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日耳曼人,条顿人,德意志人,普鲁士人的简单概念

[复制链接]
德意志之锋 发表于 2006-9-14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njiangxian</I>在2006-9-11 3:52:00的发言:</B><BR><BR>
<>嚴格來說不是,北京話屬于胡語體系,跟上古時期的中原語系有很大差距,應該來說山西話,浙江話,閩南話和廣東話是一個體系(都有入聲,都分陰陽)。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和古時的中原話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古漢語比古英語,德語等其他語言要復雜的多。<BR>
<>實在不行就到瀟涂軒晉語論壇(<a href=\"http://bbs.sinojin.net/\" target=\"_blank\" >http://bbs.sinojin.net</A>)看詳細資料。<BR>
<>總之一句話,推廣普通話和推行簡化字是中華民族的最大災難,甚至超過了滿清強制推行的剃髪易服。</P></DIV>
<>顶这段话(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俺打字还是用简体。在其他一些场合还是用繁体。)</P>
壁上同年 发表于 2006-9-18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声地问一下 点解20楼的一直都是用繁体字呢 莫非是在台湾?香港?还是系统的问题?</P>
<>这个帖子很长知识啊 因为我就一直分不清楚  这次稍微清楚点了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P>
流逝 发表于 2006-9-18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我想应该可以置顶了
linjiangxian 发表于 2006-9-19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壁上同年</I>在2006-9-18 12:44:00的发言:</B><BR>
<>小声地问一下 点解20楼的一直都是用繁体字呢 莫非是在台湾?香港?还是系统的问题?</P>
<>这个帖子很长知识啊 因为我就一直分不清楚  这次稍微清楚点了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4.gif\" /></P><BR></DIV>
<>偶不是港澳臺地區的人,偶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偶上網聊天打字一般都使用正體字。隻有上班的時候才用簡化字。</P>
Sea 发表于 2006-10-5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njiangxian</I>在2006-9-11 3:52:00的发言:</B><BR><BR>
<>嚴格來說不是,北京話屬于胡語體系,跟上古時期的中原語系有很大差距,應該來說山西話,浙江話,閩南話和廣東話是一個體系(都有入聲,都分陰陽)。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和古時的中原話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古漢語比古英語,德語等其他語言要復雜的多。<BR>
<>實在不行就到瀟涂軒晉語論壇(<a href=\"http://bbs.sinojin.net/\" target=\"_blank\" >http://bbs.sinojin.net</A>)看詳細資料。<BR>
<>總之一句話,推廣普通話和推行簡化字是中華民族的最大災難,甚至超過了滿清強制推行的剃髪易服。</P></DIV>
<p>大哥,知道国家怎么统一么?不消除民族,怎么能统一?
圣克鲁斯 发表于 2006-10-5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严重阻碍文化交流。这种地缘关系和长期历史下形成的不规范语言必须统一起来。各说各的方言,有几人能互相听懂?干脆每个方言区独立成国家算了。(当然可以在理解能讲普通话的前提下保留方言)表形的汉字本来就难以记忆。学了多年简体还经常提笔忘字。再用繁体的更是麻烦。个人认为繁体字充其量只是在书法中写起来好看而以。文字本来就是一种传承文明的工具。越简单明了越好。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人类的语言最终统一,绝对是表意的字母文字。汉字迟早会进博物馆。不推行简化字和普通话才是最大的灾难。
