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戈 发表于 2011-5-26 12:16:54

《三晋前传》(十六)

   


变动原因:
表5,“赵氏孤儿”事件后,晋襄把原6军12将佐缩回为4军8将佐。


人事变动:
前583:4军最初8个将佐。
前580:郤克退休,推荐栾书当老大,郤氏名额由郤锜顶替。
前583:晋景死,晋厉立。
前577:中行庚和邯郸旃死,空缺由中行偃和郤犨顶替,郤氏8占其3。
前574:“三郤”被杀,空缺由范鲂,令狐颉,赵武顶替。
前572:栾书死,韩厥升任正卿。
前566:韩厥死,智罃升任正卿,韩氏名额位子由韩起顶替。







表6,晋悼进一步把原4军8将佐缩回为3军6将佐。


人事变动:
前560:3军最初6个将佐。
前557:栾黡死,栾氏名额位子由栾盈顶替。
前554:中行偃死,范匄升任正卿。
前552:栾氏被灭,跟智氏很近的程郑顶替。
前548:范匄死,赵武升任正卿。
前541:赵武死,韩起升任正卿。
前531:晋平死,晋昭立。
前525:晋昭死,晋倾立。
前517:赵成死,赵氏名额位子由赵鞅顶替。
前514:韩起死,魏舒升任正卿。
前511:晋倾死,晋定立。
前509:魏舒死,范鞅升任正卿。
前501:范鞅死,智跞升任正卿。

阿戈 发表于 2011-5-26 12:20:30

   《三晋前传》(十七)


    此后半个世纪,又是晋国的一个霸业时期。

    因为内阁前面的老大不够强势,就会被后面的淘汰掉,内阁成员同样兢兢业业,否则就会被别家开除内阁户口。

    如此,这种竞争体制,保证了晋内阁每届执政官的优秀和内阁成员组的强大,最终维持了晋国中晚期的春秋霸业。

    六家势均力敌,而且遗传到后代的基因都不错,互相之间都没有给对手火并的机会。

    于是,通常情况下,按照一般顺序,当权力最大的第一把交椅的人死,则由第二把交椅的人继承,后面依次各进一级,最末的位置由第一把交椅的继承者补充。

    这是最好的年代,对于内阁六家,真正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是最坏的年代,对于晋国国君,说起来是一国之君,实际权力一点一点的,最终被六家完全架空。

    赵氏,韩氏,中行氏,魏氏,范氏,智氏,轮流当老大,团结起来一起分化晋国刚强化的君权。当然,这种团结是针对国君而言,六家彼此之间一直虎视眈眈,伺机吞掉对方。

    过了50多年,六家轮流当过一遍老大之后,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内阁也要裁员了!

    晋定公对内阁众人说:如今经济萧条,政府没钱付6个人的工资了,只够付4个人。为决定哪4个人留下,现在大家一起玩“抢板凳”游戏。

    于是6个人围着4把椅子,大家排好队型。主持人晋定公说:开始!
        6个人于是围着椅子,依次做地球绕太阳运动。
    数圈后,主持人晋定公大喝一声:stop!

    赵氏,智氏,韩氏,魏氏,眼疾屁股快,分别抢到板凳上坐下;中行氏和范氏反映慢了点,4把椅子被前面4个人占了,没抢到位子。

    主持人晋定公对中行氏和范氏说:Sorry,二位,你们被历史淘汰,Bye-Bye~~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26 13:10:32

《三晋前传》(十八)


        上面“抢板凳”游戏是阿戈恶搞。实际中行氏和范氏被淘汰的原因源自一场赵氏大家族内的矛盾,这矛盾最终扩大为内阁之间的火并。

        赵鞅想往北扩张自家地盘迁徙人口,和邯郸午(邯郸旃的孙子)意见不合。
        邯郸午是赵氏的分支(都是赵衰之后)。赵鞅是大赵家族的老大,以族长的身份杀了邯郸午。邯郸午同时又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和范吉射关系又很铁。

