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看过六朝服饰的读者会对发现,六朝女性的发髻非常高大,一尺甚至数尺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原因在哪里?在今天的T台上,也会有高大的头部造型,非常夸张,有人说这种造型来源于古代,有没有道理?
三月共读南京的全民读书活动,排出的书单读刘勰的《文心雕龙》。3月23日服饰史学家黄强教授做了线上导读,从《文心雕龙》第37篇《夸饰篇》说起说六朝服饰与六朝的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指出,文学和自然界的其他美物一样,都是宇宙本体“道”的生成与显现。夸饰就是讲夸张的修辞手法。刘勰主张“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要“饰穷其要”,不要“夸过其理”。就夸张而言,他限制有两条:一、主观赏符合所要表达的情意;二、客观上须不致误为事实。过分的夸张,失真了,不足以让人信任,就属于过分。以这样的方法来审视六朝的服饰,六朝的美学,就会明白夸饰的作用。为什么六朝会出现蓬松、高耸、巍峨的发式?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其实与刘勰的夸饰篇说的是相通的。
六朝的服饰概括起来四点,其中三点与夸张有关。
【图1,褒衣博带】
第一,褒衣博带。什么是褒衣博带?就是穿宽大的袍服,衣带飘逸,显得那种从容不迫。后世对于魏晋(六朝)服饰以“褒衣博带”来概括,有服药的缘故,也是文学审美“通脱”的具体表现,文学需要体现在审美观点上,审美心理上的“通脱”即“随便”“宽松”,也就是“褒衣博带”的风格。“褒衣博带”同样包含有夸张、夸大的倾向,这也就是刘勰夸饰篇强调的内容。
第二,六朝时衣服长短随时变易,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图2,竹林七贤】
衣服长短还有实用性的考虑,为了行动的方便,因为在东晋初年百姓迁徙频繁,士卒作战奔走,衣服长短也是出于迁徙,战斗的需要。人们对于衣服时尚美的追求,即便在动荡的时代,也依然存在,美是关不住的春光,总会“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女服上俭而下丰。六朝女性日常服饰上身着襦、衫,下身着裙。
上俭下丰是款式,不是风尚。六朝的女性服饰不仅不俭朴,反而是奢华的,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
第四,发髻高耸,变化多端。如此夸张的造型,自然是刘勰说的夸饰。
发髻多样,有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灵蛇髻;缬子髻、堕马髻、流苏髻、翠眉惊鹤髻、芙蓉髻、飞天髻、回心髻、归真髻、郁葱髻(忽郁髻)、凌云髻、随云髻、盘恒髻等。
【图3,飞天髻】
六朝人不受世俗礼教约束,发髻也迸发出个性的光辉。六朝时期的妇女发式,呈现出多种多样、花样百出、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状态。
自两晋以来,南方妇女的发式就渐趋高大,社会时尚,尤其是女性以高发髻为美。在晋代流行一种高大的发髻——飞天玠,《宋书·五行志》云:“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玠,始自东府,流被民庶。”由宫内传至民间,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庾信《春赋》有云:“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高大的发髻在头顶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盘结,高耸,造型奇特,而且在头上顶一个巨大的发髻,可以衬高托出身材的修长,有很强烈的视角效果。
【图4,灵蛇髻】
灵蛇髻,也是晋代女性的一种高髻。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就描绘了灵蛇髻。梳理时将发掠至头顶,编成一股、双股或多股,然后盘成各种环形。因为发式扭转自如,如同游蛇蜿蜒,灵动,故名。灵蛇髻传说为魏文帝皇后甄氏创制。甄后观察绿蛇盘形而得到启发,创立灵蛇髻。以笔者看来,仿蛇盘造型容易,但是要达到灵动的效果则难。灵蛇髻的玄妙在于“灵”,想来这种高髻,辫发盘恒,并会有一股辫发突兀于髻前,产生灵动之感。那时候没有发胶来固定,只能借助木头、树枝支撑,达到盘旋、突兀的效果。后来的飞天髻,便由灵蛇髻演变而来。
概括起来,六朝时女性发型出现高髻与假发,是一种创意,也是一种创造。她们创造一种全新的发型,她们将美创意到发型上,并且借助木头、发套,使顶上姿采风光无限。对于后世元代姑姑冠、清代耷拉翅都有深远的影响。创意与创造,从美学上说就是夸张,以夸张的造型来表现创造者的审美观,体现艺术价值。
【图5,鸦鬓】
六朝的创意发型始于南京,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南京地区的服饰、发饰,当年由南京辐射到中原地区,甚至北方地区,向中华服饰奉献了它的创意因子,这是南京人、南京文化对中华传统服饰的贡献。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签约作者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作者微信njjinxiushufang。
黄强,字不息。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服饰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南京历代服饰》《消失的南京旧景》《趣民国》《另一只眼看金瓶梅》等著作14本,其著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