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德国人文系列之一]尼采专题

[复制链接]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23 1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colSpan=2>
<><FONT color=#000099><B></B></FONT> </P><FONT color=#000099><B>
< >尼采,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曾有人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就让我们从他的生平来窥探这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有争议而又在二十世纪初掀起了政坛的轩然大波的~~尼采。 </P>
<>
< >尼采生平简介: </P>
<>
< >尼采出身于宗教家庭,据说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师,他父亲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并处于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之下,他要求负责一个乡村教区,于是被任命到了洛肯(Rocken),在四年后尼采在大家的期盼下于一八四四年十月十五日出生于这个乡村中,而尼采在不久后就有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学话很慢。他老是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牧师很喜观这个沈静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带着他一起散步,而尼采永远也不会忘记,而在尼采四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将他完全震慑了,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 </P>
<>
< >不久他即全家搬迁到南堡(Naumburg),这时的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并希望以他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谓。从这时起围绕着他周身的,都是女人—母亲、妹妹、袓母和两个姑姑。外在的世界,在战火的动荡中喘息着,尼采却生活在一片祥和平静的气氛中。 </P>
<>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奇特的事实: </P>
<P>
<P >1.尼采生于宗教家庭中,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P>
<P>
<P >2.尼采在女人的周围与养育中长大,日后却成为坚决的反女性主义者。 </P>
<P>
<P >关于这两点,我们或许可以由他日后的生活中详细观察。 </P>
<P>
<P >九岁时,他开始展现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P>
<P>
<P >十四岁时,进入普夫达(Pforta)中学,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这学校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但尼采难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接近陌生人;再者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所特有温柔的生习惯,也不适宜他去接受普夫达的清规戒律,因此这时的尼采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己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两条出路。 </P>
<P>
<P >一八六四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昂(Bonn)大学,那时他二十岁,开始研究语言学和神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继续神学了,他念上浪费时间,在这里,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激情地一遍遍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欢实证科学的人则阅读褔格特(Vogt)和比希纳(Buechner)的唯物主义论文。尼采读了这些论文,但不愿再读,他是一个诗人,要激情,直觉和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不能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那些唯物主义者的青年还自称是民主主义者,他们鼓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而尼采不仅太像诗人,而且在修养和气质上太像一个贵族,以至于能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要过安宁而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对一般人的幸褔不愿在神学的空泛观,对有节制的欢乐和有节制的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当然,他有自己明确的爱好,他对自己的趣味深信不疑,他热爱希腊诗人,喜爱巴赫、贝多芬、拜伦。他对人生问题尚未作出任解答,在廿一岁的今天,他一如过去十七年那样,将自己控制在一种训练有素的沉默之中,宁可保持缄默而不愿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而在这段期间,尼采对基督教的信仰越发远离了,他简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抛弃,一八六五年复活节,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尼采的母亲听到她的儿子拒绝参加他们惯常的圣餐时,会如何的惊讶!事后尼采信给他的妹妹伊丽莎白说:「如果妳祈求心灵的平和与快乐,相信好了!如果妳希望成为一个真理的门徒,探索吧!!」。尼采抛弃了宗教问题的约束,对于威权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渐趋急切,有一个时期还加入喝酒、唱歌、打斗的团体。不久尼采便觉悟这种纵情的生活,深感人群中的喧嚣只是带来内心的空虚而已,于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独。 </P>
<P>
<P >一八六五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的老师Ritschl到莱比锡(Leipzig)大学任教,尼采也随着到了那里,他去莱比锡大学注册时,正赶上校庆,校长在向学生们训话,他告诉学生们。在一百年前的今天,歌德曾经和他们的前辈们一起在这里注过册:「天才自有其各自的道路」,这位谨慎的校长随即补充说,沿着这些道路走是危险的,歌德不是一个好学生;在读书时代,你们不要以他为榜样。尼采烧掉了一些夹在作业本里的诗,重新投入学习,并训练自己以极其严密的方法研究语言学。可是厌倦不久便卷土重来,他害怕波昂那一年的事重演,他的书信和笔记里又写满了大段大段相同的抱怨。而在莱比锡的几年间,有两大影响形成了尼采的个性,这便是叔本华的哲学和华格纳的音乐。 </P>
<P>
<P >对尼采影响最大的人:叔本华和华格纳 </P>
<P>
<P >在一八五年的冬季,有一天,尼采偶而在一家书店买到叔本华的巨著『意志和观念的世界』(Die Welt alle und Vorstellung),他立刻被这位已逝六年的忧郁智者迷住了,他狂热的喊着: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里面,我看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的宏壮。尼采深受叔本华那种独抱孤怀的人所感动,但他并没有染上悲观色彩,虽然叔本华所感受到的时代痛苦,同样地樍压在尼采的肩膀上,后来尼采发现叔本华的悲观思想可以用希腊艺术来医好。尼采对他的朋友说:你要我证明叔本华的正确,我只能简单地对你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勇敢而自由地正视人生,是因为我的双脚已找到了坚实的土地。形象地说吧,忧郁的潮水之所以没有将我冲离自己的道路,是因为它们无法淹没我的头。 </P>
<P>
<P >正当尼采陶醉于叔本华哲学的时候,恰巧又发现了一位天才,以音乐的形式表现着叔本华的思想,这位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华格纳。当时华格纳之所以吸引尼采,不仅由于他的伟大性,同时也因尼采深爱音乐之故。尼采欣赏华格纳富有革命性的作品;他们都对叔本华怀着一分喜爱的感情,Tristan不仅赞美了叔本华无休止的,盲目的与挣扎的意志,而且还表现了一种沈醉的欢欣,这留给尼采一个启示,使他脑中激起了古希腊戴欧尼索士(Dionysus)祭祀时的那种鼓舞兴奋之情,这使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讨论希腊剧曲之余,也还忘不了华格纳的作品。 </P>
<P>
