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寻访德国独立杂志

[复制链接]
romiecandy 发表于 2010-11-13 13: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来源:http://www.donews.com/net/201011/271363.shtm

  在萧瑟的11月造访独立文化杂志《文字》(Lettre),主编弗朗克·贝伯里克叮嘱说地方难找,要打印好路线图。在移民聚居的“十字山”区域拐了几个弯,才找到原工业区的编辑部所在。爬上四楼,弗朗克已沏好了茶在等。一条与作曲家马勒妻子同名的大狗“爱玛”跑出来。四面书架叠着世界各地的文化杂志,一角是厨房。

  算上弗朗克,德文版《文字》只有四位固定的编辑,各人还兼任印刷发行与组织活动之职。弗朗克扬着爱因斯坦似的眉毛说:“‘十字山’区够穷,我们才租得起这么好的房子。”

  “十字山”这个柏林多元文化的聚集点,于《文字》而言也不无象征性。跨学科国际文化杂志《文字》,1984年创刊于法国,以打破东欧与西欧在文化沟通上的疆界为宗旨,并陆续在欧洲创立了13种语言的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有独立的理念和内容,独立经营。1988年德文版创刊。在法文版的《文字》杂志都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倒闭之后,德文版至今坚持季度出刊。《文字》目前只剩下了六种语言的版本。虽然德文版也遭遇了经费紧缺的尴尬,不过好消息是,近两年来德文版《文字》的订户数量在上升,目前在全球有八千多个订户,发行量约一万七千本,“在德国同类文化杂志中已算是上好销量”,弗兰克说。

  德文版《文字》的封面每期风格都大不一样。因为德文版每期封面都为一位艺术家提供充分的设计自由。

  在杂志稿件上,开放与宽容度就更无边界了。除了撰稿人从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到中国诗人北岛,从巴勒斯坦到伊拉克的知名作家等之外;对于同一事件,弗朗克也尽量在同期杂志上呈现两种以上的观点,以减少偏颇的可能。比如在关于捷克与斯洛伐克在前苏联解体后自我身份的构建话题上,同一期杂志分别有米兰·昆德拉与哈维尔的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

  《文字》编辑部人力极少,因为没钱,最常吸引来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一期《文字》杂志上,欧洲各国与亚非美洲的稿源分配平均,80%的稿件都需要从原文翻译成德文,因此杂志需要与世界各国庞大的翻译“智囊团”维系着密切的合作。

  对于今天众多刊物为迎合现代读者而减少文字量的问题,弗朗克认为“读者群从来不是单一的”,杂志的编辑构思不该被“大众趣味”所牵制。他举例说,德国每年有20万大学毕业生,这就已经保证了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潜在读者;此外弗朗克也提到“每年走进博物馆的德国人,比去看球赛的人要多”。他认为一本提供多层面思维角度的知识分子读物,好比一支钓竿:伸进了海里,才会令志趣相投者有机会彼此吸引。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14 1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2-14 03:51 , Processed in 0.02314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