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义的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强加给战败的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像法国的福熙这样有远见的政治家就明确提出,这不是和平,而只是二十年的停战。因为如此苛刻条约必然会激起德国的强烈反弹,下一场世界大战早晚肯定会爆发。其实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不满的不仅仅只是战败的德国。还有两个战胜国,一个是日本,尽管已经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众多殖民地和中国山东的特权,但这些都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所以这两个国家希望再来一场世界大战,重新洗牌,因此他们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是毫不奇怪的。
另外一个不满的就是美国了,美国在战争后期参战,对于协约国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而且在战争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77亿美元,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美元,到1930年更是达到了45亿美元,几乎是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但是美国却依然被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看作是后起的小屁孩,在《凡尔赛和约》中基本上没捞到什么好处。其实美国也希望能再来场世界大战,重新调整国际格局,但最终为什么没有像德国日本那样成为战争策源地?因为美国国内当时孤立主义思想非常盛行,所谓孤立主义就是除了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冲突,说到底就是不管欧洲亚洲战火连天,都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严重到什么地步?1937年10月,罗斯福总统仅仅是发表了谴责日本侵略,并向美国民众指出战争危险的“隔离演说”就遭到了猛烈抨击,以至于连罗斯福这样的政坛大腕事后都不无后怕地说:“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
还是在孤立主义的巨大影响下,美国于1935年8月、1936年2月和1937年5月三次修订了《中立法案》,规定“凡由美国或美国其他属地之任何地点,将武器、弹药及作战工具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任何中立国港口以便转运至交战国或为交战国所用均属非法;美国境内任何人凡购买、出售或兑换任何交战国政府或其政治团体,或代理该政府之任何人的公债证券或其他债务或贷款或延长信贷者均属非法;只要总统宣布在美洲以外存在战争状态,就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弹药。”完全是一副置身世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也正是迫于孤立主义的巨大压力,罗斯福在1940年的总统竞选中就不得不改变策略,向选民郑重许诺:“你们的孩子绝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
从中立到租借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一些有远见的美国政治家,敏锐地意识到面对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美国越早参战越好,一旦纳粹德国完全控制了欧洲,再来和美国摊牌那就非常被动了,但是国内孤立主义如此严重,要想参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罗斯福采取了小步走的策略,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必要援助,支持他们的战争,再逐步以事实唤醒民众,达到最后尽早参战的目的。
第一步就是修改中立法,经过激烈争论,美国国会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在“现金自运”的原则下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也就是说交战国只要支付现金,并且自己承担运输,就可以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看上去对交战双方都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却是偏向英国,因为当时纳粹德国海军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将从美国购买的武器护送运回德国。到1941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两项中立法修正案,允许美国运输船携带自卫武器进入交战海域,为英国运送物资,并对轴心国的袭击进行还击。这还是什么中立法案啊,已经是赤裸裸地偏向了。
第二步是驱逐舰换基地,1940年9月美英达成协议,英国将其在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群岛、安提瓜岛、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岛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海空军基地九十九年的使用权,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换取美国50艘超龄服役的老旧驱逐舰。这个交易看上去是英国吃了大亏,但实际上老谋深算的英国人是用这样的亏本买卖把美国拖下了水——要知道这可不比至少在名义上公平的“现金自运”原则,是明目张胆地偏向了英国。当然对这点,罗斯福也是心知肚明,他也希望美国能尽早参战,又能得到这样的优厚回报,何乐而不为?
第三步是《租借法案》,尽管根据此前“现金自运”原则,英国能够从美国得到急需的武器装备,但是战争是最烧钱的事情,就是堂堂大英帝国也架不住如流水般地花钱,到了1940年12月,英国已经无力支付购买武器的现金,丘吉尔只好可怜巴巴给罗斯福写信,请求不要坚持必须现金支付的原则。罗斯福知道英国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随即在12月29日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如果邻居家失火,来向你借水龙带,你能说水龙带值十美元,请先付十美元吗?不!不能!我们只会说,拿去用,用完了再还我!……只有把充足的武器送给抗战的人民,才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免受别人一直在被迫忍受的战争苦难。”借着这篇谈话,掀起了美国国内关于援助英国的大讨论,三个月后的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也就是以租借形式向英国、中国等正与轴心国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提供战争物资。当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美国又宣布《租借法案》同样适用苏联。