<P >尼采和华格纳认识三年,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出版。在这里,尼采把希腊文化分成苏格拉底以前和苏格拉底以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的文化是由健康的生命力所创造的,后者则是毫无生气的理性的产物,尼采继续说,现代的文化后像过去苏拉底时期文化,只有华格纳的音乐可以拯救这种文化的危机。尼采把一个艺术理想托于华格歌剧上面。华格纳得到这样的知己,他怎能藏得住内心的高兴呢!无怪乎在完悲剧的诞生之后,对尼采叫喊着: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像这样好的书,简直伟大极了! </P>
<P>
<P >一八七六年夏季华格纳离开Tribschen,到了拜垒(Bayreuth),在那儿建立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国家歌剧院,正准备上演他的新作。华格纳写信催促尼采到拜垒看他排演,尼采满怀兴奋之情赶去,六月间尼采写完有关华格纳的论文(华格纳拜垒),还称赞华格纳在表现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体验方面具有超人的能力。但在七月下旬他看完华格纳『尼布龙根的指环』之剧作后,感到失望了,他认为整部剧都充满了基督教的色彩,堕落的气氛!华格纳的歌剧变成人类的软化剂,皇室以及优闲富裕的人们都成为华格纳迷。正当华格纳享有盛名时,尼采掉头而去。他在克林根布伦(Klingenbrun)藏匿了十天,徘徊于波希米亚森林之中,就在这里,一个大的启示:使他走向自己,寻找自己~而不再奢望那已破的幻影。几天以后,他又回到拜垒,却像个陌生人,我们无法想象在这几个星期之内他是多么的痛苦。最后尼采离开了拜垒,以后从没有回去过,尼采后来写着:「在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是恢复健康,华格纳是我唯一的病痛。」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他的朋友华格纳偶像化、神圣化,现在他不再想做华格纳的信徒了,他要成为真实的自己;他不再忠实于友情的华格纳,友情的华格纳是建立在哲学精神的华格纳之上的,这种精神消失了,友情也随着暗淡! </P>
<P>
<P >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尼采与洛德,同为李契尔教授的高足,可是两人志趣迥异,洛德脱不开世俗之路,当学生时也有一番雄心,毕业后,逐潮满足于平稳的学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终究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尼采却始终保持着青年时代产生的使命感,灵魂不同,自然就没有了共同语言。 </P>
<P>
<P >这一年,尼采向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他尽管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均不成功,而至死未婚。 </P>
<P>
<P >这时他认识一位叫露.莎乐美,那时她几乎不满二十岁,是一个俄国人;她那惊人的理解力和富于理智的热情常常受到人们的赞叹;梅森伯格为她设想了一次恋爱,她把尼采的作品赠送给她;露.莎乐美读了。似乎也理解了书里的内容,她非常详细地向她介绍了这位非凡的男子;后来在相识且渐渐熟识之后,尼采对这个女孩子心怀好感的说:一位女性进入了他的生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幸褔,这会有益于他的思索,从此之后,他的思绪会更活跃,感情会更丰富。当然他最好不娶露小姐,因为他鄙视所有肉体上的结合;也许他应该把自己的名字和她的名字联在一起,以保护她不受那些恶意中伤者的流言蜚语,并通过这种精神上的结合,诞生出一个精神上的儿子:先知查拉斯图拉。但莎乐美她却不想结婚。而多疑的尼采,开始猜想他们一定在嘲笑自己,内心非常不安,尼采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必要的果断来解决这种极其痛苦的局面,他的妹妹嫌恶莎乐美,助长了他的怀疑和积怨,她以一种蛮横的方式,而且似乎未经尼采许可,干预了这件事,她给那位少女写了一封信,这最终决定了这一决裂。莎乐美小姐怒不可遏,在这之后,尼采虽仍然不断的寻找他的伴侣,但他终究孤独一生。 </P>
<P>
<P >一八七九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也同时开始了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学者,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个独创的哲学家。 </P>
<P>
<P >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在既自愿又被迫的孤独中,在无家可归的漂泊中,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丰产的十年,倘若不是因为精神失常,这种孤独的漂泊生涯会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可是,一八八九年以后,他的神智始终处麻痹状态,只是在母亲和妹妹的护理下苟延无用的生命。他死于1900年,而他的生命在一八八九年实际上已经结束了。</P></B></FONT>
<P><FONT color=#000099><B></B></FONT> </P>
<P><FONT color=#000099><B>尼采:一个应该被超越的伟人</FONT></B></P></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作者:</FONT><FONT color=blue>莫雅平</FONT>  <FONT color=#000000>阅读</FONT><FONT color=red>29323</FONT><FONT color=#000000>次</FONT> <FONT color=#000000>更新时间:</FONT><FONT color=red>2004-6-3</FONT><BR><BR></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colSpan=3></TD></TR>
<TR>
<TD width="100%" colSpan=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   
<p>
<p>
<P>  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常常会有说不出多少话来的感觉。同样,面对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Nietzsche,FredrichWillhelm,1844—1900),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BR>  这个尼采,他曾宣告“上帝死了!”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撼。这个尼采,他大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真正理解他的却只是极少数人——他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曾深受尼采影响或对他极为推崇的,既有弗洛伊德、萨特、加缪、海德格尔、梁启超、鲁迅等文化巨擘,也有希特勒等反面巨人——希特勒曾亲自拜谒过尼采之墓,并曾把《尼采全集》当作寿礼送给另一位大独裁者墨索里尼。尼采学说的复杂性,尤其是二战时纳粹分子对其学说某些部分的肆意曲解和利用,一度使尼采几乎成了“恶魔”。然而,尘埃落定,今天我们终于逐步对尼采有了一个更公正的认识。<BR>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大思想家”,尼采的名字便赫然在榜,同是入选的还有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尼采无疑是一位伟人,一位值得我们带头批判精神去学习研究的、精华与糟粕并顾的伟人,一位有待也应该被后人超越的伟人。<BR>  尼采其人,首先值得我们研习的是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永远具有人性光辉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在精神寄生虫们依附于苏格拉底等古代大师的十九世纪,尼采却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说表示异议,这当然是需要超群的勇气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尼采发现基督教约束了人性,腐蚀了人心,因此他进行“价值重估”,不仅对基督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斥之为“最要命、最蛊惑人心的谎言”,而且还发出惊天动地之语:“上帝死了!”无疑这需要更加非凡的勇气,因为这样做在中世纪意味着上火刑架,即使在相对更开明的十九世纪,也会为千夫所指!<BR>  如今的世界,各种理论风行,偶像崇拜已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甚至连邪教都能一呼百应——现代社会的症结,就在于物质的发达已使很多人因智性活动的减少或因思想程式化而逐渐失去了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失去了个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BR>  今天,我们真应该听听尼采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神是一种假想,但我希望你们的假想别超过你们创造意志的范围。”<BR>  单从对人类的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尼采的学说,精华与糟粕并存,他的“超人哲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权力意志”便是如此。