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钢琴家》:悬崖边际的曙光[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lily 发表于 2003-7-5 17: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疑问:童年时逃过“大屠杀”的导演波兰斯基当初曾拒绝执导《辛德勒的名单》,但为什么又选择了执导有着类似主题的《钢琴师》?

  选择:片中钢琴师的饰演者艾德里恩·布罗迪是从1400多名应征者里被挑选出来的。
  
  荣誉:200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2002年美国影评人协会、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影片;第60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故事:

  1939年9月,纳粹的进攻打断了27岁的钢琴师乌拉迪斯洛·斯泽皮尔曼(艾德里恩·布罗迪饰)在华沙一家电台进行的演奏。像华沙其他50万犹太人一样,原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斯泽皮尔曼不能理解也不能想象纳粹对待他们的惨绝人寰与随心所欲。尽管他幸运地被免于送去死亡集中营,但在近3年的时间里,失去了全部家人、朋友甚至自尊的他,孤身一人,在遍及华沙的残垣短壁与一座座空无一人的公寓里,像老鼠一样觅食,像虫子一样隐秘……但他最后的幸存却并非缘自他动物般的求生本能或愿望,而只是因为一个纳粹军官在一个毫无人性的时代里突然闪现出的人性。

  点评:

  在众多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影片里,根据“大屠杀”幸存者斯泽皮尔曼的回忆录改编的《钢琴师》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在于它选取了一个不具普遍意义但却完全真实的视角,更在于编导在处理这种极易滑入伤感甚至滥情窠臼的题材时,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情感间离式的述事方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生活优越且对形势毫无认知的斯泽皮尔曼是多么乐观、自负甚至傲慢,但很快地,他就从一个优雅的绅士跌落成为一个求生的动物。影片没有带领我们去体验主人公其间必然遭遇过的巨大心理痛苦与落差,而是残忍地(不给任何喘息时间)迫使我们随着主人公去接受与适应现实。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曾让我们震惊过纳粹随心所欲的屠杀,那么比斯皮尔伯格更富悬念感的波兰斯基则无疑往前又迈进了一步。《辛》片里,子弹卡壳曾经救了一位犹太老人,但在这里,子弹等任何外在因素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死亡厄运,即便是一个屈身于轮椅的残疾人,只因为他无法起立向路过的纳粹军人敬礼,便被活生生地从4楼扔下……影片这种“只作记述不加评论”的风格是全方位的,它既涵盖纳粹的残暴和犹太人的反抗,也涉及到某些波兰人的无耻,更不用说最后是一个爱音乐的纳粹军官挽救了主人公的生命。影片之所以如此残忍叙事,也许是因为斯泽皮尔曼以及与其有相似逃生经历的导演波兰斯基本人都从未觉得他们的幸存是一种胜利,因为他们深知,在纳粹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幸存者的故事都是对绝大多数已经死亡的犹太人的一种反动。

  电影《钢琴师》的故事只讲到斯泽皮尔曼新生的开始就结束了,但对年已69岁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佳作出现的导演波兰斯基来说却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新的高峰,而对还不到30岁的主演布罗迪而言,在此虽不能也不该说《钢琴师》就是其职业生涯的极至,但绝对可以说此片成就了他自其出道以来最好的表演。他因此而获得的2002年度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及本届“金球奖”影帝提名等荣誉,既是对他表演天才的一种认可,也是对他为饰演斯泽皮尔曼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包括有意失去的公寓、汽车、手机、30磅的体重及无意失去的女朋友)的某种补偿。

  行家观片

  BBC:既是作为导演的波兰斯基的回归,也是作为演员的布罗迪的表演天才的展示。

  《芝加哥论坛报》:一部注定将由波兰斯基来导演的影片,一部有着伟大主题的伟大影片。

  《纽约时报》:比《辛德勒的名单》更冷酷,更撼人心魄。

/////////////////////////////////////////////////////////////////////////////////
《钢琴师》Vs.《辛德勒名单》
2003年04月29日11:21:06 网易娱乐 Jedi(法国)

  
  同是描写二战时犹太人艰苦求生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拿了美国最高的奥斯卡奖,《钢琴师》拿了欧洲最高的戛纳奖,外加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名声不相上下。

