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南京故事

[复制链接]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11-29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元巷──难寻状元堂前燕
  曾不止一次听老人说,南京在新街口附近有个状元巷,小巷出了状元郎,何等的荣耀。在一个午后时光,踏上了寻觅状元巷的路。走在热热闹闹的新街口,专找操着南京方言的老人打听,他们似乎都不太清楚。一路沿着新街口朝南走,路途中,又问一老者,“没有状元巷,我们这是三元巷。”三元巷,是状元巷吗?
  四望打量了一下地点,向东在中山南路和程阁老巷相接,向西与明瓦廊相连,似乎真是个不错的所在。优雅清静,温柔繁华之地就在眼前,又有一定的距离,恍惚之间,时近时远,热闹之声依稀可闻。 
王老太出生在这个小巷子里,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巷子10天以上。她自豪地说,三元巷就是状元巷。忽然想到,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有三元巷,究其名称来源往往都是文人才子连科三元之意。料想这也定是个风流大才子的故居所在地。 
  不料,她讲述的是三元巷和武状元尹凤的故事了。尹凤是明朝时候的南京人,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不太好,没有父亲教养但却特别懂事。王老太小时候听老辈人说,那年月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很多,官兵无能,节节败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尹凤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立下了报国之志。饱读诗书的同时兼习骑射,战略战术。很多年的寒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武艺大进。嘉靖年间考武举科,乡试、会试、殿试三场均获第一名,官拜参将。后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尹凤的事迹为南京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和他比邻而居的老百姓们,就像是自家的孩儿和亲戚成了状元一样的兴奋。于是尹凤所居住的巷子被命名为“三元巷”。

娶亲要过三元巷 
  听居住在三元巷老人们说,很多年前,不少娶亲的花轿首先要经过三元巷,以图“连中三元”之吉,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出人头地,学文的能妙笔生花,凭借文章平步青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妻荣子贵。习武的更能讨得武状元尹凤的遗风,连中三元,保家卫国,扬名千古。 
  家住城东的年近90的张王氏依稀记得当年结婚的时候,原本以为自己家离夫婿家并不远,听说只隔着一个小村子。没想到结婚那天,在花轿里,似乎走了有一两个时辰。当时觉得很奇怪,但没好意思问。直到一年后生了儿子了,婆婆才告诉她,原来那天族中长者要求花轿绕道经过三元巷去讨喜了。

豪宅湮没风雨中 
  据说,清末民初之时,三元巷是南京城南要冲,居民密集。巷内有一座豪宅,亭台楼阁,荷池水榭、假山屏峙,花木茂盛,相传为一袁姓海关官员所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被孙传芳据为己有。蒋介石初到南京时,也曾居于此处。民国二十一年,开辟了中正路将此豪宅一分为二。日寇侵华期间,这里摇身变为伪“警官学校”,为连接东西两院,还特地架设了“过街楼”相通。历史的进程太快了,不长的时间轮回,已经将这座豪宅湮没在历史的风雨中,再也无从寻觅。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老人们的逝去,记忆也将荡然无存。

今日三元巷,小吃好去处 
  如今的三元巷已是一条地方风味浓郁的街道,“要德”火锅、“要德”对面的哈尔滨水饺,巷里的“易记”,“协记”面馆,京侨旁边“杨四龙虾城”等都是风味饮食的绝佳去处。   
三元巷的皮肚面风靡一时,卖家甚多,皮肚炸得好,泡得也要好,汤料充足,类似于杂烩,吃起来才能汤汁香满口;调味用一种汤,据说是板鸭熬出来的。有的店家还喜欢在面上撒一把刚炸出来的脆油渣,据说香得很多人连吃三碗还不舍得放下碗筷。皮肚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常有人大老远的开车打的去吃的。       


  边走边听,大约200多米的三元巷很块就走到了尽头,驻足回望,一派都市繁华气派,昔日的古朴和荣耀看来都随着尹状元作了古,即便是昔日状元堂前燕,恐怕也无从寻觅了。

狮子山名的由来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见此岭似北方的卢龙寨,遂赐名“卢龙山”。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山指挥伏兵8万,大败劲敌陈友谅40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朱元璋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将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并下诏建造阅江楼。

