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寻觅南京千年河流的踪迹

[复制链接]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11-9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惠民大道建成,南京人告别了“龙须沟”,惠民河成了记忆;现今,伴随下关滨江最大棚户区即将全面改造,南京人依赖的水系再次触动了大家怀旧的神经。
  六朝烟水气,这是南京最独特的生命魅力,是流淌在南京大街小巷的“血管”。然而,时至今日,水系也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它们,于都市繁华的深处,成就了一首河流的“挽歌”。
  在专家的记忆里,南京老城曾有300多条河流湖泊,如今只剩十分之一,曾经滋润了南京城的那些源远流长的河流,是如何在岁月的长廊里,渐行渐远的呢?

    秦淮河——渐行渐窄的“烟水气”
  关键语:桃叶渡边,一段才子佳人真假情事
  诞生期:三千年前
  衰亡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现状:河道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宽,只剩三条支流
  消失指数:★★★☆☆
  六朝烟水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在夫子庙登船,向东进入清溪九曲,向北进入现在的逸仙桥,向西一直可以到清凉山。如今,游船从夫子庙出发,到了武定门就终止了,不再北行,更别说通往清凉山了。
  秦淮河的上游有东、南两个源头,三千年前,秦淮河的东源(又称北源)发自句容县宝华山的竹园潭,南源发自溧水县的东庐山。源出溧水东庐山和句容宝华山的淮水到江宁区方山附近的西北村汇成一流后,河床渐渐变宽,水量增大,成为我们所称的秦淮河干流,纵观江宁区境内,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殷巷、东山、岔路、上坊等镇,这段干流在江宁区境内,自上游西北村断面,至上坊门附近的绕城公路,全长约17公里。
  秦淮河干流自绕城公路的七桥瓮进入南京市区,到武定门节制闸附近分为内外两支:一支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河口入江的干流段,是秦淮河下游主要泄洪通道,这就是外秦淮河,全长约18公里。一支自东水关入城,横穿南京市区南部,直至西水关出城,这一段就是内秦淮河,也就是盛传数百年的“十里秦淮”段。内外两河最终又“不约而同”地在南京城西北注入浩瀚奔腾的长江。《儒林外史》说,南京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这里是桃叶渡的所在地。”南京文史学家薛冰说,历史流传桃叶渡是秦淮河和青溪合流处,河面很宽,水深湍急,“风波了无常”,翻船事故时有发生,因为桃叶渡的风波特别大,还引发了王献之和桃叶姑娘的一段爱情。王献之是东晋名士,常游走在秦淮河与清溪间,邂逅了佳丽桃叶。不知为何,桃叶常往返于浪急的河流,王献之很不放心,每次都亲自在渡口迎送……不过,现在很多学者质疑桃叶渡的真实性,秦淮河那么窄,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风浪呢?“但我认为是真的,六朝时期的内秦淮河有120多米宽。”最权威的证据是,今年南京市博物馆在牛市颜料坊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发现,这里是一个码头,留下了从六朝到宋代的痕迹。“通过考古可以还原秦淮河面的宽度,在六朝时,河有120米宽;南唐时期两边向内缩了4—5米,到了宋代两边又各向内缩了40米,以至于到现在萎缩成了20米宽左右。”
  “你可以想象一下,100多米宽的河面,旁边没有高层建筑,风浪肯定是凶猛的。”薛冰说,秦淮河的河道变得非常窄了,只有10米—20米宽了。
  “我家就住在这边,上世纪80年代前,都没有这些高楼,都是些小平房。那时候,污水根本不会排到秦淮河里,夏天的时候,好多人在河里游泳;我们家的米、衣服都是在河里洗的,很干净。”在文正桥上,徐老先生说,夏天,市民就将西瓜放在河里浸浸,拿上来,吃起来特别舒爽。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口增多,秦淮河边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生活污水都往河里排,秦淮河水就变臭了。“最臭的时候,文德桥站都不能站,一股臭气;逛夫子庙那就更要‘功力’,还一度被笑话逛夫子庙是臭美!”说起秦淮河,一旁的李大爷也来了劲。他说上世纪50年代,秦淮河还到处都能走船呢,但现在只剩下3条干流了。
