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刘备高明的攻蜀计划

[复制链接]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备军中,谁是最能统兵之人,来实施这个攻蜀计划呢?

如果站在后世角度上来看,毫无疑问,是诸葛亮。但必须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

当时人,必须站在当时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刘备不可能开个时空机,把二十年后的诸葛亮穿越过来帮他打仗。

任何天才,都不是一下生就是天才的,而是必须经过足够的实践锻炼。诸葛亮成为军事家,是日后的事情,他并不是一出道就能直接行军布阵。

现在的诸葛亮,还只是正在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带兵经验为零,所以,现在的他,并不在侯选人之列。

那么是谁呢?

其实,正如魏人信曹操,吴人信周瑜一样,刘备势力,也一直有一个公认的最强者,他们就是为了这个信任,才一直奋斗到今天的。

这个“最强之人”,就是刘备。

此时只听一声冷笑,一位观众不满了。“刘备不就是哭来的江山么?哪有什么统兵之才?”各位看官休慌,且听我细细道来。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性格必须要鲜明而突出。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将诸葛亮作为第一主角,那么刘备就必须是一个“懦弱仁君”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古典小说里并不少见,隋唐中,中华皇帝榜上排名前三的李世民,也是这么一个形象。

隋唐演义的影响远不如三国演义大,所以李世民那种形象并不深入人心,人们记得的还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唐太宗。

三国演义是不同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刘备此形象完全代替了他的“历史形象”。

有关他的“历史形象”,其实他敌人的一句话,更有代表性。曹操曾说过,“备,吾俦也”,刘备和曹操是一种类型的人物。

来重新梳理一下刘备这个人。

第一,他是性子,是刘关张三个人之中最野的。

出道之时,就因为上官不见自已这么个小事,大闹官衙,关羽张飞也拉不住。

第二,他的志向,是诸人之中最为坚定的。

大多数时间里,刘备势力就是一个没头苍蝇,东撞西撞,全部撞的头破血流。大家之所以还能在一起,就是因为只有刘备心中那块永远不灭的斗志,如果说他们是为了信仰而战,那么这个信仰就是刘备

第三,他的进步,是三国诸英雄中最大的。

刘备的天赋并不高。大家都是刚起兵,曹操孙坚都是大破黄巾,只有他被黄巾打的落花流水。但他却一直在进步。从最早的被曹操完虐,到公元206年左右这个时侯,他已经可以火烧博望,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了。


事实上,在到了南方,并又得到了诸葛亮,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他的军事作战能力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了。躲避曹操主力的进军路线,是他制订的。联吴抗曹,是他带兵打的。荆南四郡,是他搞定的。

这几件事都是他做的,其中并没有诸葛火烧新野、关羽大战黄忠,赵云计取桂阳之类的事情。也可以这么说,把演义中这几个人的能力加起来,大概就是志中刘备的能力了。

而最能反映刘备能力的,就是现在和不远的未来中,将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我们将会发现,蜀汉的全部地盘,基本都是由刘备打下来的。刘备死后,蜀汉地盘再没有得到过什么实际性的扩张。

至于夷陵之败,那确是刘备的污点。但并非有一个污点,就可以全盘否定的。曹操一样有赤壁之败,所不同的只是,曹操的官渡被大书特书,刘备的攻蜀却被无数人分了一杯羹而已。

现在,就来重新看一下,这场属于刘备的,

攻蜀之战。

刘备的攻蜀之战开始了。

但这里首先要说一下,什么叫战争的“开始”。

我们在看一些古代战争小说,或听评书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所谓战争开始,就是一方下个战书,这边将领就批个“来日决战”,然后双方傻乎乎的按约定地点去打群架。

这似乎就是战争的开始了。按这种思路,刘备攻蜀之战的开始,也好像应该就是给刘璋下一封战书,然后“光明正大”的开打。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早在几千年的孙子兵法里,就提出了各种军事原则,归根结底两个字:阴谋。

战争里所谓的“光明正大”,其实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拟人化设定。话本小说是和评书、戏曲密切联关的,那时人们看不到打仗的场面,只能看到两个演员在戏台子上打,所以对观众而言,打仗和单挑,没什么区别,在舞台上,三大战役的热闹程度不见的比华山论剑高。

在这种局限下,武林比武中的“光明正大”人格,当然的被代入了舞台上的战争之中,从而影响了古典战争小说中的战争人格,将军不再是将军,而是两个武林高手,决战当然要公平。

但毕竟,战场,不是武林。因为他们有一个重要原则上的不同

武林,讲究点到为止。战场,是要杀人的。

武林较量,正面拼,大不了就是多耗点内力,回头养养就成了。战场上,耗的可不是内力,那是人命。

为了你一个将军的所谓“光明正大”,就让自已的士兵们去冒更大的危险,去送死,这叫啥?

这叫最大的犯罪。

所以,作为一个将军,必须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阴谋,各种诡计,能玩阴的就不玩阳的,能偷袭就不要正面打,避其锋锐,攻其短处,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样的将军,才是一个真正对自已士兵生命负责的将军。

攻蜀之战,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的。

很显然,现在的刘备,就是这样的一个合格将军,合格的总司令。

刘备的开始方式,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借鸡生蛋”。一只鸡,哪怕是公鸡,刘备不拿他生出来几个蛋就不算完。

这个“鸡”就是孙权。这一年,曹操正在为封公造势,大搞排场说是要进攻东吴。排场搞的那叫一个大,那雷声打的,估计东吴的情报组织都省心了,直接街头巷尾传,就能把情报传的一清二楚。

孙权那边也看出来曹操的意思了,专门打造了一副相当漂亮的设备,还特有雅兴的找了一批鼓手,大模大样的迎接曹军前来。曹操孙权两人往军前那么一站,互相炫炫富,摆摆阔,落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拍拍屁股各回各家。

两人搞了一个联合表演后,孙权想了个法子,要造舆论优势。他以曹操盛兵来攻为名,叫刘备来救自已。双方现在是盟友关系,刘备救,就要放弃攻蜀。不救,就要背个不好名声,这对于自己鼓舞军心还是多少有点利处的。

孙权的小算盘打的很精。

但没想到,刘备更精。

“你们一老一少在那儿唱双簧玩虚的是吧,老子就给你们来个假戏真唱!”

