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它和他的成功----《金庸与明报传奇》书评

[复制链接]
shirky 发表于 2006-11-4 14: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是我的主修"世界传播史"的书评,占了总成绩的10%</P>
<>写了7个小时才搞定.........T_T金迷们可以看一下.</P>
<><FONT size=4>        <IMG src="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89/2018980003247/2018980003247b.jpg"></FONT></P>
<><FONT size=4>            <B>它和他的成功</B><B></B></FONT></P>
<><FONT size=4>       <B>它的成功,归功于他;他的成功,得益于它。他们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也渴望成功。                                                        ――――――――――――题记</B><B></B></FONT></P>
<><FONT size=4>中国人总喜欢套近乎,的确如此。作为杭州人,说起金庸,往往会以老乡自居。想象着杭高的图书馆曾供他苦读,西湖的美景曾让他陶醉,浙大的课堂里,也留下过他充满魅力的讲学。他是一个让浙江骄傲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文人,商人,还是政客。</FONT></P>
<><FONT size=4>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已经忘记了是什么时候读到这副对联的,只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好多个放学后的傍晚,匆匆往书包里塞好书,就会飞似得跑到学校旁边的租书店,只希望自己今天要借的《射雕英雄传》第三本不要已被借走。等到拿到书,付完押金,便让自己沉醉在刀光剑影中,就连在梦里,还能嘀咕降龙十八掌第十七招是“龙战于野”还是“履霜冰至”。对同时代的同龄人而言,童年的天空都是武侠的,充满了豪气的味道。</FONT></P>
<><FONT size=4>到了初中,我开始干一件很宏大的事,就是考证金庸武侠中的历史典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初衷只是为了能在翻书考证以得到证实后,让心中的大侠更加豐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好了古代历史。当然,在我的心中,对金庸由衷的佩服之情,也从那时候开始。金庸的作品,融合了历史,神话,武侠,人性等诸多的元素。生动浅显却不失文化韵味,难怪“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挚友倪匡也在文中写到,“金庸的小说,能吸引每一个人,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地卡,堪称是中国近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小说家,可能也是对金庸最好的定义。就连他自己,也说要在他的墓志铭上写“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FONT></P>
<><FONT size=4>认识金庸,绝对是从武侠开始, 但是钦佩他,绝对不只是武侠。人称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如果说写武侠的金庸是个作家,那经营《明报》,写社评更能让他在作家中也出类拔萃,他自己也说过,“《明报》是我毕生的事业与声誉。”</FONT></P>
<><FONT size=4>看《金庸与明报传奇》这本书,是学期初的事,而现在再次把它借出来写书评,细细重读,又是另一份的感觉,410页的书,竟然厚重了不少。内容如名,这本书主要便是从社会变迁,报社组织,行业角色三方面莱考察《明报》的发展史,以及从各方面展示了华文世界独一无二的金庸传奇。当然,书本的厚重还在于它以《明报》的发展为线索,在我们面前摊开了宏大的历史画卷。对于生活在内地的我来说,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我不知道,也很少有机会知道的历史事件,以至于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感触颇深。</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罗孚说:“《明报》的成功,不是金庸一个人的功劳,也毕竟是他一个人的功劳。”</FONT></P>
<P><FONT size=4><B>它的成功</B><B> </B><B>他的智慧</B><B></B></FONT></P>
<P><FONT size=4>最初诞生时的《明报》,是金庸为了不让自己的武侠成果被盗版商撅走而使用的“自己发行,自己赚钱”的工具。从办《野马》变为办《明报》,只有短短2个月,《明报》的诞生,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金庸的勇气很值得赞叹。但是,面对创刊初期的困境与危机,光有勇气远远不够。从日销8000份的小报到现在几十万的销量,这个飞跃,与金庸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依我愚见,他的智慧,主要在三方面。</FONT></P>
<P><FONT size=4><B>文化</B>:金庸办报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小说,而他的小说,也成为了创刊初期《明报》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金庸的小说章回曲折,衔接良好,他为了《明报》,也是费尽全力,增加字数,甚至带病坚持。虽然以武侠为主的初期《明报》并不成功,而不得不采纳读者意见增加社会新闻等,《明报》也尽量在报纸文化质量上做到最好,金庸一边打名牌效应,不惜花重金请雷炜坡,一边又在选材,刊登上都把关,虽然刊登艳星照片,但不走黄色路线……这些措施,使得《明报》开始就有个较高的起点,在读者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也为后来奠定了一个基础。</FONT></P>
