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分享]全国各省名字的由来!~~

[复制链接]
CRUZ1900 发表于 2006-9-17 13: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P>
<>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P>
<>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P>
<>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P>
<>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BR> <BR>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P>
<>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P>
<>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P>
<>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P>
<>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P>
<>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BR> <BR>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BR> <BR>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P>
<P>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P>
<P>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P>
<P>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P>
<P>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 </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wavy 发表于 2006-9-17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长知识了
wh1121 发表于 2006-9-17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就应该知道的知识现在才知道</P>
<>惭愧中……</P>
永远的伊苏 发表于 2006-9-17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子渡津之地。。。
曼施泰因 发表于 2006-9-17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不失我爱 发表于 2006-9-17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33ff>新疆,宁夏,辽宁都带有严重民族,地域歧视色彩,和汉民族的优越感,极不利于我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尤其极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新疆\",更是给境内外的分裂势力以口实,建议:新疆改为-西域,辽宁改为-渤海,宁夏改为-?</FONT></P>
<><FONT color=#0033ff>本人抛砖引玉,大家集思广益.</FONT></P>
Edward 发表于 2006-9-17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33ff><FONT color=#000000>哪里有什么</FONT>严重民族,地域歧视色彩,和汉民族的优越感</FONT><FONT color=#000000>了??</FONT>
左翼才子 发表于 2006-9-17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啊!直辖市?
 楼主| CRUZ1900 发表于 2006-9-18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新疆可能还有其他的说法,上面的说的是简单了些</P>
<>直辖市?呵呵,其实现在的每个地名都有它的由来,大家知道的不妨都说说,特别自己的家乡。。。</P>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我先来了:</P>
<>义乌,以鸟命名的地方 <br><br>相传秦时,距东海西150公里的于越境内,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理说,老百姓应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由于当地财主的残酷剥削,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或成为农奴,或流浪行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r><br>有一对颜姓父子,父亲名叫颜凤,儿子叫颜乌。两人从山东避乱南下。他们开始时给一户财主家打工,但后来财主见颜凤又老又病,已经没什么油水可榨,便把父子俩赶出了家门。颜乌和他的父亲只好行乞为生。 <br><br>由于经常食不果腹,父子俩常常饿得头昏眼花,特别是年迈的父亲,已经是重病在身了。好在颜乌是个孝子,服侍父亲十分周到。 <br><br>有一次,颜乌在行乞途中发现了一个小岩石洞,洞内面积不大,但冬暖夏凉。颜乌喜出望外,他把岩石洞收拾了一下,搬来几块干净的大石块,大的当床,小的当凳。从此,父子俩就在洞内安身下来。 <br><br>转眼就是夏天,岩石洞内的蚊子渐渐多了起来,如何让病重的父亲不受蚊子侵扰睡得安稳?聪明孝顺的颜乌自有办法。每天傍晚,颜乌总是先将父亲背到洞外乘凉,然后他自己回到洞里,赤身裸体躺下,那些又大又狠的蚊子嗡嗡地围住颜乌“狂轰滥炸”。过了个把时辰,等蚊子饱食后都心满意足地“撤退”了,颜乌才起身把老父亲背回洞中睡觉。有时候父亲忍不住问:“儿啊,你脸上怎么这么多的红疙瘩?”颜乌总是笑着说:“爹,您眼睛不好使,我脸上红润着呢!” <br><br>天长地久,颜乌的孝顺行为感动了栖在岩洞口的一窝乌鸦,这些乌鸦见了蚊子就吃,后来洞中的蚊子竟没了。