  九曲青溪——兜兜转转剩一曲
  关键语:青溪栅下将军死
  诞生期:1760多年前
  衰亡期:五代以后
  现状:只剩一曲
  消失指数:★★★★☆
  青溪,就是1760年前孙权在南京城开凿的一条水道——青溪。
  它发于钟山,汇于前湖,向南流入城后,北接潮沟,南入秦淮。古青溪阔五丈,深八尺,波流蜿蜒,故有“青溪九曲”的美称。
  当时,三国孙吴都城,西有长江,北有后湖,南有秦淮之险,唯有东面是平岗,无险可据,乃凿东渠以为要隘,青溪左岸沿河设有类似篱笆的防御设施“青溪栅”,六朝期间,每逢战乱,青溪栅下就杀声震天。昔日朝天宫有古迹卞公祠、卞壶墓,主人卞壶便是东晋“王敦之乱”时战死在青溪栅下的将军。
  为什么叫青溪呢?古人将星象附会于地,即东苍龙(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故东渠又称青溪。
  南京城中现在可否找到青溪?“现在的清溪路、清溪村就是因清溪得名的。”我发现,中山东路希尔顿大酒店西侧的柏油路就叫“清溪路”,路西有同向河道一条称“清溪”。
  青溪为何只剩一段呢? 五代杨吴筑城时,使青溪上游在今珠江路太平桥段阻断,一支从东边杨吴城濠南流;一支向西流入运渎,青溪失去了水源而淤塞。元代著名词家萨都刺有咏颂青溪的诗句:“不到青溪三四日,藕花无数水中开。”可见那时的青溪是很美的。可到了元代中期,青溪又渐淤塞,至明代完全断绝。
  明代以后,填溪建房者很多,从今中山东路南侧的白下区利济巷,往南到建康路北边附近的西八府塘一线,有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水塘,便是青溪断塞而成。
  青溪多曲折,我曾经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真实感受到了曲折回旋的历史遗韵。由玄武湖南岸出太平门西南行到龙蟠中路,在龙蟠中路和珠江路交会处,有东西向古桥一座“竺桥”。当年青溪从玄武湖引出来一路由西南而来,到这座桥是青溪的第一段。这一线的古河道一直到修龙蟠路时才被填掉。
  在竺桥北侧,青溪向西转去,至今转向遗迹犹存。顺着水去的方向,竺桥连一小巷,名竺桥巷,巷子尽头,又有南北巷叫黄家塘,是当年国民政府军官研究所旧址。其实黄家塘更早的名字是“青溪里巷”。出黄家塘,是总统府的东垣,墙下南北巷叫东箭道。测绘资料显示,当年青溪正从此处继续南流。
  青溪水出东箭道,穿过长江路、中山东路,沿利济巷、新巷、大杨村、长白街一路南下,过马府新村至太平南路之四象桥。到了这里,青溪就走完了它的中段,这段青溪早在五代开始就逐渐湮塞,不留痕迹。然而考古人员在地下发现了它的痕迹,在利济巷拆迁工程中,出土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六朝夯土城墙,挨着城墙东侧,青溪古河道赫然在目。
  如今的四象桥,已经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桥上车水马龙,在桥的一旁,老人们坐在公园里休息。四象桥其实就是青溪桥,旁边还有邀贵井和五马街。从四象桥流向淮清桥这一段,是目前青溪比较完好的。
  在四象桥上,我问一位乘凉的老爷爷,四象桥下流的是什么水系?老爷爷指着河说:“秦淮河唉,十里秦淮,南京城内的河都是秦淮河。你不晓得啊?”我又问从四象桥到淮清桥沿河的居民,几乎没人答对,都说是秦淮河。
  六朝潮沟——徒剩地名空悠悠
  关键语:
  后主誉雨为珍珠
  诞生期:一千七百多年前
  衰亡期:从隋朝开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现状:珍珠河只剩一段,进香河空留地名
  消失指数:
  ★★★★☆
  南京人记忆里的进香河和珍珠河,其实都是1700多年前潮沟的一部分。公元267年,孙权在南京城内开凿北渠,引玄武湖水贯宫城,西接运渎。南北朝时陈后主为方便游乐,对台城潮沟一段进行疏浚,并改潮沟为珍珠河。
  在珍珠饭店边上,还残留着一小段河流,这就是珍珠河。这段河的得名,和陈后主有关。据说,一次陈后主带着妃子,开着画舫在河上取乐,忽然天降暴雨,雨水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珠,陈后主和妃子浑身淋湿,大为扫兴。有个侍从为讨好陈后主,指着湖面上的水泡说,“此乃满河珍珠也。”陈后主为了掩饰自己,也随口答道:“真是满河珍珠啊!”便下令改潮沟为“珍珠河”,并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的南京地图上,可以找“进香河路”这个地名,但河已经填埋了。它位于北极阁南麓,今天进香河路就是古水道。进香河原来是孙权开的潮沟的一部分,也就是今珍珠河的一部分。有专家说,这是潮沟的西段,进香河虽然不长,但跨越8座桥,由北而南折西,分别为:浴沂桥,往西是土桥,折向南有进香桥,再往南还有桥5座,分别是:西仓桥、石板桥、红板桥、严家桥和莲花桥。