<P><FONT size=4>不得不提《明报》的社评,金庸作为“第一建行”,文化之厚,有目共睹。倪匡在文中写到“《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FONT></P>
<P><FONT size=4>写社评,便一定会引经据典,金庸社评的一大特色,便是儒学。金庸运用儒学的目的,旨在传承中国文化,但是与此同时,《明报》的档次被提升,儒学强化了《明报》作为知识分子报纸的形象。。</FONT></P>
<P><FONT size=4><B>经济:</B>办报纸的本意就是为了赚钱的,《明报》作为一个事业,在经营过程中,极致体现了金庸的经济头脑。</FONT></P>
<P><FONT size=4>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大胆改革。是我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明报》初期,一切都在摸索,从版面的多次改动到报纸内容的涉及,《明报》经历了不懈的探索,好在并得一些成效。《明报》第一次小的成功——黄应求事件,正式受益于及时的改版。</FONT></P>
<P><FONT size=4>传媒的发展,于社会的变迁有较大的关系,乱世出英雄,《明报》的突破就得益于政治事件。1962年难民潮涌入香港,1964年的争论让金庸看准了时机,积极促使《明报》从小报向大报发展,销量也得到不断上升。66年到69年的社会动乱,金庸成功地将《明报》办为杂志,月刊,周刊,晚报的报业集团,《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更是给《明报》带来了很大的利润。机遇热爱有准备的人,金庸能够把握机遇,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说明他拥有了一种敏锐的经济直觉。</FONT></P>
<P><FONT size=4>事物发展总会有瓶颈,传媒的停滞会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明报》遇到瓶颈时,金庸用:提早出纸,出经济晚报,学生报(长远考虑培养读者群)等一系列方法,使得《明报》一直前进,不断发展。</FONT></P>
<P><FONT size=4>《明报周刊发刊词》中道,“无论处理国家大事,不论是经营任何大小事业,不论是研究学文或者学习技能,不断的修正总会胜过自以为是,死硬不改的作风。”这是《明报》成功的秘诀,也是传媒获得成功的要领。</FONT></P>
<P><FONT size=4><B>政治</B>:政治对于传媒的影响是巨大的,传媒的政治化偏向甚至可以关系媒体的生死存亡。从刚开始的“追求中立”到报道难民时新闻导向的快速转变,从文革时对中共的批评到支持邓小平的政策,后来又到六四事件对中共的决裂,《明报》对于政治总能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金庸圆滑“墙头草,两边倒”的体现,也更能说名他的政治敏锐感和预见性。《明报》的社评常能预见政治的发展方向,这揭示了金庸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FONT></P>
<P><FONT size=4>在政治上,金庸会有圆滑的举动,但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富强上,他永远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还是对钓鱼台问题的执着关注,金庸对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视,也使得《明报》具有了民族气节,因而倍受群众赞赏。</FONT></P>
<P><FONT size=4>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时代在发展,历史值得借鉴。在现今生活中,如果一份报纸希望能够成功,我想,质量优秀的稿件,良好的经济敏锐度(特别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政治有准确预测和适当把握,是成功最根本的条件吧。</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B>它的成功</B><B> </B><B>他的魅力</B><B></B></FONT></P>
<P><FONT size=4>智慧可以让人崇拜,但魅力却可以让人爱戴。《明报》的成功,光靠金庸一个人是不够的,它需要百千民明报人一起努力,需要几十万读者共同支持。《明报》拥有着这种吸引人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从某方面来说,也是金庸的人格魅力。</FONT></P>
<P><FONT size=4><B>品德</B>:在我看来,《明报》一直是一份善良的报纸。我不知道善良在这里运用是否准确,但是从它的内容,它的导向,都会给人一种具有良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金庸。开设便民版面,的确是为了赚钱,但如果心里没有考虑小百姓的生活,又怎会知道他们欠缺什么,需要什么?</FONT></P>
<P><FONT size=4>打破对非法入境者问题不予报道的立场,虽然是采访课的记者所逼,但是正如金庸在社论中写道,他受到事实和良心的严重考验,如果没有那份良知,金庸如何敢断然与左派分手?</FONT></P>
<P><FONT size=4>否定原子弹,不赞成核电站,虽然否定了中华民族的荣誉,但是他的出发点“希望世界和平”,“关心香港的安全”和他的那些的分析,难道不是合情合理?</FONT></P>
<P><FONT size=4>香港骚乱的时候,如果金庸心里没有群众,他怎么会站在工人一边,并添加感性的思维,告诉群众冷静,他们是“同舟共济”?</FONT></P>
