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hu 发表于 2011-5-15 02:23:49

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做人的不同

阿戈 发表于 2011-5-15 02:50:56

《三晋前传》(六)


    大家分完蛋糕以后,排名为:赵盾,中行林父,郤缺,臾骈,栾盾(栾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臾氏(第11个)(臾骈)也进入政治局常委。而栾氏和胥氏正式复出。
    这个组合大家很满意,同样的六个人,同样的排名顺序,居然维持了16年之久。

    即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晋灵公被赵穿杀),这个组合依然没变(只有一次微小的变动,胥甲死,其子胥克继承,但座次没变)。
    反映出晋国国君的权力进一步被内阁家族,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的分化。

    晋灵死后,晋成公即位。

    晋成期间,赵盾死,郤缺越过脾气好的中行林父做老大。而郤缺原来的第三把交椅的位子交给先縠(先克之子)补充,先氏又重新杀回政治局。

    郤缺做了老大之后,看胥克不顺眼,找着理由说胥克身体不好,不适合为人民服务,于是把胥氏从内阁开除。

    胥氏第4个被淘汰。
    说起来,胥氏三代做人都本分,没什么大功劳,主要靠着资历保住爵位,在弱肉强食的政坛被淘汰也不奇怪。

    以胥氏的代表胥臣为例,胥臣也是晋文时代星光灿烂的夜空中的一颗小星星,不过在先轸狐偃赵衰等皓月面前,没太多闪烁的机会。

    胥臣这个人,有点唐僧。

    晋文回国前,秦穆公打算把自己闺女嫁给晋文,这本是美事,但问题是秦穆闺女已经嫁给过晋文的侄子。
    换句话话,秦穆闺女曾经是晋文侄媳妇,晋文既很憧憬的想娶自己的年轻侄媳妇做老婆,又怕世人背后诟病,不知道这趟镖是接还是不接。于是问胥臣。
    胥臣大道理说了一堆,晋文都快听睡着了,还没听明白胥臣的结论。

    还有一次,晋文想让阳处父做太子(后来的晋襄)老师,问胥臣的意见。

    胥臣说:取决于太子。不能让驼背的人挺起腰,不能让瞎子看东西,不能聋子听说话。不能。。。(以下略去若干字)。
    最后胥臣说,本质不行,教育是没有用的。

    晋文惊诧问道:你的意思是教育没用?我k,你可是春秋五霸我晋文的老师,你的教育会没用?

    胥臣又说:可以因材施教,驼背的人可以撞钟,瞎子可以演奏音乐,聋子可以烧火,。。。(以下再次略去若干字)。
    最后胥臣说,教育,就是利用人的能力去做能做有用的事情。

    晋文心想,说了等于没说,自己做主张吧,于是拜阳处父为太子师傅。

        晋国经过“文襄”称霸之后,到“灵成”时期,开始衰弱。
    再到了晋景公初期,遭遇春秋五大战役之二“邲之战”。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来报仇了!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15 02:56:58

《三晋前传》(七)






变动原因:
表1,晋文初次组建内阁,3军6将佐。
表2,晋文扩招内阁,把赵衰拉进来,5军10将佐。

人事变动:
前633:3军最初6个大佬。
前632:郤縠死,先轸升任一号人物,先轸位置由胥臣顶替。
前629:4人加入,军委会组成10大元帅。
前628:狐偃死,赵衰接替,少1人的空缺由中行林父填入。
前627:晋文死,晋襄立。
前627:先轸死,先且居接任国防部部长。少1人的空缺由范毂填入。
前625:郤溱胥婴死,少2人的空缺由先蔑梁益耳填入。



人物关系:


表1
郤縠郤溱:国内留守派,晋文他爹(晋献)时代的军队元老,郤氏在晋国军队中威信极大,晋文安排郤氏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有其一定道理。
狐毛狐偃:流浪派,晋文嫡系,外戚(晋文大舅二舅)。
栾枝:国内留守派,重耳回国后投靠晋文。
先轸:流浪派,先氏后来取代郤氏在军中的影响力。
胥臣:流浪派,晋文导师。