刘备非常出乎孙权意料的,对此事表示了高度重视,表示一定要回援,而且又专门“下了个蛋。”

这个“蛋”,就是乐进。

刘备在接到书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给刘璋写了封信,并且在信里提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细节。

“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

乐进只能无辜的表示,我冤哪!

我们来看看乐进传中的相关细节。

“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

由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乐进这一段时间的活动,主要有三个。

1、跟着曹操到荆州,留屯襄阳,中间击溃关羽苏非。

2、跟着曹操征孙权

3、屯合肥

由这一系列活动可以看出,乐进没有参加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时,他留在了襄阳,作为西路兵团坐镇后方。而在随后的周瑜南郡攻略战中,乐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击走了关羽苏非军,完成了开始阶段的反包围的战略等。

完成之后,他随曹操参加了那次象征性的征孙权活动,并在退兵之后,与张辽李典,一起留在了当地,防卫孙权,直到死。

换句话说,孙权“呼备自救”的时侯,乐进正在合肥和张辽李典打斗地主呢,哪来的分身千里之外的荆州打关羽?

再换句话说,所谓的“青泥之战”,关羽被乐进狂揍,马上就要撑不住了云云,压根儿就是刘备编出来的一条假消息。

意义相当重大啊,尤其从后面的一个笑话式事件中,你就可以看出有多么大了。

简而言之,刘总司令,是为了迷惑刘璋,从而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

第一,掩盖部队调动的实质。

要攻蜀,就要调动军队。要知道现在刘备的军队是在葭萌关的,他又没有战略导弹,不可能在这里攻蜀,所以军队必须调动。无故调动,刘璋就会有防备,而以回荆州为借口调动部队,这就合理了。

而且刘备的这个借口,找的相当好。他没有唱个谁都不信的高调,说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孙权盟友的事就是我的事,我非救不可----这话,骗鬼去吧。

他说关羽有危,这借口就很好了。说救孙权,那有点假,但救关羽,这就理所应当了吧。

而且他找的那个“蛋”,相当合适。乐进,这孩子有前科啊,当年就击溃过关羽,现在说乐进回来了,这剧情就有模有样了像真事儿了,就好像说机器狗卷土重来没人信,说威镇天卷土重来就很有人信一样。

第二,示弱。

他为什么要骗一个关羽正被痛揍的谎言呢?就是因为这样一说,显的自已后院起火,自已人都是废才。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放松刘璋的警惕性。刘备这不是在装孙子,是在非常艺术的装孙子。

第三,顺道捞点。

一把鼻涕一把泪之后, 刘备接着就提出了自已的要求,“从璋求万兵及资”,要钱要人。


刘备这算盘,打的才真叫精,真叫细致。

细致到啥程度呢?

细致到前面我要说的那个笑话----

对手还没来的及上当呢,自已人先被蒙了。





那么,刘备编造这条假消息,意义何在呢?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被骗的自已人,叫张松。

刘备一番忽悠,刘璋那儿还没说话呢,张松先给绕进去了。

换句话说,刘备正在给刘璋调步子,喊着:“没事儿走两步,没事儿走两步!”刘璋还没“被瘸”呢,张松腿脚先不利索了。

张松一听,这是要哪般?马上给刘备写信:“今大事垂矣,如何释此去乎?”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大哥,别走啊。”

结果,他这一闹腾,事情接着就被闹大了。他的哥哥,广汉市委书记张肃,发现了他这封信,马上检举揭发,把刘备搞的非常被动,好好的一个计谋就让张松这么毁了。

这件事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

找叛徒也得找个聪明的,笨成这样的不能要。

到这里,又必须说明一下,什么叫“聪明”了。

以前说过,聪明,是有环境要求的。在奥数班里,你古文学的特别好,这不能叫聪明,充其量叫不务正业。

做什么的,就是做什么的,不是必然的等量代换。

在这里,对聪明的环境要求只有一个:“军国政治”。

此处,我们很有必要联系另外一个人一起说一下,因为他们很像,他们都是有些所谓的聪明,但都是实则的“笨蛋”----军国政治上的绝对笨蛋。

那个人就是杨修。

罗贯中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专门给这二人编了一段精彩的对手戏,两大“聪明人”在一起比了一下“聪明”,结果张松还胜出了。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贬曹手段,用二人聪明,却不能被用,而衬托出曹操的反面形象。

但实际上,在军国政治上,二人毫无聪明可言。

看看杨修的聪明都是些什么,

“一人一口酥”----这叫猜字迷。

“绝妙好辞”-----还是猜字迷。

“见活字而知门阔”-----我靠,还是猜字迷。

所谓杨修几件聪明事,统统不是猜个字迷,就是搞个小抄……没错,如果放现在,去参加个“开心辞典”或者“我爱记歌词”,这是可以叫聪明。但放军国场上,这能叫聪明?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参谋,在陆军总参谋部制定作战方案的时侯,他跑过去,拿着文件夹对大家说--------“你们猜猜,这可以打一个什么字?”

我估计总参谋长会一腿把他蹬出去。

所以说,什么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会隐藏自已云云,统统是骗人的话,杨修从来就没有表现出来过什么聪明,他是一个政府官员,不是街头卖艺的,他在他们本职工作之内,从来没表现出来过什么才干,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决胜之机”这样聪明,他是一点比不了的。

可以这么说,在“开心辞典”栏目中,杨修是宝。在文学圣殿中,杨修是草(也就是个草了,曹植曹操曹丕那样的才是宝)。在军国政治上,杨修则是一无是处。

而张松,也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物。

正史上,有关他的记载不多,只说了句“短小放荡”。演义里,是大书特书,但也就是个“过目不忘”而已。如果过目不忘也能算是聪明的话,那么现在国家可以取消一切考试了,只接量产扫描仪,它们全过目不忘。

国家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干部,不是让你为国效力,出谋划策,就是为了集体参观你背单词?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松杨修之流,与刘备智慧的巨大差距。

所以,刘备可以想出一条高深的计谋,并有效的执行,而张松只能成为一个笑柄。

在张松正成为笑柄,他哥哥正揭发他的时侯,刘备,正在亲自执行他设计的另外一条计谋。

一条相当不合道理,但却相当洞悉人心,相当有效的计谋。在这条计谋里,可以说刘备对人心理的拿捏,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2-9-5 20: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也是英雄,诸葛亮也没有那么神的,都是吹出来的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妹的,看都不看就插楼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这个时侯正在对士兵们讲话,做演讲。

可以有人理解不了,这算什么计谋?鼓舞士气,这不是很平常的事嘛?

