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ZT:从“江南鼓雨”到朱学勤——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断想

[复制链接]
dukelena 发表于 2005-6-1 03: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我家在江南,江南总多雨,而且江南的雨还多有油性,不但可观、可感,还可以听。</P>
<>? 记得是在儿时,我与同伴们常在村里的空坪嘻戏。有时玩着玩着,雨就下起来了,那“嗖嗖”地雨点打在我们留平头的后脑勺上像是手敲冬瓜的声响,让人既惊慌,又有几分心喜。那时候,村子里还留有许多青石板路,雨滴落在上面就跟鼓声一样,显得古老而深沉。音乐史家认为,鼓声是器乐中最原始、最朴素的,因此也最富于时空的穿透力和人性的感染力,我喜欢这种声音,于是我把这样的雨亲切地称作“鼓雨”。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养成了一个竖起耳朵听雨的习惯,而且不久还恋上了文学,恋上了现代诗里那一行:</P>
<>??“在江南如织的细雨里,守侯像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P>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是人性的修饰,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坦白、是灵魂的坦白。其实修饰也好,坦白也好,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所以,诗人卞之琳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真艳羡这个女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性”不就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吗?</P>
<>?? 三年前,也是在同一季节,我跟一位朋友又谈起了这首诗。当我冲着她托出我心底所有的感受与欣喜时,她却用一种近乎散渣地语气回答我:</P>
<>??“其实人生就跟这首《断章》一样,充满了禅味,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不等你定下心来慢慢品尝,生命之舟就已过‘万重山’了,而若千年后,则老的老了、枯的枯了、萎的萎了,不死的也像是只死皮蛤蟆,浮在池塘荷叶间,眼翻、肚白,让人感伤而已!”</P>
<>?? 听到她这一番话,我当时一阵骇然。我就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原本应该像樱花一样开得绚烂的年龄怎么偏偏长了一份如此老道的心地,这不是故作的少年老成,这分明是老气横秋里掩不住的肃杀与迟暮。俗话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可是还没有播种,就开始慨叹人生的“颗粒无归”,这倒真的应了罗曼&#8226;罗兰的一句话——“三十岁,有的人才刚刚开始,有的人却已经死了。”</P>
<>?? 就以这些年来在读书界很火的两位上海文化名人为例。同样是感怀旧事,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读来暗谈、矫情,显得多有暮气;而朱学勤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则丰沛、磅礴,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我们当然不能只从文风上便断定他们文章的高下,但从“风如其人”的中国传统来讲,我们却未尝不可以从他们的这一差别中划分出两类写作者:一种人是把写作看得大于人生,一种人是把人生看得大于写作。前者是牛虻,是哈姆雷特,是浮在文字世界中执著于写作艺术的人;而后者是鲁宾逊,是堂诘诃德,是敢于用生命涉险,去上演人间极致的灵魂舞者。对于前者,生命与文章殊少关联,而对于后者,则生命有多大,文章就能有多大!</P>
<>?? 朱学勤17岁时便不顾父母反对,只身去了河南兰考插队落户,在那里,他与自己的“精神同道”一起开辟了一种“边劳动边读书的生活格局。”同时也埋下了问题的种子:“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如此相像?”1977年恢复高考,朱学勤因为年龄过大只能直接投考研究生,经过四次磨难,他终于考进设在古城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的研究生,开始正面清理中国当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这一“要害”问题,此时他已是而立之年。从这一年起到1992年他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写成,耗时十年,而如果从他思考这一问题开始到1994博士论文成书出版,则整整用去了他二十五年的时光,而且是人生最宝贵的二十五年!如此壮硕的思想生命,如此伟岸的生命气局,据我所知,在当代学人中,恐怕只有不久前去世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有过类似的传奇与心路历程。而同在17岁这一年,余秋雨却已是“四人帮”御用写作帮子“石一歌”的骨干成员,两人之间人格与器宇之高下,又岂可同日而语!现在看来,他们都住在上海,同是文化名人,而且都以文章名世,但他们的文章一个“因媚俗的矫情和明星的作秀失去了丰厚和博大”,一个却“是属于乡间田野的,只能用‘丰厚肥美’来形容。”(庄周语)难道这不正是生命质地和气局的差异使然吗?</P>
<>??记得《数学混沌理论》上有一则奇特的“蝴蝶效应”,它说“系统初始变量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运算结果的巨大差异……南美洲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可能在太平洋上引起一场风暴。”如果科学史上的这一“效应”可以引进心灵史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初始信念的微小差异同样也可以导致个体生命质地的大变样。所以古希腊哲人赫拉克立特说“性格即命运”,而美国大诗人弗洛斯特也有过“林中路”这一著名说法。他说,林中有很多路,而且每条路都有许多岔路,看不到它们伸向哪里,人生就好像在这林中走路,每过一个岔路口,你就要选择其中一条走,走着走着,你就会发觉自己走的与别人走的有很大不同了。</P>
<P>??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读朱学勤,你就会在他这一声棒喝下惊出一身冷汗——</P>
<P>?? “少年时犹如水漫金山,待大水退去,看清来路,方觉后怕,有多少死路,竟然在不经意间一跨而过。”</P>
<P>?? 老实讲,我从来没有读过如此阔气的文字,古人以“墨痕”与“血痕”来区分文品高下,大致是说“墨痕”只是平常的书写,而“血痕”则往往在文字背后烙刻着写作者苍黄的生命轨迹。鲁迅不就讲过,他喜欢尼采的“血书”吗,所谓“血书”,不但要“结构精巧,向背有法”(讲究技巧),而且必须“大气鼓荡,脉络周通”(凸显文脉)。所以曾国藩总喜欢引朱子的一句话“为学譬若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熳火温。”对于这一层心境,朱学勤曾妙语解颐——</P>
<P>??“看来,需要有一种平静的坏心情?只有平静的坏心情才能燃烧长久。如果是在盖子里烧,那就更要冒蓝火,不要冒虚火。” </P>
<P>??众所周知,“学问贵在沉潜,思想贵在砥砺”。学勤先生灵心妙舌,他将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炼成了这样一种心境,所谓“平静的坏心情”,既然平静,心情又怎么会坏,即然心情坏了,又怎么能再平静?! </P>
<P>??朱学勤让人欲罢不能,左右为难,他的出场就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罗素访华一样,是一个事件。它表明自1957年后中断的中国自由主义实践传统得到了延续——“每天前进一寸,不燥不馁,既不狂冒进,亦不受招安,面对不良政治,纵使十年不‘将’军,却无一日不‘ 拱’卒”。这就是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的实践方式!常言道“坐大方能行小”,朱学勤“左琴右剑,顶着烈日在地面行走,愤怒而沉郁,朴素而峥嵘。”评论家朱健国将他划入与黄仁宇先生同列的“唐音学者”,看来绝非过誉。“浩浩唐风”说的当然不是他的浮华文字,而是指他的生命气局!</P>
<P>??我喜欢这个“落地有声”的人物,是因为他的朴素与大方让我又想起了儿时听雨的感觉——那缓缓的雨线时左时右,错落中给人一种时间的绵延感,看着看着,我就感到自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某个生命链中的一环,当我为先行者的足迹感动时,当我感念“大化成行,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时,那沉沉的鼓声给了我一种沉毅,果敢,与坚定!就在那凝神的刹那,下坠的雨珠碰在青石板上碎裂成雨花,曼衍出一种闪烁着人性的诗意,达观,与美丽!它让人心动,让人心欢,也让人心急……</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5-6-1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ukelena</I>在2005-6-1 3:03:00的发言:</B>