<BR>  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崇拜英雄,呼唤强有力的超人出世,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读尼采是极有意义的,因为他极大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假如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自励自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即使是在没有性压迫的时代,读尼采也同样有意义,因为改良人口素质始终是人类进步所必需的。尼采的“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学说,无疑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几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空下,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常常胜过千军万马。但是,尼采的英雄主义又是极端的、偏狭的。因为与英雄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绝大多数人毕竟是普通人,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哪里还有“英雄”之说呢?如果英雄与普通人不共戴天,像尼采主张的那样要向庶民开战,天下必定大乱,英雄也难以继续当英雄。英雄人物善待普通人,这种仁慈即使是出于被迫,也是英雄得以长期自保所必需的。在有奴役的地方,谁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不知尼采是否想到过这一点。<BR>  尼采说:人应该生活在山顶。假如“超人”或“高等人”是人类之山的山峰,而山峰要摒弃它赖以耸入云天的山体,这不是很可笑吗?“超人哲学”导致了尼采对贵族政治的极力推崇,这就决定了尼采的反民主倾向。这与历史大潮显然是背逆的。尼采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以最严酷的自我训练为基础的庞大的新贵族社会,在那里有哲学思想的强权人物和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的意志要给千秋万代打下印记”。这作为一种个人信念和主张,本来也无妨。<BR>  遗憾的是,它被希特勒等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利用(纳粹鼓吹日耳曼民族为最有资格统治世界的优等民族,其实尼采并不过分赞美德国和日耳曼民族),结果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这罪,当然不在尼采,因为尼采只是一个思想者。(只有黑暗专制的社会才把与众不同的思想者作为异端予以排斥和迫害。)从尼采的“消灭千百万个粗制滥造者以塑造未来的人”的主张看,尼采是缺乏宽容精神的。这或许与他对基督教的“博爱”与“同情”的教义颇为反感有关。他认为真诚、主动的博爱是不可能的,那不过是恐惧的结果、被动的产物:我害怕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假使我坚强一些,我就会公然表示我对他当然的轻蔑。诚然,尼采此说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毫无条件的爱的确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而行善,其中也有利己的一面,更何况基督教许诺了那么大的一个天堂!然而,尼采主张消灭弱者和劣者,未免过于偏激,谁能在所有方面超过别的人呢?假如人与人的关系只能以敌意为基础,有几个人还愿活在这世界上呢?<BR>  中国古代政治强人、诗人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一种植根于孔孟“仁爱”的理想性情怀尼采这位苦坐书斋的教授、诗人恐怕是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尼采的学说具有浓厚的“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色彩。<BR>  尼采是冷酷的。<BR>  尼采对爱与同情持否定态度,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向对女人颇多微词。他说:“男人训练来战斗,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他在作品中借老妪之口说:“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他是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弃的。不知他对抚育他的母亲持何态度。在他眼中,女人不强也不美。他说:“有什么比赖凶猛而发出光辉的老虎更美的呢?”他崇尚的是强力的美。<BR>  有意思的是,他视爱为恐惧的产物,以强悍为美,然而罗素却认为尼采对女人的态度折射出了他自身的某种虚弱——尼采终生未娶,有人怀疑他患有厌女症或恐女症。在现实的女人面前,尼采或多或少有弱的一面,尽管他在精神领域完全凌驾在她们之上。<BR>  古希腊神庙有箴言曰:“认识你自己。”看来这句话对尼采也同样适用。尼采的著作里颇多惊世骇俗之语,因而恶之者斥之为“狂人”。设身处地想想,我们真的应该谅解他的偏激之处。他自幼身体多病,35岁时已不得不因病退职,44岁时精神失常,此后大部分时间在精神病院度过,并且至死不愈。他是一个不幸的病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计较一个病人的偏激呢?相反,我们倒是完全;应该对尼采表示充分的敬意。一个病人居然有那么强的生命力、那么可贵的独立人格和那么无畏的批判精神,居然能写出那么多富于独特见解的著作并对同时代及后世的人们产生振聋发聩的深远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BR>  尼采在哲学、美学、诗歌等众多领域都有独特建树。近一百年过去了,时间已证明尼采是一位伟人。同时,尼采本人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尼采是一位有待也应该被超越的伟人。<BR>  尼采说:“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同样尼采也是应该被超越的,虽然造就一个尼采这种级别的横空出世的人物,光靠个人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时代的合作。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BR>  假若有人能在某方面超越尼采,推崇强者的尼采如在地下有知,料想是会感到高兴的。超越前辈伟人是历史对后人的要求,不然人类还有什么进步的希望?而超越的前提是认识,是批判性的扬弃,对尼采也是如此,彻底地探索和了解尼采的整个体系,无疑是有关学者的重任。但即使是彻底了解了尼采,也仍然是不够的。前不久有朋友极力推崇国内学界一名人,赞其率先向国人引进了国外多种热门理论。我问朋友那位仁兄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因为那更令我感兴趣。朋友说:“你的要求太高了。”在如今的文化界,号称“学富五车”之士不少,而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独立见解和思想开创性的人却太少了。要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尼采等前辈大师,我们多么需要真正的思想者,我么需要尼采向我们昭示的思想者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创精神啊!这三种精神对我们来说,甚至比尼采的学说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意味着“自由”! </P>
<P>  当然,对一般读者而言,读一两本尼采著作,能够对尼采的思想作有益于自己的人生的理解,也就够了。比如说,简单一点,认定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人应该自强不息”,然后在人生旅程中实践它,这样也就没有白读尼采了。吸其精华,为我所用,何在乎是否不求其解!有时候,读书而不求甚解,也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境界。不是吗? <BR></P></TD></TR></TABLE></TD></TR></TABLE><IMG src="http://t3.baidu.com/it/u=3402721419,4281301620&amp;gp=2.jpg" border=0>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23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height=48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3 border=0>

<TR>
<TD class=Acool align=middle height=45>尼采的微言大义</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3 border=0>

<TR>
<TD width=663 bgColor=#d0d0d0 height=1></TD></TR>
<TR>
<TD bgColor=#eeeeee height=3></TD></TR></TABLE>
<TABLE height=2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663 align=center bgColor=#fafafa border=0>