        于是中行氏和范氏攻打赵氏。赵鞅猝不及防,被打跑到北边晋阳。

        中行氏和范氏索性连国君一块打了,这时触及到魏韩智三家的利益,赵鞅联合魏韩智三家反攻。
        中行氏和范氏国际声望不错,周边不少国家支持中行氏和范氏,赵鞅等经过苦战后,终于把中行氏和范氏驱逐出晋国。

        中行氏和范氏经营了百年,可惜关键时刻被淘汰(分别第14个和第15个),只差一步到4强。

        最后,内阁6氏变成4家:智跞,赵鞅,韩不信,魏曼多。

        晋定公因为主持了“抢板凳”节目,于是小心翼翼表达了一下收回被灭掉的中行氏和范氏领地的想法,以此扩大一点君权。
        智跞理都没理他,领头和韩赵魏三家分了中行氏和范氏的地盘。

        晋定公忍不住说:对不起,我是国君!
        智跞反问道:谁知道?
        晋定公厉叹了口气: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晋国这个时候,没人知道国君也不是夸张的说法。晋国的法令已经不是“政出宫门”,而是“政出卿门”。
        和其他诸侯会盟,本来规则是国君结盟(春秋期间,国与国之间的会盟是大事,只有国君可以代表,是国君特权),结果晋国的国情成了国君被内阁执政官“友情客串”掉,变成内阁卿大夫和其他国君结盟。以至于国际友人一提到晋国,只知晋大夫,不知晋国君。

        智韩赵魏四家主政,因中行氏和范氏被淘汰掉,内阁6人变成4人,于是3军6将佐被裁为2军4将佐(上军和下军)。
        又回到晋文公改革之前他爹晋献公的军队建制。不过这个时代晋国2军的实力,已经不是140年前晋献公时代的2军可以匹敌。此时晋国2军4将佐(4大家族),每个家族的私有军力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

        如此,又过了50年,其间当老大的只有2家:赵氏,智氏。实际上就2个人,赵鞅和智瑶(智跞之子)。
        这种老大已经是象征意义的老大了,4家的实力相当独立。


(待续)

厄齐尔 发表于 2011-5-26 14:28:23

继续学习

jerryhu 发表于 2011-5-26 15:05:03

象是编年史。骨干已成,血肉再多些。

freddy512 发表于 2011-5-26 16:27:03

一直在关注,阿戈加油。

阿戈 发表于 2011-5-28 02:12:31

非常抱歉各位!写到这里已经到了4家,离“三晋”只差一步,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系列快结束了。


    其实从时间上,从6卿到4卿,最后韩赵魏3卿,在晋卿进化上占据很长时间(见下表)。

前633-前629,内阁6人,时间4年
前629-前621,内阁10人,时间8年
前621-前588,内阁6人,时间33年
前588-前583,内阁12人,时间5年
前583-前560,内阁8人,时间23年
前560-前496,内阁6人,时间64年
前496-前452,内阁4人,时间44年
前452-前403,内阁3人,时间49年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册封诸侯。

前期各家人来人往:73年
韩赵魏智范中行6家并存:64年
韩赵魏智4家并存:44年
韩赵魏3家并存:49年


    可以看出,从6家往后这么长时间(一个半世纪),一定有不少故事发生,但阿戈这篇文章主要是简单的描述和总结各卿出场退场过程,若大家对这段详细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潇水的《青铜时代》。

    潇水是阿戈最崇敬的2位写手之一(另一个人是MESH)。

    《青铜时代》写于2000年左右(成书于2004年),同期天涯论坛刚成立不久。潇水是国内第一个用轻松调侃的风格写历史的人,虽然喜欢恶搞,但是历史事实记录非常严谨,《青铜时代》全书的几千处注解可见其用心和功力。
    潇水的幽默搞笑和学识浩瀚,比较于后来者,个人认为,潇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注:以上是一家之言,阿戈绝对尊重当年明月,曹三公子,赫连勃勃这些名人。明矾,曹粉等如要砸砖,手下留情。

