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找回密码
 加入联盟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德 国 概 况(转载)

[复制链接]
raulzt 发表于 2007-6-7 17: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p><p>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 </p><p>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 <br/>       德国纪念反纳粹起义60周年  “烛光链”连接和平的心愿   德国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p><p>    民主日 :5月7日 </p><p></p><p>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国跨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 </p><p></p><p>    国徽: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p><p><br/>    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1874)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海顿(1732—1809)谱写。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p><p><br/>    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p><p>    国鸟:白鹳,一种著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p><p><br/>    国石:琥珀 </p><p><br/>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当选,7月任职;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当选;联邦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 ,1998年10月任职;外交部长约瑟夫·菲舍尔 (Joseph Fischer) ,1998年10月任副总理兼外长,2002年10月连任。<br/>  <br/>    自然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p><p><br/> <br/>德 国 国 会 大 厦<br/> </p><p>    人口:8237万(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通用德语。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p><p>    首都: 柏林 (Berlin) ,人口:338.7万(2001年9月),年平均气温约8.6℃。详情点击&gt;&gt; </p><p>    德国统一的象征: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br/>    <br/>    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16个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探访德国“东三角”——齐陶   德国海德堡:古堡 新建筑 </p><p><br/> <br/>满月的清辉照耀着位于德国<br/>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总部大楼<br/> <br/>    简史: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p><p> <br/>远处阿尔卑斯山的映衬下,<br/>慕尼黑一派如画美景<br/> </p><p> <br/>慕尼黑<br/> <br/>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学校教育使年轻一代正视大屠杀历史</p><p><br/> <br/>拂晓时分、莱茵河畔的科隆<br/> <br/>    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生效。1956年、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届任期4年。参加联邦议院的各党议员分别组成议会党团。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和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参议院,共69席。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此外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惩戒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各级法院设检察机关,任务是对违法、犯罪提出起诉,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也不独立行使职权,而受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联邦行政法院设联邦最高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数名联邦检察官进行工作。德国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联盟90/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的共产党、共和党等——详情点击&gt;&gt; 2005年5月12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7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左图:德国商业银行大楼)。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慕尼黑啤酒节 </p><p><br/> <br/>德国啤酒节<br/> <br/>    军事: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联邦国防军。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为联邦总理。军队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军队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国防政策的最高目标是确保德国的和平、自由和独立,并规定联邦国防军是一支纯粹防御性军队,实施必要的安全预防措施,不掌握和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建军重点是:组织快速反应部队,制定新军备规划,压缩部队规模,裁减武器装备。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为10个月(从2002年1月1日起缩短为9个月)。</p><p><br/> <br/>2004年4月3日在首都柏林拍摄的新修<br/>缮的德国历史博物馆(老馆)。当日,<br/>新修缮的德国历史博物馆(老馆)重<br/>新开放。该馆始建于1688年,最初为<br/>普鲁士的军械库。1999年闭馆进行重<br/>新装修,现有展览面积7500平方米。<br/>老馆与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共同组成德<br/>国历史博物馆。老馆将长期展示德国<br/>的历史文化,新馆则用于专题展览,<br/>两馆之间由一地下通道相连接。<br/> <br/>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著名大学有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br/> 喜爱读书——德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世界遗产——穆斯考尔公园     特里尔的世界文化遗产</p><p> <br/>不 来 梅 市 街 景<br/> </p><p>    新闻出版:新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刊种类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报有367种,1620个地方版和地区版,由380个出版社和135家编辑部出版发行,总发行量约为2500万份,人均报纸拥有量占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英和瑞士;杂志1600多种,总发行量约1. 4亿份;各种专业刊物8000多种。1994年德国有新闻出版企业2661家,从业人员26. 3万。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1999年第二季度达451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有:《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汇报》,发行量113万份。时事政治性周刊《明镜》发行量103. 9万份,《明星》画报107. 8万份。大报业托拉斯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垄断了全国报纸出版量的1/5。通讯社有:(1)德意志新闻社,1949年成立,为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下设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200多个部门,属于世界大通讯社之一。总社在汉堡,图片新闻编辑总部在法兰克福。在波恩设有一个联邦分社,在国内其它50多个城市设有分社或编辑部,在80多个国家派驻记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国大众传媒的主要消息来源。德新社通过卫星、电传等通讯手段用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每天发稿,内容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德国日报中的采用率达99%。(2)德意志电讯社:1971年成立,总社在波恩,主要向国内报纸提供新闻稿,对外只用德文向瑞士、卢森堡发消息,德统一后,该社与前民德的德通社合并。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通讯社:福音教新闻社、体育新闻社、联合经济新闻社等。全国主要广播电台有:(1)德国广播电台,由联邦政府和州广播电台出资兴办,主要负责对国内广播;(2)德国之声电台,1960年成立,总部设在科隆,由联邦出资兴办,用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此外还有11家州电台。全国主要电视台:(1)德国电视一台(ARD),由各州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电台组成德国广播协会,共同经营,播放全国性的“第一套节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节目”;(2)德国电视二台(ZDF),是德国最大的电视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组建,总部设在美因兹,播放“第二套节目”。另外一些卫星电视节目如德国电视台的“1 PLUS”和私营电视台如“SAT 1”、“RTL”、“PRO 7”也拥有大量观众。