狮子山概况
  狮子山位于南京下关区境内,濒临长江、海拔78.4米,占地14公顷、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称,与“三宿崖”、“龙江夜雨”同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狮子山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狮子山风景区,以狮子山为中心,包括山巅、山坡、山麓及其周围的一系列人文景观。具体来说,即以“阅江楼”为主要标志,山巅有孙中山观江亭、古炮台遗址、渡假村;山坡有徐达将军庙、玩咸亭、狮字林碑刻;山麓有静海寺、三宿岩和天妃宫碑;附近还有绣球公园、小桃园、渡江胜利纪念馆、八字山、江南水师学堂遗址、孙津川故居、太平军破城处等景点。同时,还要整修这一带古城墙,恢复仪凤门。将来,当游人欲登“阅江楼”而一览万里长江、远眺古城风貌之时,不仅可沿盘山公路而上,也可从八字山沿城墙步行至山巅,还可自隧道入口或乘缆车而登峰顶。斯时的狮子山风景区,将是“南京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下游的一颗灿烂明珠。阅江楼将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成为我国东南的旅游胜地。
  狮子山蔚然成林,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及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狮子山坡种植和培育从海外引进的海滨及娑罗、沉香、龙脑香等名贵药材后,狮子山更加林木葱郁,苍翠欲滴,令众多文人墨客如王守仁、金大车、汤显祖、吴敬梓、陈文述、巩珍等一往情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因而,在清乾隆年间,金陵四十八景图卷中,狮子山被誉为“狮岭雄观”。


仙鹤街──仙鹤织锦的故事
  古时候,中华门西边有条街,街上住的全是织锦的机工。有个机工叫张炎,他家世世代代做机房。九岁那年,父亲累倒在织机上,吐血死了,留下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靠拿东家的丝来织云锦过日子。东家给的工钱少,发的丝又乱,光理丝就要费很大的劲。母子俩虽然手艺巧,生活还是糊不过来。这事情被天上的云锦娘娘知道了,就派了两只仙鹤来帮助他们。 
  这天,老妈妈在理丝,张炎在织锦,忽然,从天上飞下两只仙鹤,飞进窗户,落在窗台上。血红的丹顶,雪白的羽毛,漂亮极了。老妈妈和张炎都看呆了。这里,只见那一对仙鹤对着张炎母子长鸣一声,张开翅膀,扑扑扑围着机子绕三圈,就飞走了。 
  母子俩望着飞上青天的两只仙鹤,心里好不奇怪。哪晓得怪事还在后头呐。母子俩转身再理丝、织锦的时候,发现地上的丝一根不乱、尽是顺溜溜、光亮亮的好丝;那只梭也换了样,变成了一只黄铮铮、金闪闪的新梭了。母子俩,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惊奇得了不得。“快织织看吧。”老妈妈说。张炎坐上织机,换上好丝,放上新梭,“咔哒,咔哒!”这声音好听极啦,织起来也一点不费力气。织了一会儿,再看看织出来的云锦,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斑斓鲜艳。母子俩好不高兴。这一天,张炎织出的云锦,比平常三天织的还多。可是,丝才用了一半。 