linjiangxian 发表于 2006-10-9 0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暈,我也知道國家當初推行統一文字和語言的初衷,但現在的統一語言和文字有重大缺陷的,國語沒有入聲,消滅了尖音(比如現在的電視劇中經常把山西的地名出現嚴重錯誤,如洪洞(tong)念成(dong),這就是錯誤,洞必須念尖音的(tong))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使用繁體沒有甚么不好,港澳臺地區的人至今使用繁體但他們的經濟效率遠是高于使用簡化的大陸,這說明推行簡化字是一項多此一舉的政策,另外還嚴重阻礙了中國大陸人閱讀先人文章的水平。所以說這兩項政策是值得商榷的。其實中國一直就有非常成熟的統一語言那就是文言文,言簡意賅的敘述方式到現在也不落伍,國家當初就應該恢復文言文為全民族統一語言的(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現在的客家語,真正的中華普通話),這樣更好的與各地方言共同發展。至于繁體字嚒,已經存在了近伍仟年嘹,書寫沒有甚么不便利,至于嫌麻煩那是你不用心寫字而已,只要肯用心,無論使用那種文字書寫都不費時。現在在電腦上打字簡化甚至還沒有繁體快就更能證明了繁體字旺盛的生命力和簡化字的不成熟與多餘。</P>
<>順道說下普通話,普通話根本不屬于漢藏中原語系,嚴格來說是屬于胡人(阿爾泰語系),用游牧民族的語言來代表農耕文明的中華文化實在是欠妥。中國北方唯一有完整入聲系統語言存古最普遍的就是山西晉語。南方則是吳語,湘語,客家話,閩南話和粵語保存古漢語最為完整。</P>
linjiangxian 发表于 2006-10-9 0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列就是晉語與北方官話和普通話為何脫離獨立的真正原因。</P>
<><FONT color=#0000cc>晋语从官话分离的标准</FONT></P>
<>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f14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7%\" border=0>

<TR>
<TD class=gray14>晋语指山西及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5省区的174个县市,使用总人数达到4600多万人。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李荣提出把“晋语”从“北方官话”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官话、吴话、粤语等大方言并列的一大方言区。这一学说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BR><BR>      中古以前扬雄《方言》中提到的赵魏方言(晋语的前身)接近于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秦晋方言(今中原官话中关中方言、河东方言/汾河方言、秦陇方言、陇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时秦晋方言为天下的“通语”,故赵魏方言(晋语的前身)是不被重视的。 <BR><BR>      中古以后都城迁离了秦晋方言区的长安,古晋语便不再以变味儿的“通语”的身份出现。这个时期正像许多晋语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由于晋语区在北方有一个很封闭的地理环境(西有黄河和吕梁山、南有黄河、东有太行、北有阴山),所以古晋语受到阿尔泰系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小,发展缓慢,保留了较多古代特点,这使晋语最终在今天产生了与官话很大的差异。 <BR><BR>      同时,由于近古都城迁至北京,古晋语进一步被边缘化。因为晋语源于先秦的中原?秦晋系统,而北京话源于先秦的燕?齐系统,二者本身差异就较大。 <BR><BR>这一时期的晋语已接近于今天的晋语。 <BR><BR>下面介绍一部分晋语的特点。 <BR><BR>1)读音上: <BR><BR>     它保留了入声,古代-p,-t,-k等入声尾失去,转化为喉塞音尾-?; <BR><BR>     [m]、[n]、 [η]中,除[am]、[an]、[aη]外一般都合流为[η],[am]、[an]合流为鼻化元音[ae~],[aη]演变为鼻化元音[a~]; <BR><BR>     它保留了数百个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字,今天演化为分音词(同样的情况也见于福州话中的切脚词和某些汉藏语系其他民族语言中),而其他汉语方言中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字一般都演化为单辅音字,保留下来的很少,如官话中的“窟窿(kulong)??孔(kong)[上古kong为klong],“机灵(jiling)??精(jing); <BR><BR>      晋语中古疑母字不像官话那样完全演化为零声母字,其声母多为[η],大同包头片主要为[n]; <BR><BR>      晋语核心地区方言(主要为“并州片”和“吕梁片”)的文白异读现象很显著; <BR><BR>      晋语z、c、s和zh、ch、sh与普通话不一致; <BR><BR>      声调分化与官话不同也是晋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甚至是晋语中八片的主要划分依据(也就是晋语内部最主要的差异),但是由于八片的声调分化各不相同,见下: <BR><BR>      晋语中入声分阴阳的片有: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志延片; <BR>      平声不分阴阳的片有:并州片、张呼片; <BR>阴平和上声不分有:五台片; <BR>去声分阴阳的片有:上党片; <BR><BR>      另外,即使声调分化与官话相近的大包片方言的调值与北京话的差异也极大。