<TR>
<TD vAlign=bottom width=134>编辑:丢oO丢oO</TD>
<TD vAlign=bottom width=180>
<DIV align=center>作者:刘小枫</DIV></TD>
<TD vAlign=bottom width=170>
<DIV align=center>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DIV></TD>
<TD vAlign=bottom width=155>日期:2003-11-3</TD></TR></TABLE>
<TABLE height=8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3 border=0>

<TR>
<TD width=663 height=8></TD></TR></TABLE>
  1. &lt;SCRIPT src="../../JS/freeJS/2.js"&gt;<br><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3 border=0>

<TR>
<TD width=663 height=8></TD></TR></TABLE>
<TABLE>

<TR vAlign=top>
<TD>一、 尼采是谁? <BR>就听说,二十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弗洛依德、尼采。 <BR>何谓“革命性”?日常用法指“反传统”。据说这三位所谓后<a href=\"http://www.studa.net/dangdai/\" target=\"_blank\" >现代</A>先知推翻了所有传统价值,代之以新的伦理和生命方向。姑且不究这些流俗说法是否恰切,仅就这种革命性的深刻程度和实际<a href=\"http://www.studa.net/\" target=\"_blank\" >影响</A>而言,弗洛依德和马克思都无法望尼采项背。弗洛依德明显受过尼采<a href=\"http://www.studa.net/\" target=\"_blank\" >影响</A>,而且仅仅发扬了尼采思想中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尽管引发了诸多<a href=\"http://www.studa.net/Society/\" target=\"_blank\" >社会</A>革命,仍然在两个方面不及尼采。首先,马克思站在启蒙思想的西方小传统中颠覆西方传统,尼采不仅颠覆了启蒙传统,而且颠覆苏格拉底和耶稣共同塑造的西方大传统。再说,马克思的思想生命力是资本主义赋予的,他作为共产主义代言人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尼采却超逾了资本主义与<a href=\"http://www.studa.net/Society/\" target=\"_blank\" >社会</A>主义的对立。不难理解,冷战之后,不是弗洛依德或马克思,而是尼采显得更具生命力。 <BR>尼采的实际影响也远甚于马克思和弗洛依德,右派份子不会喜欢马克思,左派份子却特别喜欢据说极右的尼采。尼采文章瑰美、奇诡、料峭,没有谁说马克思是“诗人<a href=\"http://www.studa.net/zhexue/\" target=\"_blank\" >哲学</A>家”。马克思和弗洛依德的著作仍是学究性的,个中道理需要解释才能传达给知识人大众,成为现实的精神力量。尼采文章似乎不需要经过解释,就可以直接变成知识人大众的话语。〔1〕尼采在汉语思想文化界的接受史就是证明:尼采刚死不久就潜入王国维、鲁迅这样的“<a href=\"http://www.studa.net/china/\" target=\"_blank\" >中国</A>魂”,西人论著有谁像尼采文章那样有如此之多不同的汉语译本?〔2〕即便马克思论著的翻译有一个政党在搞,也没能赶过尼采的风采。 <BR>然而,尼采是谁? <BR>谁不知道尼采?不就是那个要“重估一切价值”、主张“权力意志”、提出“超人伦理”和“永恒复返”说而且敢“敌视基督”的德国“伟人”或“疯子”吗?不就是那个其学说被纳粹利用的德国诗人<a href=\"http://www.studa.net/zhexue/\" target=\"_blank\" >哲学</A>家吗? <BR>尼采真是如此“尼采”? <BR>尼采自己和多数研读尼采的后人,都把《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作尼采最主要、最本真的文章,也的确影响最大(中译品种也最多)。然而,尼采在书中自己说话吗?不,是扎拉图斯特拉在说。尼采是扎拉图斯特拉吗?难讲。尼采可以说,书中的话都是扎拉图斯特拉、而不是尼采“如是说”。他仅仅是纪录者,像柏拉图写的对话,不是柏拉图在说,而是“他的角色”苏格拉底及其学生在说(施特劳斯)。扎拉图斯特拉难道不会是一个角色? <BR>出身于路德宗牧师家庭的尼采,极为欣慕路德在德语方面的<a href=\"http://www.studa.net/lishi/\" target=\"_blank\" >历史</A>功绩和影响力,将路德作为自己在德语上要达到的目标。然而,尼采在德语诗作方面的努力失败了。〔3〕这并非因为,尼采之前,歌德(尼采最敬佩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诺瓦利斯(Novalis)、毕希纳(Buchner)、克莱斯特(Kleist)在德语诗言方面撒尽才性,而是因为尼采自己作为诗人的才性天生不足。要是尼采真有盖世诗才,像里尔克(Rilke)或者特拉克尔(Trakel),要在德语诗言史上占据超人地位,并非没有可能。尼采的诗同海德格尔的诗一样,让诗人笑掉牙;尼采的散文和格言文体,至多与荷尔德林、施勒格尔(Fr.Schlegel)、诺瓦利斯持平,风格不同而已。 <BR>尼采是哲人,而不是文人。他的所谓“诗化”或格言文体,仅仅作为哲学文章,才显出其超人气象。即便这种哲学文体,也不是尼采的独创。熟悉席勒、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施勒格尔的人都知道,无论哲学的所谓“诗化”还是格言体,都是德国浪漫派的成就。即便这种成就也不是德国浪漫派的独创,不过是亚理士多德之前、尤其是柏拉图之前文体的复活。 <BR>如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具个体才性的文章,这种个体独特性是什么?<a href=\"http://www.studa.cn/\" target=\"_blank\" >问题</A>仍然是:尼采是谁? <BR>既然《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作为西方的哲学著作,叙说者的名字竟然是一个非西方传统中人,既非尼采心仪的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不是《悲剧的诞生》中迷拜的希腊神人狄奥尼索斯。扎拉图斯特拉何许人也?波斯宗教的先知。借波斯人的嘴说话,欧洲思想史上不是头一回──孟德斯鸠编造过《波斯人信扎》。借波斯先知的嘴说话,也许表明尼采要站在欧洲思想传统之外的超然立场来评价欧洲精神。〔4〕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明显摹仿福音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分四部记叙扎拉图斯特拉的漫游、梦幻、遐想和“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寓意的言说充满寓言、比喻。〔5〕圣经思想不是哲学:Quid ergo Athenis et Hierosolimis?(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德尔图良)。难道尼采暗中站在圣经立场反哲学,是反哲学的哲学家?</TD></TR></TABLE>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23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extBody>
<>尼采的哲学贡献 </P>
<>周国平 </P>
<>我国早些时侯对哲学,尤其是对西方哲学的判断往往都是从政治出发,从意识形态出发。到80年代,我们对西方现 代哲学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对尼采的评价开始有点变化。 </P>
<>以前对尼采主要误解是把尼采当作是一个政治狂人,一个政治哲学家。 </P>
<>其实他全部哲学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 </P>
<>尼采1844生,1900年死。活了56岁,但实际在最后的十几年他疯了,得了神经病,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4 岁以前他是上学,学的是古典语言学,他的专业不是哲学。 </P>
<>从24岁开始到34岁,他是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当教授,是当古典语言学的教授。 </P>
<>从34岁到44岁又是十年,他从巴塞尔大学辞职。一个原因是他身体不好,另外一个原因他认为这样按部就班地去教 所谓的学问对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十年他基本是在欧洲的各个地方漂泊。到44岁的时候,他就得了精神病,疯 了。 </P>
<>尼采在欧洲漂泊、流浪期间是他最多彩的时候,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那时写的。最 </P>
<>尼采作为哲学家来说,他很特别,和我们一般概念中的哲学家不一样。他是一个很忧郁、敏感的人。另外在尼采的 个性中有一个特殊的一点,就是真诚。尼采一辈子没有结婚,也很少有朋友,从34岁以后在农民家住下来,在那里思 考,在那里写作。一个俄国叫\"沙洛美\"的女孩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沙洛美是最早写书来全面地谈尼采思想的一 个人。 </P>