  张炎母子辛苦惯了,每天都是起五更,睡半夜。这天因为高兴,母子早早睡了。到了后半夜,张炎被“咔哒、咔哒”的织机声惊醒了。张炎心想,定是妈妈睡不着,起来织锦了,就轻轻喊道:“妈,妈,你老人家怎么天不亮就忙起来了呢?”不想妈妈在那边床上答起话来:“炎儿,我还以为是你在织哩。”  
  这是谁呀?母子俩都从床上爬起来,伸头往堂屋里看,哎呀!原来是白天飞来的两只仙鹤,在机子上织云锦哩!两只仙鹤好象在不停地跳舞,机子就不停地开动。梭子飞得比天上的流星还快,织出来的云锦就像山上的瀑布,呼呼直泻,转眼堆得像座小山。云锦上的花色更不用说了:天上的星日,地上的山川,仙鸟珍禽,厅花异草,好看极了。母子俩屏住气,不敢惊动仙鹤,直到天色吐白,公鸡一啼叫,两只仙鹤展翅飞去,他们才走进堂屋。
  第二天,张炎扛着云锦到东家去交货。东家打开云锦一看,惊得愣住了:他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云锦!再看那张炎并不说话,拿了工钱就走。东家急急喊道:“张炎,你还没有拿丝呢!”张炎是老实人,就说:“我家有的是。”东家小眼珠滴溜一转,张炎交来这么多云锦,怎么还会有丝呢?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一天,东家突然闯到张炎家中,看见地上竟然还有许多丝,便皮笑肉不笑地对张炎母子说:“恭喜发财,你们得了什么宝贝啦?”母子俩就把仙鹤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东家。东家一听,起了坏心,回去就找蔑匠,打了两个大雀笼子,想用它逮住这对仙鹤,永远替他织锦。
  雀笼子打好了。这天夜里,东家喊来十个奴才,抬着雀笼子跟着他,偷偷摸摸来到了张炎家。东家趴在窗口一看,果然看见两只仙鹤在堂屋里织云锦哩,一颗心乐得要蹦出来了。
  一个奴才翻墙进去了,两个奴才进去了,三个奴才进去了……仙鹤听到响动,停下了织机。一个奴才一心想抢头功,生怕仙鹤跑掉,身子往前一扑,伸手就去抓。仙鹤双翅一张,腾空飞起。东家躲在窗口伸着手,等仙鹤从窗里飞出来,好趁机逮住。仙鹤果然从窗口飞了出来,东家跳起来就抓,仙鹤没有抓到,倒被仙鹤扇了个仰巴跤,跌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再看那两只仙鹤,早已飞得无影无踪。 
  从此,仙鹤不来了。张炎母子想念仙鹤,茶饭不思。张炎后来病倒在床,爬不起来。这天,他迷迷糊糊地看见仙鹤飞来,他一骨碌翻身下床,跑到堂屋,开动织机,织起云锦。“咔哒,咔哒”,云锦上出现了青天;“咔哒,咔哒”,云锦上出现了彩云;“咔哒,咔哒”,云锦上出现了一双仙鹤,在天空飞腾……  
  老妈妈进来一看,哎呀,儿子织的云锦,真像是那两只仙鹤飞上来了。看看儿子呢?却在那里盯着仙鹤犯嘀咕。老妈妈再仔细一看,这仙鹤确实有点不合适,丹顶没有真仙鹤红。张炎正为这事发愁,他用全部心血织成了鹤,怎么丹顶就不那么鲜红呢?他叹了口气,眼里卟嗦滚出两滴泪珠来。这泪珠正好落在鹤顶上,把鹤顶染得血红血红。老妈妈一看,呀,那两滴泪珠,竟是儿子的血泪珠。说也怪,这丹顶一红,两只仙鹤就扑腾起来了。它们从云锦上呼啦飞出来,不住地向母子俩点头,扑扇翅膀,母子两个就骑到仙鹤背上飞去了。 
  这一天,许多人都亲眼看见这件希奇事:机工张炎和他的母亲,骑着两只仙鹤,飞上了这条街的上空,盘旋了一陈,直往东面飞走了。
  从此,人们就把张炎母子住过的这条街,叫做仙鹤街。