不忙,我们来看一看他演讲的内容。

他的演讲词是这样的

“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这篇词的来源,是一次事件。大家应该记得刘备在编造“青泥之役”,说要赶回荆州时,顺带提的一个要求,就是“求万兵及资”,要一万钱兵。但刘璋只给了四千,所以刘备的话,就是针对这件事。

话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说了,还是没看出来高明在哪儿啊?

不要急,来分析一下整件事。

刘备说,“吾为益州征强敌……”,这头一句话就不成立。征强敌?你征什么强敌了?

当时刘璋请刘备入川,合同书上说的很明确,由甲方(刘璋)提供钱粮物资,由乙方(刘备)负责征讨张鲁。可刘备呢?到了葭萌关,好,大军一停,原地休息,自己忙着广收人心,军队忙着看文工团演出。

也就是说,作为乙方的刘备,完全没有履行义务,所以根本没有要求权利的权力。而人家刘璋呢?实际上已经非常非常厚道了,你不干活,还照样发工资,发的还是高工资。

所以,从公正的,客观的,全局的角度来讲,刘璋在这种情况下,借给你四千钱兵已经非常仁义了。哦,你不干活,问你人家借一万,人家好心好意借给你四千,你还骂人家娘,这叫什么逻辑?

没错,是不符合逻辑,但关键在于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所谓的“全局”去看的。

一般来讲,读书人,读书多了,就会陷入一个误区---

动不动就“心忧天下”。

这也难怪,从古到今,读书,读的都是圣贤之书,都是大人物的事,大人物的话,就算是课本上列的一个普通农民,那人家也是“上了课本的农民”,不是什么小人物。

书读多了,又不参加社会实际,就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和秦皇汉武孔孟老庄放在一个地平线上了。

所以,不少刚刚进入社会的人,才会考个试,立马想到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吃个饭,立马想到中国的农业问题,发个工资,立马想到中国的社会分配问题。

其实,没那么复杂,你个人的事,就是你个人的事,全世界人民并没有在翘首盼望等你来拯救。

这和课本上学的圣哲之道极为不同,但事实就是如此,每个人的现实,就是你身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便是你的能力、权力、财富越来越大,你所立足的,也永远只是你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不会是天下苍生。英国首相考虑的也会是英国而不是比利亚,美国总统考虑的也会是美国而不是冰岛…………联合国?他们自己的生存问题还不知道上哪考虑去呢。

所以,什么全局云云,那些学学就可以了,用来锻炼一下思维。真正做的时侯,趁早先扔了,没有任何个人,强大到足以改变制度和全局,而只能在即定的条件之下,去尽量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具体而言,你考试时,就少想什么中国教育制度问题,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就算是中国十年后取消考试了,现在的考试照样治你。

立足当下,立足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而刘备,就是这样。

他没有去考虑什么全局上的公平与否,他只考虑他所在的环境。

他的演讲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听众是谁。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听众是谁?

他的士兵啊。

那他的士兵会怎么想呢?

站在全局的角度,我们讲了,刘备的士兵,在刘总的带领之下,是什么正事儿不干。

但士兵们会这样想吗?

肯定不会。

“谁说我们没干活?我们辛辛苦苦每天看娱乐节目,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振兴做着无私的奉献,我们容易么?

“没工作?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千日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休息时间过多?靠,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

得了,士兵们的心态,就是如此。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没干什么,这票兵油子,可没读书人那么有闲功夫,没事儿扯什么天下苍生,站圣人、全局的角度去考虑。

刘备的“强盗逻辑”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此。

他站在了自己士兵的角度上,于是强盗逻辑,变成了圣人逻辑,士兵们一听,那叫个泪流满面啊,刘总好人,刘总爱兵如子,刘璋丫的太不是东西了,咱们都这么辛苦了,他还只借这么点,太混了!

好了,士兵们士气有了,这就是刘备最大的现实。

这群士兵能为他打仗,能为他打地盘,这就是刘备最实际的现实。

什么圣人逻辑之类的,边上凉快去吧。老子打赢了,老子就是圣人!

正在刘备一连串计谋全都安排好了,正要执行计划的时侯,却传来了张松被斩的消息。

刘备气的大骂,这蠢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借途伐虢之计让他给废了。但骂归骂,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犹如箭在弦上,到了必须做决断的时侯了。

这就是统帅的意义所在。

你的计谋可以很高,你的计划可以很完美,但一个永远不变的事实是,

计划没有变化大。

所以,任何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人,可以在关键时侯的第一时间,做出最快速的决断,

这也就是“统帅”和“谋士”的本质区别,具象来讲就是韩信和张良的本质区别。张良可以抽着中华烟躺在床上,拍着脑袋慢慢的想十条计策,让老总去选。而韩信则往往必须在数秒之内做出一个准确的、毫不含糊的决定,且这一决定会事关几十万人的生死。

而事实证明了,刘备是三国时代一个非常出色的前者,一个优秀的统帅。

事情发生了之后,刘备的当机立断,迅速为他挽回了危局,使他可以把因张松而造成的绝对被动,马上转化了绝对主动。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的这个决断,是一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刘备之前的决策,是“以谋破蜀”,说白了就是装孙子。而且装的比孙子还孙子,连荆州也编出来一副马上就要被乐进打下来的样子,要的就是迷惑刘璋,取得主动权。

而这一大好决策,让张松给废了,刘璋知道了刘备的真实意图。那,怎么办呢?

怎么办?大爷!

这个“大爷”,并不是在骂人,而是刘备现下的做法。前面不是“装孙子”么?那现在,就是大爷,而且不是装的。

刘备的最新决断就是,“以力破蜀”。

这个力,不是刘备的个人武力,不是说刘备马上要施展开降龙十八掌,一骑冲到成都,以一招亢龙有悔灭掉刘璋。

这个“力”,说的是“决断力”。在这种局面下,刘备迅速调整了计划,要以自己的决断力,要以自已的雷厉风行,来换取主动权。

装孙子多年了,这一刻,刘备要现出来他那本来的大爷一面了。

“计谋意外失败了,不要紧。或许是天意吧。为了我的梦,我已经隐忍了多年,我已经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这一刻,看来是天意让我原本的热血,来战下这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片地方。”

“来吧,刘璋,真刀真枪的决战吧。我要让你,让世人明白,我刘备的真面目,不是唯唯懦懦的大耳皇叔,而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天下枭雄!”