以租借形式提供给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物资价值312亿美元(其中给英国的援助价值270亿美元),提供给苏联的价值112亿美元,提供给自由法国的价值32亿美元,提供给中国的价值16亿美元,提供给其他国家的还有8亿美元,合计480亿美元(这是1940年代的币值,大约相当于今天7200亿美元的购买力)。对英国的援助就不必多说了,援助苏联的主要物资就有飞机15481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卡车501660辆、摩托车30000辆、火车车厢11155节、铁路机车1981台、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26110吨(这些铝可以建造7万架飞机)、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631017吨、食物4478000吨、舰艇672艘(其中商船90艘、护卫舰105艘、鱼雷艇197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品质航空汽油、卡车、机床和食品罐头,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产量的4倍,提供的卡车是苏联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产量的1.2倍,食品罐头是苏联产量的1.08倍,特别是38100台机床虽然数量并不大,但却是苏联无法生产的高性能设备,对于苏联军工制造意义更是重大。
对于美国的援助,苏联最著名的战将朱可夫元帅的评价可谓客观:“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质,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
除了《租借法案》外,从1940年9月起,美国开始沿美洲大陆海岸设立中立海区,称为“安全海区”,由美国海军在中立海区进行巡逻和为航行船只提供护航,虽然表面上同时宣布将驱逐中立海区里参战双方的作战舰艇,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将在该海区航行的德国船只位置通报给英国海军。1941年2月美国宣布将美国海军承担护航的安全海域从西经60度扩大到西经26度,1941年8月开始承担从纽芬兰至冰岛海域的护航。
1941年9月,由于美国担任护航的驱逐舰“格里尔”号与德军潜艇发生了交火,罗斯福总统随即发表声明,宣布只要轴心国的潜艇进入美国防务所必须保护的海域,一经发现,不加警告立即攻击!——这就意味着美国中立国的立场已彻底改变了,从最初还保留名义上中立的“现金自运”,到后来设立的安全海域以及驱逐舰换基地,再到《租借法案》,最后到“一见即打”,从标榜中立一步步站到了英国一边,简直已经是事实上的参战了!只缺公开宣战的形式而已。
希特勒很清楚综合国力强大的美国一旦参战,战争的发展就很难说了,所以在没有彻底解决苏联和英国之前,是坚决不与美国开战。因此尽管美国已经是事实上的参战,仍命令德军潜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攻击美舰,甚至还要求必须确认不是美舰后才能攻击,就是不给美国开战的口实。
令人瞠目的工业能力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美国终于参战了。
尽管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向英国、苏联提供了援助,罗斯福在1940年底就曾说过:“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但是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工业能力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只有到了正式参战后,美国真正的国力才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其雄厚的工业实力简直可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
首先是商船也就是运输船的建造,在二战中商船绝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英国是个岛国,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物资都要依靠海运。美国要想援助英国,并进而通过英国进军欧洲大陆所需要的人员和物资,都必须依靠商船运过大西洋。在太平洋上,美国也必须通过商船将对日作战所需的人员物资从本土横穿太平洋才能运到前线。对这一点,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兹看得很清楚,他就说过只要德国潜艇击沉同盟国的商船数量超过了同盟国新建商船的数量,那么就能赢得这场战争。但是德国海军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两个月击沉的商船数量接近了同盟国新建商船的数量,在这场关乎战争胜负的竞赛中,赢家当之无愧是美国。
因为美国的造船能力实在太惊人了,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美国设计了两种标准船型来进行流水线化的生产,1万吨的“自由轮”和1.5万吨的“胜利轮”。建造第一艘“自由轮”用了244天,随后建造速度不断加快,到1942年11月“罗伯特·皮尔里”号的建造时间只用了4天15小时,后续的舾装和试航工作也只花了3天,满打满算还不到8天!1943年更是美国战时造船业的颠峰时期,美国海事委员会预期的1943年商船建造量是1600万吨,而实际建造量是1920万吨。1943年1月,伯利恒船厂在46.3天内建造了3艘“自由轮”,里士满船厂更是惊人,在37.5天内竟建造了13艘!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总共建造了2751艘“自由轮”和531艘“胜利轮”,再加上其他船只,总共建造吨位达到了4500万吨,这一数量是德国海军潜艇拼了命去攻击,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
再来看看日本,就是为了船只分配问题,1942年12月,陆军省军务局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少将就在高层会议上大打出手,堂堂少将高官为了商船能够这样不顾忌脸面,可见船只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建造周期最长的军舰方面,美国在战时建造了包括26艘大型航空母舰、9艘轻型航空母舰、115艘护航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49艘驱逐舰、498艘护卫舰、203艘潜艇在内的8.7万艘舰艇。而日本在同时期只建造了17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完全不是在一个档次上。
至于其他如飞机、坦克、汽车等等,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物资生产,是美国在工业现代化和自动化高水平的基础上,再加上最先进的生产管理才实现的成就。曾经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近十年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美国的工业能力,他就说过,美国工厂的烟囱比日本的树木还多,和美国开战是毫无胜算的,所以他才会极力反对与美国开战。
美国的作用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除了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商船和军舰外,还生产了29.6万架飞机(分别是德国的2.1倍和日本的4.7倍)、10.2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分别是德国的3.7倍和日本的15.6倍),37.2万门重炮(分别是德国的1.6倍和日本的28.6倍)、350万辆军用车辆。这些除了装备后来扩充到了1000万人规模的美国军队外,还大量援助给包括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在内的广大盟国,有力支援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因为他很清楚,只要美国参战,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再没有悬念,剩下的只不过是战争还要打三年、打五年还是打七年的问题了。
对于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在二战中的作用,恐怕斯大林在1943年德黑兰首脑会议期间的评价是最中肯的:“为美国的工业生产干杯,这场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工业生产就会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