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小龙虾再次作为“最红宵夜”席卷整个中国。
仔细数来,仅仅几十年时间,这种自带“网红”属性的外来物种已经成为中华料理的重要部分。
最初仅仅是湖北潜江和江苏盱眙的地方小吃,已经占领了从哈尔滨到广州的巨大市场,成为各路老饕的最爱。
“缺货严重,价格已疯。”
市场规模超千亿、店面数量是肯德基的3倍、500万从业人员
《报告》中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到85.23万吨。去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含捕捞产量),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仅有2.3万吨用于出口,用于国内消费的竟有87.9万吨,占比97.8%。
有媒体调侃,公众已经生生把一个入侵物种,吃成了“濒临绝种”。
小龙虾是一种淡水螯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蜊蛄科螯虾亚科。它也有自己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故乡在遥远的北美洲,主要栖息地是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区域。
它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在干净环境和污染环境都能生存,是这类虾的特性,小龙虾能吃的东西很多,胃口很好,属于杂食性动物,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都吃得下。
约在1929年,小龙虾作为饲料、食物从日本登陆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中,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崇明岛到新疆都能够找到小龙虾的身影。
但在60年代之前,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视作食物。相反,由于其适应能力强,常常出现在污染水体中,让人们认为小龙虾体内各种重金属超标,会传染肺吸虫病等等。当然,以上说法已经被证明是谣言。
根据前述的报告,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和一些食客的观感基本吻合,有人回忆起来,“在1990年代后期,南京街头就有很多小龙虾馆。”
加之小龙虾容易保鲜。有媒体描述,“即使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到地方把小龙虾从白色泡沫箱内倾倒出来,用清水浇湿后,红彤彤的小龙虾仿佛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舞动着双钳。”这也是小龙虾全国扩张的关键。
虽然北京簋街的胡大早在1999年就已经开业,但小龙虾真正走红还是在2010年前后。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事实上,吃海鲜都有此类风险),对于卫生的担忧让小龙虾市场严重受挫,据一位经营小龙虾数十年的老板周大龙回忆“那是2010年吧,大家真的是闻虾色变。”小龙虾一晚的销量一下子从四五百斤掉到了两三斤。但他还是坚持着做小龙虾,只能减少进货量,靠其他一些特色菜来维持店面的经营。
但随着相关的科普逐渐到位,尤其是一篇《小龙虾是虫?不靠谱》的传播,人们大概明白,小龙虾吃起来没问题,只要不过量食用就好。算是为小龙虾辟了谣,为之后走红做好了准备。
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兴起,小龙虾得到了大肆扩张的机会。小龙虾口味丰富,卖相上佳,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又有一点陌生感,不高不低的价位刚好适合。在微信出现后,又多了一个好处——适合发朋友圈。
说起小龙虾为什么会走红,虾笼镇老板王金认为:“首先是好吃,第二怎么吃也不会发胖,第三就是它的社交功能。”一只小龙虾如何成为社交食物?“当你两只手都顾着吃虾的时候,就没空玩手机了嘛。”王金认为小龙虾特别适合宵夜,朋友聚餐,慢慢吃休闲地吃,不是果腹之物,却适合扎堆分享。
到了大众创业的年代,又有互联网营销和外卖市场的助力,小龙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疑问地成为中国餐饮市场销售规模最大的单品,并被群众、媒体冠以“国民夜宵”、夜宵界“网红”、全民夜宵的实力“主角”等称号,成为夏日中国的一种象征。
何况,小龙虾也算是我们征服入侵物种的一个象征。前些日子丹麦生蚝成灾,中国网友早就按耐不住,更有中国妹子直接去丹麦挖了300斤,展示了舌尖上中国的力量。
潜龙湾麻辣小龙虾尾鲜活熟烧虾球口味虾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