<P>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P></DIV>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23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2></FONT> </P>
<><FONT size=2>《悲剧的诞生》译者序</FONT></P>
<><FONT size=2></FONT> </P>
<><FONT size=2>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事实上,尼采的美学尽管不太受专治美学史的学者重视,对于艺术家却有极大的魁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这方面,别的美学理论恐难与之匹敌。 </FONT></P>
<><FONT size=2>  下面,试对尼采美学中若干基本问题略作说明。 </FONT>
<><FONT size=2>  一、日神与酒神 </FONT>
<><FONT size=2>  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弄清这两个象征的确切含义,乃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FONT>
<><FONT size=2>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FONT>
<><FONT size=2>  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尼采说:“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悲剧的诞生》第25节)。在日神状态中, 艺术“作为驱向幻觉之迫力”支配着人,不管他是否愿意(《强力意志》第798节)。可见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本上是人的一 种幻觉。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在艺术中,造型艺术是典型的日神艺术,表现在荷马史诗和希腊雕塑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形象堪称R神艺术的典范。 </FONT>
<><FONT size=2>  日神冲动既为制造幻觉的强迫性冲动,就具有非理性性质。有人认为日神象征理性,乃是一种误解。其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批评欧里庇得斯的 ‘理解然后美”的原则,指责他以冷静的思考取代日神的直观,业已与这种误解划清界限。我们应记住,尼采始终视理性为扼杀本能的力量,谴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哲学扼杀了希腊人的艺术本能一一包括酒神冲动和口神冲动。 </FONT>
<P><FONT size=2>  酒神象征情绪的放纵。尼采说: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儿奋”,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偶像的黄昏》:《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10节),在酒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放纵之迫力”支配着人《强力意志》第798节)。 不过,酒神情绪并非一般情绪,而是一种具有形而k深度的悲剧性情绪。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尼采认为,这是为厂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对于个体来说,个体的解体是最高的痛苦,然而由这痛苦却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的欢乐。所以,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 喜交织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在艺术中,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悲剧和抒情诗求诸日神的形式,但在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是世界本体情绪的表露。 </FONT>
<P><FONT size=2>  总之,日神和酒神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在一定意义上,两者的关系同弗洛伊德的生本能和死本能有相似之处,均属非理性的领域。 </FONT>
<P><FONT size=2>  二、艺术形而上学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常常谈到“审美形而上学”、“艺术形而上学”、“艺术家的形而上学”、 “至深至广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艺术”,赋予艺术以形而上学的意义。艺术形而上学可以用两个互相关联的命题来表述: </FONT>
<P><FONT size=2>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悲剧的诞生》第24节) </FONT>
<P><FONT size=2>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悲剧的诞生》前言)艺术形而上学的提出,基于人生和世界缺乏形而上意义的事实。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牛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他得出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悲观结论。尼采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口心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诉诸艺术。 </FONT>
<P><FONT size=2>  艺术形而上学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织成。日神和酒神足作为人生的两位救世主登上尼采的美学舞台的。 </FONT>
<P><FONT size=2>  日神精神教人停留在外观,不去追究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这涉及尼采的一个重要思想,即艺术与真理的对立。柏拉图早已提出艺术下真理相对立的思想,但立足点与尼采相反。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真理:现实世界不过是它的影子和模仿;艺术又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所以,他用真理来反对艺术。尼采公认理念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它是永恒的生成变化。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残酷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强力意志》第822节)这正是艺术的“形而上的美化目的”(《悲剧的诞生》第24节)。由此可见,从日神精神的角度看,艺术之具有形而上学意义,是在于它对生命的价值,艺术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形而上学。 </FONT>
<P><FONT size=2>  然而,这只是艺术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形而上学是要探本溯源,追问本体;仅仅停留在外观,未免有悖形而上学的本义。所以,艺术形而上学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酒神精神。 </FONT>
<P><FONT size=2>  三、悲剧世界观 </FONT>
<P><FONT size=2>  日神精神沉洞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执着人生,后者超脱人生。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与日神精神相比,酒神精神更具形而上学性质,且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FONT>
<P><FONT size=2>  外观的幻觉一旦破除,世界和人生露出了可怕的真相,如何再肯定人生呢?这正是酒神精神要解决的问题。 </FONT>
<P><FONT size=2>  尼采从分析悲剧艺术人手。悲剧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演给人看,却使人生出快感,这快感从何而来?叔本华说,悲剧快感是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而上生的听天由命感。尼采提出“形而上的慰藉”说来解释:悲剧“用一神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的和充满欢乐的。”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悲剧的诞生》第7、17节)也就是说,通过个体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从“听天由命” 说到“形而上的慰藉”说,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FONT>