   
    MESH的《参合陂 慕容垂》更早,MESH 此文写于上个世纪,刚有网络bbs这东西的时候。
    老网虫可能知道最早流行的网络小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参合陂 慕容垂》发表的时间大概和这个差不多,主要讲的是东晋16国时期的故事,以慕容鲜卑为主线。
    慕容垂(或慕容霸)的生命跨度(出生和死亡时间)在16国时期,很像诸葛亮的生命跨度在三国时期。都是天下大乱,此后,过了一段时间,出生,成长,进而成为这一历史阶段(16国和三国)的主角之一,虽然都天才横溢,但最后功败垂成,死后又过一段时间,这一历史阶段(16国和三国)结束。

    对这段历史(东晋16国的进化过程)感兴趣的人可以值得一看。

阿戈 发表于 2011-5-28 12:52:55

《三晋前传》(十九)


    到了智瑶这一代,智氏的实力进一步膨胀。胀着胀着,智瑶忽然有把其他三家也胀进来的想法。

    有一天,智瑶想试探一下其他三家的忍耐度,向三家各要一个大城。
    韩虎和魏驹都老老实实交了,到了赵无恤那里,智瑶却碰了壁。

    赵无恤说:赵氏可以说不!

    赵无恤原本是赵鞅的庶子,但非常得赵鞅喜爱,因为不是嫡子,赵鞅一直犹豫不决。有次赵鞅对儿子们说,我在五台山藏个宝,你们看看谁过去找回来。
    其他儿子拿着公费游玩一趟后,回来说啥也没找到。
    赵无恤说:我找到了。
    赵鞅:你找到啥?
    赵无恤:这里的地势险要,下面又有一块肥沃平原,可夺取此地,进可攻退可守,以做后方。此乃天赐我赵氏之宝。
    赵鞅拍案:娃,就你了!

    赵鞅死,赵无恤接位。

    从前赵盾也不是赵衰正夫人生的,赵盾的妈是赵衰的一个北狄小妾,但赵衰把赵盾钦点为接班人。

    看来,老赵家重视能力,轻看血统。

    且说智瑶被赵无恤拒绝后,很没面子,再往后就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智瑶带着韩虎和魏驹水淹晋阳赵氏。
    却被赵无恤反过来联合韩氏和魏氏淹了智氏,智氏被灭族。

    本来智氏有绝对实力和大把机会代晋自立,能把晋的国姓从“姬”改为“智”,从而写下一段“智代姬晋”的美好传说(参照隔壁山东教程:田代姜齐)。 但是智瑶过于自大,一不高兴就拿酒杯子往赵无恤脸上砸,太欺负人,自取灭亡。

    智氏最后一个(第16个)被淘汰。


(待续)

阿戈 发表于 2011-5-28 12:57:19

   《三晋前传》(二十)


    由此,晋国的内阁出场演员先后有19个,被淘汰了16个,最后3个成了胜利者。
    而此后几十年,韩,赵,魏三家,轮流当老大的只有2家:赵氏(赵无恤),魏氏(魏斯)。

    这个时候的老大有点盟主的意思了。
    比如说,大家一起打着晋国的旗号想搞点什么事情,盟主的责任主要是出来联络一下其他2家,大家一起来商量。但盟主对其他2家并没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指挥权。所以韩虽然像个小弟跟在后面,赵和魏也没有相当的实力吞掉韩。

    此时韩赵魏三家,无诸侯之名,有诸侯之实。

    就这样不痛不痒的又过了差不多50年,周天子干脆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三家分晋,历史进入兼并更加惨烈的战国时代。





演员表(担任过内阁成员的家族世系)