  关于进香河的由来,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说,隋灭陈后,隋文帝杨坚下令平毁南京城,潮沟便失去了它的作用,慢慢地便被淤塞了。直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在鸡笼山(北极阁)上大建庙宇,一共建了十座庙,纪念功臣。城南人通过这条河去进香,所以叫进香河。而惠民河是进香河通入长江的一条河流,填掉了,桥也拆掉了,变成了惠民大道。
  “上世纪90年代,进香河还有河流的,但是臭得厉害。这条河先是被盖上盖板,后来,就被修成了路。一直到现在,进香河路还在,但进香河已经没了。”
  运渎——高楼占尽皇粮路
  关键语:
  旧道曾由绅士修
  诞生期:公元240年
  衰亡期:民国年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现状:几乎不存
  消失指数:
  ★★★★★
  运渎,就连很多老南京也说不出它的具体方位了。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介绍说,运渎开凿于公元240年,在南京西南部。当时,孙权的都城在城东北,孙吴皇家粮仓也设在这里。因苑仓离秦淮河比较远,运输不便。为了能够及时便捷地将各地粮食、物资运进仓,便开凿这条将秦淮河水与仓城接通的运河。因运河是为运输而凿,故名运渎。《景定建康志》卷二三称:“古苑仓,吴大帝赤乌三年,使御史郗俭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运渎主要河道起自内秦淮之陡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再北过草鞋桥,会青溪于内桥。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与南唐宫濠水相合,再西流合草鞋桥北出之水。再西经鼎新桥、道济桥、文津桥、望仙桥、张公桥、铁窗棂(今涵洞口)入外秦淮河。
  自孙吴开运渎以来,六朝时粮食、物资的转运,均有秦淮入渎,然后分运各仓。自杨吴和明初两次筑城后,运渎北源湮塞,东源之水至清代流量也日益减少。嘉庆年间,盐巡道方公体请于制府,率绅士疏浚,旧道修复。民国年间,淤塞日益严重,部分河道填为平地。
  对南京的河道,北京大学博士姚远曾经花了七八年时间寻访,他说,对运渎,清朝的地方志学家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上说,这个古河的节点在内桥。只是,现在的运渎也是断流的。“从红土桥到鼎新桥,原来都是河流,现在是马路,旁边盖上了高楼。”
  薛冰说,上世纪80年代,红土桥这边的河流越变越窄,而马路则越拓越宽,渐渐地就被填了,也被高楼占据了。“当年,运渎还有一段在塘坊桥、估衣廊、破布营,这段现在已经没了。”
  杨吴城濠——护城千年今犹在
  关键语:
  误读城濠为秦淮
  诞生期:一千年前的杨吴时期
  衰亡期:上世纪六十年代
  现状:西段比较完整,关键点乌龙潭依旧存在
  消失指数:
  ★★★★☆
  在南京建城史上,杨吴城濠有着标志性的建筑。但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开凿于杨吴时期的古河,现在已经没了。事实上,杨吴城濠的西段还保留比较完整。
  今天的南京地图上,紧依龙蟠中路西侧的一条河道被标为“秦淮河”。这条河北起珠江路口的竺桥,向南一路流过逸仙桥、复成桥,在通济门的大中桥下出城汇入外秦淮河。“其实它并非秦淮河,而是1000年前杨吴时期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杨吴城濠。”在《南唐江宁府图》上,杨吴城濠,从竺桥至白下桥(今大中桥)间的水道在东城墙下流过。
  公元589年,隋灭掉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陈。随后隋文帝杨坚下令将六朝都城建康夷为平地,变成耕田。这场浩劫一直持续到300多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割据江淮地区的是唐王朝分封的吴王杨渭,他本人坐镇扬州而派大将徐温镇守金陵。徐温来到金陵就命手下陈彦谦负责重建金陵城。杨吴城濠便是人工开挖的金陵城东城墙外的护城河,即为1000年前南京城的东界。
  “这次普查,我们发现杨吴城濠从竺桥到北门桥一段,这个西段很完整。还有一段,就是竺桥往逸仙桥、复成桥附近,也保持比较完整。其余,有的变成了暗河,有的则被填埋了。”专家说,杨吴城濠源于五台山,流经乌龙潭,经过中山大厦,到北门桥,再到竺桥,流往复成桥,再到光华门,到通济门,再到赛虹桥,最终流入中华门外秦淮河。