颜乌有时要饭回来,也会省下一点食物来喂给乌鸦吃。父子俩和乌鸦竟成了好邻居。 <br><br>一日天刚蒙蒙亮,乌鸦突然被一阵痛哭声惊醒,原来颜乌的父亲死了,颜乌抱着父亲的遗体在洞门口哭得死去活来。。。。。。乌鸦也被那凄惨的哭声所感染,难过得“哇!哇!哇!”地哭叫起来。后来,有几只乌鸦相继离巢,朝不同的方向飞去。 <br><br>过了几个时辰,奇迹出现了,只见成千上成万只乌鸦朝颜乌父子飞来,每只乌鸦的颈上都围着白色的丧圈。乌鸦在颜乌父子的头顶上转了几圈后,又向西北方向飞去,它们从1公里外的黄土地上衔来泥块,堆放到颜凤的身上。。。。。。这些乌鸦你一块泥,我一块泥,忙忙碌碌地来回飞着,很快,乌鸦的咀喙受伤了,泥块上都染上了点点滴滴的乌鸦血。。。。。。 <br><br>有一次,颜乌在行乞途中发现了一个小岩石洞,洞内面积不大,但冬暖夏凉。颜乌喜出望外,他把岩石洞收拾了一下,搬来几块干净的大石块,大的当床,小的当凳。从此,父子俩就在洞内安身下来。 <br><br>到傍晚时分,乌鸦筑起了一座高高大大的坟墓。 <br><br>据说,后来孝子颜乌死后,乌鸦又在其父坟墓旁衔土葬之。人们在这里建起了祠堂,称为孝子祠。为了纪念那些筑坟受伤的正义的乌鸦,人们把这一带地方叫做乌伤。秦始皇平定江南后,这里建县名“乌伤”,公元624年,称“义乌”。 <br><br>据老人们说,当年乌鸦啄泥而成的大坑积水成塘,就是现在市客运中心北面的秦塘;乌鸦衔泥途中休息的地方因掉了不少泥块,成了一座小小的馒头山,前些年城市扩建,馒头山被取土做路,成为城中北路的一段,大概位置在义乌登峰机械有限公司附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9:13:57编辑过]
basti26 发表于 2006-9-19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45543z 发表于 2006-9-19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laoqg 发表于 2006-9-19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P>
<>Canton兼指广州和广东 <BR><BR>  《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6):Cantonn.(旧时欧美人所习称的)广州。还有,广交会叫做“Canton Fair On line”,广州大厦也译作“Hotel Canton”。《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8月18日如此报道:联合国统一地名,Canton(广州)正名为Guangzhou。但是,也有人表示异议。在广州公共关系协会的网页上,就写着“广州,广东省(Canton)的省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认为,在特定的语境里,Canton兼有广东和广州的意思。 <BR></P>
<>  据了解,现在西方不少大词典中,对“Canton”的解释往往是“现在中国南部一个大城市广州的早期称呼”。一些国际通讯社和传媒基本上在涉及到广州时,大多称以Guangzhou。程存洁说,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以及了解Guangzhou的人越来越多,Canton则是上了年纪的人的一种记忆和怀念。 <BR><BR>  早在1958年,全国人大就批准颁布了《中文拼音方案》。1981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决议,规定把《中文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名称、词语的国际标准,从此,Peking(北京)变成了Beijing,Canton(广州)正名为Guangzhou。这一规范的英文名已在全世界推广。 <BR><BR>  那么,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广州到底是Canton还是Guangzhou呢?</P>
<>  身居国外,无论你是填表或自我介绍,当你说到自己来自Guangzhou,对方都会耸耸肩,一脸茫然。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Guangzhou是个怪而陌生的字眼,与非洲、南亚的某个地名差不多。  <BR><BR>  但是,如果你说自己来自Canton,对方会立即颔首微笑。对他们来说,Canton是中国历史中最古老的开放口岸,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西方数百年来所有词典、百科全书、历史教科书里都有Canton——当然,没有Guangzhou。  </P>
寒冰倚天 发表于 2006-9-19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RUZ1900</I>在2006-9-17 13:48:00的发言:</B><BR><BR>

<>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P></DIV>
<>
<>哦</P>
 楼主| CRUZ1900 发表于 2006-9-20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更详细的哈:</P>
<>乌伤怀旧之一——乌伤,千年古县源流长 <BR><BR><BR>大约有史可证的,义乌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了。 <BR>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了乌伤县,属会稽管辖。义与的建县史就从此开始。 <BR>在这里有一个老祖宗我不能不说,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老义乌人却从没有忘记过他,在商品经济十分繁华的今天,人们是否又忘记了他,那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是记住了. <BR>这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颜乌了。 <BR>据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BR>今天的孝子祠公园的就上孝子颜乌的墓地,墓有两座,座北朝南,墓高5米,墓碑上书“颜孝子父墓”和“颜孝子墓”,墓碑在文革之时毁,墓也被取土填路,留下一画也是根据清嘉庆《义乌县志》临摹。 <BR>当时的乌伤包括了今天的金华、兰溪、永康、义乌四县市的全部以及东阳、磐安、武义、浦江四县的大部分和台州仙居县的西部、丽水缙云的北部。这一时期的乌伤虽然有文献上十分沉寂,但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当时还是相当的繁华的。 <BR>王莽时期改乌伤县为乌孝县,东汉又复乌伤县,仍属会稽,刘氏、骆氏、楼氏的一些北方望族迁入。文献上有乌伤人物出现。 <BR>唐武德四年(621年)划出乌伤县单设稠州。(稠州因稠岩(今德胜岩)而得名)。七年改名义乌。义乌名至今未变。 <BR>1988年5月,撤县为市。 <BR>=====================================</P>