迈皋桥的传说
  现在南京中央门外的迈皋桥,可称得上是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地铁建成通车后,将会成为城北的新街口。可在历史上,迈皋桥却是一个鬼哭狼嚎、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相传洪武年间,住在该处的马娘娘的侄子马三少就仗势欺人。一天,他从乡下抢来一名有孕的少妇作妾,少妇为了孩子只得忍辱,待生下孩子后,就投井自尽了。侍从的丫环感动至极,承担慈母之责,星夜带孩子逃出虎口。由于她脚小体弱、步行艰难。当行至荒山野径时,遇一打柴老人,丫环以实情相告。这名老人是位穷秀才,听后深受感动,将母子两人带回家中。由于丫环不是真娘,无奶水喂养,只得每天过一险桥去买儿糕,一天过桥时跌入桥下,落得终身残疾。取名“报祥”的孩子逐渐长大,五岁时,从秀才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立志发奋学习。经过秀才教诲、八年苦读,第一次乡试就名列前茅,三年后再中“解元”。到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报祥进京赶考,又名列一甲。当日,星夜赶回看望其母。此时母亲已是弥留之际,吃力地说,成绩的取得,都是乡亲关怀培养的结果,要为当地人们办好事,造一座大家能行走的桥。报祥点头同意后,母亲就闭上双眼。不久,桥造好了,乡亲们一致取名为迈皋桥(买糕的谐音),以纪念这位慈母。现桥虽已不存在,可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十八处南京地名和马有关
  马是人们喜爱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之一。它常被用于地名,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统计就有十八处。它们是:马标、马巷、马群镇、白马城、驻马坡、饮马池、马道街、马路街、马府街、马台街、马桥铺、止马营、泥马巷、石马冲、下马坊、饮马巷、五马桥、五马渡。
  这些地名的来源,除少数难以查实外,大都有其历史渊源,或与某人有关,或与某事有关,或与某一传说有关。它们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丰富多采。
  白马城名为城,实为吴国所建的带有城堡的烽火台。其遗址据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宁县北三十里。”大约在今燕子矶一带的江边。书载:“吴时沿江烽火台二所,一在石头(城)左,一在自马城。”
  马道街 马道街在城南中华门内北边,东接小心桥东街,西接大油坊巷,与剪子巷平行。相传明初,富民沈万三居住此街,为了便于朝见明太祖朱元璋,专为自己修了一条马道。后朱元璋怀疑沈万三富可敌国,有谋反之心,便将其充军云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马路街据《首都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南京才开始造马路。当时马路比较窄,只能通行轻便马车。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马路街就是比较窄的一条街。不过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县志》中就有记载,南京著名的藏书家黄虞稷就在马路街筑’有“千顷堂”,藏书数万卷。
  马桥铺这是清代的一处驿铺。据雍正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马桥铺在六合县东边_十里。古代的驿递是以马递送公文,并护送官物和官差。
  马群镇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视马政,要求民间广为养马,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并制定“牧马法”。规定每十匹马设群头一人,每五十匹马设群长一人。当时南京郊野到处是一群一群的马。因此便出现了马集、马村、马塘、马场等乡村名。东郊的马群乡(现改为镇)即是其中之一。
  五马渡 据《六朝事迹类编》等书记载,五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个渡口,大致在今下关上元门江口附近。西晋“八王之乱”后,七王惨死,东海王司马越总揽了朝政。为防内乱,他下令在京的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于是琅琊王司马睿、彭城王司马玄、西阳王司马漾、南顿王司马宗和汝南王司马宏便都从幕府山下江边渡江。此渡口遂被称为五王渡,也叫五马渡。
  石马冲位于江宁路东南上坊乡。南朝陈霸先的万安陵就在这里。石马冲一名最早见于清初顾炎武的《肇域志》:“石兽尚存,今呼‘石马冲’。”但万安陵前石兽中并没有石马,只有石麒麟,想是乡人均俗称石马而得名。
  马标清兵进入南京后,把明故宫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为“八旗兵驻防城”,作为军事要地,不许百姓出入。到辛亥革命时,历经战火的驻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马标”的地名,“标”,是清代军事编制的一个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团”,马标就是清代南京的骑兵团的驻扎营地。
  南京马文化源远流长
  关于马,自古就有马书、马经、马市、马戏之说;马又是六畜之首,用途广泛,可军用、役用、竞技用、娱乐用……总之,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
  作为闻名世界的古都,南京和马有着深厚的关系,南京的“马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南朝时的南京,人口已逾百万,广袤四五十里,驿馆林立,马市繁荣。城东南三十九里处,有专门的牧马场地;地方边关,常“发百里马”入京;朝士名贤,慕京城山水,常策马游憩于近郊。
  明代南京,好似兵营,仅常备军就有十万之众,13座城门都是“兵马通衢”。养马之多,仅种马就达数万。唐、元、清等朝,南京虽非首都,但因其经济地位重要,马文化仍领风骚。到了清代,南京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大都会。清王朝不仅在南京配马设驿,还在钟山建有牧场,养战马9000余匹。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以运输为业的镖局和骡马队。
