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annicks 于 2012-11-29 00:31 编辑
《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赵家梁、张晓霁著,香港:大风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赵家梁(1920—2007年),1952年任高岗秘书,1954年任高岗管教组组长,直至高岗自杀身亡。他从组织上派遣的管教、监视者转变为高岗的同情者、“高饶事件”的怀疑者,这一转变为本书提供了客观性。 一、事件演变梗概 本书认为,“高饶事件”实质上折射的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问题。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关于建国方略的意见分歧日深,因而产生不满,并开始考虑新的助手和接班人。相比之下,毛泽东对高岗信用有加。他曾明里暗里向高岗透露过自己对刘少奇不满,以及想叫刘少奇“挪挪位子”,当议长或国家主席等打算。于是,高岗就出来进行反对刘少奇的活动,他以为这是帮助毛泽东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只要仔细看一下“文化大革命”中所揭露的那些关于刘少奇的“罪行”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岗当年反对刘少奇的言论。只不过在1954年,高岗散播的反刘言论,都被说成“造谣”、“恶毒攻击中央领导”,是要“拱倒刘少奇取而代之”的“反党阴谋”。高岗正是因此而落马。 1953年夏秋的财经会议和组织会议,毛泽东以过渡时期总路线划线,把刘少奇划入“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准备”的人,并对其“资产阶级右倾思想”大加伐斥。这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第一次公开交锋。然而,他遇到很大的阻力,在相持了几个月之后,暂时让步,转而强调团结。到了12月,毛泽东突然把矛头转向高岗,而且给他定了个“要造反”、“想当万岁”的罪名。从此,高岗成为“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这个转变实在太大,太突然了。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使毛泽东突然改弦更张,断然改变战略部署,从借助高岗反对刘少奇,变为联合刘少奇除掉高岗? 二、毛对刘越来越不满意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在中国,由斯大林逝世引出的问题是,六十岁的毛泽东“之后”怎么办?于是,在中央高层,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成为1953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七大”以来,刘少奇一直被公认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他越来越不满意。(105页) 作者认为,毛与刘从相识到最后彻底决裂,经历了整整五十年,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1943—1953年,他们在中央共事,一方面毛泽东很器重刘少奇,把他作为自己的主要助手和接班人,一方面也进一步了解他、考察他。毛泽东开始对刘少奇由不怎么满意,逐步发展到想要把刘少奇从接班人的位子上拉下来。这个阶段对刘少奇来说十分重要,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107页)这期间,毛泽东在十分器重刘少奇的同时,开始对刘少奇有些看法,特别是党中央进入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刘少奇日益不满。 引起毛泽东对刘少奇有看法和不满的,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日本投降后,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主张; 1945年秋冬,对东北地区的工作方针前后不一致; 1947年在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对农村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批评; 对资本家和剥削问题的一些不妥言论; 资产阶级的右倾思想:支持新税制,提出公私一律平等纳税; 主张确立、巩固新民主制度,十多年内不搞社会主义; 搞分散主义,未经毛泽东看阅,就印发中央文电等等。 由此种种,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不是合格的接班人,想让他“挪挪位子”。(107—108页) 三、高岗很被毛看好 与刘少奇相比,高岗却很被毛泽东看好。毛泽东认为高岗对他的意图领会好,接受快,并率先在东北实施,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因此,在不断批评刘少奇右倾“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对高岗却大加赞扬,一再推广东北的经验,要大家“向高岗同志学习”。 从1935—1953年,从陕北到北京,毛泽东对高岗一向很器重,一手提拔。毛泽东曾说过,高岗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的陕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后来,毛泽东推举高岗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和计委主席等要职,委以重任。