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转帖]陈丹青《异端的命运》--谈法斯宾德和德国艺术与传统

[复制链接]
 楼主| 谁的谁在乎 发表于 2007-8-4 10: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大家刚看完电影,应该是一位导演或演员坐在这里,结果是我,真是个误会。我没有资格谈论法斯宾德。我跟大家一样,就是爱看电影。《莉莉玛莲》我看过,其他法斯宾德的电影也看过三四部,非常惭愧,我差不多忘了。<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通常我谈论一个作者——不论是导演、画家或者文学家——我喜欢了解他的“前后周围”,这样子,作者的位置才可能略微清晰一点。我早年看欧洲电影,会把它想成一个整体,结果在美国看了很多西方电影,发现我错了:欧洲每个国家的艺术和电影非常不一样。我比较熟悉拉丁人的艺术,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德国电影不熟悉。我敢说,我熟悉德国的绘画。<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德意志和中国有相似的历史经验,就是战败、屈辱、落后、自卑。今天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有很多来自德国的经验,什么经验呢?譬如“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最早是德国人提出来的:五四出现所谓“整理国故”的概念,也是德国人提出来的。怎么会提出来呢,就是14、15世纪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17、18世纪法国发生启蒙运动,那时日耳曼帝国还是许多小公国组成,很土,很落后。他们被率先成立“共和国”的法兰西打败,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富国强兵”,不然亡国灭种——这和清末民初中华民族的危机感非常相似:落后、挨打、急起直追。<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在日耳曼地区发生的文化革命,后来蔓延到斯拉夫地区、蔓延到亚洲,包括印度、日本、中国,启动了这些区域的现代化进程。斯拉夫地区,就是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一辐射过程大致从18世纪开始。<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德国文化就在18、19世纪形成自己的大传统。大家知道歌德和席勒发起了“狂飙运动”,出现我们很熟悉的名词:“浪漫主义”——2004年闹“中法文化年”,有个专家在电视上居然用一个词形容法国,就是“浪漫”,那是胡说,“浪漫”这个词是德国人提出来的,不是法国人——我们常用“浪漫”去形容西方出格的事物,其实不确切的,至少要知道这个词的来源。同时,德国人提出“整理国故”,搜索日耳曼民族的神话、寓言和种种古老文艺,找回民族自信。这也和中国很相似,五四运动有全盘反传统的一派,也有“整理国故”的一派,出现所谓“国学”一说。今天的“国学热”,渊源是五四,真正的渊源,正是德国。<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此外,德国在过去两百年出现强大的哲学流派,其中三个人非常重要,一是康德,一是叔本华,一是尼采。同时,世界公认的伟大传统是德国音乐,它的影响来自文艺复兴意大利,但后来居上。“浪漫主义”的音乐、绘画、文学,后来反过来影响到法国、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德国20世纪的传统,简单说,就是纳粹传统。纳粹,照中国的说法,早已批臭了,原因是德国既是两次大战的战败国,又是两次大战的挑起国。这种状况,中国人又熟悉、又陌生:我们也是战败国,但中国从未对别国发起战争。所以中国人与日耳曼人虽然都有过自卑感、战败感,但“自强”的概念——注意:“自强”是带引号的——特别是民族崛起的过程,几代中国人经历的心理过程跟德国人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毕竟德国接受现代启蒙、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比中国早太多了,后来它向外扩张的模式和其他老牌欧洲帝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向来知道德国是当年入侵的“列强”之一,不清楚德国强盛之前,也有过和中国人一样的民族情绪。<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还有一个具体的传统,就是德国和美国的关系。这层关系深刻影响战后德国的艺术家。德国战败后,像日本一样,一度被美国接管,美国的文化战略同时渗透欧洲各国。很多1970年代的德国艺术家都提到美国艺术的震撼,美国艺术在德国人那里既被接受,也成为一种对抗,持续提供灵感。法斯宾德会使我想起另一个特立独行的德国人,就是博伊斯,博伊斯辈分比他高,参加过二战,受过伤,战争经历影响到他的思路和作品。他是个“行为艺术家”,他的著名概念就是“社会雕塑”,比方说,诸位现在坐在这里,就是一个“雕塑”,他和法国的杜尚成功地将现代艺术从绘画那里带出来,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艺术家。<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德国还有一点与中国相似:中国被分裂成大陆和台湾,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这是二战的遗产。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重要的德国艺术家来自东德,他们也有一种分裂的影响来源,一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和中国又很相似,我本人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那一代艺术家;另一方面,东德艺术家受到战后美国文化的影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塞里兹、基弗、最近刚去世的伊门多夫,还有过去十年被高度评价的里希特。这几个人的成长背景都是东德,他们的历史记忆和西德人有同有异,两德统一后,这几位形成强有力的集团,影响到1980年代在美国登台的后现代艺术。<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当代艺术在欧洲过去二十多年最强劲的表现,主要是德国。法国远远不能比,意大利曾经有过“超前卫”运动,后劲弱下去了,英国后来居上,1990年代出现了以萨奇收藏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实验艺术家,但二战以来半个多世纪,德国艺术始终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内在精神。法斯宾德在1960至1970年代那么活跃,那么有强度,不是没有理由的。<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我感兴趣的是:中国艺术家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德国人分享,哪些完全不能分享?<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我想,第一,我们和东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从1949年到1979年,我们完全自外于世界,西方的信息不是多和少,而是有和无的问题。东德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此前接受过启蒙洗礼和资本主义过程,知识分子的品质和中国不一样。其次,毕竟是在欧洲,信息没有完全中断,这很关键。第三,东德和西德共同享有二战记忆,还有18、19世纪德意志文化的辉煌记忆,这种集体记忆虽然在东德遭遇压抑,但从未中断。