<P><FONT size=4>一个经历过世事沧桑的66岁的老人落泪——我很难想象的事情,而在1989年,金庸为北京学生落泪和辞去草委的决定使得自己和《明报》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一年的时间,发行量就由11万份上升到18万份。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物,因此,这次的成功的主因,不应该归结委战略,而应该归结为,他让它充满爱。</FONT></P>
<P><FONT size=4>金庸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他对于员工,朋友也是平易近人,他邀请报社成员一起吃饭,也会开着玩笑和大家游地铁车,他的随和,更是增加了《明报》的团结,《明报》是一个家,金庸是家长。</FONT></P>
<P><FONT size=4><B>精神:</B>爱一样东西,爱一天,爱一月,爱一年……都是爱,都需要投入。它好的时候,爱它,疼它;但是危机出现的时候,是否会放弃?对某样东西,有没有一种爱,能坚持一辈子?《明报》是金庸一生的爱,他对于《明报》执着的精神,让人感动。上市,集体领导,改革组织结构……这些决策,对金庸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好处,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做,他希望的,是“《明报》成为最好的中文报纸,不会因为一个死死去就办不了。”</FONT></P>
<P><FONT size=4>反对左派,会让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面对生命受到威胁,金庸依然勇敢;</FONT></P>
<P><FONT size=4>金钱,地位,名誉……都有了,足够了,是否休息?金庸说不,不会满足眼前的成就,他不断追求;</FONT></P>
<P><FONT size=4>报纸传媒往往成为政府的工具,但是金庸一直坚持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却事实在某种程度上约制了政府,保障了人民其他的自由权利,金庸一直追求的自由精神,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明报》;</FONT></P>
<P><FONT size=4>“如果你把每件小事都做得很完美,那么你完美得,就不只是小事。”这是我很欣赏的一句话,这句话成就了劳斯莱斯的辉煌,用在金庸身上,也很合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生活中随便的金庸在《明报》上可不随便,他会为写一篇社评找很长时间的资料,他会在改文章时仔细改正标点符号……相信金庸细致的精神,也会影响一代一代的明报人,让《明报》在历史的长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FONT></P>
<P><FONT size=4>善良、执着、勇敢、自由、细节……这些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不正是现今一些传媒缺少的么?当功利社会一切都和利益挂钩,忽视了人格的魅力,他们的成功,或短时间,或小规模。《明报》的成功能够给与启示:报纸,是智慧和人格的结合物。</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B>它的成功</B><B> </B><B>他的成功</B><B></B></FONT></P>
<P><FONT size=4>写到这里,转过头去问香港同房:“如果在香港,想买报纸的话,一般买什么?”</FONT></P>
<P><FONT size=4>“《明报》。”</FONT></P>
<P><FONT size=4>“那……香港人眼中,提起金庸,先想到的是《明报》还是武侠?”</FONT></P>
<P><FONT size=4>“武侠。”</FONT></P>
<P><FONT size=4>“那金庸办《明报》这件事情对他本人的话,你们看来,有什么影响?”</FONT></P>
<P><FONT size=4>“让他更伟大。”</FONT></P>
<P><FONT size=4>回答都很干脆,也很说明了现实。先有金庸,后有《明报》的观点是正确的,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则以政论闻名于当今。《明报》因为金庸而成功,而金庸从一个“武侠作家”到“文化名家”也是与《明报》分不开的。虽然金老现在经常会抱怨“写了小说给人看,办了报纸给人赚,后悔啊……还不如多做点学问……”但是,在他心中,《明报》永远值得他骄傲。</FONT></P>
<P><FONT size=4>从人文学院辞职后的金庸研究历史,修改小说,离开尔虞我诈,隔绝骚乱纷争,过着清静,安宁的学者生活,2005一次他在西湖接受采访,他说他要好好写浙江的历史,因为杭州是他有深厚感情的故乡,他说他还会回到大学教书,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灿烂的文化。记者提起《明报》,金老笑着说,他对《明报》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FONT></P>
<P><FONT size=4>伴随着那么多年,看着它一步一步成长、成功,《明报》在金庸心里,或许是一个孩子。</FONT></P>
<P><FONT size=4>金庸接受采访时说,他希望在杭州养老,在杭州死去。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初秋的西子湖畔,阳光温暖却不刺人,西湖的荷花谢了,留下的残荷却是点缀秋日的萧瑟。一个老人坐在湖边的石凳了上,翻开着一份内地不常见到的报纸,专心阅读,脸上满是温暖荷幸福的表情,这时候,请悄悄靠近,如果你看到报纸的提头是“明报“,那么,请轻轻离去,不要打扰。</FONT></P>
<P><FONT size=4>他在欣赏它——他的杰作,它在感谢他——它的父亲。</FONT></P>