<P><FONT size=2>  但是,尼采曾指责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等等是对悲剧快感的非审美说明,并要求在纯粹审美领域内寻找悲剧特有的快感。那么,“形而上的慰藉” 如何成其为一种审美说明呢?尼采的办法是把悲剧所显示给我们的那个本体世界艺术化,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本无意义的世界永恒生成变化过程,赋予它一种审美的意义。世界不断创造又毁掉个体生命,乃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我们不妨把世界看做“酒神的宇宙艺术家”或 “世界原始艺术家”《悲剧的诞生》第24、1、5节),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痛苦和毁灭,这样,现实的苦难就化作了审美时快乐,人生的悲剧就化作了世界的喜剧。 </FONT>
<P><FONT size=2>  尼采认为,如此达到的对人生的占定乃是最高的肯定,而悲剧则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看哪,这人》:《(悲剧的诞生)》第4节)。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由悲剧艺术引申出来的悲剧世界观,也正是酒神精神的要义。无论怎样审美化,“形而上的慰藉”毕竟有宗教气,后来,尼采要求把它连同一切形而上学当作浪漫病抛掉,转而主张“尘世的慰藉”(参看《自我批判的尝试》第7节)。这表明了他在为人生寻找形而上学根据问题上的困境。 </FONT>
<P><FONT size=2>  四、审美的人生 </FONT>
<P><FONT size=2>  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 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参看《自我批判的尝试》第8节;《看哪,这人》:《悲剧的诞生》第1节)尼采后来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其实,“重估”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他早期的美学理沦中了。当时他就宣告:“我们今日称做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 神面前。”《悲剧的诞生》第19节)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强力意志》第794节)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FONT>
<P><FONT size=2>  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昌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FONT>
<P><FONT size=2>  其次,审美的人生态度又是一种非科学、非功利的人生态度。科学精神实质上是功利主义,它旨在人类物质利益的增殖,浮在人生的表面,回避人生的根本问题。尼采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避而不看人生的悲剧面目因而与悲剧世界观正相反对。科学精神恶性发展的后果,便是现代人丧失人生根基、灵魂空虚,无家可归,惶惶不可终日。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并不否认道德和科学在人类实际事务中的作用,他反对的是用它们来指导人生。人生本无形而上的根据,科学故意回避这一点,道德企图冒充这种根据而结果是否定人生。所以,如果一定要替人生寻找形而仁的根据,不 如选择艺术。市天的意义足人生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意义。 </FONT>
<P><FONT size=2>  有一个时期,尼采受实证主义影响,表现出扬科学抑艺术的倾向(参看《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事实上,在此前后,尼采对于艺术能否赋予人生以根本意义始终足心存怀疑的。他一再谈到艺术是“谎言”,诗人说谎太多, 他厌倦了诗人。但是,问题在于:“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花我如何能忍受做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拯救》)所以他不得不求诸艺术。日神精神的潜台向是:就算人生足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 </FONT>
<P><FONT size=2>  五、醉与强力意志 </FONT>
<P><FONT size=2>  尼采早期沿用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概念指称他心目中的本体世界——个永恒的生成变化过程,但在理解上与叔本华比较已有积极与消极之别。后来,为了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划清界限,易名为“强力意志”。“强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生命的丰盈、过剩, 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强力意志”说提出后,尼采在美学中愈来愈把各类审美现象与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在主张审美的人生态度时更加强调人生的力度了。 </FONT>
<P><FONT size=2>  在尼采后期美学中,“醉”是一个关键概念。以前,醉只是酒神状态的别名。现在,尼采明确地把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都归结为醉,视为醉的不同类别,确认醉是一切审美行为的心理前提,是最基本的审美情绪。而醉的本质 是“力的过剩”,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是“高度的力感”。(参看《偶像的黄昏》:《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8、10节;《强力意志》第800、811节。) 由生命力高涨洋溢的醉产生出种种审美状态。日神的美感是把生命力的丰盈投射到事物上的结果。酒神的悲剧快感更是强大的生命力敢于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一种胜利感。艺术是改变事物、借事物来反映自身生命力的丰盈的冲动。 艺术家都是一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受内在丰盈的逼迫,不得不给予。相反,生命力衰竭的人绝无关感,与艺术无缘。尼采得出结沦:“‘美’的判断足否成立和缘何成立,这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力量的问题。”《强力意志》第852节)所以,一个人能否对人生持审美的忐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结到底取决十内在生命力的强弱盛衰。 </FONT>
<P><FONT size=2>  六、艺术生理学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在《尼采反对瓦格纳》一书中写道:‘当然,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他还曾手拟一个题为“艺术生理学”的十八条提纲,准备在《强力意志》中以专门章节论述这个问题。这项计划未能实现。不过,“艺术生理学”的思想仍可散见于他后期的著作及他妹妹整理的《强力意志》中。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FONT>
<P><FONT size=2>  第一,肉体的活力是艺术的原动力,审美状态有赖于肉体的活力。 </FONT>
<P><FONT size=2>  第二,在肉体的活力中,性欲的力量又占首位。醉在两性动情时期最为强烈。性爱一方面使爱者更有力,另一方面把被爱者美化、理想化。美的生物学目的就是刺激生殖。大艺术家必是性欲旺盛的人。历史上艺术繁荣的时代植根于性兴趣的土壤。一个人在艺术创作中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以艺术家应当保持相对的贞洁,以节省精力。 </FONT>
<P><FONT size=2>  第三,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人出于至深的族类本能对提高族类生命力的对象作出“美”的判断,对压抑族类生命力的对象作出“丑”的判断。所以,审美判断是广义生物学性质的价值判断。 </FONT>
<P><FONT size=2>  第四,艺术病理学问题。“天才=神经病。”艺术家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不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力的过剩内造成的“健康的神经官能症”,如希腊悲剧家一种是由于力的衰竭而造成的病态的神经官能症,如德国的浪漫悲观主义者。 </FONT>
<P><FONT size=2>  七、美与美感 </FONT>
<P><FONT size=2>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前述“外观的幻觉”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提法: </FONT>