</p><p>    名胜: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 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 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据史书记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p><p>    无忧宫(Sans Souci Palace)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宫名取自法文原意“无忧”(或“莫愁”)。无忧宫及其周围的园 林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时期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建  筑式样建造的。整个园林占地290公顷,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宫殿”之称。无忧宫全部建筑工程前后延续了约50年之久,为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无忧宫前是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两侧由翠绿丛林烘托。宫殿前的大喷泉  是用圆形花瓣石雕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为精美、生动。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门廊面对一座大喷泉。瑰丽的首相厅的天花板装潢极富想像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的东侧有珍藏124幅名画的画廓,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在无忧宫的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被称为中国茶亭。茶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伞状圆形屋顶、上盖碧瓦、黄金圆柱落地支撑的建筑结构。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一只中国式香鼎。据说当年普鲁士国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p><p>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国  科隆市中心的莱茵河畔。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厅高43.35米,顶柱高109米,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这两座157.38米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整座建筑物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整个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  波茨坦会议旧址——西席林霍夫宫 </p><p>    历史名人: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p><p></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7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更醉心于艺术和自然科学,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深受卢梭等先进思想影响。次年结束学业,回到故乡当律师,但主要精力却在文学创作。从1775年,他在魏玛公国从政十年,任魏玛公国枢密院顾问,主张改革,但未实现。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写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 </p><p>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城,自幼随父学钢琴。1787年曾经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创作。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反动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p><p>    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绅士家庭。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过六年家庭教师,后在纽伦堡中学当校长。181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p><p>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15年拿破仑兵败后,曾在银行工作。1819年后,曾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结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凯等。恩泽夫妇家的文学沙龙是柏林的文学中心。在它的影响下,海涅的第一部《诗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发表《悲剧——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写诗,完成了《还乡集》。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还乡集》增订后与《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纪游》中的第一部分组诗,于1826年汇编为《旅行记》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1827年《旅行记》第2卷出版。从英国旅行回到汉堡后,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记》第3卷出版。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亡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诗歌。1848年5月完全瘫痪,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1851年出版。后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p><p>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父母均为犹太人。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p>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自幼喜爱贝多芬、莫扎特和韦伯的音乐,自学钢琴和作曲。同时,也受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戏剧影响,15岁时就写了一出5幕的诗悲剧,晚年又受叔本华、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影响。1833年夏天在维尔茨堡担任歌剧指挥,并开始歌剧创作。1840年写成《黎恩济》,1841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1843年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指挥。1845年演出他根据德国传说所作的《汤豪塞》。1849年后,在国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环》的全部写作,并于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剧院上演,获极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罗亨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论德国音乐》、《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以及《歌剧与戏剧》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乐戏剧的舞台作品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点是都是由自己创作的(包括情节、人物、剧词、表现方法和音乐)。他对音乐形式本身从不感兴趣,只把它作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现手段而已。他彻底改革了作曲的技术,从而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导致表现主义音乐的形成。     </p><p>    马克思 (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和燕妮结婚并迁居巴黎。1844年和恩格斯会见,合著《神圣家族》(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1847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0年被驱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4年在伦敦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开展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和先他两年逝世的夫人燕妮一起,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p><p>    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还未毕业,就到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经商,1841年在步兵炮团服兵役,同时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1842年9月到英国曼彻斯特其父与人合营的企业工作。1844年在巴黎与马克思相见,并于当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年春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又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曾亲自参加武装起义。1850年11月重返英国经商,在经济上支持和帮助马克思。参加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77-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9年领导建立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p><p>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p><p>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省奥格斯堡镇。年轻时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等。