  “杨吴城濠由于是人工开挖的护城河,经常干涸。也就因为河水老干的原因,这一段,还冒出了干河沿这个地名。”薛冰说,当年由于建五台山体育馆,这里的河流就没了;杨吴城濠段中,乌龙潭是个关键点,但如今,也就剩下乌龙潭还在了。“上世纪6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干河沿这段的河还有,那时候河水并不臭,有一年,干河沿边上的一户居民家着火,当时的居民还就地取水来灭火的。后来,就变成了2米多宽的沟了,再后来就没有了,被填埋了。”
  胭脂河——空留老桥笑春风
  关键语:
  一河落成万骨枯
  诞生期:明朝洪武年间
  衰亡期: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
  现状:彻底消失,只留下曾经的桥梁
  消失指数:
  ★★★★★
  秦淮河溧水源头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胭脂河。虽然名为胭脂,但却与脂粉无关。
  明洪武年间,为了维持京畿的庞大开支,朝廷征收的各地给养通过船运车载送抵南京。江浙地区是鱼米之乡,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其赋税漕运京师,费用浩繁,且风险很大。为此,朱元璋决定,“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输者不劳,商旅获便。”胭脂河就这样应运而生。
  胭脂河工程是要在一条长约5公里,高为25~30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出一条河来,这在当时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朱元璋请来了李新来完成这项工程。李新是濠州人,伴随朱元璋起兵,屡获战功,他善于营造工程,明孝陵就是他的杰作。
  在胭脂岗开凿一条深30多米,宽20多米的运河,工程之艰巨,耗资之巨大,在当时水利建设中是罕见的。有关胭脂河的开凿,《溧水县志》中有记载。开山时先在岩石上烧,然后用麻绳嵌入石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后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如今在河西的高岗上还留有当年运出的巨石,重的达几十吨。据记载,为了开挖这条河“役而死者万人”。
  在胭脂河开凿时,工匠们还巧妙地量出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作为县城向西的通道。河成后,将巨石下方开凿成可以通船的桥。这就是天生桥。
  不过,永乐十九年(1421年),伴随朱棣迁都北京,胭脂的历史使命就终结了。其后,河道逐渐淤塞,虽然多次疏浚,也已经不能通航,再下来就是三百年来无人问津;最终胭脂河归于平淡,只留下一座600多岁的老桥。
  20年间,都市河流渐行渐远,亲水往事徒留记忆
  “你看,从地图上,就可以知道南京河道越来越少了。”见到我,薛冰特意拿出带来的三张地图,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最早期的地图,南京水网密布,你看,这些水系贯穿了南京的街巷;上世纪60年代,又不一样了,河道被截变成了小水塘;上世纪90年代,地图上的城市河流又变少了。”
  “据统计,南京在这个世纪初上世纪末这10年内消失的河流足有20条,全长超过15公里。”2004年前后,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阮宏华对南京城市河流进行了一次大调查,这次调查也让阮宏华吃惊,南京引以为豪的水系竟然少了那么多。“它们都是南京的血管,少一个河道,就像人少了一根血管,总会感觉不舒服。”
  惠民河没了!这条曾经3000多米长,50多米宽的河道,于1998年开始填埋,2001年全长3532米的惠民大道一、二期工程顺利建成。从此惠民河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风景。城市河流的命运有时也出奇相似,内金川河中支线被华江饭店一分为二,埋了暗沟,筑了坝;裴家桥到西流湾公园一带的金川河支流也被填埋,变成了马路盖起了房子。
  进香河,上世纪90年代成了暗沟。明御河是明故宫护城河,断流、发臭。中山路东的内秦淮河被占为停车场。玄武湖边的国展中心,下面就是紫金山向玄武湖的过水通道——紫金山沟。玉带河的两头被填埋。内秦淮河北线都成了地下河。城郊的和燕路南十里长沟,多处楼房挤占河道。河西,基本被填。河西北部基本上找不到河了……
  薛冰看着地图,告诉我,乌龙潭到干河沿,再到浮桥,到四牌楼而后到珍珠河这段河流都成了“地下河”,尤其是乌龙潭到中山大厦这段已经看不到了;南唐护龙河遗址也只在张府园洪武路之间找到了一段南北走向,宽5米,深2—2.4米的沟了。