<>义乌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0年后打败吴国,这充分体现了义乌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义乌文化历史上,有一个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义乌兵”文化。义乌自古尚武,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特地到义乌招募了3000人,经严格训练后成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义乌兵”。他们百战百胜,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当时被称为“兵样”,后来又有成千上万的义乌人应征入伍。 <BR>义乌乃浙中名邑,历史悠久。古称乌伤,始于秦汉时期。据元代至正年间《义乌县志序》载,“义乌自秦为县,历汉唐迄五季”。 </P>
<>======================================</P>
<>义乌县名的由来和沿革 <BR><BR>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在吴越两国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其中以颜乌墓所在的今稠城为中心设邑。由于孝子颜乌因葬父而死,血诚格天,影响很大,因而根据颜乌葬父而献出生命这一事迹,将县名命名为“乌伤”,旨在旌表颜乌孝德。 <BR><BR>乌伤县境,北接诸暨,西南邻太末(今龙游),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浦江、磐安八县(市)的全部或大部及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BR><BR>西汉末年,王莽建新朝,于建国元年(9),将乌伤县名改为“乌孝”。可是只使用16年,刘秀建东汉,建武元年(25),东汉王朝又恢复乌伤旧名。 <BR><BR>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地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兴平二年(195),分乌伤县东部地建吴宁县(隋朝并回乌伤)。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乌伤县西南地建武义县。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地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辖乌伤。 <BR><BR>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将乌伤县从婺州(今金华)分出,并升为州的建制,州名绸(今通作稠)州,与婺州并列。武德六年(623)将原乌伤县分为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境包括今浦江,县治在乌伤治城,即今稠城。华川县包括今东阳,县治在今赤岸。 <BR><BR>武德七年(624),绸州州制撤销,乌孝、华川两县合并,定名义乌,一直沿用至今。 唐垂拱二年(686),分义乌县东原吴宁故地建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分义乌县北地及析兰溪、富阳部分地,建浦阳县,后改名浦江县。 <BR><BR>千秋永慕 <BR><BR>南宋理宗时,丞相乔行简(东阳人)于端平二年(1235)以同乡人名义上书朝 廷,请求给颜孝子立庙奉祀,供人们参拜,以宣扬孝德,受到理宗皇帝的赞许,赐庙名为“永慕”。淳 元年(1241),邑人康植在墓旁建了几间房子,给颜乌设立牌位。景定二年(1261),李补来任知县,祭拜孝子墓时,父老以康植建的那几间房子不足以体现孝子的高大形象,起不了感召邑人作用为由,向他请求为孝子建庙宇。李补采纳百姓意见,筹集银两,指派簿曹陈宁祖主持,会同乡绅楼思问等四人,选择庙址,动工兴建。次年竣工,庙名遵理宗所赐而名“泳慕”。永慕庙俗称孝子祠,位于墓东野山背(今稠城镇孝子祠住宅小区旁)。 <BR><BR>历代的义乌县长官、县学学官都以颜乌的孝德作为教化县人的教材。新县令或知县上任,第一件大事便是到颜孝子墓前祭奠,“展拜墓下”且“礼容甚肃”。同时,给孝子墓添土,作为教化民众的表率和一项首要措施。因此,孝子墓越堆越高大,到明弘间已经方广40丈余,像座小山。民国期间,年年可以樵采五六十 捆柴薪。 <BR><BR>20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在城中心颜孝子墓遗址建起孝子祠公园,以供后人瞻仰凭吊。</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
美因铁杆 发表于 2006-9-20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P>
<>昏倒!</P>
朱红之泪 发表于 2006-9-21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啊拉上海……
daxiao_1980 发表于 2006-9-22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朱红之泪</I>在2006-9-21 13:26:00的发言:</B><BR>没有啊拉上海……</DIV>
<p>不好意思,上还被水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9 16:29 , Processed in 0.02925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