狐氏    淘汰顺序:1
第1代:狐毛,狐偃(狐毛弟)
第2代:狐射姑(狐偃子)

梁氏    淘汰顺序:2
第1代:梁益耳
【注】:梁氏出自赵氏,梁益耳是赵衰的堂弟。

箕氏    淘汰顺序:3
第1代:箕郑父
【注】:箕氏出自韩氏。

胥氏    淘汰顺序:4
第1代:胥臣,胥婴
第2代:胥甲(胥臣子)
第3代:胥克(胥甲子)

臾氏    淘汰顺序:5
第1代:臾骈

先氏    淘汰顺序:6
第1代:先轸,先蔑
第2代:先且居(先轸子),先都
第3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4代:先榖(先克子)

巩氏    淘汰顺序:7
第1代:巩朔

荀氏    淘汰顺序:8
第1代:荀骓(中行林父弟)
【注】:荀林父,荀首,荀骓,荀驩,兄弟4人。荀林父这支改姓“中行”,荀首这支改姓“智”,荀驩这支改姓“程”,唯荀骓这支没变,始终姓“荀”。

邯郸氏    淘汰顺序:9
第1代:邯郸旃
【注】:邯郸氏出自赵氏,邯郸旃是赵衰的孙子。

郤氏    淘汰顺序:10
第1代:郤縠,郤溱
第2代:郤缺
第3代:郤克,郤犨
第4代:郤锜(郤克子),郤至

令狐氏    淘汰顺序:11
第1代:令狐颉
【注】:令狐氏出自魏氏,令狐颉是魏仇的孙子。

栾氏    淘汰顺序:12
第1代:栾枝
第2代:栾盾(栾枝子)
第3代:栾书(栾盾子)
第4代:栾黡(栾书子)
第5代:栾盈(栾黡子)

程氏    淘汰顺序:13
第1代:程郑
【注】:程氏出自荀氏,程郑是荀驩的孙子。

中行氏    淘汰顺序:14
第1代:中行林父
第2代:中行庚(中行林父子)
第3代:中行偃(中行庚子)
第4代:中行吴(中行偃子)
第5代:中行寅(中行吴子)
【注】:中行氏出自荀氏。

范氏    淘汰顺序:15
第1代:范毂
第2代:范会
第3代:范燮(范会子)
第4代:范匄(范燮子)
第5代:范鞅(范匄子)
第6代:范吉射(范鞅子)
【注】:范氏出自士氏。

智氏    淘汰顺序:16
第1代:智首(中行林父弟)
第2代:智罃(智首子)
第3代:无
第4代:智盈(智罃孙)
第5代:智跞(智盈子)
第6代:智申(智跞子)
第7代:智瑶(智申子)
【注】:智氏出自荀氏。

韩氏
第1代:韩厥
第2代:韩起(韩厥子)
第3代:无
第4代:韩不信(韩起孙)
第5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6代:韩虎(韩庚子)
第7代:韩启章(韩虎子)
第8代:韩虔(韩启章子)
【注】:第6代韩虎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8代韩虔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魏氏
第1代:魏绛
第2代:魏舒(魏绛子)
第3代:无
第4代:魏曼多(魏舒孙)
第5代:魏驹(魏曼多子)
第6代:魏斯(魏驹子)
【注】:第5代魏驹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6代魏斯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赵氏
第1代:赵衰
第2代:赵盾,赵同,赵括(均为赵衰子)
第3代:赵朔(赵盾子)
第4代:赵武(赵朔子,即赵氏孤儿)
第5代:赵成(赵武子)
第6代:赵鞅(赵成子)
第7代:赵伯鲁,赵无恤(均为赵鞅子)
第8代:赵周(赵伯鲁子),赵嘉(赵无恤子)
第9代:赵浣(赵周子)
第10代:赵籍(赵浣子)
【注】:第7代赵无恤时期,晋卿只剩3家。第10代赵籍正式被册封为诸侯。



(全文完)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三晋前传》