  豆菜桥—管家桥—塘坊桥这一段,上世纪70年代还有河,现在也看不到了。
  从白鹭洲出来,到骂架桥,流到小心桥,再到心腹桥、五板桥、镇淮桥,这段内秦淮支流如今也已经消失。塘坊桥到青石街的河没了,估衣廊流向青石街,再流往破布营的河也被填了。
  沿着建邺路一直到仓巷的一段河也没了,挹江门这里的一段金川河也消失了……
  “那些嵌在生活里的亲水时光,和着河流的消失,也一去不复返了。”薛冰感慨地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经夫子庙的秦淮河水,氤氲着六朝的烟水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颜料坊,南京市博物馆在这里通过发掘,还原出秦淮河的宽度,在六朝时达到120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到四象桥的古青溪,到了这里,就走完了它的中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进香河路因进香河得名,可进香河如今已成了暗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鼎新路(原红土桥路),一千多年前曾是专运皇粮的水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逸仙桥下的城濠,多年来被世人误认为秦淮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胭脂河上的这座天生桥,已经六百多岁了资料图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都市河流,在现代化建设的包围中,快速地缩小、减少,直至没落。那些曾令人快乐的亲水经历,只能成为回忆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9 09: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河边住,常看小野鸭
 楼主|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11-9 0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德迷小天王于2010-11-09 09:03发表的 :
我在河边住,常看小野鸭


.....................
PhilLahm 发表于 2010-11-9 0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9 0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巴伐州州长于2010-11-09 09:11发表的  :


.....................
过些天,发些野鸭照片
 楼主|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11-9 09: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你自己吗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9 0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巴伐州州长于2010-11-09 09:17发表的  :
是你自己吗
晕,我拍野鸭
faye° 发表于 2010-11-9 1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 天生桥
Teddymao 发表于 2010-11-9 2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的古迹保护算是不错的了
克林斯曼-K18 发表于 2010-11-13 0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我当年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秦淮河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s: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4 04:20 , Processed in 0.027575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