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原创)阿拉曼战役的始末

[复制链接]
没有梦的白 发表于 2007-4-17 15: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阿拉曼战役从1942年8月到1942年11月历时两个多月,最后以盟军的胜利,德意联军的失败而告终。<br/>  说起阿拉曼战役就不得不从当时两军面对的情况说起。从1940年低到1941年初,意大利在北非遭到盟军(英军)的毁灭性打击,遂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求援,德军于1941年初增兵前往北非,同时任命隆美尔为德意联军的指挥官,隆美尔以出其不意的战术很快的扭转了战局。(因其神出鬼没的战术,人称“沙漠之狐”)<br/>  阿拉曼战役开始前德军于l942年1月21日在利比亚境内的昔兰加尼发动反攻,向前推进了250英里。5月26日,德军又向加扎拉防线的英军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盟军(英军)损失八万多人,被迫溃退到离埃及边境不远的地方。6月21日,德意联军攻陷重镇托卜鲁克,三万多盟军(英军)不战而降,其余盟军(英军)向埃及撤退。两天后,德军进入埃及,6月底到达离亚历山大港65英里的阿拉曼。但由于推进速度过快,德军兵力损耗较大,物资供应和后续援兵也跟不上,不得不停止进攻。此后,盟军德意联军双方在阿拉曼附近海岸与卡塔腊盆地之间展开血战。<br/>  盟军(英军)失利,丘吉尔于8月4日飞抵开罗,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撤换英军领导人,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任英国驻中东部队总司令,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给盟军(英军)补充大量的兵员,坦克,飞机和枪炮。蒙哥马利迅速整顿第八集团军,制订了“捷足”的作战计划。(对蒙哥马利此君我一直很感冒,不知道他是怎么混到盟军最高指挥官的)<br/>  8月31日,隆美尔指挥德军向盟军(英军)阿拉曼防线南翼发动进攻,打响了阿拉曼战役,德军企图包围英第八集团军,进逼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经过激战,德军伤亡4500人,未能前进一步,9月3日被迫停止战斗,转攻为守,阿拉曼战役初步告捷。接着,盟军(英军)不断袭击德、意联军的海上运输线,轴心国舰船、燃料损失巨大。此时希特勒正在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顾不上增援北非。“非洲军团”从此陷入困境。9月23日,德陆军元帅隆美尔把指挥权交给他的副手施登姆因将军,自己请病假到维也纳去休养。(隆美尔于1942年6月被提升为德国陆军元帅)<br/>  1942年lO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盟军(英军)发起进攻,阿拉曼防线上的l0OO多门大炮同时向德军阵地开火,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地带进行强攻,在南面助攻,吸引敌人兵力。当时的“非洲军团”只有80000人(其中还有不少作战能力不强的意军),540辆坦克,350架飞机,火炮1200门;而经过补充的盟军(英军)达230000人,1440辆坦克,1500架飞机,火炮2300门。24日,施登姆因心脏病暴发死亡,里特尔·冯·托马将军临时担任总指挥。25日,英军第lO装甲师越过布雷地带,插入敌阵。隆美尔应希特勒的要求,慌忙返回北非,但大势已去。28日晚,英军突破德军北部防线,几天后又突破意军守卫的南部防线。11月4日,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丢下意军,向富卡撤退。意军4个步兵师被迫投降。蒙哥马利挥师越过富卡乘胜追击,12日夜里夺回托卜鲁克。隆美尔率其残部在15天中连续溃退700英里,撤到班加西西南,自此阿拉曼战役基本结束。<br/>  历史上关于阿拉曼战役的定位,更确切的说是西方人对阿拉曼战役的定位是:阿拉曼战役沉重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德、意联军伤亡和被俘达6万人,阻止了德意法西斯的进一步扩张,沉重的打击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br/>  应该说阿拉曼战役有其一定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但因此把阿拉曼战役等同于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大会战就未免太儿戏了。<br/>  在阿拉曼战役开始前德军在军事上始终处于优势,既有一场场战役的胜利。盟军(英军)则处被动挨打的局面,一般人看阿拉曼战役认为是场出色的战役,兼得又击败的是当时德国最付盛名的将领隆美尔。实际上呢?战役开始前确实德意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军事优势,但是在支撑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两点兵员补给和后勤补给上德军确处于绝对的劣势,无论在战役开始前还是进行中隆美尔都不断催促希特勒给其援兵,但碍于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巨大压力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兵员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而在后勤补给上,由于意大利弱小的海军没能控制住地中海(尽管意大利人总是称地中海为其内海),粮食,弹药和燃料的补给也发生了困难,空军也要经过盟军(英军)的地中海封锁线,显然北非战场从一开始德军就陷入了补给危机,在最严重的时候隆美尔的兵员和作战物资都极度匮乏,而他的各个师缺员22000人,运输工具85%都是缺少备件的缴获车辆,战斗装备的数量至少都比编制规定的少280辆坦克和220辆的装甲运兵车,弹药也十分匮乏,士兵的口粮又少又差,燃料储备即少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以至于隆美尔的很多战术不能展开,错过了很多战机。<br/>  而从战役的规模上来说,这场战役的规模太小,即使到了战役的后期双方总的参战人员最多也就30万,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总的参战人数在50万以上的都不在少数,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希特勒共投入了150万军队,苏联方面投入了近150万军队,双方总的参战人员达到了近300万之众。比如中国战场的武汉会战,中国国民政府投入了近120万军队,日本方面投入了40万军队,双方总的参战人员达到了160万之多,又比如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投入了90万的军队,苏联方面投入了近140万军队,双方总的参战人员达到了230万之多。比如莫斯科会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等。