而中国的历史记忆被彻底中断,1949年后,我们和台湾就无法分享五四记忆,无法分享整个历史大传统——有没有历史记忆,直接影响到艺术,直接影响创作的内涵和价值观。同样经历自卑、反省、激进,但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近50年根本出不了像德国这么多有分量的艺术家。<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在我们这里,“特立独行”的人肯定遭遇两种困境,而且是没有出口的困境:一是反体制,你休想,一是反社会,你也休想。从儒家的传统,到当代历史,我们都没有反体制反社会的空间。所谓“反”,不是造反,不是革命,而是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像法斯宾德或者博伊斯这样的人,是典型的异端,内心异常丰富、冲突,永远活在痛苦和挣扎中,而且想尽办法表达痛苦和挣扎。德国二百年来的辉煌、屈辱、战败、自卑,这个民族在战后的种种社会状况、人的状况,会格外加剧他们的敏感,他们有许多话要说——这样的人,在我们这里很容易被灭了,别说体制,社会就先灭了你,大多数人就灭了你。可是德国有这样的空间——大家不要误会,德国社会和大众会欢迎他们,不是的,法斯宾德,或者博伊斯,一辈子遭遇公众的误解,活在争议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遭遇压迫。他们的作品走得越远,压力越大,这类压力来自社会层面,也来自部分体制。<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同样的例子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前苏联的塔科夫斯基不用说了,还有法国的戈达尔,尤其是意大利的帕索里尼,都是忧郁的、矛盾的、激进的、反社会的。法斯宾德和帕索里尼又是同性恋,更有一层挣扎,帕索里尼同时还是共产党员。他晚年拍了一部有点失控的电影《索多玛100天》,有一个评价我以为说得很对,说是他的老朋友忽然发现帕索里尼在这部电影里“不喜欢自己了”,这是毁灭性的意识。这也是西方艺术家和我们根本不同的内在气质: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在作品中整个把自己交出来,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法斯宾德不是左翼,他更极端,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任何压制人性的结构。你去看法斯宾德或者帕索里尼的电影,苦恼、阴沉、热烈、极端,骨子里其实异常善良,而且纯真。<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我们不要误会他们代表了欧洲文化的常态,不是的,西方的常态就是做生意,但是你反社会,好的,给你小小的空间,让你展示挣扎,在这个空间,有千万知识分子,还有不甘随俗的年轻人,热爱这些痛苦的家伙,哪天他们死了,他们的民族会忽然明白社会伤害了一个纯净的人,于是纪念他,他忽然变成民族的骄傲,人们一天到晚谈论这些唱反调的,有点神经病似的人——这在中国可能么?<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德国艺术还有个所谓“民族性”问题,就是,你和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一比较,那种“德国性”就出来了,“法斯宾德”就出来了,你会发现,只有德国会出法斯宾德这样的人物——很抱歉,关于法斯宾德,我大致只能勉强说到这个样子。<span style="FONT-SIZE: 8px; COLOR: #fff;">[copyright by www.infzm.com]</span><br mergenum="0"/>  <font face="楷体_GB2312">2007年6月10日在北京歌德学院举办的法斯宾德电影放映会讲演</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p> </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font face="楷体_GB2312">注:副题是我自己加的。。。。方便大家大致了解内容</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10:38:11编辑过]
2604作值日的 发表于 2007-8-4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一个电影,说是东德作家受迫害的,忘了叫什么名字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8.gif\" />
Edward 发表于 2007-8-4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索多玛120天》吧<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
 楼主| 谁的谁在乎 发表于 2007-8-4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惨,他说的这个放映会我是预备去的,订座电话都打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去<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我恨呐,去了就能看见陈丹青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6.gif\" />
不失我爱 发表于 2007-8-5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2604作值日的</i>在2007-8-4 11:22:00的发言:</b><br/>看过一个电影,说是东德作家受迫害的,忘了叫什么名字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8.gif\" /></div><p><font color=\"#0000ff\">&lt;&lt;窃听风暴&gt;&gt;?我不喜欢这个译名</font></p>
不失我爱 发表于 2007-8-5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Edward</i>在2007-8-4 19:10:00的发言:</b><br/>是《索多玛120天》吧<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1.gif\" /></div><p></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9.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9.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9.gif\" />
十二月的雨天 发表于 2007-8-5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多玛100天》<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5.gif\" />还有二十天肯定去外国旅游了
2604作值日的 发表于 2007-8-6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失我爱</i>在2007-8-5 16:55:00的发言:</b><br/><p><font color=\"#0000ff\">&lt;&lt;窃听风暴&gt;&gt;?我不喜欢这个译名</font></p></div><p></p>好像就是这个,最后那个作家出书了,窃听的那个哥们还买了一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8 04:29 , Processed in 0.02930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