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100多处窑址,将打造成考古遗址公园
无图说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城砖,是明代南京城墙建造工程中最大宗的建材,初步估算,全城使用城砖上亿块。这些城砖来自长江中下游五省,其中也包括南京本地。
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去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栖霞区官窑村对一庞大的明代官窑群遗址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一官窑群已经被确认为目前南京首次发现的本地城砖烧造的窑址,将来这些窑址将原地保留,建设大型考古遗址公园。
锁定栖霞小村“官窑”
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后,建造举世无双的南京城墙。为了确保城墙质量,明太祖命令长江中下游五个省的各府、州、县,中央所属工部,军队等部门,甚至还有一些寺庙负责烧砖。城砖烧造中,产地、单位、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人夫的名字,都必须印在城砖上,以便将来追查有据。
据统计,当时,长江中下游五省(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三十七个府、一百六十二个县烧制了南京城砖。其中就包括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应天府下辖的江宁、上元、溧水、句容四个县都烧制了城砖,使用在城墙上。“不过,南京本地出产的城砖相对较少,而且当年这些本地城砖在哪里烧造,也一直是个谜。”文物专家告诉记者。
近两年,专家通过现场调查走访,锁定了栖霞区一个名叫“官窑村”的地方,“官窑”这个名字就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历史上这里真的有官窑吗?是烧城砖的吗?为何冠以‘官’这个字呢?”有专家发出疑问。
果然发现了大量城砖窑址
去年七月开始,考古专家在官窑村附近进行勘探,果然发现地下隐藏着窑址。经过一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专家官窑村一带发现了窑址110座、墓葬84座、烧坑11座。在一些窑内废弃的土层堆积中,发现大量明城砖的残件,较为完整的砖上可以释读出铭文:“应天府提调官府丞王恪”、“上元县提调官县丞李健”、“总甲赵才甲首笪惟成”、“造砖人夫”等。
据介绍,上元县是明代南京下辖县之一,辖今南京郊区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栖霞区。清代上元县的“县政府”在升平桥旁,也就是如今的白下路101号,清末的上元县衙建筑尚存。
大量“上元县”铭文城砖的出现,证明了这些窑址,就是当年烧制南京城墙砖的官窑,“证明这里是明代南京本地烧造城砖的大型官办窑厂,是应天府上元县烧造城砖的地方。”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祁海宁介绍,明初,南京下辖的江宁、上元、溧水、句容都烧制了城砖,但除了上元之外,其他三个县烧制城砖的窑址都还没被发现,“这是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在南京本地发现城砖烧造基地。”
这里为何会被选为
“城砖窑址”
昨天上午,气温接近40℃,记者来到官窑山探访时,看到考古队员和工人们,戴着草帽,正在高温下坚持作业。官窑村山坡的坡地上,分布着几十个窑址。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窑大多为明代,圆形窑数量较多,学名称为“馒头窑”。以编号为Y15、Y16的两座圆形馒头窑为例,直径长4-5米,可以见到火膛、窑床、烟道、观火孔等结构。
此外,在官窑村南部的山岗内还发掘了13座明代中晚期至清代的窑址,多为马蹄形、长方形和梯形四种。
当年,上元县为何选址在这个地方建造大型城砖烧造窑厂呢?祁海宁分析,首先是因为这里土质条件好,含有大量烧城砖所需的黏土,“可以明显看出官窑村附近的山体非常低矮,可能是多年来取土所致”。其次,当年这里树木植被茂盛,为烧窑提供充足燃料。最后一点也很关键,此地靠近长江,河道纵横,非常利于城砖的运输,保证烧出的城砖迅速运往南京城。
将打造成考古遗址公园
官窑山城砖官窑厂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南京城墙研究的一项空白,对于深入研究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过程,以及南京明城墙申遗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将来,这处古代城砖窑址密集的大面积区域,将得到原址保护,规划建设一座大型的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发掘工作仍在有序地进行中,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将放在揭示该窑场的管理机构、生活配套、存放、运输水系等相互关系,以期全面了解该官营工场的整体面貌。
此外,官窑山城砖官窑厂遗址还将申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作为遗产点,纳入南京城墙牵头的“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