<P><FONT size=2>  第一,美是人的自我肖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分纯粹足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偶像的黄昏》:《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19节)人不但是唯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唯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 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同上第20节) </FONT>
<P><FONT size=2>  第二,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纯洁的知识》) </FONT>
<P><FONT size=2>  第三,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高超的人》)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FONT>
<P><FONT size=2>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激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 (《强力意志》第804节)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FONT>
<P><FONT size=2>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台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冲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激起这些快感状态所离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台就是审美状态。”《强力意志》第801节) </FONT>
<P><FONT size=2>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悟和模仿对方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参看《曙光》第142节)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FONT>
<P><FONT size=2>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FONT>
<P><FONT size=2>  八、瓦格纳与现代文化 </FONT>
<P><FONT size=2>  尼采与比他年长三十一岁的德国音乐家瓦格纳有过一段十分亲密的交往,不过好景不长。尽管尼采后来无限怀念他生涯中的这一页,但是,应该说是他主动同瓦格纳决裂的。决裂有深刻的思想原因。此后,他几乎在每部著作里都要批一通瓦格纳,在精神失常前夕又发表了两本专门批判瓦格纳的小册子——《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瓦格纳成了他批判现代文化的 靶子。用尼采自己的话说,瓦格纳是他解剖现代病患的“难得的案例”。 </FONT>
<P><FONT size=2>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已经开始了他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指出:由于悲剧精神的沦亡,现代人已经远离人生的根本,贪得无厌、饥不择食的求知欲和世俗倾向恰恰暴露了内在的贫乏。当时,他把时代得救的希望寄托在悲剧文化的复兴上,又把悲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的音乐上。 </FONT>
<P><FONT size=2>  在《瓦格纳在拜洛伊特》中,尼采进一步开展对现代文化的批判。要害仍是内在的贫乏和枯竭,因此内有现代文化的两个特征。一方面,现代人用五光十色的昔日文化碎片掩盖自己的贫乏和枯竭,造成虚假的繁荣,尼采形象地譬之为“一件披在冻馁裸体上的褴楼彩衣”,并且.指出“现代人的形象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假象……他毋宁说是隐藏在他现在扮演的角色里”,现代文化成了“隐藏自己的做戏艺术”。另一方面,现代人因为枯竭麻木而寻求刺激,艺术成了制造人为亢奋的手段,艺术家“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激情,如同率领着狂吠的狗群,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放开它们,让它们向现代人扑去。”值得注意的是,这儒文章尽管是对瓦格纳的赞辞,却已包含了对瓦格纳的实质性批评。正是尼采最优忍的现代文化的两个特征,瓦格纳都沾上了:做戏和激情。尼采一再谈到:瓦格纳的生话充满“戏剧性因素”、“喜剧色彩”,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是剧场效果于上;有意识的激情支配着瓦格纳并且囊括了他的整个天性。尼采的结沦是:瓦格纳不是未来的预言者,而是过去的阐释者。显然,他已经不再把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 </FONT>
<P><FONT size=2>  随着尼采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日益深人,他批评瓦格纳的调子也愈来愈明朗,愈来愈高昂。他认为,现代文化的症结在于生命本能的衰竭,他名之为“颓废”。颓废是一种“现代衰弱症”。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生活得极其匆忙,精疲力竭,神经麻木,内里空虚。衰竭者需要从现代文化中获得三重满足:刺激(或麻醉)神经,自欺欺人,宗教解脱。现代文化的这三个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浪漫主义艺术、尤其是瓦格纳的戏剧中了。尼采自己是一个有浓烈浪漫气质的人,但他攻击最猛的恰是浪漫主义,首先是叔本华、瓦格纳的‘浪漫悲观主义”。如他所说,他自己也是这个时代的产儿,是一个“颓废者”,他对瓦格纳的批判乃是一种“自我克服”。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对瓦格纳和浪漫主义的批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参看《快乐的科学》《瓦格纳事件》、《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FONT>
<P><FONT size=2>  : 第一,浪漫主义的基本标志是:内在的匾乏而非过剩在从事创造。由于内在的匿乏,它好作“虚假的强化”,肆意渲染激情,偏爱刺激性题材,好新骛奇,追求异时情调,对神经“施暴政”.使麻醉剂和鸦片在艺术中占优势。 这是一种病态的艺术。凡格纳的音乐剧尤其表露了这种病象:他有痉挛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要求愈来刺激的佐料的趣味;他的主人公都是歇斯底里患者;他用来制造效果的手段与催眠术无异。瓦格纳是“一个典型的颓废者”, “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他集中体现了时代病。 </FONT>
<P><FONT size=2>  第二,浪漫主义的激情是灵魂的乔装和作假,夸大其辞,虚张声势。这种做作的戏厂作风在瓦格纳身上达于登峰造极。瓦格纳是“史无前例的最狂热的戏子”、“讨人的戏子”、“无与伦比的演员”,他把音乐变成了强化表情姿势的手段,变成了“戏剧的奴婢”。尼采极其蔑视戏剧和剧场,他认为剧场是艺术的下乘,是为群众制造的东西,在剧场里,人不再是个人,成了民众、畜群,丧失了个人的良好趣味。现代的“剧场迷信”恰好表明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和没有个性。 </FONT>
<P><FONT size=2>  第三,艺术应当是以感激和爱为源泉的“神化的艺术”,是对生命的肯定。 然而,浪漫悲观主义艺术却表现了“沉重受难者的施虐意志”,用自己受折磨的印象来压迫、限制和烙烫万物,“向万物报复”。浪漫主义艺术是“对现实不满的产物”,因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投向彼岸。浪漫主义艺术家是半牧师、半精神病医生式的人物,迎合了现代人寻求麻醉和解脱的双重需要。瓦格纳戏剧的主题是“拯救”,证明他也皈依了基督教。 </FONT>
<P><FONT size=2>  第四,古典风格的宁静、单纯、简洁、凝炼是高度力感的表现,善于支配表面上对立的才能和欲望,赋予形式。相反,瓦格纳的音乐是“无形式的东西”,追求音色的华丽和强烈,音调的象征和暗示意义,使官能在音乐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他的华美耀眼的风格乃是风格的瓦解,他的戏剧音乐乃是用戏剧歪曲音乐,根本放弃风格。 </FONT>
<P><FONT size=2>  九、音乐与诗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对于艺术的各个种类,包括音乐、绘画、雕塑、诗、散文、戏剧、建筑等,均有论述。作为一位擅长音乐和诗的哲学家,他对音乐和诗的见解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FONT>