如内蒙古托克托话的阴平调值与北京话的阳平调值相同,而阳平调值与北京话的阴平调值相同,正好与北京话完全相反。……………… <BR><BR><BR>2)词法上: <BR><BR>      量词“个”(今写作“圪”)演化为名词的前缀; <BR><BR>     同时量词“个”(今写作“圪”)演化为趋向助词,成为动词的前缀; <BR><BR>     “个”(今写作“圪”)还作为动词的趋向补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 <BR><BR>     与官话相同,晋语也有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但方式与官话方言有很大的不同: <BR><BR>      它较少像官话那样靠合成来构成双音节词,而是靠叠读同一单音节字构成双音节词,或加“圪” (本字为“个”)/“忽”/“入”等入声前缀构成双音节词,与官话一致的是其在单音节词后加后缀“子”(晋语中这个后缀读入声,与“子”的本字不同,依地域的不同它可读为“子”、“日”、“的”),另外晋语中还有“家”等常用用后缀(如“女子家”=官话中的“女孩儿”); <BR><BR>     晋语还常以“圪xx”的方式构成三音节词,如“圪台台”=官话中的“台阶”; <BR><BR>     晋语还以“x眉x眼”等句式构成非常多的四音节的“准成语”,如“挤眉弄眼”、“呆眉悻眼”、“贼眉溜眼”; <BR></TD></TR></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
<TD></TD></TR>
<TR>
<TD height=17></TD>
<TD align=left>作者: <a href=\"http://passport.baidu.com/?detail&amp;aid=6&amp;default_tab=1&amp;un=%D0%C3%BF%DA%C8%CB\" target=\"_blank\" ><FONT color=#261cdc>忻口人</FONT></A>  <FONT color=#666666>2005-12-9 11:57 </FONT>  <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70606819#sub\" target=\"_blank\" ><FONT color=#261cdc>回复此发言</FONT></A>   </TD></TR>
<TR>
<TD></TD>
<TD>
<HR align=left width=\"87%\" SIZE=1>
</TD></TR></TABLE>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gray align=middle width=\"3%\" height=17>2</TD>
<TD class=p14 align=left><FONT color=#0000cc>晋语从官话分离的标准</FONT> </TD></TR>
<TR>
<TD></TD>
<TD class=f14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7%\" border=0>

<TR>
<TD class=gray14><BR>    晋语有指示代词三分的特点……………… <BR><BR><BR>3)在句式上: <BR><BR>      整体来说,晋语是包容官话的句式特点的,但其特点仍很明显: <BR><BR>      晋语常用句尾的语气词来表各种不同的意思,这些语气词往往是复合语气词,如“呢哇”、“了哇”、“来来”等; <BR><BR>      晋语中还常使用倒装,如:“去北京了我”; <BR><BR>      晋语还常以“圪”(本字为“个”)构成词的前缀以表趋向,如“圪转圪转呢哇”(普通话说作“出去走走吧”); <BR><BR>      “圪”(本字为“个”)在晋语中表趋向的用法还有“他伢(nia)磕上海圪啦”(普通话说作“他去上海了”); <BR><BR>      晋语一般不像官话那样说“你能不能搬动?” <BR><BR>      这样的句式,而说“你荷动荷不动?”; <BR><BR>      晋语还以语气(包括变调和拖长)表句意,如呼和浩特方言将“是”读为“时”,并将其拖长表疑问……………… <BR><BR>      晋语在几百年来一直被官话地区的人视作异类(最出名的是它的鼻音非常显著),近古发山西口音的人常被官话区的人(尤其是燕齐一带的人)轻视,被称为“老西儿”。直到近现代,有些北方人开玩笑时还专门学两句山西话,引得哄堂大笑,这也常被相声艺人所利用。所以,近古以来,北人已对晋语不同于一般官话有一定的认同感。总之,一般认为晋语是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比较留古。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晋语内部差异较大,甚至十里不同音。 <BR><BR>======================================== <BR>posted on 2004年06月17日 5:50 PM  <BR><BR>Feedback <BR># 回复:晋语从官话分离的标准 2004-07-25 5:26 PM xx  <BR>晋语在几百年来一直被官话地区的人视作异类(最出名的是它的鼻音非常显著)。  <BR>可否详述显著鼻音之语音特征?  <BR><BR>有些北方人开玩笑时还专门学两句山西话。  <BR>请问:山西话是不是和四川话、东北话一样,可以让外地人听出来?  <BR><BR># 回复:可否详述显著鼻音之语音特征? 2004-08-28 8:15 PM 云中散客  <BR>[m]、[n]、 [η]中,除[am]、[an]、[aη]外一般都合流为[η],[am]、[an]合流为鼻化元音[ae~],[aη]演变为鼻化元音[a~]  <BR><BR>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晋语的共性,存在例外:  <BR><BR>如晋南的晋语(上党片、邯新片),但其情况仍近于上述特点,只不过不合流为[η],而合流为其他鼻音韵尾;  <BR><BR>再如 并州片 的太谷县,[η]进一步失落,en/eng合流为鼻化元音e~,in/ing合流为鼻化元音i~,un/ong合流为o~;  <BR><BR>再如 张家口---呼和浩特片 的呼和浩特,en/eng合流为e~ng,in/ing合流为鼻化元音i~ng,un/ong合流为o~ng,使鼻化音进一步加重。  <BR><BR># 回复:山西话是不是可以让外地人听出来? 2004-08-28 9:32 PM 云中散客  <BR>把山西话分成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两派后,可以这样说:  <BR><BR>晋语至少是北方话中最难懂的,其难懂度大约可和江淮官话相比(可能比江淮官话略难),或者更进一步认为其难懂度近于徽语、湘语和赣语(解放前这三者也被认为是官话的分支),晋语和吴语有很多共同特征(故吴语区的人能听懂较多晋语),但由于晋语和官话的关系比吴语和官话更紧密,故晋语比吴语易懂,晋语远没有粤语和闽语难懂。  <BR><BR>一般来说,中部晋语区的方言(并州片、吕梁片)最难懂,甚至可以认为其难度稍稍接近吴语,尤其是并州片方言(因为其平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声母文白异读显著);  <BR><BR>第二难懂的大约是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这种方言的形成与明清晋中(并州片)晋商(山西帮)在东西两口(张家口和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频繁旅蒙商业活动有关,至今该方言像并州方言那样平声不分阴阳,但其也在晋北方言的包围下使入声不再分阴阳、声母文白异读的特征也几乎荡然无存(与官话的声母近似);  <BR><BR>与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难度相仿的是上党片,虽然与并州片相比上党片方言已大为简化(向官话靠拢),但其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晋语的独特之处,其调类也有六到七个(平、入分阴阳,一些地区去声亦分阴阳);  <BR><BR>邯郸---新乡片和志丹---延川片入声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很多其他晋语特征亦不太明显,受到中原官话影响很大,但由于中原官话本身与北京官话有较大差异,故这两片晋语方言虽比前几种方言易懂,但外地人听起来仍会有较大困难;  <BR><BR>大同---包头片和五台片方言虽完整保留了入声(尽管不分阴阳),大部分晋语特征也较南部晋语显著,但由于这两片方言地域靠近冀鲁官话和北京官话,调类与北京话相近(大同---包头片平声分阴阳---虽然调值与北京话很不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它完整的保留了入声),声母文白异读已几乎荡然无存(即大部分声母与北京话相同),该区大部地区像北京话一样把“我”读做“wo”(其他地区的晋语一般都读“nge”),所以北部晋语(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除外)尤其是大同---包头片是晋语中最好懂的。当然,五台片要比大同---包头片难懂一些,因为其调类不完全与大同---包头片相同(阴平=上声),是大同---包头片的变种。  <BR><BR>运城和临汾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显然具有陕西关中话的特征,但由于也有晋语特征和很多既不同于关中话也不同于晋语的特征,所以它比关中话要难懂。关中话(中原官话关中片)和晋语区以外地区的人大约只能听懂5%~30%。 我甚至见过两个陕西汉中(属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人几乎完全听不懂新绛话(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绛州小片),倒是一个浙江台州人(讲吴语)称可以听懂20%~30%。  </TD></TR></TABLE></TD></TR></TABLE></P>

<>帖子來源:<a href=\"http://post.baidu.com/f?kz=70606819\" target=\"_blank\" >http://post.baidu.com/f?kz=70606819</A>(百度晉語吧)</P>
Edward 发表于 2006-10-9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半天繁体就是"晉語"没看懂..晉是哪个啊?怎么写的?看到现在唯一不确定的繁体字.....