<P><FONT size=4>………………………………………………………………………………………………………</FONT></P>


<P>人无完人,金庸作为一个大师,当然也会有缺点;明报的成功,当然也不仅仅只有金庸一个人的功劳。而我写这篇书评,主要是为了讲讲金庸对明报发展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别的方面,就不再涉及了。</P>
<P>这是我第一次写book report,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姑且就把这份成果(自己看来是的)交上,不妥之处,希望多多指教。</P>
<P>。。。。。。。。。。。。。。。。。。。。。。。。。。。。。。。。。。。。。。。。。。</P>
<P>凌晨5点49分,我刚写完……已经感觉不到困了,有的,是一种成就感~~恩恩……晚安,哦,不,是说“早安。”</P>
jtballack 发表于 2006-11-4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支持<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shirky</FONT></STRONG></P>
<><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10%的成绩肯定搞定了!</FONT></P>
 楼主| shirky 发表于 2006-11-5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啊谢谢~~还需要多努力哈~</P>
阿絮 发表于 2006-11-9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不太喜欢金庸这个人,不过楼主的帖子还是要支持的</P>
gilbertlee 发表于 2006-11-17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最近也刚看了这本书,是在美国。大陆好像没出过这本书吧。这个名字是台版的,港版叫《金庸与报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7 11:10:41编辑过]
十二月的雨天 发表于 2006-11-17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 金庸的武侠喜欢数十年了 不过就抱着他那十五部小说啃 从来没去研究过其他 楼主mm有心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凡涅特人 发表于 2006-11-17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金庸!初三时在语文课上偷着看完了射雕、神雕、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后来又看了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尤其喜欢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越读越敬慕老人家的心胸和眼界,在倚天和射雕中还有的正邪、华夷的分野,到了笑傲江湖已经被消解、被个体的追求所取代了,最后在鹿鼎,完全就是嬉笑怒骂,戏看人生。我特别喜欢金庸这种老顽童的智慧。</P>
<>武侠小说可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文化是侠义文化,讲究义薄云天又要天马行空,不似西方文明是制度文化。从这个意义上,金庸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P>
 楼主| shirky 发表于 2006-11-20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ilbertlee</I>在2006-11-17 10:24:00的发言:</B><BR>
<>呵呵,我最近也刚看了这本书,是在美国。大陆好像没出过这本书吧。这个名字是台版的,港版叫《金庸与报业》。</P><BR></DIV>
<>你太强悍拉~~~
<>这本书就是我们那个killer professor写的......原来还以为没有人看那~~
<>他如果知道,说不定抱住你激动下,或者干脆心情大好多给我们几个A</P>
gilbertlee 发表于 2006-11-21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irky</I>在2006-11-20 22:23:00的发言:</B><br><br>
<>你太强悍拉~~~<br>
<>这本书就是我们那个killer professor写的......原来还以为没有人看那~~<br>
<>他如果知道,说不定抱住你激动下,或者干脆心情大好多给我们几个A</P></DIV>
<>
<>     Really?张圭阳是你们的professor?这本书也是他自己的博士论文改编的吧?</P>
<>     ……没多少人看?不是台版的书的前言中还说一时在香港洛阳纸贵……可能我们这一代看的比较少吧,毕竟现在年轻人看武侠的少得多了,都去看玄幻,魔法了。</P>
<>     这本书《少年金庸》那一章,其中写到金庸和徐志摩的关系,我还是第一次知道<IMG src=\"http://www.gerfans.cn/bbs/Skins/Default/emot/em04.gif\">。</P>
<>     不过,这本书有很多内容是参照了冷夏写的《金庸传》(明报出版社发行的),我目前在East asia library看到的是旧版,九七年第五版。不知有没有新版?个人感觉这本书是目前最好、最权威的有关金庸的传记。如果没看过的话,推荐你有空看一下。其他可参考的还有桂冠工作室编的《金庸评传》以及孔庆东的《金庸评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1 10:39:3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6 18:27 , Processed in 0.02901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