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10:06 来源:金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南京市最北的村子祠堂村,就在六合区冶山镇东王社区,毗邻安徽天长市。因该村长寿老人多,再加上过去祠堂村旁有个长寿庵,人们又称该村为长寿村。 长寿村名不虚传。 据东王社区统计,该村90岁以上的就有28人,80岁以上的337人,老人中九成以上超过70岁,古稀老人占人口比例在省内是最高的。 长寿村“不老”的秘诀是什么?外面有人说,这里水土好,长寿亏得遗传;村民们说,长寿没什么秘诀,可能是因为民风淳朴、子女孝顺。 南京市中医专家则说,长寿和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祠堂村路不好,车子开不进去,记者是一路颠簸着步行入村的。 一进村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青山绿水便是最直观的印象。这里,池塘很清,空气很润,村子也静得很。 沿途,记者还碰上了几个正在地里忙着农活的老人家。 “祠堂村的居民之所以能长寿并没有一人患癌症的,就是基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东王社区主任谢文成告诉记者,该村处于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分水岭的中枢线上,村子三面临水,村南水流往长江,村北的水则流往淮河。 “到现在为止,村民日常喝的还是川桥河的水,干净得很。”祠堂村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一家工厂,最有意思的是,这里不仅人身体好,就连祠堂村的庄稼也几乎没有病虫害。 “村里种出来的稻子、麦子、蔬菜等农作物从来不施农药,也从来没发现过有病虫害。” 不仅仅是自然条件,长寿更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习性有关。记者发现,村子里民风淳朴,基本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淡然生活。 这里的村民大多心地淳朴,性格直率,心胸豁达,不计较得失。 谢文成告诉记者,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大多很简单,当地人基本都是粗茶淡饭,甚至一把野菜加入白水,搅一搅,即成一碗汤。不仅如此,这里的群众吃苦耐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里30户中就有2位百岁老人 谢洪魁 出生于1913年 喝川桥河水 吃本地菜 在祠堂村七庄里一共住着30户人家,其中就有两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在一户土房子里,记者见到了101岁老人谢洪魁。看到有客人来,他前来迎接,随后自己找了个舒服地儿坐了下来。 老人不吸烟不喝酒,一辈子不挑食,有啥吃啥,尤其喜欢吃面食。谢洪魁的儿子谢长牛说,谢老饭量挺好。“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地里的土菜、家养的鸡鸭,河里捞的野生鱼。”谢老说,他从没生过病,这辈子也没见过医院长啥样。 “心态好!”谢长牛表示,虽然一辈子生活困顿,但父亲从来没有唉声叹气过。 袁俊兰 出生于1914年 好动、有洁癖的萌老太 在祠堂村的另一头,住着一位老太太,她叫袁俊兰。袁俊兰出生于1914年,一辈子务农,饮食多素少荤,爱干净出了名。如今,虚岁100岁的她精神好得很,耳不聋,眼不花,总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太太特别爱笑,笑起来就露出嘴里一颗摇摇欲坠的牙齿,显得特别萌。 老人说,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养生,可能跟生活习惯有关。自己一辈子都早睡早起,上了岁数也一样闲不住。袁老的孙女告诉记者,前几年她还常出门走走,一走就是两三里路。这一年来,腿脚没那么灵活了,也非要在屋里溜达溜达。 真有长寿“基因”? 专家:想长寿确有妙招 对于外界对“长寿基因”的传言,南京市中医院名中医缪伟峰表示,虽然肾气足等条件是可以遗传的,但在后天发育过程中,也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某一两种因素,更不可能量化。 谈及长寿村老人所传授长寿的秘诀,缪主任表示“挺靠谱”:中医里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说法,与心态平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相契合。“饮食合理,粗茶淡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及过。此外,村里的家人和谐相处,子孝孙贤,多代同堂,对老人颐养天年、延年益寿有着重要影响。 缪伟峰总结表示,长寿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除了不可抗拒的人体自身遗传因素之外,勤劳好动的生活习惯、乐观开朗的心态、无污染的居住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以及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和饮用水质量等都对长寿具有重要影响。(通讯员 马齐晔 金陵晚报记者 陈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