linjiangxian 发表于 2006-10-10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晉語就是晋语的繁體字,樓上的仔細查字典就明白嘹。(按晉語說就是:lou shuo de ni cha haq zi die jiu hai hak 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6:03:23编辑过]
基尔斯腾 发表于 2006-10-14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njiangxian</I>在2006-10-9 3:13:00的发言:</B><BR>
<>暈,我也知道國家當初推行統一文字和語言的初衷,但現在的統一語言和文字有重大缺陷的,國語沒有入聲,消滅了尖音(比如現在的電視劇中經常把山西的地名出現嚴重錯誤,如洪洞(tong)念成(dong),這就是錯誤,洞必須念尖音的(tong))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使用繁體沒有甚么不好,港澳臺地區的人至今使用繁體但他們的經濟效率遠是高于使用簡化的大陸,這說明推行簡化字是一項多此一舉的政策,另外還嚴重阻礙了中國大陸人閱讀先人文章的水平。所以說這兩項政策是值得商榷的。其實中國一直就有非常成熟的統一語言那就是文言文,言簡意賅的敘述方式到現在也不落伍,國家當初就應該恢復文言文為全民族統一語言的(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現在的客家語,真正的中華普通話),這樣更好的與各地方言共同發展。至于繁體字嚒,已經存在了近伍仟年嘹,書寫沒有甚么不便利,至于嫌麻煩那是你不用心寫字而已,只要肯用心,無論使用那種文字書寫都不費時。現在在電腦上打字簡化甚至還沒有繁體快就更能證明了繁體字旺盛的生命力和簡化字的不成熟與多餘。</P>
<>順道說下普通話,普通話根本不屬于漢藏中原語系,嚴格來說是屬于胡人(阿爾泰語系),用游牧民族的語言來代表農耕文明的中華文化實在是欠妥。中國北方唯一有完整入聲系統語言存古最普遍的就是山西晉語。南方則是吳語,湘語,客家話,閩南話和粵語保存古漢語最為完整。</P></DIV>
<>支持,我就觉得看不懂繁体字的就是文盲,
<>好希望自己是台湾人,只有他们在保留着真正中国的传统啊.</P>
Edward 发表于 2006-10-14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是所有的,但大多数台湾人可没把自己当中国人
sjfws 发表于 2006-12-23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蛋壳拉
airy5 发表于 2007-3-18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复杂啊///
sanyecao 发表于 2007-3-21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的知识,看来我需要把欧洲历史地理好好研究一番了<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8.gif\" />
涵姬 发表于 2007-3-25 0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是属于那种历史白痴一族的...</p><p>原本我基本只知道日尔曼人和德意志人之间的区别...</p><p>现在清楚些了.谢谢.</p><p></p>
kemytsai 发表于 2007-3-3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呃呃,看了楼上几位的讨论更晕了~~~</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7.gif\" />
热爱金属 发表于 2007-4-21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明白了,中欧和北欧的几个国家多少占点关系<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2.gif\" />
棉花糖3 发表于 2007-4-24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复杂啊
malcolm 发表于 2007-4-24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施奈德的弟弟</i>在2006-9-1 8:50:00的发言:</b><br/>很白的问下,哥特人是什么人啊???</div><p></p><p>主贴说到了,是属于日耳曼东南支系的,分为东哥特、西哥特两个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第聂伯河到喀尔巴阡山脉之间,也就是今天的乌克兰境内,后来匈奴人西迁发生战斗,哥特人被打得进入了罗马帝国的区域,之后又屡经迁移,东哥特人到了意大利,西哥特人到了西班牙,建立了王国,最后都被灭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15:18 , Processed in 0.02955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