这一刻,刘备终于揭下了他全部的伪装,真真正正的恢复了他英雄本色的一面。

当年那个怒鞭督邮的热血青年,再次回来了。所不同的是,这已不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雷霆一击。这已不再是一个人的挣扎,而是麾下千军万马的战戈铁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多少年梦中的铁马冰河,终于重现了。

蜀地之内,刘备再次穿上了熟悉的戎装将甲,身后就是他的百战之师。他再次亮出了他的宝剑,所有人都知道,这剑一出,剑锋所指,就将是喋血千里,刘备,刘备军团,乃至整个刘备势力的所有灵魂,将全部倾注在这一刻。

此战,有死,无退。

刘备獠牙亮出的这刻,两个人首先做为了牺牲品。

这两个人就是杨怀,高沛。

这两人,就是庞统最初献计时所指的那个“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现在,杨怀是刘璋委任的白水督,正和高沛一起,驻守涪水关。

估计这两哥们儿还没睡醒,刘总司令带军前来,召说二人相见,两个人竟然颠颠的就去了,原因不明,估计不是喝大了,就是给吓的。

刘总司令现在不玩温情了,见着两人,“我给你废个什么话?”,直接砍了祭旗。

砍完之后,刘备让黄忠、卓膺,带两个独立师,机动对敌,自已则径自冲到涪水关上。

一向看着刘备善人表演的涪水士兵们,这下被刘备的气势吓傻了,竟然没敢有什么反抗。刘备接着军令一下,把此地全部将士的妻子老小绑了,(质诸将并士卒妻子),然后问他们愿不愿意跟老子打仗(有点周痞子风格)。

大家当然回答愿意。于是刘备尽并涪水关之兵。

所谓“名将”的杨怀高沛,所谓名关的涪水关,就这么着被刘备秒杀,刘璋这才意识到这人的可怕。早知道这样,召他来打什么张鲁?估计现在刘璋再想起张鲁来,会感觉那是多么亲切可爱的一张脸啊。

大好局面瞬间逆转,主动权到了对方手中,刘璋怯了。为了挽回局面,一口气派出了五员大将,组建一个蜀中最豪华阵容,去阻截刘备。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五员大将乃是

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

虽然这些人不像关羽张飞那样出名,但在蜀地来说,这的确是刘璋手里最强的一套牌了。更何况,现在关张都不在。

刘璋想想,觉的这个阵容应该是没问题的。那传说中的关羽张飞,现在都在荆州,这些人合力去阻刘备,应该没问题吧?

哪知他想反了,不是没问题,而是大大的有问题。因为接下来他就会发现,传说中的关羽张飞打仗,都没这么利索过。

他的五大将刚出发不久,就传来最新军报-------“全玩完了。”(皆破败,退保绵竹。)

原来这就是刘备。

经过官渡赤壁两大战役洗礼的刘备,在这里当真是所向披靡,用兵无往不利,蜀中名将在其面前压根是不值得一提,他所指挥的军队一上战场,就显出了压倒性的实力,让蜀将不知所措。

用实实在在的话的形容说,他是靠了自已强大的军事能力,将众人一一击退。

用现代战争的形容说,刘总司令体现出来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兵团指挥能力、调配能力,这使得他在进入了蜀中战场后,以催枯拉朽之势,肆意玩弄着自己的对手。

用演义式的形象化形容说,备掣双股剑,自战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五将,毫无惧色。数十合后,精神倍长,五将皆败,备挥军掩杀,五将退保锦竹。

不管哪种形容,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蜀将大败,没一个人能挡的住刘备。

力量是敌不了了,哪能不能以计胜之呢?

不管能不能,或许这都是唯一的办法了,因为刘备的力量太过强大,蜀中根本就没有能正面抗的了刘备的人。

而在这个时侯,真的出现了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好计谋,

一个让刘备都会感到头痛的计谋。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叫郑度的人。

郑度,无传,在英雄辈出的三国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人物。所任职位,也不过是相当于益州州委办公室秘书而已。

历史往往一再表明着,任何小人物总会有其闪光的时侯。这或许是一次偶然的机遇,也或许是个人的一次灵光突现。他可能是在办公室打字打久了,无数的典籍在脑海中产生了一次火花,使刘备攻蜀之时,鼓起勇气向首长刘璋提出了一个计谋。

而正是这个计谋,使他如惊鸿一瞥,让历史和刘备,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这个计谋,原文如下: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四个字概括其中心思想----坚壁清野。

他的建议是,刘备新反,民心未附,没有根据地,一定是追求速决。所以咱们不和他正面打,他打到哪儿,咱们就撤到哪儿,粮食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烧了,一点儿不给鬼子留下。

这是不是一条好计策呢?

其实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当事人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刘备听到了此计的态度是,“闻而恶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计真他母亲的损”。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是好计策。

但好计策不一定代表可以转化为军事战略,关键还要看决策人。

而决策人刘璋的态度如何呢?

这里,暂且把他的态度结果放一放,先仔细看一下,之前一系列事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这些问题之后,刘璋的态度,似乎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郑度此人。

最初的印象里,郑度此人是什么人?

普通人。

在得知他出了一条如此高深的计谋之后,可以得出,他是什么人?

答,还是普通人。

这里,还是要认清“参谋”“幕僚”之类人的意义。郑度的这个计策留了下来,不见得是他多么的牛,而极大可能是因为,只有他的话被留传下来了。开一个大会,所有的参谋都在发言,郑度的话只是这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建议中的一条。

这事就有点像传说中世界杯神贴。一个人,开十几个马甲,把比赛的n种情况,去n个吧各发一贴。最后,必然有一个是正确的,于是此贴成为神贴,其他的贴自动沉掉。

所以,郑度,自始自终,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参谋。他只是因为一个“神预测”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从他前后的实际工作来看,他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和张良陈平荀彧那种“惯犯”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正确只是“偶犯”。

而刘璋,有识别一个偶犯计谋准确度的本事吗?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法正此人。

提到法正,是因为刘备在得知了此计之后,向法正所领导的参谋部作了咨询,问刘璋会不会采纳此计。总参谋长法正则立马给出了分析报告---

刘璋不会采用,主公放心便是(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这就是法正对于第一条的答案。