</p><p>    外交: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点依次是:推动深化和扩大欧盟,巩固与北约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欧洲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保持同美国的紧密联盟,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大力开拓中东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求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p><p>    与中国关系:1972年10月11日,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国与中国建交)。近年来,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日益加强。2003年12月,施罗德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并发表联合声明。2004年12月,施罗德总理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05年4月,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访华。在经贸合作方面,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合作伙伴。200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418亿美元。截至2003年年底,德国在华投资总额已达885亿美元。<br/>    中德关系前景广阔      德国连续30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8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论德意志气质 </p><p>一、方法的解释 <br/>根据流行的定义,文化既是行为的产物,也是决定进一步行为的因素,特别是那些使人无需思考即做出决定的,存在于容格意义上集体无意识中的行为范式。民族的精神气质并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其变化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上经常是显著的。从世界范围内看,民族气质的变迁带有毋庸置疑的普遍性,以致经常被作为文明化进程的某种要素而非一个与文明化进程相互作用又保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平行过程。 <br/>这种看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并未反映出事情的全貌。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能力迅速提高,地域壁垒逐渐瓦解,文明化进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越来越趋于收敛和同一。但是文明进程的同一性并未在民族气质的变迁中得到程度相近的反映。“几千年以来。。。英国人仍是英国人,法国人仍是法国人,意大利人仍是意大利人,而德国人还是德国人”。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上,欧洲各主要民族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是各民族之气质的变化始终在以本民族的特殊方式所呈现。“对称是不需要原因的,而对称的破缺需要原因”。文明进化过程的收敛性和民族气质变迁的发散性之间的对比表明,后者并非被动地依附于前者,简单地由前者所规定,而必然是具有某种内在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自治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不能轻率地忽略有可能最恰当地说明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方面。 <br/>研究复杂现象的常用方法是还原。将现实世界所呈现出的令人炫目的多样性纳入某种简洁的解释框架,还原为某些基本的作用和因果关系。在历史文化研究中,还原论经常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演化模式(虽然,在相对较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例外),时间的逆推约减了经验材料的复杂性,使得研究者可以用相对原始、简单的状态和关系解释先进、复杂的状态和关系的存在,从而自然地导致了精确科学意义上的还原论。在一个朴素的历史决定论者眼中,上述方法是不值得过多怀疑的。但是历史决定论本身却是值得怀疑的。对人而言,或许没有什么比他的存在更微妙和深奥的事情了。生活之中充满偶然和意外,从心理上很难将其看做一种决定论的动力过程。甚至即便这个过程是决定论的,它也必然由强非线性和混沌方程所支配,以致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先见之明。但是,这种貌似悲观的论调主要应该被看做历史文化研究自身的建设性反思和追求自我完善的动力,而非简单的否定。我们从来不能回答所有疑问,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如此。经常,我们的回答使自己陷入了新的混淆之中,但是这种混淆存在于某种更深刻的层次上,并关注于更有价值的问题。 <br/>出于上述谨慎的考虑,这里将循着两种不同的方法展开本文的主题:德意志气质。首先,循着历史决定论的范式,考察德意志民族有史可考的的精神源头,读者或许将惊异地发现,决定论特征在德意志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有着较清晰的表现,某些基本的精神要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幸运地保持和发展着,构成了使现代德意志气质获得自身规定性的独特方面。其次,将描绘典型地表现了德意志气质的历史横断面和(或许特殊的)历史事件。采取后一方法是出于这样的经验:即使将历史文化看做某种充满巧合和神秘的随机过程,典型的采样也有助于获得关于这一过程的统计特征和内在决定性成分(如果有的话)的知识。 </p><p>二、德意志气质:决定论的进程 <br/>在表面上看来,德意志气质中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中的一些似乎是尖锐和根本性的。但是通过深入的考察不难获致这样一个结论:德意志气质所表现出的矛盾经常是源自观察者的误解和成见。事实上德意志气质不仅具有逻辑清晰的一致性,而且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或许,正是后者使前者可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持。 <br/>德意志气质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理想主义的精神勇气(不幸,这是有争议的。但是作者希望这种出于误解的争议在随后的文字中将得以澄清)。今天的德意志气质所包含的主要精神内涵可以追溯到前基督教时代的古日尔曼神话。主神奥丁和他的勇士们在与魔界的战斗中同归于尽,世界也随之毁灭。这类悲剧性的结尾从希腊时代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日尔曼的悲剧更狂暴、刚健,具有一种可怕的冷静和客观。正义者没有获得任何安慰性的奖赏,即使仅仅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奖赏。没有牺牲的光荣,也没有受难的神圣。甚至正义本身也随着她的承载者一起寂灭。客观而言,这个世界确实既无价值也无意义。“在日耳曼神话中,战争就是自然界的秩序,就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德意志人》,埃利希-卡勒尔著,商务印书馆)。 <br/>这种植根于久远历史中的刚健的集体无意识和发自天性的英雄主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德意志斯多葛主义世界观和精神气质的心理基础。并在尼采的哲学和瓦格纳的戏剧中获得了众所周知的诗意化的复兴和发扬。一位在一战中阵亡的普通德国士兵在他的家书中典型地总结了这一点:“德国人向来把死亡看做高尚人生的完成。。。”(《向死而生》,德国文化丛书,三联出版社)。这里,死亡不再是一种纯粹否定性的东西,而被赋予某种终极的积极意义。 <br/>如果说哲学和艺术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精英特征而可能缺乏最广泛的平民意义和统计一般性的话,那么通过考察作为一种大众化宣传手段的军歌可以有效弥补精英特征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宣传必须面向大众,符合大众的心理状态和需要。以纳粹德国时期著名的《德国装甲兵之歌》和《德国伞兵之歌为例》: </p><p>德国装甲兵之歌 <br/>“。。。。。。 <br/>跃上那冲向胜利的通途!? <br/>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 <br/>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 <br/>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 <br/>如果我们在劫难逃,? <br/>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 <br/>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br/>(歌词译文) <br/>“。。。。。 <br/>Und?kehren?wir?nicht?mehr,?? <br/>Zur?Heimat?zurck,?? <br/>Trifft?uns?die?Todeskugel,?? <br/>Ruft?uns?das?Schicksal?ab,?? <br/>Ja?Schicksal?ab,?? <br/>Dann?ist?unser?Panzer?? <br/>Ein?ehernes?Grab。” <br/>(德文歌词) <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9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伞兵之歌 <br/>“。。。。。。 <br/>同志们,那是有去无回的征途。 <br/>在遥远的东方有黑色的云彩, <br/>来,不要失魂落魄,来!” <br/>(歌词译文) <br/>“。。。。。。 <br/>Kamerad,?da?gibt?es?kein?zurueck。 <br/>Fern?im?Osten?stehen?dunkle?Wolken, <br/>Komm\'?mit?und?zage?nicht,?komm\'?mit!” <br/>(德文歌词。歌词共三段,每一段均出现了“同志们,那是有去无回的征途。”) </p><p>在这两首以激励士气和纪律精神为目的军歌中,死亡(而并非失败,这个差别是意味深长的)被毫不隐讳地提及。这种不同寻常处理的源于建立在清醒的现实感之上的勇气,也源于对自我、死亡和责任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古北欧神话所代表的独特死亡观念对于现代德意志民族的大众心理特征的深远影响。 <br/>纪律和服从是德意志民族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这里引人注目的原因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彰显性,还源自与德意志式勇气之间的“对立”。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兴亡》中表达了这样的诘责:“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却在尘世的权威面前唯唯诺诺。。。”。