  马术比赛在南京同样有悠久的历史。72年前,南京就举办过马术表演。1931年兴建的“中央体育场”工程中有一个赛马场,至今遗迹尚存。
  据史料记载,1933年,“中央体育场”曾举办过第五届全运会,马术在当时是表演项目。
  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马类竞赛-项目。今年,在马群,拥有多个“亚洲之最”的南京赛马场落成,6月8日12日,那里成功举办了2005年“南京国会中心杯”全国马术(三项赛)和速度赛马锦标赛。即将开幕的十运会上的马术比赛也将在这里举办。
  朱元璋最重视养马
  马政,是指我国古代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制定的管理制度。我国的马政始于商、兴于汉、成于唐、盛于明。明朝马政大盛与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的重视和大力推行有关。
  朱元璋戎马一生,靠在马上夺取天下,建立了明朝;朱棣四年“靖难”,也是在马上夺得皇帝宝座,继承皇位。他们深知马的重要。因此,他们十分重视马政,采取了诸多措施,发展养马业。
  据《明会要》、《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书记载,洪武四年(1371)闰三月,朝廷设置群牧监,这是明朝最早设置的管理马政的机构。当时南京周边地区的仪征、天长、江都、句容、溧阳等地都有牧监;南京郊区设有江东牧监。每个牧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录事一人,下辖若干个牧群。
  据洪武二十三年(1390)三月的统计,仅应天府(南京)所属的上元、江宁、句容、溧水四县就有种马6651匹;江北及滁州群牧监所辖的牧群有马17385匹。当时南京四郊布满了马群,江宁、高淳、溧水等县出现了马群、马场、马村等乡村名。南京养马,不仅为了拱卫京师、护守孝陵,更主要的是为保卫国防、以供全国调度之用。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四月,因四川报警,遂“请南京战马一千匹应用。”
  明成祖时,为巩固国防,防止蒙古贵族势力的南侵,朝廷还通过发展茶马互市的办法,用南方的茶和绢与西北边疆地区交换马匹,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战马和良马,为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打下了基础。
  止马营•马娘娘
  止马营因朝天宫下马碑而得名。此碑在离止马营不远的朝天宫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12字。至今犹存。这种碑在古代俗称“止马碑”。
  明洪武时,朝天宫是祭祀天地和演练朝贺天子礼仪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庄严之所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必须下马步行。止马营正是当年下马之地,故名。
  关于止马营这个地名,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贵在水西门偶遇画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顿起歹心,妄图霸占梅娘。朱紫贵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抢走了何的画稿,进行诬陷。朱见画稿上的大脚女人怀抱一个西瓜,疑为嘲弄马娘娘,命锦衣卫次日凌晨捉拿画师问斩。事先朱紫贵叫人在何家屋檐插上芝麻秸,作为捉人标记。
  善良的马娘娘扮为民妇,前往何家夜访,了解到何画中女人怀抱之物是未画成的童子头,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发现芝麻秸,于是和随从在各家屋檐下都插上它,以假乱真,天亮时,锦衣卫前去捉人,见许多人家屋檐下都有芝麻秸,要统统抓走。
  马娘娘见事祸及很多人,乃主动投案,结果又闹出一出审皇后的笑剧。在马娘娘的进谏下,朱醒悟,画师得救。后来,居民为铭记马娘娘恩德,将这条街改名为“芝麻营”,后又演变为今天的“止马营”了。
  驻马坡•诸葛亮
  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坡,相传为诸葛武侯(亮)出使东吴时与孙权在此驻马论形势的地方。据唐代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中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乃使诸葛亮诣(孙)权,权乃使周瑜、程晋将兵二万随亮与备拒(曹)操。
  《实录》又引《吴录》说:“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日:‘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后历代方志大都有诸葛亮出使东吴,在石头山(清凉山)驻马论形势之说,“龙盘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个代名词。
  清人陈文述曾以《诸葛武侯驻马坡》为题,写了一首诗:“石头城上翠孱颜,虎踞龙盘在此间,形胜旧传三国志,风云长护六朝山。登高感慨谁知己,揽辔澄清亦等闲。天遣艰难走西蜀,峨嵋万里隔秦关。”
  马府街•郑和
  马府街,东起长白街,西至太平南路东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的府邸曾经坐落于此,马府街因此得名。
  《明史》载:“仁宗立,诏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和乃置第阑干桥。”因郑和本姓马,世称马府,故阑干桥遂易名为马府街。
  郑和府第“马府”,经历代变迁,早已无存,不过明清两代,郑和后人皆族居马府街。1985年7月在郑和当年的府第遗址──太平公园内修建郑和纪念馆时,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书“马”字,太平公园遂更名为郑和公园。