他认为,刘璋不会采纳。

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历史就好像是在镜子似的不断重复着一些同样的故事一样。

当我们听到著名的“快刀斩乱麻”故事的时侯,自然会想到北齐开国皇帝高洋。而实际上,远在千里之外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在宙斯神庙里干过同样的事儿。

在“名君的举动总是相似”的同时,刘璋此刻的举动,也在和十几年前的事情高度相似。

都是一个类似的冤大头君主,都是臣下给了正确的意见却不能用,然后再有一个神棍般的谋士,可以神奇的预测出一切。那个君主叫袁绍,那个臣下叫田丰,那个神棍叫荀彧。

不新鲜啦,一点也不新鲜,似乎没什么必要多谈了。

但如果有人这样认为,那么他就错了。

因为他在习惯性的看到了这个似曾相识的故事之时,却忽略了一个真正重要的细节。

一个隐藏着可怕真相的细节。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来回头看一下,去掉观赏戏剧情故事的心情,回头看一下。

刘备,是在什么时侯,向法正提出的这个问题?

没错,是在刘璋作出批复之前。

换句话说,郑度的报告在提交给刘璋之时,一份同样内容的复本,已经摆在了刘备的办公桌上!

想一下吧,假设说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给你说了句临时想起来的悄悄话,引的你哈哈大笑。而就在同时,你手机上传来一条短信,上面完完整整的写着该悄悄话的内容……

是不是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这,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细节背后那可怕的真相。

刘璋的一举一动,尽在刘备的掌握之中。

孙子云“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万古通用。战争,从战略层面来讲,打的是经济,是钱,而从战术层面上来讲,很大程度上,打的就是信息。

二战时,日军的密码一个被破,日本中途岛的海军就直接挂了。

汉武帝时,步骑三十万的马邑之谋,因为一个小小尉史的泄密,悲剧了。

谍战,是从古自今,战争中的一个独立重要命题,任何擅战的将军,都必须重视间谍、细作的有效使用。

而“郑度之谋”的这次事件,就足以证明,刘备的情报网,强大到何种程度。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郑度发了言,刘璋那里还没批复,刘备就已经知道了----由此推论,只怕是刘璋哪天打高尔夫哪天搓麻将,刘备也一清二楚。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刘备的强大之处。

真正的高人,不是说你多么多么会以少胜多,多么多么会奇谋百出。那些,都不过是兵战之中的下乘而已。真正的高手,是将一切在开始之前就以自己的节奏布局好,于是一切的胜利,都会显得是那样的自然,流畅,正所谓“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具体说来,一个真正会打仗的高手,他会在战争的开始,就把一切都准备好。完备的后勤计划,完备的战术任务,完备的情报网,完备的敌我双方信息。当战争开始之时,他已经把一切了然于胸,他所做的,只不过是用炸弹炸掉对方的司令,然后用自己的司令,吃掉对方的军长,用自己的军长,吃掉对方的师长…………如是而已。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高手的法则。

其实,“不可胜”,才是最难的。因为他是一种沉淀,一种积累,一种不可以速成的东西。人们往往着意于那“敌之可胜”的瞬间火花,而忽略了那“不可胜”的厚重。着意于霍去病那千敌袭敌封狼居胥的畅快,却忘了他领导大军团的强横统御才能。

有了前者,才可能有后者,因为那是厚积之下的必然勃发,这叫“投资”。

没有了前者,则很难有后者,因为那只是在追求天上掉馅饼,这叫“投机”。

不可否认,根据概率法则,也是有可能出现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死的奇葩,但如果有人愿意为了这个几乎为零的概率去赌的话…………

那就去赌吧。

而这似乎也是一种成熟男人与毛头小伙子的区别。成熟的男人,会着意于内心的浇铸,事业已然稳定,关系已经强大,外表却愈发的低调,最不经意间的张杨,可能也只是在夜幕之下,点上一根烟时那淡淡的烟雾。毛头小伙子,则喜欢极了把头发挑的五染六色,再配个七八种颜色的衣服招摇过市。

刘备,则当然的是前者。时至如今,这个被岁月磨沥出的男人,已经到了半百的年纪,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年纪。他的事业,也正在这个时侯,开始步入了巅峰。

当他的案头,摆上了刘璋尚未批复的郑度报告时,这场战争的结果,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法正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刘璋不采纳,刘备是不用担心的。然而就算他采纳,刘备一样不用担心---------

“老子有办法拿到他的原始提案,就有办法让他采纳了也办不成!”

事情的结果自然是刘璋一如袁绍,没有采纳刘备之计,被刘备趁机分袭诸县,“因粮于敌”,进一步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刘璋这辈子似乎就要这么过了,他没有继承父亲刘焉那种编东州兵以定川蜀的气魄,甚至连守家的本事都没有。

而他的一个儿子,却隔代遗传了祖父的精神,在老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瞎指挥加不指挥之时,他毅然而然的站了出来,用自己那年轻的臂膀,顽强的斗志,去挑战一切可知和未知的困难。

在刘璋军一败再败,被刘备打的晕头转向,人人“闻备色变”之时,

他,却要用鲜血和勇气,去对抗那有天下枭雄之称的刘备,以及他的虎狼之师。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帅刘循。

提到“少帅”这个词,最有名的就是张学良,没有之一。

而三国时代的刘循也是这么一个人物。

但他没名,一点名气没有。

不过名气这玩艺,不一定就代表实力(也不一定不代表),这属于一个传播学传的范畴,很多时侯他要看受众群体的爱好程度。

比如张学良,他浑身上下充满了亮点,长的帅(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有一个有特色的爹(坐火车被炸死),有个传奇红颜(赵四小姐),再加上民族大义情节的英雄桥段(西安事变),想不火也难。

可刘循就不同了,长的没什么标志性特色,老婆毫无记载,老爹没特色----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有个当军阀的爹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不过其实他还是有出名机会的,因为他有一个悲剧英雄式的桥段,但可惜的是,这个桥段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的光彩照人形象,被选择性阉割了。

现在就来还原一下这个桥段。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在攻略蜀地之时,刘璋政权一直就有着各种激烈的争论,而刘璋一直在来回摇摆。一会儿大仁大义,无条件信任刘备,险些被刘备阴死。一会儿又全线冒进,直接被刘备揍回。

武将们也是冲动型的群情激昂,不打则已,一打就上五前锋,中场后防全不要了。

只有一个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守着一个战略位置最为重要的地方。

自然,这个人就是少帅刘循。

而这个地方叫做雒城。

雒城,并不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战略要地。

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战略要地,这三者从来都是三个概念。虽然有的时侯它们会在一个城市上体现,但还是三个概念。

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这个都好理解,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经济中心就是上海,古代,经济政治中心往往就是首都,在三国而言,就是著名的长安、洛阳、许都、成都等等。

也正因如此,往往会造成一种误区,认为战略要地,理所当然的就是这些大城市,雒城什么破地方?怎么可能是战略要地?