类似的疑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思考者也就此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事实上,循着德意志斯多葛主义的精神源头,勇气和服从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可以被自然和清晰地理解。 <br/>古日尔曼人始终被罗马文明所吸引着,即使最严酷的汪达尔日尔曼人也对罗马文明怀有深厚的敬意。但是本能中对自由的渴望和斯多葛气质却使得他们的灵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被罗马所代表的文明生活方式同化。战斗的天性使得日尔曼诸族成为罗马的保卫者,又不可避免地成为罗马的破坏者和征服者。罗马时期的保卫和破坏,服从和抗争,如同一个隐喻,暗示了德意志民族在其后颇为漫长的历史中的命运。 <br/>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由于天性中对自由的追求和或许过度的战斗精神,德意志人路易的领地上未能象西法兰克那样长时间地维持着一个基础稳固的统一民族国家。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来自日尔曼法兰克王室的秃头查理在高卢凯尔特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权威,而这种权威的绝对性是大多数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从未获得过的。神圣罗马帝国由于组织松散、内部的征战和罗马教廷势力的渗透而变得如此弱小,以致她经常无法象同时期的法国、西班牙甚至丹麦那样赢得大陆国家的尊敬。这使得德意志成为强大和弱小矛盾体。 <br/>幸运的是,曾经使得德意志人无法融入罗马文明的斯多葛气质最终将帮助德意志摆脱涣散和内部争斗的宿命。日尔曼诸部落毁灭罗马之后,某种不安和负疚感时时支配着作为胜利者的日尔曼诸王的情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不安源于对秩序和圣化的价值体系的渴望,反映了德意志气质中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方面:强大的争取自由的倾向,与一种同样强大的为某种奉为神圣的秩序和权威而献身的冲动相互交织的精神需求。只有从斯多葛主义的视角中,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才可能真正得以消解:自我主义者的行为模式是一致而容易理解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在享受自由所带来的任何乐趣的时候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负疚感;但斯多葛主义忽视自我、追求使命和责任的本质诉求使得斯多葛主义者的个人幸福的的终极实现无法简单地通过自我需要的满足来达致,而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秩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 <br/>这种斯多葛气质在德意志漫长的历史中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逐渐得到了社会化或学院化的发展。如黑暗时代的亲兵制度、行会、条顿骑士团、晚近一些的普鲁士军官团,以及德意志古典理想主义。条顿骑士三誓言:“安贫,守贞,服从”和伊曼纽尔-康德的著名命题:“理应即能够”(Ought?implies?can,英译)?典型地反映了德意志斯多葛主义对于黑暗时代和古典时代德意志人的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br/>使得德意志斯多葛主义在德语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发生最广泛和深刻的作用,并根深蒂固地成为近、现代德意志人精神气质的基本要素的代表性事件或许应该归结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和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对德意志斯多葛主义的继承、发展和独特诠释。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德意志民族完成了获致精神平衡与内心宁静的自我精神建构;另一方面,为德意志摆脱政治上的涣散和重新崛起奠定了心理-文化的基础,并争取了必要的政治环境。 <br/>路德首先是一个典型的德意志人。“在路德身上,抗争的冲动和服从的冲动同样强烈。。。一方面,他那叛逆的天性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得他提倡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这种服从,就是在个人领域内的绝对自由,因为不从属任何种类的人的控制和监督。另一方面,他对秩序和价值的需求以及征服本人和其他人身上邪恶力量的愿望,又使得他主张在政治领域中服从世俗权威”(《德意志人》,埃利希-卡勒尔著,商务印书馆)。出于这种考虑,路德创造性区分了精神自由和肉身自由,主张人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应该尽己所能在精神接近上帝的终极存在;同时,要求在世俗生活中,必须克制个人欲望和物质需求,通过服从和克己来摆脱生物本能力量对于自我的支配和控制,获致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 <br/>在其他文化中,克己和苦行的观念虽然也时常被提及,但是通常难以成为主流和常态,或者需要借助类似于后世和因果报应这样的观念来帮助信仰者保持精神和情绪的平衡。例如,虽然中国理学中有“灭人欲,存天理”之说,但是中国的自由观中居主导地位的始终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式的天人合一,即精神-肉体相统一的自由观;而佛教的现世苦修思想与因果报应和轮回之间有着很难否认的心理关联。与此不同的是,德意志的自由观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洽的:通过区分精神自由和肉身自由,赋予精神自由某种终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将精神上的自由和行动上的严谨守纪言之成理地统一起来。这种诠释的深层心理动因构成了德意志气质中独特和深刻的一面,也是“德意志力量”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11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三、德意志气质:历史的光影 <br/>写这一节时,恰逢7月20日。也许,58年前那段历史的几羽碎片,是这篇小文最好的总结。 <br/>Stauffenberg上校重伤之后,本可退役,就此离开战争和危险。可是责任感使他做出了相反的选择:“虽然我残废了,可是我还有一个神圣的使命要去完成。。。总参谋部的每一名军官都有责任行动起来,挽救德国”。他对病榻前的妻子如是说。7-20行动失败后,Stauffenberg未经审讯,即被忠于希特勒的军队枪决。 <br/>??同样是出于责任感,Rommel沉思之后承诺:“我有责任做些事情来挽救德国。。。告诉他们,可以指望我”。说这番话时,Rommel已经达到了作为一个军人所能达到的荣誉颠峰,即使在敌人那里,他也受到了普遍的尊重。无论战争以何种方式结束,即使战败,也并不妨碍他继续自己体面的军人生涯和宁静的家庭生活。对Rommel个人来说,投身贝克的密谋集团是一场不公平的赌博,他几乎不可能再为自己赢得什么,却可能失去一切。但是,由某种可贵的品质所驱使,他做出一个最终为之牺牲生命的选择。 <br/>事实上,密谋者们在最后一次行动之前,并不缺乏必要的现实感,已不再对“体面的和平”抱任何幻想。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仅仅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但他们显然认为,人是值得为了正当的精神牺牲生命的: <br/>“要不惜一切代价行动起来。即使不能成功,也必须尝试在柏林夺取权力。事情的关键已经不再是政变的实际目的,而是向世界和历史证明德国的抵抗者勇于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和这个目标相比,其他的事情已经不再重要。 <br/>“我们之中的人没有理由抱怨死亡,因为任何加入这个行列的人已经穿上了内萨斯的衬衫。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为信仰而牺牲时,他才得以建立自己的道义价值”。? <br/>????以上言语出自Henning?von?Tresckow将军。长期在东线服役的Tresckow是密谋的主要发起人和策划者之一。不同寻常的是,严酷的生存之战并未使他成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这种将实际事务中的精明干练和深沉的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独特之处。事败后,Tresckow独自来到无人的阵地,用一颗手榴弹炸掉了自己的脑袋。 <br/>7-20事件的抵抗者们用自己的行动例示了德意志气质中最可贵和显著的特征:勇气、理想主义的精神力量和建立于清醒的现实感之上的自我牺牲。这些品质与由虚妄的宗教狂热所诱发的?“勇敢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如同道德价值必须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之上,勇气价值也必须建立在清醒的现实感之上。毕竟,在高楼屋檐上行走的孩子不是因为真正的勇敢,而是出于无知和虚妄。 <br/>在中国人眼里,密谋者最后的牺牲或许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但是这种指责必然是出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抵抗者在7-20事件中的牺牲精神和道德勇气始终在帮助战后的德意志民族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对德国人是尤为重要的,他们需要一种言之成理的形而上学和严肃的精神生活。 </p><p>四、结语 <br/>“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确实,每个时代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和文化。如果说“信息意味着惊奇”,那么人们应该更容易看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这或许是我们被德意志历史和文化所吸引的原因,也是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 </p><p>“如果不把生命看做是为了神圣使命而必须履行的责任,一个人才可能怕死”。 </p><p>The?valiant?never?taste?of?death?but?once <br/>Of?all?the?wonder?I?yet?have?heard <br/>It?seems?to?me?most?strange?that?men?would?fear <br/>Seeing?that?death,?a?necessary?end <br/>Will?come?when?it?will?come <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13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是北海、丹麦和波罗的海,东部与波兰和捷克接壤,南临奥地利和瑞士,西面则临法国、卢森堡、比利时以及荷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为西德和东德,在1990年获重新统一。