御道街:六朝风雨古御道
  御道,顾名思义,是皇家专属领地的道路。在六朝古都南京,过去共有两条道路被称为御道,一条大约在今天的中华路位置,是六朝时期的御道;另一条,就是御道街。中华路的御道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湮没,但不久前曾在位于同一轴线的大行宫一带挖出了当时用青砖垒起的马路,说明了六朝御道的大概情况。明朝的御道,现在仍能看到。现在御道街的起点午朝门内,有一条宽约6米磨得极其光亮的青石板小道,在上世纪30年代前,这条只有皇帝及其亲信大臣才能走的青石板小道一直绵延到2公里外的光华门。今天的御道街就是在此基础上拓展修建的。
  午朝门公园的历史
  午朝门遗址公园,现在是城东市民熟知的城内市民公园。每天早上,公园内小鸟啁啾,上千市民在此跳舞打拳晨练,一派和平景象,但在明代,午朝门可是皇家威严所在。
  在影视戏曲里,皇帝大怒,会说: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但在南京午朝门内确实发生过一件杀戮大臣事件。大臣就是方孝孺。
  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名儒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朱棣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咬牙切齿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针锋相对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闻言大怒,当即下令在午门内将方孝孺磔死(腰斩)。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血迹石之说,只是老百姓悯惜硬骨头的忠臣。但午朝门另有一块石碑,确是反映了当时南京城市发展的水平,这块石头上篆刻的是明代南京城市包括御河、金川河、秦淮河在内所有水系的进排水情况,说明南京在古代就有较为科学的城市水系研究。值得一说的是,碑上还特意提到了,居民不能随意往河里丢垃圾,否则官办,可谓古代的环保法。
  御道街过去叫千步廊
  出午朝门往光华门南北走向全长2300米的大街就是今天的御道街。这条街现在因为两所大学毗邻在此,宽阔热闹。绿化和景观都十分漂亮的御道街还是南京20世纪90年代初期评出的星级景观大道。其实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它的作用并不亚于明故宫。
  御道街光华门以北段,过去称为“千步廊”。当时两边一字排开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和中央行政机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级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D?D“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国家社稷的宗庙太庙也在这一带。不过这些建筑均毁于南京历代的战火。只有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
  去年,南航校园内施工时曾经发现一些建筑遗址,经过有关专家根据仿效南京明故宫建造的北京故宫布局图判断,它就是太庙遗址。其具体位置在南航办公区中轴线的中北部(即中心花园内)。
  南航当年曾是机场
  说起南航,御道街今天的繁华几乎都是因为这所全国著名的高校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御道街是禁区,近代的民国时期,御道街以西、御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则也少有人迹,因为这里是蒋介石的专用机场,当年只能见到高墙和铁丝网。解放南京之时,国民党官员就是在这里仓皇撤离南京的。
  此后,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南航在这里建校,昔日的飞机场开始为新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培养人才。如今,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学已经培养无以计数的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徐至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萁……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御道街,已经是一条充满宁谧生活气息的景观道路。虽然长了青苔的城门依旧,五龙桥的雕栏仍在,但来来往往的都是悠闲自在的南京市民。一幢幢住宅区隐藏在成排的苍翠树木后面,而马路边,小亭、假山、长廊以及花木,将平平实实的生活气息与车水马龙隔绝开。在御道街,不经意间,你甚至可以发现遛鸟的老人歇脚的石礅可能就是明代奉天殿前的雕花柱础。只有在御道街,才能述说这么多历史沧桑的变化。
堕落伯爵 发表于 2010-11-29 1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巴伐州州长于2010-11-29 10:09发表的 南京故事 :
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大学已经培养无以计数的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徐至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萁
4个[s:91]
然后加一个我同学进去吧[s:45]
美国华盛顿州州立大学计算机博士XX[s:106]
相形之下[s:49]
我就[s:120]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29 10: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知道,明故宫那边确实是军用机场,好像国军空军投诚共产党,投了几枚炸弹
stefanwang 发表于 2010-11-29 1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台街是什么典故?
 楼主| 巴伐州州长 发表于 2010-11-29 1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是小吃 很早以前就是小吃一条街

老王馄饨摊、杨三姐鱿鱼、宋氏梅花糕这些当年的“老字号”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29 1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马台街就是小吃街
Teddymao 发表于 2010-11-29 11: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好多!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0-11-29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Teddymao于2010-11-29 11:14发表的  :
故事好多!
下次来个无锡故事啊
米库 发表于 2010-12-1 20: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都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0 01:02 , Processed in 0.031434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