而事实上,纵观三国时代的大战,没有一场是发生在那些大城市里的。官渡、夷陵、赤壁,这些地方都并非大都市。

二战中,则有一个事件更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二战后期,当美国军队统帅部主张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时,后来成为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的布莱德雷将军,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认为这个时侯,没有必要费极大精力去占领柏林这样一个战略意义不大的地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是动态的。

它是一个高速运动的**体,任何一方都在不停的运动,调整自己的战术、兵力分布,从而获得更好的战争主导权。当双方都在运动时,必然会在某一个地区形成剧烈的争夺,从而形成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说白了,就是兵家常用的那句“扼其喉”,掐住对方的脖子,很形象。

而雒城,就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刘循打一开始,就坚定的守着这里,张任等将败退时,就来找他了。在乱哄哄、动摇不定的时局中,有这样一种眼光和态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淡定哥”精神。

和张少帅那传奇的人生不同,刘少帅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两个字,淡定。

大量的精锐川兵,都被老爷子的一阵瞎指挥败坏个差不多了。现在守的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必然倾尽全力来攻。真真正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少帅,你要怎么办!

刘少帅淡定的一摆手,那就守吧。

而他确实就是这么做的。这一守,就是一年。

历史没有给出详细的过程,只给了这个结果。但就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想象这次防守战的坚难程度。

一年,什么概念?现结个婚都有娃了。面对着刘备乘胜而来的虎狼之师,这简单的“守一年”三个字,那可就是血的代价了。在这一年里,刘循不知道要渡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喊多少次口号,亲临多少次战场,中间再有个金轮大王潜入比武、X过抱走刘循刚出生女儿什么的……

当然,中间的情节肯定没有郭大侠守襄阳那么离奇,但它却是真真正正发生了的。而且,小说式的离奇,没有,史诗式悲壮,则有之。

在这一年里,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除了那无数无名的将士枯骨之外,双方还各有重要人物,永远的消失在这场战役里。

刘少帅这边,是一个老将,一个精神偶像式的老将。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老将叫张任。

说他是精神偶像,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精神偶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唱歌的,有名而唱功超棒的,叫实力派,有名而唱功不好的呢?

统统偶像派!

同理,有名而战功卓著的,叫名将、名帅,有名而战功不好的呢?

精神偶像吧。

张任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功。有关他的评价就是一句“少有胆量,有志节”,丝毫未提其战功。有关他率军出战的记录,则是全败,被刘备一而再,再而三揍的体无完肤。

从这点讲,他确实可以被归为一个象征性的精神偶像了。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而是一个真正的。

这种“真正的”,来源于他的精神。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从他临死前的那个“老臣”,说明了当时的张任已经上岁数了。而这样一个快退休的老爷子,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选择了为一个最后一个梦想去拼搏。

想起来最近颇有名的台湾老人骑摩托车的故事。说是有一群牙快掉光的老头,他们年轻时是一群摩托党。他们平均年纪超过81的时侯,其中一个成员自然性挂了,这唤起了这群老人曾经的斗志。于是,一群骑着摩托的老骑士,再度出发,车后戴着那逝去老友的照片,完成了139公里环岛路程 。

这次环岛,不会取得什么奥运会金牌,也不会打破什么吉尼斯记录。他们的行动里,没有辉煌二字,但是这种精神,却会被人深刻的记下来。

他的精神价值在于,

人的一生能有梦,敢追梦,那才是真正的无憾。

即使,你的梦,最终没有圆。

张任,就是这样的一个老者。他知道,对付强大的刘备,他没有胜算,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但,他依然决定出战。

那一天,在雁桥上,老张任穿着那部已经败个差不多的战袍,脸上贴满了止血贴,再次率军发动了冲锋,目标,刘备军团。

他知道,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死亡。

但他没有退缩,

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总要为点儿什么而活。在别人看来,这些事情可能根本没有意义,但只要在你看来,它们有意义,这就够了。

梦想,这是一个神圣的词,又是一个简单的词。实际上,它不必有多么崇高,一次139公里的环岛旅行,一次乡村级别乒乓球冠军的获得,甚至一本书的工整抄写,不管它在别人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可笑、幼稚,只要是你想要得到的,那么……

它们都可以称之为“梦想”。

事实上,任何大的梦想,也都是由这种小的梦想**而成。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去做。

张任做了,为了他的梦想。现在,他的梦想已经全然和“伟大”无关了。事实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不足以成为一个名将,事实证明他的这次冲锋不可能对刘备有任何的实质性伤害,但他知道,他要做的,

是完成最后一次的冲锋。

“骑兵队,冲锋!”

或许,在那一刻,他会和亮剑里的孙德胜一样,只剩了一个人,却仍高喊着这句口号,向刘备成千上万的军队冲去。

“死亡吧,为了属于我的梦想,我死得其所。”

而在那一刻,刘备应该是感动了。

刘备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自己。

从这个孤独的身影里,他会看到自己当年的落魄。

当年,他也是这样,孤独着坚守着自已的梦。他一样是屡战,一样是屡败,一样是再屡战,曹操直把他打的体无完肤,让他最终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失败,逃出了北方,继而开始一个新的梦想实现方式。

不,眼前这个人,比自己更落魄。

自己不管怎么说,手下还有一个团队,有著名的关张同学一直跟着,还有俩媳妇陪着。就算是实现不了大梦,到退休年纪了溜个鸟,起码还能混个小康生活。更何况,自己的梦想,已经开始实现了。

而眼前这个人则不然,他什么都没有,说好听的是一个老将军,现在打光了,就只是一个老卒。他手下没有任何人,他也没有任何再实现梦的可能----这次冲完,他老人家就直接挂了。

他比自己更能坚守……刘备或许会这样想。

看着这个自已的影子,反身之后就开始越来越狠的刘备,难得了发了个善心。

“别杀他了,擒了,带回来,我给他做做思想工作。”