</p><p>历史<br/>虽然中世纪以来,德语以及由德意志国家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或Sacrum Imperium Romanum Nationis Germanicae)已经存在,今天的德国却只是在1871年才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是由普鲁士所主导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普鲁士政府虽然强力压迫1848/1849年的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但是采纳其思想,向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发起三次统一战争。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p><p>此后,随欧洲帝国主义时期在殖民地上的争端、欧洲结盟体系的僵化以及当时在欧洲国家中战争工具化的普遍思想,成为欧洲主要强权的德国被卷入最早由其盟国奥匈帝国触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德国随后还侵略了法国。德军开始时节节胜利,但之后却变成持久战。1918年德意志帝国随着德皇放下指挥权,在美国压力下被迫退位,德国宣布投降。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对战争承担责任。</p><p>由于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普遍不满以及由于德国印刷金钱来付战争赔款引致的通胀造成世界经济牵连和随之产生的世界经济的衰退,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纳粹党,NSDAP)于1933年取得政权,在他的主导和其它政党让步下,一系列反犹太人和反阻扰纳粹党的人的法律得到通过。希特勒对邻国领土的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部队进攻波兰。</p><p>最初,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并成功控制了欧洲本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苏联和北非的大片领土。1941年,德国开始了大屠杀(Holocaust)的行为,有组织地杀害大于6百万犹太人、大约1百万Sinti和吉普赛人以及大约25万德借残疾人(所谓的“安乐死项目”)、以及强迫其他“劣等民族”作为强制劳工。德军占领苏联欧洲大片领土后,德军的党卫队等对苏联和波兰等斯拉夫民族也进行了灭绝性的大屠杀。战事于1943年发生大转机:苏联、英国及美国对德军造成重创。1945年5月,德国在希特勒自杀后正式投降。</p><p>战后德国和柏林被分成四块,分别由英国、美国、苏联和法国所控制。盟国中对于由其苏联从德国工业设施的掠夺、货币以及在一些问题上的阻挠导致造成苏联与其它三盟国关系僵化以及冷战开始,最终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由西方三盟国主导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联邦德国、西德)以及由苏联主导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民主德国、东德)。西柏林(West-Berlin)则成为位于东德的西德飞地,有特殊国际法地位(东德官方首都称呼\"柏林\"不包括西柏林)。苏联由1947年末开始操纵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SED)的成立,进一步巩固德国的分裂。1948年7月1日西方三盟国向联邦德国州长移交法兰克福文件(Frankfurter Dokumente),把管辖权还交联邦德国。</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15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冷战中德国成为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的聚焦点。随西德的货币改革,苏联政府1948/49年试图通过地面封锁西柏林向西方三盟国施加压力,使得美国使用后期由运输机构成的空桥(Luftbrücke)维持西柏林的供给。冷战造成的西德与东德重新军事化尤其对东德经济成为重要负担,随之引起群众向西德逃亡。1953年6月17日在东柏林发生暴乱,被苏联驻军和东德人民警察镇压。1961年东德为了阻止公民向西德逃亡,在它的柏林管辖区界限上建造柏林墙。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支持东德的独立,号召从全社会主义阵营征召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支援因公民逃亡受损的东德工业。</p><p>西德在战后快速恢复并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新的重要经济支柱。冷战后期,联邦德国开始了积极争取国家重新统一的努力。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在东德立场的迅速软化;加之民主德国内部激进派的响应和鼓动,在美国的支持和苏联的默许下,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两德重新统一,加速了1990年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崩溃。西德自1955年5月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并且是欧盟前身欧洲煤炭与钢铁共同体(Europ?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以及之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创建成员。合并后的德国现在是欧洲以及欧盟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br/></p>
yanshu7372 发表于 2007-6-21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值得收藏:)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21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政治<br/>德国自1949年起是一个采用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联邦拥有一个两院制的议会,各州有在教育、警察和其它方面上高度的独立主权。</p><p>德国的国家元首是联邦总统(Bundespr?sident),任期5年,由联邦大会(Bundesversammlung)间接选举产生。联邦大会由联邦议会(Bundestag)议员以及同样数目的各州代表组成,专门选举国家的元首。总统的权利受到限制,其角色大部分都是象征性的。</p><p>德国联邦议会由两院组成,两院一起组成了德国的立法机构。联邦议会现拥有598席,代表由直选或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设有联邦议会会长(Bundestagspr?sident)一人,在国内外礼仪上享有仅次于联邦总统的第二高地位。联邦参议院(Bundesrat)拥有69席,代表则来自16个联邦州(Bundesl?nder),参议院主席(Bundesratspr?sident)由州总理轮流担任,在国内外礼仪上享有第三高地位。</p><p>德国总理(Bundeskanzler)虽然在国内外礼仪上仅享有第四高地位,却是德国联邦的政府首脑。总理往往是议会多数党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联邦政府设副总理一人,目前由外交部长(Au?enminister)兼任。现行的基本法(Grundgesetz)力图避免重蹈魏玛共和国的覆辙,规定了例如总理的间接产生、政党必需获得5%选票或3个直选席位才能进入议会、只有下院全体议员都同意继任者之后才能免去总理、军队除救援外不许使用于国内事务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的历届德国政府都是联合内阁。此外基本法中的1至20款(“人的尊严不可被侵犯”等)被看做是不许被更改的部分。德国联邦的宪法体制(Verfassungsrecht)由基本法、统一协议(Einigungsvertrag)以及其它国际协议组成,各州另外有自己的宪法,但受联邦宪法体制约束。</p><p>德国拥有一个分立的联邦司法系统,包括一个宪法法庭,高级法院,以及在行政、金融、劳工以及社会议题方面有管辖权的法庭。德国的最高法院是联邦宪法法庭(Bundesverfassungsgericht)以及欧州法庭(Europ?ischer Gerichtshof),各州另外设有州宪法法院(Landesverfassungsgericht)。公民在充分理由情况下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取消政府行政措施,通过宪法诉讼解除政府立法,通过欧洲法院还能够达到宪法不恰当条款的修改,这样就确保了宪法解释的统一性、欧盟协议在全欧洲解释的统一性并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p><p></p>
345543z 发表于 2007-6-21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帖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24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行政区<br/>德国被划分为16个联邦州(Bundesl?nder,单数Bundesland),其中有三个是独立的城市州:</p><p>巴登-符腾堡(Baden-Württemberg) <br/>巴伐利亚(Bayern) <br/>柏林 (城市和州)(Berlin) <br/>勃兰登堡 (Brandenburg) <br/>不来梅(城市和州)(Bremen) <br/>汉堡 (城市和州) (Hamburg) <br/>黑森(Hessen) <br/>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Mecklenburg-Vorpommern) <br/>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 <br/>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 <br/>莱茵兰-普法尔茨(Rheinland-Pfalz) <br/>萨尔 (Saarland) <br/>萨克森(Sachsen) <br/>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 <br/>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 <br/>图林根(Thüringen) <br/>德国进一步被划分为438个区(Kreise)。</p><p></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24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地理<br/>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南临阿尔卑斯山脉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楚格峰(Zugspitze, 2,963 m),北部则环北海和波罗的海。陆上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九个国家接壤,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在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路上“十字路口”之称。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欧洲第二大机场。