 
表2
赵衰:晋文元老。
箕郑父:晋文元老,后叛乱被杀。
胥婴:胥臣族人,胥氏旁系。
先都:先轸侄,先且居族弟,后叛乱被杀。
中行林父:晋文元老。
范毂:晋文元老,后叛乱被杀。
先蔑:先轸族弟,后出使秦国,不归,定居陕西。
梁益耳:后叛乱被杀。

德迷小天王 发表于 2011-5-15 07:39:41

这个朝代不喜欢

阿戈 发表于 2011-5-15 11:17:19

   《三晋前传》(八)


     “邲之战”,晋三军“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依次为:
    中行林父,先縠,范[士]会,郤克(郤缺之子),赵朔(赵盾之子),栾书(栾盾之子)。

    臾氏短暂的参与权力游戏后,已经第5个被淘汰。

    “邲之战”起因是楚国打郑国。
    说到晋楚,一定要说郑国,郑国是标准的“朝晋暮楚”。谁拳头硬就听谁的,他也没办法,小国生存之道。

    郑当上晋国的小弟后,楚庄王北上攻郑,郑向晋求救。
    等晋援军刚过黄河,郑国捱不过楚庄王的一阵组合拳,投降了。

    这时候,晋军意见分2派。
    老五老六(下军将佐)赵朔和栾书认为:救援已经失去意义,楚军精锐全出,士气很盛,不宜与之交兵,主张退军。
    老三老四(上军将佐)范会和郤克表示:老五老六说的没错。
    老二(中军佐)先縠坚持说:军队出动了哪有拉回去的道理?我就是要打。
    老大(中军将)中行林父:不知道该听谁的,纠结很蒙太奇。

    中行林父这个人还不错,对人诚恳而且实在,不争名夺利,由于跟领导关系搞的好,走的近(以前给晋文当过司机开过车),“驾而优则仕”,逐渐成为元老。
    但中行林父优柔寡断,军中没什么威信,刚当一把手不久,根本镇不住部下。

    正在这时,楚军派人来打探了,使者说:我们小楚和郑国之间历来有些小架吵吵,现在吵完了大家和好了,我们小楚正准备回去。
    意思是低调的忽悠:我们还没做好和你们晋国打仗的准备呢。

    范老五(范会)脑子灵光,以忽悠对忽悠,回答说:我们小晋和郑国本是姬姓一家,现在听说郑国也不孝敬老周天子,我们过来也就是问问什么情况,问完了就回去。
    意思是,怎么这么巧啊,我们也没做好和你们楚国打仗的准备呢。

    先老二不明白其中道道,直接抓起楚使者的衣领说:别听范老五扯淡,他们想回家,我可是要打你丫的。

    接着,邯郸旃与魏锜(军中参谋部成员,暂时还不是将佐)和中行林父不合,对老大有意见,也出来砸场子,先忽悠中行老大说去楚营请和,实际上是跑到对面楚军阵营,把狼引过来。

    气势如虹的楚军立即出击,进攻如风卷残云,没有准备的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阵形大乱,大败而归。

    “邲之战”后,楚国确立霸主地位。

    晋国败后,晋景公把先縠送上军事法庭,先氏被灭族,晋景也借机强化了“晋成”“晋灵”2代失落的君权。

    先氏第6个被淘汰。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15 16:47:13

    《三晋前传》(九)



    “邲之战”中,晋中军和下军惨败,但上军却全身而退。这与上军的将佐(黄金搭档:范会和郤克)的指挥得当有关。



    范会(也就是士会)不仅能力强,口碑也不错。

    后人赵武(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和叔向talk。
    赵武问叔向: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跟哪位古人交朋友?

    叔向:还有问?肯定是阳处父呗。
    赵武:老阳虽然帮过我们家(置换赵盾和狐射姑,见前),但性格太耿直,容易得罪人,后来身死于难。

    叔向:那我选狐偃。
    赵武:狐偃谋略过人,但对事情自己有益时,就顾不上国家了,这个人智商高,品德却不高。

    叔向:那你选谁?难道你祖宗赵衰?
    赵武: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时光倒流的机会,我愿意和范会(士会)做朋友,如果一定要加一个界限,我希望做他的粉丝一万年。因为范会为人正直,推举贤人而不结帮成派,忠于国君而不阿谀奉承,实在让人钦佩。