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中央曾经考虑派高岗代表中国党和政府去苏联参加吊唁和葬礼(后来是派周恩来去的);6月,苏共发生 “贝利亚事件”后,中央派高岗赴莫斯科听取苏共中央的紧急通报。这时的高岗备受毛泽东的器重。这种器重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如邓小平所说的“好像老人家重用他”。(108—109页) 作者认为:毛和高岗有着相似的生长环境与经历,他们的思想感情、思想方法,甚至作风都有着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政治家,毛泽东远非高岗所能比。毛泽东博览群书,阅历深广,熟知中国历史,掌握政治家的谋略,并能把它们巧妙地运用于同对手的斗争之中。……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几经曲折反复,毛泽东深刻了解政治斗争之残酷,因此,他对身边的人时时怀着警觉和猜疑,在使用他们的同时,又细心地观察、考验他们,提防他们,甚至有意地试探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对刘少奇如此,对林彪、彭德怀如此,高岗自然也不例外。(110—111页) 相比之下,高岗只能算个草莽英雄。他对人比较轻信,很重义气。他不仅对毛泽东深信不疑,对其他人也都无一例外。他不齿于政治斗争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残酷手段。……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如君臣,如父子,信赖之余,更多的是敬畏。他们二人在政治素质和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高岗悲剧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111页) 四、“私房话”与绝密任务 高岗1952年10月到京出任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仍保留原有职务。 高岗到北京以后,几乎天天与毛泽东见面,颇多交谈。毛泽东对他说过许多“私房话”,把一些绝密的事交给他做,其中不少与刘少奇有关。他在反省时说到一些这类“私房话”的内容,如: 进城以后,刘少奇没有做什么工作,对毛泽东帮助不大;少奇过去只搞过白区工作,没有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少奇没有搞过军队,军队不听他的,不能掌握全局;少奇要架空他毛泽东,许多事情不让他知道,擅自以中央的名义发表讲话、发文件。1953年3月间,高岗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因为刘少奇、杨尚昆等人不经过他就擅发中央文件的“破坏纪律”行为而大发雷霆,深为震惊。……;少奇的思想仍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要推着他、拉着他走,必要时要让他“挪挪位子”;毛泽东说他讨嫌迎送外宾和接递国书之类的事情,他不想当国家主席,只当党的主席,以便专心研究共产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他想让少奇当国家主席,搞荣誉职务,说少奇喜欢那一套(指迎送国宾和接递国书等事务)。(111-112页) 1953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给高岗一个绝密任务:命他亲自去查阅东北的敌伪档案,了解20年代刘少奇在奉天(沈阳)被捕后的表现。 毛泽东将如此绝密和重要的事情交给高岗,足以说明他对高岗之信任非同一般。(114页) 五、陈云的鼓励与建议 毛泽东交办的绝密任务,高岗迫不及待地告之了他特别信赖的陈云。高岗说,看来,毛与刘的分歧已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对少奇的革命品质产生了怀疑。陈云沉思片刻,说:“这件事非同小可,你先不忙作结论,等调查清楚再说吧。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你可不要随便到处乱讲!”(114页)联系到查敌档的事,他们一致认为,刘少奇过去在政策上不稳,不能在中央掌舵,现在政治上又受到毛泽东的怀疑,作接班人的确不合适。(115页) 高岗在开枪自杀未遂之前给毛泽东的绝密信中,揭发交代了如下的谈话内容: 陈云说:“看来,主席考虑接班人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也是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但是,他自己不好出面,我们现在就应该着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除去他的这块心病。” 那么,这事由谁牵头好呢?他们分析了几位堪当此任的人:朱德德高望重,最为理想,可惜年纪大了;林彪虽然年轻,且有号召力,但身体多病,建国后长期休养,很少露面,连抗美援朝的担子都不接,更不会接此重担。此外还有谁呢?高岗说:“陈云同志,我看只有你出来牵头最合适了。”陈云摆摆手说:“我不行,你比我行。你的本钱比我大,你有陕甘宁,毛主席信任你,给你撑腰。你在军队和地方都有条件活动,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你出来挑头最好。你怕什么!”高岗低头沉吟。陈云又说:“你先干起来,先不忙告诉毛主席,等搞确实了再说不迟。”“到时候,大旗一倒,你不造反,我先造反!”(115—116页) 惟高岗事发,陈云是另一个说法,称高岗为了拉拢他,对他“封官许愿”,讲了“多设几个副主席,你一个,我一个,都可以参加”之类的话。周恩来在揭批高岗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称,高岗是“血口喷人”,“临死还要拉上垫背的”。孰是孰非,今天已是死无对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