  两部电影都是美国资金拍的英语片,都在波兰拍摄,《钢琴师》的一些情节在《辛德勒名单》里也出现过:犹太社团保护自己的音乐家,党卫军听犹太人弹钢琴等等。

  乍看起来,两部电影只要拍一部就行了。但看完《钢琴师》,我就是觉得里面有些什么地方跟《辛德勒名单》大大不同。从技术上说,我崇拜《辛德勒名单》,但比较影片立意,《钢琴师》远远胜出。

  《辛德勒名单》是部简单的英雄电影,《钢琴师》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

  看《辛德勒名单》,其实是很愉快的经历(犹太人和德国人除外),大部分观众会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辛德勒的角色中,翻云覆雨,点石成金,然后救人一千多命胜造五万来级浮屠。

  为了成全一个英雄,斯皮尔伯格不惜让本·金斯利在电影里做广告:“这不是名单,这是生命,这名单外面的世界,都是深渊。”

  《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来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犹奸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

  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这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在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终于知道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各国各层政府官僚接到报告却不努力寻找,苏军报复性地虐待德国俘虏,等等等等。

  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只是天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当不得真的。

  不过技术上比较,《辛德勒名单》就比《钢琴师》胜出太多了。

  沾了题材的光,《钢》的音乐跟《辛》各有所长,那段手指虚点琴键的独奏很出彩。视觉方面,《钢》比《辛》晚了差不多十年,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制造华沙犹太区废墟等很壮观的全景,也算有点新东西。不过说到摄影和剪辑水准,仍然比不上黑白片的《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格的班子堪称“好莱坞梦之队”,技术活儿天下无敌。

  比较剧本,除了两段肉麻的广告语之外,《辛德勒名单》的剧本其实很成功。片中好人坏人非常单纯,忠奸分明得好像京剧,但影片节奏清楚,叙事流畅,有喜有悲有扣子,三个主要角色也很鲜明,让人看着津津有味,容易入戏。

  《钢琴师》的世界就混乱得多,人物众多,忠奸模糊,投靠纳粹的犹奸数次救钢琴师一家性命;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居然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卷款私逃;德国军官为一首曲子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犹太人,又送衣服又送食物。没有一个由头至尾的配角或者副线,完全是靠男主角一个人独角戏这么跑来跑去,不仔细看很容易不知所云,我看了两次,每次都听到有人打呼噜。

  最要命的是,本片节奏上极度缺少喜剧元素——让观众坐住的关键之一就是,隔上十几二十分钟得说个笑话,至圣先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哪个没有小丑?就连美国愤青迈克尔·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一样有搞笑的段子。

  总之,《钢琴师》是更贴近历史真相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是更好看的电影。

  而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好看。

///////////////////////////////////////////////////////////////////////////////////////
《钢琴家》:悬崖边际的曙光
2003年04月03日15:18:14 南方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尘翎

  
  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叫做Wilm Hosenfeld。在战火燃烧的波兰,一座荒废了的大宅,犹太钢琴师Wladyslaw Szpilman弹指间流泻而出的萧邦乐曲,感动了他。

  自第一枚炮弹落下我的钢琴边上,我体内的血液奔腾叫我流离失所,我虽死犹生,日日夜夜,捡命似的在黑暗中苟活,我被迫睁目直视人性的扭曲与荣光,我四处躲藏闪避,在魑魅魍魉的华沙城。当我颤抖的指尖再次触及清冷的黑白琴键,恍如隔世重逢,我强忍泪水,释出心内郁苦的灵魂,让萧邦弥漫在死寂的沦陷区,安息吧,我亲爱的同胞,我把这曲献给你。

  军官静静倾听,他的纳粹军帽搁在琴顶,这场战争渐渐叫他困惑,却无法宣之于口,谁会知道谁会相信,战场上一个德国军官,他人性深处酝酿着不安与恐惧。曲终,军官默默嘘了一口气。他没有揭发钢琴师,没有射杀他——像他的军中同袍那样。他让钢琴师匿身阁楼,偷偷给他食物,让他活下去。盟军快要来了,他与同袍撤走,临走前他问了钢琴师的名字,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到他的演奏。他来不及留下自己的名字,直至多年后死在苏军的战俘营里。但是,钢琴师没有忘记他。