    范会的副手是郤克。

    郤克还没当老大的时候出使过一趟齐国,受了一顿鸟气,为后来的春秋五大战役之三,齐晋之间的“鞍之战”埋下伏笔。

    郤克这个人,能力很强,但可惜有残疾,是个瘸子。

    齐顷公知道郤克来访后,决定导演一个小品。

    郤克作为晋使,朝见齐国君,很庄重的步伐走过宫廷。
    忽然发现旁边也有一个“傅红雪”,他前腿往前走一步,“傅红雪”也是前腿走一步。他后腿跟着拖一步,“傅红雪”后腿也跟着拖一步。旁边这个“傅红雪”一瘸一拐的步伐和他一致,配合的惟妙惟肖。

    郤克还没明白过来,听到齐顷公的后宫们忍不住在笑。再看看齐顷公旁边的大臣,一个个都笑岔了气。
    终于明白旁边的“傅红雪”是齐顷公故意安排,走路一瘸一拐,恶搞他郤克是个瘸子。

    郤克气的差点晕了过去,回去的时候渡黄河,指着天道:此仇不报,河伯可见。

    过数年,鲁国和卫国被齐国打的受不了,求救于晋。


    郤克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鞍之战”爆发。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16 05:53:17

   《三晋前传》(十)


    “鞍之战”战前的晋军军委6人组成是:郤克,智[荀]首,中行庚,范燮,栾书,赵同。实际上真正参与打仗的只有一半,这3人是:郤克,范燮,栾书。

    此时,智氏(第12个)(智首)进入权力中心。智首是中行林父之弟,这2人本都出自是荀氏,结果一支以官职(中行)为姓,一人以封地(智)为姓。
    排名第三的 中行庚 是 中行林父 之子,中行林父已死,中行庚继承常委。
    有趣的是,此时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占了内阁三分之一,却没一个真正姓荀。

    对于齐国来说,“鞍之战”是齐国立国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对于晋国而言,“鞍之战”规模相对较小(相对于城濮之战和邲之战)。
    城濮之战和邲之战,参战的晋楚双方都出动倾国三军。
        -------阿戈注:晋三军是上中下(上军,中军,下军),楚三军是左中右(左军,中军,右军)。

    这次“鞍之战”晋三军只出动一半,结果晋击溃齐。一个叫韩厥的年轻人差点活捉了齐顷公。

    “鞍之战”打出晋国国威,晋景公一高兴,晋帝国国防大学的生源要扩招了!一下子从三军扩为六军,军委会也跟着扩招。

    排名依次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新中军将”“新中军佐”“新上军将”“新上军佐”“新下军将”“新下军佐”。
    对应人物:郤克,智首,中行庚,范燮,栾书,赵同,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邯郸[赵]旃。

    新面孔里面,韩氏(第13个)(韩厥,韩穿)凭战功和实力进入权力层。
    巩氏(第14个)(巩朔)被破格录取。
    虽然荀氏早就登场,但一直以中行氏,智氏的名义,这次,真正的荀氏(第15个)(荀骓)也参与来了。
    邯郸氏(第16个)(邯郸[赵]旃)是赵氏分支,邯郸旃是赵衰的孙子,因封于邯郸,改以地名邯郸为姓,阿戈再次以中括号里的“赵”表示邯郸氏的本源。

    邯郸旃就是“邲之战”故意砸中行林父场子,搞的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的那个,不知道为什么先縠被杀了头,邯郸旃却没事,如今反而还进了政治局内阁。

    而最终参与年底“晋股分红”的“韩赵魏”3家里面就差老魏没来了,别急,还没到时候。

    晋景公强化君权的行动除了灭掉先氏外,另一个大手笔就是除去树大根深的赵氏。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16 05:58:05

《三晋前传》(十一)




变动原因:
表3,晋襄把原5军10将佐裁回3军6将佐。

人事变动:
前621:狐射姑接任老大。
前621:晋襄听从阳处父建议,赵盾任一把手,狐射姑第二。
前621:狐射姑被赵盾驱逐,中行林父补充空缺。
前618:内阁之间火并,先蔑出走,先克先都箕郑父死。空缺4人由郤缺,臾骈,栾盾,胥甲补充。
前608:胥甲死,胥克代替。
前607:晋灵死,晋成立。
前601:赵盾死,郤缺升任一把手,赵氏名额由赵朔顶替。
前599:晋成死,晋景立。
前597:郤缺死,中行林父升任一把手,郤氏名额由郤克顶替。
前595:先縠因“邲之战”捣乱被处死,空缺被赵同补充。
前593:中行林父死,范会升任一把手,中行氏名额由中行庚顶替。