</p><p>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差异。 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农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马铃薯,经营比较粗放,人口较为稀疏。 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长,盛产葡萄、烟草、水果,以及用于制造啤酒的啤酒花。河谷两侧德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人口较稀。</p><p>德国境内有多条欧洲主要河流穿行而过,包括了莱茵河(Rhein)、多瑙河(Donau)以及易北河(Elbe)等。<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24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经济<br/>德国经济的体制一般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创建成员,欧洲中央银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p><p>德国是全球技术含量第三高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它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却出现重大问题,长期为许多社会问题所拖累。经济结构的僵化导致高失业率成为长期而非周期性的经济问题,而德国的老龄化问题也造给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花费巨大的挑战。最近所采用的新货币欧元以及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相信会给德国经济在21世纪带来巨大的变化。<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27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a href=\"http://f18.yahoofs.com/users/46810612z3686a9b8/9302/__sr_/ae5bcnb.jpg?phAgsgGBBnhl7ENj\"></a> </p><img height=\"480\" src=\"http://f18.yahoofs.com/users/46810612z3686a9b8/9302/__sr_/ae5bcnb.jpg?phAgsgGBBnhl7ENj\" width=\"423\" border=\"0\" al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8 0:26:42编辑过]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6-30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人口<br/>德国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在德国北部有少数丹麦人居住,萨克森地区则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德国境内有大约七百万定居的外国人,包括了外国雇员、政治庇护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还有一些来自土耳其、克罗地亚、意大利、俄罗斯以及波兰的移民。</p><p>基督教新教(38%)和天主教(34%)是德国的两大主要宗教。除此之外还有1.7%的人口信奉回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当今德国的犹太人人口为约12万人。</p><p>德国拥有顶尖的技术,有世界领先的信息产业、化工业以及汽车、飞机、航天等制造业。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年义务教育。德国的国立高等教育原则上不收学费,除了通过ZVS中央分配的少数所谓numerus clausus学科以外不需要入学考试。德国政府对中下收入水平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就读时期的生活费补助,其中一半作为贷款。1%的大学生获得不需偿还的奖学金。二战以后,进入大学的德国青年人数成长了三倍。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属于中产阶级,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对世界水平相当高的医疗服务、失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p><p></p><p>文化<br/>德国对世界文化贡献良多。德国是多位著名音乐家的摇篮,如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等;著名的诗人则有歌德,海涅和席勒;哲学家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以及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卡尔·福理德理西·高斯等。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br/></p><p>德国公共假期<br/>日期 中文名称 当地名称 说明 <br/>1月1日 元旦 Neujahr  <br/>./. 耶稣受难日 Karfreitag 星期五,具体日期不固定 <br/>./. 复活节周一 Ostermontag 星期一,具体日期不固定 复活节是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天,如果月圆正好是星期天,那么往后延一周 <br/>5月1日 劳动节 Tag der Arbeit  <br/>./. 耶稣升天节 Christi Himmelfahrt 复活节后4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br/>./. 圣灵降临节 Pfingstmontag 升天节后10日,复活节后5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 <br/>10月3日 德国统一日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前东、西德在柏林墙倒下后统一的日子 <br/>12月25./26.日 圣诞节 1./2.Weihnachtstag/Weihnachten 重要宗教节日 <br/></p><p></p><p></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7-6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军事院校(1) <br/>被称为\"德国将帅摇篮\"的——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   </p><p>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蜚声全球。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此担任过教官和12年之久的校长。该校培养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军事人物,如德国元帅、军事理论家老毛奇,德国元帅、\"闪击战\"理论的开山人施利芬,德国陆军上将、\"总体战\"理论奠基人鲁登道夫,德国陆军上将\"坦克制胜论\"的积极倡导者古德里安等。因此,该学院被称为\"德军将帅的摇篮\"。   </p><p>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是德国培养和轮训三军高级参谋人员和中级指挥官的学校。其前身是高级军官学校,它于1810年创建于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参谋人员的学校。它的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任校长达12年(1818一1830年)之久。1859年,该校更名为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停办,1935年恢复,称军事学院,实际是陆军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法西斯战败,学院被强行关闭。直到50年代中期,这所学院的命运才有了新的转机。当时的联邦德国开始着手筹建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1957年4月1日,在原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的基础上,建起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院址在巴特·埃姆斯,并在当地举办了第一期陆军高级参谋业务训练班。1958年迁至汉堡。1972年,联邦德国对军队训练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根据同类院校合并的原则,将参谋学院和国防学院并入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从而成了联邦德国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学府,成为高级参谋人员的训练中心。 </p><p>  学院的组织机构   </p><p>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属全军性院校,直属联邦国防部领导。学院为正师级,院长为少将军衔,在联邦国防军副总监察长领导下进行工作。学院下设院部,训练、理论与研究部,学员部。此外还有院长办公室和一个咨询机构。院部主要负责人事和行政事务。院部设主任1人,下辖一、二、三、四处和卫生处、行政管理处。其中一处负责人事与军人教育工作;二处负责情报侦察与安全保卫工作;三处负责作战、训练与仿制(组织)工作;四处负责后勤工作。训练、理论与研究部负责各培训班训练和教学的计划、实施和评定工作,该部设部长1人,下辖部直机关、6个专业组和5个专业中心。师资力量是有经验的训练参谋人员和地方讲师,现有军事教官110名和地方讲师20名。学员部负责各培训班的具体组织工作以及处理组织纪律和生活福利等问题。学员部不是一级领导机构,但它是一级教学组织单位。它辖有基础科目训练系、应用科目训练系和专业人员训练系。 </p><p>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30人,其中军人320人,文职人员210人。学院在校学员通常保持在600~700人之间,每年培训能力大约是2000人。 </p><p><br/>  教育训练内容</p><p>  联邦国防部规定,自1974年起,德国三军所有军龄在8年以上并准备提升为高级参谋人员的上尉军官和现任高级参谋人员需要深造的职业军官,都必须轮流接受指挥学院的基础训练。自1982年起,招收的学员必须经联邦国防军高等学校培训,学员的训练内容、科目和计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p><p>  学院分3个系组织教学,即基础科目训练系、应用科目训练系和专职人员业务训练系。与此相对应,学院教学训练分为3个阶段:基础科目训练、应用科目训练、专职人员业务训练。 </p><p>   1.基础科目训练。基础科目训练时间,1977年以前为14周,此后延长为5个月,从1994年起缩短为3周。所学课程为一般指挥理论、军队任务、社会科学、安全政策等。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使学员能以科学方法进行思维和工作;使学员了解政治、社会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提高学员的一般业务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使用军事概念,能简明准确地拟制各种战斗文书。