<br/>  从战役的激烈程度上来看也不高。比如滇西反击战,比如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争夺战,以及上述例举的几次大会战,由于这些战役都关系到战争的直接走向,更决定了一些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也有不少关于这些大战役的描写和记录(无论书籍,电影,电视剧)。但作为二战重要战役的阿拉曼描写得确比较少。<br/>  阿拉曼战役结束后,就意味着北非战场的基本结束,但事实上呢由于蒙哥马利过于求稳的作风(在我看来是胆小怕事,他是那种要有绝对优势才能打出胜仗的将领,但需知这世界上那有完美的战术)使得北非战场迟迟不能结束,直到1943年6月在美军的配合下才最终结束了北非战场。在蒙哥马利追击隆美尔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件小插曲,阿拉曼战役后隆美尔摔军撤退,不幸与大部队失散,当时身边只有隆美尔的指挥坦克和其他4辆坦克,恰好英军的追兵赶到,形式极为严峻,搞不好有“沙漠之狐”美称的隆美尔就要困死沙漠,隆美尔急中生智,命令5辆坦克开足马力大摇大摆的前进,英军不明所以,不敢追击,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隆美尔离去,等明白过来再追击的时候隆美尔早已走远。事实上也正是蒙哥马利虽然追击2000多公里,但在追击的过程中却不断错失战机,大大延迟了北非战场结束的时间。<br/>  阿拉曼战役结束,北非战场的结束,从大局上来看极为有利于盟国,从此地中海就完全处于盟军的控制下,从地中海又可直接攻击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还可以马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略意义重大。但从盟国特别是英国利用这个战略战机来看还值得反思。从现在来看北非战场一结束就可以马上着手开辟第二战场,这样至少可以比现实的诺曼底登陆早一年(诺曼底登陆于1944年6月进行即1944年6月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从而就有可能在1944年低结束欧洲战场,加快二战的结束。而由于北非战场结束的拖拉,第二战场开辟的拖拉,进一步也降低了阿拉曼战役的实际历史地位。<br/>  二战结束后有一件事情总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盟国会这样不断的推崇和赞扬隆美尔,一个敌国的将领,特别又是法西斯阵营的一个将领,我承认从军事角度来说隆美尔确有过人之处,又特别是他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素养,我个人也特别欣赏和喜欢他。但问题是二战中德军中战术和军事素养也有不少不压于隆美尔的将领,为什么就单单推崇他?如果是因为1944年暗杀希特勒的话那也大可不必,从已经调查公布的资料来看,他只是受人陷害,隆美尔本人根本没有谋杀希特勒的计划,也没有参与谋杀希特勒,事实上盟国军方和政府早已经调查清楚,只是迟迟没有对外公布。为什么还会不断的推崇隆美尔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本身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素养,另外一个就是无限提高隆美尔地位的同时也事实上的提高了阿拉曼战役和非洲战场的地位,更有甚者是提高某些将领和领导人的地位。这也就不怪呼西方盟国会把阿拉曼战役定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了。</p><p>  PS:我为什么要写阿拉曼战役的始末?<br/>   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上初中时,其中关于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就有一句说阿拉曼战役和大林格勒会战是二战的转折点,比较感兴趣的看了不少关于这两个战役的书籍和电影。我对大林格勒会战定位于二战的转折点没歧异,但阿拉曼战役总感觉是人为的提高了他的历史地位,名不副实。<br/>    对蒙哥马利<br/>   我一直不明白蒙哥马利为什么能做到盟军最高指挥官的位置,蒙哥马利打仗有个鲜明的特别就是稳中求稳,一板一眼的,在这点上他到是挺像一个德国人的,他指挥打赢的几次战役都是己方占尽绝对优胜,而对方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即使这样他打仗也还总是需要时间。在追击非洲军团的过程中,明明有数次战机出现,但每次他都以我们没占绝对的优胜,没有绝对的能力消灭敌人为由,而丧失了战机,也所以才追击2000多公里还没能结束战斗,延迟到1943年6月才结束北非战场,对他更为不耻的是,明明是他追了2000多公里都没有能消灭敌人,美军结束了战斗,最后他还无耻的说是他打败了敌人,结束了非洲战场,多么可耻,真为蒙哥马利的行为感到汗颜。<br/>   为什么欧洲第二战场会开辟得这样晚?<br/>   应该说蒙哥马利求稳的作风,使不断出现的战机又不断的丧失,已经一再的拖延了非洲战场的结束时间,但总算在1943年6月盟军的通力配合下结束了非洲战场,又为什么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呢?非洲结束战斗后,美,苏,英,法等国就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讨论过多次,但总不能达成一直意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当时苏联是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自己这边的军事压力,法国本身就被德国占领,所以也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美国无条件的支持当然是希望尽快开辟了,只有英国,丘吉尔和他幕僚们总以时机还不成熟,在哪里开辟为由来说事,僵持到1944年6月形式一片大好,(可以说形式好得不能再好,再好就是胜利了)才最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战机再一次被贻误。</p><p>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br/></p>
圣克鲁斯 发表于 2007-5-6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蒙哥马利打仗确实喜欢求稳。。只有一次例外。可惜这次例外还输了。。</p><p>参见本人拙作:<a href=\"http://www.gerfans.cn/bbs/dispbbs.asp?BoardID=16&amp;ID=27411&amp;replyID=&amp;skin=1\">http://www.gerfans.cn/bbs/dispbbs.asp?BoardID=16&amp;ID=27411&amp;replyID=&amp;skin=1</a></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7 14:52 , Processed in 0.02808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