变动原因:
表4,“鞍之战”后,晋襄把原3军6将扩招为6军12将佐。


人事变动:
前588:6军最初12个将佐。
前587:郤克退休,推荐栾书当老大,郤氏名额由郤锜顶替。

阿戈 发表于 2011-5-16 06:01:22

阿戈回来了。继续写。

阿戈 发表于 2011-5-23 14:11:41

    《三晋前传》(十二)

    晋景公经过他姐姐(赵朔媳妇)哭诉的启示,写下“赵氏孤儿”的剧本。
    剧情中,栾氏和郤氏一唱一和,出任反面主角,韩氏因为受过赵氏的提携,任正面配角。
    因赵氏势力太大,晋景公把剧本改了几遍都不满意,最后把剧情确定为:赵同赵括被杀,赵家被灭族,仅留下孤儿赵武。

    有人可能要问,反面主角是栾氏和郤氏,罪大恶极的屠岸贾跑哪去了?

    《史记》上的“赵氏孤儿”是演义版,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要看《左传》。
    大概《史记》的“赵氏孤儿”深入人心,司马迁编的故事,情节惊险,跌宕起伏,剧情感人,过程曲折,倒是以假乱真了。

    先说下背景。
    赵氏鼻祖,赵衰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没选嫡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反而选了庶子赵盾。
    赵盾死后赵朔接班。
    赵朔死后,其媳妇(晋景公姐)勾结叔叔赵婴齐。赵同和赵括(这个赵括不是后来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那个,那个赵括的爹是赵奢)实在看不下去,把弟赵婴齐逐出家门。
    赵朔媳妇向晋景告赵同和赵括的状。

    晋景于是把栾书和郤锜找来,探探他俩是什么态度。
    栾书此时是政治局一把手,起到关键作用,非常出力剿灭政敌,表态说:“赵氏势大,不如乘此机会除掉,以免日后受制于人。”

    晋景心想,正合我意,马上派栾书和郤锜发动“下工之难”(灭赵)。

    巩氏和没改姓的荀氏也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第7个和第8个被淘汰。

    赵氏被灭族,几乎无限接近被淘汰,谁知几年后,独苗长成大树,又杀了回来。
    ------阿戈注:赵氏先人赵衰的三次让贤,实在是为后代攒人品。

    内斗过程中死了不少人,12人的军委会空出不少位子,于是晋景公把6军12将佐缩编成4军8将佐。
    具体是,先保留传统的3军建制,即“中军”“上军”“下军”,然后补充 新编第四集团军“新军”。

    统帅按级别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
    依次人物为:栾书,中行庚,范燮,郤锜,韩厥,智罃,邯郸旃,郤至。
    由此,对应看出,邯郸旃升任新四军军长,郤至任军副。

    晋景公努力的一点一点把君权收回来,还没完成就死了。
    晋厉公刚即位,内阁又被众家权力谈判,重新洗牌。

(待续)

yiya 发表于 2011-5-23 16:36:36

能成书么?加油

alemanni 发表于 2011-5-23 18:55:32

错别字啊,比如“下工(宫)之难”。

IloveBayern 发表于 2011-5-23 22:13:41

多谢楼主 学习了

看通鉴 是三家分晋开始 当然也提到了之前智瑶被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灭于晋阳城外

alemanni 发表于 2011-5-24 00:07:40

中行氏第一代中行家主荀林甫(父),第二代的荀庚,左传从不称他们为中行林甫,中行庚。

阿戈 发表于 2011-5-24 12:04:42

《三晋前传》(十三)



    这个时候,晋军委内阁6将佐,“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人员被重新组合为:栾书,范燮,郤锜,中行偃,韩厥,智罃,郤犨,郤至。

    原新四军军长邯郸氏第9个被淘汰,郤犨接替军长职务,郤至仍然任军副。

    这样,8个人的军委会成员,3个姓郤。
    晋厉公火了,以前任晋景公的政治手段为中心,坚持强化集中君权,坚持打击内阁私家势力,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