<>???“在江南如织的细雨里,守侯像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P>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是人性的修饰,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坦白、是灵魂的坦白。其实修饰也好,坦白也好,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所以,诗人卞之琳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真艳羡这个女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性”不就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吗?</P>
<>?</P></DIV>
<>哪个女人?是上文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吗?</P>
<>余秋雨我就不说了,从来不说。<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P>
 楼主| dukelena 发表于 2005-6-1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芦菔子</I>在2005-6-1 20:53:00的发言:</B>


<>哪个女人?是上文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吗?</P>
<>余秋雨我就不说了,从来不说。<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P></DIV>
<>我来猜一个,可能原作者是把卞之琳爷爷的性别搞错了吧......其实直到2000年他去世时,我也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卞之琳是一个Man,这个名字确实比较容易混淆哈.......</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5-6-1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转贴啊,那我就不用写得这么隐晦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楼主也肯定不至于不知道<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卞是苦追过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的~~</P>
 楼主| dukelena 发表于 2005-6-1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芦菔子</I>在2005-6-1 21:07:00的发言:</B>

<>卞是苦追过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的~~</P></DIV>
<>还真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韵事哦<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对他真的是了解不多,只知道哈姆雷特的那句名言是他翻译的</P>
齐柏林绿眼睛 发表于 2005-6-1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卞之琳,我早就知道是个MANN!他和陈梦家的诗写的好。
凡涅特人 发表于 2005-6-3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卞之琳那首诗我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的,现在那本课本我也就记得这几句了</P><>张家三姐妹个个是大才女,卞先生追不到其实不奇怪</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
芦菔子 发表于 2005-6-3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四姐妹<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P><>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张家女子名字下面都带着两条腿,表示将来要嫁出去的</P>
凡涅特人 发表于 2005-6-3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芦菔子</I>在2005-6-3 22:55:00的发言:</B>

<>是四姐妹<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P>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张家女子名字下面都带着两条腿,表示将来要嫁出去的</P></DIV>

出丑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3.gif\" />
条顿之鹰 发表于 2005-6-3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在当代学人中,恐怕只有不久前去世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有过类似的传奇与心路历程</P><>说的好,杨晓凯真让人佩服</P><>蹲了十年牢,然后去了普林斯顿,跟做女工的妻子想办一声,经济学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P><>还记得去年杨晓凯不在的场面,很多中国不可一世的所谓经济学家们都给他写了悼词</P><>那谦卑的态度让人觉得,这些御用文人们被这位大侠的气概征服了</P>
芦菔子 发表于 2005-6-3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我比较8g就是了。</P><>张充和后来匆匆嫁了个美国(?)人,f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21:26 , Processed in 0.03589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