  这是大导演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新作《The Pianist》(《钢琴家》)的一段。着墨不多,却感染力惊人。

  波兰斯基曾另辟孤绝蹊径,拍出有着动人诗意的惊栗片,以魔一般的导演手法在欧美影坛大放异彩。现在,他终于转过身来,回望故乡。他选了著名波兰籍犹太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二战的屠犹浩劫。这段可怕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父亲幸存下来。

  钢琴家允许波兰斯基的拍摄,然后合上眼睛,长眠在萧邦的乐曲里——2000年7月,他88岁,等不到影片完成。他的自传记载了那些悲惨的日子,一个犹太钢琴师从社会核心逐渐到被隔绝被摒弃被歼灭的境地。

  末页还有那个曾救助他的德国军官的故事,并附了几页军中日记,字里行间暗中反省着当时旗帜高举的纳粹主义。钢琴家由始至终念记那些不惜犯险向他伸出援手的人,不管那是犹太人、波兰人或德国人。战争亦是一个身份的圈套,一堕其中即身不由己。

  波兰斯基很冷静,他让钢琴师默默观看,默默承受。即使只剩下一个人,即使在最绝望的废墟边上,还是要活着。活着就是胜利。

  波兰斯基冷冷面对最扭曲的人性,让轮椅老人从高高的露台被扔到街上,让犹太子民俯伏地上被一枪接一枪击毙,让命运随时随地跳死亡之舞。波兰斯基让他的主角钢琴师,躲在暗角布帘后,看大地疮痍而压抑心头悸动;看曾经心动的可人儿而扑灭情感之火。波兰斯基让他被孤绝围困,一身黑衣彳亍在死城之中。为了活下去,甚至不可以哭泣,萧邦的乐章,只能残留脑海化作太平盛世的回忆。

  这些痛心的影像,怕还不足以传递战争的最荒诞最残酷。可是,波兰斯基把最荒诞最残酷也拍成了诗,使观者不得不反复咀嚼它、检视它、“欣赏”它,从而直视内心之幽暗。而在最孤绝的悬崖边,他让画面呈现出人性的曙光,让琴音抚慰人心,化解戾气。

  午后的电影院,众人散去,我独自在亮光中观看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钢琴师指尖飞舞,萧邦奏起,我掩脸流泪。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有一首诗:

  我自然知道,纯属机运/我得以残存至今,但昨夜梦见/已死的朋友说道:“惟最强者始能生存。”/我因而更加痛恨自己。
Lothar 发表于 2003-7-5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违返人性的...军队,人民,都不过是那些所谓政治家们手中的工具...
 楼主| lily 发表于 2003-7-6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看的《钢琴家》,是流着泪看完的。心情十分沉重。太惨了,太残酷了
应该下跪,必须忏悔
CZ 发表于 2003-7-1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几天买了钢琴师和辛德勒的名单,先看了钢琴师,没想到看了上半盘就再也看不下去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看完下半盘。真的,我觉得好难受。怎么会是这样。。是导演夸张了,还是事实就是如此。。怎么可以这样~~

尤其是那个把老头扔下去的那个画面我至今回想起来心有余悸!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一群纳粹闯入一户人家,命令正在吃饭的人们站起来。有个老头瘫痪坐在轮椅中无法起立,军官说:把它扔出去!两个士兵就一左一右抬起轮椅,走到阳台,一掀,那个老头一声不吭地就被扔下了4楼,伴随着一声恐怖的尖叫。。之后,那些人全部被赶出了门,纳粹命令他们:跑!他们开始没命的跑,但是纳粹们在后面开枪,射杀了他们。之后,车子从他们身上碾过,一个没有死的人在哀求,但是车子毫不留情的从他腿上碾过,他惨叫一声就没有了动静。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

德国,我最爱的德国,希望你永世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NEVER!
ET 发表于 2003-7-15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想一想,至少比日本侵华人道多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7.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7.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17.gif\" />
Enchya 发表于 2003-7-15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侵华也是法西斯罪行之一,它发生在我们是民族,谁忘记了谁可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16:00 , Processed in 0.02720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