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萧齐诗人谢朓的《入朝曲》,不吝惜他赞美的语言描绘了繁荣壮丽的金陵城。
南京的旧
南京是一座很旧的城市,但是它的旧和苏州不一样。说苏州酥软,南京就硬朗些,这旧也自然旧的不一样。南京整体城市是很美的,透着一种泛黄、泛青的味道,倒不说具体哪个地点好看,它的路大部分都是很好看。
虽然同处江南,南京却没有苏州那样的精致,也没有杭州那样秀气,南京有的,是大气。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万里长江奔腾而过,雄伟的地势孕育了南京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的独特气质。不似江南别致的小桥流水,南京城总是透露着恢弘的历史气息。
南京的路
这里的街景较为疏朗,早点铺子还在营业,蒸笼里冒出丝丝白热气,有见缝插针的水果店,还有必不可少的鸭血粉丝汤店。总是有两条路通向远的地方,一条从小区走,一条从大路。
沿着那条两边植满法国梧桐的马路往前走,分外幽静,很少行人,只有车来往。握着一只烫手包子或者山芋,从小街角的租书屋路过,从小区飘出饭菜香的窗口路过——
这个城市很平和,就是世俗生活所期望的宁静所在。南京的路不并不是文气又柔雅,南京大气的很,上海路的情调与文化,长江路的历史与沧桑,山阴路的夏天和晴朗,颐和路的情愫与慌张…
南京的书店
近水楼台的南大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南大第二图书馆”。由于夹在专卖考研、应试书籍的书店中间,在传统书店迎来萧条的时刻,它顽强地扎根于五台山之中。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书,正是先锋创始人钱晓华的全部信仰。“有先锋的地方,就是天堂”,这是钱晓华和他的追随者的书店信条。
书店的独特标识“大地上的异乡者”,同样意味深长。寓指人的精神,永远在寻觅一个无所在的故乡,好的书店应该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所以有着“最美书店”称呼的这里,也是南京的文化地标。
南京的公交
上哪里都想坐一会公交车,它满,走走停停,会上来很多人,便于了解这座城市。在南京的时候时常坐公交,前半段总是拥堵,一车厢背着书包、提着资料、拿着手机的人匆忙。
喜欢看南京的老年人,他们似乎是一个面貌,蛮好看的,他们的衣服不是松松垮垮的,都有着一式的配色,他们的眼镜、呢帽,都很类似,他们行动略迟缓但不拖拉,有一股相似的气质,再加一点文气。
南京的街市
经常从黄昏出门活动,白天考试或工作,若不则也缩着睡觉,黄昏的时候,时常刚出门,头顶的灯就亮了,朋友三四,开始出去觅食,有时穿过一些靠满三轮车的拥堵街道,到菜市场附近吃一些有些油腻腻但很热闹的馆子。
置身在这种人群里,很有人间烟火的味道,南京藏着很多这种楼后的小巷子,挨挨挤挤的小摊子,车鸣、路灯。喜欢这种地方,就好在有一种旧味,充斥着肉啊面啊酱啊的味道,熟熟的,这些街道是暖色调的,旧的路是冷色调的。
南京的雨
南京是一座属于雨天的城市,据说蒋介石在离开南京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去中山陵拜谒。有人说,那天万里无云,晴空绚烂,但我固执的坚信,那天烟雨蒙蒙,“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尤奏别离歌”,没有淅淅沥沥的雨,显不出味道来。
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多半都发生在雨中。浦口老车站的别离与北方仓皇的雪;山阴路上匝道斑驳,孤独的老人蹒跚摸索;秦淮路上,百家灯火;九眼桥旁,波心荡,冷月无声;还有李志的天空之城和那个水滴一般干净的姑娘。
“总有一种天气让人怀念”,但那天只有夕阳洒在车站的老式钟上,陪它敲了五下,蹒跚离场,留给初秋晴朗的天空无尽的绚烂。
南京的语言
南京的大气也似乎影响了这里的语言。迥然于吴侬软语文绉绉的温婉和含蓄,南京话的大大咧咧总是透露着一股子直爽和豪迈。人们总是嫌弃南京话的土气和不斯文——
余姚学者余秋雨在其散文《五城记》中就道明了他对南京话的挑剔:“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当然,久居南京的人自会明白,南京话的亲切朴实,会给友人之间增添格外的活泼与自在。
普通话版:少年你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值得思考!
南京话版:或是尼玛这个小杆子提的问题蛮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