    而栾书一方面妒忌郤至;栾书但任总书记期间,曾发生晋楚之间的第三次争霸大战“鄢陵之战”,最终晋击溃楚,此战,郤至居功至伟。
    另一方面郤至的政治目标是要代理栾书做老大,严重威胁栾书政治局总书记的位子。

    栾书于是诬告郤至通敌,晋厉正好逮着机会,杀尽“三郤”。

    栾书八面玲珑,非常有手腕。

    起初栾氏虽然常驻内阁,但3代下来都一直排在第5的位置,没有太大发言权。到了栾书这一代,看到当时赵氏势大,栾书于是和赵朔走的近,和赵氏关系很好。
    郤克(就是那个瘸子)当老大的时候,栾书迅速站在郤克这一边。于是郤克退休的时候,拼命力荐栾书,栾书一下子从第5把交椅,打破游戏规则连升4级,升到头把交椅,成为1号人物。

    当晋景要铲除对君权威胁最大的赵氏,栾书立即支持国君,并联合郤氏和其他家族灭掉赵氏。
    当郤氏成为最大威胁时,栾书不失时机的借晋厉之手,反过来干掉“三郤”。

    同胥氏的本分实在比较,栾氏非常圆滑世故。

    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就像胥氏一样被早早踢开;
    人也不能太狡猾,栾氏结局很惨,没多久就被灭族。

    总而言之现阶段,“三郤”被杀后,郤氏第10个被淘汰。

        栾书死,其子栾黡接位。

    一番血雨腥风之后,内阁排名变成:
    韩厥,智罃,中行偃,范匄,栾黡,范鲂,令狐[魏]颉,赵武。

    看到“赵氏孤儿”了吗?老赵家“春风吹又生”了,赵武自豪的宣布:我胡汉三又“王者归来”了。

    另外,老魏家终于进来玩游戏了,注意,这个 令狐[魏]颉 和后来参与年底分红的魏不是一支,不过大家都是同宗,因封于令狐(令狐氏第17个加入权力高层),改以封地“令狐”为姓。
    直到 令狐[魏]颉 死后,由魏绛接替,这才是真正的魏氏(第18个)。而令狐氏短暂的出现之后,第11个出局。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24 12:41:13

   TO alemanni
   荀氏家族太大,荀林父,荀首,荀驩,活着的时候都姓荀,因后代的封地或者职务,有了“中行”“智”“程”等从荀姓分出来的新氏。但这些氏族都参与了晋内阁,而且有的氏族地位在晋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区别,这些本姓荀的鼻祖们参照后代姓氏,否则让人看了头晕。其实,中行林父,智首,程驩的称呼也并非阿戈首创。
   错别字有点不好意思,可能mitbbs上多了被影响,呵。


   TO IloveBayern
   过奖,感谢关注!
  
  
   TO yiya
   有点抬举了,这些帖子纯粹是写着好玩,若是旁人看了有意思,阿戈非常欣慰。与人同乐,岂非大乐?
  

alemanni 发表于 2011-5-24 18:56:34

回 35楼(阿戈) 的帖子

荀氏的三支(或者说两支)在前几代难分彼此,关系紧密且相互扶持,中行和知氏明显分离要到春秋后期了。既然是要说家族的兴衰,那前面就不必这么硬分。如果是为了搞清哪个是哪个的后代,不如做个表格。

阿戈 发表于 2011-5-25 10:52:31

全文结束后会有个索引表,以家族为单位,所有曾经是内阁的成员都将在上面,正在逐步整理中。

阿戈 发表于 2011-5-25 10:56:15

《三晋前传》(十四)


    魏绛和韩厥,分别是魏氏和韩氏第一个进入内阁的人。这2人被提拔而最终走向最高权力层的过程非常相似。


    韩厥畜于赵氏,意思是从小被赵家收养。大概表现的好,被赵盾推荐晋灵拜为司马。

    司马在后来是大官,比如说汉朝和三国时期,大司马(全军总政委)和大将军(全军总司令)平级。但春秋这个时期,司马的权力还不够大,只负责掌管军纪,没有资格进入内阁军委会的最高决策层。
    “司”就是管理的意思,“马”就是拉战车的马,借指军队。这个时期骑兵还不是主要兵种(骑兵的出现并作为主力是在后来战国的赵武灵王时期),主力是车兵。