刘备开始做思想工作了,其实说白了就是最著名的劝降。

没想到,张任跟本不降。

“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张任这样说。

刘备开始见证了另一种梦想的实现方式-----纯粹的钓胜于渔。

他发现,对张任而言,结果一点儿不重要了,一切完全在于享受过程。他努力过了,他满足了,他压根不要结果。

刘备叹息了一声,只能杀了。

可能,这就是最好的帮他办法吧。

刘少帅那边死了偶像派的张任,而刘备这边,则死了一个顶尖的实力派人物。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庞统的一生。

是到了该总结他一生的时侯了。

因为快开追悼会了。

首先说明,庞统同志是他好同志,他的一生,是**的一生。(没办法,通用格式)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他一直不是个一帆风顺的人。

小时侯,他是一个以笨著称的孩子(少时朴钝,未有识者)。为了打破世人的这种印象,他作了一番努力。

他去找了一个当时很有名的博导,叫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爬树(采桑于树上),看到庞统来,也没当回事儿,继续爬。两人就这么一上一下的谈着,司马徽渐渐发觉这个看起来笨笨的孩子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地方。于是二人谈到深夜,司马徽也答应给他一个推荐(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

就这样,庞统开始了他的成名之路(由是渐显)。

名气,很多时侯是虚的,比如袁绍的四世三公。但名气绝对不是一个坏东西,关键看你怎么去用。

像袁绍袁术那样,自以为是,坐吃山空,那么名气不但没有,还是个笑话。

但放在聪明人手里,这玩艺就不一样了。

比如诸葛亮。

借着“卧龙”这个名气,诸葛亮做足了文章,让刘备三顾其以草庐之中,并马上拿出了他深研多年的博士论文隆中对,一下子给刘备留了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并直接关乎到了刘备托孤的选择。

可见,名气无所谓好坏,关键在谁手里。

而庞统也是这样的一个聪明人。诸葛亮借着这份名气,等来了刘备,而他借着这个名气,等来了周瑜。

“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在跟着周瑜当秘书期间,他发挥了才智,并取得了周瑜的充分信任。然而就在他以为他的人生可以就此发达的时侯,意外却发生了。

周瑜挂了。

病死在伐蜀途中。

如果说庞统有一份完整的人生规划蓝图的话,这次意外,将完全改变它的走向。

他的这份蓝图,是来自于和周瑜关系非常好,对方完全放权的基础上。而这个领导一死,一切都要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是官场上的一个铁律。

很多退了休的老领导,都会很不适应。因为在退休前的一刻,他的家里是门庭若市,一波接一波的来人,小病一下,那都是整个病房放不下的礼品。

而就在退休的那一刻,人“哗”的一下,全没了。

为什么?很简单,就是权力。人来,是为了权,因为他们要获得一些东西。人不来,也是为了权,因为新任领导不会喜欢所有人仍往上任那里跑。

庞统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周瑜死了,东吴原有的权力体系必然发生改变。吕蒙还好说,他是武将,掌着军权,战乱年代,军队是一种天然的保护,不会有人敢乱动。

而他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秘书或者说办公室主任,纯属文官。

这样一个和上任领导极为密切的职位,他在东吴官场的未来,随着上任的死,几乎就完全不在自己手中了。

“整不了吕蒙,我还整不了你?”

不出意料的,庞统因为和周瑜的密切关系,被任命为了“周瑜治丧委员会主席”,送周瑜的棺木回吴。他也接受到了看似热情的招待,陆绩、顾劭、全琮都来探望。

但他,已然开始另有打算了。

因此,他也就毫不忌讳的,违反了另一条官场铁律。

另一条铁律,永远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官场上,事要做,话要少,多说多错,祸从口出。轻易评价别人,说了坏的,人人忌恨,说了好的,当事人只怕也未必高兴:“你小子凭什么评价我?”

而庞统,却在见身为四大家族的实权派人物陆绩、顾劭、全琮面前,说了这样的话。

“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听到没,“驽马”、“驽牛”、“智力不多”……他不仅当面评价,而且都是这种词语。

足见他这时的心情,四字概括---去意已决……不打算在你们东吴混了。

而陆、顾的回答,则非常有深意:

“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多么好听的一句话啊,但细细品来,就不难看出他们的意思了。

什么叫“使天下太平,当与……”?那天下要不太平呢?还“当与”不“当与”?

现在的时局谁都知道,诸侯争霸,乱的很,天下太平?谁知道那是猴年马月了。

所以,由陆顾的话就可以看出,他们也听出了庞统的意思。但他们并不生气,或许刚好相反,他们觉得庞统这样,很合适。

没什么比自动辞职再和谐的东西了。

于是,几人与庞统“深结而还”,庞统也自回去了他的原工作地,等待下一个机会。

那一个他认为合适的,新机会。

他的新目标,和诸葛亮一样,瞄准了刘备。

然而这个开局却不顺利,刘备没有像周瑜那样,直接委以大任,而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县令。结果小县令也没做好,惹得刘备大怒,幸好鲁肃来了一封信,明确了庞统的定位,刘备重新重视,把庞统叫到身边,作了一番细谈。

细谈之间,刘备明白了,庞统是一个高级参谋人才,不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型人才。于是当即做出调整,让庞统就任军师中郎将,留在左右出谋划策。

在这个位子上,他果然十分出色,多次出谋,为刘备取得蜀地提了许多好建议。

他终于再次看到了希望,自己的新人生,开始向着他计划的方向走。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那个美好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他的希望之花,在还没有绽放的时侯,就要在刘少帅坚守的这个叫做“雒城”的地方,凋谢了。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雒城,这样一个既非经济中心,又非政治中心,又没什么风景名胜的地方,在公元214年的这个时间里,却突然承载了这么多人的梦想。

刘少帅为了他的家,他的国,要守住这个地方。

张任为了他执著,死在了这个地方。

刘备为了他一生的宿愿,必须要攻下这个地方。

而庞统,为了他的蓝图,也必须要拿下这个地方。

因为他的蓝图,是和刘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又或者说,他冥冥之中,和蜀地,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当年,在周瑜身边办公时,正值周瑜打下南郡,要西征之时,目标就是蜀地。他们两人关系之所以好,恐怕在伐蜀的事儿上,也是有不少共同语言的。