轮训结束时,要进行结业考试,考试方式有书面作业、笔试和口试。成绩不及格者可重学一期。学员结业后,由国防部人事局负责,根据指挥学院的建议和本人的志愿,分配到各司令部机关任职实习。基础训练系每年轮训学员3期,每期招收陆、海、空三军学员250名。 </p><p>  2、应用科目训练。按规定,完成基础科目训练并通过考试的学员,在有关司令部学习至少一年以后,要回到指挥学院参加应用科目训练。应用科目训练分以下3种:(1)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训练时间为8周。主要对专业参谋人员进行基本业务训练。训练科目有计划、组织、训练、检验性作业,此外还有一般军事科目和各军种科目。训练目的是,使学员了解有关的主要参谋业务机构的任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参谋业务能力。这种训练不进行结业考试,但学员可得到1张有评语的结业证书,证书记有平时训练的各科目成绩和总成绩。(2)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分陆、海、空3个训练班和一个中级指挥员训练班。学员数量视高级参谋人员的需要量而定。一般招收本国军官95名和北约国家的军官15名。招收学员的条件较为严格:必须是陆、海、空三军的校级军官;必须具有坚实的军事基础知识并需国防部人事局挑选,通常只有10%左右的军官被选中。学制2.5年。各军种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班的主要任务是给学员教授本军种的知识、指挥方法和武器性能。各军种训练科目虽基本一样,但具体内容不同。三军共同科目包括:安全政策与武装力量、战略、总体防御、联邦国防军计划、指挥常识、作战指挥等。各军种的训练独自进行,训练重点也不同。空军的重点是有关使用航空兵器的指挥原则;海军的重点是海战理论、高级参谋业务训练。陆军参谋训练班的科目及主要内容是战术、内部指导、后勤、军事与战争史及总体战理论、政治、武器技术、外语、兵种的正确使用等。另一科目是把学员分组派到各司令部机关去参加各种演习,以便加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员毕业前,学院还要组织学员去一个或数个北约国家进行14天的出国旅行作业。学员毕业时,学院要对每个学员作出鉴定,其内容包括:性格特点、智力和身体状况、业务能力、训练成绩、优点和特长及对学员晋升的意见、缺点和弱点及如何克服的意见。学院除对学员作出详实的鉴定外,还要提出对学员使用的意见和评语。获得\"特别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但要继续考验\"这三种评语的学员,根据他们入学前的级别,在指挥学院毕业时可分别晋升为少校、中校或上校,然后被派到高级司令部去工作,或委任为中级(营)指挥员。(3)安全政策进修,时间为3周。所有的职业军官都要参加\"安全政策进修班\"深造。 </p><p>  3、专职人员业务训练。这种训练是直接为毕业学员担任新职务作准备的,任务是解决专职人员在业务上的一些特殊问题。训练时间1~10周不等。学院设有:联合司令部军官业务训练班;高级指挥机关和联邦国防部军官业务进修班;指挥员一般业务训练班;训练参谋人员业务训练班;国防业务训练班;武官业务训练班;军事交通指挥业务训练班;仓库管理业务训练训练班;新闻报道业务训练班;基地管理业务训练班;预备役参谋业务训练班;总体防御业务训练班;联合国参谋军官训练班等。毕业学员在担任新职前,可根据本人未来职务的特殊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上述各种专职人员的业务训练班。 </p><p>  此外,自1962年以来,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每年举办一期为期9个月的外军军官指挥业务训练班。招收北约国家的陆军军官约20名。每期还允许5名本国的少校或中校军官参加,主要学习有关陆军部队指挥业务方面的知识。</p><p>  军校的著名军事人物</p><p></p><p>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蜚声全球,不仅是因为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此担任过教官和12年之久的校长,还因为该校培养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军事人物,如老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古德里安等。因此,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被誉为\"德国将帅的摇篮\"。 </p><p><br/>  担任该校教官和12年校长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p><p>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92年参加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他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1803年毕业于柏林普通军校。1810年10月起任军官学校(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的最早前身)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1813年起任俄普联合军团参谋长。1815年任普鲁士军队步兵军参谋长。 </p><p>  1818年,克劳塞维茨到高级军官学校(指挥学院的前身)担任校长,并被提升为将军。在任校长期间,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军事历史著作,并开始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深入仔细研究了大量战例,撰写了许多史论文章,还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进行整理。1830年他调离学院,此时《战争论》尚未完稿。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鲁士军参谋长,当年去世。《战争论》由其遗孀玛丽整理出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交战、战局乃至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克劳塞维茨还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他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结论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笔,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   <br/></p>
洛紫陌 发表于 2007-7-7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前段时间在写一篇发生在德国的文章</p><p>资料把我查得~~~~~~</p><p>不过也算是恶补了好多东西</p><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7-23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前身)的普鲁士和德国元帅、军事理论家老毛奇 </p><p>  赫尔穆特·卡尔·伯恩哈德·老毛奇,1800年出生。毕业于哥本哈根武备中学和柏林军事学院。1848年起,先后任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处长、军参谋长。1858~1888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他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成为国家和军队准备战争的主要机构。在首相俾斯麦的支持下,他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军队的措施(缩短动员和集结的期限、增加军队数量和革新装备等)。1864年在对丹麦的战争中,老毛奇任普奥联军参谋长。在1866年普鲁士对奥国及其盟国的战争和1870~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中,老毛奇任野战司令部参谋长,实际上是全军总司令。 </p><p>  老毛奇在任总参谋长的最后16年里主持编纂了1870~1879年的战争史,并制定了对法国和俄国的战争计划。老毛奇在他的军事著作中表达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战争的\"文明\"作用等思想。他还阐明了政治只对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产生影响,在战争进程中政治服从于战争的观点。他强调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和速决战,认为:为了进行战争必须动用国家一切力量,先敌动员和在边境展开军队,突然采取军事行动,从各个方向朝一点运动(\"分进合击\")从翼侧包围敌人。从正面和翼侧发起冲击,在一次总交战中消灭敌人,从而在速决战中取胜。他在创建新型总参谋部和把先进技术应用于军队以及作战指挥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老毛奇的军事思想是德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争指导和战略、战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德国处理两线作战问题以及\"闪击战\"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p><p><br/>  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前身)的德国陆军元帅、\"闪击战\"理论的开山人施利芬 <br/>  施利芬,1833年生于柏林一军人家庭。1853年参军,开始了戎马一生。后来入指挥学院的前身军事学院学习。1861年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1863~1865年在普鲁士总参谋部任职,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876年起任近卫骑兵团团长。1883年起,先后任德国总参谋部第三、第二处处长和军需总监。1891~1905年任总参谋长,担任总参谋长长达15年之久。1911年晋升为陆军元帅。1913年去世。 </p><p>  施利芬晚年专事于战争史的研究,著有《坎尼战》、《现代战争》、《统帅》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他提出了\"坎尼战\"的作战样式,即速战速决,打短期战争。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施利芬率先提出了\"闪击战\"的构想,认为未来战争不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经济方面来看,都不应持久。从\"闪击战\"的战略构想出发,施利芬经过10多年时间的精心研究,于1905年制定了《对法战争备忘录》,即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个计划认为,德被夹在俄、法两强之间,腹背受敌,从整体上看,德军兵力与法、俄相比处于劣势,但若将法、俄隔开,集中兵力,对其中任何一方则都处于优势,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各个击破。\"施利芬计划\"的特点,一是强调战略上的速决;二是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为了实现速战速决,必须对敌人实施猛烈的进攻;三是要求实施总决战。