    且说韩司马当官不久,发生秦晋“河曲之战”。

    进军途中,韩厥向全军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战车队形不准乱,结果偏偏有个开车的跑错了道。
    韩厥立即将驾驶员斩之,完了抬头一看,驾驶员的车里面坐的是赵盾。

    韩厥杀了赵盾的驾驶员,众人一致以为韩厥死定了。

    这时赵盾下车,向拜国君一样,恭恭敬敬的拜韩厥。然后对大家说,我们老赵家没有白培养这孩子,这个小伙子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多年后,魏绛也做了司马,巧合的是魏司马也碰到韩司马的故事。

    魏绛刚当上官,晋悼和诸侯会盟。
    魏绛强调捧场的仪仗队要整齐,一定要给足国君晋悼的面子。结果有人出了漏子,魏绛没有犹豫,杀之。

    然后魏绛坐在那里,等着晋悼也像赵盾对韩厥那样给自己,过来恭恭敬敬的拜自己。

    哪知道晋悼气势汹汹的拿剑要杀魏绛。

    魏绛大惊:版本怎么变得不一样了?是我不明白?还是世界变得太快?
    旁边有人告诉魏绛,刚才杀的那人是国君的弟弟,你要挑战韩厥的记录,难度有点大。

    魏绛暗叫:faint!
    韩司马的后人和魏司马的后人,后来都参与年底“晋股分红”。但如今老魏就这么背!同样都是股东,运气的差别咋就这么大捏?

    好在魏绛反应快,索性对晋悼说:执法不严,是对国君的亵渎,是我的过错。执法严格,是对国君负责,对国君负责,国君你还要杀我,干脆我自杀吧。

    说的晋悼的小脸羞的红红的,晋悼只得说,忠臣,干的不错,以后就由你来接替你哥令狐颉的内阁位置。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25 12:49:44

《三晋前传》(十五)


        在晋悼公时期,智罃,范鲂死,晋悼乘机裁军,把4军缩回3军。

        此时,“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依次对应人物为:
        中行偃,范匄,赵武,韩起,栾黡,魏绛。

        内阁6人制从此稳定了下来,一直保留了60多年。

        但在晋平公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变故。
        其间一把手是范匄,范匄驱逐了栾盈(栾黡子,已继承爵位),栾盈干脆造反,被灭族。

        栾氏第12个被淘汰。

        出场演员已经来了18个,先后被淘汰了12个,而 智氏 目前暂时退出,就剩下了5家,本来内阁是6人,剩下一个空缺怎么办?

        空缺由程氏代替。

        这时内阁排名顺序是:范匄,赵武,韩起,中行吴,魏舒,程[荀]郑。

        被淘汰的栾氏的位子被程氏取代,程氏第19个登场,也是最后一个新面孔。程氏出自于荀氏,但跟同样出自荀氏的智氏关系更近,算是暂时替智氏占个位子。
        这里,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都是一家,本宗都是荀氏。
        具体为:荀林父,荀首,荀骓,荀驩,兄弟4人。荀林父这支改官职姓“中行”,荀首这支改封地姓“智”,荀骓这支改封地姓“程”,唯有荀驩这支没变。

        智氏的代表智盈长大成人后,程郑自动把位子让给本宗的智盈。程氏和令狐氏一样,替本宗智氏和魏氏占了个位子,然后自动出局(第13个出局)。

        这样,智盈接替程郑进入内阁后,智氏又回来了。

        从本义上说,程氏和令狐氏把分别位子传给侄子或堂弟智氏和魏氏,而没传给自己的儿子。
        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姓氏不是本宗的大宗,一方面自己小宗(程氏和令狐氏)的势力不够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内阁之间残酷的竞争中自己大家族的大局(智氏和魏氏)的需要。

        在内阁不能大家都是主演,偶尔几个跑龙套的也是剧情需要。

        Okay,范匄死后,后面诸位排名各升一级,范鞅(范匄之子)仗着资格老,插个队,排在年轻人智盈前面。

        内阁排名:赵武,韩起,中行吴,魏舒,范鞅,智盈。

(待续)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三晋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