朝宗门、南纪门,4年后知府舒体震重建。

   1643年(崇帧十六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占汉阳,城毁。至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分修里城,增高数尺,重建南、西M门楼。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占汉阳,在城西筑外城,掘街道为濠。太平军退后,清军毁外城,知县黄式度平濠。1880年(光绪六年),知府严昉、知县李輈修西城。

   1928年,汉阳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拆除大部分,余下西门及两侧一段城墙在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东门、西门、南门仅作为地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汉口堡的兴建与拆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之汉口,原与汉阳相连,是汉阳县属地。即使在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管辖,至189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设立夏口厅,汉口始与汉阳分治。因此,汉口一直没有如汉阳、武昌那样环绕四周的古城垣。据潘新藻《武汉市建制沿革》的考证,汉口曾有过5个堡垒:杨口垒、白阳垒、牛湖堡和两个汉口堡。

   本文所要介绍的是第二个汉口堡,即晚清时代仅存在40年的汉口堡。
  
汉口成为商业市镇以后,常患后湖水灾。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府通判袁倡提议在汉口镇后面修一条大堤,以防后湖湖水泛 滥。大堤上起桥口,下至堤口(沙包,今一元路靠近长江处),全长约11里。旧称袁公堤,今为长堤街。因掘土筑堤,堤外便挖了一条深沟,宽约2丈,汉水从桥口灌入,襟带市廛,因名玉带河,这一堤一河是汉口最早的人工屏障。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捻军在武汉一带活动频繁,地方当局为固守汉镇,抵御义军进攻,决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1864年(同治三年)汉阳知府钟谦钧、县令孙福海与汉口绅商胡兆春等协议,筹集商款,筑堡开濠。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线上展开,堡基密钉木桩,堡垣用红石砌成。堡外挖一条深濠,堡内培植坚土。为通出入,开辟8个堡门,自西至东为: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堡上建有炮台15座。3年后又加高培宽,并建上、中、下三闸蓄泄洪水。

   汉口堡修筑以后,不但没有起到抵御农民起义军的作用,反而束缚了汉口市区的扩展。夏口与汉阳分治后,即议撤去城堡,创修马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设置汉口马路工程局,准备修筑汉口马路。当时民智未开,拆屋让路之举难以实行,便拟拆毁汉口堡来修筑马路。1907年拆堡修路工程开始,上起桥口,下迄歆生路(今江汉路),同时动工。修路前后,张之洞正筹集经费赎回比利时欲立租界私购的土地(今刘家庙一带),于是议以此路地皮变价集赀,作为赎界之用。此议遭到汉口绅商的反对,密昌墀等连连上禀力争,张之洞乃另向官钱局筹款赎界,而此路仍为本地所有。此路当时称为后城马路。修成之后,从前人迹罕至之处,变成轮轨交通,店铺林立的闹市。这就是今日中山大道的上段和中段。
dengzi17 发表于 2010-8-22 14: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三镇,历史悠久啊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8-22 14: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深就是兵工厂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10-8-22 1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大道有转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3 06:07 , Processed in 0.024438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