\"施利芬计划\",对德国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处理两线作战等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今德国军方仍有其拥护者。 </p><p><br/>  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前身)的德国陆军上将、总体战理论奠基人鲁登道夫</p><p>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年出生。1881年毕业于中等武备学校,1893年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1894年起在总参谋部任职,1908~1913年任总参谋部作战处长。1913~1914年在斯特拉斯堡任步兵第85旅旅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任在比利时作战的第2集团军司令部作战部长。1914年8月起在东线任第8集团军参谋长,11月起任东线参谋长。1916年8月起任德军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是兴登堡将军的直接副手,1914年8月起实际指挥东线部队的行动,而1916年8月起领导德国整个武装力量的行动。鲁登道夫在国内推行军事专制制度,要求无情地镇压人民群众的任何暴动,支持用最野蛮的方法进行战争。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支持下,1917年2月德国开始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于1918年初发动了对苏俄的军事干涉。1918年春鲁登道夫在法国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鲁登道夫企图同时击溃苏俄和协约国这一冒险战略遭到了失败,致使德军兵力完全耗竭和德国在战争中败北。1918年10月26日被解职。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时逃往瑞典。1919年2月返回德国,为卡普叛乱的组织者之一,这次叛乱企图消灭魏玛共和国建立军事独裁。后又与法西斯分子勾结,同希特勒一起于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发动了未遂的法西斯政变,即\"啤酒店暴动\"。1924~1928年为国家社会党的国会议员。主张恢复德国的军事实力和建立法西斯专政,积极参与德国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工作。 </p><p>  鲁登道夫是德国总体战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主张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最高体现,国家的一切方面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极端野蛮的手段进行战争。他认为,和平时期军队也要立足于打仗;统帅在总体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战应当突然开始,力争速战速决。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争理论适应了当时德国复仇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需要,成为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的基础之一。    </p><p>  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前身)的德国陆军上将、\"坦克制胜论\"的积极倡导者古德里安 </p><p>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出生于德国维斯瓦河畔的库尔姆。1907年毕业于中等武备学校。1914年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骑兵部队任职。1922年起先后在汽车兵和坦克兵服役。1935~1939年先后指挥过德国的坦克师、步兵军和快速部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古德里安就在各种著作中阐述了现代战争中装甲兵使用的观点,宣传\"坦克制胜论\"。他认为,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对进攻战役的胜利和整个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1939年任坦克军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0年6月任第2坦克群司令。1941年10月任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1941年12月莫斯科城郊失败后,被撤职编入预备队。1943年3月任坦克兵总监。1944年7月任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再次被贬职。德国战败后,古德里安被美军所俘,但旋即被释。1954年病逝于柏林。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等。<br/></p>
 楼主| raulzt 发表于 2007-8-10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德国 风光 </p><p>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九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 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从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口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尤为突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和地 中海地区转车台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欧洲共同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及东欧各国的桥梁。德意志朕邦共和国的面积为357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 东西之间最远为640公里。</p><p>柏林</p><p>   柏林,作为德意志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城西依照巴黎凡尔赛宫建造的夏洛特宫,菩提树下大街上精美的古典建筑,还是斯比河畔众多的博物馆,都很有吸引力。</p><p>   柏林既是个历史古城,又是个集文化、博物馆和不夜天娱乐设施于一身的城市。每年一度的文化节、音乐节、爵士节,再加上市内五十多所博物馆及展览馆;入夜后的酒吧,啤酒和夜生活场所,无不反映出柏林是个活泼多姿的大都会,足以令游客留连忘返。</p><p>【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游客游览德国,一般都会以勃兰登堡门作为起点。这座凯旋门的主体形式依照希腊的雅典卫城山门修建,采用了6根陶立克柱式支撑着两段式的平顶女儿墙,上面安置着一座青铜雕像;驾驶战车疾行的胜利女神。二百年来风雨的侵袭已使原本乳白色的花岗岩呈灰褐色,更显得饱经沧桑,它可称得上是德意志民族几度兴衰的见证。</p><p>   近40年前,二战后的德国再次被分割,勃兰登堡门也由此成了东、西柏林的分界线。</p><p>   1990年10月3日零时,东、西柏林的民众终于盼来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勃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从此,这座历史的见证者再次成为德意志首都的标志。 </p><p>【记忆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 Kirche)】 记忆教堂原本是柏林市中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二战中遭到炮火的毁坏。尖顶被截断,山墙坍塌,全身伤痕斑斑,后面半部完全消失,只有钟楼上的时针永远地固定在被毁的时刻。柏林市政府并没有去修复它,而是将其按现状保留下来。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p><p>   旧教堂内部被布置成展室,陈列着战争前后柏林的历史图片。一扇带有弹孔并且扭曲的铜 门碎片,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场可怕的战争。在教堂残迹和两侧,分别修建了新的礼拜堂和钟塔。建筑外观朴实,呈十字网格状的框架饭店包裹着八角形的建筑,网格中镶有彩色玻璃。</p><p>   走入教堂内,周围没有灯光,只能看到无数蓝色的小方窗,象天上的繁星。置身其中,恍如隔世。正中墙面上金色的耶酥圣像,张开双臂,俯瞰着大地,背后传来舒缓而凝重的琴声。使人顿觉宁静而幽远,不由得低头而思。</p><p>   离教堂不远处,有一座造型扭曲盘旋的雕像,它如一只取景框,将记忆教堂框在中间,组合得恰到好处。</p><p>【柏林墙(The Wall Remains)】 柏林墙是柏林最闻名于世的景观。如今只剩下不足百米的一小段了,是那么的不显眼。柏林墙拆掉后,来这里的游客锐减了许多。这堵灰墙其实是这个城市最显眼的风景。以前许多西方游客曾慕名而来,在前西德这方的眺望台上借助望远镜窥视一番前东德的街道,便会带着初识共产主义神秘面貌的心情满意而归。如今真的谁都可以漫步于“ 共产主义街道”上了,人们却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致。然而,这堵墙对于原东德人就是另一番意味了。战时,曾有几百名东德平民为冲越这堵墙而丧生。</p><p>   如今的柏林墙大多已不见踪影,只有很少的几段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下来,现存较完整的一段柏林墙,现在用来举办一个名为“恐怖地形”的露天展览,大量的图片,文件展示了纳粹时期的恐怖罪行。</p><p>【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宫廷剧院是由德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申克尔呕心沥血设计的作品,代表了德国古典复兴建筑的高峰。入口前宽大的柱廊由六根爱奥尼柱子和巨大的山花组成,突起的观众厅造型新颖,细部精致,两旁的侧翼使主体更加突出。剧院主入口前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塑,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席勒的雕像。剧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穹顶教堂,三栋建筑把剧院东侧围出一片广场。夏季,这里可举行露天演出,别有风味。</p><p>【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密斯·凡·德罗所建,美术馆本身是一件钢与玻璃的雕塑,里面的陈列品有从印象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乃至亨利·摩尔等人的大型雕塑。在它的对面,柏林爱乐音乐厅金黄色的墙面和曲折和造型有如乐海中的扬起的风帆。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德迷联盟 - GerFans.cn ( 辽ICP备1700225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6 20:54 , Processed in 0.03801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