而周瑜死,他转投刘备之后,他面对的又是这个地方。

可能这也是他信心百倍的原因,他研究这个地方不是一年两年了,所以他才敢这么坚决的跳槽。

他明白,这雒城一战,关乎着自已、刘备,乃至整个时局的命运。这一仗若胜,蜀地就已在囊中,而取得了蜀地的刘备,将正式成为足以抗鼎曹操孙权的一支强大势力。

而现实的战局,则是越来越严峻。张任的死并没有给雒城守军带来恐惧,相反的,因为这老将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守军的斗志,他们在刘少帅的带领下,拼死守城,力抗刘备,让刘备费尽心思也没能打下来。

于是庞统决定冲一把。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作为办公室主任,在机关里抄文件的他,披上了战袍,亲自率军攻城,激励三军斗志。

一般来讲,这样的一个场景都是很经典的。电影到了最后关头,一个人非常有信念的主角跑了出来,喊一番诸如“freedom!”之类的口号,然后大家就在他的意志光环下把城给破了,最后影片就在该主角和女主角的深吻之中结束。

不过很可惜,人生没这么公式化,也不是说有人悲情了,结局就会大团圆的。

现实是,“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单看这几个字,倒没什么,战场上嘛,受点伤是难免的,而关键在于,为流矢中后还有一个字------

“卒”。

这万恶的一个字……

庞统就这么挂了。

带着他的希望,和遗憾,挂了。

而且,雒城也没因他的激励,或死亡,就立马被破。刘少帅继续坚守着,该怎么还是怎么,地球照转,城照守。

这就是现实。

梦想,是不一定必然实现的,不管它那么崇高或多么不崇高。

现实就是现实。

而刘备看着这个,只怕是也会产生一种恐惧。庞统的梦,没实现,就死了。

那他的梦呢?

他执著到今天,用了整个生命去赌,去拼,他能成功吗?

他会不会也像庞统一样,刚刚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后就----挂了?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要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残酷本色,就在这个时侯,一个雪上添霜,让刘备本就不爽的心情更加灰暗的消息,传来了。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消息是,北边的张鲁,出手了。

张鲁这个人,应该说一个绝佳的投机者。

注意,是“投机”,不是投资---一个政治上的投机者。

之所以强调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投机者,是因为他首先不是一个政治人物。

而是一个宗教人物。

他的爷爷,叫张陵,在客居蜀地时,于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一个道教史上的重要教派---五斗米教。而张鲁做为张陵的嫡孙,也当然的成为了五斗米教的第三代教主。

这一个简单描述,就可以看出来张鲁的第一属性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教皇啊。

不过可惜的是,他出生在中国。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注定了在这块地方,是不可能出现西方式的政教合一体系的。

在中国,宗教发展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情况。道、儒、佛的三家竟然可以并存,这在西方,是完全不可能的。别说你信奉的神压根不同了,就是相同,那都还要分出来这派那派,不是本派的那一律异教,遇一块就是头破血流。

中国就不一样了,古代做法事时,经常会出现既请和尚,又请道士的情况。更奇葩的是,道士和尚各唱各的,互不干涉,完事儿还可以坐一块吃饭,大家交流一下法事心得。

现代也是一样,有些道士上电视讲一下道,他会提一提老释,说那神不错。和尚也是一样,讲讲道,讲讲孔子,不知道的就跟大家是一个师父似的。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她的本质就是水。所以她在强大的时侯,才可以海纳百川。

水才能成海,罐头堆起来那叫回收站。

除了文化包容性,还有一个原因,使中国不会出现政教合一。

 楼主| 厄齐尔的老拳 发表于 2012-9-5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皇权。

中国有太多的战争,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幻想。春秋时期打仗还有所谓的“礼节”,双方约好了地点时间,摆开阵势再打。而到了战国,这些就全成扯淡了,兵者诡道也才是当然的法则。

政治上,也是这样。

在经历了春秋时代诸国流行的“下克上”时代,并成功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各国君主都开始学精了----干吗呀那是,当个君主成天跟三孙子似的,怕这个家臣作乱,怕那个家臣弑主……都给我靠边站!

君主们开始纷纷强化自己的绝对君权地位,并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巅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皇帝”这个名词,诞生了。从此之后,百姓们也不准信别的,只准信一个人。

那就是皇帝。

在中国,政权是绝对的领导地位。任何宗教权力都不可能凌驾其上。非但如此,各个宗教的教主,还必须要由皇权来册封,才能获得名正言顺的地位。

不过,也有人试图挑战一下这个法则。

比如我们的张鲁,张教主。

张教主虽然不叫张无忌,但也是一个大教的教主了,还是第三代嫡孙,比张无忌那个法王的义子根正苗红多了。他的手下可能也有不少的武林高手,光明二使四大法五五散人齐备。

但他明白,这些全是扯。

想当上真正意义的“教皇”,他必须掌握政治权力、军事权力。

于是,他以教主之尊,投身到了刘焉帐下,当了一个督义司马。

当时的刘焉,已经打算在蜀中割据了,于是派了张鲁,和另一个叫张修的一起,占领汉中,以绝汉使。把汉使的路一封,刘焉就天高皇帝远,可以在蜀中安心当他的土皇帝了。

而就在这个时侯,张教主一拍大腿----这不就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么!

张教主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政治投机。

你刘焉不是想当土皇帝么?好,我也当!

他在执行完刘焉的任务,占领了汉中之后,顺道又把和他一起来的张修给杀了。在汉王朝和刘焉的土王朝夹缝之间,当起了汉中土皇帝。

这的确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投机。

因为他并没有当土皇帝的资格。他一没有名将,二没有名臣,四大法王什么的教内高手搞搞刺杀,杀个把张修还成,上了战场,任你武功再高,也是一板砖的命。

枪杆子里出政权,可遗憾的事他没有强大的枪杆子。

所以是一次投机。

但还真投机成了。

刘焉本着当土皇帝的精神,觉得门口有这么一个人挡着汉王朝,吸引大家注意力也不错。出了事也好推---不是我要当土皇帝,实在是有个张鲁挡着,咱不能及时领会中央精神啊。

可中央也没空管他。那当口儿,董卓之乱,李郭之乱,然后又是曹操开始闹腾,四面揍人,再然后就是周边联合,揍曹操……张鲁这边,谁也想不起来。

所以他真在这里当起了土皇帝。不但如此,还是一个截然不同于刘焉、刘表的土皇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3:00 , Processed in 0.034628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