<P><FONT size=2>  尼采早期从叔本华的音乐观出发,认为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是“世界意志的一面普遍镜子”,直接表现了世界的原始情绪。音乐整个就是情绪,丝毫不沾染形象。但是,音乐有唤起形象的能力。悲剧是音乐情绪的形象显现。 民歌和抒情诗是语言对于音乐的模仿。即使日神艺术,包括希腊雕塑和荷马史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由音乐情绪唤起的形象的描绘。所以,音乐是本原性的艺术,在一切艺术类别中处于中心地位。 </FONT>
<P><FONT size=2>  后来,当尼采对形而上学包括艺术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曾经否认音乐的形而上学意义,认为音乐并不表达“意志”、“自在之物”,这种意义是理智置人音乐中的。不过,尼采始终把音乐看做最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可曾有人发现,音乐解放精神,为思想添上双翼?一个人愈是音乐家,就愈是哲学家?一一抽象概念的灰色苍穹如同被闪电划破;电光明亮足以使万物纤毫毕露国;伟大的问题伸手可触;宛如凌绝顶而世界一览无遗。(《瓦格纳事件》: ((1888年都灵通信》第1节)并且,他还坚持认为音乐仅仅关涉情绪,是一个完满得多的情绪表现世界一一酒神颂戏剧——的遗迹,在酒神颂戏剧中,戏剧、舞蹈、音乐、抒情诗原是一体,后来才逐渐专门化和分化。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少年时代酷爱德国古典音乐,青年时代一度喜欢瓦格纳,后来则倾心于比才。他对音乐的要求是:轻盈,明朗,温柔,令人翩翩欲舞,对全身心起舒展作用。 </FONT>
<P><FONT size=2>  关于诗,尼采有以下见解值得重视:第一,诗与神话的联系。神话是诗的 理想故土,由于科学精神毁灭了神话,诗已经无家可归。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看到自己被形象围绕着,他直接看到“事实的因果关系”,而不是“逻辑的因果关系”。神话就是这样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在神话中,语言处于原始状   </FONT>
<P><FONT size=2>  十、艺术家及其创作 </FONT>
<P><FONT size=2>  尼采关厂艺术家及其创作过程的论述颇多,择其要者阐述如下: </FONT>
<P><FONT size=2>  第一、关于天才。一方面,尼采始终反对“天才迷信”,指出: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不存在“奇迹”,天才都是“伟大的工作者”,不断地创造,也不断的抛弃、审视、修改和整理。普通人在已经完成的艺术品上看不出艰难的制作过程,于是叹为奇迹。另一方面,尼采又承认天才的某种神秘性,认为天才与世界本体之间有种沟通,是“自我与非自我之间的一座桥梁”(《瓦格纳在拜洛伊特》第6节),天才的痛苦是“一种非个人的、超个人的、面向一切民族、人类、全部文化以及一切受苦之存在的感觉”(《人性,太人性了》第157 节)。当然,这两方面未必矛盾,后者讲天才具有独特的感受,前者讲天才表达这种感受即从事创作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FONT>
<P><FONT size=2>  第二,关于灵感。也有两方面。一方面.灵感同样不是“奇迹”,而是有长期的内心工作的准备的,它是创造力长期被堵塞之后的突然奔泻(参看《人性,太人性了》第156节)。另一方面.灵感袭来之时,有某种神秘之感:“使一个人深深震撼战栗的某种东西,突然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准确和精细变得可见可闻;思想以不容选择的必然性获得形式,“一切都以最迅捷、最正确、最单纯的表达方法呈现自己”,“一切存在的语言和语言宝库向你突然打开”。(《看哪,这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节) </FONT>
<P><FONT size=2>  第三,关于形式和风格。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表现在为一定的感受(内容)寻找适当的形式,因此,形式对于艺术家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一个人把一切非艺术家看作‘形式’的东西感受为内容、为‘事物本身’的时候,才是艺术家。如此他当然就属于一个颠倒的世界,因为从今以后内容被看成了纯粹形式的东西,我们的生命也算在内。”《强力意志》第818节)形式决非随意的,而是一种必然的形态。独特形式与独特内容的一致便形成风格。“一种风格若能真实地传达内 公状态,不错用符号、符号的节拍以及表情(一切修辞都是表情的技巧),便是好的风格。”(《看哪,这人》)《我为何写出如此杰作》第4节)尼采历来以他的风格自豪,他确实对格言和警句的形式下了千锤百炼的功夫,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 </FONT>
<P><FONT size=2>  第四,关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尼采认为,艺术家与批评家是资质相反的两种类型,前者从事创造,后者从事接受。这相当于两性分工。艺术家的创造力与判断力互相背离,往往误解自己的作品。然而,“没有能力做批评家,这是艺术家的荣幸”,因为要艺术家具备批评家的眼光,就等于要他使自己的创造力枯竭。(参看《快乐的科学》第369节;《强力意志》第811节)在尼采看来,理性的批评力必然损害感性的创造力,而创造比批评要有价值得多。 </FONT>
<P><FONT size=2>  译 者 1986年6月</FONT> <FONT size=2>(稿件来源:理想藏书)</FONT></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uginspring 发表于 2006-9-23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后看<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5.gif\" />
noire 发表于 2006-9-23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倒是对这位莎乐美比较有兴趣<br>以前一直以为也就是个groupie吧,前阵看了她分析里尔克的长文章,才发现人家原来超强的,难怪在这圈子里吃得开。自pia一记<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3.gif\" />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28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oire</I>在2006-9-23 20:27:00的发言:</B><BR>最近倒是对这位莎乐美比较有兴趣<BR>以前一直以为也就是个groupie吧,前阵看了她分析里尔克的长文章,才发现人家原来超强的,难怪在这圈子里吃得开。自pia一记<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43.gif\" /></DIV>
<p>那是因为他和她感情纠纷很深。(里而克/莎勒美)
清风皓月 发表于 2006-9-29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好书
noire 发表于 2006-9-29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齐柏林绿眼睛</I>在2006-9-28 1:33:00的发言:</B><BR><BR>
<>那是因为他和她感情纠纷很深。(里而克/莎勒美)</P></DIV>
<>
<>这个又不能说明理论水平<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所以才会看了吃惊么</P>
 楼主|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6-9-30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oire</I>在2006-9-29 17:02:00的发言:</B><BR><BR>
<>
<>这个又不能说明理论水平<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所以才会看了吃惊么</P></DIV>
<>
<>怎么不能</P>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P>
noire 发表于 2006-10-1 0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齐柏林绿眼睛</I>在2006-9-30 23:54:00的发言:</B><BR><BR>
<>
<>怎么不能</P>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P></DIV>
<>&gt;&lt;那西蒙妮筒子再努力下也可以去踢国家队了
<>何况莎乐美也并不是被里尔克造就的</P>
德意志之锋 发表于 2006-10-1 0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以前的事了。</P>
<>顶一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 21:09:56编辑过]
Shumi的BMW 发表于 2006-10-1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啊</P>
<>尼采^我最喜欢的德国哲学家</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9 16:16 , Processed in 0.03414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